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生平
1、顾炎武生平事迹简介100字
(1)、所谓“礼以先之,刑以后之”,就是说“以德治酒”的王道酒政,首先是“齐之以礼”,即以礼来规范和约束与酒相关的事为活动,并以此酒礼来教化人民,使其活动合于礼矩;然后再“齐之以刑”,即对不服礼教的悖礼事为,一律施以刑罚,给予惩戒。这种规定对一切与酒相关的悖礼事为予以惩罚的法律,便是顾炎武所理解的“禁酒”之令。也就是说,他所谓“禁酒”是属于“刑以后之”之事,是在“礼以先之”条件下不得已而采取的一种惩戒手段,它并不意味着是一般地否定酿酒、买卖酒和饮酒的合理性,只是反对一切与酒相关的悖礼事为。这反映了顾炎武“礼者,本于人心之节文,以为自治治人之具……周公之所以为治、孔子之所以为教,舍礼其何以焉”(2)32的礼治思想。
(2)、后来,他的学生潘耒考虑到老师年迈无子,又不能没人照顾,提议把族中的衍生从江南请来,作为顾炎武的嗣子。顾炎武同意了。康熙十六年四月十三日,十二岁的顾衍生在老师李云沾的陪同下,从江南来到山东德州,在当地人张简可的家里,与顾炎武行了父子相见之礼。这时,顾炎武已经六十五岁了。
(3)、顾炎武向来被视为清代考证学前驱人物,章太炎在《诸子略说》中指出“亭林研治经史深,又讲音韵、地理之学,清人推为汉学之祖”,梁启超尝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指出“论清学开山之祖,舍亭林没有第二个人”,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指出“清代儒者以朴学自命,以示别于文人,实炎武启之”,胡适在《几个反理学的思想家》一文中亦指出“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在这些根本工具的发达史上,顾炎武是一个开山的大师”。章、梁、胡诸人咸从考证学的角度尊仰顾炎武,并分别冠之以“汉学之祖”“清学开山之祖”“开山的大师”名号,这些添付于顾炎武身上的名号共同指向一点,即顾炎武是清代学术的开启性人物,乃清学之祖。实际上,顾炎武本身是个遗民,对清朝而言,是个相当敏感的人物,可是正是这样一个敏感人物,竟然逐渐被塑造成了清学之祖、清学第一人,其原因何在?
(4)、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以兴趣始,以毅力终。
(5)、而之前,陆恩女婿也投靠了恶霸地主叶方恒。叶方恒见利用陆恩害顾炎武夺田产的阴谋破产,恼羞成怒,便与陆恩女婿一起用两千两银子贿赂清朝的昆山县令,要结果顾炎武的性命。
(6)、在这危急时候,顾炎武的好友归庄、路泽溥等人纷纷出面营救。归庄直接写信与叶方恒交涉,陈以利害,晓以大义,但贪婪狠毒的叶方恒在给归庄的回信中反诬顾炎武“机械满腹”。
(7)、作为儒家的忠实信徒,顾炎武是以弘扬儒家“仁道”为职志。关于“仁”,孔子有“仁者爱人”之说,《中庸》则有“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之说。顾炎武则兼取其说,将孔子“仁爱”说发展为“耻匹夫匹妇不被其泽”的“行己有耻”说,而将《中庸》“亲亲为大”说发展为“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的“人必有私”说,使“仁爱”和“私情”得以联系起来,在这种联系中,“私情”被理解为“仁爱”的必然体现,这是顾炎武对儒家“仁学”思想的创造性发展,其意义在于从儒学理论上达成了“仁”“私”统一。
(8)、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
(9)、顾炎武(1613-1682)汉族,身处明清交替之际,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昆山)人,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尊称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
(10)、恶奴陆恩看在眼里,早就安下坏心。1649年11月,顾炎武请一位和尚送信去舟山郑成功处,将信件粘在《金刚经》的书中,以防止清军搜查。陆恩得知,居心叵测的他就花钱从和尚处把这本《金刚经》买到手,把它藏匿起来,以作日后陷害主人的“铁证”,但顾炎武懵然不知。
(11)、要真正将治学作为终身追求,首先必须解决为什么要做学问这个问题。一个人学习干事到底有多大成就关键是看他的站位有多高,所谓“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说的就是这个理。如果仅仅将学问作为谋职升迁的敲门砖,那么一旦目的达到,动力就会衰退甚至消失;反之如果将治学和国家前途命运始终联系在一起,就会产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无穷力量。顾炎武正是后人敬仰学习的模范。顾炎武曾就此致书友人曰:“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他在《日知录》卷十九“文须有益于天下”进一步阐释说:“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文,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顾炎武晚年,客居山西,病魔缠身,依然关注民生疾苦,以救民于水火为己任。在《病起与蓟门当事书》中,顾炎武表示“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顾炎武正是一生将治学和国家前途、百姓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为民族复兴大业而呼,才给他以无穷的力量战胜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和诱惑,写下了造福苍生泽被后世的雄文!
