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精辟148条

肖洛霍夫

1、肖洛霍夫关于不放弃理想的名言

(1)、第一部中还有一段“钓鱼”:米琪喀借“送鱼”到了伊丽莎自家,两人相约去钓鱼。清晨,他们划着小船到一个小岛上,米琪喀在半强迫半自愿的状态下奸污了伊丽莎白。葛利高里和阿克西妮亚、米琪喀与伊丽莎白在约会终结时都有一个关于“鱼”的细节:阿克西妮亚把装着胜利品(捕到的鱼)的口袋扛到肩上,几乎是顺着沙滩跑起来了。而米棋喀送伊丽莎白回家时,“他的脚下躺着一条小鲤鱼和一条鳊鱼,这条鱼的嘴像临死的时候抽筋一样紧紧闭住,大瞪着一只镶着黄圈的眼睛”。

(2)、她没有作声,她的眼睛望着下弦的月亮,目光显得昏暗而若有所思。

(3)、阿克西妮亚如疯似狂地沉溺在自己的晚熟的苦恋中。葛利高里并不顾父亲的恐哧,夜间偷偷地到她那里去,清晨再回来。

(4)、肖洛霍夫逝世了,但他用自己富有才华的笔,把俄罗斯的一段澎湃如潮的历史,一个如火如荼的时代,留给了他众多的读者。

(5)、此后一百余年,乌克兰基本就是这种格局。沙皇俄国是一心想要把乌克兰收归己有,因此严厉打击乌克兰独立势力。乌克兰人也只能忍气吞声。尤其是乌克兰西部的人,原本就亲近波兰,现在连干爹一起被按倒了,只能暗自血泪相合流。

(6)、经过一场血战,东乌克兰地区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即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并在1922年加入苏联。而此时协约国为了打击德国、奥地利、苏联,则扶持波兰复国。乌克兰西部的地区,被协约国划归波兰境内。(同时被波兰吞并的还有西白俄罗斯地区。)

(7)、李野默读名著: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第119集

(8)、“葛列沙,你在哪儿?……”阿克西妮亚的声调像哭一样。

(9)、她一面咬住头巾的尖头,一面走着,哭叫的声音眼看就要冲出喉咙来了。她走进门洞,倒在地板上,流着眼泪,痛苦得喘不过气来,脑袋里是一片黑暗的空虚……后来这些都过去了,只有在心的深处,好像有一种尖利的东西扎着她,折磨着她。

(10)、“为什么你不答应一声?……”葛利高里怒气冲冲地喊叫着。

(11)、李野默读名著: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第八十三集

(12)、这样,乌克兰又回复到17世纪的格局。西部并入波兰,东部与俄罗斯联盟。但是苏联心中,对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被占,一直是耿耿于怀的。

(13)、列夫·托尔斯泰曾撰有长篇小说《哥萨克》,描写厌倦了贵族生活的青年奥列宁来到哥萨克居住的山村。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群没有经过近代文化熏陶的山村村民生活的诗情画意:这里的生活粗犷而自由,这里的人民善良而纯朴,相比之下,贵族奥列宁却显得狭隘、卑怯、自私和残忍。我们不能说托尔斯泰笔下的“哥萨克”不真实。用“真实”与否来作判断在这里没有多少意义。但可以肯定的是,作者是选择“哥萨克”作为躯体,寄寓“忏悔式贵族”的崇尚自然、回归原始的理想。书中看起来是描摹“下层人”的生活,其实还是贵族文化的另一种形态。

(14)、过了一百余年,沙皇俄国后来实力越来越强大。到18世纪,沙俄勾结奥地利、普鲁士,三次瓜分了波兰。连波兰本土都有一大部分被沙俄吞并。到18世纪末,西乌克兰大部分也都进入俄国。只有加利西亚地区被奥地利吞并。

(15)、但是,这也在告诉我们,其实真相的获得有时候需要时间的流淌,只要时间自由的流淌,信息自由的披露,真相总有一天会获得。

(16)、孙美玲:《肖洛霍夫的艺术世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17)、顿河从风平浪静的深潭慢慢地变成了浅滩。水流像乱头发一样在浅滩上盘旋。顿河摇摇晃晃地往前流去,河水静静地、不慌不忙地往外泛滥着。

(18)、俄罗斯文学与西欧其他国家的文学有一个显著不同点,西欧作家以悲们之心注视着生活在底层的苦难人群,并把他们描写得善良、高尚。俄罗斯文学中的一些代表性作家如普希金、屠格涅夫、列夫·托尔斯泰等都出身贵族,但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厌恶自己的出身,而用善良的、诗意的笔触描绘农奴和其他的受苦人;但是,鸿沟依然存在,无论用多么细致的笔触,他们所描摹的依然是他们自身、他们的社会理想与文化理想。

