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和灸方法:将艾条的一端点燃,悬于穴位上方2-3厘米处进行薰烧,使施灸处温热但无灼痛感。一般每穴位灸10~15分钟,皮肤可能微有红晕。施灸者可以用一手拇指和食指持艾条,另一手食指,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受热程度。。
2、回旋灸方法:将艾条燃烧端与施灸部位保持2-3厘米的距离,均匀地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进行(注意缓慢可以一呼一吸转一圈),以局部出现深色红晕为宜。回旋灸能够带来大范围的温热刺激,可以弥补取穴偏差。。
3、雀啄灸方法:将艾条燃着端悬于施灸部位上距皮肤2-3厘米处,对准穴位,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地移动,使被灸部位获得较强的温热感。一般一个穴位5分钟左右。雀啄灸的热感很强,具有温阳起陷作用,多用于灸治需较强火力施灸的疾病。。
4、隔姜灸去老姜切0.5厘米左右,在姜片上用针扎适量孔。将姜片放置穴位上,艾柱放于姜片上点燃。当感觉灼痛感时,提起姜片。可以换艾柱,一定量循环姜片。。
5、神阙灸在神阙穴中填满食盐,盐上放一层薄姜片。姜片上放艾柱进行熏灸。姜片也要用针扎适量孔。
6、隔蒜灸大蒜切成薄片,或者使用蒜泥。将艾柱放于其上,点燃。当感觉灼痛感时,去除。 。
二、艾灸法的艾灸常用方法1、直接灸、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
2、间接灸、用药物将艾炷与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
3、如生姜间隔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等。
4、(1)隔姜灸、是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
5、当艾住燃尽,再易炷施灸。
6、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
7、常用于因寒而到的呕吐、腹痛、腹泻及风寒痹痛等。
8、(2)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厚0.2-0.3公分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应灸俞腧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
9、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
10、此法多用于调节瘰疬,肺结核及初起的肿疡等症。
11、(3)隔盐灸、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
12、多用于调节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
13、(4)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施艾炷施灸,直到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
14、多用调节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
15、法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其调节效果为无数临床实践所证实,艾灸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6、艾灸疗法简称“灸法”或“灸疗”。
17、是一种用艾绒制成的艾炷或艾条,或掺合其他药物对准或放置在体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燃烧之,使其发生特有之气味与温热之刺激,借灸火的温和热力和药物的作用透入肌肤,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深入脏腑、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调整生理功能,增强抗病能力,起到防病治病,保健强身之功效。
三、艾灸的正确方法1、令患者仰卧,暴露脐部。
2、取纯净干燥之细脊橡白盐适量,可炒至温热,纳入脐中,使与脐平。
3、如患者脐部凹陷不明显者。
4、可预先有脐周围一湿面圈,再填入食盐。
5、如须再隔其他药物施灸。
6、一般宜先填伍野拦入其他药物(药膏或药末),再放盐。
7、然后上置艾炷施灸,至患者稍感烫热,即更换艾炷。
8、为避免食盐受火爆裂烫伤,可预先在盐上放了一薄姜片再施灸。
9、一般灸3~9壮,但对急性病证则可多灸,不拘壮数。
10、自己在家是可以用燃烧的艾条d做艾灸的,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腔胡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
11、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
