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历史事迹
1、孔子的历史事迹和取得的成就
(1)、季桓子临终前,喟叹说:“昔此国几兴矣,以吾获罪于孔子,故不兴也。”他对儿子说:“我即死,若必相鲁;相鲁,必召仲尼。”
(2)、第从孔子所处时代的社会性质来看孔子。孔子处在春秋时代,以我理解,春秋和战国实在是一个整个时代,这个时代是中国奴隶制社会崩溃、封建社会形成的过渡期。春秋和战国诚然有很大的不同,但这个不同,在我看来,只是社会变动的剧烈程度表现得不同罢了。在春秋时期,社会变动还没有达到质的突变,而在战国时期则完成了这一变革。郭沫若先生说:
(3)、离开鲁国以后,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列国,辗转于卫、曹、宋、郑、陈、蔡、叶、楚等地,然而均未获重用。其间,在匡、宋、蒲等地,孔子一行多次被困遇险。
(4)、孔子在晚年整理了几种重要的古代文化典籍,其中包括《诗经》《尚书》《礼记》《乐记》《周易》等古籍;同时他还撰写了《春秋》这一部记载了鲁国历史的史书。
(5)、传说,孔子年少而好礼,有一年的秋天,乌云滚滚,寒风嗖嗖,落叶从树上纷纷飘下来,随风翻飞。这时,年少的孔丘正聚精会神的在窗下读书,由于天气太冷,他又穿着单薄的衣服,不时地搓着手。坐在一旁的母亲心痛地说:"孩子。歇一会儿吧!"
(6)、孔子这些年来,始终未碰到信任和重用自己的君主,自己的政治抱负和政治思想一直未得施展,听说公山的使者要来请自己出山,就说,当年周朝的文王和武王依托丰镐崛起称王,现在费虽然小,是不是也可以用来做一番事业呀!
(7)、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8)、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主张无分贵贱不分国界,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开创了教育普及的先河。
(9)、以上几种书,史有明载,孔子应该都曾读过,并且进行过整理。此外,孔子曾当过鲁国的大司寇,职务大约相当于如今的高法院院长。还学过《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等法典。
(10)、鲁国正卿季文子每做一件事情,都要考虑很久,考虑很多次。孔子听到后,说:对于一件事情,考虑两次也就可以了。凡事三思,一般总会利多弊少,然而孔子却不同意季文子如此去做。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做事过于谨慎,顾虑太多,就会发生各种弊病。处事多思是好事,但过分了,也不尽善,这与孔子“过犹不及”的思想是吻合的。
(11)、当时,刘邦废除了秦朝那些严苛的礼仪法规,拟定了简单易行的规矩。
(12)、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 族。其祖上是孔防叔,宋襄公八世孙,畏惧宋大夫华督的逼迫,而奔波到了鲁国。防叔生伯夏,佰夏生叔梁纥,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纥 于颜氏女野合生孔子。”于是,公元前551年孔子诞生在鲁国陬邑的一个小城镇,一家人为新生命的到来而兴奋不已。那么孔子,叫孔丘叫仲尼,为 什么又要叫他孔老二呢?
(13)、“读万卷书,行路”,也是孔子学习,思辨,思考,实践,反思自己思想主张的一个过程。
(14)、但秦始皇把秦国之外的典籍、法家之外的著作都烧光了。
(15)、陈侯建造陵阳台,还未完工就杀了几十人,后来又要杀监工的三个官吏。孔子与陈侯上台上观看。陈侯问:“周朝建造灵台,也杀人吧?”孔子说:“文王建庙堂,老百姓像儿子给父亲干活似的都来了,哪用杀人呢!”陈侯感到很惭愧,就放了被抓的官吏,停止了工程。用野蛮、暴力的方式对待别人,收获的只能是敌对,种下的必为仇恨的种子。在人下,要把自己当人;在人上,要把别人当人。如果不知道这个道理,悖逆大众,结果惨淡收场。只有赢得人心,才能赢得一切!
