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有什么理论精辟78条

黑格尔主要观点

1、黑格尔的观点

(1)、精神具有能动性,它能自我演化.发展,它先表现为纯粹逻辑概念的推演过程,共分为三个阶段,在"自在"阶段,自身包含的矛盾.对立面尚未展开,表现为直接性;到了"自为"阶段,潜在的区别和对立得以显现,特点是间接性;后发展到概念阶段,直接性和间接性得到了统"精神"就成了"自在自为"的.真实的东西. 表述这个过程的著作就是《逻辑学》.

(2)、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的教训,就是没有从历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训。

(3)、这里的“心灵”,依黑格尔惯用的意义,是自觉的心灵活动,主要指“心智”(德文Geist本有此义)。黑格尔这样强调理性,意义是重大的。他肯定了思想性在艺术中的重要性,但是他同时也反对另一极端,即艺术的抽象公式化。他说:

(4)、居俊老师认为既然黑格尔和当代法国哲学都谈论他者,但是“他者”在彼此的论述中具有相当不同的地位,这或许对黑格尔哲学能构成一种挑战。先刚老师则认为,纯然的“他者”在黑格尔哲学中并不存在,因为黑格尔意义上的“他者”也是由精神所推演变换出来的,所以法国哲学家们并不是在同一个层面上和黑格尔一起谈论他者,因此不能对其构成威胁。

(5)、他声称,宇宙是一个演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目标或目的,即宇宙理性的目的。而在这个过程中,矛盾是一切生命和运动的根源。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矛盾的原则统治世界——这就是黑格尔由低到高、不断发展、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

(6)、围绕这一基本观点,黑格尔从这样几个方面作了具体论证。

(7)、但是,在中国的意识形态中的反形而上学的问题,则应归结为政治学中,不是哲学研究的内容,因此不在本文的讨论之内。

(8)、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理念是精神,也就是高的真实,黑格尔又把它叫做“神”、“普遍的力量”、“意蕴”等。这就是艺术的内容。就内容说,艺术、宗教和哲学都是表现精神或“真实”的;三者的不同只在于表现的形式。

(9)、《黑格尔全集第10卷:纽伦堡高级中学教程和讲话(1808-1816)》

(10)、《黑格尔全集第18卷:讲演手稿II(1816-1831)》

(11)、⑬SenseandNon-Sense,trans.DrreyfusandDreyfus(Evanston,Ill.,1964)

(12)、但是,这个普遍的、构成开端的东西,在这个方法中,并仅仅是抽象的东西。也就是说,在开端中,它也是作为一种客观的东西。而开端作为客观性,只是因为这个作为开端具有的抽象普遍性,被认为是一种总体,这个总体是一种“尚未被规定的总体”,或者说,这个总体的形式还没有被建立起来,只是一种这种自在存在的,也就是尚未被以规定性的方式所呈现的,因而没有达到它本身的自为性——现实性。

(13)、正是他们两个人的哲学在对这些问题上的这种显著分歧代表现代西方哲学与传统哲学的决裂和分道扬镳。

(14)、艺术作品却不仅是作为感性的对象,只诉之于感性领会的,它一方面是感性的,另一方面却基本上是诉之于心灵的,心灵也受它感动,从它得到某种满足。

(15)、1831年黑格尔去世以后,黑格尔思想体系的信仰趋于解体。在19世纪40-70年代,就大学的精神生活而言,思辨哲学和新人文主义哲学已失去它们原有的地位。罗森克兰茨根据黑格尔的哲学思想,所著《作为系统的教育学》在这种氛围中出现,似乎不合时宜,不过,这部著作又仿佛是由对1848年以后德国的预感凝结而成的。这就是黑格尔哲学命运的转机。

(16)、黑格尔的这种理性与感性统一说在美学史上是带有进步性的。西方美学自从一七五○年鲍姆嘉通创立Aesthetik(美学)这门科学的称号起,经过康德、许莱格尔、叔本华、尼采以至于柏格森和克罗齐,都由一个一线相承的中心思想统治着,这就是美只关感性的看法。美学的名称Aesthetik这一词的原义就是研究感觉的学问,是与逻辑对立的;这就是说,美只在感性形象上,美的享受只是感官的享受。这种思想发展到后,就成为克罗齐的直觉说。在这个潮流之中,黑格尔可以说是一个中流砥柱,他把理性提到艺术中的首要地位。他说得很明确:

(17)、叔本华还把痛苦的根源归结为意志。所以,在他看来,人生本质上是痛苦的。由意志产生意欲,由意欲产生动机,由动机产生活动。

(18)、1801年黑格尔写了《费希特和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异》一文,参加当时的哲学争论。

(19)、综观西方现代哲学,可谓思潮泉涌、流派繁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实证主义,意志主义,新康德主义,生命哲学,新黑格尔主义,实用主义,现象学,分析哲学,科学哲学,存在主义等,它们都在(明确提出而自为的或从根本上避开而自在)的据斥形而上学的思潮中应运而生,这种使自身的方法论形式对应于存在的形式之间的主体论的即只服从于主体形式的哲学因其并没有脱离存在的形式性,因此并没有脱离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的方法,反映出西方现代哲学的形而上学问题的本质。

(20)、虽然他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看到理性在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作用。但从整体来看,他贬低、抹煞理性的作用,夸大主观的直观、意志的作用,建立一种唯意志论的反理性的哲体系,其具体内容和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世界是我的表象”在叔本华看来世界有两面:一面是表象;一面是意志。

2、黑格尔有什么理论

(1)、艺术作品所提供观照的内容,不应只以它的普遍性出现,这普遍性须经过明晰的个性化,化成个别的感性的东西。如果艺术作品不是遵照这个原则,而只是按照抽象教训的目的突出地揭出内容的普遍性,那么,艺术的想象的和感性的方面就变成一种外在的多余的装饰,而艺术作品也就被割裂开来,形式与内容就不相融合了。

(2)、“世界是我的意志,意志是第一性的,原始的。”

(3)、理性的概念作为理念,自身进行特殊化即实在化,从而在理性自身中与概念相互融合。所以,理念作为理性概念,也具有自己的实在性,也就是特殊化的结果,因而它必然要与理念自身融合。至于理念初的形式,则是生命理念,所以实在化的理念必须重新返回生命理念之中。不过,因为理念本身的普遍性和同一性,这种返回必然构成了一种扬弃,即,理念对生命理念这种直接性的形式的扬弃。由于这种扬弃,导致了理念在自身之中具有高程度的对立,也就是理论理念和实践理念的对立。

(4)、形式的产生和(层次性的)完善和其原因的思考,构成了西方哲学形式的主要构架 h和发展脉络,所以,当代西方哲学终发现形式是主体的“模式”、是主体的“构造”时,对形而上学的形式性的本体论困难就显的更加无能为力(这是黑格尔哲学之所以解体和解体后所带来的哲学问题的问题),当终发现其形式的本体论的依据是难以确定而使形式的自在毫无意义时,西方哲学就一反其哲学的根本方法,把哲学的形而上学作为无意义的哲学问题而加以据斥,以此形成了现代和当代的哲学思潮。

(5)、    遇到一件艺术作品,我们首先见到的是它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然后再追究它的意蕴或内容。前一个因素——即外在的因素——对于我们之所以有价值,并非由于它所直接呈现的;我们假定它里面还有一种内在的东西,——即一种意蕴,一种灌注生气于外在形状的意蕴。那外在形状的用处就在指引到这意蕴。

(6)、艺术是普遍理念与个别感性形象,即内容与形式,由矛盾对立而统一的精神活动。

(7)、18世纪的西方是一个“孤立的个人观点”的时代,“人本位”文化和“人本位”教育价值观念正是那个时代的产物。黑格尔较早地超越了“孤立的个人的观点”,从质疑自然教育与新人文主义的价值观念,转向于“国家对市民社会公民教育的义务”。

(8)、“在彻底取消意志之后所剩下来的,对于那些通身还是意志的人们当然就是无。不过反过来看,对于那些意志已倒戈而否定了它自己的人们,则我们这个如此真实的世界,包括所有的恒星和银河系在内,也就是无。”

