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历史哲学的主要内容
1、黑格尔历史哲学的主要内容是
(1)、第“理念”与“激情”交织成世界历史的经纬线。黑格尔说,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出现两个环节:一个是作为抽象东西的理念本身,其次,第二个环节是人的激情。这二者一起形成了世界史在我们面前摊开的、锦绣地毯的经纬。理念是实质性的力量,但就其自身来看只是普遍的东西;它由以实现自己的劳力,则是人的种种激情”。追求满足个人需要的各种冲动可以更进一步凝结为“激情”(王造时先生译为“热情”),黑格尔说,这个词未必很恰当,“我现在所想表示的热情这个名词,意思是指从私人的利益、特殊的目的或者简直可以说是利己的企图而产生的人类活动——是人类全神贯注,以求这类目的的实现,人类为了这类目的,居然肯牺牲其他本身也可以成为目的的东西,或者简直可以说其他一切的东西。这种特殊的内容和人类意志息息相通,决定了它全部的特性而和它不可分离”。也就是说,激情是一种我们会为实现个人目的而凝聚自己的全部心力和生命活力去追求的内在驱动力。
(2)、我们已经观察了“自由”的两方面,——客观的和主观的,所以,假如把“自由”解说为一个国家内各个人全都同意于国家的这种安排,这显然仅仅顾及到主观的因素。照这个原则推论起来,任何法律没有经过全体同意,就不能有效。为了要避免这桩难事,于是决定少数服从多数,因此,多数便占了上风。但是很久以前,卢梭就曾说过,在那种情形里,少数人的意志既然被蔑视,便没有自由了。波兰国会里规定:不论通过任何政治方案时,都必须得到每一个议员的同意。就是因为这种自由,波兰才招了亡国的灾祸。而且,这是一种危险的虚伪的偏见,以为只有人民才有理性和见识,才知道正义是什么东西,因为每个人民的d派都以人民代表自居,然而国家组织这个问题乃是一个高深的学术工作,而不是人民的工作。
(3)、 20虎煞之年,风云突变,内忧外患,多灾多难。
(4)、在地理的概况里面,我们已经举出世界历史的大概路线。太阳——光明——从东方升起来。光明是一种简单的对自己的关系;它虽然具有普遍性,同时却又在太阳里有一种个性。试想一个盲人,忽然得到了视力,看见灿烂的曙色,渐增的光明和旭日上升时火一般的壮丽,他的情绪又是什么样呢?他的第一种感觉,便是在这一片光辉中,全然忘记了他自己——的惊诧。但是当太阳已经升起来了,他这种惊诧便会减少了;周围的事物已经看清楚了,个人转而思索它自己内在的东西,他自己和事物之间的关系也就渐渐被发觉起来了。他便放弃了不活动的静观而去活动,等到白天将过完,人已经从自己内在的太阳里筑起了一座建筑;他在夜间想到这些事情的时候,他重视他内在的太阳,更过于他重视那原来的外界的太阳。因为现在他和他的精神之间,结了一种关系,所以也就是一种自由的关系。我们只要把上述的想象的例子牢记在心,我们就会明白这是象征着历史——精神在白天里的伟大工作——的路线。
(5)、精神哲学:说明精神是如何在人类社会和精神领域中运动的。
(6)、这是因为,在现实中,“个人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不是一般的人类,正因为这样,所以人类是不存在的,存在的是一个个特殊的人”。对特殊的个人来说,他要追求自己的目的,这是他做出行动的动力源泉。个人是世界历史舞台上的角色,他所追求的目的就是获得自己利益的满足,也可以说,这就是他的意志的对象,所以,“个别兴趣和自私欲望的满足的目的”“是一切行动的有势力的泉源”。黑格尔并不否定,在个人身上,也许能找到一些普遍的目的,比如“仁心或者高尚的爱国心”,但是从作为实现理性计划的手段来说,这些德性、普遍的东西并不起主要作用。这是因为,真正的仁心、高尚的爱国心等德性,正是理性计划所要实现的目标,而非实现这一计划所需要的手段,所以,在人心中,这些普遍的东西不会成为我们行为的主要推动力。
(7)、(1)黑格尔著,贺麟、王玖兴译:《精神现象学》上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0页。
(8)、因此,黑格尔关于精神概念的解说分为两个层次,一种是在既定时间内精神发展的水平,即在特定时空之间的理性力量,称之为时代精神,另一种是永恒不变的精神的自我意识,即普遍与永恒存在的理性,称之为世界精神。
(9)、谢林也通过自己的独特的方式企图消除认识和实践的矛盾并把这一问题作为他的先验哲学的高任务。他从其“同一哲学”出发,认为从现实世界向表象世界的转化,表明表象不过是客观事物的侍女,而从表象世界向现实世界的转化则表现了思想对感性世界的统治。这样一来,“我们要有理论的确定性,就得失去实践的确定性;要有实践的确定性,就得丧失理论的确定性”。这就陷入了矛盾。谢林就是在思辨的范围内区分了认识和实践,而高于两者的理智直观活动。在这里,他试图用第三种东西来解决两者的矛盾,这也是徒劳的。
(10)、至于马克思的道德观,也曾受到基督教神学道德观、康德自律论道德观、黑格尔客观唯心论道德观等等的影响,但终与他们分道扬镖,确立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历史唯物论基本原则。在《神圣家族》一书中说:“既然正确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那就必须使个别人的私人利益符合于全人类的利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166页)
(11)、运用这种方法所获得的是一种“哲学的历史”。它是对历史事实做思维着的考察,也就是考察历史事件中的概念。其主要使命是对在时空中展现、构成历史的人类造诣,由他的思辨逻辑所做的一种研究,可以叫作“哲学的历史”。它同那种记载自己亲眼所见的事变、行动的历史即“原始的历史”,以及那种用作者自己的精神观念来整理历史资料,并想从历史中获得道德教训的“反省的历史”相区别。
(12)、我们主要是说,国家是从宗教产生的,而且现在和将来永远会如此产生。换句话说,国家的各种原则必须被看做在本身和为本身是有价值的,而且只有当它们被认为是“神的本性”的各种决定的表现时,它们才能够有价值。因此,宗教的形式决定了国家的形式和宪法。后者确是从宗教中产生的,所以在事实上,雅典或者罗马之所以成为雅典或罗马,完全由于当时各该民族通行的异教的特殊形式而后才有可能,就像一个天主教国教所有的精神和宪法跟一个耶稣国家所有的精神和宪法是不同的。
(13)、人的本质是什么呢?人的本质是如何成为自然的高的本质的呢?人区别于自然物之处在于人有类意识。人不像动物那样以个体为对象,人的意识以他的类为对象。人同时既是“我”,又是“你”。他能够替别人设想,正是因为他不仅以他的个体为对象,而且以他的类、他的本质为对象。
(14)、黑格尔时代略晚于康德,是德国19世纪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之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下面我为大家带来浅论黑格尔的实践观,希望大家喜欢!
