苏格拉底和学生的对话
1、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发生的事
(1)、在哲学学院所在的复旦大学光华楼外围,有一座起名为“驴背诗思”的雕塑,守护着一届又一届的复旦学子。无论是“诗”还是“思”,都代表对内在尺度的把握,以及对外在标准的超越。
(2)、在西方哲学史上,苏格拉底法是早的辩证法的形式,柏拉图在苏格拉底对话中描述这种办法(古希腊三位圣贤: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苏格拉底都是师生关系)。因为这种反诘法,苏格拉底被视为西方伦理道德哲学之父。
(3)、推荐理由:哲学导论,深入浅出地带领哲学爱好者进入哲学的美妙世界。
(4)、在我看来,学习这类现象大的共同特征,就是:通过“媒介"。
(5)、苏:就是说,就连对于朋友也不应该在什么时候都坦率行事的?
(6)、教育本质,就是指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区别于其它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即“教育是什么”的问题。它反映出教育活动固有的规定性也即其根本特征。
(7)、那人回答说:忠诚老实,不欺骗别人,才是有道德的。
(8)、失恋者:这就是说,她一直在骗我?
(9)、按照鲁绍臣的解释,这是一种内在的感觉,是一个人在生命活动中感受到自我才智的实现。
(10)、有一天,苏格拉底问一个年轻人:“世间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年轻人不假思索地回答说:“鸡是从蛋中孵出来的,自然是先有蛋!”但苏格拉底追问到:“蛋是鸡下的。没有鸡,蛋从哪里来呢?”年轻人又想了想说:“那还是先有鸡!”苏格拉底依然不依不饶追问到:“你刚才已经说过,鸡是从蛋中孵出来的。没有蛋,鸡从哪里来?”年轻人开始有点不耐烦了,反问道:“那你说说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呢?”苏格拉底老老实实地回答:“我不知道。”年轻人笑了说:“这样看来,你和我其实差不多啊!”苏格拉底说:“不,你是以不知为知,我是以不知为不知。”
(11)、柏拉图指着边上的一朵花说:“这就是好看的花。”
(12)、“确证自我”是哲学中的常见词汇,马克思早年很多论文著作、他的经济学哲学手稿里面都提到过这样的概念。
(13)、贝贝:(想了想)画画的时候快乐,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听不见外面的杂音。
(14)、鲁绍臣:所以做作业也是同样的道理,不是爸爸妈妈和老师的要求,而是这个过程就像画画一样,是有乐趣的。
(15)、“生命教育的第一要务是让孩子理解:何为生命?”在鲁绍臣看来,有的人把生命简单地等同于自然,满足耳目之欲,追求饮食男女;有的人为了功利的目标,用强大的意志力约束欲望,生活上勤勉持重。
(16)、每周六周日的下午,李云朋老师将带你了解家庭的动力、规则、冲突、权利之争、沟通、角色和期待、边界等等话题,让你有机会更深入通过了解家庭来探索自我,并改良自己的亲子关系和家庭其它关系,觉察是改变的开始,我们期待你参与周六周日的女性成长小组。
(17)、以汽车为例,关于怎么造汽车的知识,关于福特流水线式的生产制造流程的知识,都属于世界3的对象。对了,还有物理、化学、机械的知识,也都是世界3的对象。
(18)、苏格拉底说,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因此,苏格拉底和学生对话,并不是直接告诉答案,而是用一系列的诘问和互动,启发学生的思考,一步步地引导他们得到正确的结论。
(19)、苏格拉底:这么说,只有懂得足够的知识,才有可能变成智者。
(20)、回到讲台上后,他又问:大家闻到苹果的气味了吗?这次,绝大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稍停,苏格拉底第三次走到学生中间,让每位学生都嗅一嗅苹果。回到讲台后,他再次提问:同学们,大家闻到苹果的味儿了吗?他的话音刚落,除一位学生外,其他学生全部举起了手。那位没举手的学生左右看了看,也慌忙地举起了手。他的神态,引起了一阵笑声。苏格拉底也笑了:大家闻到了什么味儿?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香味儿!
