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写的托物言志的诗【78句文案】

一、自己写一首托物言志的诗

1、与贺知章《咏柳》相比,李商隐《柳》表达出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2、此外,《竹石》和《石灰吟》两首诗,有点容易混淆,所以特意拎出来。这两首诗是常考点,都有一句容易错的诗。

3、即使石灰石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因为它甘愿把一身的清白留在人世间。

4、金戈战乱的悲哀

5、无奈人心复有忆,今暝将渠俱不眠。

6、赏析: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首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7、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8、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9、虽然被泥土掩埋不能发挥作用,但其赫赫剑气形成的不凡光焰仍然夜夜照亮了夜空。

10、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1、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

12、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13、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14、如今终于得遇“君”,那还有什么好犹豫的呢?剑客毫不犹豫地亮剑在手,“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今天将这把利剑拿出来给你看看,告诉我,天下谁有冤屈不平的事?)豪侠之气跃然而出,读之使人顿感血脉偾张,怒发冲冠。

15、龙泉颜色如霜雪,良工咨嗟叹奇绝。

16、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笔下的蝉是人格化了的蝉,具有浓郁的象征性。二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四句借蝉抒情: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句句又暗示着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17、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至塞上》

18、(设计意图)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在不同类型的文本里有不同的侧重与表现形式。《石灰吟》无疑是多维和谐统一的样本。积淀语言,发展思维,获得审美,文化化育,学生学得的不仅是一首托物言志诗的学习方法,更是一种可以融入血脉的贯穿古今的精神图腾。作为语文教师,在《双减》新要求背景下,减什么,增什么,是每一个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重要内容。我以为,就《石灰吟》教学而言,基于认知规律,为学生打开时间的画轴,打开激荡心魄的体验之门,打开自主探索与享受言语的语文世界,利于减轻学生对学习的心理负担,减少低效机械的训练,有助于高质量学习方式的重建。

19、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20、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二、自己写的托物言志的诗

1、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仍然坚韧挺拔,任凭东南西北风的呼啸也不动摇。

2、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林村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3、良工巧匠们不知经过多少年的锻造冶炼,才铸出这把无双的宝剑名曰龙泉。

4、《马诗》抒发了诗人“热切期望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可以为国建立功业。”的志向。这首诗看起来是写马,其实是借马来抒情,抒发诗人怀才不遇,不被统治者赏识,但又热切期望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可以为国建立功业。

5、失群寒雁声可怜,夜半单飞在月边。

6、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7、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8、想象画面,读出物象

9、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

10、没有心痛的烦恼

11、这首托物言志的诗,将混世芳尘的普通桃李与冰雪林中的白梅对比,从而衬托出梅花的素雅高洁的品格。诗人以梅自况,借梅花的高洁来表达自己坚守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格远志。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到你,祝您愉快。

12、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3、⽵⼦抓住青⼭⼀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缝中。

14、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对自己身世的悲叹之情。而曾巩的《咏柳》:

15、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16、(设计意图)感受物象,是领悟托物言志之妙的前提,物象越清晰,志向与行为就越易与之水乳相融,言意同构共生才有坚实的根基。以读为本,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诵读中渐入佳境,是把工具与人文融合而教的有效策略。通过想象,当诗句变成具体灵动的情境,诗歌内蕴之美与诵读的音律之美必同频共振,相得益彰。

17、待到秋来九月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18、这是唐代诗人杜荀鹤的《小松》。小松出生环境恶劣,埋头在深草里,因此,一开始时低矮,并不起眼。这是它的“身形”特点,其实,也是作者杜荀鹤出身寒门的写照。作者相信,终有一天,小松长成大树,身形巨大,高耸入云,而自己也会依靠才华,变成“大树”,让大家仰望和惊叹!

19、郑思肖《寒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与一般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这首诗托深深隐含了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内涵的菊花诗。“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也决不被北风吹落的高洁之志,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北风”,分明指向起于北方的蒙古汗国,反抗之情,跃然纸上。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这首诗句用于表达“民族气节、忠贞爱国”时显得分外贴切。

20、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三、自己写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梅花

1、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显出淡淡的墨痕。不需要别人夸它的颜色好看,只需要梅花的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2、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3、由此可见,自然界的花开花败,不过是寻常之事。那么苏轼为何这里为何要单独说荷与菊呢?这是因为荷与菊,分别是夏、秋的主场之花。因此,写荷与菊的衰败,便可以更好的衬托橙橘的岁寒之心。同时,苏轼也没有忽略荷与菊的特色。即荷叶为荷花的增姿,以及菊的枝干的傲霜独立。

4、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5、所以,“也学牡丹开”,既是谦虚,也是骄傲!,苔花如此渺小低微,不能跟国色天香的牡丹相比,可是牡丹是受人玩赏而受悉心栽培的,而苔花却是靠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强,争得和花一样开放的权利——这世道并非仅为少数天才和英雄而存在的!

