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哲学的基本原理
1、黑格尔哲学的基本原理是
(1)、非有:与纯有之间可以互换,因而可以说,有即是无,无即是有,两者的关系就是-
(2)、(54)《康德著作集》第6卷,李秋零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38页。
(3)、有限:把事物限定在若干性质的范围之内,事物与自身等同,是自在的存在。它的反面是为它的存在,即是--
(4)、(9)黑格尔著,梁志学等译:《自然哲学》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617页。
(5)、麦克弗森(Macpherson)教授把这种法理论所预设的人的观念,称为“占有性个人主义”。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该观念是自由主义市民社会理论的核心观念,而霍布斯和洛克,或者康德和黑格尔,都以大体一致的方式阐述过这种理论,尽管在精确性和概念章法上程度有别。但我们不能从麦克弗森教授的这番论断得出结论说,现代理性法理论不过是有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这种解释歪曲了该理论的主张,也没有令人信服地证明,所有人都应被承认拥有平等的权利和自由这一学说,为什么不过是出现于一定历史条件的某个社会阶级的意识形态。另有一些强势论据可以支持相反的论点,即现代理性法能够成为一切法理论的坚实基础。只要这种法理论可被称为自由主义的法理论,人们就不会再怀疑自由主义本身仅是某个社会阶级的意识形态。这样一来我们就会感到奇怪,竟然有人强调,这种法理论杰出的倡导者之一黑格尔不是自由主义者。
(6)、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导言中说:“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黑格尔的体系分为逻辑学和应用逻辑学两部分,前者是关于精神的辩证法,后者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精神活动的辩证法。按这样三部分进行:
(7)、黑格尔关于主奴关系的论述是精神现象学的精彩篇章,是运用辩证法的典范。在这里,他不但说明了阶级的起源、劳动的异化及其精神价值、劳动创造历史和造就劳动者的过程、统治别人的人不可能自由等具体的道理,而且用抽象的语言,说明了不平等的奴役和被奴役的人际关系是如何趋向平等和自由的一般倾向。
(8)、黑格尔关于伦理的学说就是他的法哲学,其中包括抽象法、道德、伦理3个部分,中心是揭示自由理念的辩证发展过程。从哲学上看,黑格尔伦理思想的形式是唯心的,其内容是现实的,方法是辩证的,它的成就对后世伦理思想包括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9)、伦理的理念作为黑格尔现代国家理论下编的主题,无非是善的理念,而善的理念则是柏拉图政治共同体理论的基础。善在中编被视为一条基础规范或“仍然抽象的理念”,此时则被作为“活的善”亦即作为原则引入论述,人们的真实共同体正是按照该原则组织起来的。
(10)、比艺术哲学更高是由于,宗教不再以感性直观的形式、而是以象征和比喻的形式来表达同一个理念,但它低于哲学的概念式表达方式,如它用圣父、圣子、圣灵的“三位一体”来表现哲学上的“正、反、合”的逻辑进程(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黑格尔用这种方式把宗教哲学化,也把哲学宗教化了。宗教哲学的三个层次是“自然宗教”、“精神个体性宗教”和“宗教”。“自然宗教”句括:“直接宗教”如巫术和自然崇拜等,“实体的宗教”如中国儒教、印度教和佛教,“过渡宗教”如波斯和埃及宗教。其中关于中国儒教黑格尔评论道:中国的“天”是高但空洞的概念,只具有“自然”的意义,其精神性只体现在地上的世俗个人即皇帝身上,皇帝才是真正的实体,是衡量一切的“尺度”;臣民无自由主体,他对一切唯有“恐惧”,因为一切都外在于他;个人自轻自贱,毫无决断,服从就是道德。所以孔教就是“道德宗教”,但这种道德不是出于自己的自由意志,而是出于外部的意志。
(1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获得解放的思想武器。无产阶级只有把哲学作为精神武器,才能消灭一切剥削和奴役,才能实现自身和一切人的解放放。哲学只有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才能成为改造世界的真正现实的哲学。
(12)、人的意识只有经过了《精神现象学》所描述的精神发展的所有阶段和环节,才把精神作为概念来认识。知识的概念不是只存在于人的意识中的主观观念,他们毋宁说是精神的存在形式。精神现象学使人认识到精神的概念的存在,人们会继续问:这些概念是那些,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它们是如何组成精神的整体的?知识就是对这些问题的回答,知识作为一门科学是辩证法的过程,黑格尔称为逻辑学。
(13)、爱是存在的标准-真理和现实的标准。...一个人爱得越多,则越是存在;越是存在,则爱得越多。
(14)、黑格尔被视为“西方中心论”的典型代表,他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些尖刻评论令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者更难接受。他与中国文化似乎有一道天然鸿沟,我看主要是心理障碍。从历史上看,18世纪的启蒙学者有“亲华派”(sinophilia)和“厌华派”(sinophobia)两大阵营。“亲华派”有伏尔泰、魁奈、莱布尼兹和沃尔夫等“中国之友”,“厌华派”有孟德斯鸠、卢梭和孔多塞。18—19世纪之交的德国哲学家几乎全是“厌华派”,包括康德、赫尔德和黑格尔。两派都以来华的耶稣会传教士的书信、报道和一些游记为依据,他们的赞扬或反对都不符合古代中国的实际情况,我们现在无需对“中国之友”的夸张而沾沾自喜,也不必对“厌华派”的苛责而耿耿于怀。用历史的观点和理性的态度看问题,中西文化交流初期的两派观点都是“深刻的片面”。康德批判中国人的国民性和道德,黑格尔重点批判当时中国的政治制度,说康熙和乾隆“充满了正义之心”,“是道德形象出众的人物”,即使“在善良高尚的君主统治之下,各级官员却都陷入贪污腐败,并由此引发革命”再如,黑格尔认为中国古代的肉刑和株连的刑法摧毁了人内心的尊严和道德性,“由此,这个道德缺少自由的灵魂,缺少以自身为基础的和自由的伦理、自由的科学和自由的宗教的源泉”这些批判岂不令我们深省吗?
