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派散文主张【124句文案】

一、桐城派散文

1、王用宾的“幽栖”:到底意难平

2、可是,若真能就此安定的话,那便不是王用宾了,“云水空濛共一楼”说得含混不已,但王用宾此际的心境怕也只能如是表达和传递。晚年深为心脏疾病折磨的王用宾每时每刻所感受到的,绝然不会仅是肉体上的苦楚,当面对“兵退残垣燹尚留”的眼前之景,久怀济世立功之心的他真能“心无挂碍”地幽栖么?

3、旋归里,以授徒为生,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培养了一大批学人弟子。

4、对月伤情,良有以也。千百年来,我们的幽思甚至根本逃不出谢庄、李白、张若虚和苏东坡所抒写的那些文字内外的情愫。宇宙之事无外时间和空间,在月光之下,我们既能敏感空间的浩阔与逼仄,又能悲慨时间的无尽与速逝。“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吴刚伐木丁丁万年无休,似乎是一种人生的隐喻:明知一些改变无济于事,但仍然继续着——这既是因那莫名的“原罪”所带来的惩罚,也是生命根本的形态与本来的面目。

5、其自视常若下于恒人,视隶圉臧获爱亲敬长一事一言之善,辄反躬自责,愧不能行。有以过规,则诚心德之,与朋友责善亦甚严。尝面折人过,多人所难受。

6、桐城派至姚鼐,文章风气影响遍及全国,形成了后世众多桐城派的别支,如以恽敬、张惠言等为代表的“阳湖派”,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湘乡派”,以严复、林纾为代表的“侯官派”。其中曾国藩、薛福成、方东树、吴汝纶、严复等人,在为政为学为文方面,都为变法图强作出了突出贡献。

7、从明朝中叶开始,桐城学术兴起,士人多结社讲学,“能振笔为古文者,代有传人”。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史上大的散文流派,方苞、刘大櫆、姚鼐并称为桐城派三祖,他们对桐城派的兴起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8、江督尹文端三踵门求见,以疾辞,又以先世未迁葬不遑家居,寄食僧舍中,葬乃返。始建宗祠,定祭礼,作祠规、祠禁,设祭田,以其余周子姓窶难及嫁娶丧葬之不能举者。明年就医浙东,作雁荡天姥之游。

9、乙卯高宗嗣位,有意大用公。时天子大孝,方欲追践古礼,行三年之丧,诏群臣详稽典礼,王大臣令礼部魏尚书廷珍偕公议。魏公,公金石交也,因欲复古人以次变除之制,内外臣工各分等差,为除服之期。魏公上其议,大臣有不便者,遂格不行。魏公亦以此不安其位。公此时领武英殿书局,请于亲王就直庐持服未再期不敢出,所教习庶吉士,二十七日内斋宿馆舍,无敢饮酒食肉者,他部院未尝有也。

10、在我看来,这个未曾露脸的妙手空空儿极有风度和魅力,与隐娘相较,似乎更得“古意”,这种“古意”,就是做事的一种原则,原则可能基于规则、基于性格,以及基于对相关事件结果的考量与评估。空空儿的原则是自设的,他击杀对方,从来都只是“一搏”,更令人触动的是文中所说的“耻其不中”,读者中笑话空空儿迂腐者居多,却不能感知这“耻”的分量。《礼记·中庸》云:“知耻近乎勇”,空空儿不愧为“妙手”,这“妙”字,一半源于他高超的技能,另一半则来自作者对其“勇”的嘉许。

11、东坡当然就是一个孤独的人。“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这条只能经历一回的路上,东坡甩手踏步、义无反顾。

12、钱锺书之淹贯西中,集中地体现在《谈艺录》与《管锥编》二书间,其于集部注目多,札记虽显得饾饤琐屑,却颇有运用文学理论的意识,学者陆扬称其论述方式“实西学流毒”,非无道理;至于陈寅恪,前不久过世的刘浦江教授曾引王季思评曰:“考核精严,论证周密,而不免有些繁琐;识解超卓,迥异时流,而不免偏于保守;缅怀身世,感情深沉,而不免流于感伤。”是论可谓恰切。与钱锺书相比,陈寅恪“史”气十足,考订笺证往往流于琐屑,未免沾染汉学细碎之弊。同为20世纪的史学大师,钱穆就对陈寅恪有过微词,他在给余英时的信中认为陈为文大不如王国维:“临深为高,故作摇曳,此大非论学文字所宜。”至于弟子余英时对陈的偏爱,作为老师的钱穆也是很不以为然的。

