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图上的题字内容【144句文案】

一、富春山居图上的题字

1、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画面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富春山居图被誉为“画中之兰亭”,属文物。

2、问题是,一年后又一幅《富春山居图》进宫,这下可把乾隆搞懵了。无论是从笔法还是落款和历代提拔,第二幅都要比之前第一幅高明。

3、首先,乾隆自己也是书画家,但在绘画上他佩服黄公望,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铁杆粉丝”。作为艺术家的乾隆看到偶像的作品之后,莫名的有种心心相惜的感觉,以题字达到与古人共鸣。当然这是他自作多情,黄公望不会鸟他,毕竟两人相差几百年。

4、富春疑案參來久,今喜辨明楊即柳。高王目迷何足云,壓倒德潛談天口。我非博古侈精鑒,是是還應別否否。沈文王氏乃捉刀,華亭晉陵仍左右。始識流傳只一圖,珷玞(似玉美石)安可同瑤玖。笑予赤水索元珠,不識元珠吾固有。如浮海者必由河,如登山者必歷阜。縱云露柱即燈籠,坐令優孟望而走。每讀班賦(似為張衡《东京赋》之誤)發深思,貴耳末學多膚受(《東京賦》:“若客所謂末學膚受,貴耳而賤目者也。”謂學問膚淺,僅得皮毛)。吳下詩人即趁闕,試與觀之應覺醜。還續長言當自訟,庶使此圖更因壽。

5、《富春山居图》对后世特别是浙派画家传统的影响深远。浙江画家在执守浙派传统的基础上,积极调整和更新自己的艺术观、审美观和人生观,在吸收《富春山居图》为代表的绘画艺术营养之中创新传统,发展传统,画出浙派笔墨的时代新貌。

6、诗堂有陈元龙、孙岳颁、胡会恩三家诗题及“有余闲室宝藏”等鉴藏印二方。

7、《江南通志》载:“元黄公望字子久,号大痴道人,本常熟陆氏,少丧父,母依永嘉黄氏,遂因其姓。”成书于黄公望生前的钟嗣成《录鬼簿》(上、下二卷,大约成书于元至顺元年,约公元1330年)又记:“其父年九旬方立嗣,见子久乃云,‘黄公望子久矣!’”随着母亲改嫁,连姓氏名号的来路,典出有故都这么有趣。

8、当然,这些都是假设,因为这幅画已经是国宝,无法用金钱来衡量。

9、不错哦,寓意很好!是上佳的风景画!中国画。元代黄公望作。纸本长卷。水墨。画面为浙江桐庐富春江两岸初秋景色。岩壑幽深,山木疏秀,数十峰一峰一状,数百树一树一态。用草篆笔法挥写,干笔湿笔一体浑成,气清质实,骨苍神腴。收起

10、书里的一位主人公与爱人一同在山上看星星。爱人和他说,他们正看着的星光,实际上是几万亿年以前,从遥远的星球发出的了。星光被看见的时候,星星也许已经陨灭了。当他们在山上并着肩看天空的时候,笼罩在他们头上的,是宇宙的全部往事。

11、吴湖帆是收藏大家,自己也作画。

12、乾隆特别喜欢写诗,雅爱文玩字画。据说乾隆一生共写了4万多首诗,虽然说水平不高,但自娱自乐还是不错的,多废点纸张。但是他雅爱文玩字画这点,却使不少珍贵字画遭到“破坏”。

13、乙丑暮春至盤山,時雨既滋,因於讀畫樓題句,子久此卷氣韻,雅相印合,並書卷中。御筆。

14、《富春山居图》长披麻皴画法《富春山居图》一向是山水画长披麻皴的经典教材,它适合表现土山多林的地带,笔性活泼易舒展,更符合江南水乡一带的山石体貌。黄公望准确而精彩地捕捉到了富春江沿江的秀丽山河,不得不说,长披麻皴的技法在此功不可没,此图郑笔势悠长,尽显出黄公望晚年率性洒脱、寄情于山水之间的道家观念。

15、美术小史:赵孟頫,与你相见

16、后来把这幅画取来,放在行李里,随着身。想着,富春山的景致已经在心里了,去到哪里都是能画的。

17、舞台上,伴随着悠扬的音乐声,卷轴缓缓打开,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富春山居图》“活”了过来。