(19)、李野默读名著: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第七十二集

(20)、对于怎样理解葛里高利的悲剧,评论界也有许多不同的见解。倪蕊琴认为葛利高里的悲剧命运有其内在的必然性。这既是他的性格发展的逻辑所致:一个桀骜不驯的、从不服输的强有力的个人,认不清道路,找不到真理,只有碰得头破血流;也是历史的强制所造成的:它迫使大草原的居民,在一夜之间改变近乎中世纪的生活方式去接受十月革命的道路,它不容许他们有思考比较选择的余地,就猛烈冲击了几百年习惯的传统。朱鸿召在文章《关于格里高力的悲剧——立足于哥萨克文化的重新考察》中指出,“格里高力·麦列霍夫的悲剧是顿河哥萨克文化在现代社会战争生活中悲剧命运的典型代表,它所揭示的本质内涵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文明与道德的二律背反规律。”“格里高力作为哥萨克的优秀代表,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尤其典型地表现了这种文化自身的矛盾。”刘佳林《试图走出历史的悲剧》一文则认为,葛里高利的悲剧在于他试图“走出历史”,但这种“走出”不是求得精神上的解放,而只是求得个人的安宁。因此,“人如何在历史给定的位置上现实地追求理想,如何适应历史的步伐而前进,这是格里高力的悲剧命运所唤起的我们的思考。”

2、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

(1)、    “风物既殊,人情复异”是鲁迅先生在译本后记中的词汇,是对这部经典的高度概括,我把它用到诗中,是我总结不出来的经典词汇,使我眼界大开,并能理解人物的心声。小说有着浓重的原苏联文学色彩,这和作者肖洛霍夫的成长经历分不开的,他是二十世纪的同龄人,站在时代的高度,作为外乡人长期居住在哥萨克们中间,对哥萨克有着充分的了解和理解!

(2)、这也开始了乌克兰东部亲俄,西部亲波的历史。从文化上,东部乌克兰基本信仰东正教,西部乌克兰则很多跟着波兰信仰天主教。

(3)、肖洛霍夫的第一篇短篇小说《胎记》发表于一九二四年十二月。从此,他醉心于创作,一发而不可收,一篇接一篇不停地写,不断地发表。这些短篇小说于一九二六年结为两个集子出版:《顿河故事》和《浅蓝的原野》。后来这两个集子合而为书名统一为《顿河故事》。现在我们所说的《顿河故事》,即指他的全部早期短篇小说。

(4)、……但是在河床狭窄、河水不能自由奔腾的地方,顿河就把河底冲成深沟,发出喘不过气来的吼叫声,像万马奔腾一样,追逐着冒着白色泡沫的波浪。在突出的山崖后面,水流在深坑地方变成了漩涡。那里的水转着可怕的、使人晕眩的圈子:叫人看也不敢看。

(5)、《静静的顿河》是纯粹的文学,个人认为它的文学价值史学价值大于思想价值。那种认为《静静的顿河》是了解哥萨克也是关于人类生活场景的百科全书的说法,迄今也不过时。

(6)、李野默读名著: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第三十二集

(7)、李野默读名著: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第六十六集

(8)、李野默读名著: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第四十六集

(9)、等待什么呢?在整个捕鱼过程中,葛利高里置身于惊涛骇浪中间,整个心思系在阿克西妮亚身上:

(10)、50—60年代,中国对《静静的顿河》的评价明显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如一篇题为《〈静静的顿河〉的教育意义》的文章中,作者归纳的五个方面的意义是:社会主义革命是必然要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一场激烈的阶级斗争,国际帝国主义企图绞杀社会主义国家的阴谋是注定要失败的,社会主义革命一定要在共产d领导下才能完成,共产d员的英勇斗争是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而这样的远远偏离作品内涵的文章竟出自小说译者之手,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可悲的现象。作家刘绍棠对当时一些带有偏见的观点提出过质疑:“试问:葛里高利这个人物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呢?他的具体的教育意义是甚么呢?据说,葛里高利是代表小农私有者的个人主义的悲剧的。但是,为甚么在人物心目中矗立起来的,是一个崇高和勇敢的形象呢?”“文革”中,《静静的顿河》成了中国文坛的首当其冲的批判对象。

(11)、不管把狼喂得多么好,它还是想往树林子里跑。

(12)、1923年参加了莫斯科共青团作家和诗人小组“青年近卫军”。1926年,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集《顿河故事》。同年返回故乡,从事专业创作。

(13)、我老实地承认:自己被那种火山喷发般的原始情欲所俘虏。在走进影院前,如果人们给我看阿克西妮亚和娜塔丽妞的照片,我会倾心于娜塔丽娘:清秀、苗条、温柔可人,像后来常看到的好莱坞影星奥·赫本,而阿克西妮娅显得过于肥胖、粗野、缺少女人气。但是,看完影片以后,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阿克西妮亚。