(12)、《天下郡国利病书》由明末清初大儒顾炎武所撰。
(13)、“我结发的妻子,今天先我而去了……我理应回家去,看你后一眼,可是国事大于家事,就请你原谅我不能千里奔丧吧!对不起你啊……”
(14)、23《瑩雪丛说》:南宋.俞成著,书前有庆元六年(1200年)自序称:“余自四十以后,便不出应举”,“优游黄卷,考究讨论,付之书记,囊萤映雪,无所不为。尘积日久,遂成一篇,目为《萤雪丛说》。”其书当完成于是时,共二卷,五十九条。以下引文出自《瑩雪丛说》下。此书被收入朱易安、傅璇琮等编《全宋笔记》(大象出版社,2003—2018年)第七编第三册。
(15)、三十七岁时,顾炎武又纳妾韩氏。纳妾,依然是为了让自己有后代。韩氏是吴江县八坼镇人,相貌并不出众,却为人贤淑。婚后第二年,果然生养了一个儿子诒榖,小名林元。中年得子,顾炎武的高兴难以言喻,只盼望诒榖长大后传承自己的事业,哪想到,这孩子体质很差,刚满四岁就病逝了。独生儿子的死,给顾炎武打击不少。他想,转眼间自己就是知天命的年龄了,这些年为抗清而四处奔走,居无定所,说是有家,却等于无家。没有儿子,无疑是人生的一大缺憾。将来有谁能继承自己未竟的事业呢?
(16)、(注释)①选自《亭林文集》。《与人书》是一组顾炎武与友人讨论治学方法、文学、历史等的学术短札。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
(17)、2013年3月,顾炎武故居及墓地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是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
(18)、他一生辗转,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顾炎武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
(19)、有生以来所认识了解的朋友,因为贫穷或以为衰老而渐渐丧失志气的人,十个人中就有八九个。史可程是一位君子,长时间居住在江东,有没有丧失志气的感叹呢?
(20)、12南宋·周辉(1126—1198)《清波杂志》卷六:“榷酤创始于汉,至今赖以佐国用。群饮者唯恐其饮不多而课不羡也,为民之蠹,大戾于古。今祭祀、宴餐、傀遗,非酒不行。田亩种秫,三之一供酿财曲蘖,犹不充用。”(刘永翔:《清波杂志校注》,中华书局,1994年,第234-235页)
2、顾炎武生平事迹归纳100字
(1)、(评论)这里通过间接征引史实材料,讲述了自汉宣帝以后,禁酒法令经过了一段时行时废的阶段,到唐代宗时开始实行酤酒特许制度,该制度名义上是规定非经许可不得经营酒类的禁酒令,而其实不过是国家向酒类特许经营户征收酒税的税法而已。紧接着又引述先贤观点来否定酤酒特许制度,认为这个制度是以聚敛民财为目的,违背了古时以节约粮食为宗旨的禁酒初衷。显然,顾炎武不但反对酒类专卖制度,也反对酤酒特许制度。以他之见,禁酒对国家固然必要,但禁酒的意义和目的应在于治酒患以厚民生,决不应该借禁酒之名,行政府与民争利之实。
(2)、顾炎武在45岁离开昆山北上考察之前,已经基本完成他几部学术著作的撰写,但他不故步自封,而是读万卷书,行路,“九州历其五岳登其四”,25年间经常孤身一边骑马读书,一边行走考察,随时随地更正自己著作中的错误和遗漏。潘耒说:“先生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贤豪长者,考其山川风俗疾苦利病,如指诸掌。”清代浙东学派史学家全祖望说:“先生所至呼老兵逃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这种注重实地调查,真调查、调真查的治学方法对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有益。
(3)、作者简介丨周可真,哲学博士,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4)、晚年侧重经学的考证,考订古音,分古韵为10部。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等,他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祖,成果累累;他对切韵学也有贡献,但不如他对古韵学贡献多。
(5)、(评论)《日知录》在体例上看起来像是一本读书札记,其实它是一部采取让他人来为自己代言的思想表述方式的著作,这部体例独特的著作是萃集他人之言来阐明一个一个貌似互相孤立而实则往往前后有内在关联的“含有意义”的问题,且往往在引用别人的话之后附以作者自己的相关评论以起画龙点睛之作用,抑或先亮出作者自己的观点而后引证他人之言。本条即属于先亮出作者自己的观点而后引证他人之言,其首句是开宗明义,表达了顾炎武关于先王“道之以德”的酒政是“礼以先之,刑以后之”的观点,这也是本条的核心观点。
(6)、(评论)这里通过引经据典的论述,警告世人:酒有危险!并奉劝世人:为了保养身体起见,务必谨慎饮酒!