18、其实这幅画还不归董其昌的时候,他就常常趁着在长安朝拜参见的时机,追着当时收着这幅画的周台幕,求着看一眼。他说,看到了便是一日清福,肚里五脏六腑都畅快了。

19、富春山居图是元朝书画,画家黄公望为郑樗(无用师)所绘,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20、虽黄公望晚年定居今富阳市境内,但画卷内容对比宽敞平坦的"富阳江"和山峰峻奇峡谷雄伟的"桐庐江",就可得知,富春山居图所画内容约80%在桐庐境内富春江的景色,20%为富阳的景色。

二、富春山居图上的题字内容

1、高清图之后附《富春山居图》历史和解读

2、在他居富春江时,身上总是带着皮囊,内置画具,每见山中胜景,必取具展纸,摹写下来。富春江北有大岭山,公望晚年曾隐居于此,他以大岭山为师,曾画有《富春大岭图》。

3、继续增添复加用皴(长披麻皴),使得山石体感更强而呈现出力量感,注意用笔要枯虚,不可勾死。

4、吴之矩拿到了画,就在每一张纸的接缝处,都盖了骑缝印

5、就在国画即将付之一炬的危急时刻,从人群里猛地窜出一个人,“疾趋焚所”,抓住火中的画用力一甩,“起红炉而出之”,愣是把画抢救了出来,他就是吴洪裕的侄子,名字叫吴静庵(字子文)。为了掩人耳目,他又往火中投入了另外一幅画,用偷梁换柱的办法,救出了《富春山居图》。

6、今春東巡登岱,覽天門日觀之勝,不異往年所見(以下圖版糢糊無法辨認)。

7、这幅画完成于1350年,正好是端午节前一天,在云间夏家的知至堂。那时候,云间是松江府的别称。

8、台北故宫黄公望研究专家解读富春山居(图)

9、然后,乾隆始皇帝,更是一个书画收藏界大佬。有句话叫“天下之大莫非王土”,就是说,无论他怎么题字都不会有人敢说个不字,即使画是假的,只要皇帝说是真的,那就是真的,谁敢反驳就废了谁!没有约束,想干嘛就干嘛!

10、画虽然被救了出来,却已烧出了几个连珠洞,断为一大一小两段,此画起首一段已烧去,存者也是火痕斑斑。从此,稀世国宝《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前段画幅虽小,但比较完整,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剩山卷”;后段画幅较长,但损坏严重,修补较多,后人在修补的过程中,特意将原本位于画尾的董其昌题跋切割下来放在画首,这便是后来乾隆帝得到的《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

11、先淡后浓,分两次点出中景丛树,方法同前。并以浓枯之墨复勾山体大的转折处,调整勾皴之笔的疏密,使画面的笔墨效果更丰富。

12、其他的内容有待查阅、考证。

13、謁真定大佛寺,並至五臺,展卷證浮嵐暖翠,一而二而一也。暮春之初識於白雲之行舘。辛丑。

14、BY吴湖帆|富春山图一角人家?

15、“无用师卷”题款的年代纪年“庚寅”(西元1350年);而“庚寅”这一年与《富春山居图》却有巧合之遇,画成于“庚寅”,也毁于清顺治七年(1650)的“庚寅”,因而离散。去年又是“庚寅”,大陆的主事者,呼吁两卷能同时地展览,在有心人的奔走协商下,使得今年6月1日于台北故宫以“山水合璧”展出,联辉终于成真。

16、提到富春山居图,就要提到元代大画家黄公望。黄公望生于12卒于1354年。黄公望本姓陆,名坚,幼年父母双亡,族人将其过继给永嘉州(今浙江温州市)平阳县(今属苍南县)黄氏为子,因改姓黄,名公望。

17、见到画后,乾隆进行了仔细的鉴定,他断言就是黄公望的真迹。之后便爱不释手,时常拿出来鉴赏,每次鉴赏完后就在上面题字,并先后为之题字54处,要说他不喜欢真的说不通。

18、较长的后段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前段称《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如果帮到你请给好评