2、苏格拉底和学生的对话是什么书
(1)、苏格拉底把他们带到一片苹果树林,要求大家从树林的这头走到那头,每人挑选一只自己认为大好的苹果。不许走回头路,不许选择两次。
(2)、从这个角度理解,真正突飞猛进的,其实是人类的知识,即世界3对象。世界3知识的突飞猛进,增加了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干预,或者说破坏?而随着人类生活变得越来越舒适,人类族群总数的增加,人对自然造物的消耗越来越大。随着自然造物的逐渐被改造(被毁坏?),人类赖以生存的世界1物质环境,变的越来越差。
(3)、面对无法回头的人生,我们只能做三件事:郑重的选择,争取不留下遗憾;如果遗憾了,就理智的面对它,然后争取改变;假若也不能改变,就勇敢地接受,不要后悔,继续朝前行!
(4)、蒙台梭利: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
(5)、你好老师,我想请问一下,如果教育是通过"媒介"学习,那么怎么样定义学习这个概念?
(6)、“尤其是对小孩子,身体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过于严格的外在约束,其实是不合理的,而是应该针对他们的天性,顺其自然地予以引导。”
(7)、而苏格拉底另外一位学生柏拉图的眼中,苏格拉底就完全是另外一个人。柏拉图在《申辩篇》里面塑造了一个自信、洒脱、崇高理智的苏格拉底。公元前399苏格拉底被一名雅典青年控告,罪名是败坏了青年和不信奉雅典的神,经过几百名雅典公民投票后,终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据说柏拉图就在现场,并记录下了苏格拉底被判决和处死的全过程。
(8)、据亚里士多德记载,苏格拉底放弃了对自然世界的研究,想在伦理问题上求得普遍真理,开始为事物寻求定义。他反对智者们的相对主义,认为“意见”可以有各种各样,“真理”却只能有一个;“意见”可以随各人以及其他条件而变化,“真理”却是永恒的,不变的。
(9)、当她专心致志地写作业的时候,连爱吃的糖醋排骨端上来,也不着急满足口腹之欲,而是坚持做完题目再吃;绞尽脑汁地解出一道难题,会津津乐道地向大人介绍这道题的来龙去脉;随之而来的,还有学习成绩的进步。
(10)、苏格拉底又追问起来:假如你的儿子生病了,又不肯吃药,作为父亲,你欺骗他说,这不是药,而是一种很好吃的东西,这也不道德吗?
(11)、鲁绍臣评价那些内驱力强的孩子,当他们沉浸于学习以后,实际上就达到‘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状态。这个时候,孩子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有判断和主宰的能力,而不是跟着老师和家长的要求走。
(12)、 失恋者:可她连机会都不给我,说可恶不可恶?
(13)、失恋者:到手的葡萄给丢了,这份遗憾,这份失落,您非当事人,怎知其中的酸楚啊。
(14)、推荐理由:开启了系统地用哲学的方式,思考理想的国家、社会、人生应该是什么样的先河,彰显了迷人的哲学魅力。
(15)、苏格拉底:你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识?
(16)、失恋者:等待,等到海枯石烂,直到她回心转意向我走来。
(17)、尤:的确不是。如果你准许的话,我宁愿收回我已经说过的。
(18)、推荐理由:从先秦诸子到儒释道,中国哲学领域的经典读物。
(19)、苏格拉底认为死亡不过是将灵魂同肉体分离开来。这正契合柏拉图的观点,就是美与丑、善与恶、理智与感觉、灵魂同肉体都是一一对应的。在苏格拉底被处死之前留下了这样一句话:时间到了,我们各走各的路,是活在这个世上好,还是死了去另外一个世界更好,只有神知道答案。苏格拉底相信灵魂不死,并坚信在另外一个世界有更好的生活。
(20)、苏:如果一个将领看到他的军队士气消沉,就欺骗他们说,援军就要来了,因此制止了士气的消沉。我们应该把这种欺骗放在哪一边呢?
