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全文翻译及赏析【120句文案】

一、论语全文解释

1、孔子说:“夷狄(文化落后)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呢。”

2、本章孔子讲的君子之道,就是为政之道。子产在郑简公、郑定公之时执政22年。其时,于晋国当悼公、平公、昭公、顷公、定公五世,于楚国当共王、康王、郏敖、灵王、平王五世,正是两国争强、战乱不息的时候。郑国地处要冲,而**于这两大国之间,子产却能不低声下气,也不妄自尊大,使国家得到尊敬和安全,的确是中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孔子对子产的评价甚高,认为治国安邦就应当具有子产的这四种道德。

3、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4、(译文2)孔子说:“《关雎》这首诗,抒发快乐的感情,但没有放荡,抒发哀怨的感情,但不致损伤。”

5、11子曰:“君子怀①德,小人怀土②;君子怀刑③,小人怀惠。”

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7、注释:混乱的名称不得到纠正,那么说话就不顺当;说话不顺当,那么事情就办不成。

8、注释:中等智力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中等智力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

9、(注释)①敬:严肃认真,如“敬业”,指对工作严肃认真。

10、15子贡问曰:“孔文子①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②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1、(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2、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

13、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有才德的人。

14、①适:音dí,意为亲近、厚待。

15、20季文子①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②可矣。”

16、(注释)道:通“导”,训导、引导、领导的意思。齐:整治免:避免格:至,来,引申为归服

17、16子曰:“射不主皮①,为力不同科②,古之道也。”

18、孔子时代,可供学生阅读的书还不很多,《诗经》经过孔子的整理加工以后,被用作教材。孔子对《诗经》有深入研究,所以他用“思无邪”来概括它。《论语》中解释《诗经》的话,都是按照“思无邪”这个原则而提出的。

19、②杇:音wū,抹墙用的抹子。这里指用抹子粉刷墙壁。

20、②服劳:服,从事、担负。服劳即服侍。

二、论语的全文翻译及赏析

1、①臧文仲:姓臧孙名辰,“文”是他的谥号。因不遵守周礼,被孔子指责为“不仁”、“不智”。

2、13有子曰:“信近①于义②,言可复③也;恭近于礼,远④耻辱也;因⑤不失其亲,亦可宗⑥也。”

3、注释:三人同行,一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在其中。选取他们的优点跟着做,了解他们的缺点自己注意改正不犯。

4、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5、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6、3子谓子贱①,君子哉若人②,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③。”

7、孔子说:“学到的东西按时去温习和练习,不也很高兴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

8、注释:不担心财产少,只担心财富分配不均;不担心人口少,只担心境内不安定。

9、③何有于我哉:对我有什么难呢?

10、有人对孔子说:“你什么不从事政治呢?”孔子回答说:“《尚书》上说,'孝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把这孝悌的道理施于政事,也就是从事政治,又要怎样才能算是为政呢?”

11、《论语》是儒家经典之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12、③三年:对于古人所说的数字不必过于机械地理解,只是说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时间而已,不一定仅指三年的时间。

13、18子曰:“臧文仲①居蔡②,山节藻棁③,何如其知也!”

14、22子在陈①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②狂简③,斐然④成章,不知所以裁⑤之。”

15、(译文)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率?有人向他讨点醋,他(不直说没有,却暗地)到他邻居家里讨了点给人家。”

16、②义:义是儒家的伦理范畴。是指思想和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礼”。

17、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18、(译文)孔子说:“算了吧!我没有见到过能够发现自己的错误而又能从内心责备自己、作自我批评的人。”

19、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当国家有道时,他就显得聪明,当国家无道时,他就装傻。他的那种聪明别人可以做得到,他的那种装傻别人就做不到了。

20、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三、论语 解释

1、(解读)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时“三月不知肉味”(《迷而》)如此沉醉,当然会认为它尽善尽美了。