(14)、可是同时代的很多作家就跟到山西喝了醋似的,心里可不是滋味了,然后渐渐的就出现了一个流言,说:不对,肖洛霍夫这个书根本就不是他写的,是一个白俄军官的手稿被他偶然机会发现了,就有点儿像中国的武侠小说,掉到山坳里被白胡子老爷爷给了一本秘籍一样,说偶然发现的,然后窃为己有,窃文大盗,等等。

(15)、葛利高里冻得打着哆嗦,倒在旁边。从阿克西妮亚的潮湿的头发上流溢出温柔的动人的气息。她仰起脑袋躺了下去,用半张开的嘴平匀地呼吸着。“你头发上的气味真叫人心醉。你知道吗,就像那种白色的小花……”葛利高里悄悄地说着,俯下身去。

(16)、战争结束后,苏联宣布将战前属于波兰的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地区并入乌克兰共和国和白俄罗斯共和国。作为补偿,将德国的东部领土割让给波兰,使得波兰整体西移。

(17)、一九二一年苏维埃政权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在农村,余粮征集制要转轨到征收粮食税。一九二二年五月肖洛霍夫被派往布卡诺夫镇做镇的全权粮食检查员。他当时虽然年轻,但却是个农业行家,他体恤民情,不愿亏待任何一个农民。为此他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下田地仔细丈量庄稼人耕种的土地面积。然后给区粮食委员打报告,说明目前全镇,特别是去年歉收的各村,饥饿死亡人数已达到惊人的地步。要求有关机构重新考虑因不了解实际情况而下达的过高的粮税征收指标。

(18)、李野默读名著: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第116集

(19)、在公元900年左右,今天乌克兰生活着一群东斯拉夫人,称为“罗斯部族”。9世纪中叶,来自西欧的诺曼贵族诺夫哥罗德征服罗斯人,建立了留里克王朝。这个王朝定都基辅,史称基辅罗斯。后来,基辅罗斯分裂成为三支,就是今天的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20)、国内战争期间,肖洛霍夫和父母住在顿河上游叶兰斯克镇和卡尔金镇。一九一九年的哥萨克暴动就发生在这里。这个悲剧事件给少年肖洛霍夫留下了强烈印象。肖洛霍夫亲姑姑家的四位表兄,在国内战争中彼此站在敌对的立场上,三位在白军里当差,一位在红军里战斗。他们随白军或红军频频穿梭于家乡的村镇。他们的妈妈,肖洛霍夫的姑姑,面对她同室操戈的儿子总是泪流满面。后,三个儿子战死,只剩下一个儿子。当时,这样的惨剧不止发生在一家一户,而是像旋风一样席卷了整个顿河大地。从这里,少年肖洛霍夫开始感受到时代的悲剧。

3、肖洛霍夫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

(1)、书中对葛利高里与阿克西妮亚的爱情描写是火热的,有如岩浆喷发,一涌而出:

(2)、李野默读名著: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第四集

(3)、李野默读名著: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第五十集

(4)、娜塔丽娘,你老子一定是在冰山上把你种出来的……你太冷啦。

(5)、15岁那年,肖洛霍夫运气不错,他先考上莫斯科好的中学,又在布坎诺夫斯克镇上兼职文书和会计,还在雨中邂逅了少女玛利亚 

(6)、李野默读名著: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第八十五集

(7)、哥萨克,麦列霍夫·普罗珂菲(男主的爷爷) 与一个土耳其女人(也就是男主的奶奶),生下了:

(8)、《静静的顿河》的艺术成就得到评论界的一致赞扬。孙美玲、李树森、徐家荣、谢南斗、孙宏治等人文章中认为,这部作品显示了肖洛霍夫心理分析的巨大才能,对哥萨克农民的个体心理和阶层心理的细腻挖掘加深了作品的每一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典型性;在心理描写技巧上,作者成功地采用了由外向内的“透视法”、捕捉瞬间的心理活动及挖掘人物的潜意识等方法;小说气势雄浑,格调悲壮,笔调清新,富于乡土气息;作者擅长运用牛、马、鸟及与顿河两岸农民有密切联系的事物作比喻,在比喻中融入农谚和传说,并通过哥萨克质朴简洁、鲜明生动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的喜怒哀乐;善于以景物来构成人物活动的背景与烘托环境气氛,同时以景物作为人物内心活动及情感起伏的客观对应物;作者把多种审美感受溶于一炉,极大地丰富了传统小说艺术。

(9)、李野默读名著: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第117集

(10)、“阿克西妮亚广葛利高里吓得浑身发着冷,喊叫道。

(11)、巨涛把葛利高里冲向深处时,他挣扎着,口中却喊:“阿克西妮亚还活着吗?”

