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简介资料
1、荀子个人简介
(1)、(13)裘錫圭:《新出土先秦文獻與古史傳說》,收入《中國出土古文獻十講》第35頁,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2)、孟子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于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他是孔子的孙子思的再传弟子。
(3)、总之,我认为荀子对于我们生活的共同体、人类的共同体和先儒们有很多共识,但他也有很多新的创见和创识。新的创识是否成为共识,或成为何种范围、何种程度的共识,这要看历史机缘也得靠事在人为,理解接受与阐释传播是相关的。康有为曾说“唐以前尊荀,唐以后尊孟”[13](P381)、“孟子所以得运二千年,荀子所以失运二千年”[13](P370),荀子的思想在历史上已成为了部分思想家的共识,但我认为这个共识还不够,还要深化与拓展,什么意思呢?努力把荀子荀学发扬光大!
(4)、社会上那些庸俗的创立学说的人说:“夏桀、商纣拥有天下,商汤、周武王把它篡夺了。”这种说法不对。认为夏桀、商纣曾经有过统治天下的势位,那是对的;认为他们亲自占有过统治天下的势位,那就不对了;以为天下都掌握在夏桀、商纣手中,那也是不对的。
(5)、宋钘先生说:“人的本性,要得很少,但现在的人却都认为自己的本性是想要很多,这是错误的。”所以他率领他的弟子们,把他的言论学说说得动听有理,把他的比喻称引说得明白清楚,想要使人们懂得人的本性是要求很少。
(6)、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非相》
(7)、(译文)各代帝王都没有改变的东西,完全可以用来作为政治原则的常规惯例。国家有时衰微有时兴盛,但君主都凭这种常规惯例去应付它。治理好这种常规惯例,国家就不会混乱。如果不了解这种常规惯例,就不知道如何应付变化。这种常规惯例的主要内容从来没有消失过。社会的混乱,产生于这常规惯例的实施出了差错;社会安定,全在于这种常规惯例的实施十分周详。所以,政治原则中那些被一般人看作为好的东西,如果符合这种常规惯例,就可以依从;如果偏离了这种常规惯例,就不可以实行;如果违反了这种常规惯例,就会造成极大的迷惑。在水中跋涉的人用标志来表明深度,如果这种标志不明确,就会使人陷入深水淹死;治理民众的君主用标准来表明政治原则,如果这种标准不明确,就会造成混乱。礼制就是治理民众的标准。违反了礼制,就是昏暗的社会;昏暗的社会,就会大乱。所以,政治原则没有照不亮的地方,它对外对内都有不同的标准,对隐蔽之事或显露之事都有永久不变的规定,那么民众的陷阱就可以除去了。
(8)、[19]梁启超等﹒晨报副刊(东原二百年纪念号)(N)﹒1924—01—20﹒
(9)、(1)曹峰:《價值與局限:思想史視野下的出土文獻研究》,劉笑敢主編《中國哲學與文化》(第6輯)第74-76頁,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10)、在已经出现的事情中,人事上的反常现象才是可怕的。粗放地耕种而伤害了庄稼,粗放地锄草而妨害了年成,政治险恶而失去了民心,田地荒芜而庄稼长不好,米价昂贵而百姓挨饿,道路上有饿死的人,这些叫做人事上的反常现象;政策法令不明确,采取措施不合时宜,具有根本意义的农业生产不加管理,发动劳役不顾农时,那么牛就会生出像马似的怪胎、马就会生出像牛似的怪胎,六畜就会出现怪异的现象,这些叫做人事上的反常现象;礼义不加整顿,内外没有分别,男女婬荡混乱,而父子互相猜疑,君臣离心离德,外寇内乱同时到来,这叫做人事上的反常现象。人事上的反常现象实产生于昏乱。上述这三类反常现象交错发生,就不会有安宁的国家了。这种人事上的反常现象解说起来道理很浅显,但它造成的灾难却很惨重。这是可怕的,但不值得奇怪。古代解释经文的书上说:“各种事物的怪现象,经书上不作解说。”没有用处的辩说,不是急需的明察,应该抛弃而不加研究。至于那君臣之间的道义,父子之间的相亲,夫妻之间的区别,那是应该每天切磋琢磨而不能丢掉的啊。
(11)、礼俗共识。前面孔德立老师讲了家族祭祀、民间祭礼的问题,其实荀子对这是尤其重视的。看《礼论》、《王制》、《儒效》篇,《富国》、《强国》、《王霸》篇,《劝学》、《修身》、《荣辱》篇等,荀子清晰地认识到我们要尊重民俗,要尊重这个礼俗,要重视这种习惯,因为礼俗反映了人性与人心,这就是荀子说的“礼以顺人心为本”、“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用某些观念来衡量,祭祀鬼神是不能接受的,但大家都知道荀子说“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荀子驳斥墨家的尚用节用,说墨家“不知文”,说墨家否定文化、礼俗、礼乐,荀子跟“我爱其礼”的孔子是一致的。孟子也尊重礼俗,说“用之以礼”、“其接也以礼”、“以礼存心”等,但孟子善心学短于礼学(康有为早说了),而荀子在思想理论上进一步深化了以礼去涵养人心、规范秩序的问题,且荀子是公认的传礼经、礼学之大师。
(12)、试卷|南京市2021届高三九月学情调研试卷及简要答案
(13)、荀子对于学习过程的分析相当完整且系统,他认为完整的学习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行动的过程,即闻—见—知—行。他曾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14)、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先秦儒家人性论思想在理论上的缺陷。宋儒以传道自命,重视心性之学和存养省察,虽喜阔谈宇宙天道,但学术重心仍然紧扣人性论这一范畴,具代表性的就是“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二重规定和“变化气质”及成性工夫。
(15)、而且,《荀子》書在此思想上又更進一步,更多地強調了人臣所應具有的諫、爭、輔、拂的品質,並將之分為“大忠者”“次忠者”,“下忠者”三個層級。站在有益於國家社稷的立場之上,對於諫言“不用則死”“強君撟君”“抗君之命”的行為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頌揚,肯定了強諫者在“尊君安國”中的重要作用。當然,《荀子》也對強諫者提出了更高的政治要求,希望他們通過個人的道德品行“覆君”“調君”來達到良好的政治效果。對於遭到“後戮死”的伍子胥,評價為“下忠”,則更多的是強調其道德品行和政治行為的失策,這就不是簡單的“遇時”與否所能涵蓋的了。