19、右边那几个篆字是“山川浑厚,草木华滋”,不知道是不是你要问的。

20、在这幅画里,黄公望用笔干净利落,无轻浮之感。画法有董源、巨然的湿笔披麻皴,也有长短干笔皴擦,在波峰之间还用了近似“米氏云山”的笔法。墨色透明而凝重,笔势潇洒而秀润。全图只用少有的淡墨渲染,突出了笔墨意趣的发挥。黄公望的山水画的主要风格有两种:一是浅绛山水,山头多矾头,笔势雄伟;二是水墨山水,皴擦较少,笔意简远逸迈,山峰具有那种如玉的圆润透明的效果。

三、富春山居图上面的题跋

1、画树干,并添加松针。松树的画法一般为先勾干、枝,再依小枝勾松针,并注意它们的生发次序。树干部位添加不规则的鱼鳞皴。鱼鳞皴也要三五成组,按树体圆形来进行疏密排序。

2、闲暇时,会画周遭的山水。但画得很慢,因为画得仔细,因为不着急,因为时常揣摩,也因为常年云游在外的缘故,所以历经三四年,还没有能够完成。

3、而前半段的《剩山图》呢,在1668年前后,经徽州画商吴其贞转手给当时扬州的收藏家王廷宾以后,两百多年里,也是不见踪迹。

4、同样一排树,笔墨结构相同,都是两条竖线与众多横点的组合,在简笔求繁的意趣中,把简单的规律藏起来,以破墨、积墨的方法力求变化无尽。

5、即思之不忘,乃以意貌之,物远失真,临纸惘然。

6、此卷笔力苶弱,其为赝鼎无疑

7、先读《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上的黄公望长题:

8、吴之矩去世后,这幅画才归了儿子吴问卿。

9、2004年,经国家邮政局批准,以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剩山图》(《富春山居图》前半卷)为蓝本的“富春山居图”个性化邮票曾在富阳。

10、据了解,《富春山居图》(剩山卷)后的收藏者和捐献者是近代著名画家吴湖帆。据传,1938年秋,吴湖帆在上海的家中养病,恰逢好友、上海古董名店汲古阁的老板曹友卿前来探望,对方随身带了一幅刚买到的残卷,请吴湖帆鉴赏。吴湖帆捧画仔细查看,断定这就是黄公望的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的残卷“剩山卷”,不由得脱口而出,“乱世出奇迹,真没想到300年后又能见到大痴道人的‘火中之宝’。”于是,吴湖帆当即向曹友卿提出购买,曹友卿一听,知道这幅画是宝贝,当然不肯转手。几番交涉之后,吴湖帆拿出家中珍藏的一件商周古铜器送给曹友卿,才将这幅残卷换了下来。后来,吴湖帆对照了故宫博物院藏《富春山居图》的影印本,确定这幅残卷就是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的前半段。

11、丁卯仲春,盤山行宮展玩,因用前韻,再題名山佳畫,相對怡神,致足樂也。乾隆御筆。

12、原来,《富春山居图》到了吴洪裕手中时,已经在吴府传了三代人。吴洪裕病危时,他不甘心把《富春山居图》留给后人,于是打算把画烧了殉葬。就在这幅传世精品在众目睽睽之下被丢入火中时,危急时刻,吴洪裕的侄子吴静庵抓起火中的画用力一甩,愣是把画抢了出来。为了掩人耳目,他又往火中投入了另外一幅画,用偷梁换柱的办法,救出了《富春山居图》。

13、《云横秀岭图》是高克恭山水画代表作,画云山烟树,溪桥亭屋,气韵流润,山顶作青绿横点;坡脚勾皴染赭色,用笔凝重苍浑,墨色淋漓酣畅。此画为合参米氏云山、董巨皴染画法的典型之作,别开生面。本幅无作者款印,上有元代邓文源等题及清高宗弘历题。此画经梁清标及清内府收藏,有梁氏和清内府诸藏印,曾入《大观录》和《石渠宝芨续编》等著录。

14、壬午春迴,觀花海塘(以下圖版糢糊無法辨识)。

15、拽是拽出来了,可其首的一段已经烧没了,并且还把后面的烧成一大一小两段。从此小段叫《剩山图》,大段叫《无用师卷》。

16、乾隆年间,一幅富春山居图被征入宫,乾隆皇帝爱不释手,但在隔年又一幅富春山居图进入清宫。前者称“子明卷”是后人伪造,后者是“无用师卷”,这才是黄公望的真迹。乾隆皇帝认定“子明卷”为真,并在假画上加盖玉玺,并和大臣在留白处赋诗题词,将真迹当赝品处理。直到近代学者翻案,认为是乾隆皇帝搞错了,从而保住了一个完整的无用师卷。