(12)、作者认为这是两种不同的奸情,前者是充满生命力的丰满的爱,而后者则是卑微的肉欲。

(13)、李野默读名著: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第四十集

(14)、在作法时,女巫为何提到“河底的寒泉”?“寒泉”是搅浑顿河的浊流,抑或浇灭“热欲”的拯救物?书中语焉不详。

(15)、李野默读名著: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第二集

(16)、肖洛霍夫六岁开始读书。一九一八年国内战争开始,肖洛霍夫刚读完四年级就被迫辍学,从此便永远结束了他的学生生活。

(17)、李野默读名著: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第五十七集

(18)、当然,童年时代的肖洛霍夫,也是一个活泼的孩子。他乐感强,记忆力好,喜欢观看热闹的婚礼,爱听哥萨克古老民歌和老人们讲的征战故事,更爱过各种节日,还是一个钓鱼迷。他在《静静的顿河》里所以能得心应手地援用民间文学素材,这完全得益于他从小受到的民俗文化的熏陶。

(19)、李野默读名著: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第107集

(20)、李野默读名著: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第三十集

4、肖洛霍夫说的不放弃理想的名言

(1)、不过,近十年来先后找到了《静静的顿河》一九二五年秋写的部分初稿和一九二六年开始写的第一部和第二部手稿。这两部手稿现在已经收藏在俄罗斯科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它对终廓清这些谣言是十分有益的。

(2)、李野默读名著: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第九十二集

(3)、玛利亚觉得命运捉弄人,她从未想过初恋对象是个小弟,而且后竟然嫁给了小丈夫。15岁那年,肖洛霍夫运气不错,他先考上莫斯科好的中学,又在布坎诺夫斯克镇上兼职文书和会计,还在雨中邂逅了少女玛利亚。

(4)、李野默读名著: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第四十三集

(5)、刘亚丁:《〈静静的顿河〉:成人的童话的消解》,载《苏联文学沉思录》,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6)、一九二九年十月三日肖洛霍夫在写给朋友布赛金的信中说:“我讨厌这种生活,讨厌极了……你刚拿起笔,而‘魔鬼’就立刻出现在你身边拷问你:‘你不是白军军官吗?不是老太婆代你写的小说吗?你帮助富农吗?你忠于右倾吗?’”

(7)、关于《静静的顿河》及其作者的价值取向问题也是学界颇为关注的,如戴屏吉的《对革命和战争的历史反思——试论〈静静的顿河〉的思想倾向》、车成安的《肖洛霍夫是无产阶级作家——评〈静静的顿河〉的创作倾向》等。刘亚丁在《〈静静的顿河〉:成人的童话的消解》中提出,作家在这部作品中使用了A(关于真理)、B(关于人的魅力)两种话语,“由于接受中心话语,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就取得了进入主流文学的资格……。又由于B话语的‘人的魅力’观念对整部作品的叙事控制,对叙述者的情感选择的左右,使这部作品产生了其他中心文学作品所缺乏的特殊的艺术魅力,在苏联及苏联之外的读者中得到广泛的阅读和认同。”何云波在论及这部作品时,不同意有些评论对《静静的顿河》中的情欲描写的指责,认为这部作品“将人的情欲、人的生命激情提高到生命本体的高度”。“在《静静的顿河》中,‘情欲’在某种程度上恰恰成了作家所向往的东西,成了向‘孩子一般天真的灵魂’、向原始生命的回归。”

(8)、1965年,肖洛霍夫因其“在描写俄国人民生活各历史阶段的顿河史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力量和正直品格”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并获其他多种荣誉。

(9)、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以一个艺术家的审美灵感,来欣赏自己爱着的姑娘。爱情,在他心中,充满诗情画意,已经升华到至美的境界。他的这种艺术家的心灵,以及对人的与众不同的理解能力,或许日后在儿子身上也得到了体现!阿纳斯塔西娅也没有辜负他的信任,勇敢地冲破婚姻、舆论、旧道德习俗的重重压力,投入了他的怀抱,做了他实际上的妻子。于是她成了有两个丈夫的女人。米哈伊尔·肖洛霍夫出生以后,自然也就成了有两个父亲的孩子。他名义上是库兹涅佐夫的儿子,实际上是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的生子。这种有两个父亲的痛苦日子过了八年,库兹涅佐夫过世后,在一九一三年,肖洛霍夫的生身父母才得以在教堂正式结婚。

(10)、可作为作家的肖洛霍夫,想法却极其简单。他遇见美丽的叶甫盖尼娅,心旌摇荡,立即就爱上了她。无知者无畏,他不会去思考背后的危险。而处在政治漩涡中心的叶甫盖尼娅,早就过够了终日提心吊胆的生活,迫切希望能找到一份踏实的爱情,拥有一个单纯而善良的男人。于是,肖洛霍夫入选,成为她的梦中爱人。