(7)、(5)顾炎武.蒋山佣残稿(卷一)(M)//顾亭林诗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
(8)、顾炎武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原为顾同应之子,生母为何氏。顾氏为江东世族,曾祖顾章志为南京兵部右侍郎,徐干学、徐秉义、徐元文三人是顾炎武的外甥。
(9)、惟以智崛起崇祯中,考据精核,迥出其上,风气既开。国初顾炎武、阎若璩、朱彞尊等沿波而起,始一扫悬揣之空谈。虽其中千虑一失,或所不免,而穷源遡委,词必有徵,在明代考证家中可谓卓然独立者矣。
(10)、宝玉,你识得蘅芜苑的薜荔,是我们爱吃的冰粉噻?
(11)、1613年,顾炎武出生。14岁时,他和同窗归庄成莫逆之交。18岁时,两人到南京参加考试,一起加入了复社。两人虽然才华横溢,“博学于文”,但是却屡试不中。从27岁开始,他放弃了参加科举考试,转而学习地方志,从中了解农田、水利、矿产、交通以及地理沿革方面的知识,这为后来《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的撰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原创昆剧《顾炎武》由江苏省演艺集团和昆山当代昆剧院联合出品,将“顾炎武”和“昆曲”这两张文化名片结合,以顾炎武的生平为主线,讲述中国故事、继承传统文化、弘扬炎武精神,彰显文化自信。
(13)、从小,顾炎武熟读诗书,这使得他的人生道路走得更加长远。14岁时取得诸生资格,18岁赴南京参加应天乡试,一生所著书籍涵盖历史、政治、天文、地理等各个领域。
(14)、2钮琇(?—1704):字玉樵,一字书诚,江苏吴江南麻(今苏州吴江区盛泽镇)人。康熙十一年(1672)拔贡生。历任河南省项城县知县、陕西白水县知县兼摄沈邱蒲城事、广东省高明县令。康熙四十三年(1704)病卒于高明县县令任上。孑然一身,数年后方得归葬。著有笔记小说《觚剩》《觚剩续编》等。
(15)、24此语出于《孟子·尽心上》:“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孟子说:“没有一样不是天命决定的,顺从天命是承受正常命运;因此真懂天命的人是不会站立在危墙下面的。尽力行道而死,是正常的命运;犯罪受刑而死,是不正常的命运。”)
(16)、顾炎武终于醒悟,自己这一辈子是不可能有儿子了。于是他决定悬崖勒马,立即把小妾嫁出去,同时给了她一笔钱,让她去过自在的日子。这时候,他才想起,傅山是给过自己一份医嘱的。
(17)、陆恩女婿亲自出马,气势汹汹地带了一批地痞流氓,把顾炎武抓了起来,囚禁在陆恩家里,设立私牢,严刑拷打,企图胁迫其自杀偿命。
(18)、第二届紫金京昆艺术群英会“京昆艺术紫金奖•优秀剧目奖”
(19)、他27岁那年参加乡试,再次失败,于是决定彻底放弃科举,从事有益于国计民生的实学。
(20)、他将自己的家产变卖,然后到周游北方,孑然一身,游踪不定,足迹遍及山东、河北、山西、河南,“往来曲折二三,所览书又得万余卷”。在这个期间,顾炎武不断改姓换名,交了不少了友人,当然也播下了许多风情的种子。惨的是这些种子一直不知道自己的父亲竟然是鼎鼎有名的顾炎武。
3、顾炎武生平简介100字
(1)、在《日知录》中写道,“今天下之大患,莫大乎贫”“必以厚生为本”,认为“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强调“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2)、投稿邮箱:pp_sijialishi@1com
(3)、他在纂辑的《天下郡国利病书》中,关注土地兼并和赋税繁重不均等社会积弊,对此进行了有力的揭露。
(4)、顾炎武认为,明朝学术衰落的主要原因是明朝的士人崇尚空谈,尤其是王阳明的心学出现后,社会上的空谈之风就十分盛行,和魏晋南北朝十分相似。魏晋南北朝盛行玄学清谈,明朝盛行儒学的空谈。而顾炎武以身作则,决定要对学术进行拨乱反正。