(15)、相反,个别兴趣和自私欲望的满足的目的却是一切行动的有势力的泉源。它们的势力表现在它们全然不顾法律和道德加在它们上面的种种限制,而且它们这种自然的冲动,比起维护秩序和自制,法律和道德的人为的、讨厌的纪律训练,对于人们有一种更为直接的影响,当我们看到人类热情和这种表演和它们的暴行的种种后果,当我们看到那种不但同感情相连接,而且甚至于主要同善良的企图和正直的目的相连接的“无理智”,当我们看到古今人类精神所创造的极其繁荣的各个帝国,它们所遭的祸害〕罪恶和没落,我们便不禁悲从中来,痛恨这种腐败的常例,因为这种腐化不是纯粹“自然”的动作,而是“人类意志”的动作——那么,我们反省的结果,不免是一种道德的凄苦——一种“良善的精神”的义愤。
(16)、我的存在首先是生命,生命的欲望首先是动物的欲望。如果说,欲望是存在的缺乏状态,动物的欲望就是事物缺乏的状态。欲望只有指向另一个存在时,才是人的欲望。人的欲望首先是被人承认的欲望,它是从对物的欲望开始的。
(17)、黑格尔哲学的范畴、命题、论辩都是为他的体系服务的,离开了体系的框架,它们的意义晦涩含混,甚至显得荒谬,无意义。
(18)、“道德在中国人看来,是一种很高的修养。但在我们这里,法律的制定以及公民法律的体系之中即包含有道德的本质规定,所以道德既表现并发挥在法律的领域里,道德并不是单纯地独立自在的东西;但在中国人那里,道德义务的本身就是法律、规律、命令的规定,所以中国人既没有我们所谓的法律,也没有我们所谓的道德。但当中国人如此重视的义务得到实践时,这种义务的实践只是形式的,不是自由的内心的情感,不是主观的自由。”
(19)、存在论由直接性的概念组成,概念之间是一个向另一个过渡的推演关系。
(20)、黑格尔认为,精神的本性及其概念,即原则和后的目的(自由的理念自己认识自己)并实现自己,都是一些普遍的、抽象的东西。它们虽然是内在的、完全真实的东西,但它们仅靠自己是不能成为完全现实的。它们起初都只能存在于我们的思想之中,而不存在于现实之中,也就是说,它们是一种可能性,处于潜伏状态。当然,它们必然要得到实现,这就需要进入到现实的世界之中,这时它就渗透进现实存在的东西之中,与之紧密结合在一起了,就如同形式和内容的结合。既然它自己无法成为完全现实的,那么就必须有第二个因素,即实行、实现,这就需要有主体的能动性,“它们的原则是世界中一般的人的意志、能动性。只有通过这种能动性,那些概念在其自在存在的规定得到实现时才被变成现实”。这种能动性作为手段,就是要把那种单靠自己无法成为现实的普遍原则置入作品和定在中去。那么,这种机制有着怎样的辩证结构呢?
2、黑格尔历史哲学全文
(1)、但自我意识的这种反身结构在踏入到与其他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的初期并未得到他人的承认,而只是主观内在的意识,因而时常遭到摧毁;它要能够真正建立起来必须在与其他自我意识(其他人)的“生死斗争”中获得某种确定的承认,这就是建立某种“主人和奴隶”的关系。在这种被承认的自我意识中,主人代表自我一方,奴隶代表对象一方;但自我是有对象的,只不过这对象外在地属于他;对象也是有自我的,只不过这自我寄于主人身上。所以主奴双方都不是真正完整的自我意识。但由于奴隶一方从事着与对象世界打交道的劳动活动,他支撑着主奴双方的生存,而主人只不过是寄生虫而已,所以建立完整自我意识并意识到自己的真正自由的希望倒是在奴隶一方。“奴隶据以陶冶事物的形式由于是客观地被建立起来的,因而对他并不是一个外在的东西,而即是他自身”奴隶通过劳动把自己的人格灌注在对象中,他才能够人性地对待他的对象(主人在享乐中则只是动物性地消费他的对象),也才能够意识到一切他人也是和自己一样的人,从中就萌生出一切人在人格上“平等”的观念,而这就是真正自由意识的觉醒。但黑格尔又认为,自由意识一旦建立,就陷入到自身分裂之中。“斯多葛主义”通过把一切对象消解为自我而保持自我的独立性;“怀疑主义”则相反,通过把一切对象作为不真实的东西从自我中排除出去而保持自我的独立性。这两者的冲突就导致“苦恼意识”即灵与肉、彼岸与现实、精神生活与世俗生活的矛盾。这种矛盾只有上升到更高的精神层次即“理性”的层次才能解决,理性就是完成了的自由意识。而理性通过“理论精神”和“实践精神”的发展则为建立起“客观精神”提供了前提。客观精神就是自由意识的实现或“自由意识的定在”。
(2)、国家便是在人类“意志”和它的“自由”的外在表现中的“精神观念”。历史形态上的变迁是和国家相联结而不可分解的,而那个“观念”的各因素也在“国家”内表现为各种不同的政治原则。各世界历史民族在极盛时期所采行的宪法,乃是它们特有的东西,所以并不是“一个普通的政治基础。各种相同的宪法的种种差别,不仅仅属于扩展那个普遍的基础所采用的一种特殊的方法,实际上这些差别却是起源于原则上的不同。如果用现代宪法的原则,来比较古代各世界民族的政治制度,我们一定是无从学的什么的。但是在科学和艺术的方面恰巧相反,例如古代哲学当然就是现代哲学的基础,此外,前者不得不被后者所包罗,不得不形成后者的基础。在这方面,古与今的关系便等于一个相同的机构的继续发展,这个机构的基石、墙壁和屋脊都是故物。在艺术方面,希腊艺术原始的形式,给了我们好的范型。但是关于宪法,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在这里,古与今主要的原则是不同的。关于好政府(意思是说有智和有德的人应该居于上位)的种种抽象的界说和教训,古与今诚然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要从希腊人、罗马人或者东方人那里取得现代政治的模范,那就真是荒谬绝伦的了。我们从东方可以得到的有关于大家族制度、父道政治、以及人民的忠诚的许多美丽的图画,而从希腊和罗马时代,则有关于人民自由的叙述。因为在后者之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个”自由的宪法“的概念,容许全体人民得以参加普遍事件和法律的种种讨论和决议。在我们现代,这个概念也为一般所接受,但是加了修正,因为我们的国家既然如此之大,而人民又如此之众,直接行动当然是不可能的,所以民众只有用选举代表的间接方法,来表示他们对于有关共同福利的事项的同意。换句话说,自哀一般立法事项上,应该又人民推派代表。所谓“代议政治的宪法”已经被我们看作是一种自由的宪法,而且这种观念已经成为根深蒂固的偏见。依照这种理论,人民和政府分开了。但是在这个民众与政府的相互对峙之中潜伏着一种恶意,就是说,这种对峙是存心不良的诡计,好像民众是全体一样。更有一层,这种见解所根据的是个别性的原则——主观意志的性——关于这一点,我们已经研究过了。它主要的一点就是说:“自由”在它的“理想的”概念上并不以主观意志和任意放纵为原则,而是以普遍意志的承认为原则;而且说:“自由”所由实现的过程,就是它的各因素的自由发展。主观意志只是一种形式的决定,里面完全不包括主观意志所欲望的东西。只有理性的意志才是那个普遍的原则,能够独立地决定它自己,舒展它自己,并且发展它的相续的各因素为有机的分子,这样一种峨特式教堂建筑,古代人是一无所晓的。