(15)、黑格尔的君主制国家观,不可避免地破坏了“伦理体系”的内在融贯性。因为一旦将君主描述为“整体的顶峰和起点”, A黑格尔便不能再将国家描述为这样一种政治共同体组织:在其中公民考察并决定家庭以及(尤其是)市民社会的各种一般问题。市民社会与国家之间的联系,中断了大约四十节文字。探讨完王权和行政权之后,黑格尔才试着在讨论立法权的语境里重建这种联系,但没有奏效。他有价值的努力成果由此丧失。其市民社会理论的意义几乎归于沉寂。
(16)、我们对一个人的质疑和反驳,必须从接受他的前提开始,提出的质疑和反驳才是有效的。
(17)、概念是存在与本质的合题。概念是思辨着的存在,从一个概念到另一个概念是思辨的发展,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存在和本质。
(18)、(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页。
(19)、黑格尔哲学头脚倒置特点的人;现实的总和是自然界、人和人的思维是自然的产物。黑格尔的根本错误在于颠倒了自然和思维的关系。费尔巴哈反对黑格尔博大精深体系的法宝就是第一性与第二性之分辨。
(20)、在所有现代国家理论中,社会契约学说旨在解决的论证结构要点是:谁有终决定权,以及由谁衍生出一切政治的和法的。黑格尔明确拒绝这种学说,而代之以具有历史连续性的政治共同体的理念,该政治共同体对个人而言已经确确实实地存在。就论证结构而言,一切旧有的理论都从自然状态推出“市民社会”(即国家),而黑格尔正是在这里嵌入他的道德学说作为国家的必要条件。在《法哲学原理》的下编,当黑格尔引入市民社会与国家重要的根本分野时,读者可能料想他会提出主权问题,继而在市民社会向国家的过渡环节阐发自己的主权理论。但他推迟了对这个问题的讨论,直到探讨国家权力划分时才着手处理这个问题。
2、黑格尔哲学基本原理的内容
(1)、⑧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杨祖陶校,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74~2
(2)、黑格尔不满足于将现代国家视为公共精神与公民自由的统并据此达到古今政治哲学基本理念的合题。他还得通过主权这个现代国家理论的关键概念,清晰地界定自己的立场。于是,他对主权问题的探讨必须向读者表明,他是否成功实现了他孜孜以求的政治观念合题。
(3)、学习马克思主义可以帮助我们提高理论思维的水平和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我们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来看,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时代,只要研究对象还在,马克思主义就不会过时。
(4)、(70)何兆武等:《中国印象》上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64页。
(5)、反之,历史上的独断论和怀疑论的对立是主观与客观、真理与确定性相分离的结果。黑格尔所反对的怀疑论不是怀疑感官可靠性的古代怀疑论,而是怀疑“知性所坚持的坚固不移的东西”,即倒退到“假定经验、感觉、直观为真”的休谟式的近代怀疑论他认为知性思维不能抵抗近代怀疑论,只有辩证思维才能“把怀疑论作为一个环节包括在它自身内”,即,保存了对感性和知性的否定原则,又扬弃了否定,肯定理性的矛盾“有确定的内容”就是说,黑格尔的辩证思辨并没有简单地否定怀疑论,更不是独断论。
(6)、知识不是从学习得来,而只是对于已经存在于心灵内、灵魂内的东西的一种回忆。
(7)、高的宗教是“宗教”,指基督教,在这里,上帝通过化身为人(耶稣基督)而显示了人与神的统一。但基督教本身也经历了三个阶段:初是表现在《旧约》中的“启示宗教”,宗教概念客观地被启示出来;其次是表现在《新约》中的“实证宗教”,以基督的传记现身说法地表达宗教思想;第三是表现在新教中的“自由宗教”,人在上帝中认出了自身。不过,黑格尔又认为,真正的宗教精神突出地体现在启示宗教中,上述三个阶段其实都可以归结为启示宗教,因为“实证宗教”只不过是“已启示出来了的”宗教,“自由宗教”则是自我内心启示的宗教,它们体现了启示宗教本身的三个环节:圣父,普遍性,世界的创造者,实体,相当于逻辑学;圣子,特殊性,外化为肉身,相当于自然哲学;圣灵,个别性,返回到主体性,人与神同得救,相当于精神哲学。到了后这个阶段,宗教精神就扬弃了表象而意识到了概念,从而过渡到了哲学。
(8)、“才众人之说,成一家之言‘的综合性,建立哲学体系的动机和依据’
(9)、在亚里士多德看到一个世界的地方,伽利略,牛顿和爱因斯坦看到的则是另一个世界。
(10)、人的劳动与社会分工在古代政治理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按照柏拉图的看法,在政治共同体中,每个人各自为维护共同生活付出努力,以此实现他们的共同善。但无论柏拉图还是亚里士多德,都没有从自己政治哲学的原则推演出结论说,人的劳动本身应当对国家组织发挥决定性的影响。相比于自由主义理论,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那里,人的劳动不大会直接引发政治主张和权利。