2、②大师:大,音tài。大师是乐官名。

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5、①赋:兵赋,向居民征收的军事费用。

6、其由也与:《檀弓》,子路曰:“伤哉贫也,生无以为养,死无以为礼也。”《家语》:子路为亲负米。则衣敝緼袍乃实况,非设辞。

7、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8、(注释)《诗》三百:《诗》指《诗经》,《诗经》共有诗305篇。这里说“三百”是举其整数。蔽:概括。思无邪:原本是《诗经鲁颂同》中的一句;孔子借来评论整部《诗经》。“思”在《同》篇里本是无义的语首词,但孔子却引用它当“思想”解。

9、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10、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11、注释: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12、(注释)色难:态度好很难。色,容色态度;难,困难。弟子:与下文“先生”相对,弟子指晚辈,先生指长辈。馔:吃喝。曾:副词,竟:难道。

13、①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14、子游做了武城的长官。孔子说:“你在那里是到了人才没有?”。子游回答说:“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从来不走邪路,没有公事从不到我屋子里来。”

15、这一章里,孔子主要称赞的是伯夷叔齐的“不念旧恶”。伯夷、叔齐认为周武王伐纣是“以暴易暴”,既反对周武王,又反对殷纣王,但为了维护君臣之礼,他还是阻拦武王伐纣,后因不食周粟,而饿死在首阳山上。孔子则从伯夷、叔齐不记别人旧怨的角度,对他们加以称赞,因此别人也就不记他们的旧怨了。孔子用这样一个故事讲述了为人处世应有的态度。

16、这一章紧接前一章的内容,继续谈论治学的方法问题。前面说他本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此章则说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17、7子曰:“道不行,乘桴①浮于海,从②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1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9、注释:不担心自己没有职位,担心自己没有可以立身的本领。不担心没有人了解自己,担心自己不具备让人知晓的本领。

20、(译文)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当他父亲死去以后,观察他的行为。如果他长期不改变父亲的原则,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四、论语解释大全

1、(译文)孔子说:“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是好的。选择住处,不住在有仁德的地方,那怎么能说是聪明智慧呢?”

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3、(译文)孔子说:“居于执政地位的人,不能宽厚待人,行礼的时候不严肃,参加丧礼时也不悲哀,这种情况我怎么能看得下去呢?”

4、(译文)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5、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自成体系内部辅导教材,的教学研发团队。

6、④木铎:木舌的铜铃。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7、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8、②佞:音nìng,能言善辩,有口才。

9、①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10、有人问孔子关于举行禘祭的规定。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这种规定的人,对治理天下的事,就会像把这东西摆在这里一样(容易)吧!”(一面说一面)指着他的手掌。

11、(译文)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为他们年高而担心。”

12、①韶:相传是古代歌颂虞舜的一种乐舞。

13、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5、17子贡欲去告朔①之饩羊②。子曰:“赐也!尔爱③其羊,我爱其礼。”

16、(译文)子贡提出去掉每月初一日告祭祖庙用的活羊。孔子说:“赐,你爱惜那只羊,我却爱惜那种礼。”

17、4林放①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②也,宁戚③。”

18、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19、(译文)子张问孔子说:“令尹子文几次做楚国宰相,没有显出高兴的样子,几次被免职,也没有显出怨恨的样了。(他每一次被免职)一定把自己的一切政事全部告诉给来接任的新宰相。你看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可算得是忠了。”子张问:“算得上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得仁呢?”(子张又问:)“崔杼杀了他的君主齐庄公,陈文子家有四十匹马,都舍弃不要了,离开了齐国,到了另一个国家,他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就离开了。到了另一个国家,又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又离开了。这个人你看怎么样?”孔子说:“可算得上清高了。”子张说:“可说是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得仁呢?”

20、②千室之邑,邑是古代居民的聚居点,大致相当于后来城镇。有一千户人家的大邑。

五、《论语》词语解释

1、④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2、17子曰:“晏平仲①善与人交,久而敬之②。”

3、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4、(翻译)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5、(注释)(1)王孙贾:卫灵公的大臣,时任大夫。(2)媚:谄媚、巴结、奉承。(3)奥:这里指屋内位居西南角的神。(4)灶:这里指灶旁管烹饪做饭的神。(5)天:以天喻君,一说天即理。

6、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刚强的人。”有人回答说:“申枨就是刚强的。”孔子说:“申枨这个人欲望太多,怎么能刚强呢?”

