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及文化有哪些【土家族风俗】

一、土家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1、饮食风俗习惯土家族日常主食苞谷、稻米,辅以红薯、马铃薯等。

2、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尤喜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叶煮熟,制成合渣。

3、其它较有特点的食物还有粑粑、腊肉、油茶、合菜、团馓等。

4、土家族喜欢饮酒,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粱酿制的甜酒和咂酒。

5、咂酒,一般把薛曲和杂粮置于坛中密封,少则半年,多则三年,久之成酒。

6、待客人到来时,取置堂案正中,以细竹通节为竿,插坛底,堂中置案,两旁分放鸡、鸭、鱼、肉等,各置筷子一双,而不设坐,由主妇开坛,主人请客人上前依次轮流咂酒,后举筷而食,彼此不以为嫌,边吸边食,边唱边跳,载歌载舞。

7、服饰风俗习惯在服饰方面,土家人尚俭朴,喜宽松。

8、传统衣料多为自织自纺的青蓝色土布或麻布,史书上称为“溪布”、“峒布”。

9、女装上衣矮领右衽,领上镶嵌三条花边(俗称“三股筋”),襟边及袖口贴三条小花边栏杆。

10、下穿“八幅罗裙”,裙褶多而直,后改为裤脚上镶三条彩色花边的大筒裤。

11、姑娘素装是外套黑布单褂,春秋季节多穿白衣,外套黑褂,色似鸦鹊,称之为“鸦鹊衣”。

12、头发挽髻,戴帽或者用布缠头,喜戴耳、项、手、足圈等银饰物。

13、男式上衣为“琵琶襟”,后来逐渐穿对襟短衫和无领满襟短衣。

14、缠腰布带。

15、裤子肥大,裤脚大而短,皆为青、蓝布色,多打绑腿。

16、头包青丝帕或五六尺长的白布,呈“人”字形。

17、脚穿偏耳草鞋、满耳草鞋、布鞋或钉鞋。

18、建筑风俗习惯土家族的传统民居主要有茅草屋、土砖瓦屋、木架板壁屋、吊脚楼四种类型,除此之外还有石板屋和岩洞。

19、民居结构分为正屋、厢房和司檐、正屋大多为三间,中间一间为堂屋,前面有“吞口”。

20、在正屋两头前面并与正屋垂直的两间为厢房。

21、正屋后面的为司檐,也称拖檐。

22、家庭富裕的建成四合屋,四合屋的前面称门楼子,中间为天井。

23、礼节风俗习惯土家族人十分注重礼仪。

24、过去妇女怀孕后,要请土老师行法事“安胎”、驱邪。

25、分娩,一般要请“接生婆”,要敬祭生育女神巴山婆婆。

26、婴儿降生后,父亲怀抱“报喜鸡”去岳母家报喜,男孩用公鸡,女孩用母鸡。

27、三天后,岳母家以及亲友们挑着礼品前来贺喜,即“打三朝”。

28、满月那天,岳母家要送来衣物,给婴儿“放脚”,正式穿上衣裤,称作“满月酒”或“祝米酒”。

29、在当代,实际上很多地方的土家族都把“打三朝”与“满月酒”(祝米酒)合二为统称“打三朝”。

二、土家族的风俗习惯

1、饮食风俗习惯土家族日常主食苞谷、稻米,辅以红薯、马铃薯等。

三、土家族的文化习俗

1、土家族的文化习俗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省西北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宜昌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以及四川省石柱、秀山、酉阳、黔江等县,与汉、苗等族杂居。

2、聚居地区,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  语言文字、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未定。

3、大多数人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汉文,只有湖南的永顺、龙山、古丈等聚居地区,还完整地保留着土家语。