(16)、张苍:西汉初丞相,活了一百多岁,整理了《九章算术》,弟子贾谊(思想家)。
(17)、老子,姓李名耳,字聃(音读:dān),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逝世于公元前471年。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
(18)、荀子特别强调学习对人的影响,他认为人的品质都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学习获得的,而且他写下作品《劝学》就是为了鼓励人们学习。另外,他在儒家典籍的整理方面也有着相当重要的贡献,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儒家思想的发展。扩展资料:荀子在儒学体系中的地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理解:
(19)、I S B N:9787532591473
(20)、通过以上四则材料,荀子已经将礼义的产生原理,说得明白无疑。荀子的理论,简单概括,就是始于欲的追求,终于欲的满足,中间正是礼义产生的枢要所在。我们也根据这一逻辑思路,分三点进行解说。
2、荀子的介绍
(1)、世俗之为说者曰:“太古薄背,棺厚三寸,衣衾三领,葬田不妨田,故不掘也;乱今厚葬饰棺,故抇也。”
(2)、(2)天道观。关于天道观问题,荀子孟子是不一样的,荀子的天是天体运行的天,是自然变化的天文天、生态天,可看《天论》、《礼论》、《哀公》、《赋》等篇论天章句的精湛义理。荀子的天人之间没有伦理沟通,而是一种伦理打断或切割,刚才徐克谦老师也讲了。余治平老师可能不赞同,你喜欢并信服董仲舒天论就会赞同天人间是可以沟通的,是需要沟通的。但荀子的意思是天人间没有神灵的东西,没有道德的东西,天就是天道、天体运行,我们不求“知天”,不去天的系统里寻找精神性东西,这就是一种科学主义,这就是一种实证主义。从天道讲伦理,以伦理讲天德,自是孟子之所长。天道上是否有仁义礼智等,这要靠思想体验或精神体证。我不否认有人有那种体验或感受,就如有人认为上帝的存在于他而言是真实的存在一样,外人也不好一概否认。但是修身方面,荀子是比较讲细微的,所以讲劝学、修身、积伪、不苟等,所以多讲礼法约束等。
(3)、“劝学”:劝各位好好学习。所谓“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用心——积少成多,锲而不舍,方能持久。“好”,好学,培养兴趣,是学的基础,兴趣是好的老师。所以,让自己有心思,感兴趣,再者用心好好钻研。当然“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能学,当然要持之以恒,一朝一夕,方有所用,仅专攻一时,成效也就不高了。
(4)、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劝学》
(5)、一是課題設計。霍著看似只是作了一次專書詞語研究,但跟向來專書研究重在定點觀察、描述某一歷史時期詞語的静態表現不同,霍著獨特的視角就在於由點拓展到線,將静態定點的考察擴展爲跨越千年的縱向演變研究。統領全書的基本思路是:誕生於戰國時代的《荀子》,代表先秦某一特定時點的語言;唐人楊倞所作之注釋,代表《荀子》千年之後某一時代的語言。這種爲“釋古今之異言”(郭璞《爾雅》注語)而作的注釋,被注者“古詞”與注釋者“今語”,不正好構成跨越千年的一前一後兩個時點之間詞彙形義變異的鮮活實體嗎?一經如此確認,原本旨在幫助讀者閲讀的注疏文字,其原典語詞與注釋語詞瞬間變身成爲歷史長河之中兩個特定時點的對應形態,昭示了同一語詞形制跨越千年的差異與變化。
(6)、世俗之为说者曰:“尧舜不能教化。”是何也?曰:“朱象不化。”
(7)、礼不能偏离人的喜怒好恶之情,这是对礼的一个根本规定性,仅从这一点,就可以说礼根本不是外在的东西。儒家所倡导和主张的礼,正是因为有人之情感的深厚基础,所以才有其永恒的意义和价值,虽然一代有一代之礼,礼之表现形式可以损益,但礼本身却是不可或缺的。韦政通先生的一段话(据作者言是依唐君毅先生之意),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
(8)、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现山东省邹城市)人,有人认为邹国是鲁国的附属国,也有人说孟子是鲁国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9)、 泱泱中华五千载,悠悠国学民族魂。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精髓,其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人生智慧和处世哲理,经过千百年的历史洗礼和实践检验,仍然是今天中华儿女学习成长的有益精神食粮。今天,请各位读者朋友们随图图一起走进国学殿堂的第四期:《荀子》,共同品读先秦儒家学说集大成之作。
(10)、《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重要的著作。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时人尊称为荀卿,汉时避汉宣帝刘询讳称为孙卿。年始游学于齐国,曾在齐国首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的稷下学宫任祭酒。
(11)、荀子的观点靠近唯物主义,反对天命说,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政治方面,荀子认为礼义与法治应该并行,同时主张依法治国;在人性的问题上,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性有转化为恶的可能,强调后天环境因素对人的影响。
(12)、招教考试经常会考查教育界或心理学界的大佬,这些常考的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你能记住多少呢?