(16)、如果仔细考究下去,孔子的进步面、落后面、软弱处,我认为也还是错综的,好的不完全是好,坏的也不完全是坏。举例说,他讲仁,这是进步的,但是同时讲礼,礼就限制了仁;他普及教育,这是进步的,但也并非普及一切人,限度也仍然是有的。他讲礼,一般说是落后的,但是他注重礼的内容而轻视礼的形式,这就又是改革;他讲天,讲命,一般说也是落后的,但他并没有迷信鬼神,也没有全部陷入宿命论,这就仍有他开明的地方。他讲中庸,不错,一般地也是妥协性的表现,但是在“和而不同”上,在对弟子依不同个性而分别指示“过犹不及”上,在“学”与“思”并重上,这就貌似妥协,而事实上是避免化、片面化的正确态度和正确思想方法,这就又不能一笔抹杀了。至于孔子对后代的影响,问题就更复杂,有好影响,也有坏影响;在坏影响中有的是孔子本来不对,也有的本来是有益的东西,而因为不正确的理解,就变为有害的东西。关于这方面,责任就不能完全由孔子来负了。所以我们一方面对孔子要有总的把握,一方面对他个别言论的实质和影响还要加以具体分析。
(17)、尽管如此,孔子能够提出“仁”,而且能够普及文化知识,在教育事业上有很大的贡献,其进步的一面还是主要的。源远而流长的中国文化,孔子正是早的、重要的一个传播者。
(18)、从这个事,也说明了孔子学说,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力还远远不够,也就是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
(19)、颜回打躬说:「老师料事如神,学生十分敬佩!」
(20)、当然,孔子不仅是个教育家,他还是个思想家。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有一套虽不周密但相当完整的思想体系和政治见解。孔子思想中光辉的一点,是提倡“仁”,仁就是“爱人”,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反映了由于奴隶制的渐趋瓦解而产生的当时庶人(广大人民)的抬头。孔子首先把文化知识普及到人民中间去,就是这种现实以及反映这种现实的人道精神的具体表现。这是孔子进步的一面。但是,孔子又主张用“礼”来制约“仁”,同时主张礼教、礼治,这就是说,孔子主张人跟人还是要按一定的等级、一定的规矩相处,也就是他说的: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要像个父,子要像个子,所以他说的仁——爱人,便又被等级秩序削弱了。在这一点上,孔子始终没有完全突破阶级限制,始终没有突破旧的思想意识的限制,始终没有突破那时社会还处在过渡期的初阶段的历史限制。在对当时的政治态度上,也有类似情况。孔子对当时各国诸侯、大夫的互相兼并很不满意,他主张天下和平统这是符合当时人民愿望的,也是符合中国后来成为一个大的封建国家的历史要求的;但是他所主张的统是要像西周初期那样,在以周天子为首的旧贵族统治下的统这就虽然含有新的因素但始终和当时社会变革的现实相矛盾,这也就是孔子在当时不能不碰壁,政治活动不能不失败的根本原因。进步和落后,改革和妥协,孔子兼而有之。这是孔子的矛盾,也是时代的矛盾。
2、孔子历史事迹150字作品
(1)、颜回(前521——前490)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以德行见称,颜回从小就勤奋好学,笃信孔子学说,并“闻一知十”,领会深刻,能够将孔子的 学说,活学活用。颜回是个很低调的学生,他为人谦逊,才气不外露,开始还让孔子认为颜回是个不聪明的学生,但他坚定践行孔子的学说,理 解深刻,成为了孔子的得意门生,孔子屡称他品格高尚,说 他“三月不违仁”,“不迁怒,不贰过”。
(2)、 本书作者只捕捉圣贤成长过程中的关键节点、事件,避免事无巨细将人物一生流水账般记录,像好看的电影,有典型,有主次,有冲突,让孩子读起就不想放下。
(3)、孔子说,可以和他人说的事但不说,这是失人;不可和他人说的事,却和他说了,这是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在乡里间,貌温恭谦,表现得像个不善言辞的人;当他在祭祀宗庙和议论朝政时很善于明辨,对答如流;与上大夫谈话时,中正而有诤辩,敢于说实话;与下大夫交谈时,侃侃而谈,和气而又欢乐;君视朝时,恭恭敬敬,但又威仪中适,不张不弛。根据人的性格特征和场合说话,这需要仁德、智慧和勇气。
(4)、前480年,孔子另一得意门生子路死于卫国内乱,而且还被剁成肉酱。经过一这系列打击后,孔子知道自己时日不多。
(5)、孔子说,我听说国家有外交行动时必须要做好军事准备,国家有军事行动时也必须有外交活动辅助,总之,外交是战争的延续,军事实力是外交的基础。古代的诸侯离开本国出访,必须要有武装人员随行,以应对突发事件。建议您还是带上左右司马。
(6)、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7)、译文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能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
(8)、孔子出生的时期,在公元前6世纪中叶,正当中国历史上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中期。这时的中国,社会生产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冶铁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公元前513年晋国用铁铸刑鼎就是一个例证;一般生产工具——农具、手工工具,大致已用铁制,由于生产工具的进步,农业、手工业有了很大发展。黄河中下游广大的土地被开垦了,森林等富源也有被开发的可能了。手工业则逐渐走向专业化。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业也发达起来,当时像孔子的弟子端木赐(子贡)、曾为越国上将军的范蠡,都以经商致富。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整个社会都有巨大的变革。这种变革标志着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9)、陈侯建造陵阳台,还未完工就杀了几十人,后来又要杀监工的三个官吏。孔子与陈侯上台上观看。陈侯问:“周朝建造灵台,也杀人吧?”孔子说:“文王建庙堂,老百姓像儿子给父亲干活似的都来了,哪用杀人呢!”陈侯感到很惭愧,就放了被抓的官吏,停止了工程。用野蛮、暴力的方式对待别人,收获的只能是敌对,种下的必为仇恨的种子。在人下,要把自己当人;在人上,要把别人当人。如果不知道这个道理,悖逆大众,结果惨淡收场。只有赢得人心,才能赢得一切!