四、家庭艾灸的十个正确方法1、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徒伤皮肉,浪费时间。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2、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艾灸的效果。。
3、防火:现代人的衣着不少是化纤、羽绒等质地的,很容易燃着,因此,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人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
4、要注意保暖和防暑: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
5、要防止感染:化脓灸或因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可能起疮,产生灸疮,一定不要把疮搞破,如果已经破溃感染,要及时使用消炎药。。
6、要掌握施灸的程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7、注意施灸的时间:有些病证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
8、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以后再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9、防止晕灸晕灸虽不多见,但是一旦晕灸则会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等,甚至发生晕倒。出现晕灸后,要立即停灸,并躺下静卧,再加灸足三里,温和灸10分钟左右。。
10、注意施灸温度的调节: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用示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五、艾灸的方法有哪些?1、 温和灸 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10~15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2、 雀啄灸 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虽然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固定,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施灸,一般施灸10~15分钟。。
3、 回旋灸 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虽然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固定,而是均匀地左右移动或往复回旋熏烤施灸。。
4、 直接灸 艾炷直接放在穴位皮肤上施灸。。
5、 隔药饼灸 作用于督脉命门穴或任脉关元穴能起到温通祛湿作用;药饼的主要药物是制附子、鹿角霜、丹参、乳香、没药等温阳活血类中药,进行隔药饼灸时,通过外用温灸,使皮肤更有效吸收。。
6、 督灸 选取督脉、膀胱经,施灸范围大、灸疗时间长,温通上、中、下焦,散寒祛湿,具有协调诸经,温通经脉、平衡阴阳、抗御病邪、调整虚实、扶正保健之效。。
7、 麦粒灸 温阳健脾,调补脏腑,用于虚寒性疾病。。
8、 敷棉灸 祛皮肤之湿邪,用于调节顽固性皮肤病。。
9、 火龙灸 火龙灸是通过特定药物覆盖在施灸部位,利用酒精燃烧的温热效应,配合中药透皮吸收,刺激体表穴位和病位,以达到温经散寒、疏通经络、调整阴阳平衡功效的一种中医调节方法。。
六、什么是艾灸 艾灸的用处及方法1、艾灸的直接灸法艾炷灸是将纯净的艾绒放在平板之上,用拇、示、中指边捏边旋转,把艾绒捏成规格大小不同的圆椎形艾炷,小者如麦粒大,中等如半截枣核大,大者如半截橄榄大。
2、直接灸,又称明灸,即将艾炷直接置放在皮肤上施灸的一种方法。
3、灸时每燃完1个艾炷,叫做1壮。
4、根据灸后对皮肤棘激的程度不同,又分为瘢痕灸和此森岁着肤灸两种。
5、这里所讲的艾炷,不同与艾柱,虽然他们之间音相同,字也相近,但是不同的两个意思。
6、瘢痕灸瘢痕灸,又称为化春穗脓灸,临床上多用小艾炷,亦有用中艾炷者。
7、施灸前先在施术部位上涂以少量凡士林或大蒜液,以增加黏附性和刺激作用,然后放置艾炷,从上端点燃,烧近皮肤时患者有灼痛感,可用手在穴森睁位四周拍打以减轻疼痛。
8、应用此法一般每壮艾炷须燃尽后,除去灰烬,方可换炷,每换1壮,以纱布蘸冷开水抹净所灸穴位,再涂少许凡士林或大标液,1次可灸7~9壮,灸毕,在施灸穴位上擦干净后贴敷玉红膏,大约1周可化脓,化脓时每天换膏药1次。
9、灸疮30~45天愈合,留有瘢痕。
10、在灸疮化脓期间、局部需注意清洁,避免感染。
11、同时注意饮食,情志调节。
12、着肤灸着肤灸,又称无瘢痕灸,非化脓灸,临床上多用中、小艾炷。
13、即将艾炷置于皮肤上之后,从上端点燃,当燃剩2/5左右,患者感到烫时,将艾炷夹去或压灭,换炷再灸,一般灸3~7壮,以局部皮肤充血,红晕为度。
14、施灸后皮肤不致起疱,或起疱后亦不致形成灸疮。
15、此法适用于一切慢性虚寒性疾病,如哮喘、眩晕、慢性腹泻、风寒湿痹和皮肤疣等。
七、艾灸蒲团的使用方法1、艾条灸简称艾灸,大致可分为穴位艾灸、局部艾熏和全身艾熏。施灸时离皮肤10~30mm,至皮肤温热发红。。