(13)、 孙子简介:孙子,名武,字长卿,中国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广饶县)人。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著有《孙子兵法》。
(14)、学习任务| 青春的分享——学习任务之绽放青春,阅读检验(分享之星第一期)
(15)、(15)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第155-156頁,文物出版社1998年。
(16)、君子无爵而贵,无禄而富,不言而信,不怒而威,穷处而荣,独居而乐。——《儒效》
(17)、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8)、荀子,名況,戰國末期趙國人,祖上可能是春秋時期晉國的卿族荀氏。(6)關於其生卒年份,史無明文,至今學界仍有種種不同意見。(7)儘管有各種不同的意見,但學界公認公元前298-238年這60年間是荀子一生活動的重要時期。雖然目前楚竹書中並無與《荀子》直接相關的文獻發現,但上文舉諸篇楚竹書文獻的古史人物,大都可與《荀子》三十二篇所涉人物情況可相比勘。眾所周知,荀子在楚近二十年,其著述也似主要是在楚國蘭陵完成的,且楚竹書與《荀子》書所反映的古史觀念在年代順序上亦仿佛可接續,這些均吸引人們探究二者在學術、思想等方面的承傳異同。筆者不惴譾陋,亦擬在楚竹書史料文獻分類基礎上,對《荀子》三十二篇與楚竹書諸篇記述之古史人物具體情狀,作一相應的比較,以期在《荀子》書的取材編纂與思想傳流等方面有所進益。
(19)、[20]梁启超等﹒戴东原二百年生日纪念论文集(M)﹒北京:晨报出版社,1924﹒
(20)、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王霸》
3、荀子的个人简介
(1)、百姓之力,待之而后功;百姓之群,待之而后和;百姓之财,待之而后聚;百姓之势,待之而后安;百姓之寿,待之而后长。父子不得不亲,兄弟不得不顺,男女不得不欢,少者以长,老者以养。
(2)、星队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陰陽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闇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陰陽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3)、大飨,尚玄尊,俎生鱼,先大羹,贵食饮之本也。飨,尚玄尊而用酒醴,先黍稷而饭稻粱。祭,齐大羹而饱庶羞,贵本而亲用也。贵本之谓文,亲用之谓理,两者合而成文,以归大夫是之谓大隆。故尊之尚玄酒也,俎之尚生鱼也,豆之先大羹也,一也。利爵之不醮也,成事之俎不尝也,三臭之不食也,一也。大昏之未发齐也,太庙之未入尸也,始卒之未小敛也,一也。大路之素未集也,郊之麻絻也,丧服之先散麻也,一也。三年之丧,哭之不反也,清庙之歌,一唱而三叹也,县一钟,尚拊膈,朱弦而通越也,一也。
(4)、在學術層面,我們用之與《荀子》比勘的楚竹書篇章涵蓋“詩”“書”“世”“史”“語”“子”等多類文獻。這種史料複現的情況確實證明了“諸子百家以三代學術作為他們的共同資源,彼此之間的思想難免有所重疊”。而在思想層面的對照,我們可以明晰的看出,帶有儒家性質的郭店簡《唐虞之道》《窮達以時》,上博簡《子羔》《天子建州》等篇與儒家經典《荀子》間,在政治思想的“禪讓”“臣道”及“禮治”等諸多層面存在的千絲萬縷的聯繫。這些在“學術”與“思想”諸多層面緊密聯繫的實例,恰恰說明了漢人以“六家”“九流十派”來判斷學派的正當性,在今後的研究中,這個標準確實應該是入手和把握的重要線索。
(5)、(3)修身观。孔孟荀都重教化修身,但孟子谈修身主要谈去找到本心本性并扩充之,可怎么找怎么扩,孟子言之不详,但亦有蛛丝马迹。比如他说养“夜气”,不养夜气我们就和禽兽区别很小。现在中国哲学流行说“功夫论”,那孟子怎么个“养气”功夫?孟子言之不详或很奇妙。冯友兰说孟子那些东西有些神秘主义,有些道家色彩(墨家的“天志”与儒家的“天命”都有神秘色彩),清代俞樾、吴汝纶以及近人宗白华、李约瑟、侯外庐等也这么说[12]。所以宋代道学为什么会比较喜欢思孟那些思想,就是因为那些东西与他们的心灵或趣味比较吻合,所以有共鸣或共识。