(10)、点拨法重在提示、引导,而不是灌输,这就要求我们的家长在运用此法时注意好以下几个问题:
(11)、孔子的弟子澹台子羽有君子之容,但是他的表现却比不上他的容貌;宰我谈吐文雅,但他的智力却不能给他的辩才以更大的帮助。孔子说:“相马以舆,相士以居(考察马的能力要看它拉车的情况,考察一个人要看他平时的表现),这是不可废止的。如果以貌取人,那么在子羽身上就会犯错误;若凭一个人的话语来选择人才,那就会在宰予身上出现错误。”
(12)、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孔子的儒家学派并没有取得统治地位,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3)、孔丘一脸正色地回答:"不是啊,母亲,我这是在祭祀神灵,行大礼呢!"
(14)、宰我问道孔子。他说:“对于有仁德的人,别人告诉他井里面掉下去一位仁人,他会跟着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下去呢?君子可以到井边去救人,却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骗,但不可能被迷惑。”君子做事情的时候,要从符合理性精神的现实逻辑出发,即便追求精神上的更高境界和仁德,也要保持充分的理智,可以被利用,但决不能被糊弄。要用充分理性的精神去生活,成全自己也成全别人。
(15)、三归,历来众说纷纭。归纳一下,竟然多达六种观点:归指女子出嫁,三归就是指管仲先后娶三姓(国)女子为妻妾。根据当时惯例,一姓(国)为三位女子,管仲便有九个妻子。按照礼制,“娶三国九女”,是诸侯的待遇;归通馈,三归之家,祭祀时供奉祭品等同于诸侯的三牲,可见奢侈排场跟诸侯相当;指三归台,古时候储藏财物的地方;三处采邑,即三处诸侯奖赏的封地,土地和百姓均归其所有;三归指市租收入;指三处府邸。究竟哪一种为合理,一时难以定夺。但有两点意思是可以肯定的:一是奢侈,二是逾礼。
(16)、 后, 航南阅趣馆历史名人故事分享系列第一期活动圆满结束了!本次共有8组亲子家庭参加。
(17)、40岁时,经过几十年的磨练,对人生各种问题
(18)、公元前6世纪时,在中原地区和淮水、汉水、太湖流域广大的地域里,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家,这些诸侯国家名义上是周天子的属国,其实是一些自主的或半自主的独立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各国诸侯、卿、大夫为代表的贵族,彼此为了争夺土地或劳动者,不断地发生兼并战争。战争的结果是许多国家灭亡了,许多贵族没落了,也有一些原来不是贵族的人,由于依附胜利的贵族而上升了。没落的贵族和原来的下层贵族以及上升的人逐渐形成了“士”这一社会阶层。这种“士”,在频繁的战争中间,在各种军事、外交、政治活动中间,获得了广泛的施展才能的机会。他们在当时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化过程中,曾起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而孔子,正是“士”这一阶层的早的重要代表人物。
(19)、就在孟子惊愕不解时,孟母说道:“你的废学,就像我割断织布机上的线,这布是一丝一线织起来的,现在割断了线,布就无法织成。君子求学是为了成就功名,博学多问才能增加智慧。你经常逃学怎么能成为有用之材呢?