(11)、▲肖洛霍夫受到人民的喜爱,每天都能收到无计其数的信件。

(12)、1965年他的作品《静静的顿河》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13)、李野默读名著: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第八集

(14)、如果说这段“钓鱼”同“性”的联系还是深藏在潜意识层面的话,第四章关于在暴风雨中拉网捕鱼的描写则是赤裸裸的性的写实:

(15)、·肖洛霍夫(1905-1984),是二十世纪苏联文学的杰出代表,196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苏联著名作家,曾获得列宁勋章和“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当选苏共中央委员、苏联高苏维埃代表、科学院院士、苏联作家协会理事。1965年他的作品《静静的顿河》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16)、 1965年由于“他在描写俄国人民生活各个历史阶段的顿河史诗中所表现的艺术 力量和正直的品格”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22年苏联国内战争结束后,肖洛霍夫来到莫斯科,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生 涯。

(17)、原来,依照哥萨克风俗,如果家有数女,长女先嫁。第二天早晨,老爹就对全镇宣布了玛利亚订婚的事。1924年1月11日,肖洛霍夫和玛利亚在镇上的圣母絣幪教堂举行婚礼,又在家中举办了传统而不铺张的婚宴。

(18)、李野默读名著: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第八十集

(19)、一九八四年一月二十日,《真理报》发表了肖洛霍夫为《亲爱的土地》丛书撰写的序言:《大地上的人》。不料,这篇文章竟成了作家一生后的绝笔。一九八四年二月二十一日午夜一时四十分,肖洛霍夫在久病之后与世长辞。他的遗骨就安葬在顿河岸边他故居的庭院里。

(20)、这部小说从1926年开始创作,用了14年的时间,才完成了这部巨著。小说共分四部八卷,它以中农哥萨克葛利高里·麦列霍夫的命运和他一家人的遭遇为中心,描写了1912—1922年间顿河哥萨克地区的重大历史事件。

5、肖洛霍夫简介

(1)、李野默读名著: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第113集

(2)、李野默读名著: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第十三集

(3)、故事发生在:维申斯克镇-靼勒村,哥萨克族。

(4)、李野默读名著: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第三十八集

(5)、李野默读名著: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第五十八集

(6)、顿河从风平浪静的深潭慢慢地变成了浅滩。水流像乱头发一样在浅滩上盘旋。顿河摇摇晃晃地往前流去,河水静静地、不慌不忙地往外泛滥着。

(7)、在俄罗斯文学的历史长河中,拥有字词的是谁呢?

(8)、但同时,也引起了一些人莫名的诧异和猜测,认为《静静的顿河》未必是肖洛霍夫的创作,很可能是剽窃了某个死于国内战争的白军军官的手稿。这种无头无尾、无根无据的流言,一时闹得满城风雨,从莫斯科、列宁格勒到顿河,引起了广泛关注。

(9)、两个星期的工夫他已经弄得疲惫不堪了,像一匹马跑了一次不能胜任的长途似的。

(10)、这些短篇小说里引人注目的是作家描写的那些残酷的、激烈的阶级斗争场景。它们仿佛不是写出来的故事,而像是生活巨变的火山喷发出来的岩浆,像是革命的滔天巨浪撞击岩岸迸溅出来的五颜六色的痛苦的珠泪和忧郁的水雾。肖洛霍夫及时地将它们收拢在自己的笔下,用它们在苏联文学初年的宏伟画布上留下了绚烂的一抹。

(11)、李野默读名著: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第七十八集

(12)、但是到了上个世纪初,贵族的高雅的文学殿堂有了一批新的“闯人者”,他们出身低下,几乎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例如:

(13)、2018年文学考研必备资料《通关宝典+秒杀题集》发售啦!(点击查看详情~)

(14)、但是,邪恶的纳粹毕竟不能持久。没过几年,苏联又打了回来,不但把德军轰出乌克兰,还一路挺进到了柏林。

(15)、这种“魔鬼的拷问”伴随了肖洛霍夫一生,而且诸多说法层出不穷,花样翻新,直到七十年代,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又提出所谓“克留奇科夫”说。“剽窃”说虽无根无据,然而沸沸扬扬,直到今天这一公案也未完全了结。

(16)、李野默读名著: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第103集

(17)、黄昏以前,雷雨交加。褐色的乌云笼罩在村庄的上空。被风吹皱了的顿河,把起伏不定的、连续不断的波浪送到岸边。在围绕着场院的树林子的外面,一道干燥的闪光划破天空,稀疏的雷鸣声压迫着大地一只鹰大张着翅膀,在云彩下面盘旋着,一群乌鸦呱呱叫着追逐它。从西南涌上来的黑云喷散着冷气,顺着顿河飘动。河边草地后面的天空黑得使人害怕,草原好像在等待着什么似的沉默着。