(6)、根據考古發掘等相關資料可知,出土郭店楚簡的墓葬年代在公元前4世紀中期至公元前3世紀初,李學勤先生指出不晚於公元前300年。(3)根據清華簡文字的特徵,李學勤先生推斷其年代在戰國中晚期之際,即公元前300年上下。北京大學加速器質譜實驗室、第四紀年代測定實驗室對清華簡無字殘片進行了AMS碳14年代測定,經樹輪校正的結果是公元前305±30年。(4)上博簡根據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迴旋加速器質譜計實驗室的檢測,竹簡距今時間為2257±65年,(5)則經科學方法測定的竹簡年代,約是公元前324-194年。但是竹簡年代還應該不晚于白起拔郢之年(公元前278年),因此,上博簡年代範圍約是公元前324-278年。如此,以公元前278年作為楚竹書文獻的成書時代下限似是可以令人接受的看法。
(7)、力术止,义术行,曷谓也?曰:秦之谓也。威强乎汤武,广大乎舜禹,然而忧患不可胜校也。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轧己也,此所谓力术止也。曷谓乎威强乎汤武?汤武也者,乃能使说己者使耳。今楚、父死焉,国举焉,负三王之庙,而辟于陈蔡之间,视可司间,案欲剡其胫而以蹈秦之腹,然而秦使左案左,使右案右,是乃使雠人役也;此所谓威强乎汤武也。曷谓广大乎舜禹也?曰:古者百王之一天下,臣诸侯也,未有过封内千里者也。今秦南乃有沙羡与俱,是乃江南也。北与胡貉为邻,西有巴戎,东在楚者乃界于齐,在韩者踰常山乃有临虑,在魏者乃据圉津,即去大梁百有二十里耳!其在赵者剡然有苓而据松柏之塞,负西海而固常山,是地遍天下也。威动海内,强殆中国,然而忧患不可胜校也,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轧己也;此所谓广大乎舜禹也。然则奈何?曰:节威反文,案用夫端诚信全之君子治天下焉,因与之参国政,正是非,治曲直,听咸陽,顺者错之,不顺者而后诛之。若是,则兵不复出于塞外,而令行于天下矣。若是,则虽为之筑明堂于塞外而朝诸侯,殆可矣。假今之世,益地不如益信之务也。
(8)、如果说孟轲承继子思学说,形成了儒家正统派的话,那么荀况则猛烈抨击子思、孟轲,形成了儒家内部的反对派。荀况反对孟轲,不在于反对孟轲对人的重视和高扬,而在于对人的主体性的理解与孟轲不同。荀、孟分歧的基本点在于:孟轲对人的理解,重在发掘出人的内部世界——自我意识,从而确立人的主体性,再从人的内部世界拓展出人的外部世界——人对自然的主导、人与社会的联系。相反,荀况对人的理解,则重在肯定人的外部世界———人对自然的主导、人与社会的联系,从而确立人的主体性,再从人的外部世界入手来塑造人的内部世界———自我意识。简言之,孟轲是由“内圣”而“外王”,荀况则由“外王”而“内圣”。这种对人的理解的不同,导致了荀、孟在一系列问题上的分歧和对立,形成了荀况的独树一帜的人学体系。
(9)、少事长,贱事贵,不肖事贤,是天下之通义也。——《仲尼》
(10)、礼,是要做到取长补短,减少多余的,弥补不足的,既表现出爱慕崇敬的仪式,又养成按礼行事的美德。所以,礼节的隆盛与简略、音乐与哭泣、安详愉悦与忧伤哀戚,这些都是相反的,但是礼仪能够同时采用他们,并能随时变换使用。所以处理平安吉祥的事情,就仪式隆盛、演奏音乐、安详愉悦;处理险恶凶灾的事情的时候,仪式就简略、哭泣、忧伤哀戚。所以,礼仪隆盛但不流于妖冶,简略但不刻薄,音乐礼仪使人安详愉悦但不放荡懈怠,哭泣哀伤但不伤害身体。这样的礼仪就恰到好处。所以,人们情感脸色的变化,能够区别吉祥凶险,辨别贵贱亲疏的差异就可以了;如果不是这样,就是奸邪的人的行径了。即使做起来很困难,君子也瞧不起他。这样就好象要根据饭量吃东西,根据腰的粗细扎腰带。通过毁伤自己的途径追求更多的名利,这不是君子所为的,不符合礼义的仪式,不是孝子的真实情感,奸邪的人这样做,只是另有所图罢了。