4、本民族无文字,通用汉文。

5、居民、土家族爱群居,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

6、土家人采取倚山建房,一般为吊脚楼,楼上住人,楼下关牲畜。

7、建房要求背有靠山,面有向山。

8、一般是四列三间,居中的一间要设祖先神位。

9、正侧左右两房住人,多为两小间,叫住“小二间”。

10、小二间前设火铺,火铺中间置火炕,火炕用于取暖的煮饭,火炕上放着铁制三角架。

11、火炕上空吊有炕架,用以烘炕物品。

12、特别是春节之前,用以烘炕腊肉和香肠等物现在保留亦有。

13、服饰、土家族女装为短衣大袖,左袄开襟,滚镶2~3层花边,镶边筒裤男装为对襟短衫。

14、“过赶年”,即提前l~2天过年,是其重要节日。

15、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

16、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

17、习俗、男女多经对歌相爱结婚。

18、有“哭嫁习惯”习惯。

19、女子在出嫁前7-20天开始哭,哭嫁歌有“女哭娘”、“姐哭妹”、“骂媒人”等。

20、开始是轻歌唱,越接近嫁期越悲伤。

21、直到哭的口干舌噪,两眼红肿。

22、他们把是否善于哭嫁作为衡量女子才德的标准。

23、土司制度前,土家族实行火葬。

24、土司制度时期至今实行土葬,葬礼由土老司主持操办,土老司祭祀亡人时,将天窗口的纺车倒纺三下,念经送亡人过天桥上天廷。

25、然后假扮亡人,围绕“哈哈台”转圈出门,死者子女跟随土老司哭丧,土老司唱丧歌,吹牛角,顿时火炮连天,哭唱哀鸣,极为悲痛,历时几天几夜。

26、然后将装好遗体的棺木抬上山埋葬。

27、改土归流至民国时期,土家族丧葬由道士主持,停尸七日后,由道士根据主人家境做不同等级的道场,有“小十王”、“大十王”、“隔夜素堂”、“一竖桅”、“二竖桅”、“七竖桅”等名称。

28、一般道场都履行下柳床、开路、荐亡、交牲、上熟、散花辞解、解灯、打烧棺、辞灵、扫堂等具体操作程序。

29、死者亲属披麻戴孝,跟随道士行丧礼,还请人唱孝歌,以哀吊亡人。

30、新中国成立后,土老司、道士停止活动,以开追悼会唱丧歌代替道场。

31、宗教信仰、受汉族影响在宗教方面,主要迷信鬼神,崇拜祖先。

32、这些神不是他们自己的神。

33、过去有巫师驱鬼。

34、有的地方信道教。

35、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十五也要进行小敬。

36、祭祖的食品有猪头、团馓、粑粑、鸡鸭和五谷种等。

37、有的在每餐饭前,先用筷子夹少量的菜插在饭上敬默一会儿,表示请已故先人先吃,然后自己才开始食用,农历六月六日为祭土王,每个村寨都要设摆手堂,将猪头、果品等祭品放摆手堂前。

38、十月朔日祭冬,宰鸡鸭设筵宴客。

39、此外,土家族还敬灶神、土地神、五谷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时祭鲁班,祭品除酒肉外,还要一只大公鸡。

40、饮食习惯、土家族平时每日三餐,闲时一般吃两餐春夏农忙、劳动强度较大时吃四餐。

41、如插秧季节,早晨要加一顿“过早”,“过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汤圆或绿豆粉一类的小吃。

42、据说“过早”餐吃汤圆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意。

43、土家族还喜食油茶汤。

44、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为常见。

45、有时也吃豆饭,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时,过去红苕在许多地区一直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

46、土家族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

47、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

48、豆制品也很常见,如豆腐、豆豉、豆叶皮、豆腐乳等。

49、尤其喜食合渣,即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叶煮熟即可食用。

50、民间常把豆饭、包谷饭加合渣汤一起食用。

51、土家族的饮酒,特别是在节日或待客时,酒必不可少。

52、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梁酿制的甜酒和咂酒,度数不高,味道纯正。

53、典型食品、土家族人爱吃粑粑(糍粑)腊肉、油茶等食品,还有合菜团馓绿豆粉(米粉)油炸粑。

54、文化、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

55、“摆手舞”是流行的古老的集体舞,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方面的70多个动作。

56、是与祭祀祖先、乞求丰收相联系的。

57、不论什么盛大的聚会,都要跳的。

58、“摆手”选阴历单日开始,持续的天数也是单数。

59、一般三天、五天、七天。

60、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九或三月初参加的人数有上万人。

61、节奏鲜明、动作优美、朴素、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62、史诗、山歌为著名。