(5)、顾炎武(1613~1682年),江苏昆山千灯镇人,明末清初的杰出思想家、爱国学者,在哲学、历史、文学、音韵、政治、地理等多个领域均有较高造诣。
(6)、26关于烟,我国历史上既无烟草种植也无吸烟的记载。中国人吸烟是始于明朝万历年间,是由外国传入的,故有“洋烟”之称。吸烟作为一种时尚,大约是从清朝开始流行。在“顷者米醪不足”语境下,所谓“烟酒兴焉”,其“酒”应非泛指,而是特指与米酒有别的白酒(又称烧酒)。
(7)、对于李自成攻破北京,顾炎武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反抗情绪,但是当清军入主中原的消息传来之后,顾炎武却坚决抵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是在当时说出的,号召汉族人民团结起来,抵抗外族侵略。
(8)、顾炎武吩咐衍生买来香烛等祭品,在南向的墙边布置好妻子的灵位。他恭恭敬敬地拜了几拜,忍不住痛哭失声。随即,他又写了五首感情至深的诗,寄回故乡,作为对妻子深沉的悼念。
(9)、(3)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八)(M)//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外七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
(10)、早在1652年,顾炎武的世仆陆恩就叛投于汉奸恶霸地主叶方恒。顾炎武先世曾以800亩良田,向叶方恒抵押借银,叶拿到田契后,多方赖账,后只支付了240亩的钱。顾炎武打算赎回,而叶方恒垂涎于良田,再三推托。顾炎武催讨日急,叶方恒于是以千金秘密唆使顾家家仆陆恩,令他告发顾炎武私通郑成功,以借政府之刀杀死顾炎武,或至少迫使他避走他乡,无暇过问田产。
(11)、“归庄,字玄恭,昌世子。少通五经,工诸体书。性豪放善饮,酒酣落笔,辄数千言不能止。……生平善顾炎武,以博雅独行相推许,而俱不谐于俗。里中有归奇顾怪之目。诗歌、古文、墨竹无不工,自谓狂草近代,以酒至者,长笺短幅,挥洒不倦,独不喜应贵介。”(1)
(12)、4《酒诰》是周公在武王东征讨伐纣王之后所作。当时武王之弟康叔尚年幼,周公鉴于商纣王因沉湎于酒色而亡其国的教训,乃作此文以戒之。
(13)、顾炎武27岁放弃科举考试,投身实学研究。在《天下郡国利病书》序里说:“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于是历览二十一史,以及天下郡县志书,一代名公文集,及章奏文册之类,有得即录,共成四十余帙,一为舆地之记,一为利病之书。”他不拘泥学术门派,只要对研究有用都可拿来运用。他是旷世大儒,但对于墨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学术并不认为异端。他主张要对一个个具体问题从历史渊源和理论演变角度进行严谨考证,弄清来龙去脉后方可下笔。例如他在《日知录》中“风俗”条、“财用”条、“俸禄”条等就是他广泛考察自古以来历史演变轨迹综合研究后才撰写成的。
(14)、顾炎武身处明清交替之际,是位爱国志士,曾亲身参加抗清的武装斗争。同时他又是位大学问家,为古今学者所推崇。文中所记两事也可见其治学的与众不同之处。
(15)、(译文)(依先王所制定的酒礼)“每一次敬酒,宾主之间都要行很多礼,这样纵使整天喝酒也不至于喝醉了。”是不待因饮酒起祸端而以酒礼防患于未然啊!所以西周成王、康王及其后几位天子都没有酗酒的毛病,官吏也无沉湎于饮酒歌舞的陋习。及至周幽王,才有(《诗经·大雅·荡》)“上天不让你沉迷于酒色”的诗教,其教训严厉啊!
(16)、康熙五年,顾炎武由汾州来到太原,造访傅山。当时,著名学者朱彝尊、屈大均也正好来拜访傅山,彼此得以相识,进而成为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五年后,五十九岁的顾炎武第三次去松庄会见傅山,他伸出腕臂,让傅山给自己诊脉。傅山是跟他志同道合的学者,是书法家,也是远近闻名的妇科医生。他说,你虽然年近花甲,却是“六十岁的人,三十岁的心脏”,身体依然很健康。凭你的身体,还可以生儿子呀!