(18)、她一面咬住头巾的尖头,一面走着,哭叫的声音眼看就要冲出喉咙来了。她走进门洞,倒在地板上,流着眼泪,痛苦得喘不过气来,脑袋里是一片黑暗的空虚……后来这些都过去了,只有在心的深处,好像有一种尖利的东西扎着她,折磨着她。

(19)、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葛利高里应征入伍。在战场上,他获得了十字勋章。当他受伤回乡休养时却发现婀克西妮亚已委身于地主叶甫盖尼。身心俱伤的葛利高里把叶甫盖尼毒打一顿之后,回到家中与妻子娜塔莉娅重归于好。

(20)、但是,葛利高里确实遭遇了“寒泉”:这就是新娶的妻子娜塔丽娅。婚礼上“葛利高里皱着眉,亲了亲妻子的淡而无味的嘴唇”。而书中描写的阿克西妮亚的嘴唇是怎样的呢?她有这样两片放荡、贪婪而又肥厚的嘴唇。婚后,葛利希加按照丈夫的责任,和自己的妻子亲热的时候,从妻子方面得到的仅仅是冷淡和窘急的顺从。娜塔丽娘对于丈夫的亲热回应得很勉强,因为她自己从娘胎里一生下来,就是属于性格冷淡和行动迂缓的血统的,所以葛利高里一想到阿克西妮亚的疯狂的爱的时候,就叹了一口气说道:

(1)、一九二四年,肖洛霍夫从莫斯科回到顿河。一九二五年秋,他开始创作一部反映顿河哥萨克斗争生活的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为搜集材料,肖洛霍夫于一九二六年迁居维约申斯克镇。此后,除了卫国战争期间上前线那段时间外,他一生都是在这里度过的。

(2)、在早风的蒙蒙雾气中,太阳升到断崖的上空来了,太阳的光芒照得葛利高里的没戴帽子的头上的密密的白发闪着银光,从苍白色的,因为一动不动而显得很可怕的脸上滑过。他好像是从一场噩梦中醒了过来,抬起脑袋,看见头顶上是一片黑色的天空和一轮耀眼的黑太阳。

(3)、肖洛霍夫苦笑了一下说:斯大林同志,我能不能跟你说一个笑话啊?斯大林说:你说你说!(肖洛霍夫)说,有一只兔子,在森林里狂蹿,一只狐狸看见它,说兔子兔子,你怎么跑得那么着急干什么呀?兔子气喘吁吁,说有人在追我,要抓住我,给我钉脚掌!

(4)、这些人如萨特研究的“土著”,闯入文学殿堂,不能不说同俄国1905年以来的革命以及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有关。

(5)、这个捕鱼的夜晚,决定了葛利高里和阿克西妮亚以后的一切。

(6)、就像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一样,《静静的顿河》也可以分解成两部分:“战争”生活与“和平”生活。两部史诗的字数相当,就中译本而言,都是四册。《战争与和平》1547页,《静静的顿河》2060页。“战争”与“和平”各占的比重也相差不多:《战争与和平》中,“战争”部分约占五分之“和平”部分五分之三。《静静的顿河》中,“战争”(含暴力事件)部分约占二分之“和平”部分二分之一。但从内在的勾连上,两部书完全不同:《战争与和平》中,战争生活与和平生活是一脉相通的,就主人公彼埃尔、安德列、娜塔莎而言,都是他们的灵魂从迷惘走向清明的台阶,战争是和平的继续,和平生活是战争生活的继续,主人公们在苦难与诱惑的洗礼中升华自己。而《静静的顿河》中战争意味着灾难,和平意味着幸福。作为主人公的葛利高里和阿克西妮亚几乎是完全不自由主地在莫名的情欲与外界暴力的浪潮中升降浮沉。每经历一次战争(暴力),主人公便受到伤害(肉体的。精神的)。他们在和平生活中舐着自己的伤口,尚未痊愈之时,一个新的暴力的浪潮又拍击过来。尽管作者也要告诉我们有“革命的暴力”和“反革命的暴力”,但于书中的主人公而言,它们却都是灾难。只有土地和茅屋是温暖的,在经历了多次战争与和平的转换后,主人公葛利高里将原始的激情消磨殆尽,也没有找到精神的归宿,而阿克西妮亚则被红军的子弹送进了坟墓。肖洛霍夫为我们展示的农民的悲剧性世界,是在托尔斯泰等经典作家的作品中看不到的,他为我们提供的是另一套话语体系。

(7)、《静静的顿河》全书总是把哥萨克人(特别是主人公葛利高里)的遭遇、命运、心情同对顿河及其两岸的描写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作品中的“顿河”实际上是哥萨克人的性格与命运的艺术表征。

(8)、余秀华的“睡你体”当然是诗!它精确表达的是诗人的思想!