17、在主松旁增加其他松树。注意几棵松树之间的前后关系,以及它们在组构成俯仰之势后所显示的情态。在枝干交叉时,用笔要碰、让合适,避免几条墨线一框到底,不留余地。

18、接着是数十个山峦连绵起伏,群峰竞秀,后则高峰突起,远岫渺茫。山间点缀村舍、茅亭,林木葱郁,疏密有致,近树沉雄,远树含烟,水中则有渔舟垂钓,山水布置疏密得当,层次分明。

19、1933年,日军攻占了山海关。

20、到了清朝时期,吴洪裕继承了《富春山居图》,就在吴洪裕临终前,他留下遗嘱打算将《富春山居图》烧掉殉葬,幸好其侄子吴静庵在火中抢得此画,名作才得以保存至今。

四、富春山居图题诗

1、后记:尽管这个故事有些可悲,但对于第二幅真迹来说却是幸运的,正因乾隆认为第一幅赝品是真迹,第二幅真迹才逃过被提拔54次的命运。

2、看《富春山居图》的时候,就也有这样的感觉。

3、BY王穉登周天球|你看过,我也看过

4、乾隆特别喜欢《富春山居图》,六下江南也带在身边。不停的御题、御跋、御记、御识,一共多达五十五处,密密麻麻满布山巅树梢,把个画卷弄得“满目疮痍,体无完肤”。后来实在无从下笔了,才恋恋不舍地题上“以后展玩亦不复题识矣”。

5、1350年黄公望将此图题款送给无用上人。《富春山居图》便有了第一位藏主,从此开始了它在人世间600多年的坎坷历程。此画作成之初,无用上人就“顾虑有巧取豪夺者”。不幸被他言中,明成化年间沈周藏此图时便遭遇“巧取”者。沈周请人在此图上题字,却被这人儿子藏匿而失。后来此图又出现在市上高价出售,敦厚的沈周既难于计较又无力购买,只得背临一卷以慰情思。之后又经樊舜、谈志伊、董其昌、吴正志之手。

6、元史不載子明其人,惟明金賚畫史會要云:任仁發,字子明,松江人,官至都水庸田副使。計其時代,與公望相同。且善書畫,氣類筆合,殆即其人耶?顧仁發官水監,而圖云隱君,或在其未仕前,抑或官成歸隱,均未可知。至於人而曰將歸錢塘,或亦猶公望虞山人而小隱富春也。丙寅小寒,重華宮御識。

7、也许有朋友要说了,《富春山居图·子明卷》乾隆有题过字,并且还题了多处,怎么能说没题过呢?别急,一切要从这幅画的历代流传说起。

8、自富陽至桐廬,勝甲浙右,子陵高風與山水同遠。丙戍秋駐靜寄山莊,偶憶昌黎盤谷序所云盤中耕釣之樂,較嚴瀨想當伯仲。御識。

9、《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82岁时所绘,用四年时间才画成,画面表现出秀润淡雅的风貌,气度不凡,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是黄公望的代表作。

10、是很多很多的人,和很多很多的故事

11、乾隆皇帝喜好盖章,据说一共有1000多枚印章,很多字画遭到了他的“破坏”,不过乾隆的字还是写的不错的。

12、思重来南京,拿了这二幅画给我看,我才能在画卷后题记啊。

13、迤递三千里,江山一卷横,村庐依古树,烟棹钓深泓,渚断离鸿渺,春残别梦惊,推窗明月初,临岸听涛声。

14、BY沈尹默|烬余残本?