63、土家族文学以叙事诗、山歌及跳摆手舞时所唱之摆手歌等为著名。

64、摆手歌有大摆手歌和小摆手歌之分,大摆手歌具有史诗性质小摆手歌多为苦歌、恋歌,系抒情性作品。

65、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山乡风味。

66、长篇叙事诗《锦鸡》是四句头民歌的组合体,用男女对唱方式表现,它以爱情故事为主线,反映出广阔的社会生活面。

67、生活、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方面,刺绣、编织比较有名,土花铺盖尤为著名。

68、在经济、文化的发展上受汉族影响较多,但也保留有自己的特点。

69、湘西的“金色桐油”,鄂西的“坝漆”,都是饮誉中外的名产。

70、“西兰卡普”是土家族民族工艺中的一朵奇葩。

71、又称“打花铺盖”,它是一种土家锦。

72、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美妙的构图被列为中国五大织锦之列。

73、节庆、土家族以过四月六月六和土家年为主要节日。

74、隆重的是过土家年,俗称过“赶年”,即赶在汉族过年的前一天进行,大年为腊月小年为腊月二十八。

75、过年主要活动。

76、过年是土家族隆重且持续时间长的节日,从腊月廿四过小年开始,到正月十五结束。

77、除夕夜之前的时间,主要是为过年作准备工作,基本上家家户户都要自己制作腊肉、香肠以及糍粑(少数家庭虽然不自己制作,但也要购买)。

78、进入腊月后,土家族的家家户户就开始着手准备年货了。

79、此时,在外务工、学习的人都要四面八方赶回家团聚。

80、整个腊月日程安排如下、杀年猪,熏腊肉,磨豆腐,打粑粑,炒炒米等。

81、这些都是土家族过年的典型活动特征。

82、(1)除夕团年  农历大年三十称为“团年”,大年三十是团年的日子,也是土家人一年中热闹幸福的日子。

83、土家人“团年”相当讲究、第家庭成员必须到齐,儿女们不管在多远的地方工作或是念书,都得赶回家一起吃团圆饭。

84、第土家人团年所有人必须同时入席,待家里长辈到院子里放完团年鞭炮,入席说上几句喜庆话后,团年饭才正式开始。

85、一般准备年夜饭是家里的女人负责,男人一般负责帮烧火,但是现在一般不烧柴火,所以男人们就是帮忙打打下手,或者贴春联、打牌,甚至干脆看看电视啥的。

86、除夕以后就是大年初一了,土家人从这一天开始拜年。

87、土家人把正月十五当作过年的后一天,这天除了还没有拜完年的人家,一般都会在自己家里过,一家人在一起吃汤圆。

88、大年初一要拜年,“初一拜家神,初二拜丈人”,初一早上都到父母家拜年,拜完年之后才到丈人家去。

89、(2)过元宵农历正月十五的晚上吃完代表“团圆”的汤圆后,土家人的年就到了后一个大型活动了、“耍毛狗”--一种带有娱乐和宗教色彩的篝火晚会和逗七姊妹、照排排亮、玩龙灯、舞狮子等。

90、常言说得好、三十晚上的火,正月十五的灯。

91、小孩盼望的是正月十五的晚上,因为那晚家家户户都要照排排亮。

92、夜幕来临,大人小孩就在自家的房前屋后点燃一排排的蜡烛,在微风吹拂中一闪一闪的,煞是好看。

93、玩龙灯热闹的就要数正月十五了。

94、吃过丰盛的晚饭后,舞龙的人会光临乡里的每一户人家,在每家人的家门口前舞上一会,看热闹的人们则会随着舞龙的人一块玩。

95、转到河滩上进行隆重的“烧龙仪式”。

96、人们用自制的长竹筒装满黑火药,每人拿几支,点燃后对着龙头和龙尾猛烧,喷溅的火花显得十分辉煌,舞龙的人则千方百计地躲避。

97、经历很多回合后,直到龙头龙尾被完全烧完为止。

98、当时的场面壮观。

99、嬉笑声,锣鼓声,鞭炮声,使得一年在热热闹闹的气氛中结束。

100、正月十五过完后,年就结束了,预示着人们又要开始新的一年的春耕了。

四、土家族的四大习俗的内容及意义

1、土家族的文化习俗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省西北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宜昌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以及四川省石柱、秀山、酉阳、黔江等县,与汉、苗等族杂居。