所以高兴欢乐时候,就容光焕发,忧伤悲苦时候就面色难看,这些都是吉凶喜怒哀乐的情感外在的表现。歌唱时候就欢笑,哭泣的时候大声啼号,这些声音反映的是吉凶哀乐的情感。各种食品、饮料的不同,这是饮食所反映的吉凶哀乐的情感。各种衣服、服饰的不同,这都是衣着反映的吉凶哀乐的情感。敞亮的房子、深远的宫室、各种居住设施,这些都是人们居处反映的吉凶哀乐的情感。吉凶哀乐这些情感,是天生的,至于取长补短,持续它,发展它,增加他,削减它,同类事情,按照惯例尽量办好,使丰盛,使文理情感协调一致,完全可以用来作为千秋万世的法则,这就是礼。如果不是精心的整饬它,学习它,实行它的君子,是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的。
(1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祆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祆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12)、荀子对儒学经典的传授居功甚伟。汉代儒学,不仅“礼学”出自荀学,“诗经学”乃至于“春秋学”都与荀学有关。
(13)、荀子的文章,虽朴实无华却耐人回味。文章开篇即开宗明义地讲出核心观点,鲜明果断。然后广泛用喻,文字浅显易懂却含义深切,自然而然就得出了结论。
(14)、礼者,谨于吉凶不相厌者也。紸纩听息之时,则夫忠臣孝子亦知其闵矣,然而殡敛之具,未有求也;垂涕恐惧,然而幸生之心未已,持生之事未辍也。卒矣,然后作具之。故虽备家必踰日然后能殡,三日而成服。然后告远者出矣,备物者作矣。故殡久不过七十日,速不损五十日。是何也?曰:远者可以至矣,百求可以得矣,百事可以成矣;其忠至矣,其节大矣,其文备矣。然后月朝卜日,月夕卜宅,然后葬也。当是时也,其义止,谁得行之?其义行,谁得止之?故三月之葬,其貌以生设饰死者也,殆非直留死者以安生也,是致隆思慕之义也。
(15)、著名学者韩非、李斯均是他的学生。《荀子》全书一共32篇,是他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文字,但其观点与荀子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在前27篇中,也有几篇,如《议兵》、《大略》等可能是他的学生整理而成的。
(16)、(16)王博:《關於〈唐虞之道〉的幾個問題》,《中國哲學史》1999年第2期。
(17)、君子需要各方面的给养,又要区别给养的差别。这种差别是什么呢?贵与贱有一定的等级,长幼的有一定的次序,贫与富、卑与尊各有相应的规定。所以,天子乘坐宽阔的大辂车,那蒲席,是用来舒适身体的;放置的各种香草,是满足嗅觉需要的;涂金的横木,是满足视觉需要的;那铃声,车子慢行时,合乎《武》、《象》的节奏,车子快行时,合乎《韶》、《护》的音律,这是满足听觉需要的;天子龙旗挂有九根飘带,是显示天子神气的;车轮上的卧犀、蹲虎,鲛鱼皮制做的马肚带,丝织的车帘,车耳上龙图,是显示天子威势的。所以,天子乘坐的大辂车的马匹必须是训练有素,而且一定要驯服,这是为了保护天子的安全。谁懂得那舍生以求名节的人正是用来保养生命的呢?谁懂得花费钱财正是为了保养钱财的呢?谁懂得恭敬谦让正是用来为了实现安定不乱的呢?谁懂得那礼义规范和仪式是用来培养情操的呢?所以,如果人们只看见生,这样的人就一定会死;如果只贪图私利,这样的人—定会遭到祸害;如果只是喜欢松懈懒惰,这样的人一定会有危险;如果只喜欢纵情享乐,这样的人一定会遭到灭亡。因此,如果人用礼义规范自身,那么,礼义与性情二者就能兼得。如果随性而为,那么两者都会丧失。所以,儒家可以使人两者兼得,而墨家则会使人两者兼失,这就是儒家和墨家的区别了。
(18)、孙子,名武,字长卿,中国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广饶县)人。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著有《孙子兵法》。
(19)、孙晋诺专栏|20201003晨思夜想——何谓学霸?