13、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创作的一个著名流派。康熙时由方苞开创,到乾隆时姚鼐形成。因方苞、姚鼐等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称“桐城派”。但其后继者中如管同、梅曾亮等并非桐城人。这派主张学习《左传》、《史记》等先秦两汉散文和唐宋古文家韩愈、欧阳修等人的散文,讲究“义法”,要求语言“雅洁”,以“阳刚”“阴柔”之说分析文章风格。其散文作品内容大都较为贫乏,但记事小品和描写山水风景之作尚简洁可读,如姚鼐的《登泰山记》等,便是其中的名篇。姚鼐(1732〜1815年),字姬传,人称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著有《惜抱轩诗文集》。

14、桐城派是清代文坛大散文流派,因其早期的重要作家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均系清代安徽桐城人(今桐城文化圈应包括桐城市、枞阳县和安庆市宜秀区等地区),故名。桐城文派理论体系完整,创作特色鲜明,作家众多,作品丰富,播布地域广,绵延时间久,影响深远。

15、在台北逛古玩市场,常去一家专营高古瓷和书画的店铺,与老板“混”得熟了,茶烟之际遂得天南海北地神侃。

16、一庙传承、一街风韵、一巷底蕴,尽展桐城教育与文化的良性循环。皖中名邑、江淮明珠、千年古城孕育出深厚的文化传承。不由使人感叹:美哉桐城!

17、按《旧唐书·田承嗣传(附绪子季安)》云:“季安性忍酷,无所畏惧。有进士丘绛者,尝为田绪从事,及季安为帅,绛与同职侯臧不协,相持争权。季安怒,斥绛为下县尉,使人召还,先掘坎于路左,既至坎所,活排而瘗之,其凶暴如此。”魏帅田氏之凶暴残忍,即便不依史书查鉴,小说中三番五次派人刺杀许督刘氏的情节也足可证明。而刘氏为人“豁达大度”、“无畏色”、“能神算”,对待隐娘能“厚礼之”、“如约”,面对朝廷则“入觐”,可见是忠信智勇俱全之人,与田氏境界天差地迥,隐娘逃离“忍酷”的魏帅,说明她没有因老尼的规训而自泯心中“隐”的情愫,这也是聂隐娘故事不同于以往剑侠传奇的特质和深刻之处。

18、桐城派散文,即桐城一派的散文。

19、方苞在清代乾隆时被誉为“一代文宗”,后来​称之桐城派鼻祖,他的“义法”说,提倡义理,要求语言雅洁,反对俚俗。被视为“凡文之愈久而传”的根本法则,是集古今文论之大成”。“义法"说,是方苞文学理论的核心。

20、不唯抗争的斗志尽失,中国文学中的受难者与受罚者还在不断谋求来自僭主或施罚者的谅解与招安。按《西游记》的描述,原为天庭卷帘大将的沙僧只因在蟠桃会上失手打碎了琉璃盏,就被玉帝打了八百大板、贬下界来,“又叫七日一次,以飞剑穿胸胁百馀下方回”。这种极为严苛与变态的惩罚方式与沙僧的过失完全不能对等,更何况这“七日一次飞剑穿胸”的严刑是持续无尽的。终,沙僧选择了合作,离开血漫千里的流沙河,成为取经队伍中的一员,开始了一段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新”生活。

二、桐城派散文主张

1、八月十八日卒,寿八十有二。时乾隆十四年也。疾革,数举右手,示子孙申袒臂之命从之。

2、弹丸小城,桐城何以一枝独秀?

3、山头孤鹤向南飞,载我南游到九疑。下界何人也吹笛,可怜时复犯龟兹。

4、支持我们请点赞→点亮“在看”→分享

5、起到了明显的启迪作用。

6、桐城派的基本理是从方苞开始建立的。他继承归有光的“唐宋派”古文传统,提出“义法”主张:“义”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言有物,说文章要有内容;言有序,说文章要有条理跟形式技巧。他对于文章,要求的是“雅洁”。

7、桐城派与桐城文化是中国优秀地域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和程朱理学为指导而形成的事功、忠孝、民本、礼让、竞进、勤俭、义勇等思想精华,成为中华民族可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哺育和影响着一代代桐城子民,也与当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成为激励桐城人民和当代大学生积极进取、创新创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智慧源泉。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坐落桐城派故乡,百余年办学历史,积淀了丰厚的桐城文化营养,学校把桐城派与桐城文化研究和传承提升内涵建设、特色办学的重要内容。

8、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毗,目光如炬,怒目:“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

9、散文名篇有:方苞《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登泰山记》。辞赋大师潘承祥先生评价道:“桐城古文运动,是唐宋古文运动的继续、发展、终结。”