(20)、南子,卫灵公的夫人,宋国人,富有风情,绯闻颇多。南子也是一个追星族,久慕孔子之名,如今孔子来了,得好好见一见, 《史记》说:(南子)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原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
3、孔子的历史事迹100字,并说明喜欢的理由
(1)、孔子一行人被围困在那里,断了粮,几天都没吃上饭。孔子的学生子贡费了许多周折才买回一石米。学生颜回与子路立刻在一间破屋的墙下为孔子做饭。
(2)、如果划界的话,这样划界自然也可以。但是这当然不是说历史是可以截然划开的。而这样的划界,我觉得还不如把春秋战国当作一个整个过渡期,因为这样对一些学术思想的演变要好解释些。只是孔子所处的时代还是奴隶制时代而不是封建社会,在这点上,我是同意郭沫若先生的看法的。
(3)、这个桥段,豹眼说过几次,有兴趣的友友,可以去看一眼,这里就不多啰嗦了。
(4)、孔子到宋国去,匡人派士兵围住了他们。子路大怒,举起戟来便要与匡人格斗。孔子止住了他,说道:“哪里有修治仁义而不原谅世俗之人的不良行为的呢?不研究诗书,不学习礼乐,这是我的过错!若把宣扬先王美德、爱好古法作为一重罪责,那就不是我的罪过了,这大概就是命!子路,你来唱歌,我应和你。”唱完几首歌之后,匡人竟自己卸甲而去。面对逆境,却依旧可以矢志不移,坚持自己的人生追求,真可谓诚心至极了,这种感染力是能征服人的。待人需要真诚,对待自己的理想,更需要有一种正心诚意的心灵支撑。只有如此,方可成就自我。
(5)、后来,楚国派了兵来,为孔子解决了陈国、蔡国的围困情况。
(6)、一个“少也贱”的青年,为什么能够成长为有社会信誉的教师?(这里有问号)孔子曾自述他的成长历程:
(7)、景公吓得不轻,以至于手足无措,知道在道义上很难让鲁国就范,直到回国后还为之不安,告诫群臣说,鲁国以君子之道治国,你们这些人却用那些旁门左道教我,让我在重大外交活动中失了礼、丢了人,把鲁国国君也得罪了,这应该怎么收拾呢?
(8)、第学以致用 ,孔子认为,要做到学有成效,必须坚持学以致用。 他要求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去运用,用学到思想理论去指导实践。孔子甚至说,一个人如果能尊崇贤达的人,对父母能尽力侍奉,也能对上级用心用力,对朋友说到做到。那么这个人就算没有学诗学礼,也是一个有学问的人。
(9)、有一天上课的时候,子路对孔子说:“先生所教的仁义之道,真是令人向往!我所听到的这些道理,应该马上去实行吗?”
(10)、一次,孔子与弟子交流。孔子谈到的君子的做派。他说:“圣人我是看不到了,能看到君子,就可以了。”他接着说:“善人我也不可能看到了,能见到始终如一的人,也可以了。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实,穷困却装作富足,这样的人是难于有恒心的。”做人,尤其是志在做大事业的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展现自己真实的精神世界,做到始终如一。有德才得,有诚才成。虚荣与欺骗,后的结果还是骗了自己!
(11)、鲁国正卿季文子每做一件事情,都要考虑很久,考虑很多次。孔子听到后,说:对于一件事情,考虑两次也就可以了。凡事三思,一般总会利多弊少,然而孔子却不同意季文子如此去做。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做事过于谨慎,顾虑太多,就会发生各种弊病。处事多思是好事,但过分了,也不尽善,这与孔子“过犹不及”的思想是吻合的。
(12)、19岁时孔子为鲁国贵族季孙氏做文书、委吏和乘田等小吏,管理仓储和畜牧。娶宋人亓官氏为妻,第二年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该子便名为孔鲤,字伯鱼。孔鲤先孔子而死,有遗腹子孔伋,字子思。
(13)、吴伐陈、楚伐蔡之际,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孔子随即出发。陈、蔡大夫惧怕孔子为楚国所用,便将孔子围困在陈、蔡野外,孔子等人不得行,绝粮七日,许多弟子病倒不起。弟子中多有不快者,孔子仍旧讲诵不绝。后来派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接孔子。
(14)、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15)、《周礼》。相传这本书是周公所著,也是西周礼仪制度的集大成者。孔子这个人讲“礼”,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因此,他不可能不认真阅读这本书。这是孔子“礼制”思想的来源。
(16)、19岁时,回宋国祭拜祖先,取宋国丌官氏为妻,
(17)、一次,子夏做莒父的总管,问孔子怎样办理正事。孔子对他说:“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欲速则不达”,贯穿着深刻的辩证法思想,说明对立的事物可以互相转化。欲成就一番大事业,切不可急功近利,否则就无法达到高远的目的;也不可贪求小利,否则也不可能做成大事。一个终走向成功的人,必定是张弛有度、拿捏有准、冷静理智而目光犀利的人。
(18)、屋子里面不透风,一不小心,煤灰掉进了饭里,颜回赶紧把脏了的米饭挑出来。颜回觉得好不容易得来的米饭丢掉了很可惜,就吹了吹灰尘,自己吃掉了。
(19)、并且还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主要倡导了仁义礼智信,他的一生当中有三千个弟子,在这三千个弟子当中有七十二个贤人。