(17)、(译文)关于酒,先王是先教之以礼,后罚之以刑。
(18)、18《周礼·春官·小宗伯》:“辨六彝之名物,以待果将。”郑玄注:“六彝:鸡彝、鸟彝,斝彝、黄彝、虎彝、蜼彝。”
(19)、张载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荃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20)、21《传》:指《左传》。以下引文出自《左传·子产论政宽猛》。
4、顾炎武生平事迹
(1)、北上后,他接受了几位朋友的安排,把山东作为自己“行千里路,读万卷书”的第一站。接着又去往山西、陕西、河北等地。
(2)、顾炎武大惊,不禁回想起10年前夏完淳给鲁王的上书被清军查获,导致列名其中的40余名抗清志士被清军逮捕杀害的惨痛教训,于是当机立断,当天夜里就带几名亲族壮汉,将陆恩擒获,怒斥其罪,痛打致死后将其沉入水中,那本藏有密信的《金刚经》也被顾炎武搜出销毁。
(3)、“自余所及见,里中二三十年来号为文人者,无不以浮名苟得为务,而余与同邑归生独喜为古文辞,砥行立节,落落不苟于世,人以为狂。已而又得吴生。吴生少余两人七岁,以贫客嘉定。于书自《左氏》下至《南北史》,无不纤悉强记。其所为诗多怨声,近《西州》、《子夜》诸歌曲。而炎武有叔兰服,少两人二岁;姐子徐履忱少吴生九岁,五人各能饮三四斗。五月之朔,四人者持觥至余舍为母寿。退而饮,至夜半,抵掌而谈,乐甚,旦日别去。”(2)113
(4)、这里,顾炎武自己提到其酒量是“能饮三四斗”1!这天为王贞孝庆寿毕,他们四个(顾炎武和其叔父兰服、外甥徐履忱、挚友吴其沆)又接着喝酒,一直喝到午夜。
(5)、顾炎武治学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他始终在反思明王朝何以覆灭,中华优秀文化如何传承发展下去这个时代课题。他深刻认识到明末士大夫空谈心性,不关心国家安危百姓困苦,不研究经世致用的学问,才导致国破家亡天崩地解的历史悲剧。他说:“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顾炎武敏锐地看到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今天下之患,莫大乎贫”。为此做学问不能鸿篇大论,漫无主题的空谈,必须研究国家兴亡百姓关切的现实问题。他在所作的《郡县论》中说:“何谓(国家)称职?曰:土地辟,田野治,树木蕃,沟洫修,城郭固,仓廪实,学校兴,盗贼屏,戎器完,而其大者则人民乐业而已。”他认为一切社会问题的解决,终都只能通过发展经济的途径。“吾未见无人与财而能国者也。然则如之何?必有生财之方,而后赋税可得而收也。”他主张通过发展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等实体经济来推进商业的发展,这样才能达到国泰民安的大治境界。他在《与人书三》中写道:“故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强调治学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指导实践。
(6)、一说以慕文天祥学生王炎武(王炎午)为人,一生不愿出仕蒙古异族,改名炎武。另一说是“炎”为“炎刘”、或者“朱明”之代号,象征“汉族”,“武”代表“动武”,充满了反清复明的民族主义精神。
(7)、陆恩本是趋炎附势的破落户,服侍顾家达三世,他见顾家门第日微,又有叶方恒千两白银可得,于是见利忘义,准备告密,卖主求荣。
(8)、《论语·子张篇》里曾讲,“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顾炎武所著《日知录》名字便是来源于此,顾炎武一生勤勉好学,心系家国天下,他的目光所及皆是家国。一个将家国天下装进心里的人,注定了他不平凡的一生。
(9)、9宏羊:即桑弘羊。《日知录》刊刻者为避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之讳,改写弘羊为宏羊。桑弘羊(前152年-前80年),河南洛阳人,西汉政治家、理财专家、汉武帝的顾命大臣之官至御史大夫。自元狩三年(前120年)起,在武帝大力支持下,先后推行算缗、告缗、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币制改革、酒榷等经济政策。酒榷制度是桑弘羊在天汉元年(前100年)担任大司农期间推行的。
(10)、可是顾炎武却因为钱谦益的一度失节,再也不肯认这位老师。当此之际,钱谦益要顾炎武认他这位老师,方肯出面营救。归庄知道顾炎武的性格,是绝不肯委曲求全的,于是自作主张,假冒顾炎武的名义书写了一张门生帖子交给钱谦益。
(11)、同时批评潘耒将《日知录》视为经济之用的看法:
(12)、然而,就在考察北方的过程中,顾炎武的心态却逐渐发生了变化。他周游北方的过程中,发现北方稳定,经济恢复,吏治也远远好于明朝;同时也认识到清朝入关并未摧毁华夏文明,而是继续推动华夏文化的发展。看到这些现象,顾炎武也在反思自己传统的“华夷”思想。