3、苏格拉底和学生打官司
(1)、教育本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2)、思考教育的本质问题必须凌驾于教育大系统时空之外,否则是片面的认识。知识或者信息是客观存在的,教育和学习从两个不同角度将知识联结并扩散,并不断交替变换占据主导地位,技术起了催生作用。
(3)、失恋者:那我就用自杀来表达我的诚心。
(4)、苏格拉底反诘法(或苏格拉底法,Socraticmethod、或Socraticdebate))实质上是一种质问/质疑的辩证法,通常是在两个人对话中进行,在对话中一方善于质疑对方的结论、推理过程或假定,特别是假定。许多结论往往建立在错误的假定条件之上,假定条件又往往是隐含的,“假定/假设”就是通常所说的:语境、上下文。
(5)、在他的眼里,这样的对话和问答,实际上有助于厘清一个命题的前提和边界,长此以往,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辩证看待世界的思维习惯,终形成对人生的正确认知,从而受用一生。
(6)、柏拉图有了以前的教训,又充满信心地出去。过了三天三夜,他也没有回来。
(7)、柏拉图:教育就是“训练”,就是使心灵“转向”
(8)、这种一问一答的对话方式推导真理和知识的方式是苏格拉底典型的问答法,甚至他在教自己的弟子的时候,也是采用这样的方法,以至于后来他的学生柏拉图在建立学园教学的时候,也保留了这种传统的“问答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也一直沿用至今,在我们今天的课堂上也经常使用。苏格拉底的辩证式的问答法并不是他明发的,也不是他第一个使用的,据说是古希腊另外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哲学家芝诺先使用的。后来苏格拉底也采用了这种方法,并将它推而广之和发扬光大。
(9)、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鲁绍臣看来,这些命题不是“鸡汤”,而是关乎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里面充满了哲学智慧。
(10)、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 “我知道的,就是自己一无所知”。
(11)、理想的生命状态是什么?鲁绍臣借用哲学术语表达,就是“在对象化的活动中确证自我”。
(12)、推测柏拉图出生的年份是在公元前427年五月七日或前428年的5月或12月(如同其他早期的西方哲学家,他的出生日期也依然未知)。柏拉图生于一个较为富裕的雅典奴隶主贵族家庭,宣称是古雅典国王的后代,他的父亲是阿里斯通(Ariston)、母亲是伯里提俄涅(Perictione),他在家中排行老四。
(13)、推荐理由:深刻影响人类文明和当代世界走向的理论,为当代人认识所处的社会历史境况及未来社会的可能性,提供了思想的灯塔。
(14)、“真理往前跨半步就是谬误。让孩子明白在什么前提下,知识是适用的,这样的知识才是活的。”除了谈学习,鲁绍臣还和女儿谈正义、谈平等,谈生活中的各种话题。
(15)、到了青黄不接的少年转青年的阶段,经了些世事,受了些挫折,头脑中的问题一天比一天多,开始质疑友情,怀疑爱情,抨击权力,憎恶金钱,痛恨战争。
(16)、“不要觉得孩子年纪小,他们对事物有近乎出于天才的见地。”
(17)、鲁绍臣记得女儿刚进小学那会儿,一开始很不适应,不能够很好地约束自己,导致每天做作业磨磨蹭蹭的,要花2-3个小时。
(18)、欧西德莫斯:(目前)我大致上同意这个结论。
(19)、“达到这样状态的学生,量化出来的成绩,一般是不会差的。”鲁绍臣说,学习正是从确证自我到提升自我的循环。
(20)、苏格拉底还是叫他到树林走一次,可以来回走。在途中要取一支好看的花。
4、苏格拉底和学生阅读答案
(1)、失恋者:那我该怎么办?我真的很爱她。
(2)、苏格拉底还是叫他到树林走一次,可以来回走。在途中要取一支好看的花。
(3)、质疑,从基本问题开始提问,如上面提到的“你是如何理解集成测试的”、“那什么是集成?”、“连接两个系统有是什么意思呢?”,不断提出问题使对方陷入矛盾之中,并迫使其承认自己的无知。他认为这是使人变得聪明的一个必要的步骤,因为除非一个人很谦逊“自知其无知”,否则他不可能学到真知。
(4)、与此同时,考上大学的学生,“确证自我”的能力普遍都很强,他们对内在尺度的要求高,而且相当珍视。这样的人将来会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
(5)、你说的是“教育本质”这个词的词义,指的应该是这些。但是,没有说明教育本质所指向的实际的内涵和实质,是什么。
(6)、等大家来到苹果林的另一端,苏格拉底已经在那里等候他们了。他笑着问学生:“你们挑到了自己满意的果子吗?”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有回答。
(7)、苏格拉底:孩子,你为什么悲伤?
(8)、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次问学生:请告诉我,简单的甩手动作,有哪几位同学坚持做到了今天?这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著名哲学家的柏拉图。
(9)、几个学生问哲学家苏格拉底:“人生是什么?”
(10)、苏格拉底把自己称为‘助产婆’,一方面,知识是学生生产的,不是老师灌输的;另一方面,老师在不断追问中,也会引发新的思索,得到不同以往的认知。
(11)、这一点做得好的人,会发自内心地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也会推己及人地善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12)、苏格拉底说: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你为着一个明确的目的忙得无暇顾及其它的时候突然来访。
(13)、老师:如果一个人发了疯,他的朋友怕他自杀,偷走了他的刀子和利器,这种偷盗行为是正义的吗?