(3)、(6)黑格尔著,杨一之译:《逻辑学》,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549页
(4)、 1) 历史主义(历史决定论)的理解:历史发展存在其必然的客观规律,是不随着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其可以被归纳为人内在精神的发展。以这种方式来理解,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不仅是历史的哲学,更是对未来的洞见,因为客观规律在未来依旧适用。后世英美哲学对黑格尔的批判(如卡尔波普尔《历史主义的贫困》)主要基于对黑格尔历史哲学的此种理解。
(5)、知觉是物我的原初统知性以对物的沉思消解了自我。辩证法的规律是物极必反,知性发展到极点,它就会意识到,一个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的东西自己也必须存在,这就是自我的存在,意识因此而从外物返回到真理的家园,进入自我意识领域。
(6)、原始的历史(OriginalHistory)如诗歌一般直接记述历史事件的所见所得。
(7)、(11)黑格尔著,贺麟、王玖兴译:《精神现象学》,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31页。
(8)、(5)黑格尔著,杨一之译:《逻辑学》,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438页。
(9)、总的来说,青年黑格尔派不是一个统一的学派,其内部充满激进派与保守派、革命派与自由派以及唯物论的矛盾。这个派别只流行了一二十年便分化瓦解了,其中的革命派转变为唯物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者,他们的代表者是费尔巴哈和马克思。
(10)、黑格尔之前,康德以这样的方式把经验论和唯理论转变为自己体系的环节,费希特和谢林力图克服康德体系的缺点,把它作为自己体系的一个构成要素或环节。黑格尔继续进行这一综合过程,把历史上所有的哲学体系作为自己体系的一个个环节,他特别注意吸收康德、费希特和谢林的成果,建立了集大成的哲学体系。他认为这一体系就是真理的全体,哲学史终结于他的哲学。就是说,开放的、发展的真理观只适用于其他哲学家的理论,但不适用于他自己。黑格尔的真理观归根到底是为建立一个真理的体系服务的。
(11)、在无数个人和许多民族这种不断的交替中所首先发生的那种昙花一现的范畴——那种普通的思想,便是一般的变迁。从这种变迁的消极方面来观察,使我们好似徘徊瞻眺过去的光荣——古国的废墟,一个旅客游过了迦太基、帕尔迈刺、百泄波里或者罗马的古迹,谁不低徊缅想于国运和人事的无常?谁不黯然感伤已经逝去了的活泼丰富的生命?这一番伤心不是为了个人的得失和一己事业的无定,而是一种无我境界的哀愁,为了一番辉煌灿烂、高度文化的民族生活的式微零落!但是和这种变迁连带发生的第二种考虑便是,变迁虽然在一方面引起了解体,同时却含有一种新生命的诞生——因为死亡固然是生命的结局,生命也就是死亡的后果。这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它是东方思想家所达到的,也许这是它们的玄学的高的思想。
(12)、其次,我们必须注意到第二种错误的见解,这是违反了道德的关系发展为法律的形式的那个原则。大家长制度的情况,——或者就人类全体来说,或者就几个种族来说——是完全被看做是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道德的和心灵的成分对于法律的成分获得满足,同时法律的公平又只有同道德和心灵的成分相联系,才可以依照内容真正地实行。如家长制度的基础是家族关系,这种关系自觉地发展为道德的初形式,继之而起的国家道德便是它的第二形式。家长制度是一种过渡的情况,在那里边家族已经进展到了一个种族或民族的地位,所以其中的团结已经不再是一种爱和信赖的单纯结合,而已经成为一种服务的联系。我们首先要研究“家庭”的道德。“家庭”简直可以算做是一个个人,它的各分子,例如父母,是已经相互放弃了他们的个人人格(因此又放弃了他们相互间的法律地位,以及他们的特殊利益和欲望);或者还没有取得这样一种独立的人格,——例如儿童——他们根本上还是处在前述的纯系天然的状态之中。所以全家都生活在一种相互爱敬、相互信赖和相互信仰的统一里面。而在一种爱的关系中,一个人在对方的意识里,可以意识到他自己。他生活在另一个人的身上,换句话说,就是生活在自身之外。而在这种相互的放弃中,个人重新获得那实际已经属于对方的自身。在事实上,他是得到了那合而为一的、对方的和他自己的生存。凡是关于生活需要和对外关系的进一步利益,以及家庭内部在子女方面的发展,构成了家庭内各个成员的一个共同目的。“家庭精神”——“家神”——形成了一个实体的存在,无异于国家内的“民族精神”。而无论在民族内、或在家族内,道德所寄托的那一种感情、一种意识和一种意志,都不是限于个人的人格和利益,而是包罗着全体一般的共同利益。但是在家庭方面,这种统一在本质上是一种感觉的、在天然方式范围内的统一。家庭关系中的孝悌,在国家是应该极度尊重的。国家所以能够得到那些已经是道德的个人(因为他们原来是不道德的)来做它的国民,都由于这种孝悌的赐予。这些个人造结成国家时,他们替国家带来全体合而为一的感觉作为国家坚实的基础。但是从家庭制度扩大为家长制度时,便超过了血缘的结合(这是那种基础的天然方面),团体各分子必然跳出了这种血统关系的范围,进入独立人格的地位。我们要想广泛地观察大家长制的关系,就必须特别注意到“神权政治的形式”。凡是大家长制的部落,它的元首也就是它的祭司。假如“家庭”在它的普通关系上,还没有同社会和国家实行分离,那么,宗教和家庭的分离也没有发生。况且家族的孝悌自身就是一种感情的内在性,所以不会同宗教分离。
(13)、黑格尔的逻辑是辩证法。辩证法与形式逻辑的区别在于:形式逻辑不承认矛盾,而辩证逻辑却以矛盾为原则。矛盾是推动整个世界的原则,是一种普遍而无法抵抗的力量,在这个大力面前,无论表面上如何稳固坚定的事物,没有一个能够坚持不动。
(14)、 历史哲学,顾名思义,便是哲学层面的历史。在历史哲学的层面,黑格尔的核心观点是“历史是精神在时间中的发展,正如自然是理念(theIdea)在空间中的发展。”
(15)、在以上两个视点的聚焦中,世界历史进程表现为以下几个关键节点:从逻辑的角度看,作为理性计划实现过程的世界历史进程,“第一个环节是实体性的、直接的伦理生活;第二个环节是主体性与抽象普遍性的对立;第三个环节是主观东西与普遍性的统一。这是从人类意志的外在表现即伦理实体特别是国家的合理性的发展来看的三个环节。