15、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戊寅冬,上海汲古阁主人曹友卿,以此一《山居图》请吴湖帆审阅,吴湖帆一见知为“剩山图”,惊喜之下,以家藏商周敦古铜器交易。这时图卷已无跋,曹友卿急索原主,追回广陵王廷宾跋。吴湖帆装成一卷。现在收藏在大陆杭州的浙江省博物馆

16、1956年,经人说合,吴湖帆将《富春山居图·剩山图》以高价卖给了浙江省博物馆。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17、識得山居子久傳,雪溪摩詰釣舟扁。畫禪室裏羣仙侶,近日紛來參畫禪。

18、《富春山居图》命运多舛。逃过死别,《富春山居图》再陷生离。为避日军战火浩,《无用师卷》被列入当年故宫文物南迁名录,后辗转至台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而《剩山图》也在几经流沛后,于1956年入驻浙江省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

19、林志玲演的王雪晴似乎就像宫野志保一样,刘德华演的肖锦汉在妻子林和王雪晴间,虽然他很关心王雪晴(lisa),在她中弹时,很紧张又温柔地陪在她的床边,可他却不可能选择她,因为他依然深爱着妻子;工藤在兰和志保间似乎一样,而Lisa在后一刻还是为刘德华挡下了火焰,背叛了黑帮。尤其是她为刘德华挡下火后躺在刘德华怀中后一句话那才感人“我多想能做一回你的新娘,给你再生一个女儿”肖锦汉和妻子已经有一个6岁的儿子了,所以他也无法选择林志玲演的Lisa,希望我的回复能对您有所帮助,记得给我好评哦!~。

20、按鄒之麟此跋,直以為富春,而題籤曰山居,德潛所見富春山居,云又非此,姑俟他日之辨。丙午皐月,御識。

五、富春山居图对联

1、想起波拉尼奥在《2666》里,写过一段有点感人的话。

2、因画上题款为:“子明隐君将归钱塘,需画山居景,此图赠别,大痴道人公望至元戊寅秋。”,故此卷《富春山居图》为子明卷。

3、《真草千字文》(日本藏)局部唐智永

4、那么为何乾隆皇帝会在这张画上题这么多字呢?他是怎么想的?

5、先勾山石主脉。主线的搭配错落不可随意,它关乎空间的前后,而披麻皴在秩序感的前提下用笔松动,先淡后重,交错复加,呈现秩序中的变化和变化中的秩序,而不怕“乱”,乱与不乱是意趣相见。破墨法的运用除了水分的把握,其根本还在于用笔的肯定及对秩序感的认识。

6、它叫《富春山居图》,完成于669年前

7、这种浏览、移动、重叠的视点,或广角深远,或推近特写,浏览过程中,视觉观看的方式极其自由无拘,角度也千变万化。

8、熱河山川渾厚,草木華滋,與昔人所評一峰畫景象適合。嘗於苑中作亭曰,對畫非虛擬也。秋巡駐山莊,展卷悠然,獨惜子久未見此境耳。

9、田盤山色,与此卷俱,愈看而不厭者,蓋得熟中生趣耳。乙巳春御識。

10、妙极啦读书会,静候友来

11、这批文物停放在上海时,当时的书画收藏家徐邦达在库房里看到了故宫所藏的两幅《富春山居图》,考证以后,发现乾隆御笔提说为假的那幅画,实际是真的。

12、如今,较长的后段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前段称《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13、画虽然被救下来了,却在中间烧出几个连珠洞,断为一大一小两段,此画起首一段已烧去,所幸存者,也是火痕斑斑了。从此,稀世国宝《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

14、元代画家黄公望创作画作

15、此系丙寅春月題語,長至後一日再識。

16、画中,山峦连绵起伏、江水烟波浩渺,十余位江南女子在烟雨蒙蒙中行走着,陆续遇见了艺术家们饰演的樵夫、渔夫、读书人等,他们跟随着音乐,或吟唱、或诗朗诵,仿佛经历了一场时空穿梭,为观众带来了沉浸式的美感体验。

17、《富春山居图》有两幅,一幅至正七年开始起稿,经过三四年之后才题款,历经十年完成,是绘赠“无用师”(据考证为郑无用道士)的。另一幅被认为是“伪迹”,称为“子明卷”。图上款识:“子明隐君将归钱唐,需画山居景,此赠别。大痴道人公望。至元戊寅(一三三八)秋。”从这段题款可以知道此画是为“子明隐君”画的,公望年70岁。上幅“无用师卷”公望年82岁。从这两幅题款看,相差12年。