(20)、孔子30岁的时候,齐景公和晏婴来到鲁国,齐景公问孔子秦穆公为什么称霸,孔子回答说,他能推举五羖大夫百里奚执掌国政。看得出,齐景公有称霸的想法。
4、孔子的历史事迹简介
(1)、宰我问道孔子。他说:“对于有仁德的人,别人告诉他井里面掉下去一位仁人,他会跟着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下去呢?君子可以到井边去救人,却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骗,但不可能被迷惑。”君子做事情的时候,要从符合理性精神的现实逻辑出发,即便追求精神上的更高境界和仁德,也要保持充分的理智,可以被利用,但决不能被糊弄。要用充分理性的精神去生活,成全自己也成全别人。
(2)、被迫离开鲁国,带领学生到其他国家谋求生路。
(3)、新月,武汉青少广播FM6《新月读书会》栏目主持人,2017“阅读改变中国”年度点灯人,曾获得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
(4)、又有一天,孔子又独自一人站在庭院中,伯鱼又快步从旁走过,
(5)、李长之(1910—1978),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原名长治、长植,山东利津人,1949年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主要著作有《中国文学史略稿》《鲁迅批判》《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西洋哲学史》等。
(6)、鲁定公十四年,孔子诛杀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但有看法认为少正卯事件是受到法家思想影响的后世学者所杜撰。
(7)、鲁定公十三年,孔子为重新确立鲁公室的,策划实施“隳三都”的政治军事行动,希望能够削减三桓的实力,于是先堕叔孙氏之郈,再堕季孙氏之费,但围攻郕邑的攻势功败垂成。
(8)、树塞门,在门口树起一道屏障,隔离内外,又称萧墙、照壁、影壁。
(9)、买布的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头。你错了呢?」 颜回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冠(帽子)。」二人打着赌,找到了孔子。孔子问明了情况,对颜回笑笑说:「三八就是二十三哪!颜回,你输啦,把冠取下来给人家吧!」
(10)、颜回从来不跟老师斗嘴。他听孔子评他错了,就老老实实摘下帽子,交给了买布的。那人接过帽子,得意地走了。对孔子的评判,颜回表面上服从,心里却想不通。他认为孔子已老糊涂,便不想再跟孔子学习了。
(11)、鲁国大夫臧文仲曾在家养贵重的动物——玳瑁,孔子批评他玩物丧志,不务正业。孔子还曾把臧文仲说成“窃位者”,意思就是在其位不谋其政,身居高位,却不知提拔有才德的人。孔子批评他:“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柳下惠是孟子眼中的“圣之和者”,怀中搂着女子而没有产生非分的想法和举动,被誉为道德楷模。臧文仲明知柳下惠是个贤人,却不对其提拔重用。一个明智和有度量的管理者,对于身边有才干的人,不应心存嫉妒,要大胆提拔任用,不应当压抑有才干之人。当身边下属都强大的时候,管理者本身的能力和修养也会得到提升,这是水涨船高的道理。
(12)、孔子登上东山感觉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俯览天下,感觉天下也小了。孟子也曾讲“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这都是说立志高远,胸襟开阔,才能提升境界。孔子起于累土,终居高临下,有着非凡的气质和自信,其思想境界,超越了芸芸众生,故能拥有“一览众山小”的气魄。
(13)、小朋友,听了孔子的故事,你是怎样看待孔子的呢?你知道《论语》中哪些经典语句吗?把你知道的内容讲给爸爸妈妈听吧!春秋时期结束了,战国时期马上就要开始,我们又会迎来哪些历史故事,认识哪些历史人物呢?下一期我们将会继续讲述中国历史故事。
(14)、孔子又问他说:“伯鱼,你学《礼》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学。”孔子便对他说:“不学习《礼》,你就无法在社会中立足啊!”伯鱼退下去后又去认真学习《礼》。
(15)、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好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从不迁怒别人,也从不犯同样的错误,却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孔子赞赏颜回,是因为他不重复犯错误,不把怨气无谓地施于他人。对于我们尤其是领导者来讲,好些时候,错误的铸成,都是由不分青红皂白发泄自己的不满造成的。对待下属不可轻易动怒,这是一种极高的道德境界。
(16)、孔子一行“困于陈蔡”脱险之后,子路说:“我们跟随老师遭此磨难,恐怕一生都不会忘记。”孔子说道:“幸运与磨难是什么呢?遭受陈蔡之厄,这是我的幸运啊,也是你们的幸运啊。我听说,君王不经受磨难就不能成就王业,怀有雄心壮志之人不遭受危难,他的行为就不足以显明。”所谓“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个中三昧,非亲身体会,怎可言清?