(11)、黑格尔赞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不仅是因为如下基本观念:成为制度和共同体的成员,要比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更加根本。他的国家理论的其他基本概念和思想模式也得益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
(12)、第七章 托克维尔—黑格尔:关于现代性的无声对话
(13)、黑格尔的现代国家理论确实错综复杂,它很可能是政治哲学史上深邃周全的理论。黑格尔想将这套理论纳入其包罗万象的哲学体系,而该体系本身就晦涩难解。黑格尔的国家理论或多或少地明确致力于彻底批判古今政治哲学。后,黑格尔在建构其现代国家理论时,不断提及欧陆复辟时期的政治状况,并针对当时的政治热点摆明了自己的立场。
(14)、还有一种意见把《法哲学原理》或“客观精神”的论述结束于“日耳曼王国”,解释为“历史的终结”。随着福山《历史的终结及后之人》一书的流行,人们接受了福山的说法:黑格尔和马克思“都设定了历史的终结:对黑格尔来说,这个终结就是自由国家,而在马克思那里,则是共产主义”
(15)、所谓纯粹理念即是思想的抽象成分所形成的理念。
(16)、(69)黑格尔:《世界史哲学讲演录,1822-1823》,第132页。
(17)、(65)黑格尔:《世界史哲学讲演录,1822-1823》,第90页。
(18)、黑格尔没有在《法哲学原理》的上编进一步探究理性法理论的这些后果,这是由于其哲学体系所特有的论证结构。在开始讨论国家中的社会生活问题之前,黑格尔给自己设定的任务是界定如下基本规范的范围,即每个人都首先是权利主体。就此而论,他的理解比前人更加通透,因为前人想当然地以为这条原则具有普适性。
(19)、 文化的主体性是以个体性为始基的,所以一定要知道个体性的始基的不共本质是什么,唯识学与黑格尔哲学恰恰是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基本性的差异。唯识学把我人的现前的“语言”与“思维”当成虚妄相,加以对治破斥,以“转依”方式起动正智现量去缘真实法性,这是一个“真”与“妄”的断绝。然而黑格尔哲学则是基于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基础上,以肯定与否定合一的方式对我人的现前存在加以阐释。这类同于真常唯心论的“一真一切真,万法自如如”的观念,也同于“理学”的“一本万殊”和“理一分殊”的原则,视现象为本体的现露,这与唯识学差异太大了。其实我们考量各自的文化动因与取向就会明白差异的原因所在。唯识学是佛教,它的本质是一个求“佛”的过程。而黑格尔哲学则是哲学化的神学,他的本质在于诠释“神”的真理性和存在性。当然,真常唯心论是“神化的佛学”,所以与黑格尔雷同。“佛”是心灵内在的真实觉悟,是一种能力的表现,而“神”则是超越的大全创生之本体。“佛”是多元的,所以有佛性皆可成佛;“神”是一元的,所以人人都是被造物。
(20)、导致黑格尔学派分化的直接原因是围绕宗教性质问题而展开的争论。黑格尔高度评价宗教的地位,把基督教作为宗教发展的高阶段,把上帝当作理念的化身,这些遭到具有启蒙主义精神的学者的反对。另一方便,他把宗教思辨化,把基督教教义解释为概念的自我显现和具体化,这又遭到了路德派卫教士的反对。
3、黑格尔哲学的基本原理有哪些
(1)、路德维希.费尔巴哈(ludwigFeuerback,1804-1872)
(2)、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
(3)、即便康德和黑格尔对中国哲学和文化持严厉批评态度,中国文化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胸怀仍足以包容他们的合理哲学。牟宗三曾说:“我以为真能懂中国儒学者还是康德。”(77)这是在康德“厌华”言论尚未被翻译成中文的情况下说的。我们现在知道康德对儒家的真实态度之后,也不应该为此而否定牟宗三在中国哲学中吸收康德哲学的工作。牟宗三说,康德的“现象与物自身之分别”是“他整个系统之基本重要概念”,“西方哲学与东方哲学之相会通,只有通过康德的这个间架才可能”在我看来,这一判断是对中西哲学本质的一个深刻洞察。
(4)、许多人认为,黑格尔的思想,标志着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运动的顶峰,对后世哲学流派,如存在主义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有甚者,由于黑格尔的政治思想兼具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两者之要义。
(5)、把“伦理”(Sittlichkeit)与“道德”(Moralitt)区别开来,是黑格尔的一大发明。古希腊文的ēthikē和拉丁文的moralis是同义词,现代语言也不区分伦理道德,哲学家把伦理学等同为道德哲学。黑格尔在哲学上把伦理作为高于道德的自由意志发展阶段。在伦理阶段,道德的内在意识发展为社会习俗,内在的个人尊严和独立人格得到外部法权制度的保障。Sittlichkeit没有相应的英文名词,被译作ethicallife(伦理生活)。但黑格尔意义上的伦理不只是生活方式,而是主观的伦理习俗和客观的伦理实体的结合。
(6)、这么一来,激进民主制就取消了个人。相反,黑格尔则以个人自由与共同体力量的统一为先决条件:
(7)、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下编的开头又回到这一观念:
(8)、总的来说,青年黑格尔派不是一个统一的学派,其内部充满激进派与保守派、革命派与自由派以及唯物论的矛盾。这个派别只流行了一二十年便分化瓦解了,其中的革命派转变为唯物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者,他们的代表者是费尔巴哈和马克思。
(9)、在纯粹光明中就像在纯粹黑暗中一样,看不清什么东西。
(10)、原发期刊:《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6 年第 20162 期
(11)、黑格尔说:“知识是在精神形态中认识着它自己的精神,是精神对精神自身的概念式的知识。”他强调,知识是科学,不是宗教,只不过天启宗教通过上帝的形象把握精神,知识通过概念把握精神。
(12)、人的一切文化之所以是人的文化,乃是由于思想在里面活动并曾经活动。
(13)、黑格尔的《纽伦堡高级中学讲义》在探讨法的学说和义务学说时, 形式上与康德的探讨如出一辙,但在主要观点上与康德直接对立。早在《纽伦堡高级中学哲学全书》里(同上,页215-223),他已将道德学说置于他对个人主义理性法的探讨与他的国家理论之间。在这部作品里他明确承认,道德是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法哲学原理》与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外观上类似,两位哲人都先探讨法理论再探讨道德理论,可仔细分析起来就可发现,这种类似恰恰体现出二者的根本差别。
(14)、此次瑶师独肩大任,带一方众书友共读黑氏《法哲学原理》,其意义非凡。面对这样恢弘巨作,两小时内读完根本不可能。所幸,瑶师对得起“新三一律”的这个“新”字,一改往日方法,详细分析《法》目录的逻辑,对其中所涉及概念亦做了深切阐释,从而导读全书,以刺激大家继续读完。只可惜讲座思维密度甚大,陆师与之琴瑟和鸣,又扩充不少内容,我等只能勉强跟上,又未能通读全书,不敢妄下雌黄,此处只能稍微谈一谈听课心得。
(15)、我们可以断言,没有激情,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能完成。
(16)、可以说,黑格尔的伦理理念是从古代政治哲学传承下来的思想路数。它在内容上也源自古代城邦模式。黑格尔的早期作品很容易证明这一点。他在 1796年4月这样描写古代城邦的城邦民:
(17)、建立国家这个问题不管听起来是多么艰难,即使是一个魔鬼的民族也能解决的(只要他们有此理智)。
(18)、一个灰色的回忆,怎能抗衡现在的生动与自由。
(19)、瑶师还将《法哲学原理》的目录逻辑体系作了分析。《法》目录也有严格的三分形式:抽象法,即直接的,抽象、人格、外在的——抽象法、形式法;道德,即主观意志的法;伦理,是意志自由充分的体现,是前两个环节的统一。对此,黑格尔所言可以概括整书内容:自由意志借外物,特别是财产来实现自身,这种实现就是抽象法;自由意志在内心中得到实现,这就是道德;自由意志如果既通过外物,又通过内心实现,这就是伦理。
(20)、(6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页。
4、黑格尔哲学的什么思想
(1)、只有当黑格尔发现劳动生产力是市民社会的基础时,他才能把这整个领域纳入其政治哲学。作为黑格尔《精神现象学》里著名的主奴辩证法的基础,这一洞见或许是黑格尔富原创性的哲学贡献。在《法哲学原理》中,他的市民社会理论使其能够分析现代国家的某些问题,这些问题对19世纪和20世纪的历史来说举足轻重。
(2)、《法哲学原理》错综复杂的论证结构,有别于此前一切政治哲学阐述,它反映了黑格尔对古今政治哲学的含蓄批判。一旦我们表明,《法哲学原理》下编(名为“伦理”)的构思在一切要点上都符合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政治理论的结构,就会确证上面的论断。
(3)、(1)黑格尔著,贺麟、王玖兴译:《精神现象学》上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0页。
(4)、按照辩证法螺旋上升的方向,历史发展的方向是进步,达到了辩证法规定的后目标,历史也就终结了。辩证法的范畴和规律是认识论的对象,认识论是辩证法在人的意识中的应用。
(5)、波普尔不是第一个声讨黑格尔、说他笔下的国家根本不是自由主义国家的人。可以料想,黑格尔会迅速回应道:他要追问的正是,现代国家可否超越单纯的自由主义国家。生逢自由主义国家饱受极权法西斯主义和苏联制度摧残的时代,波普尔自然有理由抨击黑格尔。但第三世界的问题不能再通过自由主义政治来解决,这在一代人之后已经变得显而易见。于是这便确证了黑格尔对自由主义原则局限性的洞察。
(6)、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讲,黑格尔的政治哲学成了他那个时代的图景,而与此相似,按黑格尔本人的解释,柏拉图的政治哲学描绘了当时的古希腊。因此,从更深层次上看,黑格尔终是正确的,他对柏拉图的评论也可以用在他自己身上:
(7)、把本体论、认识论、自然哲学、道德哲学、艺术哲学、历史哲学和宗教学等各门学科结合成一的以贯之的体系。辩证法是贯穿在所有这些领域的原则、规律和过程。精神的辩证运动构成了本体论,这是黑格尔的《逻辑学》研究的内容。精神的辩证运动在个人意识内的表现是认识论,这是他的《精神现象学》的内容。精神在自然界的异化是他的《自然哲学》的内容,它在人类精神各个领域的显现分别构成了道德哲学、历史哲学、艺术哲学和宗教哲学的内容。黑格尔还写了《哲学史讲演录》,说明哲学家们认识精神的过程。
(8)、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的结构中为道德安排的位置,意在表明,现时代的个人主义理性法须以意识到要对自己负责的道德主体的道德为其补充,并且这两套规范体系都构成了现代国家的必要条件。由此可以推知,前述自由主义论题(即把国家的任务限定在保障个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过分限制和缩小了政治理论的抱负,就此而言应予放弃。这意思当然不是说国家不该提供保障。但我们应该清楚,这项自由主义论题并没有穷尽国家的职能。黑格尔坚持认为,国家应当保障道德主体“求获自我满足”的权利。我们很容易承认,该论题是黑格尔人权理论的出发点,它本身是源于自由主义传统的重要遗产。
(9)、只折磨自己是单相思,只折磨别人是虐待狂,既折磨别人更折磨自己是爱情。
(10)、如果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那建筑物则是凝固的音乐。
(11)、只有那些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
(12)、再者,黑格尔只有凭借一种方式,即令人类劳动的社会性质成为其政治哲学的基础,才确有可能克服自由主义国家观的个人主义进路,并将其旧有的共和主义理想稳当地运用到现代国家上。黑格尔可能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那里学到,正因为人依赖于社会分工来生产其生活资料,所以人是一种社会动物。《法哲学原理》明确强调了国家的社会职能或福利职能, A并以一句先知般的话预示了将由工业无产阶级的增长引发的政治问题:“市民社会的辩证法,使市民社会越出自己的界限。”(《法哲学原理》,节246)
(13)、黑格尔哲学的范畴、命题、论辩都是为他的体系服务的,离开了体系的框架,它们的意义晦涩含混,甚至显得荒谬,无意义。
(14)、黑格尔哲学的秘密,如马克思所说:“黑格尔哲学的真正秘密”不是别的,正是 “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
(15)、(52)黑格尔:《世界史哲学讲演录,1822-1823》,刘立群、沈真、张东辉、姚燕译,张慎、梁志学校,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132页。
(16)、逻辑学当作观察理性的知识,面相学和骨相学作为对自我意识进行观察的知识。
(17)、人的本质是什么呢?人的本质是如何成为自然的高的本质的呢?人区别于自然物之处在于人有类意识。人不像动物那样以个体为对象,人的意识以他的类为对象。人同时既是“我”,又是“你”。他能够替别人设想,正是因为他不仅以他的个体为对象,而且以他的类、他的本质为对象。
(18)、黑格尔集以往西方伦理思想之大成,特别是继承和发展了康德的伦理思想,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理性主义伦理思想体系。
(19)、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各国资产阶级成为社会的统治阶级,统治地位得到了巩固。资本主义社会这时也已发展到了自己的成熟期,社会的基本矛盾明显地暴露出来,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不断出现。
(20)、历史是一条永动的河流,随着它的奔腾独特的个性不断被抛弃,并且总是在那个新的法律基础上形成新的个性结构。
5、黑格尔哲学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1)、黑格尔没有得出其政治哲学进路中所隐含的那些结果。相反,由于他不是把主权当成社会民主制国家的问题,而是当成君主制统治者的问题,从而难以挽回地扰乱了自己的现代国家理论的结构。假如黑格尔没有背弃自己的原则,那么,他这部政治哲学力作本可以成为一种真正有前瞻性的政策的基础,但事实却是,这本书很快被视为“阿谀逢迎之作,任何热爱自由的人士都应当对其原则和教义避而远之”。
(2)、康德对“道德”和“伦理”并没有作出明确的区分,他所谓的“伦理”(Sitten)其实主要包括内心的道德意识,而与这个词本来的意义“风俗”、“习惯”、“规矩”不完全吻合。黑格尔则严格区分了两者,“伦理”不是单纯个人内心的道德,而是按照人们的道德意识而确立的保障人的权利的外部社会制度。因此伦理是自由的外部权利和内心道德的统一体,是一种“伦理实体”,但它又是建立在主体上的,它一方面对个人是外在的规章制度,但它同时又是合理的,是每个人自由意志的体现,它使得个人能够摆脱主观冲动而获得自由。伦理分为“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三个层次,它初还未达到自觉,而是体现为习惯、风尚、传统,好像是“自然律”,但经讨这三个阶段就上升到了伦理自我意识。