10、桐城人:活跃在大江南北的桐城骄子

11、方苞首标“义法”,作为文章纲领。如方苞的《狱中杂记》记事。

12、万征士斯同语公曰,子于古文信有得矣,然愿子勿溺也。唐宋诸家,惟韩愈氏于道粗有明,其余资学者以爱玩而已,于世非果有益也。公辍古文之学,一意穷经自此始。凡先儒解经之书,公一一详究,乃知穷理之精,未有如宋五子者也,遂深嗜而力探焉。姜西溟宸英,王昆绳源尝与公论行身祈向,公曰,学行继程朱之后,文章在韩欧之间,其庶几乎。

13、东坡细细端详来人,“青巾紫裘”,腰别一笛,因复请其快作数弄,竟“嘹然有穿云裂石之声”。座中数人逸情遄飞,举觞频频,东坡应请乘兴口占一绝:

14、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的古文主张,在提倡“义理(内容合理)、考据(材料确切)、词章(文词精美),三者不可偏废。”又在学习方法上,提出古文八要:“所以为文者曰:神、理、气 、味、格、律、声、色。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然茍舍其粗,则精者亦胡以寓焉?”(《古文辞类纂序》)

15、素不喜班史及柳文,条举所短而诋之,人或以为过。而公守其说弥笃。尝谓自南宋以来,古文义法不讲久矣,吴越间遗老尤放恣,无一雅洁者。古文不可入语录中,语晋魏六朝人藻丽俳语,汉赋中板重字法,诗歌中隽语,南北史佻巧语,世以为知言。

16、订阅号:wei—tongcheng

17、《项脊轩志》的作者归有光是明代的散文家,不属于桐城派。清代桐城派的代表人物有方苞、姚鼐、刘大槐。

18、隐娘这位专事磨镜的丈夫,极有可能是她的秘密助手。在道教经典《云笈七签》中,记述有一个磨镜人为道士修补断剑的故事:“有人挈布囊入云锦山仙居观,周行廊庑之下,瞻礼功德,云‘解磨镜钉铰’。门人令其缀焊小铜锁子,师见之问曰:‘我有折剑,焊缀得乎?’此人请剑看之,云:‘可矣。’”隐娘是以剑刺人的剑侠,剑对于她来说是至为紧要和宝贵的器具,一旦折损,后果不堪设想,甚至性命有虞。因此,当她一见到磨镜少年时,即曰“此人可与我为夫”,这实是为自己的工作找寻和确定保障,“但能淬镜,馀无他能”的专业人士或许对隐娘来说更有用处。

19、秋,疾作,命诸子曰,昔弟林疾革时,余因异疾,医者令出避野寺,致不获视含殓,死当袒右臂入棺以自罚。

20、为桐城增光添彩的人文之

三、桐城派散文创作理论主张

1、公念受三朝恩厚,起罪废,洊列卿贰,当以国士报。乃疏陈田文镜所定地丁四月完半之害,请复旧制;又言岁饥当令有司得擅发仓粟平糶勿拘存七糶三常制;又言河以南祥符等五十州县共征米十三万六千七百担有奇,康熙初改令折银,自田文镜改征本色,既远水次,兼迫漕期,运价且十倍,民困不支,请仍旧折征,于卫辉水次,官为采买。三疏俱下部议行。

2、文|裴世俊来源|中国文学史

3、人文桐城|曾国藩与桐城派

4、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

5、是方苞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大的一个流派,对于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其创始人是方苞。方苞是清代散文家,桐城派散文创始人,与姚鼐(nài)、刘大櫆合称桐城三祖。

6、方苞,是桐城派的创始人,他说的“义法”讲的是篇章结构和语言运用的规律。

7、桐城派的散文,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则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他们的许多散文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8、刘大槐,是桐城派的中坚人物,他强调了散文应该具备的情感和气势。提出了“神气、音节”说。

9、刘大櫆提出了“神气”说,强调神气、音节、字句的统重视散文的艺术表现,是继方苞之后桐城派的中坚人物。

10、夫人蔡氏卒,熊尚书一潇欲妻以女,其子本,公同年生也,公语本曰,某家法,亡妻偕娣姒日夙兴精五饭酒浆奉卮匜二亲左右,贵家女能之乎。本咋舌而止。

11、其实,唐人传奇中并不鲜见女侠形象,不过她们的名字都比较简单,比如贾人妻、车中女子、谢小娥、歌者妇、红线、红拂等等。聂隐娘则不同,她的名字识别度更高,也更有内涵和意义,其名中的“隐”字能见到作者的用意所在。

12、请日后籍隶江浙江西湖广福建者,仍课以诗赋,余专治本经义疏及通鉴纲目所载政事之体要,散馆时试以所专课各二篇,其兼通者亦许自着所长而不相强。庶东南之士益留心于经济之实用,而河北五路及遐方之士亦不至困于声律之未谙。