(16)、罗马终跳出了法律的制约,回到了其取得统一的原始方式—在一番暴力的争斗后,凯撒取得了权力。在帝国统治时期,分裂的人民上方高悬着不受制约的君主,公民的关注重心在失去了宗教和政治前途之后便被驱向了私人财产和个人生活。正因此,罗马法中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格外重视,而罗马帝国时期的哲学往往是与客观世界分离的人生哲学,如斯多亚学派,伊壁鸠鲁学派,关注的问题往往是“个人如何过好生活?什么是值得相信的”,而非宏大的政治哲学和公共生活哲学理论。此类与客观世界分离的哲学虽然富有主体性,却对改造世界没有指导意义,从而对精神的发展帮助不大。罗马帝国因而是一个精神不足,却有较强主体性的历史时期,其后期的分裂是不可避免的。
(17)、个别性的真理在于普遍性:对于真理的科学性,不能仅从表象或现象去理解,而是必须从具体的「概念」与「类」之中去掌握,换言之,群体是个体的本质,在历史哲学则表彰国家有机体的全部精神力量。
(18)、他认为,在东方古国中,有一个总体特征,那就是“‘法律’在那里被看作是当然地、地不错的,而并没有想到其中缺少对这种主观性的认准;东方人在法律中没有认出他们自己的意志,却认见了一种全然陌生的意志”。古代中国把大家长宪法作为原则;在印度,虽然其国家中的阶层分化了,但是却立即固定了,实现了种姓制度,即认为这种人群的区分是由自然产生的,因而天然注定,不可更易;波斯的神权表现为君主政体,它有法律,所有人包括君主都一律必须遵守,但它的原则却有一种天然的对峙,即一方面是纯净的“光明”原则,另一方面又是严酷的强迫性的神权统治,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那个帝国是彼此怀着敌意的人民和许多大不相同的民族的结合”。在波斯帝国内部,有各种不同的成分:有漂泊不定的游牧民族,有从事活跃的工商业的巴比伦和叙利亚,有犹太人的精神的“上帝”等,波斯对这些异质成分都一概容忍,“用一种生气活泼的形式表现出那种对峙……它使世界历史有了一种真正的转变”;埃及打破了波斯帝国的那些对峙,努力使这些异质因素的对峙达到和解,却没有能力使它们真正结合起来,如何结合成为了一个谜题,这个谜题就是史芬克斯之谜,即“人是什么”,它等着希腊民族去解答。
(19)、世界历史将繁多种类的欲求、利益及行动,当成为达到它的目的所用的工具及手段,此种见解即黑格尔《逻辑学》中所指涉的重要概念「理性的狡计」(theCunningofreason),当理性以所有客体为手段,展现自身目的于精神现象的杂多之中,理性的无限性蕴涵于知性有限性之中,在有限性的客体依其倾向与其他客体彼此消耗时,理性藉此而实现其自身目的,正如老子的天道:无为而无不为。黑格尔清楚地将其运用在历史哲学之中:
(20)、由于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聚焦于人的精神发展层面,其不可避免的将客观世界高度抽象化,以至于用强调关键瞬间的方式凸显历史的脉络。然而将黑格尔的观点理解为“历史的发展由单个的英雄推动”,并将其与“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相对而进行批判,笔者以为是对黑格尔观点的误读。
3、黑格尔哲学历史观
(1)、黑格尔左派,有时也被称为“青年黑格尔派”,他们继承黑格尔学说中的革命成分,主张无神论,在政治领域主张自由民主,其中包括路德维希·安德列斯·费尔巴哈和年轻时代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30年代和1840年代,这些年轻的黑格尔信徒经常在柏林希贝尔酒吧聚会、争论,这里的氛围造就了对以后150年有很大影响的思想家们,形成了人文主义、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基本观念。
(2)、辩证逻辑的三段式的形式,即正题、反题、合题的形式。严格说,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不是圆圈,是由很多大大小小的圆圈组成的一个个螺旋;螺旋的转动就是否定。在此意义上,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否定辩证法,否定的原则是辩证法的轴心,正反合的三段式不过是否定原则的表面形式罢了。黑格尔曾经如此评价否定的原则:对于这一原则而言,没有东西是永恒不变的,没有东西是神圣的,而且这否定原则能够冒一切事物的任何危险并承担一切事物的任何损失。
(3)、 1)当人们意识到其自身的精神性时,精神便达到了其高阶段,没有继续发展的空间了。
(4)、但是几乎没有一位黑格尔左派宣称自己是黑格尔的追随者,有几位还公开批评黑格尔的哲学,但是这种历史上的区分法仍然在现代学院哲学中使用,黑格尔左派对黑格尔的批评导致一个全新的领域—关于黑格尔和黑格尔理论的文学作品。
(5)、第理性由于具有这种实体和活力特征,也被黑格尔视为神圣的“天意”的本质。黑格尔的宗教思想与其哲学思想是高度结合的,他认为哲学的目的就是认识神,神并不处于我们认识能力的彼岸。神意要在历史中实现世界的终目的。这种目的有两大特点,一是它是世界的的后目的,二是它是合乎理性的,以追求具体的、现实的自由为其本质特征。而蕴含其中的“理性”,就是“那个以完全的自由自己决定自己的‘思想’”。于是,如果说世界历史的进程是“神意”的计划的话,那么,我们也必定能够进展到这样一个阶段,即“摆在感觉和想象的精神面前的东西,也可以用思想来理解。终究有这一天,人类会理解活动的‘理性’的丰富产物,这产物就是世界历史”。也就是说,神意的设计其实已经确凿地实现在世界之中,人类的思维必然会发展到能把自己作为自己的对象,这以后,我们才能对历史的事迹、行动及其组织进行思维着的思考,即概念的思考,才能真正获得自由。当人类还只能受到外物的控制和内在情欲的束缚时,则我们即使有了文化、艺术、科学和人类政治组织,我们也不能认识到其内蕴的“思想”,不能把其中的法律看作是经我们自己所认准的,而只能被动地服从,或者说,我们的行动还只是受到内在自然情欲的束缚,而内心没有受到教养,即没有获得某些普遍性的品质,此时我们的精神就还没有得到解放,也就不能获得精神的自由。但是,我们的精神必定要追求自由,并且终必然能够获得自由。这也可以看作神意的计划的实现过程。
(6)、第历史都是精神发展的历史,而精神的发展有其内在的逻辑。在这里,历史的转换就是逻辑的转换被置于一个时间的标尺上,历史只不过是一种逻辑关系在时间上的展示。因此,历史上所出现的各种事件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这种必然性是由逻辑的必然性所决定的。对于黑格尔来说,在时间序列中出现的历史现象是由逻辑的必然性所决定的。这种决定论思想也被称为现象和本质关系的决定论,黑格尔的逻辑学通过否定之否定所展示的正是这样一种抽象的思辨的历史。为此,马克思强调,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把人类史描述成为概念运动的历史。