(17)、孔子对儿子的教育采用了点拨的方法。点拨法就是家长通过稍加指点、提示、引导,立即使孩子明白道理,从而产生自觉行为的方法。此法主要用于引导孩子的学习,适用于那些基础好、悟性好、自觉性强的孩子。
(18)、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19)、卫灵公提供孔子与仕鲁时同等的俸禄。居住一段时间后,遭人诬谄而离开。
(20)、童第周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也是国际知名的科学家。他从事实验胚胎学的研究近半个世纪,是我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童第周出生在浙江省鄞县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由于家境贫困,小时候一直跟父亲学习文化知识,直到17岁才迈入学校的大门。读中学时,由于他基础差,学习十分吃力,第一学期末平均成绩才45分。学校令其退学或留级。在他的再三恳求下,校方同意他跟班试读一学期。此后,他就与“路灯”常相伴:天蒙蒙亮,他在路灯下读外语;夜熄灯后,他在路灯下自修复习。功夫不负有心人,期末,他的平均成绩达到70多分,几何还得了100 分。这件事让他悟出了一个道理:别人能办到的事,我经过努力也能办到,世上没有天才,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之后,这也就成了他的座右铭。
5、孔子的历史事迹简短
(1)、施姓女子为他生下九个女儿,只生下一个儿子,叔梁纥为儿子起名孟皮,但是孟皮先天残疾,他的脚患有疾病。这样一来,残疾的儿子并不适合继嗣,所以叔梁纥一直计划再娶。叔梁纥果真在晚年的时候,续娶了一个女子颜氏,颜氏的年轻,叔梁纥老当益壮,两人结婚后生下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是孔子。
(2)、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葬于防。叔梁纥死后,颜征在失去庇佑,被叔梁纥正妻施氏所逐,于是带孔子庶兄孟皮与孔子至曲阜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鲁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孔子日见其长,已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做人与生活之本领,所以称自己虽然已经十五岁了,但志向在于做学问。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孔子的母亲颜征在去世。这一年,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鲁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迎娶了宋国人亓官氏之女为妻。
(3)、孟子具有天生的灵性与慧根,但也有一般幼童共有的贪玩心理。
(4)、叔孙通就找来三十人,与皇帝左右及其弟子一百多人,演习礼仪,让群臣都来学习。
(5)、孔子认为学习必须与思考结合起来,既要重视学,也要重视思,二者不可偏废。 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死记硬背,食古不化。而要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孔子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只是冥思空想而不学习,那是“无益”的。 只有把学习与思考有机结合起来,才真达到学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的目的。这是孔孑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
(6)、一次孔子到了郑国与弟子走散,孔子呆在城墙东门旁发呆,郑国有人对子贡说:“东门边有个人,他的前额像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部像子产,不过自腰部以下和大禹差三寸。看他劳累的样子就像一条“丧家之狗”。子贡把这段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孔子。孔子很坦然地笑着说:“把我的外表说成这样,实在是夸过头了。不过说我像条无家可归的狗,确实是这样!确实是这样啊!”
(7)、驾鹤西归:鲁哀公十六年二月十一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患病不愈而卒,终年七十三岁,葬于鲁城北泗水岸边。不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唯独子贡为孔子守墓六年。弟子及鲁国人从墓而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孔子的故居改为庙堂,孔子受到人们的奉祀。
(8)、叔孙通就对刘邦说:“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原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意思就是,儒家那一套打天下不太行,但治理天下还不错。
(9)、孔子的侄子孔蔑向孔子请教为人处世的方法。孔子说:“知而不做,不如不知;亲近而不信任,不如不亲近。得意不可忘形,失意不可颓废。”孔蔑问:“我自己应该怎么做呢?”夫子说:“设法改掉自己的缺点,尽力弥补自己不具备的才能,不要因为自己修养不够就去怀疑别人,也不要因为自己有才干而看不起别人。每天说话不给自己留下后患之忧;每天一举一动,也不给自己留下隐患。那只有聪明的人才能够做到。”如果不培养内在的德行,那就是自己的过错,培养了道德,名声自然就会树立起来,不求名利,名利也自在其中了。
(10)、《春秋》。这本书虽为孔子所写,因孔子是鲁国人,他研究过本国这一时期的编年大事记,然后整理成书,全文18,000字,虽然被后世的王安石说成是“断烂朝报”,但能寓褒贬于一字,所谓“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对后世影响极大。
(11)、在孔子去世后,到了战国时期,儒家的思想影响力进一步减弱,法家的思想可以说占据着主流地位,以商鞅变法等为代表,战国七雄比较普遍接受了法家的思想。
(12)、孔子到庙堂参观,看到一种倾斜易覆的器皿,守庙的人说是宥坐之器。孔子说:“我听说宥坐之器,虚则欹(倾斜),中则正,满则覆。明君常将它放在自己的座右。”孔子让弟子注水,果然如此。孔子叹道:一切事物哪有满而不覆的道理呢?”弟子问:“敢问有保持满而不覆的办法吗?”子曰:“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损之又损之道也。”
(13)、照壁、反坫这类东西,在后代到处可见。但是,按照孔子推崇的上古礼制,那都是诸侯国君才有资格配置的设施。
(14)、有人就说,古人讲,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大王如果觉得真想与鲁国和好,为了表示我们的诚意,可以给他们点好处。
(15)、这在史书上被称为“焚书坑儒”,其实,主要坑掉的还是一些求仙问药的方士。他们并不是纯粹的儒者,更像是道士。
(16)、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17)、 这下站在一边的公西华被弄糊涂了,当子路和冉有离开后,他就问孔子说,老师总你这不是口是心非嘛,怎么今天同一个问题,你给出了两种不同的回答,这样不好吧。孔子说这个不是口是心非,你平常可要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冉有平常做事总犹豫不决,他应该果断一点,不要害怕失败;如果只想不做,那么他永远也得不到锻炼。
(18)、你今天不刻苦读书,而是惰于修身养德,今后就不可以远离祸患,只做一些蝇营狗苟的事,将来不做强盗,也会沦为厮役!”