(9)、有一种说法,黑格尔死后,他的学生在他的讲义及学生笔记基础上,整理成五本讲演录。即:《历史哲学讲演录》、《哲学史讲演录》、《美学讲演录》、《宗教哲学讲演录》和《教育哲学讲演录》(PadagogikalsSystems)惟在《黑格尔小传》(阿尔森·古留加)中,只提到《教育哲学》讲演录以外的四本讲演录,且没有黑格尔曾作“教育哲学”讲演的记载究竟黑格尔有没有“教育哲学”讲演录传世,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问题。所谓“教育哲学”讲演录,可能出于对黑格尔的追随者罗森克兰茨(1805-1879)所著《作为系统的教育学》(亦称《教育学的体系(1848)》)(3)的误解。罗森克兰茨所撰之作,后来在译成英文出版时,由英译者更名《教育哲学》。这本著作虽以黑格尔哲学为理论基础,并非黑格尔教育言论辑录。所谓“教育哲学”讲演录,更可能是指黑格尔的另一追随者塔洛,收集他散见于各种著作中的教育言论,编成《黑格尔的教育观点》一书,于1853年付梓。

(10)、如果你生活是一种无法抗拒的、无法改变的痛苦里,那么这种痛苦将是你的幸福!给自己一个希望和勇气,大喊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慷慨的说句“大不了就是一死”!

(11)、本文选自《战后法国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从萨特到阿尔都塞》一书第一章“黑格尔的复兴:走向一种哲学人类学”第1节“黑格尔在法国”。

(12)、                                           ——第四二页

(13)、对此,康德说:“在概念上,有理性的东西的一切行动都必须以道德规律为基础,正如全部现象都以自然规律为基础一样。”

(14)、“新人文主义”虽以人文精神和人文文化矫正自然教育说的偏颇,其中张扬的(个体)自由精神,则与“自然教育”价值观念同属于“人本位”文化与“人本位”教育的范畴。黑格尔虽也崇尚自由精神,其自由理念中存在“自在的自由”与“自为的自由”之本。但他洞察到自在自由中自然存在的局限性和可能发生的问题,故超越同时代的“新人文主义”价值观念。

(15)、这篇文章,我将从他们对康德哲学体系的批判和继承发展,具体说说他们的哲学思想区别。黑格尔建立了辩证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黑格尔从康德出发,但并没有在康德面前停却下来,他一方面吸收了康德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另一方面又去掉了康德哲学中的唯物论成份,从而建立了庞大的辩证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16)、当然,这种真理初仅仅是表现为一种直接性,这种真理,正是被隐藏于这个直接性之下,或者在它之中。这是需要一个过程,即普遍物实在化的过程,把这个真理给加以引导出来。这样的一种相信,也证明了这样的一种直接性,即,不过是一种“抽象的普遍性”,是一种仅仅是作为一种开端的东西而已。

(17)、在黑格尔哲学中,表现了丰富的辩证法内容与保守体系的深刻矛盾。哲学思想

(18)、黑格尔的教育见解从《法哲学原理》中可窥一斑。

(19)、也看到了幸福和痛苦、生和死的相对性,但从总体来看,叔本华这种唯意志论的人生观是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的。

(20)、第三讲初步确立了现象学的研究领域。通过认识论的还原,排除一切超越之物,确立了现象学的地盘,即纯粹的现象——纯粹的我思,分析了纯粹的现象的客观有效性问题。

3、黑格尔的价值和意义

(1)、二是康德哲学中(包括二律背反)还存在着自在之物、质、时间、空间等等的唯物论的成份,还没有建立起纯粹理性王国的哲学、逻辑学。

(2)、《黑格尔全集 第6卷:耶拿体系草稿(I)》

(3)、⑧参见结构主义者JacquesLacan,TheLanguageoftheSelf,trans.A.Wilden(Baltimore,1968)192-1218-23030这些引用源自威尔顿关于科耶夫的黑格尔研究对拉康的影响的讨论。

(4)、“在这里是如此,在任何地方也是如此,直观总是一切真理的源泉和后根据。”