6、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7、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8、教材: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9、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10、虽复尘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

11、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12、苏轼这首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13、预设一:学生找“主战抗敌”的依据时,教师相机引导:国家危难挺身而出,这是一种担当一种责任一种清白。

14、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

15、黄巢的这首诗托物言志,借咏菊以抒发自己的远大抱负和宏伟壮志。

16、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17、战火却无情燃烧

18、待到秋来九月我花开后百花杀。

19、这类咏物诗所描写或吟咏之“物”与某一类型、某一群体的人相似,而不单单指向作者自己。像北宋宰相李纲所作的《病牛》就是其中典型的一首:

20、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因此如果以情韵与理趣来看,苏诗却似略胜一筹于韩诗。

四、写一首托物言志的诗自编

1、《竹石》是清代诗人郑燮为自己的画作《竹石图》所题的诗。前两句写了竹子的特点,后两句写出了竹子的品格。本诗托物言志,诗人借竹子坚韧的傲气,表达自己的刚正不阿、铁骨铮铮,决不向任何邪恶势⼒低头的⾼风傲⾻。

2、写出了墨梅的淡雅,不珍奇斗艳,只有淡淡墨痕,高洁。托物言志的说出了作者与墨梅一样,不与俗人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墨梅》是元代诗人王冕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开头两句直接描写墨梅,后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全诗构思精巧、淡中有味,直中有曲,极富清新高雅之气。

3、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4、它既是苏轼自己面对风雨时,所说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也是苏轼友人离别时,所说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总之,苏轼的豁达,不仅温暖了自己,也温暖了友人。本文向大家分享的《赠刘景文》,便是苏轼很豁达的一首诗。

5、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意思是:莲花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这句话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即借荷花咏不受外界所影响的高洁人格和洒脱

7、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8、托物言志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9、《关雎》这首诗的表现手法属于《诗经》咏物言志三法案——“赋、比、兴”之一的“兴”,即从一个看似与主题无关的事物入手,引出心声,抒泄胸臆。本诗语汇丰富,如使用“流”、“求”、“采”、“友”等动词,“窈窕”、“参差”等形容词,表明了诗人的文学技巧。全诗朗朗上口,韵律和谐悦耳。其中有双声,有叠韵,有“之”字脚的富韵,加上对后世七律、七绝影响大的首句韵式,使得本篇堪称中国古代韵律诗的开山之作。

10、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11、白梅(元)王冕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春。这首诗歌咏了白梅的高洁品格。她生长在冰天雪地的严冬,傲然开放,不与桃李凡花相混同。忽然一夜花开,芳香便传遍天下。诗人既是咏物,也是歌咏人的精神品格。从诗歌大的构思技巧来看,这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诗人以梅自况,借梅花白梅花的高洁来表达自己坚守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格远志。在具体表现手法中,诗歌将混世芳尘的普通桃李与冰雪林中的白梅对比,从而衬托出梅花的素雅高洁。通过阅读与分析,我们便知这首的主要的艺术手法是:托物言志,对比衬托。

12、在狱咏蝉(唐·骆宾王)

13、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曾将此诗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相提并论。两诗虽构思和描写手法相似,艺术工力悉敌,内容却以苏诗为胜。这是因为,韩诗虽也含有一定哲理,却仍只是一首单纯的写景诗;苏诗则不然,它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体,借物喻人,赞颂刘景文的品格和节操。

14、朗诵者沈逍小朋友一直是赫纥哥特别喜欢的小伙子,希望他能十年磨一剑,剑出惊四方。

15、“白日不到处”,是如此一个不宜生命成长的地方,可是苔藓却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而这青春从何而来?并不从何处来,而是生命力旺盛的苔藓自己创造出来的!它就是凭着坚强的活力,突破环境的重重窒碍,焕发青春的光彩。苔也会开花的,当然,怪可怜的,花如米粒般细小,但难道小的就不是花吗?只要能够开放,结出种子,繁衍后代,便是生命的胜利。

16、离花看离花飘落,离不开的芳香。赏离花繁丝,离不开的愁断。望离花漫素,离不开的雾霭。盼离花渲染,离不开的苦短。

17、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18、什么时候才能给它戴上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自己写的托物言志的诗【78句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