(20)、夏津学习中心课程咨询:18053486371橘子老师/15339983610 布丁老师
4、荀子简介图片
(1)、2021届新高考语文理解性默写练习(60篇)
(2)、孙卿子曰:其固塞险,形埶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朝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是所见也。故曰:佚而治,约而详,不烦而功,治之至也,秦类之矣。虽然,则有其諰矣。兼是数具者而尽有之,然而县之以王者之功名,则倜倜然其不及远矣!是何也?则其殆无儒邪!故曰粹而王,驳而霸,无一焉而亡。此亦秦之所短也。
(3)、三年之丧,何也?曰:称情而立文,因以饰群,别亲疏贵贱之节,而不可益损也。故曰:无适不易之术也。创巨者其日久,痛甚者其愈迟,三年之丧,称情而立文,所以为至痛极也。齐衰、苴杖、居庐、食粥、席薪、枕块,所以为至痛饰也。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哀痛未尽,思慕未忘,然而礼以是断之者,岂不以送死有已,复生有节也哉!凡生天地之间者,有血气之属必有知,有知之属莫不爱其类。今夫大鸟兽则失亡其群匹,越月踰时,则必反铅;过故乡,则必徘徊焉,鸣号焉,踯躅焉,踟蹰焉,然后能去之也。小者是燕爵,犹有啁焦之顷焉,然后能去之。故有血气之属莫知于人,故人之于其亲也,至死无穷。将由夫愚陋婬邪之人与,则彼朝死而夕忘之;然而纵之,则是曾鸟兽之不若也,彼安能相与群居而无乱乎!将由夫修饰之君子与,则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若驷之过隙,然而遂之,则是无穷也。故先王圣人安为之立中制节,一使足以成文理,则舍之矣。
(4)、[12]林桂榛﹒天道天行与人性人情——先秦儒家“性与天道”论考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301—312
(5)、不幸之中萬幸的是,在痛失吴師之後,我有幸投入了劉曉南老師門下。其實,早在十幾年前在湖南師範大學讀本科期間,我就已經聆聽到劉老師的授課,繼而三年碩士期間,劉老師的《音韻學》課程我也是追隨始終。不知是不是一切在冥冥之中都早已注定,十五年後,我終還是輾轉投到了劉老師門下。劉老師對學生的極度負責、良苦用心,讓人感動!可以説,我的學位論文的全部寫作過程,都是在劉老師的悉心指導下完成的。劉老師不厭其煩地多次爲我批閲論文,從文章布局到章節標題,從觀點立意到遣詞造句,從初的研究思路到今天書稿即將付梓時爲我撰序,每一字、每一句,無不凝聚着劉老師的心血!
(6)、在先秦儒家诸子中,荀子是为提倡尊师的,他在《荀子·礼论》中说:“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他把师提到与天地、祖宗并列的地位,将教师视为治国之本。
(7)、君之丧,所以取三年,何也?曰:君者、治辨之主也,文理之原也,情貌之尽也,相率而致隆之,不亦可乎?诗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彼君子者,固有为民父母之说焉。父能生之,不能养之;母能食之,不能教诲之;君者,已能食之矣,又善教诲之者也。三年毕矣哉!乳母、饮食之者也,而三月;慈母、衣被之者也,而九月;君曲备之者也,三年毕乎哉!得之则治,失之则乱,文之至也。得之则安,失之则危,情之至也。两至者俱积焉,以三年事之,犹未足也,直无由进之耳。故社,祭社也;稷、祭稷也;郊者,并百王于上天而祭祀之也。
(8)、本文原载于《论楚竹书与〈荀子〉思想的互摄》,《出土文献》(第五辑),中西书局,2014年10月。感谢杨博博士授权“学衡”刊用。
(9)、乐陵学习中心课程咨询:18963003419李子老师/18963018723小五老师
(10)、商汤、周武王,是普天下善于实施禁令的人。商汤居住在亳邑,周武王居住在鄗京,都不过是方圆百里的地方,但天下被他们统一了,诸侯做了他们的臣子,凡交通能到达的地方,人们无不惊恐颤动听从归服以至于被感化而依顺他们,为什么楚国、越国偏偏不受他们的制约呢?那些王者的制度,根据各地的情形来制造器械用具,衡量远近来规定进贡的等级差别,哪里一定要整齐划一呢?所以鲁国人用碗,卫国人用盂,齐国人用整块皮制作的器皿。土地环境风俗习惯不同的地方,器械用具设备服饰不能不有差别。所以中原各国同样服事天子而礼节规范相同。南蛮、东夷、西戎、北狄等国家同样服事天子而习俗不同。天子直接管辖的领地内以交纳农作物来服事天子,天子直接管辖的地区外围以守候放哨来服事天子,再向外负责守望保卫的地区则以宾客的身份按时进贡来服事天子,南蛮、东夷等少数民族地区以接受约束来服事天子,西戎、北狄等少数民族地区以不固定的进贡来服事天子。以交纳农作物来服事天子的地区负责供给祭祀祖父、父亲的物品,以守候放哨来服事天子的地区负责供给祭祀曾祖、高祖的物品,以宾客身份按时进贡来服事天子的地区负责供给祭祀远祖、始祖的物品,以接受约束来服事天子的地区负责供给祭祀天神的物品,以不固定的进贡来服事天子的地区要承认天子的统治地位。每天要祭祀一次祖父、父亲,每个月要祭祀一次曾祖、高祖,每个季度要祭祀一次远祖、始祖,每年要祭祀一次天神,每一代天子死了就要朝见一次即位的新天子以承认他的统治地位。这就是所谓的根据各地的情形来制造器械用具,衡量远近来规定进贡的等级差别,这就是王者的制度。