(5)、③“不幸事件”指1848年发生的革命运动。

(6)、其次,哲学与时代的结合就是揭示和把握蕴含其中时代精神。所谓哲学与现实的联系和结合,不是要用实证的事例去应验哲学的原理,也不是要把哲学作为先验的原则去规划和改造那粗糙的现实,而是要深入到历史的深处,去发现和把捉那统摄一切的时代精神,从而为人们指明历史的内在本质及其发展的基本趋势,让自在自发的精神提升到自由自觉的高度。

(7)、(1)陈博文.西洋十九世纪之教育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1:

(8)、人受意志的支配与奴役,他无时无刻的忙忙碌碌无非是寻找些什么,每一次寻找的结果,无不发现原是与空无同在,后不能不承认人生原是一个大悲局,人生却全是痛苦。

(9)、                                           ——第八九页

(10)、其毫无价值的表现就是上面所说的过程,科学自身以真理自居的方式实质上是对真理的终级价值的否定。简而言之,真理不能成为真理的工具,成为工具的真理就不是真理,所以,我们要问,对科学而言其究竟是认识真理的工具,还是科学即是真理,科学如果是认识真理的工具,科学就不能代表真理,科学就应与其它可以认识真理的工具在认识的价值意义上是同等的,科学并没有任何的优越性,如果说科学即是真理,那么,对产生科学形式的方式却不是科学自身的形式,所以,科学真理将被自身形式的产生方式所否定。所以,科学并不是真理,仅仅是一种对真理认识的工具,并且,科学也没有排除其它认识工具而独以代之的任何优越性。因此,任何科学都是形而上学的形式---形式的形式化的结果。

(11)、“这个谜底叫做意志,这,也唯有这,才给了这主体理解自己这现象的那把钥匙,才分别对它揭露和指出了它的本质,它的作为和行动的意义和内在动力。”

(12)、万物是“意志的客体化”,叔本华从唯意志论和意志体论出发,进一步阐述了人的意志与世界万物之间的关系。

(13)、④杜威:“黑格尔很懂得抽象的个人主义哲学的缺陷,他认识到要彻底扫除历史上的种种制度,把历史制度看作生于诡计和养于欺诈的专制主义的东西,都是不可能的。”黑格尔在他的历史和社会哲学中,总结了历史德国著作如莱辛、赫德尔(1744-180指赫尔德)、康德、席勒、歌德等人的学说,使人认识伟大的人类集体的制度的产物的教育力量。从那以后,凡是认识这个运动的教训的人,都不可能把制度或文化看作人为的东西。(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63-)

(14)、“道德在中国人看来,是一种很高的修养。但在我们这里,法律的制定以及公民法律的体系之中即包含有道德的本质规定,所以道德既表现并发挥在法律的领域里,道德并不是单纯地独立自在的东西;但在中国人那里,道德义务的本身就是法律、规律、命令的规定,所以中国人既没有我们所谓的法律,也没有我们所谓的道德。但当中国人如此重视的义务得到实践时,这种义务的实践只是形式的,不是自由的内心的情感,不是主观的自由。”

(15)、方法的开端就是对于概念而言的开端。既然方法作为概念本身,那么其开端便不具有任何的预设性,因此,它的开端就是直接性。这里存在一个矛盾,即,既预设方法没有“预设”,因而这个开端便是具有抽象普遍性的意义和形式。所以,这个开端是思维的抽象(并非感性直观的表象,是思维内在的直观),是逻辑意义的开端。这就是纯粹的“有”。

(16)、(4)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170-1

(17)、它集德国古典哲学之大成,具有百科全书式的丰富性,居于整个近代哲学的高峰。

(18)、叔本华认为所有一切表象中可以分为直观表象和抽象表象(概念)。他强调感

(19)、首先,从宏观上来看,黑格尔的哲学有三个主要特点,体现出他与其他哲学家,包括与他以后的哲学家的重要不同之处。

(20)、方法,必然被理解为概念本身的规定及其内在关系。所以,要考察方法就必须在概念本身的规定及其关系中去考察。方法既然作为概念运动过程的规定性,那么就要被理解为一个过程。这样的一个过程,事实上就是要具有开端及其过程、结果这三重环节的事物。

4、黑格尔主要观点是什么?