(13)、顾炎武亦在改风易俗上,对清廷的做法加以反抗。顺治六年(1649),清廷正式下剃发令,“留发不留头”,直到顺治七年(1650),顾炎武才剃发,在《流转》诗中表达其严重的抵抗:
(14)、从这个排序来看,亦是将顾炎武列为国初之首。要之,《总目》推重顾炎武训诂、考证的功夫,并且试图将之塑造成国初之,这一塑造一直影响到之后的阮元。
(15)、首先顾炎武是也一位儒学大家,是是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他在儒学方面成就高,反对明朝的阴阳心学、层主理学,倡导经世致用,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创辟路径的探索精神,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
(16)、19黄鲁直(1045—1105):即黄庭坚,与苏轼(1037—1101)齐名的北宋文学家。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洪州分宁(今江西九江市修水县)人。《黄彝字说》是黄庭坚55岁时所作的书法临摹作品(今被收入《黄庭坚书法全集(套装共5册)》(肆)第二类《临摹之作23件》,江西美术出版社,2012年)。
(17)、在今年的“昆山市顾炎武日”系列活动期间,昆山当代昆剧院将虔诚上演原创昆剧《顾炎武》。水磨雅韵余音绕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铿锵回响,我们用这样的方式,展开一段与先贤的跨时空对话。
(18)、(评论)这里引用了有关儒家经典之语来说明:(1)按周代礼制,禁酒有两方面意义:其限制用酒的场合——除乡饮、婚娶等特殊场合以外,其他场合一律禁止民众集体饮酒(尤其严禁在街市上聚众饮酒),但并未禁止单个人饮酒;其限制用酒的数量——禁止无节制的浪费性饮酒,但并未禁止个人独自小酌的节约性用酒。(2)在不同政治条件下,禁酒的惩罚措施互有差别:当国家政局不稳时,采用严厉的惩罚措施;当国家政局稳定时,采取宽严相济的惩罚措施。这反映了顾炎武关于禁酒的具体规定应当视情而定,合乎时宜,反对执一不化的变通思想和权宜思维。
(19)、(译文)北魏文成帝大安四年(389年),规定不得酿酒、卖酒、饮酒,违者一律处斩。金海陵正隆五年(1160年),规定朝廷官员不得饮酒,违者处死。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规定不得造酒,违者本人要被发配从事苦役,家中财产和所有女子都要被没收入官。这些都堪称是严刑峻法了。但是因为这些法令太过苛严,所以不久就被废除了。
(20)、顾炎武终其一生,皆持守“毋仕二姓”之念,坚持“尊王攘夷”,故他对入关的清人抱持一种排斥、反感的态度,我们从其诗作、书信中可以窥探出此种隐秘的情愫。顺治二年(1645),清兵南下常熟,顾炎武的母亲以绝食相抗,遗命其“读书隐居,毋仕二姓”。顾氏的诗作中多有托寓“尊王攘夷”之论,流露出对清政权的不满,并试图抗争的情绪。顺治元年(1644),顾炎武在《感事》诗中云:
5、顾炎武生平
(1)、顾炎武晚年,抵死拒绝清廷的笼络,以明无仕异朝之志。康熙十年(1671),清廷开明史馆,熊赐履邀顾炎武加入,然遭其严词拒绝。康熙十七年(1678),清廷设博学鸿词科,征召海内名儒,叶方蔼与韩菼欲荐顾炎武,顾氏在给潘次耕的书信中表示“我答以果有此命,非死则逃”“原一在坐与闻,都人士亦颇有传之者,耿耿此心,终始不变”。次年,叶方蔼任明史馆总裁,再招顾炎武入幕,顾氏回绝道:“人人可出而炎武必不可出矣”“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若必相逼,则以身殉之矣”。可见顾炎武不仕而朝决心之坚定。
(2)、“意在拨乱涤污,法古用复,启多闻于来学,待一治于后王”。
(3)、13邴原:字根矩,北海朱虚(今山东临朐东)人。生当汉魏之际。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应征出任曹魏司空掾,后迁丞相征事,再迁五官将长史。曾跟从曹操出征东吴。邴原原本很喜欢喝酒,后来外出游学,怕喝酒荒废学业,毅然戒酒。每逢有人劝酒,他都只是朝酒杯望一眼,然后含笑摇手,表示自己不会饮酒。其学成回乡后,广收门徒,依然滴酒不沾,尽心教学。
(4)、顾炎武之所以被梁启超称为“清学开山之祖”,是因为其开“勤搜资料综合研究”的治学方法。
(5)、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客居山西的顾炎武有心还乡,启程时却因年老体弱,摔下马背!临终的昏迷中,他回忆平生:南明灭亡时他面对绝食殉国的嗣母,发下“誓不仕清”的誓言;他因“反清复明”身陷文字狱,却因《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未成而不敢轻生;虽然自己坚持要做明朝遗民,却将的弟子送进清朝“博学鸿儒科”的考场;直至生命的后时刻,顾炎武向少年康熙解读生命叩问:“何谓亡国,何谓亡天下?”……