18、离乱后,回到宜兴的吴问卿已将离世。弥留醒转时,虽然虚弱,还是起了来,要将《富春山居图》,同智永的《千字文》,都入火去烧,“焚以为殉”。

19、壬申仲春,盤山兩次對雪奇景,實為創見,既形諸吟詠,展大癡此卷,煙巒萬變,若論群峰玉戲,斯究過之。御識。

20、几年前,和好友无用师回到富春山里住。

六、富春山居图上的题字

1、妙极啦第一荐书:《闲情偶寄》

2、后来,乾隆得知了哪一幅才是真的《富春山居图》时,他不愿承认自己此前收藏的是假画,就一边坚定地宣布真的无用师卷是“赝品”,一边又以不菲的价格将这幅所谓的“赝品”买下。原因就是,这幅画虽不是“真迹”,但画得还不错。为此,他还特意请大臣在两卷《富春山居图》上题跋留念。前来观画的大臣无一例外地歌颂了皇帝热爱艺术、不拘泥真伪的广阔胸怀,可谁也不敢点破:这幅画它本来就是真迹。这也成了历史上的一段笑谈。直到1816年胡敬等奉嘉庆帝编纂《石渠宝笈》三编,《富春山居图》的真迹才得以正名被编入。

3、2010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回答台湾记者提问时表示,希望《富春山居图》上下卷能合成一幅画,提出“画是如此,人何以堪”。

4、1347年,元代书画大师黄公望创作了《富春山居图》,这幅作品也被认为是元代文人画的高杰作,中国著名的作品之这幅画用更自由、多变化的笔墨来描绘山水,透过山石的起伏与笔墨的变化,表现山水内在的生命。

5、由于国画画卷是卷起来收藏的,所以烧掉的是画卷外面,也就是画幅起首的一段被火烧坏了,现在还可以看到烧坏的洞,把“剩山图”、“无用师卷”,前后排列,火焚处,回卷回去是在同一个地方,且是烧坏的洞,愈后愈小。

6、要诀提示:松针的组构与排序松针常见的是扇形,形状像扇子一样,向两边伸展。“松针若写楷”很好地归纳了勾松针的方法,依理而行,一笔一笔,组成一簇;一簇一簇,组成一枝。一簇松针可以分三五笔为一小组,由五或七组不等组成一个扇形松针。这种分组组构的好处是给今后的松体变化打好基础,举一反三。千万不要因为松针点笔繁多,就胡乱画一气,密密麻麻堆在一块儿却看不清它们的组构形态。

7、黄公望的好友无用师,是这幅画的第一位收藏者。

8、《富春山居图》造境上开卷描绘了坡岸水色,远处山峦若隐若现,接着是进出绵延不绝的山峰,紧接着茫茫江水,天水一色,到了后则高峰突起,远岫渺茫。山间丛林茂密,点缀村舍、茅亭,水中则有渔舟垂钓。总体上山水之间布局得当,并且有鲜明的层次感,留下了足够的空白,充分展示了长卷画所具有的特色。整个造境来看富春江两岸的风光,又恰好进入到黄公望以往的审美理想之中。

9、文彭画作局部,他是明时画家文徵明的长子

10、画,与其上那样多的题跋,每一处,赞叹的,抒怀的,伤感的,都是笼罩着我们的宇宙往事啊。

11、《富春山居图》究竟是一幅怎样的画,为什么它诞生600年来,如此牵动人们的心?为何会分成两半,一半留在了浙江省博物馆,一半留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在这幅画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12、春巡登泰山,曾空盪胸,眾山俯覽,蒼深渾厚之氣,不啻披子久巨幀。迴蹕舟行汶衛間,船窗晴眺,展對此卷,濃青未了,彷彿遇之,書以紀勝。辛卯春御識。

13、沈周多喜欢啊,日日看,天天瞧,每一处笔画转折,每一处细微变化,就没有不了悉的。

14、只要不破坏整体的平衡和美感就可以用。国画中题字和落款有什么讲究?题字和落款是国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们也有所讲究,要与画作的内容、构图等协调。题字一般包括画作的名字,像富春山居图,会用隶书或者篆书字体,也会比其他题字大,有些会根据画作的寓意题上诗词,还有一些题字是对画中形象、印象的补充,题字一定要隽永、精简,视觉的安排要巧妙,才能稳定画局,落款一般包括作者姓名、年月、轩号、官衔、敬词等,分为单款和双款,落款的位置不能随意,要与画面协调才能增加内涵、协调整体的效果,题字和落款是绘画与诗文、书法结合的艺术形式,这要求画家除了在国画还要在文学和书法上具备颇高的造诣。