(9)、1999年,“顿河”手稿被发现存于其密友库达绍夫的远亲家中。后总统普京下令财政部筹款,以50万美元购得,目前珍藏于“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2005年命名为“肖洛霍夫年”。

(10)、《静静的顿河》是前苏联作家米哈依尔·亚历山大维奇·肖洛霍夫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构思于1926年,四部分别于1928年、1929年、1933年和1940年出版,前后历时14年。

(11)、而我们在高尔基、叶赛宁或肖洛霍夫的作品里看到的却不是这种文化形态,而是一种“另类”的文化。

(12)、李野默读名著: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第七十一集

(13)、肖洛霍夫为意识形态对立的东西方两个世界共同认可。他也是惟一既获斯大林文学奖,又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这在苏俄文学史上绝无仅有。

(14)、第一部中还有一段“钓鱼”:米琪喀借“送鱼”到了伊丽莎自家,两人相约去钓鱼。清晨,他们划着小船到一个小岛上,米琪喀在半强迫半自愿的状态下奸污了伊丽莎白。葛利高里和阿克西妮亚、米琪喀与伊丽莎白在约会终结时都有一个关于“鱼”的细节:阿克西妮亚把装着胜利品(捕到的鱼)的口袋扛到肩上,几乎是顺着沙滩跑起来了。而米棋喀送伊丽莎白回家时,“他的脚下躺着一条小鲤鱼和一条鳊鱼,这条鱼的嘴像临死的时候抽筋一样紧紧闭住,大瞪着一只镶着黄圈的眼睛”。

(15)、 在东西方两大阵营此消彼长的斗争史上,从一开始就伴随着意识形态领域的激烈争夺。因此,苏联从成立之初就注重文化领域的意识形态斗争,对西方文化的侵入,斯大林采取了严密的防范手段和措施。为了防止西方利用作家学者对苏联进行政治渗透,苏联对持不同政见者施加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多重压力,使这些人不仅丧失政治上权利,而且失去经济来源,生计都受到严重威胁,甚至剥夺国籍驱逐出境。1972年布罗茨基流亡国外,1973年马克西莫夫离开了苏联,1974年驱逐了索尔仁尼琴。至于这种做法的得与失,我们暂不做评论,因为那时东西方正处于冷战的关键历史时期,双方对对方都是严加防范的。

(16)、▲《静静的顿河》中也描写了一对恋人不羁的爱情。

(17)、李野默读名著: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第十二集

(18)、《静静的顿河》(俄文:ТихийДон)是前苏联作家米哈依尔·亚历山大维奇·肖洛霍夫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构思于1926年,四部分别于1928年、1929年、1933年和1940年出版,前后历时14年。

(19)、关于肖洛霍夫的爱情,有一种说法,他先爱上的并非玛利亚,而是玛利亚的妹妹丽季娅。而且,他还真将丽季娅当作结婚对象相处了几年。但他遇见玛利亚后,就移情别恋了。

(20)、全名:谢尔盖·普拉托诺维奇·麦霍夫(简称:普拉托内奇)

(1)、从河底冒出的寒泉……热情的肉欲……从心里变成野兽……相思的恶魔……用圣十字架……纯洁的,神圣的圣母……把上帝的奴隶葛利高里……

(2)、李野默读名著: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第十一集

(3)、蒙古人打过来的时候,这些罗斯国家纷纷沦为蒙古金帐汗国的附庸。后来虽然赶走了蒙古人,但罗斯人的分裂已经成为定局。

(4)、等待什么呢?在整个捕鱼过程中,葛利高里置身于惊涛骇浪中间,整个心思系在阿克西妮亚身上:

(5)、肖洛霍夫婚后在家乡维申斯克区的克鲁日林村落户,玛利亚的父亲也和他们住在一起。肖洛霍夫对岳父很够意思。由于格罗莫斯拉夫斯基在领沙俄时代是哥萨克首领,镇政府负责人便约谈肖洛霍夫劝他说:“你好和岳父划清界限,将他轰出去,省得受牵连!”但肖洛霍夫不听,他让岳父和他们夫妻同住。因此,肖洛霍夫也一度受到警察监视。

(6)、李野默读名著: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第四十九集

(7)、1938年夏末的一天,叶若夫醉醺醺地回到家中。他双眼冒火,怒不可遏地瞪着叶甫盖尼娅。然后,他打开随身携带的公文包,取出一叠文件甩到她面前,厉声说:“你干的好事!”叶甫盖尼娅惊恐万状地捡起,原来那是一份秘密警察监听记录,上面记载了叶甫盖尼娅与肖洛霍夫在莫斯科大都会酒店开房幽会的对话。

(8)、徐家荣:《史诗巨著的艺术特征》,《长沙水电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第2期。