那楚国、越国,不过是进贡每季祭祀、每年祭祀的祭品以及一代天子死了以后要来承认新天子一类的国家,难道一定要使他们与那些供给每天祭祀、每月祭祀的祭品一类的国家一样,然后才说他们“受制约”了吗?这是有差错的说法啊。这种人真像山沟中的僵尸,不值得和他谈及圣王的制度。俗话说:“浅陋的人不值得和他测度深刻的事,愚蠢的人不值得和他商量智巧的事,废井中的青蛙不能和它谈论东海中的乐趣。”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11)、君主和相国用权势来制服别人,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有才能的就认为有才能,没有才能的就认为没有才能,屏弃自己的好恶,必定要实行公道,这就是制服别人的办法。现在,相国,您上能得到君主的宠信,下能独揽国家的大权,相国已经拥有制服别人的权势地位。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不驾驭这制服别人的权势,实行制服别人的办法,寻找品德高尚、通晓事理的君子推荐给君主?您和他一起参与国家政事,端正是非,如果这样,国内还有谁敢不按礼仪去做呢?君臣上下,贵贱长幼,一直到普通百姓,没有不按照礼仪做的,那么天下的人谁不想使行动符合礼义?贤良得人都愿意在相国的朝廷里做事,能干的人都愿意在您手下做官,喜好利益的人民没有不愿意归顺齐国的,这样就可以统一天下了。可是相国却抛弃了这制服别人的方法不用,只是采用这世上普通人所采用的方法,那么君主的后妃作乱宫廷,奸诈的臣子作乱于朝廷,贪官污吏就会在官府捣乱,群众百姓都会把贪图私利互相争夺作为习俗,难道像这样就可以维持国家了吗?现在庞大的楚国摆在我们的前面,强大的燕国紧逼在我们的后面,强劲的魏国牵制了我们的西面,西面的领土虽然没有断送,也危险得像根细绳一样了,楚国则还有襄贲、开陽两个城监视着我们的东面。这样,如果有一个国家图谋进攻我们,那么齐国就必然四分五裂,国家就像使借别国的城池一样,肯定会被天下的人耻笑。怎么办呢?实行制服别人的措施和不实行制服别人的措施,这两种办法哪一种可行呢?
(12)、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荣辱》
(13)、司马迁所写的《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录了他的生平。荀子于五十岁(有学者认为传抄时误将十五改为五十)。始来游学于齐国,到襄王时代“为老师”,“三为祭酒”。后来被逸而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家居兰陵,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亦因为他的两名弟子为法家代表人物,使历代有部分学者怀疑荀子是否属于儒家学者,荀子也因其弟子而在中国历史上受到许多学者猛烈抨击。
(14)、简介: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
(15)、 荀子通过教育可以改变自己的恶性,从而成为君子乃至圣人,但事实上并非所有的人都能成为君子,因为人性是随着环境和教育而向多种途径发展变化的,其关键在于人本身的主观努力,这就是所说的“积”。在荀子看来,无论是知识还是道德,都是由于积累而成的。荀子在重视主观上“积”的同时,也重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这就是他所说的“渐”。他认为,通过主观的“积”和环境的“渐”,能够使人的本性发生根本的变化。
(16)、有人说:“是等他们死了以后再把王位禅让给别人的。”这又不对。
(17)、曰:若是,则必不得所求焉。凡人之斗也,必以其恶之为说,非以其辱之为故也。今俳优、侏儒、狎徒詈侮而不斗者,是岂钜知见侮之为不辱哉。然而不斗者,不恶故也。今人或入其央渎,窃其猪彘,则援剑戟而逐之,不避死伤。是岂以丧猪为辱也哉!然而不惮斗者,恶之故也。虽以见侮为辱也,不恶则不斗;虽知见侮为不辱,恶之则必斗。然则斗与不斗邪,亡于辱之与不辱也,乃在于恶之与不恶也。夫今子宋子不能解人之恶侮,而务说人以勿辱也,岂不过甚矣哉!金舌弊口,犹将无益也。不知其无益,则不知;知其无益也,直以欺人,则不仁。不仁不知,辱莫大焉。将以为有益于人,则与无益于人也,则得大辱而退耳!说莫病是矣。
(18)、铸剑的模子平正,铜、锡的质量好,铸剑工匠的技艺高明,火候恰到好处,这样,打开模子宝剑就铸成了。但是,如果不把剑淬火,不磨砺它,它就连绳子也不能斩断;经过淬火和磨砺,即使用它切割铜器,宰杀牛马也是轻而易举了。一个国家的人民,就像一个刚从模子里拿出来的剑一样。但如果不进行教育,不使他们协调一致,那么,对内不能依靠他们守卫国土,对外就不能用他们进行征战;如果教育他们,使他们协调一致,这样就会兵力强劲,城防牢固,敌国不敢来侵犯。国家也需要磨砺,礼义法度就是国家的磨刀石。人的命运取决于上天,国家的命运则取决于礼义。如果君主推崇礼义,尊重贤人,就能称王天下;如果注重法治,爱护人民,就能称霸诸侯;如果喜欢财利,诡诈多端,就会危险了;玩弄权术、陰暗狡诈,就会遭到灭亡。
(19)、他的事迹大多不可考。据《孟子‧滕文公》所载,他曾自楚至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文公更与之处。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跟许行学其术。