13、癸丑擢内阁学士,以足疾辞。诏许免趋直,仍专司书局,有大议即家上之。寻教习庶吉士,充一统志总裁,命校订春秋日讲。

14、戴名世是桐城派奠基人;方苞、刘大櫆、姚鼐被尊为“ 桐城三祖 ”,其中,方苞为桐城派创始人。

15、辛卯冬,南山集祸作。南山集者,同邑编修戴名世着集,序列公名。都御史赵申乔疏劾南山集孓遗录有大逆语,部拟南山极刑。公牵连被逮下刑部狱,长缤以待命。公在狱着礼记析疑及丧礼或问。

16、不傍桐城门户、具有明代小品文风采的是袁枚、郑燮和沈复等。

17、但是,从没有一个如此孤独的人,能够得到如此众多“粉丝”的倾心和祝福。

18、归有光并不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归有光”的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

19、姚鼐一生勤于文章,诗文双绝,书艺亦佳。著有《惜抱轩文集》16卷、《文后集》12卷、《惜抱轩诗集》10卷、《笔记》10卷、《尺牍》10卷、《九经说》19卷、《三传补注》3卷、《五七言今体诗钞》18卷,辑成《古文辞类纂》75卷。

20、辛酉周官义疏成,上留览兼旬,命发刻,一无所更。壬戌年七十有以衰病求解书局。赐侍讲衔归里,杜门谢客。

四、桐城派散文家有哪些

1、刘大櫆发展了方苞的“义法”说,提出了“神气”、“音节”、“字句”为文章要素的理论。“著作《论文偶说》

2、民国以后,王用宾直接参与筹划或参加了护国战争、护法运动和国民党山西省支部及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历任地方和中央政府要职。1937年,王用宾在贵州视察时,获悉自己司法行政部部长之职已被卸任,改迁它职。对此情况,王用宾似未上心,开始出人意料地以“半隐”自居,在陪都重庆过起诗酒酬答、结社唱和的悠闲风雅生活。今所见《半隐园诗草》,便是王用宾彼时所作之结集。

3、你好,这里是桐城,这是我的名片

4、实用和言行一致,反对空谈义理。他说:“若门虽不讲,而行事皆与道理吻合,此即真理也”,又说:“凡所贵道学者,必在身体力行,见诸实事,非徒托空言。”上述思想文化政策的特征,正适应了同样尊崇程朱理学、身体力行为文的桐城派的兴盛和发展,为其致力于总结和探讨古文的写作规律,繁荣古代散文创作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条件。

5、桐城派,又称桐城古文派、桐城散文派。因其主要代表人物戴名世、方截、刘大槲、姚鼐等均为安徽省桐城人,故名。桐城派是清代文坛大散文流派,其作家之多、播布地域之广、绵延时间之久,为文学史所罕见。方苞、刘大槲、姚鼐被尊为“桐城三祖”。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则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不重罗列材料、堆砌辞藻,不用诗词与骈句,力求“清真雅正”,颇有特色。桐城派的文章一般都清顺通畅,尤其是一些记叙文,如方苞的《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记》等,都是著名的代表作品。

6、使天下知政事文学皆人臣所以自效,而政事所关尤重。疏下,诸臣议格不行。又疏言会议时九卿中有异议者,宜并列上候圣裁,其詹事科道,宜与九卿会议各抒己见得专达;又请以汤公斌从祀孔庙,熊公赐履郭公琇入祀贤良祠;又请定孔氏家庙祀典补祀先圣前母施氏;皆格于廷议。

7、百年兴衰,弦歌不辍。桐城学堂经过几十年发展,终成一方名校——桐城中学,先后培养出朱光潜、方东美、马茂元、方令孺、疏松桂、陆大道等一大批优秀人才,使“文都”桐城代有传人。

8、方苞(1668年5月25日—1749年9月29日),字灵皋,亦字凤晚年号望溪,亦号南山牧叟。桐城桂林方氏中六房十六世祖,生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六合留稼村)。江南桐城(今安徽省桐城市凤仪里)人,清代散文家,桐城派散文创始人。与刘大櫆、姚鼐、合称桐城派三祖。

9、小时候每过中秋节,少不得要听长辈们煞有介事地讲述一些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当时耿耿于怀的莫过“吴刚伐桂”。这个可怜的学仙者不知因为什么事触怒了上帝,被罚去到月亮上砍伐一棵能够自愈创伤的桂花树,只有砍倒这棵树,吴刚才能重返人间或获得仙术。我曾闲得无聊为吴刚设计出N种方案以应付桂树自愈伤口的情况发生——可惜终于无法验证。现在想来,虽觉有些可笑,但也为自己那时的执拗暗自叫好。