15、几年后,《富春山居图》被好友樊节推买下。他把沈周请了来给画题字。

16、清顺治年间,吴氏子弟,宜兴收藏家吴洪裕得之后更是珍爱之极。恽南田《瓯香馆画跋》中记:吴洪裕于“国变时”置其家藏于不顾,惟独随身带了《富春山居图》和《智永法师千字文真迹》逃难。

17、暮春之初,南巡至會稽。昔人所云,山隂道上應接不暇者,隔江睇富春諸山,矗矗如螺髻,浮出雲外,睪(懌)然者久之。重披是圖,益為神往。乾隆御識,辛未。

18、《鹊华秋色图》《富春山居图》《渔父图》《渔庄秋霁图》《青卞隐居图》《云横秀岭图》

19、《富春山居图》子明卷虽系赝品,但被乾隆误作真迹而宝爱有加,且在画上题跋到几乎填满所有空白,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同一人在同一画中题跋多的记录。在书画作品上题跋,是中国才有的一门学问与艺术,很有文化特色和保护价值,如今已渐衰微,虽犹不绝如缕,但若不重视,总将灭亡。

20、真假两件,真者一卷题款:“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于南楼援笔写成此卷。”通称“无用师卷”。另一卷被认为是仿本的题款:“子明隐君,将归钱塘,需画山居景,图此为别,大痴道人公望,至元戊寅秋。”通称“子明卷”。两卷为了区分就用受赠人来命题。

1、淡勾轮廓,初步形成山体轮廓,注意初步的开合关系。

2、沈周先生临的那一幅,后来是在吾苏的樊节推那儿,那是成化丁未年的事了。后来,樊公又得到这幅真迹,可以说是终于合璧了。

3、有一种叫移花接木的书画造假,就是将真迹的部分内容拼凑在赝品上,使之成为真迹,第一幅进宫的画就是这样的。事实上,有人将董其昌的题跋裁掉拼到了第一幅画上。

4、“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开幕式,于2011年6月1日上午10时在台北故宫晶华三楼宴会厅举行。分隔360年之后,浙江省博物馆馆藏的《富春山居图》(剩山图)与台北故宫博物院院藏《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终于重相逢。

5、锄禾日当午造血干细胞清明上河图复方草珊瑚平方差公式班长兼学委完全搞不懂弯弓射大雕仙剑奇侠传王朝干红酒重阳插茱萸梨花压海棠黄河入海流起舞弄清影白鹭上青天曲径通幽处城春草木深

6、您好,富春山居作为度假村属性,为保护其他客人的入住,酒店是禁止带宠物进来的,在携程或其他渠道的预定信息中都会有说明。如万一有客人不小心带宠物进来,我们会建议客人付差价住度假村内的富春别墅,然后付RMB500的清洁费,宠物也是不得出别墅的。建议您还是不要带宠物会更方便。

7、他在《富春山居图》的画末写下题记,说:

8、我查阅了很多记载,只找到这幅国宝画卷上(黄公望)自己作的题跋全文:“两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于南楼授笔写成此卷,兴之所至,不觉亹亹布置如许,逐旋填剳,阅三四载未得完备,盖因留在山中,而云游在外故尔。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当为着笔。无用过虑有巧取豪锐者,俾先识卷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难也。十年青龙在庚寅歇节前一日,大痴学人书于云间夏氏知止堂”。

9、从传承题跋艺术的意义上说,子明卷倒是可以做为一份教材。它的画心部分就有多达53通的题识,前后隔水还有2条跋语。我在2011年台北故宫展出《富春山居图》时,被邀接受福建省电视台专题节目采访,获得子明卷的电子图版,才有机会细读所有题跋。我根据节目需要,介绍了其中几通重要题识,也把能够看清的文字都记录了下来,既供自己研究学习,也想让有兴趣和需要的同行参考,所以整理发表在此。