(9)、肖洛霍夫和结发之妻玛利亚是青梅竹马之恋。他们在一起生活了60年,属于“钻石婚”——在俄罗斯,这称之为“天堂之婚”。玛利亚老家在察里津省布坎诺夫斯克镇,她在俄国大革命前是教会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回乡做了教师。

(10)、李野默读名著: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第102集

(11)、肖洛霍夫这次又幸运地与死神擦身而过。革命法庭考虑到他尚未成年,据此改判为缓期一年执行,尔后也就不了了之。

(12)、两天后,正当马赫诺匪徒把他们押到野外一沟壑前面准备枪决时,凑巧,马赫诺的马车飞驰而来。得知肖洛霍夫只是一个十五岁的教师后,马赫诺竟将他放了。

(13)、李野默读名著: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第二十七集

(14)、肖洛霍夫的代表作,首推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

(15)、米哈依尔·肖洛霍夫 (1905—1984年) 当代著名的苏联作家之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和世界声誉的文学巨匠。

(16)、李野默读名著: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第二十四集

(17)、主人公葛利高里在小说中一出场(见第一卷第二章)就是同他的爸爸潘苔莱一起去钓鱼。在这段三千多字的钓鱼、送鱼的陈述中,有一个细节特别值得注意:当他们钓到一条大的赤红色的鲤鱼后,潘苔莱说:“收工啦!”然后望着山脚下的村子,迟迟疑疑地说:“我看出来,不论怎样,你跟阿克西妮亚·阿司塔霍娃……”话锋转得很突兀,似乎衔接不上。潘苔莱从“钓鱼”怎么突然说到葛利高里对阿克西妮亚的恋情呢?也许潘苦菜邀儿子出来钓鱼,“醉翁之意不在酒”,是为了警告儿子不要再同阿克西妮亚来往,但如果从潜意识层面上来解释,则是赤红色的鲤鱼令潘苔莱联想到葛利高里与阿克西妮亚的性关系。

(18)、叶甫盖尼娅死后,肖洛霍夫和妻子玛利亚又生活了46年。1984年2月21日,肖洛霍夫患癌症去世。死前一个月,躺在病床上的他念念不忘妻子的生日,请人给玛利亚送去一大抱鲜艳的红玫瑰。而对叶甫盖尼娅的爱情,肖洛霍夫却从未留下任何文字。

(19)、李野默读名著: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第115集

(20)、这样的爱情描写,我们在列夫·托尔斯泰、普希金或居格涅夫的作品中是找不到的,它过于粗野和裸露。生命的热力穿透纸背,让读者的脸红到耳根,心狂跳不止。特别是当葛利高里的父亲以长辈身份谴责阿克西妮亚时,阿克西妮亚的反骂,多少让人感到厚颜无耻:“你为什么教训我?去教训你自己的大屁股娘们儿吧!……我不愿意看见你这魔鬼!”“滚,打哪儿来还滚到哪儿去!至于你的葛利希加,我想把他连骨头都吃下去!”但阿克西妮亚不像《战争与和平》中的爱伦,她不是一条居心叵测的“蛇”,她不是“勾引”噶利高里,而是将自己“奉献”出去。她明明知道,她从这场爱情中所能得到的只是丈夫的残酷殴打与邻人们幸灾乐祸的目光,但她依然毫不犹豫地投身到爱的烈火中去。“你们杀死我也不怕!是我的葛利希加!是我的人!”她骄傲地向潘苦菜老头宣布。即使在葛利高里被迫与娜塔丽娘结婚后,她依然无悔,热诚地爱着自己心目中的鹰。阿克西妮亚为爱情而无畏地迎接苦难,使她成为俄罗斯文学殿堂中一颗灿然放光的明珠,她的爱情比安娜·卡列尼娜的更加伟大。

(1)、李野默读名著: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第四十七集

(2)、李野默读名著: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第八十九集

(3)、“波浪把我向岸上直冲,”她喘着气讲述,“简直掉了魂啦!我以为你淹死了呢。”

(4)、《静静的顿河》是前苏联着名作家肖洛霍夫的作品。是俄罗斯文坛上一部不朽的巨着,小说前后历时14年完成。肖洛霍夫因《静静的顿河》作品获得196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本听书由李野默演播,共120集。

(5)、一九三一年《静静的顿河》第一部的贺非译本,作为鲁迅《现代文艺丛书》之由上海神州国光出版社出版。一九四一年上海光明书店出版了由金人从俄文原著翻译的《静静的顿河》。此译本历经数次修订,长期盛行不衰,至一九五一年印行了第九版。一九八八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根据俄文新版版本全面校订后的金人译本。

(6)、李野默读名著: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第五十九集

(7)、他们俩的胳膊互相碰到一起了。阿克西妮亚试探着把自己的一只手伸进他的上衣袖子里去。

(8)、2018文学考研人合理的备考策略!(值得收藏)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精辟14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