(7)、(7)黑格尔著,梁志学译:《哲学全书·第一部分》(即《小逻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79页。
(8)、第虽然黑格尔运用了科学的实践活动概念,但却把实践活动归结为理念的精神性活动,把人的实践看成是概念的外化,而不是真正的感性物质活动。认识实践的过程,也就是思维自身运动的过程,实现主客观统一的过程,达到理念的过程。所以,黑格尔的实践观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
(9)、约西亚.罗伊斯(JosiahRoyee,1855-1916)是美国的黑格尔主义的主要代表,“存在就是有效”。
(10)、 认识真理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必须与陈旧的观点割裂,面对全新的理念。这需要理想的支撑,需要坚毅的品质,更需要无畏的勇气。还是黑格尔说得好:“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
(11)、这一部分与逻辑学的存在论的对象一样,都是直接性的对象。
(12)、另一部分人因为惧怕失去自然的生命而成为奴隶,奴隶是依赖和惧怕自然的人。奴隶在劳动产品上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他们通过劳动获得主人在战场上得到的东西,不再有奴隶意识的人就是主人。
(13)、黑格尔的实践观,是在对认识史上的有关实践思想的继承、改造和发展基础上而确立的,在其学说中居于显著地位。同时这一实践观对于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形成也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14)、以这样的方法考察历史,就是要在历史事实中把握天意或理性的脉动及历史在现实中的完善和进步,即把握在其中逐渐成型的概念的进展,它不会仅仅描述历史事件的细节,而是“用‘观念’的坚强的铰钉,来固定那些容易忘怀的意思”。黑格尔也反对那种用先验的框架来剪裁历史事实的做法,而是诚实地面对历史的真实而毫不歪曲,并对它进行概念的把握,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历史事实的本质。
(15)、本质论由反思性的概念组成。反思的概念总是一对对出现的,对子的一方反映另一方,并相互否定,结果双方都被扬弃。“扬弃”的意思是概念的一些因素被吸收和保留在更高级的概念之中,而又被后者所抛弃。本质论的概念由于扬弃的作用而从一个转化为另一个。
(16)、就是在历史里面,人类行动除掉产生它们的目的所取得的那种结果——除掉他们直接知道欲望的那种结果之外,通常又产生一种附加的结果。他们满足了他们自己的利益,但是还有潜伏在这些行动中的某些东西,虽然它们没有呈现在他们的意识中,而且也并不包括在他们的企图中,却也一起完成了。
(17)、(16)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96页。
(18)、那么,神意的计划又是如何实现的呢?我们认为,黑格尔历史哲学的突出贡献就在于他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动力机制进行了一种辩证考察,克服了康德在处理这个问题时的简单性和机械性。这一学说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他既要肯定实现理性计划的手段是具有个别性和主观性的需要、激情和兴趣,又要探寻这些具有个别性和主观性的东西在相互激荡的过程中会产生合乎理性的东西的机制,这就是著名的“理性的狡计”。黑格尔并不是把“理性的狡计”看作一种理解历史发展动力时所不得不采取的权宜之计,而是要以一种思辨的方式来刻画其机制。说到底,“理性的狡计”就是自由的理念的普遍性逐渐渗透到这些主观的、个别性的个人利益意图和激情之中,在其具体的作品和业绩中显现出来,从而使自己的目的得到实现。可以说,对这种机制的探寻是黑格尔历史哲学的重要、关键的成就。从一般知性的立场出发,这种探寻是不可想象的;只有从辩证的思辨立场出发,才能揭示这个机制中相互关联的结构因素。
(19)、黑格尔的意思是精神在与自然的对立中取得自由,与人类精神同一。
(20)、 2)当社会中有足够多的人意识到其主体的精神性,即主体应当创造自己的精神时,社会便不会倒退回自然道德、外在、上帝的时代了。“上帝死了,是我们杀死了他”,他不会复活了。
4、黑格尔历史哲学思想
(1)、康德是从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世界历史的发展,所以,各民族的精神文化的特质及其发展是他所不会关注的,这同样是康德的形式性的纯粹理性观所必然导致的空疏观点。黑格尔则要考察世界精神或理性的特殊定在,因为只有在特殊定在中理性才能得到具体的现实化,故黑格尔考察世界历史的发展的一个基本点就是承传了长久传统的民族国家。
(2)、第一哲学家ID:firstphilosopher
(3)、基督教达到了对一种深的内在性的认识,换句话说,它知道我们的精神内部就有一种纯净的、崇高的境界。在考察世界历史时,黑格尔十分重视基督教的产生,把它看作精神的完全自觉,即它是自在自为的“理想”和“真理”。人类只有在剥夺了自己的有限性的一切,并且委身于纯洁的自我意识的时候,他才能取得真理。通过基督教,人类才能明白,我们的精神本身就是自由的。所以,“在基督教之下,不容许有奴隶制度”。同时,由于我们获得了一个自在自为的精神基地,所以我们有了精神的内在性,从而形成我们的内心与外部行为的对照,故而升起了反省意识。这就是历史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黑格尔说:“从此以后的全部历史,便是这个原则发展的历史。”