五、【名族风情】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名族风情-----------【真心与真情吧】

1、搞么子   的意思就是   做什么搞拐哒   的意思就是   完了或者死定了。

2、过年要大糍粑,用糯米做的很大一个一个用火烤来可以吃,大年初一不许吃米饭一定要吃糍�。

3、4月初8是一年一度的牛王节,那是一个美丽的传说,祭牛王,跳摆手�。

4、你们吃不吃烧鸡的�。

5、哈哈星星有机会我们去少数名族那边玩一�。

6、啊啊啊,万人惊艳的蓓姐突然闪现啦!啊啊啊。

7、先给你说吃的�。

8、有中米豆腐用大米粉末做的是白色透明的,很软,哟那个凉拌的吃很好吃,是土家的一大特�。

9、是酿豆腐吗?。

10、说了你也不明白,有机会吧内的朋友去哪里卡难看就知道了。

11、然后就是土家的腊肉12月20左右,每家每户都会杀一头300斤的大肥猪肉是挂起来用一种树枝来熏干的味道很�。

12、沙地油栗。

13、看着是很好吃的哦。

六、土家的习俗是什么?

1、搞么子   的意思就是   做什么搞拐哒   的意思就是   完了或者死定了。

七、土家族的风俗习惯【湘贝贝吧】

1、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

2、织绣艺术是土家族妇女的传统工艺。

3、土家族的传统工艺还有雕刻、绘画、剪纸、蜡染等。

4、土家织锦又称“西兰卡普”,是中国三大名锦之一。

6、土家族礼仪主要有、见面要互相问候,家有来客,必盛情款待。

7、若有是逢年节到土家人家里做客,主人还会拿出雪白的糍粑去烤,待烤得两面金黄开花时,吹拍干净,往里灌白糖或蜂蜜,双手捧给客人。

8、有的地方给客人吃糍粑还有些讲究,即把烤好的糍粑给客人后,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过就咬,这时主人会抢回去吹打拍净,蘸上糖再给客人。

八、土家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1、土家族有过“赶年”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稿模锋腊月二十九日过年,现土家族聚居的部分村寨,一直保留了这一习俗。

九、张家界生活习惯以及少数名族的风俗和信仰!

1、 张家界的女孩子忌讳别人叫她“小姐”,大家都知道北方、大城市都习惯叫小姐,并视为一种尊称。而在张家界您这么叫,遇上泼辣的您就惨了,说不定给您一耳光,因为在这里只有从事第四产业的才叫小姐。 。

2、 张家界做生意的忌讳别人讲好了价钱不买,太别是早上,换钱也不行,所以你好想好了就买。 。

3、张家界的开车师傅忌讳别人上车打口哨,所以太别是年纪大的师傅讲究这些,上车前千万要注意了。漂流上岸禁忌在车上换衣服。。

4、张家界人忌“三十六”,“人满三十六,喜的喜,愁的愁”,“三十六,栽跟头”,故不论男女,必做三十六生日冲煞过关;凡日常生活中,偶碰上三十六(数字、排号等)那便是不吉利表现。 。

5、出门看时日,出门忌讳碰到“四眼人”(指孕妇),“七不出门八不归,逢九出门空手回”;“上山莫捡鹿,下河莫捡鲤”;出门捡到鞋兆头好,意在“向上提拔”;捡手巾不好,说是布。 。

6、木匠的码板坐不得,铁匠的砧子敲不得,阉匠的羊角吹不得,戏子的衣箱看不得,农家的撑架踩不得(欺主)。 。

7、 孕妇不能给新娘铺床,孕妇不能打蛇,说孩子出生后唾舌子,怀孕期间屋里不能砍削钉丁,怕孩子出生破相。。

8、瓦窑前忌说红,乘船忌说沉;戏班称伞为撑子,忌一个伞字(与散偕音)。

9、初一早牲畜进屋,兆“猪来穷,狗来富,猫儿来了穿孝服”,不喜欢女人一大早串门,特别是孕妇。 。

10、 过年忌讳说“死”,与si发音一样的也是。小时候大人过年前半个月就开始交代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及文化有哪些【土家族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