(14)、于是柏拉图去做了。许久之后,他却空着双手回来了。
(15)、我们的早期经验、互动模式、内在子人格、应对方式等等都离不开家庭在背后的深远影响
(16)、勇气在我们一般人的理解或者在历史上英雄们的言行上,多表现为一往无前的功名成就。但是苏格拉底却不那么简单肤浅地理解和指导自己言行的。
(17)、苏格拉底发现,自己已经跌入了一个悖论的怪圈:越狱就违背了自己法律至上的信念:接受死刑则又与自己追求法律公平的信念相左。他就在这个悖论里思来想去,不能自拔。终,他谢绝了朋友的好意,选择了死亡。于是,第二天傍晚,苏格拉底举起狱卒送来的毒酒,一饮而尽。
(18)、苏格拉底曾说:“我所知的就是我一无所知。”后来者们正是通过著名的“苏格拉底式提问”见识了哲学大师版本的认知性好奇。
(19)、鲁绍臣指出,这样的掌控并不是来自外部世界,比如宗教里面很多的清规戒律,用来约束肉体活动;佛教里有一种苦叫‘求不得’,解决方法就是依靠节欲而彻底戒断。
(20)、苏格拉底:丢了就是丢了,何不继续向前走呢,鲜美的葡萄还有很多。
5、苏格拉底与学生的故事的启示
(1)、“对于孩子来说,学习就是一种确证自己存在的方式。”
(2)、每年清明节前后,媒体上都会掀起一阵关于“生命教育”的大讨论:如何对孩子谈及死亡?与之相比,鲁绍臣眼里的生命教育更看重“生”。
(3)、这时,苏格拉底意味深长地说:这,就是婚姻。
(4)、一个人自呱呱坠地那一刻起,人世间的烦恼便开始包围住了他。襁褓中因饥饿而嗷嗷求饱,因寒冷而哇哇求暖。孩体时起便因要玩具而哭闹,因受不公平对待而委屈,因与伙伴们争吵而伤心,因家贫受侮而难过。
(5)、对世界1的原材料,进行物理的、化学的;包括把原油转变成石油等“人造物”,这是世界1的变化。人类借由“世界3”的技术知识,实施对世界1物质的改变。世界1的造物本身并没有增加,只是原有的自然造物被大量改变成了“人造物”。
(6)、失恋者:不会的!她曾经跟我说,只有跟我一起的时候她才感到幸福!
(7)、苏格拉底并不满足,又问道: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可以说是道德的。那就是说,道德不能用骗不骗人来说明。究竟用什么来说明它呢?还是请你告诉我吧!
(8)、雕塑“驴背诗思”是复旦大学哲学系建系五十周年时的贺礼
(9)、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
(10)、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被世人誉为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他虽容貌平凡,语言淳朴,但却透露出神圣的哲学思想。下面是我收集整理好的苏格拉底的人生小故事,欢迎阅读本文!
(11)、你先说说,哪些现象属于“学习”?然后,试着用归纳法归纳提出一个你自己的“学习”概念?
(12)、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古希腊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苏格拉底一生不断探索真理,并且善于辞令,常常把那些自认为知识渊博的浅薄之辈驳得目瞪口呆。他在广大青年中享有很高威望,可不幸被保守派贵族以煽动青年、污辱雅典神的罪名处以死刑。他拒绝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慨然赴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同时也是因为担心他逃亡后雅典将再没有好的导师可以教育人们了。
(13)、苏格拉底:那你希望你所爱的人幸福吗?
(14)、还有一次,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幸福?
(15)、现代社会竞争激烈,面对日益增大的压力,鲁绍臣提醒家长要保护孩子的内心感受。
(16)、在穿过苹果林的过程中,学生们认真细致地挑选自己认为好的苹果。
(17)、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
(18)、苏格拉底说:我请你穿越这片稻田,去摘一株大金黄的麦穗回来,但是有个规则——你不能走回头路,而且你只能摘一次。
(19)、苏格拉底:为她而痛苦?她的日子可能过得很好,不如说是你为自己而痛苦吧。明明是为自己,却还打着别人的旗号。年轻人,德行可不能丢。
(20)、于是柏拉图去做了。许久之后,他带了一棵并不算高大粗壮却也不算赖的树回来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苏格拉底和学生的对话是什么书精辟10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