10、元丰五年似乎是个平凡的年头,对东坡来说却并不寻常。这年春天,他向黄州当地的长官徐君猷申请到了废弃军营里素号“东坡”的一块地,躬耕其间,以所得补贴家用,窘境稍解。要是将这艰苦劳动的过程想当然地理解为放松身心、自得其乐,恐怕会令东坡叫屈,当年他收拾这几十亩废地的真实境况是,“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东坡”因了东坡的垦荒和开辟而重现生机,这仿佛正象征他生命状态的自我拯救和蜕变。东坡的别号不仅由此而来,他的艺术和人生也因此正式进入了“东坡时代”。

11、丁巳迁礼部右侍郎,仍以足疾辞。诏免随班趋走,许数日一赴部平决大事。公虽不常入部而时奉独对。一切大除授,大政事,往往咨公,多所密陈,在廷颇侧目公矣。

12、桐城派的文章一般都清顺通畅,尤其是一些记叙文,如方苞的《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记》等,都是著名的代表作品。

13、不过,禅宗让我们乐于接受扫地作为一种修持绝非仅仅是“惩罚”,此亦禅学得以生活化之可能所在。因此,我们在深通佛理的金庸的小说《天龙八部》里,看到一个神一样存在的无名扫地老僧:他数十年间一直在藏经阁扫地,闲暇时翻阅经书和武功秘笈,潜移默化之间,自然而然地成就高深武学和精湛佛学,并以一系列令人不可思议的方式化解了几家的仇怨,甚至客观上消弭了几个政权之间可能产生的对抗与战争。扫地僧符合我们对于生活理想的想象:在长久如循环往复地做同一件事的行为本身中发现与发掘修持的质素,以此自然提升生活的质量、消解生活的“荒诞性”。

14、以散文为主,以编发作家专号为主

15、礼部荐一赀郎入曹,履亲王董部事已许之矣,公以故事礼部必用甲乙科,不肯平署,王亦怒。会新拜泰安为辅臣,召魏尚书廷珍为总宪,忌者争相告曰,是皆方侍郎所为也。以后有疏下,九卿议,辄合口梗之。于是河督言公有门生在河上,尝以托之。上稍不及公,而部中又有挺身为公难者,公自知孤立,以老病请解侍郎任,许之,仍以原衔食俸教习庶吉士。

16、是年秋,命教习庶吉士,公尝欲仿朱子学校贡举议,分诗书易、春秋、三礼为三科,而以通鉴通考,大学衍义附之。诗书易附以大学衍义,春秋附以通鉴纲目,三礼附以文献,通考各以疑义试士。朱文端及杨文定深然之,卒以违众难行而止。至是仍欲发其端,乃请定庶吉士馆课及散馆则例,疴言本科馆选三十有六人,江浙江西湖广数已仅余六人耳,岂志识才人之不若哉,以声律词章多未习也。

17、戴名世是桐城先驱;方苞为桐城奠基人;方苞、刘大櫆、姚鼐被尊为“桐城三祖”;桐城派的代表作家还有:梅曾亮、管同、曾国藩、张裕钊、林纾等。

18、桐城要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木魁)、姚鼐均系桐城人,故名。桐城派是清代文坛上大的散文流派,其持续时间之长,作家人数之多,流衍区域之广,影响熏染之深,实为中国文学史上所罕见。桐城文派源远流长,可以上溯到明末清初。桐城人方以智、钱澄之、戴名世,在古文理论和创作实践上,初步体现桐城文派的某些特征,可以认作桐城文派的前驱。桐城派文论体系和古文运动的形成,始于方苞,经刘大(木魁)、姚鼐而发展成为一个声势显赫的文学流派。方、刘、姚被尊为“桐城派三祖

19、《槐聚心史》以入编“华人的人观与我观”系列心理学丛书出版,故不得不多费口舌谈议钱锺书之“心理世界”,强论“自我”、“本我”、“超我”,这既是此书特点,视为蛇足亦可。钱锺书谓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之logic不同,盲目效法虽多智能,然少情感,《槐聚心史》这种“有方法的写作”则似与此言成一“乌龙”矣。