如“家庭”虽然产生于自然关系(男女两性),但却是靠超越自然的“爱”来维系的,与人的“良心”有关。“市民社会”中人丧失了家庭之爱,必须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人与他人打交道,但这也不再是自然关系,而是社会关系,劳动、交换都是社会关系,它们所创造的财富都不仅是个人财富,而且也是社会财富。劳动分工导致社会等级和财富不平等的产生,并且必须有一个“普遍等级”即官员来协调各种关系,这就是负责“司法”的“警察”(广义的),它在经济关系中与“同业公会”打交道。这一切都是人为的设置,但只有到了“国家”层次,这种设置才真正体现出伦理实体的“主体性”。个人只有在国家中才获得真正的自由,国家是个人的高义务和目的,但不能像社会契约论那样把国家看作个人自由的工具,否则就会导致像法国大革命那样的悲剧。应当把国家看作是“地上的神”。不过,黑格尔对国家的这种神化也是有他的前提的,他心目中的国家不是君主专制,而是君主立宪制,他主张君主的权力要接受同业公会的监督,而公共舆论、言论自由则应完全放开,以促进逐步的改良。
(3)、黑格尔受斯宾诺萨哲学的影响,认为实体不是在人的意识之外,相反,人的意识在实体之中。他用唯心论改造了斯宾诺莎的实体观,得出了精神实体是惟一的实体的结论。黑格尔说:“理性是宇宙实体。”所谓的宇宙实体被称为精神或观念。实体的精神性或观念性使之成为主体,主体的客观性或存在性使之成为实体。黑格尔明确肯定实体是运动变化的主体。他从费希特关于自我的学说得到启发,认为实体不是现成的、被给予的存在,也不是永恒不变的本质。实体是辩证运动的主体,它的特征在于能动性;它自己设定自身,并在克服矛盾对立面的辩证发展过程中实现自身,完善自身。实体不是一蹶而就的,只有经历了辩证发展的全过程,把所有环节都包含于自身,它才是全面的、的。
(4)、这些著作不但与黑格尔的唯心论彻底决裂,对青年黑格尔派也有所批判。他颠倒黑格尔提体系的做法对马克思有深刻的影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来源。
(5)、纯思想的论调:放弃用任何主张来支配思想的道路,仅只跟从思想的脚步。
(6)、历史不是幸福生长的土壤。历史书中的空白页是人类的幸福时期。
(7)、投稿邮箱:xindazhongzhexue@sina.com
(8)、感行确定性还只停留在指称个别事物的阶段,但如果我们要对个别事物进行判断,那就要把事物知觉为承担多种性质的存在者,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一与多、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9)、3排斥和吸引:一中有多曰排斥,多中有一曰吸引。一与多的关系表现为数量关系,由此过渡到--
(10)、假如没有热情,世界上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
(11)、在唯识学中,“有”与“无”的关系是对立的,二者不可互相转化,所谓“有则是有,无则是无”,这是唯识学的基本原则,黑格尔哲学中的“有”与“无”是对立统一的。它认为一切事物本身之中,就是“对立统一”之物,是肯定与否定的合一。“有”就是“无”,“无”就是“有”,不这就是黑格尔的辩证逻辑原则。黑格尔哲学从某种形式上看,确实有“中观学”的中道义,由于中观学讲的缘起无自性义,带有一定的变化运动观念,在某种程度上讲也类于“对立统一性”的发展观,但是若细究起来,似乎又不是这样,中观学的目的在于“离戏论”,对一切逻辑判断都要破斥的,所以作为辩证逻辑的判断式的“正反合”原则也自然会在破斥之中。然而若从真常唯心论的如来藏缘起观上看,黑格尔哲学则与之雷同,特别是与中国佛教的天台宗的“三谛圆融”和华严宗的“无尽缘起”的“事事无碍观”几乎完全一致。“对立统一性”是它们共同奉行的真理,当然也有性质上的区别,真常唯心论毕竟是宗教的目的论,而黑格尔哲学不过是思辩哲学的似想之物而已。
(12)、摘要:黑格尔哲学体系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精神。黑格尔把表象、经验和思辨作为精神的三个层次,说明了内在于它们之中的思维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在对待真理的态度上,黑格尔为关注的是真理之不可知论。在证明逻辑范畴的真理性问题上,黑格尔指出,逻辑学要沿着精神现象学表述和证明经验意识真理的方法来表述和证明纯范畴的真理性。对于精神的自由,黑格尔认为,自由是“精神无限权利的范畴”,自由的意志首先是权利主体,认为“法的体系是实现了的自由王国”。黑格尔哲学至今仍有现实性,特别是在当代中国哲学的语境中更应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一是黑格尔并没有用国家“吞噬”了市民社会,而是认为只有家庭和市民社会这两个环节都在国家内部获得发展时,国家才是有生气的;二是黑格尔的历史观并非“历史终结论”,因为他深知自己哲学的局限性;三是在黑格尔哲学与中国哲学的关系上,他对中国哲学和文化持严厉批评态度,重点批判当时中国的政治制度,但我们应用历史的观点和理性的态度来看待这些,要包容他的合理哲学,承认黑格尔哲学在当代中国的重要性。
(13)、1纯有;普遍,但同时也是简单、直接、抽象的概念。一个孤零零的“是”没有任何内容,等于虚无,由此过渡到-
(14)、哲思学意2017年第一期系列微课:《电影与哲学》
