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语十二则
1、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2、在《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
3、④[乐]以……为快乐。
4、"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迷惑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5、《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6、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自然规律,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7、在《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之道主要有三个方面,这三方面分别是:,,。
8、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9、(译)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
10、为:为人谋而不忠乎()
11、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提问并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12、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3、(孔子说):“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14、③[切问而近思]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切,恳切。
15、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16、在《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
17、温故而知新()()
18、在《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做事和说话方面提出了要求:,他认为君子做事要敏捷、迅速,但说话要谨慎。
19、说文解字:神、佛、仙、鬼、魔、妖、精
20、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二、论语十二则是几年级的课文
1、(赏析)喻,明白,通晓,这里可译为“懂得”。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君子重义,小人重利;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
2、孔子在《季氏将伐颛臾》中谈及国家治理时要处理好贫富悬殊的问题,否则会影响到国家的安定。他说的原话是:,。
3、兴观群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4、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bì)。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5、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6、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7、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8、唯求则非邦也与:唯,难道。邦:国家,这是指国家大事。与,同“欤”,疑问语气词。
9、译文: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疑惑。”
10、孔子说:“只知道学习,却不知道思考,到头来等于白学;只知道思考却不去学习,则就变得有害了。”
11、此文是篇驳论,借对话形式展开批驳,破中有力,运用了历史材料,“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现实事例,颛臾在“邦域之中”,“是社稷之臣”;名人名言,“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三种论据,立论坚实可靠,驳斥也有理有据。
12、哂:微笑,这里略带讥讽。
13、名词活用为动词,吃饭
14、请星标“语文热”,多点在看
15、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16、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17、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18、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19、《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孔子认为“均”“和”“安”才是衡量一个国家强大与否的标准,这是因为他认为,,。
20、文中写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的句子是:,。
三、论语十二则翻译及原文
1、曰:“夫子何哂由也?”
2、译文:孔子在河边上说:“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3、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4、《大学》《中庸》《孟子》
5、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6、季氏将伐颛(zhuān)臾(yú)。冉(rǎn)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7、《论语》与()、()、()并称“四书”。
8、(译)孔子说:“学了知识之后时常去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9、在《十二章》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什么用的句子是:,?
10、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11、②[殆(dài)]疑惑。
1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13、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4、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
15、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16、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17、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18、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够独立做事,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却不会逾越法度规矩。”
19、(赏析)也有译作“早上明白了道,晚上死了也可以”,总觉得太狠,学识诚可贵,生命价也高。“死”作为动用法,译作“为……而死”更好。
20、曾皙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和几个成年人、几个孩童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
四、论语十二则
1、在《季氏将伐颛臾》中,体现孔子治国理念的句子是,。其中,“来”是对外政策,“安”是对内措施。
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3、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4、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guǎ),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5、文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子路的性格直率,从“”可以看出;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可以看出;公西华更谦虚,从“,。,,,”的对话可以看出;曾晳从容洒脱而又谦恭,从“,,”的动作神态中可以看出。
6、早上明白了仁义之道,晚上为它去死也可以。
7、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8、《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全书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其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9、善者,古义:();今义:()
10、孔子在河岸上说:“逝去的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1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12、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13、(我要投稿)(我要加群)(我要买书)(我要听网课)
14、子曰:“三军①可夺②帅也,匹夫③不可夺志也。”(《子罕》)
15、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16、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17、在《十二章》中,孔子对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在吃饭和居住方面提出了要求的句子是:,。
18、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9、率尔而对/如其礼乐,以俟君子/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20、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五、论语十则
1、长按扫码关注,2021牛年好运
2、夫子何哂由也:何,为什么。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正文翻译注释赏析
4、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
5、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孙氏的封地,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
6、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7、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8、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9、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借用盲人搀扶者的失职来比喻冉有、子路没有尽到家臣的职责的句子是,,?
10、在《十二章》中,孔子用“文”和“质”对“君子”下了定义的句子是:,。
11、文中有三处用了反诘句,“何以伐为?”“则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反诘句的运用使句子感情色彩强烈,批驳力较强;也使肯定的答案寓于反问当中,使肯定更为有力,语气亦更加含蓄,引人思索。
12、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1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14、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15、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16、夫子:季康子。春秋时,对长者,老师以及贵族卿大夫等都可以尊称为夫子。
17、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18、在《十二章》中,孔子教育学生要多读《诗经》,因为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高观察力,还“,”,意思是还可以团结群众,抒发不满。
19、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
20、如果加上《学而篇第一》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便是重复四次。这种现象只能作一个合理的推论:孔子的言论,当时弟子各有记载,后来才汇集成书。所以《论语》一书绝不能看成某一个人的著作。
六、论语十二则
1、鼓:弹。瑟:古乐器。希:同“稀”,稀疏,这里指鼓瑟的声音已接近尾声。舍:放下。作:立起来,站起身;撰:才具,才能。
2、在《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都不想做的,就不要希望别人也能做到的句子是:,。
3、动词活用为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4、在《十二章》中,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其中功亏一篑是因为“”,而能够持之以恒是因为“”。
5、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6、颜渊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返归于周礼就是仁。一旦所有的人都约束自己返归于周礼,全天下就尽归于仁了。对仁的追求完全取决于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具体的做法。”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7、④[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泛指多次。一说,实指,即三个方面。省,自我检查,反省。
8、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9、(赏析)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换位思考”。这里的“其”,是副词,“大概,也许”的意思。这个词语很重要,但如果你不愿记,我也不强求,因为我也不愿记。
10、侍:侍奉,本指侍立于尊者之旁。侍坐:此处指执弟子之礼,侍奉老师而坐。
1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要用礼来治理国家,可他说话却不知道谦虚。以:介词。靠,用。让:礼让,谦逊。
12、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
13、见到有才华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和他看齐;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14、文中面对孔子的提问,个性鲁莽却率真的子路急忙回答道:“,,,;,,。”
15、君子,饮食不要求饱足,生活不要求安逸,做事勤勉而语言谨慎,接近有道德的人来匡正自己,这就可以说是喜欢学习了。
16、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18、(赏析)“克”有两种意思:一为“克制”,二为“战胜”。这里两种解法都有意味。克制自我,战胜自我,使自己的言行举止合乎礼仪,是社会稳定和谐的需要。
19、在《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的原因是:,。
20、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1、在《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吃饭、居住、做事和说话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以后,还要求君子“,”,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好学的表现。
2、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3、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4、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还要礼仪做什么?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还要奏乐做什么?”
5、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6、⑥[从心所欲]顺从意愿。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论语十二则是几年级的课文【126句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