(6)、叶方恒见顾炎武被释放,气急败坏,便派出刺客去暗杀他。顾炎武行至南京太平门外时,早就埋伏在路边的刺客从树林间冲出,击其头部,顾炎武受伤坠驴,幸亏有人相救,未曾丧命。
(7)、无数爱国志士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刻入内心,当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
(8)、顾炎武一再表达对清人的反感情绪,并且断然拒绝清廷的各种笼络,在其意念中始终严谨夷夏之防,自然为清廷所察觉。事实上,《日知录》中有涉“夷”“狄”违碍文字的内容在《四库全书》中皆遭到了删汰。譬如《日知录》中卷六有“素夷狄行乎夷狄”一条,讨论夷狄问题,《四库全书》将此条删除,且未有收入存目之内,卷二十八“左衽”条,《四库全书》皆加以全删,卷二十九“徙戎”条,《四库全书》将之删除,尚留有目录,卷二十九“胡咙”“胡”两条,《四库全书》亦皆加以全删,卷二十九“夷狄”一条,《四库全书》改为“外国风俗”。不一而足,但凡直接或间接触碍的内容皆要遭到处理。四库馆臣对“夷狄”文字是十分敏感的,因“夷”“狄”文字容易引发汉人对满清作为异族的种种不利的联想,于清廷统治构成威胁,故遭到删削、改易乃平常之事。顾氏的文集还一度被列为禁书,乾隆四十三年(1778),范起凤家因收藏顾炎武的文集,而遭治罪。
(9)、按照顾炎武“先礼后刑”的酒政理念,“禁酒”是属于“后刑”范畴,它以“先礼”(实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王道酒政)为前提和基础,是在以酒礼教民无效或失效时不得已而采取的据以惩戒与酒相关的悖礼之事的酒刑。在政治功效上,酒刑是对酒礼的补充;酒礼是防酒患于未然,酒刑是惩酒罪于已然。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了“以德治酒”的王道酒政的两个方面。
(10)、1这里“斗”是指容量比较大的一种盛酒器。王伯祥《史记选》注:“斗,酒器之大者。就是《诗.行苇》‘酌以大斗’的斗,今俗犹管大酒杯叫酒斗。”(转引自潘飞:《“斗卮”是大酒杯吗》,《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9年第6期。按:潘飞在此文中提到,著名语言学家裘锡圭先生认为,《诗经》里讲的“斗”是指舀酒的勺之类的器皿。)
(11)、2005年11月,顾炎武故居被中宣部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12)、顾炎武一生著述宏富,其中《日知录》为重要,作者曾自称其“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并曾如是申明其著作之旨:“别著《日知录》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共三十余卷。有王者起,将以见诸行事,以跻斯世于治古之隆”《禁酒》之言当然也是其献给未来“王者”(顾炎武所期望将来出现并坚信必定会出现的华夏国家的统治者)的,属于国家治理之策,表达了顾炎武的酒政思想。其中开宗明义第一句“先王之于酒也,礼以先之,刑以后之”,是顾炎武酒政理念的集中表达。这一理念反映了这位“旷世大儒”的国家治理思想完全继承了孔子“先礼后刑”27的德治理念,它是儒家这一传统政治理念在其酒政思想中的鲜明体现。必须依据这一理念来理解顾炎武的“禁酒”概念,而不能凭主观臆想而望文生义地将其理解为一般意义的反对酿造、买卖和饮用酒。
(13)、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
(14)、顾炎武身边的好友后来都逐渐投归了清朝,但是顾炎武依然坚持气节,他虽然剃了头,但是从未想过仕清。康熙皇帝对这位骨子里就反清的仁人志士却宽容,他多次请顾炎武出山,让他参与修《明史》等文化工作。顾炎武的态度很坚决,拒绝。
(15)、顾炎武自己在年轻时,其实很爱喝酒。这从他在17岁加入复社后与归庄(1613—1673)的交往中可以得到证实。乾隆《昆新志》载:
(16)、除此,《总目》亦以《左传杜注补正》《日知录》为准,评定其他著作。《总目》将清人张尔岐的《蒿菴闲话》与顾炎武的《日知录》相比,盛赞《日知录》“原原本本,一事务穷其始末,一字务核其异同”,而《蒿菴闲话》“特偶有所得,随文生义,本无意于著书,谓之零玑碎璧则可,至于网罗四部,镕铸群言,则实非《日知录》之比”。在评价王道焜、赵如源同编《左传杜林合注》时,褒赞《左传杜注补正》:“杜预注《左氏》,号为精密。虽隋刘炫已有所规,元赵汸、明邵宝、傅逊、陆粲、国朝顾炎武、惠栋又递有所补正,而宏纲巨目,终越诸家。”评价明人傅逊的《左传注解辨误》时,《总目》云“皆驳正杜预之解,间有考证,而以意推求者多。视后来顾炎武、惠栋所订,未堪方驾”。评价清人朱鹤龄的《读左日钞》时,《总目》云“炎武《杜解补正》三卷,具有完帙,此所采未及什一”,“虽瑕瑜并陈,不及顾炎武、惠栋诸家之密”。《总目》除了征引顾炎武《左传杜注补正》《日知录》的内容,亦引用他的音韵学、金石学、地理学等其他著作之中的内容,经、史、子、集四部各书提要中援引的顾炎武著作相当之巨,尤以经部为。《总目》亦将明人开考据风气的方以智与清初顾炎武、阎若璩、朱彞尊等人并列:
(17)、他27岁那年参加乡试,再次失败,于是决定彻底放弃科举,从事有益于国计民生的实学。
(18)、观所作《音学五书后序》,至谓圣人复起,必举今日之音而还之淳古,是岂可行之事乎?潘耒作是书序,乃盛称其经济,而以考据精详为末务,殆非笃论矣。
(19)、显然是想要有一个儿子,三十三岁时,顾炎武在南京出任南京弘光政权兵部司务,曾纳妾戴氏。戴氏本是一个秦淮女,标致自不必说。然而成亲以后,竟仍然没有生养。顾炎武难免大失所望,他把戴氏安置在清江浦(今淮安),自己只身生活在南京。这个过程并不长,随着弘光小朝廷的灭亡,他重又回到昆山。
(20)、顾炎武(1615-115),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1)、(评论)这里值得注意和重视的是原注中引述了《困学纪闻》中的观点,这也是顾炎武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和王应麟一样,顾炎武亦认为酒类专卖是一种恶政;顾炎武更认为,正是这一恶政,终导致了既有的禁酒法令变成了一纸空文。在这里,顾炎武实系借指摘酒类专卖之非,来说明禁酒法令之是,以申论先王之酒政“刑以后之”的必要性与合理性。至此,顾炎武关于酒政的思维理路明晰可见:其力倡“礼以先之,刑以后之”的王道酒政,而据此指摘汉初丞相萧何弃酒礼而任酒刑于前、曹参复使酒刑废弛于后,并指斥由桑弘羊倡议实行的酒类专卖为恶政。
(2)、老天爷实在过于吝啬,偏偏不肯满足顾炎武的基本愿望。莫非,正是为了让他心无旁骛,更好地践行“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远大理想?
(3)、归庄“性豪放善饮”,顾炎武又如何呢?炎武自述有云:
(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是他的传世名言。完毕!
(5)、“别兄归至西斋,饮酒一壶,读《离骚》一首,《九歌》六首,《九辩》四首,士衡《拟古》十二首,子美《同谷》七首,《洗兵马》一首。壶中竭,又饮一壶。夜已二更,一醉遂不能起,日高三四丈犹睡也。月之二日将往千墩,面兄之期当在初七八。届期更以酒三爵榼一架奉访于西郊(引者案:归庄系昆山积善乡李巷人。积善乡在县城西北。)与兄考五经谱四声可哉?”(2)223
(6)、顾炎武是主张知行统一的,况其自制力超强,像喝酒这样的事,假使他在理论上主张禁酒,那末他就一定会说到做到,决不会是口头上对人讲禁酒,他自己却还不时喝酒。故其《日知录·禁酒》之意决非是提倡禁止酿酒、买卖酒和饮酒!此条核心观点在于主张像“先王”那样教民以酒礼,当酒礼之教无效或失效时,则对悖礼之事施以惩戒之刑,简言之曰:“先礼后刑”。其“禁酒”概念是属于“后刑”范畴,是指对不服酒礼教化的悖礼之事所采取的惩戒手段。以下将该条分成若干段落,逐一加以诠解与评论。
(7)、终,钱谦益和路泽溥的帮助发挥了作用,钱谦益以老师的身份为学生说情,名正言顺,地方官也不能不给面子;加上路泽溥、路泽浓兄弟与松江兵备使相识,为之斡旋,多次为顾炎武诉冤说情,多方打点,这样,顾炎武才从恶霸的私牢里移送昆山县衙,被判“杀无罪奴”,要服苦役;随之又从昆山县衙移送松江府,改判为“杀有罪奴”,遭杖责后释放。
(8)、顾炎武(1613—1682)所著《日知录》第二十八卷,是以“禁酒”为题,乍看起来似乎顾炎武是主张禁止酿酒、买卖酒和饮酒,而其实不然。
(9)、《天下郡国利病书》是一本历史地理著作,重点讲述了兵防、赋税、水利三方面的内容以及明朝时期中国各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
(10)、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11)、1654年春天,顾炎武来到南京,与第三位夫人戴氏在钟山脚下居住。其时,郑成功起兵海上,张名振、张煌言的抗清部队从长江上行,一直打到镇江,使南京城受到威胁,这时,顾炎武按捺不住对抗清部队取得胜利的兴奋,引起了清政府的怀疑,被打入黑名单。
(12)、(译文)西汉初建时,萧何制订了法律,规定三人以上无故集体饮酒罚金四两。曹参接替萧何做了丞相,自称要依萧何所定律令行事,可是在游园时听到有官吏醉酒后高歌狂呼的声音,他竟然自己也取酒设席,痛饮起来,还高歌呼叫,与那些醉酒的官吏们互相应和。这是摒弃了既有的统一法度而使其化为乌有了。起先以礼教来预防百姓酗酒生祸的工作,酂侯萧何就不曾做过;后来以刑罚来纠正民众违礼饮酒的行为,平阳侯曹参又是失职。桑弘羊紧步其后尘,进而奏请武帝实行酒类专卖制度,其制度的创设莫非早就有先兆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顾炎武生平事迹归纳100字精辟11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