(19)、齐景公和晏婴到鲁国,景公问孔子:“过去秦国很小,位置偏僻,穆公为什么能称霸呢?”孔子回答说:“秦国虽小,志向远大,地方偏僻,行为端正,又能重用五张羊皮赎回百里奚。从此来看,称王是可以的。”在这里,孔子解释了秦国得以称霸一方的原因。成就一番雄伟的事业,有两个因素必不可少:志向与人才。但凡有志于成功者,必当会在这两个方面下功夫。
(20)、孔子困于陈国和蔡国之间,还断绝了粮食,弟子们都饿得浑身无力,站不起来。但是孔子仍然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很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困厄吗?”孔子说:“君子能固守困厄而不动摇,小人困厄就胡作非为了。”失意忘形和得意忘形都是人的弊病,古人讲“饱暖思淫欲,饥寒生盗心”,无论面对顺境还是逆境,能不失所守,这就是一种修养,就是一种高贵的心。
(1)、当时齐国的相国晏婴,就以儒家学说主张厚葬,而且繁文缛节,一辈子都学不会他那一套祭祀、丧葬的礼仪为由,进谏景公。景公终放弃了重用孔子的打算。
(2)、周游列国:鲁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5年),孔子离开卫国回到鲁国。鲁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吴国使人聘鲁国,就“骨节专车”一事问于孔子。鲁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孔子由鲁国来到卫国。
(3)、对于孔子要不要加以评价呢?当然要。这笔账总要算,应该算。毛主席教导我们说:“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4)、只听买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你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
(5)、孔子的经济思想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6)、鲁国本是一个小国,这一次孔子却使鲁国在外交上赢得一次大胜利。自从夹谷之会以后,鲁定公对孔子更加信任了,孔子也一心一意地着手整顿国事。
(7)、鲁昭公十年(公元前532年),亓官氏生子。据传此时正好赶上鲁昭公赐鲤鱼于孔子,故给其子起名为鲤,字伯鱼。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是年孔子开始为委吏,管理仓库。鲁昭公十一年(公元前531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孔子小时候生活艰难,所以会干一些粗活。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郯子来到鲁国朝见,孔子向郯子询问郯国古代官制。孔子开办私人学校,当在此前后。鲁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孔子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所以自称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这一年,齐景公与晏婴来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鲁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学礼于孔子。相传孔子与南宫敬叔适周问礼于老聃,问乐于苌弘。
(8)、七天后,孔子逝世,终年七十三岁,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众弟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为孔子守坟6年。
(9)、附录: 李长之和他的《孔子的故事》/133
(10)、"好啊!"孔子答应着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当时行礼用的器具),不声不响地出了屋门。
(11)、■ 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所以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他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他先后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对中国古代文话进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达到“韦编三绝”的程度。
(12)、孔子晚年时期的高理想称之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
(13)、孔子在蒲城滞留几个月后返回卫国。拜见卫灵公夫人南子时,孔子朝着北面,低头俯地,不正视;夫人南子亦于帷幕中再拜孔子。子路得知后,为此事甚感不满,表面上不说,但孔子心里明白,孔子便对着子路向天发誓说:“我如果不对的话,就让老天厌弃我吧!”数月后,卫灵公与夫人南子同车,孔子为次,其余官员在后,招摇游市而过。孔子对此事引以为耻,颜刻问有何耻辱,孔子感叹:“我从未见过像爱好美色那样爱好道德的人啊!”便离开卫国。