20、人文桐城丨看点丨乡土桐城丨看桐城

五、桐城派散文特点

1、丁亥丁父忧,公以母老疾,酌礼经筑室宅西偏,奉母三年,不入中门。

2、《游媚笔泉记》雅洁清畅而富有声色,《李斯论》笔法严谨兼婉转有序,《袁随园君墓志铭序》、《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复鲁絜非书》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3、一是家族文化传承,在数百年间都有着稳定的延续。元末明初由于战乱等原因,许多徽州、江西等文化水准更高地区的移民纷纷落户桐城。经过数代人的耕读传家,通过科举入仕,这些移民逐渐发展成为声势显赫的名门望族。诸多望族的联袂共生,为明清时期桐城文学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1938年以后,王用宾的诗几乎每首都有忧时感世的字句,情感亦往往秾烈特甚,每逢元日、中元、中秋、重阳等重要的传统节日,王用宾以诗抒怀时候,都或多或少涉论时艰,如“渡江怕说中原事,击楫欲歌出塞行”,“百年人死秋还祭,一战国殇魂尚游”,“客里中秋草草过,音尘久断尚干戈”,“汉水玄黄馀战血,珠江幽咽滚愁波”,“移山使欲填瀛海,驱日翻思倒鲁戈”,“年光如逝河山改,两京三镇都安在,哀鸿遍野日嗷嗷,大陆半边沉入海”,等等,读来移人心目于彼时世局,不能不为之哀泣。

5、座师高廷尉初度,公方为诸生,寿以文引老泉上富郑公书,以循致高位而碌碌无所成为惧。观者大骇,廷尉曰,吾正欲诸公闻天下之正议也。后进有请业者,公必问所治何经,所得何说,所学谁氏之文,盖有负盛名而舌撟汗下不肯对一词者,公辄愀然不乐。

6、此书选录从先秦时代到清代的古文名家散文、辞赋作品七百余篇,按文体分为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等十三类,每篇文章都略加校勘和点评。

7、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则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他们的许多散文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8、在受乐感文化影响的传统语境中,“受罚”逐渐与“修炼”的内涵合同为悲剧的崇高感荡然无存,因此不仅有了被压在山下五百年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的美猴王,更有武林世界的“第一高手”少林扫地僧。

9、方苞、刘大櫆、至姚鼐,他们之间理论是承上启下的继承关系,揭示桐城古文形成。此后师事、私淑或膺服桐城派的作家遍及全国。

10、公论学一以宋儒为宗,其说经皆推衍程朱之学,所尤致力者春秋三礼也。论文严于义法,非阐道翼教有关人伦风化不苟作。凡所涉笔皆有六籍之精华寓焉。读其文知其笃于伦理,有中心惨怛之诚,盖皆其宅心之实,与人之忠,随所触而流焉者也。

11、刘大櫆在继承方苞“义法”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因声求气”说。​​其弟子姚鼐继承方、刘桐城派文论核心思想,提倡“考据、义理、辞章”兼备,使桐城派古文更为完善。

12、形成地方高校特色校园文化。新校区整体设计以灰白为基调,端庄沉稳,尊贵大气,既体现师范教育的气韵,又彰显桐城人文的特质。桐城派与桐城文化在桐城师专校园里有形可塑、有神可见、有事可为、有人可表。形成了具有高职高专院校共性又独具地域文化个性的特色校园文化。

13、方苞的名篇:《左忠毅公逸事》、《狱中杂记》、《汉文帝论》、《李穆堂文集序》、《书卢象晋传后》、《与李刚主书》、《孙征君传》、《万季野墓表》、《游潭柘记》刘大櫆的名篇:《骡说》《游三游洞记》姚鼐的名篇:《登泰山记》《复鲁絜非书》《游媚笔泉记》等等

14、桐城派是清代散文的一个流派,因为这个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后人名之曰桐城派。

15、一百年后的今日,想象当年的东坡,回顾以往的“寿苏”,我们似乎并无陌生之感,历史的细节和艺文的情性,无不可感可见,亦可推敲。前度小集之时,友人大谿谈到民国以来的“寿苏会”,亟愿赓绍,座中二三子尽觉契意。大谿不但有一颗文心,也有行动力,岁末嘉平,正是欢会感怀、理旧祈新的时节,在他的悉心安排下,丙申的“寿苏”,至少体现了我们这为数不多几人的“共同意志”,又以他所倡导的方式呈现。不敢说如何地去解读东坡经历的“苦雨终风”,唯期尝试体会前人的文化坚守。

16、桐城派是清代中叶大的散文流派,以方苞、刘大槲、姚鼐为代表人物。因这三人均系安徽桐城人,故称桐城派。桐城派发端于清康熙年间,衰微于清末民初,其流行地域之广,几乎遍及全国,在清代文坛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桐城派之所以能成为纵贯清代文坛的蔚蔚大派,是因为它的“载道”思想和“义法”理论,正好与清朝统治者尊崇程朱理学的国策相适应。他们在矫正明末清初“辞繁而芜,句佻且稚”的文风、促进散文的发展方面也有所贡献。

17、注:本文摘自腾讯儒学,作者不详。

18、见到这37个人马上报警!河北1地公安局新通告!