10、此图的空间交错已减弱了视觉经验的参照,而凸显着笔墨空间的交响。文本的感受来源于内心境界的追求,是作者个性、学养与自然气象的通感境界。由此,笔墨的运用与自然的同构相参照而有了生命,线的文化属性在新的生命结构中有了具体所指。在此图中,独立而松动的线有着清透、圆浑、苍润、方圆互济等特点,与作者的生命感受合而为这是黄公望70岁时的作品,体现着他的生命状态,传达了画与人都是一个生长过程的印证。

11、《富春山居图》山石的勾、皴,用笔顿挫转折,随意宛然天成。长披麻皴枯湿浑成,功力深厚,洒脱而颇有灵气。全图用墨淡雅,仅在山石上罩染一层几近透明的墨色,并用稍深墨色染出远山及江边沙渍、波影,以浓墨点苔、点叶,醒目自然。

12、乾隆题跋或詩或文,多以行书、行草与草书題寫,字体大小和篇幅长短错落不由于图版清晰度有限,较小的文字有的分辨不出,有的难免辨识有误,还请识者补充纠正。估计台北故宫当有详细的题跋释文,若有机会获得,将再订正。

13、每至清涼山,必有天花送喜,信是靈境,適攜此神筆證之。丙午暮春,臺麓雪妍堂御識。

14、董其昌晚年又将画卖给江苏的吴志军,吴志军将画传给儿子吴问卿。吴问卿喜爱这幅画,可他是个死心眼,临终前非要一把火烧了给自己殉葬,幸亏他侄子当时从火盆里将画拽了出来。

15、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牵头,两岸达成合作意向,《富春山居图》合璧后,估价达1000亿元人民币以上。

16、(声明:本文由淘古趣平台自互联网搜集并整理发布,侵删。同时,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无用师”是黄公望的同门师友郑樗元惠宗至正七年(1347),我回到富春山里住,我的师弟郑樗也随我一起。有天闲来在南楼我就决定开始画这幅画。那个时候兴致有了,就慢慢的开始画起来了。后来我就开始设计构图,勾勒轮廓再逐步素描。经历三四年的努力,还是没有完成,因为其间画留在山中,自己在外地游玩。(由于师弟催我交画)今天特地回来把画放进行李中,早晚都有空的时候我会好好把它画完,不用担心。所以后世的人你们该知道做这幅画有多难了吧。元惠宗至正十年(1350)春天,端午节前一天。大痴学人黄公望写于云间夏氏知止堂。元代山水画代表作品:

17、时间会流转,世事会变迁,就像董其昌,任凭是再钟爱,晚年的时候也因为境况艰难,把这幅画卖给了身在宜兴的吴之矩。

18、《富春山居图》“子明卷”。乾隆皇帝题了55处字。

19、庚戍春以八旬正壽,展扣岱宗,六登壹天之閣,適行笈中攜是卷,即境印心,覺盪胸抉眥之奇,相與無盡也。御識。

20、体育课上,大家都在开开心心锻炼。有的在跳绳,跳短绳的人,把绳子往前甩,快要蹦到脚的时候一跳,跳了过去。就这样,跳了好多个过去。跳长绳的人,两个人抓住长绳的两头,朝一个方向甩,一个小朋友站在里面,绳子快要蹦到脚时一跳,跳了过去。就这样,跳了很多过去。有的在踢毽子,先把毽子放在手里,然后扔上去,再把脚快速地抬起来一踢,毽子又被踢了上去。还有的在打乒乓球,先把乒乓球抛上去,然后用乒乓球拍打了过去,另一个小朋友也用乒乓球拍打了回去。这节体育课大家开心。

1、《富春山居图》平顶松画法松树按其形状可分平顶、直顶、马尾三类。中国画中平顶松多于直顶松,出现在《富春山居图》画幅中央部分的,就是典型的平顶松,其松针虽与扇形松针有区别,但仍需依托扇形松针的组构加以理解。画松步骤也如画其他点叶树,只不过勾松针的点笔排列有一些特别的变化。

2、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有着题字癖好的皇帝,也有不愿题字的时候。有这样一幅名画,它位列“中国十大名画”第乾隆就不愿为它题字,它就是《富春山居图》。

3、后来人称这幅是“画中兰亭”

4、BY董其昌|我是你的脑残粉?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富春山居图上的题字内容【144句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