(15)、黑格尔哲学是人类形而上学的顶峰,他把人类的所知所觉所思所想都纳入他的“精神”这一主语中,并且以“对立统一性”原理加以演译诠释。这与华严宗的“性起论”和天台宗的“性具论”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他没有参悟佛法的内在本质的所在,从历史的角度上讲,佛教在印度的产生就是针对婆罗门教的“神论”和顺世论的“物论”而发的,佛教超越了人类的形而上学,对“神论”与“物论”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唯识学的“转识成智”与“破妄显真”就是具体地系统地并且有严格步骤地加以扬弃一切异执观念。在其基本问题上与基本方法上,唯识学都具有独特性。我认为学习佛法重要就在于认真去发现佛法与非佛法的区别所在,不要在形式上笼统地简单地将佛学问题等同于世间学术问题,特别是学习大乘佛教唯识学和中观学都要进行认真辨识,当然也要对伪佛法进行澄清工作,这是基本的态度与立场。
(16)、随后,青年黑格尔派的宗教观具有无神论的倾向。
(17)、古希腊哲学家首先把思辨与表象分开,但他们的纯思辨缺乏具体性,“思维停留在理念的普遍性中”,“思维对特殊性采取漠视态度”,如爱里亚派所谓存在和赫拉克利特所谓变易,“自应被指斥为形式主义”
(18)、精神哲学三分为主观精神、客观精神、精神,而本期所论《法哲学原理》隶属于客观精神。类别如下图所示:
(19)、黑格尔的真理观常被指责为“武断”,“未经证明”,“缺乏确定性”,是“独断主义”,“排拒经验的检验”,是“的、无所不包的,因而是封闭的体系”,等等。文本证据表明,黑格尔已经料到种种指责并预先准备好答辩。
(20)、(53)黑格尔:《世界史哲学讲演录,1822-1823》,第130页。
(1)、先看“艺术哲学”。黑格尔认为美学本质上应当是有关艺术创造的哲学。艺术是精神向自身复归的第一阶段,即感性的阶段,这一点就决定了他对美和艺术的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14)正因为只有人的艺术才自觉地显现出理念,自然则达不到这一点,所以自然美只是“为我们,为审美的意识而美”其本质是艺术,即人的一种精神活动。这种精神活动反映了人的其他有限的自由活动如经济、政治、伦理等等社会活动,但比它们更高。在美和艺术的本质定义中,理念作为内容,感性显现作为形式,构成了艺术美本身内在的矛盾结构,艺术哲学就是这一结构在不同层次上展现的体系。艺术的理念作为艺术美的内容还不是纯粹的理念(ldee),而是“理想”(ldeal),理想是以感性自然作为自己外在的表现形式的理念:但这个感性自然作为艺术的形式又必须是本身被理念征服、提高了的“第二自然”,它是心灵的自然而然的表现。所以艺术必须把内容上的理想主义与形式上的自然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构成了艺术哲学原理的“内容”、“形式”、“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三个层次。
(2)、另一部分人因为惧怕失去自然的生命而成为奴隶,奴隶是依赖和惧怕自然的人。奴隶在劳动产品上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他们通过劳动获得主人在战场上得到的东西,不再有奴隶意识的人就是主人。
(3)、自卑往往伴随着怠惰,往往是为了替自己在其有限目的的俗恶气氛中苟活下去作辩解。这样一种谦逊是一文不值的。
(4)、其次,人的存在首先是感性直观的存在,而感性存在可被归结为情欲的对象。爱是人的精神和肉团相统一的基础,一个自爱的人才能感受到他的存在,不能被爱的东西是不存在的。
(5)、许多人认为,黑格尔的思想,标志着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运动的顶峰,对后世哲学流派,如存在主义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有甚者,由于黑格尔的政治思想兼具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两者之要义。
(6)、黑格尔的逻辑学满足了哲学体系所需要的正确性。哲学体系的正确性不依赖于起点,它存在于从起点到终点发展的全过程。当哲学体系达到了它的终结论,它也就终证明了自身的真理。
(7)、说黑格尔将国家奉为神明的做法臭名昭著,这不无道理。这种做法注定招致那些反对亵渎上帝名讳之人的厌恶,也注定引来一切好斗的无神论者的敌视。他们之所以反对这种国家观,不单是因为黑格尔以古代形而上学和神学的基本概念来解释政治共同体,真正成问题的地方在于,他试图明确将这种解释延伸到现代国家。他这么做很容易落下把柄:众所周知,后人也确实没有放过这个口诛笔伐的机会。再者,他这么做也要冒一种风险,即看不到那些他力求以青年时的人道主义理想来解说的现实情况。重要的是,黑格尔在对现代国家作出古代解释时容易假定,民族可以说是历史上存在着的个人所无条件归属的历史人格。罗列黑格尔共和主义国家理想来支持某种愚蠢的民族国家意识形态,这样的例子可以有很多。
(8)、黑格尔在批判激进民主制时没有明说但有所预设的一件事,即他忠于自由主义原则,对公正评价其现代国家理论而言可能更加重要。他的确认为自由主义原则不足以成为现代国家理论的基础,但他尽了大努力在其政治理论中保存自由主义原则。卢梭的民主国家在原则上清除了自由主义:
(9)、民族不是为了国家而存在的,民族是由国家创造的。
(10)、整体性和单元性:被规定了的连续性和间断性;
(11)、在黑格尔理论的语境里,善的理念(这是柏拉图哲学的关键概念)被赋予了克服合法性与合道德性二元对立的任务,这种对立表现在道德主张与合法主张可能发生冲突。按黑格尔的看法,个人唯有顾及共同善,才可以谋求兑现他们对幸福和福利的正当憧憬。一旦发生冲突,源自个人主义理性法的个体合法主张,就得让位于所有人或其他人的福利。于是我们不妨把黑格尔这里所讨论的善的理念定义为一条基础规范,即个人对其权利和福利的一切主张都应当彼此制衡。一旦这条基础规范被承认为我们的行为准则并得到采纳,个人主义进路便遭淘汰,行为的目标便由共同体来宣布。
(12)、我的存在首先是生命,生命的欲望首先是动物的欲望。如果说,欲望是存在的缺乏状态,动物的欲望就是事物缺乏的状态。欲望只有指向另一个存在时,才是人的欲望。人的欲望首先是被人承认的欲望,它是从对物的欲望开始的。
(13)、当哲学把它的灰色绘成灰色的时候,这一生活形态就变老了。把灰色绘成灰色,不能使生活形态变得年青,而只能作为认识的对象。密涅瓦的猫头鹰要等黄昏到来,才会起飞。
(14)、(10)黑格尔著,贺麟、上玖兴译:《精神现象学》,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22页。
(15)、讀《廣論語駢枝 ·微子篇》質章太炎先生 / 黄云眉
(16)、失去了奴隶意识的奴隶只能在意识中寻求自由。第三奴隶意识-苦恼意识。苦恼意识是分裂的意识,因种种矛盾对立面的分裂而苦恼。为了脱离分裂的苦恼,人们设立了更高的理想-彼岸世界。在彼岸世界,人人平等。
(17)、美学是关于直观的学说。一切直观都是抒情,也有认识功能;
(18)、婚姻实质上是伦理关系。婚姻是具有法定意义的伦理性的爱。
(19)、(34)黑格尔:《小逻辑》,第1116页。
(20)、“客观精神”体现在“法哲学”中。所谓“法”(Recht)又译作“权利”,这个词的意思就是自由的外部规定,即我能够自由地做什么的规定。这些规定分为三个层次:“抽象法(权利)”、“道德”和“伦理”。首先,抽象权利就是私有制所确定的权利,包括个人对物(财产)的直接占有的权利(所有权)、个人通过契约转让自己所有权的权利,以及反对侵权(Unrecht又译作“非法”)的权利。其次,“道德”建立在对这些外在权利的内心意识上,是对自己的客观行为的主观评价,而不是像康德所说的完全与外部行为无关的抽象意志的“自律”。在黑格尔看来,自由意志就是对客观后果的意志,必然包含对“福利”的考虑:善就是自由意志在客观世界中的实现,“良心”和“义务”必须包含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实践关系的知识。道德就是对自己个人的自由意志如何通过理性原则而与普遍的自由意志相符合的认识,这种认识构成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客观依据。这就从道德(Moralität)过渡到了“伦理”(Sittlichkeit)。
(1)、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内容博大精深,但逻辑严缜细密,可加以精简呈现。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黑格尔哲学体系,那就是“精神”。黑格尔在《逻辑学》中说:“把精神提高到自由与真理,乃是更高的逻辑事业”。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很多词汇,如“辩证法”、“理念”、“异化”、“扬弃”、“反思”、“发展”等等,都是阐明论述精神的真理和自由的黑格尔逻辑术语,这些词汇通过黑格尔著作的翻译已经潜移默化地进入我们日常生活。诚如黑格尔所说,人们熟悉不一定是真知①。要获得对黑格尔哲学的真知,我们需要反思这样一些问题:我们的文化是不是以及为什么是一个精神世界?真理是不是客观的,有没有真理?我们所处的时代精神是不是以及是何种意义上的自由?通过阅读黑格尔,我们今天仍能获得一些真知灼见。
(2)、如果我们弄不清黑格尔理论中的国家观旨在修复自由主义国家观的显著缺陷,那么,我们就会曲解黑格尔国家观的重要意义。只要国家的目的仅仅在于保障个人的自由和财产,那么,国家权力运作纵然不可避免,也依然是一种恶。于是,从个人利益的观点来看,“成为国家成员是任意的事”,或者套用霍布斯的说法,人们联合起来“不是因为事情自然而然只能这么发生”,而是“出于偶然”,当黑格尔讨论自由主义的缺陷时,他很可能心里想着霍布斯的这段阐述。
(3)、斯宾格勒论民主、平等与“无历史性” / 贝尔托诺
(4)、后伦理学是关于高的价值-善和自由的学说。
(5)、这一时期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也变得日益激烈,工人运功此起彼伏,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6)、健全的常识是一个时代的思想方式,其中包含着这个时代的一切偏见,常识总是为它所不自觉的思想范畴所支配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黑格尔哲学基本原理的内容精辟12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