19、二是重视教育培养人才,奠定了桐城派兴盛的深厚人文底蕴。清朝以来,桐城许多有识之士秉承“穷不丢书”的优良传统,回乡兴办了培文书院、天城书院、丰乐书院、毓秀书院和白鹤峰书院,培养人才、泽被乡里。

20、甲辰以葬母假归。乙巳还朝。召见,弱足不任行,命二内侍扶掖至养心殿,顾视嗟叹久之,有先帝持法,朕原情汝老学当知此义之谕,赐芽茶二器,命仍充武英殿总裁。

六、桐城派散文

1、欢迎报刊选载!若刊发,请与编者或作者联系。

2、他任宰相期间,相府家人与望族吴氏因百米巷子地界发生纠纷。双方互不让步,将官司打到县衙。县官怕招惹是非,不敢轻易了断。张家人便千里传书,告知京城的宰相。张英读信后,附诗一首寄回:“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收到书信后,主动撤诉,让地三尺。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让地三尺。这样一来,两家之间就留出了一条六尺宽的巷子,故称“六尺巷”。这段桐城佳话被广泛传诵,带给后人不尽的思索与启示。

3、​辛卯授左中允,迁侍讲,晋侍讲学士,时孙文定嘉淦方以刑部侍郎尹顺天兼祭酒,挺劲,不为果亲王所容。有客自朱邸来,授公意令劾之,即以公代。公拒不可,其人怵以祸,公誓死辞。不数日,有劾孙公婪臧者,遂下狱。公谓鄂文端曰,孙侍郎以非罪死,公复何颜坐中书。于是孙公卒得免,王亦不以是有加于公也。

4、桐城派,是清代文坛大的散文流派。因其早期的重要作家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均系清代安徽桐城人,故名桐城派。桐城派的散文,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则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他们的许多散文都体现了这一特点。戴名世是桐城派奠基人;方苞为桐城派创始人;方苞、刘大櫆、姚鼐被尊为“桐城三祖”。,

5、桐城张氏(张英、张廷玉为代表),有“父子翰林”“兄弟翰林”“祖孙翰林”之誉。桐城姚氏(姚鼐、姚莹为代表),清朝以来以政绩、儒学、文艺、义行等而闻名,成为中国著名的文化世家。桐城方氏(方以智、方苞为代表),明清两朝有28人考中进士,在全国著名世家中也较为罕见。

6、家贫甚,日尝不再食。兄舟为讲诸经注疏,相与博究群书,更相勗以孝弟。弟林早夭,公以弟服未终过时不娶,父母趣之,时弟丧已七阅月矣,公入室而异寝者旬余,族姻大骇,乃勉成婚,犹终身病之。

7、姚鼐的古文以韵味胜,偏于阴柔,他生活于“干嘉盛世”,坐而论道,雍容俯仰,晚年以授徒为业,弟子遍及大江南北。他没有方苞的遭遇,也没有刘大櫆的不平,但学习传统眼界宽,对古文艺术体会深,散文成就比桐城派其他作家要高。《登泰山记》、《游灵岩记》、《泰山道里记序》等文,虽寓考据于辞章,却文法考究,内容扎实,语言凝练简洁,刻画生动,颇有文采,如《登泰山记》,写日出一段:

8、在西方神话中,西西弗斯(Sisyphus)也是如吴刚一般的存在,他是科林斯城的创建者,因为激怒冥王,被诸神处罚要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但每近山巅,石头由于自身的重量滚下山去,于是西西弗斯又得重新将大石头推上去,并一直无止境地做这样的反复劳动。法国作家加缪由此写出一部《西西弗斯神话》,直言生命的“荒诞性”。加缪感兴趣于西西弗斯留恋人间的水、阳光、海湾的曲线、明亮的大海和大地这一想象,因此认为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反抗——生活在社会与思想剧烈变动、灾难与危机无时不在的二十世纪上半叶,加缪的思考与阐述或许正是对时代的一种回应。

9、桐城派历时长久,作家众多,故各家文风也不尽相同,但作为一个流派,还是有其共同特点的。这些特点可由桐城三祖一一方、刘、姚的理论与创作中去探寻。

10、聂隐娘是唐代传奇中著名的剑侠,她的身份之奇、行踪之奇,是引发人们兴趣的两个重要诱点。因此,历来人们理解聂隐娘名字中的“隐”,认为是隐藏之隐、隐居之隐、隐逸之隐:从隐娘十岁那年离奇失踪,十五岁时又毫无征兆地返回,仍“遇夜即失踪,及明而返”,到所学剑术可将兵器隐藏脑后,又能以药化尸成水,再到对付空空儿时化为蠛蠓,潜藏入刘督体内听伺,后“沉醉而去”,无复有人见之——一个见首不见尾、功法非凡的隐士形象跃然纸间。