(20)、布列于天空的恒星互相伴随着旋转,太陽月亮交替照耀,四季轮流控制着节气,陰陽二气大量地化生万物,风雨普遍地施加于万物。万物各自得到了陰陽形成的和气而产生,各自得到了风雨的滋养而成长。看不见陰陽化生万物的工作过程而只见到它化生万物的成果,这就叫做神妙。人们都知道陰陽已经生成的万物,却没有人知道它那无形无踪的生成过程,这就叫做天。只有圣人是不致力于了解天的。
5、荀子简介资料50字
(1)、[16]戴震﹒戴震全书(修订本)(M)﹒合肥:黄山书社,2010﹒
(2)、孟子把仁义礼智这些善的东西上升到天的高度,把世间的仁义礼智这些德性与天道五行捆绑在一块,说我这个也是“五行”。五行本是天文学的天道历数概念,将仁义礼智圣五德上升到天道五行这高度并也谓之“五行”,这就是孟子在价值问题上的推崇比孔子大大推进了一步。我近比较注意收集近代传教士文献,传教士也讲天道,我觉得他们和孟子有沟通之处,认为孟子思想可以和基督教对话,理论高度深度并不次亚,孟子思想就已上升到天道信仰的高度了。
(3)、(6)沈長雲:《荀子故里考辨》,《邯鄲學院學報》2012年第3期。
(4)、荀学发扬。荀子与先贤有很多共识,比如于价值、礼俗、制度等;荀子也有很多独特创见,比如于民主、法制、科学等。但历史地看,作为章太炎所誉“后圣”及王恩洋所赞“中国二千年前之经验论哲学大师”的荀子,他卓越的经验主义认知体系、学说创见并没有在其后获得很好的理解与发展,宋明理学或道学所阐发或延伸的多是思孟心性论方向。于天人规律及伦理价值的实证思维、底线思维与玄想思辨、高超立意,实是荀孟的思想分歧之所在,唐宋后的儒学史是孟子思想流行而非荀子流行。
(5)、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时人尊称为荀卿,两汉时因避汉宣帝询名讳称“孙卿”,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荀子曾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两度出任楚兰陵令。晚年蛰居兰陵县著书立说,收徒授业,终老于斯,被称为“后圣”,著名学者韩非、李斯均是他的学生。荀子批判地接受并创造性地发展了儒家正统的思想和理论,创立了先秦时期一套完备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在人性论、天人论、社会道德观、政治观、教育观等各方面独树一帜,其思想集中反映在《荀子》一书中。
(6)、新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王本华解读统编高中语文教科书框架体系及编写思路
(7)、刑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齐得,剖刑而莫邪已。然而不剥脱,不砥厉,则不可以断绳。剥脱之,砥厉之,则劙盘盂,刎牛马,忽然耳。彼国者,亦强国之剖刑已。然而不教诲,不调则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教诲之,调一之,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彼国者亦有砥厉,礼义节奏是也。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人君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亡。
(8)、孔子,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9)、(9)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叁)》第157頁,中西書局2012年。
(10)、以先秦學派劃分為例,筆者亦曾根據郭店儒簡和上博簡《鬼神之明》的性質推定,針對學界的相關認識簡單討論,以為諸子百家以三代學術作為他們的共同資源,彼此之間的思想難免有所重疊。單憑某一個標準,就想徹底厘清諸子的思想面貌,是不可能的。用“六家”“九流十派”來判斷學派,雖然會有一些出土文獻的學派屬性不好判斷,但是大部分篇目的學派屬性還是分得清的。在今後的研究中,這個標準仍然會是入手和把握的重要線索。(2)楚竹書與《荀子》書在“史料”“思想”等方面的關係即為筆者這種認識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範例。
(11)、入殓后要停柩三个月,这是为什么呢?这是为了使丧礼盛大、隆重,以此表达真挚的感情,同时还要安放死者,迁移死者,使他离开宫室而埋葬到陵墓中去,所以先王恐怕行事匆忙不符合礼仪,因此延长出殡的时间,这样就会时间充足。所以,天子停柩为期七个月,诸候停柩为期五个月,大夫停柩为期三个月,这样在他们待葬期间,就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办理相关的各种事务,就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办好丧事了,从而各方面都很完备,礼仪周全。那么,丧事各方面完备周到就叫做丧礼的原则。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荀子的介绍91句(荀子简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