(14)、有一天,孔子一个人站在庭院之中,伯鱼从孔子旁边快步走过,孔子忙叫住他问:“你学了《诗》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孔子就教导他说:“不学《诗》,你就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别人就无法明白你的意思。”伯鱼退下去后就遵照父亲所说的话,开始专心学习《诗》了。
(15)、有一回,鲁国一个简朴吝啬的人,用陶器煮食物并自认为很好,就把它送给了孔子。孔子高兴得像接收太牢祭品一样。子路不以为然。孔子说:“好吟诗歌的人能想到国君,吃到美食的人能想到亲人。我不是注重器物本身啊!”俗语言:雪中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对待不同的人,应该用不同的标准。富人帮助你一百元与穷人帮助你一元,尽管数额不同,其爱心是相同的,不可区别高下。这个道理,高高在上者,更应当清楚。
(16)、二四 孔子归鲁后的政治言论和政治态度/86
(17)、《尚书》。这是一本上古三代及以前历史文献的汇编,属于国家档案性质的典籍。主要是上古历史及治国理政方面的文章,历代各有删增。孔子好古,《尚书》原有100篇,孔子不但研读过,还进行了编纂并为之作序。
(18)、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贵族。
(19)、颜回恍然大悟,「噗通」跪在孔子面前,说:「老师重大义而轻小是小非,学生还以为老师因年高而欠清醒呢。学生惭愧万分!」从这以后,孔子无论去到哪里,颜回再没离开过他。
(20)、汉代著名学者刘向,有如下说法:孔子之所以说管仲小器,那是因为他未能帮助齐桓公,使其成为王,而只是个霸主。意思是,按照管仲的才能,本应该“致君尧舜”的。朱熹的看法,跟刘向相近。他说管仲“不知圣贤大学之道”“局量褊小”“规模卑陋”,“不能正身修德以致主于王道”。
(1)、孔子弟子公孙赤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冉求认为太少,给了公孙赤母亲更多。孔子说:“公孙赤到齐国去,肥马轻裘,威风凛凛。我听说过,君子只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帮助他人周急不济富,对年轻人救急不救穷,这是君子的态度。
(2)、孔子又开导颜回说:「我知道你请假回家是假的,实则以为我老糊涂了,不愿再跟我学习。你想想:我说三八二十三是对的,你输了,不过输个冠﹔我若说三八二十四是对的,他输了,那可是一条人命啊!你说冠重要还是人命重要呢?」
(3)、成语“苌弘碧血”、“碧血化珠”来自于苌弘这个人。孔子向苌弘学习音乐舞蹈。 孔子学琴于师襄子。孔子问礼于老聃,春秋时称学识渊博者为“子”,以示尊敬,因此,人们皆称老聃为“老子”。 孔子的“仁义礼孝”思想与老子的“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思想,其本质是一致的。
(4)、而子路就不一样了,子路平常容易冲动,做事不考虑后果,每次做事情都不能做好,要么半途而废,要么只有一点点小成就。如果他能够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多考虑一下,多听听别人的意见,那样他就更容易成功。
(5)、又有《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和南宫敬叔到东周洛邑访问时,拜访了担任周守藏史的老子,并向老子请教关于礼的问题。这是两位圣人第二次见面,当时孔子31岁,时间鲁昭公二十一年。
(6)、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家乡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
(7)、三是主张尊师重道,“三人行,必有吾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8)、孔子的侄子孔蔑向孔子请教为人处世的方法。孔子说:“知而不做,不如不知;亲近而不信任,不如不亲近。得意不可忘形,失意不可颓废。”孔蔑问:“我自己应该怎么做呢?”夫子说:“设法改掉自己的缺点,尽力弥补自己不具备的才能,不要因为自己修养不够就去怀疑别人,也不要因为自己有才干而看不起别人。每天说话不给自己留下后患之忧;每天一举一动,也不给自己留下隐患。那只有聪明的人才能够做到。”如果不培养内在的德行,那就是自己的过错,培养了道德,名声自然就会树立起来,不求名利,名利也自在其中了。
(9)、孔子博闻强记,勤奋好学,成名很早,二十岁左右就很有名气,三十岁左右就开始有第一批弟子前来跟随学习,多时曾经达到了三千多人。其壮观程度,可想而知。
(10)、《诗经》。孔子当年读的诗大约有3000篇。他十分重视《诗经》,他教导儿子孔鲤道:“不学《诗》,无以言。”并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还对弟子们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晚年的时候,孔子对《诗经》进行了严格的删订,只保留了305篇,估计很多原汁原味的古代民谣都被孔子删掉了。
(11)、虽然孔子出鲁国周游各国是被迫无奈的。他到处游说自己的主张.希望君主能施以仁政,不要战争.但那个时候正是春秋时期,各国多想能拥有更多的土地,只有进行战争.所以不可能听他的 ,孔子的政治主张当时没有被统治阶级正确采纳。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孔子历史事迹150字作品精辟13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