11、游太学,李文贞公(光地)见公文,叹曰,韩欧复出,北宋后无此作矣。时公卿争相汲引,公非先焉不往。​

12、安徽人与宝岛有缘,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就是合肥人;两个甲子以前,与将台湾割让日本一事至为密切的李鸿章李中堂,偏巧也是合肥人。我知道,确也曾有一位叫王用宾的官员被道光帝任命为台湾知府,但他却并未渡海登岛,史载其于赴任之前便被令与江西吉安知府裕铎互调。因此,裕铎成为了台湾省名义上第九十七位、事实上第九十六位知府。

13、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十九日,东坡迎来了他的四十五岁生日。一个被贬外放的官员,门可罗雀自不必说,昔日故交怕也避之不及。东坡却哪会在意这些,这天他早早地“置酒赤壁矶下,踞高峰,俯鹘巢”,边赏江景,边为这个悠闲的假期也是难得的节日庆祝,陪同他的尚有郭姓古姓二生。

14、桐城派的基本理是从方苞开始建立的。他继承归有光的“唐宋派”古文传统,提出“义法”主张:“义”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言有物,说文章要有;言有序,说文章要有条理跟形式技巧。他对于文章,要求的是“雅洁”。

15、桐城派千余人的创作队伍,其散文作品可谓汗牛充栋。2000余种作品既体现了桐城派文论的共性,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又各具特色。清代以降,编辑出版的桐城派本籍作家文集450余卷,非桐城籍桐城派作家著作,更是不胜数计。不少名篇佳构如方苞的《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记》,薛福成的《观巴黎油画记》等,一直选作大中学校文科教材。而现当代文化名人如胡适、郭沫若、钱钟书、朱光潜等,都受到过桐城派散文的潜移默化的润泽。

16、狱词五上,圣祖矜疑,李文贞亦力救之,遂蒙恩宥,癸巳出狱,籍汉军。圣祖硃谕武英殿总管曰,戴名世案内方苞学问天下莫不闻,可召入南书房。遂命撰湖广苗归化碑文,越日,命作黄钟为万事根本论,及赋一。

17、顶流桐城,“名城”里的“国字号”

18、现实里,我们身边似乎也有些位“不可救药的乐天派”,其实他们的内心相当孤独。

19、桐城“抵天柱而枕龙眠,牵大江而引枞川”。夏商时期,桐城属扬州之域。周置桐国,因适宜种植油桐而得名。秦为舒县,隶九江郡。西汉初为枞阳县,隶庐江郡。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为桐城县,隶盛唐郡,此为桐城县名之始。199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桐城撤县设市(县级),由省直接管辖,委托安庆市代管。

20、初公在蒙养斋与河督高君共事,既而高违众议开毛城埔,举朝争之不能得,台省二臣竟以是下狱。公言于徐文定,文定上言不当以予罪谏官,上即日释之。公复具疏力陈河督之愎,河督入对,上以疏示之,大憾,思倾公。

1、(声明)本文载于《中国社会报》(民政部主管)2021年3月15日第7版。

2、己未充经史馆总裁。众以上意未置公也。属庶常散馆,公请补后到者试,忌者劾之,谓公有所私,遂落职。命仍在三礼馆修书。而编修呉绂者,公所卵翼以入书局也,至是,尽窜改公之所述,力加排诋,闻者骋之。然上终思公,屡顾左右大臣言,方苞,惟天性过执,自是而非人,其设心固无他也。吏部推祭酒,上沉吟曰,是官应使方苞为之,方称职。旁无应者。

3、宗伯公讳苞,字灵臯,号望溪,南董公仲子也。生四岁,父口授诸经。尝早起以鸡声隔雾命对,即应曰,龙气成云。偶窃效为诗,父恐耗有用之心力,止之,遂绝意不复作。

4、一是共享特色文献库。学校与桐城市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签署共建共享协议,将特色库建设列入安庆市争创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建设项目。二是文化讲座进社区。学校积极鼓励教师走上社会,积极宣传桐城派与桐城文化的道德精神,以和谐理念、礼让精神和君子品格影响广大市民。三是创新文化育人新方法。近年来,濡染桐城派与桐城文化精神的桐城师专大学生,参与了卫生清扫、敬老扶老、交通监督岗、社区或行业文艺演出等常规性社会文化活动,重点参与了桐城文化景点业余导游、助残阅读帮扶团队、农村精神病患儿社会调查与扶助小组等一系列的大型社会文化活动。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桐城派散文主张【124句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