2、穴位艾灸取艾条一支点燃后,在穴位上方约10~30mm处熏灸或灼灸,一般每穴灸10分钟左右,至皮肤温热发红,而又不致灼痛或烧伤皮肤为宜。施灸的方法分温和灸(将艾卷的一端点燃,对准要灸的穴位或患处,进行熏烧)、回旋灸(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皮肤虽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位置不固定,而是均匀地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进行灸治)和雀啄灸(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地移动)。也可以配合各种艾灸器使用,如温灸盒、温灸架等,主要是为了固定艾条、使用方便。。
3、局部艾熏可以用3~6根艾条,用胶带捆成一排,距离皮肤10~30mm,上下来回艾熏。如痛经,用6根艾条,来回熏小腹至肚脐,一周2次,一次30~40分钟,促进小腹的血液循环。如肩周炎,可用3~5根艾条从颈部风池穴到肩峰穴、肩井穴等穴位灸5分钟左右。在艾熏时,一定要保持室内温度适宜,不能受凉。如腹部受凉、腹泻等,可以用几根艾条熏小腹至肚脐的位置,可以祛寒。如小孩子遗尿,同时伴有手脚冰凉、面色苍白、舌质淡、舌苔白等症状,可以用1~2根艾条熏肚脐及周围,熏5~10分钟,然后再到背后熏脊柱及肾,可以补气、补肾、祛肾寒。如有口臭,舌质暗紫或者舌苔发黑,说明脾胃寒气重并伴有经络淤阻,可以用3~5根艾条熏小腹到肚脐周围,每天20分钟,隔天一次,坚持一周,口臭就会消失。。
4、全身艾熏(1)全身熏艾条前要喝生姜红枣桂圆羹,以养生补阴。用3片生姜,10粒红枣(去核),10粒桂圆(去核),加水煮15分钟,倒入粉碎机打成糊状喝下。(2)将生姜切成薄片,上锅蒸软后备用。(3)夏季用6~8根艾条(冬天用8~10根),捆成一排,点燃。(4)将蒸好的姜片贴在后背上。点燃的成排艾条,保持离姜片半寸到一寸的距离,上下慢慢移动,通常熏30~40分钟。(5)在小腹及肚脐的周围都贴上姜片,上下熏20~30分钟。(6)在双小腿的外侧、内侧,从脚踝至膝部上下、来回各熏30~50下。家庭灸方法:将艾条一端点燃,让燃端靠近皮肤穴位,使穴位很快得到温热。将艾条慢慢上提,距皮肤3~4厘米,保持不动。灸时,温热感会使皮肤发红却不灼痛,局部、远端部位还有酸、麻等舒服感觉。要点:每次选3~5个穴位,每个穴位灸5~10分钟,过多易疲劳,过少达不到温热效果。。
5、艾灸经验:开始,艾条燃端距穴位不能太远,不然温热感出现太慢。艾条上提时,速度要快,避免热感中断;患者感觉太热,可上、下、左、右或回旋移动艾条,以连续地温热刺激穴位。为局部皮肤感觉迟钝者、小儿、老人施灸,可将左手中、食指张开,放在受者穴道两旁,从而感知其局部受热度,随时调节。当患者有痒、发热、痛感时,用手指揉、搓、按帮助缓解不适。家庭艾灸注意事项:艾灸火力先小后大,灸量先少后多,程度先轻后重。在头面、胸部、四肢末端皮薄而多筋骨处艾灸,灸量宜小;在腰腹部、肩及两股等皮厚而肌肉丰满处艾灸,灸量可大一点。体质强壮者,灸量可以大;久病、体质虚弱、老人、小儿,灸量宜小。出现晕灸,须立即停灸,让患者头低位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休息片刻或喝点温开水,重者掐按人中、内关、足三里。精神紧张、大汗、劳累或饥饿时不宜灸,妊娠期妇女腰骶部和腹部不宜灸。。
八、艾灸的方法有哪些1、第我们要针灸是可以采用直接灸的方法来调节疾病的,直接灸的方法是用艾绒捏成的圆锥体,也叫艾炷,直接放于身体穴位和痛处点燃施灸的方法。
2、古代以艾炷灸盛行。
3、一般艾柱可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
4、第其中悬灸也是针灸的一种方法,悬胡备灸使用的工具是艾条。
5、艾条也是用艾绒卷起来的,成圆柱的长条状。
6、是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之上的一种灸法。
7、一般艾火距皮肤约3厘米,灸5—10分钟,可使皮肤有温热感而不至于烧伤皮肤,以红晕为度。
8、操作方法,分为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三种方法。
9、第针灸我们也是可以采用隔物灸的方法来调节的,隔蠢做唤物灸是在皮肤和艾炷之间隔上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
10、又称“间隔灸”。
11、作为间隔的物品通常有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药灸等。
12、带凯。
九、有哪些艾灸方法?1、直接灸是将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的一种方法,分为瘢痕灸和非瘢痕灸,产生瘢痕与否和艾炷大小、艾炷壮数、艾灸时间、涂抹介质、个体差异有关。。
2、间接灸是将艾炷隔着介质放在穴位上施灸的一种方法,依据介质不同,可以分为隔盐灸、隔蒜灸、隔灸姜灸和隔附子饼等不同类型。。
3、艾条灸是将艾条点燃后悬与腧穴或病变部位熏灼的一种方法,适合家庭艾灸调节。。
4、温针灸是在留针过程中,将艾绒捻于针柄上点燃,将艾灸热力通过针身传入穴位的调节方法。。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艾灸的基本方法【艾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