(4)、黑格尔的世界历史观的超道德和超政治论,会使人产生疑惑。他批评一般人不能正确认识世界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却可能会关注他们的私人德性,或者他们达到目的的手段,并用一般的道德眼光把他们评价为“不道德的”,他认为这种评价方式相当于“仆人眼中无英雄”。“世界历史个人”的功业是超越了个人道德的,用各种私德如礼貌、谦让、慈悲和节制等来反对他们的事业,是没有正当性的。黑格尔认为,道德是依靠个人的观念、个体的良心、独特意志和善恶的动机而建立起来的,但是,“世界史是在一种更高的基础上运行的”,是神意、理性的自由理念的自我展开,并自我认识、自我实现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世界史是神意借助人类全体行为这一手段来运行的,包含了理性与激情的相互交织,所以,它超出了个人的道德和伦理对个人的义务要求,“那些在伦理规定中、因而在高贵信念中与精神的理念的进展所必需的东西相抵牾的东西,在道德价值上高于这样一些东西,对这些东西的违犯在一种更高的秩序中可能被转变成使这种秩序的意志开始运作起来的手段”。所以,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有些人由于激情而冲破了一些现有的秩序和道德规定,反而可能充当理性的自由理念自我实现的手段;同时,我们常常谈论道德与政治的分离,意指世界史的发展不是靠道德促进的,而是应该把不考虑道德的政治措施和行动作为其手段。他认为,这种看法也是不适当的,因为世界史的运行,不仅超出了道德的范围,也超出了个别的政治操作的范围,“世界史的各个原则以及行动与这些原则的必然关系本身就已经是判断——而且使个体完全退场和不被提及;因为世界史所要记载的是民族精神的业绩”。黑格尔此论会让人产生疑问:既然在世界历史上个人道德、政治操作都没有实质性的意义,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讲道德,还要进行政治治理呢?这是黑格尔的宇宙精神这样一种大全实体、世界历史主宰的理念,在解释历史进程中所造成的对个人道德和具体政治治理的意义的忽略,实际上使个人甚至具体的政治群体沦为纯粹被动的工具性存在,漠视了人类在创造历史时的主动精神;同时,这个观点也与他把人们通过确证自己的主观性和内在性而形成的理性道德观看作是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和阶段的学说不相协调。
(5)、其次,人在现实的对象上意识不到任何无限性;理性、爱和意志的统是人的本质。
(6)、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导言中说:“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黑格尔的体系分为逻辑学和应用逻辑学两部分,前者是关于精神的辩证法,后者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精神活动的辩证法。按这样三部分进行:
(7)、第理性是宇宙的实体,也就是说,一切现实的东西都是由于理性或在理性之中才能存在和生存。黑格尔哲学有一个基本立场,即认为现实的东西就是理性概念和实存的统一体。这又相当于灵魂与身体的关系,灵魂是身体的本质和主宰,有了灵魂,身体才是现实的生命;而没有了灵魂,身体就是一堆机械的物质,就不是现实的。历史中的现象也是如此,“理性”是其主宰,没有理性渗透在其中,这些历史现象就是一些无意义的事件的堆积。这就意味着,世界历史实际上是理性或天意的现实化,因为理性的概念要借助于历史事件实现,表现为逐渐提升的各个阶段,是理性理念的逐步展开,表现为一种合理的过程。由于世界历史是在时空中展开的无限过程,也是我们人类所经历的一切生活过程,所以,如果说理性是历史的主宰,则我们可以直接地认为理性就是一种精神,或者天意。这样看来,历史可以被看作是理性的产物,理性统辖并渗透于历史过程中,故理性就是一种包含一切的实体。
(8)、按照辩证法螺旋上升的方向,历史发展的方向是进步,达到了辩证法规定的后目标,历史也就终结了。辩证法的范畴和规律是认识论的对象,认识论是辩证法在人的意识中的应用。
(9)、2019年哲学日历:一本记录时间、空间、存在者及剩余物的魔历
(10)、基于黑格尔对历史的独特理解,他认为(在历史哲学的意义上)历史是有终结的。当精神达到了自我意识,成为自在而自为的存在之时,人主体性的自由便发展到了其终阶段,历史也就到达了终点。黑格尔的历史终结论可以做如下的理解:
(11)、其次,青年黑格尔派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一切;把历史归结为观念史、思想史。
(12)、这种方法是展示理性概念在世界历史中的辩证发展、逐渐获得自由的整体的方法。正如詹姆
(13)、3排斥和吸引:一中有多曰排斥,多中有一曰吸引。一与多的关系表现为数量关系,由此过渡到--
(14)、黑格尔把宗教分为自然宗教、艺术宗教、天启宗教三个阶段。自然宗教以自然物为崇拜对象,自然宗教后期把崇拜对象固定在建筑物上,过渡到艺术宗教。艺术宗教以艺术作品创造的形象为崇拜对象,当艺术作品创造的完满的神获得了存在的现实性,这样的神就是天启宗教崇拜的对象。天启宗教崇拜的神是人身化了的惟一的神,即耶稣基督,天启宗教即是基督教。天启宗教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被概念化,后在黑格尔哲学中变成知识。
(15)、这部分和逻辑学的本质论的对象一样,对象之间有反思关系,物理论特点是在两极的对立中考察个别性。个别性有普遍的、特殊的和整体的三种;物理论相应地分为三部分。
(16)、助成民族精神的产生的那种自然的联系,就是地理的基础。假如把自然的联系同道德“全体”的普遍性和道德全体的个别行动的个体比较起来,那么,自然似乎是一种外在的东西。但是我们不得不把它作为是“精神”所从而表演的场所,它就是一种主要的、而且是必要的基础。
(17)、整体性和单元性:被规定了的连续性和间断性;
(18)、美学是关于直观的学说。一切直观都是抒情,也有认识功能;
(19)、法国革命则将已经在新教中体现其自身的基督教原则延伸到世俗领域,由此构建政治制度,使得公共利益和一个自觉(自我意识)的文明成为可能。用黑格尔的术语来说,这是现代文明从自在(指潜在)转化到自为(展开,显露)的阶段。主体精神的发展对于这个转变来说是必要的,因为客观的制度作为主体精神的客体化,其实现的前提是主体精神的自觉,即主体精神必须发展到一个能够意识到其自身的阶段才能够自觉地改造客观世界。在基督教的人人平等和自我责任原则下,民主与自由必将成为政治制度的奠基,因为平等意味着无人应当比其他人拥有制度性的崇高地位,亦即人民终是自己的主人,而自由是自我责任的前提。
(20)、精神的发展,并不像有机生活发展那样,表示那种单纯的生长的无害无争的宁静,却是一种严重的非己所愿的,反对自己的过程。它不但表示那只是自己发展的形式,而且还表示着要获得一个有确定内容的结果。这个目的,我们在一开始就决定了,便是“精神”,便是依照它的本质、依照“自由”的概念的精神。这是基本的对象,因此也就就是发展的主要原则,——就是这种发展从而取得意义和重要的东西。相反的,那个过程的种种现象都是从这个原则而来的,仅仅在对这个原则的关系上,才具有一种价值的意义。在世界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重要的时期,在那些时期以后,很不幸的,一切又须从头做起,要靠了在旧文明的废墟上搜得的残余,费去无限的精力与时间,历尽无限的折磨和痛苦,来徐图恢复多年以前曾经赢得过的那种文明的区域之一。