(1)、“精神上的道德力量发挥了它的潜能,举起了它的旗帜,于是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正义感在现实中均得施展其威力和作用。”

(2)、所以,作为这样一个抽象普遍性的开端,它因为具有一个前提,所以它是一个确定的“内容”。正是这个确定的内容,构成了这个开端的必然性,而这个确定的内容,则是构成“有”、“本质”、“概念”,这三者共同的内容。

(3)、德国普鲁士邦国早在17世纪就率先实施义务教育。所谓“义务教育”,是指强制一定年龄的未成年人接受一定年限的基础教育,既是家长对国家应尽的义务,也是国家对公民应尽的义务。不过强制教育与强制种痘一样,意味着对公民自由权利的侵犯,故经常受到家长的抗拒。在黑格尔看来,这里很难在父母的权利同“市民社会”的权利之间划分界限

(4)、“所以在这两重观点之下,每人自己就是这全世界,就是小宇宙,并看到这世界的两方面都完整无遗地皆备于我。”第“人生是痛苦”,“世界是无”叔本华重视人的问题。他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后部分说:

(5)、所以抽象的思想在艺术作品中虽是重要的,却不应只是以抽象的思想出现,而应化成有血有肉的感性形象,这样才能达到艺术所要求的理性与感性的统一。这一点在下文讨论人物性格时还要谈到。

(6)、黑格尔这种矛盾辩证法的思想,贯串于他的整个哲学体系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7)、叔本华对康德哲学的继承和批判,与黑格尔走着不同的道路。

(8)、其中黑格尔通过发展康德成为了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标志着传统的形而上学的完成。

(9)、再次,“哲学作为时代的思想”重在思入时代以达致时代之思。所谓思入时代,就是如黑格尔一再强调的要从“概念”上把握时代以及哲学史,而不是停留在现象或物质的层面。而思入时代的终目的就是达到时代之思,即发掘和把握深藏其中并支配历史发展的时代精神,并通过自觉的哲学形式将其彰显出来。这就是作为时代精神之精华的哲学的时代之责。

(10)、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年第4期

(11)、这里,在各种差异的哲学体系当中,必然会被理念这一崇高的普遍性区别出不同的形态:在实有形态上区分哲学,便区分出自然和精神两种不同形态的理念;对哲学自身的理解方式的差异而言,它便区分出艺术和宗教(哲学和它们都是具有相同的内容和目的,但是哲学本身的理解理念的方式,不同于二者,因而是高的化身,哲学的本质就是概念式的认识,是实在以及观念的特殊方式)。

(12)、“思辨的思维唯在于思维把握住矛盾并在矛盾中把握住自身。在于从对立面的统一中把握对立面,或者说乡在否定的东西中把握肯定的东西。”

(13)、在黑格尔看来理念在自在阶段,自身包含的对立面尚未展开,表现为存在、客观性;到自为阶段,表现为本质,潜在的区别和对立、斗争得以显现,概念达到映现;后发展到概念阶段,思维征服、统一了存在,理念就成了自在自为的、真实的东西。存在是“自在的”、“潜在的”本质,本质是“自为的”、“展开

(14)、一个认为主体不能把自身当成对象,主客都不能被实在化,继承了康德的现象从属于物自体、实践理性优于理论理性的结论,进而提出的“意志” 是一种超越主客分离的某种活力或倾向。

(15)、他认为世界上各种事物的现象虽不可数计,无限杂多。但它们有个统一基础,这就是意志。

(16)、既然这种方法能贯穿所有客体,以达到真理性的认识,那么这种方法就具有普遍性的力量,所以它不仅仅是一种方法,而是作为事物本身,是概念的实体性——作为那个普遍性本身。

(17)、艺术表现的是精神价值,一切出自于心灵的东西都高于自然,艺术可以表现出神圣的理想。

(18)、它批判了抽象同一的思维方法,建立了具体同一即对立统一为核心的辩证逻辑的体系。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黑格尔有什么理论精辟7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