7、(注释)(1)监:音jiàn,同鉴,借鉴的意思。(2)二代:这里指夏代和周代。(3)郁郁:文采盛貌。丰富、浓郁之意。

8、(注释)(1)子贱:姓宓(音fú)名不齐,字子贱。生于公元前521年,比孔子小49岁。(2)若人:这个,此人。(3)斯焉取斯:斯,此。第一个“斯”指子贱,第二个“斯”字指子贱的品德。

9、②道:孔子这里所讲的道,是说国家的政治符合高的和好的原则。

10、(译文)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人们所说的孝,往往是指能够赡养父母。其实就连狗马之类都能够得到人的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狗马之类又有什么区别呢?”

11、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12、在本章中孔子说一个人当父亲死后,三年内都不能改变他父亲所制定的那一套规矩,这就是尽孝了。其实,这样的孝,片面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依从。宋儒所作的注说,如不能无改于父之道,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这样,无改于父之道则成了大的善,否则便是不善。这样的判定原则,正如鲁迅所说的,,是歪曲的。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人们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都不能总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代超过前代,这是历史的必然。

13、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14、注释:人的过错,各属于一定的类型。观察一个人所犯的过错,便可以知道他是什么人了。

15、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16、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17、孔子说:“伯夷、叔齐两个人不记人家过去的仇恨,(因此,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因此也就少了。”

18、(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19、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20、语出《论语。述而第一》,原文:“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意思是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望,学了东西也难以巩固。要注重忠诚信义。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错误,就不要怕改正。对于“无友不如己者”,说白了就是,(要交的和已交的)朋友中没有一个比自己差的。换句话说,你还不如我,我不和你做朋友。可是,如果人人都坚持这个标准或者说观点,你想想,哪一个人还能有朋友?所以,孔老夫子的这句话是不可行的,也是经不起推敲的。

六、论语全文解释

1、(注释)温故:温习旧知识,也就是”学而时习之”的意思。

2、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去做官。”

3、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4、③澹台灭明: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武城人,孔子弟子。

5、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6、孔子对鲁国乐官谈论演奏音乐的道理说:“奏乐的道理是可以知道的:开始演奏,各种乐器合奏,声音繁美;继续展开下去,悠扬悦耳,音节分明,连续不断,后完成。”

7、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8、(注释)①放:依据,根据。

9、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0、(注释)①侍:指立传。若坐侍,则称侍坐。②盍:“何不”的合音字。③衣:此字是唐以后加上去的,应去掉。④敝:坏。⑤伐善:夸耀自己的好处。伐,自夸。③施劳:表白自己的功劳。

11、提醒:点上方↑“王杰语文”即可免费订阅本刊。

12、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不善辩。”孔子说:“何必要能言善辩呢?靠伶牙利齿和人辩论,常常招致别人的讨厌,这样的人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仁,但何必要能言善辩呢?”

13、(译文)有子说:"礼的施行,以和谐为贵。以前圣王的治理之道,好就好在这里,不管小事大事都遵循这一原则。但有行不通的地方,这是因为只知一味地为求和谐而求和谐,不用礼仪来加以节制,那也是不行的。"

14、④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澳》。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15、鲁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19岁,为了能够经常回到祖籍地宋国祭拜祖先,便迎娶了宋国人丌官氏之女为妻。

16、子华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他二斗四升。”冉求却给他八十斛。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乘坐着肥马驾的车子,穿着又暖和又轻便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只是周济急需救济的人,而不是周济富人的人。”

17、肱(gōng):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

18、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来做枕头,这样做我很快乐。用不正当的手段使自己富有、尊贵,这对我如同浮云一般(指不值得关心)。”

19、③翕:音xī。意为合、聚、协调。

20、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站立,站得住。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论语的全文翻译及赏析【120句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