5、黑格尔历史哲学读书笔记
(1)、第一切历史都是精神的历史。对黑格尔来说,自然界是没有历史的,而在历史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精神。“‘精神’在本性上不是给偶然事故任意摆布的,它却是万物的的决定者。”精神的特性是它依靠自我而存在,因而它是自由的,它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达到自我意识。精神可以自己创造自己,自己实现自己。历史的过程就是精神的展开过程:“世界历史可以说是‘精神’在继续作出它潜伏在自己本身‘精神’的表现。”
(2)、我们在前面提出了两个因素:第自由的观念是的,后的目的;第实现“自由”的手段,就是知识和意志的主观方面,以及“自由”的生动、运动和活动。我们于是认为“国家”是道德的“全体”和“自由”的“现实”,同时也就是这两个因素客观的统一。因为我们虽然这样分做两方面来考虑,但是必须说明的,就是这两方面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当我们把它们每一方面分开来检察时,在每一方面里仍然包含着它们的联系。我们一方面在“自由”的确定形式里——就是自觉、自欲,拿它自己做目的的“自由”——认识了那种“观念”,同时还牵连到那个纯粹的、简单的“理性的概括”,以及我们所谓个人——自我意识——实际存在于世界上的“精神”。假如在另一方面,我们考虑主观性,我们便发现主观的知识和意志就是“思想”。但是,在有思想的认识与意志的活动中,我便欲望普遍的对象——的“理性”的实体。所以我们看出在客观方面——“概念”——和主观方面中间有一种在本体的结合。这种结合的客观存在就是国家,它所以是一个民族生活的其他具体方面的基础和中心。也就是“艺术”、“道德”、“宗教”、“科学”的基础和中心。“精神”的一切活动,目的只在意识到这种结合,就是意识到它的自由。在宗教之中,世俗的“精神”意识到了“的精神”,并且在这个在本身为本身而存在的存在的意识里,人类意志放弃了他特殊的利益。专心致志地崇拜,在这一专心致志的崇拜中,它不愿再顾虑到那有限的和特殊的东西。在牺牲祀神中,人类表示他放弃了他的财产、他的意志、他特殊的情感。心灵的宗教的集中出现,就是情感,可是它也进入反省之中,礼拜便是反省的一种表现。在精神里客观和主观的结合的第二个形态便是艺术,艺术比起宗教更加深入现实性和感官性。在艺术高贵的方面,它所表现的,不是“上帝的精神”,而是“上帝的形态”,至于它的次等的对象,便是一般神圣的和精神的事物。它的职务,要使“神圣的”事物化为历历可辨,使它活生生地出现在想像力和直觉面前。但是,“真的东西”不仅仅属于观念和感情,像在“宗教”方面一样;也不仅仅属于直觉,像在“艺术”方面一样;而是也属于思想的精神,这便是上述的结合的第三个形态——就是哲学。哲学是高的、自然的和智慧的形态,我们当然不想在这儿考究这三个形态。我们所以要谈到它们,完全是因为它们和这儿讨论的对象——国家据有同一的地位。
(3)、黑格尔对康德这种抽象理智的思维方法是不满意的。有人认为,康德的总体道德化的理念只是一种永远不能达到的范导性的理念,是一种谦逊,展示了人类历史永无止境的进程。但黑格尔认为,这是一种半途而废的谦逊。黑格尔思辨的思维方法认为,自由的理念可以在历史进程中得到具体的现实化,是体现在具体的事件和制度变革中的精神性概念,这是历史事件和制度的灵魂,他的历史哲学就是要阐明这一点,所以,他采用思辨方法,对历史事件加以概念性把握,这体现为有限中的无限,当然它们本身也是不断发展的。这种思维方法是对康德抽象理智的思维方法的一种变革,是对人类历史的重大精神事件具有巨大的阐释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4)、 “HistoryistheDevelopmentofSpiritinTime”
(5)、黑格尔把情感主义作为理性从内到外,从个别到普遍的活动,与观察的理性构成了矛盾。
(6)、本尼迪托.克罗齐(Benedettocroce,1866-1952)是意大利的新黑格尔主义的主要代表。美学、逻辑学、经济学、伦理学扥组成克罗齐的哲学体系。
(7)、许多原始的历史并不能成为黑格尔意义上的“历史”,这不仅仅发生在中国文明。在原始的历史中,文明的消亡从不是瞬间发生的;但在黑格尔式哲学的历史中,一个文明的精神性灭亡往往发生在世界历史性的瞬间。例如,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后受到斯巴达统治的时期对世界精神并没有实质性的贡献,这段时间便或许不能算是历史。同样的,生活在历史终结之后的现代文明也是没有历史的。
(8)、概念是存在与本质的合题。概念是思辨着的存在,从一个概念到另一个概念是思辨的发展,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存在和本质。
(9)、黑格尔的历史,可以被总结为人超越希腊文明无意识的民主,罗马帝国孤立的、与客观世界分离的主体性,天主教对外在的崇拜,终实现个人主体性的发展和精神自由的过程。同时值得注意的是,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并不仅仅关注主观的精神变化。同样,作为精神的外化的客观世界,亦是精神获得实体性的必要存在。这便是黑格尔称拿破仑为“马背上的世界精神”的含义。精神的发展必然导致人对外部世界的改造,拿破仑和他的民法典则是精神的发展在客观世界的体现。黑格尔将世界精神的关键发展节点称为“世界历史性的瞬间”,如伯罗奔尼撒战争因其标志着雅典的衰落而具有世界历史的重要性。
(10)、各种元素这样依照它们的本性而被利用着,共同致力于一种产物,又为这种产物所限制。人类的热情也是这样得到满足的,它们依照天然的趋向,来发展它们自己和它们的目的,并且造成了人类社会这个建筑物,这样却给“公理”和“秩序”造成了力量来对付它们自己。
(11)、费尔巴哈说,神学的秘密在于人本学。综合了斯特劳斯的”集体无意识“说和布鲁诺.鲍威尔的”主体自我意识“说,提出了自己的“类意识自我完善”说。
(12)、知觉的特点是用一般概念来把握个别事物,是用概念对事物进行判断的过程。在知觉的过程中,自我是与事物相互联系的对象意识。黑格尔认为,常识哲学(即经验论的观念主义)与知觉阶段相适应。
(13)、始于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尝试通过用德语翻译《圣经》、支持平民自己解读《圣经》而非服从教会的说教等方式将精神的来源从教会转移到主体。由于教会已经成为制度化的世俗,此种行为无异于取消了教会的性。黑格尔之所以认为基督教的人人平等和自我责任原则到了宗教改革时才体现其自身,正是因为宗教改革将精神来源从外部转移到了人们的内心,实现了主体精神的自我发展。
(14)、自由本身就是它自己追求的目的和“精神”的目的。这个后目的便是世界历史。自古到今努力的目标,也就是茫茫大地上千秋万岁一切牺牲的祭坛,只有这一个目标的不断在实现和完成它自己:在终古不断的各种事态的变化中,它是不变化的事态和渗透这些事态真实有效的原则。这个后的目的,便是上帝对于世界的目的。
(15)、第一类观察包括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知识;
(16)、有限性必须过渡到无限性:真理必须摆脱表象及对象之间的关系,回到思维自身,即理性自身,并从理性的认识与实践之中,觉察到精神实体存在的必然性,所以历史哲学是一种理性必然性的哲学思辨。
(17)、第他的实践仅是在道德修养方面,如“意志或理念的实践活动”,其目标是“实现善”,而没意识到实践还具有世界观意义、价值观意义和认识论意义。
(18)、理性与激情的经纬线:历史发展动力的辩证机制
(19)、世界历史是专门从事于表现“精神”怎样逐渐地达到自觉和“真理”的欲望。它本身的黎明来了,它开始发现要点,后它达到完全的意识。
(20)、康德提出的观点为德国古典哲学的认识与实践的结合原则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费希特努力消除康德关于认识和实践的矛盾。他发挥了康德的“自由是整个理性体系的拱心石”这一原则,以实践理性为基础把认识和实践结合起来。这样他就不仅把理论认识作为自我的行动,而且把实践第一次赋以认识论的意义,即第一次把实践引入认识论。知识学的第一原理自我设定自我,它作为本原行动,表达了自我决定的自由意志。又表达了认识的根本条件,即自我意识的先验统一性。第一原理一开始就表述了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则,突出了实践高于理论的优先性思想。但是,费希特没有能根据这种认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来解决自我与非我的对立。这是因为他的实践概念只是主观的道德努力和冲动,这种冲动不能对客体有因果性,仅停留在观念活动上。因此自我只能在观念上而不能在现实上创造非我。他没有找到一种对客体起因果性作用的目的性活动。因而也就无法克服自我的主观性。
(1)、知识是纯概念的知识,但在纯概念被形式之前,人们已经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认识知识。宗教就是这样一种知识。经过意识、自我意识和理性的主观精神和外在为历史的客观精神的发展之后,精神后达到了主客观统一的知识。
(2)、第虽然黑格尔把实践引入到认识论,但他的认识过程却是:认识一实践—认识,他所说的认识和实践都是建立在精神自我发展的基础上的,他仅把实践看成是认识的一个必然环节,没看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源泉,没看到人们是通过实践反映客观物质世界,从而获得逻辑范畴的。他认为,是逻辑范畴通过实践自我认识,从而使客观与概念相符合。因此,他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思想,正像列宁所评价的,他的实践检验的是客观世界是否和概念相符合,即检验客观是否符合主观,所以归根结底也是唯心主义的。因此,黑格尔的实践观在其形式上带有浓重的神秘和唯心的色彩,这是他的根本缺陷。
(3)、 一个文明“没有历史”是可能的
(4)、自律的理性把普遍规律引入道德领域。自律的理性是理性发展的后结果,意识和实际、自为和自在、个别与普遍、具体与抽象达到了统一。
(5)、世界历史表现为原则发展的阶程,那个原则的内容就是“自由”的意识。这些阶程进一步的肯定,依照它们的普遍的本质,属于逻辑,但是依照它们的具体的形态,却属于“精神哲学”。这里只须说明如下:第一个阶段就是“精神”汨没于“自然”之中,这在前面已经提到了;第二个阶段就是它进展到了它的自由意识。但是这种和“自然”的第一次分离的片面的、不完全的,因为它是从直接的自然的状态里分出来的,因此是和那状态相关的,而且是仍然和自然相牵连着的,在本质上是它的一个相连的因素;第三个阶段是从这个仍然是特殊的自由的形式提高到了纯粹的普遍性,提高到了精神性本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这三个阶段便是那个普通过程的基本原则,但是要讲到它们每一个怎样的自身内包含一种形成的过程——怎样构成了一种过渡的辩证法——这不得不留到后面再详述了。
(6)、十一月社论简报02:欧洲-中东-非洲地区看点
(7)、关键词:黑格尔历史哲学;思辨方法;理性的狡计;民族国家
(8)、逻辑学从自身中“外化”出自然哲学,虽然表现了逻辑理念本身的自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但所外化出来的东西毕竟不可与纯粹的逻辑理念同日而语,就本身而言是一种在层次上降低了的东西(或理念的“随落”),只有着眼于它们所包含的逻辑理念才有其不可缺少的价值。但自然界的这种缺陷正好给其中所潜藏的逻辑理念自由地展示其威力提供了一个新的现实的舞台,它推动自然界一步步向前发展,提高其层次,以至于从中产生出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和人的历史来,并在一个返回到精神的历程中使自然界和人的精神都获得了终的拯救。所以这种“应用逻辑学”可以看作一种“理性神学”,这整个过程实际上相当于基督教中的创世、原罪、堕落和拯救等一套神学教义的思辨形式。
(9)、真实的无限:能够在无限多的可能性中实现自身的存在,能够把它物吸收到自身,不断丰富自身的存在是---
(10)、其次,人的存在首先是感性直观的存在,而感性存在可被归结为情欲的对象。爱是人的精神和肉团相统一的基础,一个自爱的人才能感受到他的存在,不能被爱的东西是不存在的。
(11)、(原始的历史(OriginalHistory))是历史学家通过如考古研究,采访调查等手段对历史事件和情景的记录或还原,其典型例子是修昔底德和希罗多德笔下的历史。
(12)、 历史已经成为历史,时不我待,光阴不复。也如黑格尔所说:“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世代相传,就是这余温,暖和了我们的身体,供给大脑以温度,去正常地思考问题。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黑格尔历史哲学全文精辟11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