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屈原写离骚
1、早晨我在大坡采集木兰,傍晚在小洲中摘取宿莽。
2、第四章(徘徊)38行:诗人又陷入苦闷与徘徊之中。辛辛苦苦的求索又遭失败,究竟何去何从?诗人无奈,于是“取琼茅来卜卦”,请灵氛为他占算以决疑。灵氛卜卦的结果是必须远游离开楚国才有出路。经过一番考虑,仍然犹豫不决。于是再请巫师降神求教。之后,又经反复审慎的思索,终决定“远游自离去”,离开楚国出游。
3、离骚中写屈原自己虽然有良好的美德但是也要不断,加强修养的句子是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离骚》是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也是中国古代长的抒情诗。
4、从巫术祭歌的结构来看,《离骚》其实也有着完整而严密的逻辑性:即《离骚》在结构上是对以《九歌》为代表的祭歌的模仿,总体上可分为三大段。而在第二段和第三段,《离骚》和《九歌》的整体结构完全雷同。具体论述如下:
5、忧愁烦闷啊我失意不安,现在孤独穷困多么艰难。
6、高尚的思维造就永恒的幸福。纵观古今,历览中外,莫不如此。楚之屈原,于“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中决不合流同污,投身汩罗江,死亡的虽然是血肉的身躯而升华的却是永恒的幸福。
7、其次,在先秦时代,人们强调的是《诗经》的外交用处,而并非它的文学性。在《论语》中,孔子认为《诗经》“可以言”,也就是可以正式地表达自己。换言之,就是注重《诗经》中的兴、观、群、怨的教化功能,认识功能和政治功能,而并非《诗经》的抒情功能。
8、满屋堆着都是普通花草,你却与众不同不肯佩服。
9、凤凰翔于千仞兮,览德辉而下之。
10、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11、这个世道混浊善恶不分,喜欢嫉妒别人抹煞所长。
12、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
13、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
14、(言自己虽怀德不用,但仍要高我之冠,长我之佩,尊我之威仪,整我之服饰,以示我鹤立鸡群,鸷鸟不群,与众人相异。)
15、(我宁愿突然死去烟消云散啊,也不愿随波逐流,取这种世俗的媚态。①溘死:突然死去。溘,kè,突然、忽然。②流亡:形体消亡,即死。③此态:指上面所说的“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16、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17、二是跟屈原本人的才情有关。《史记》记载屈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善于使用修辞手法,大概是娴于辞令的重要组成部分。孔门弟子中,以言语见长受到孔子赞扬的子贡,就是个善于使用比喻修辞格的人,把孔子比作日月泰山,把孔子学说比作高墙王宫,都是著名的比喻。孔子骂学生时张口就来的“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把懈怠偷懒、不求上进的弟子比作朽木、粪土之墙,更是家喻户晓。
18、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
19、方和圆怎能够互相配各,志向不同何能彼此相安。
20、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
二、屈原写离骚的心情
1、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
2、总之,《史记·屈原列传》的说法是可信的,即《离骚》创作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时,是屈原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创作出的一首政治抒情诗;而《史记·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是抒情性文字,行文时不太忠实于史实,也是有可能的。
3、女嬃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
4、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5、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
6、司马迁并没有解释“离”字,只解释了“骚”字。按照古汉语语法,“离忧”可以有①离开忧、②离开之忧、③遭逢忧三种不同的理解。班固把“离”解释为“遭”,等于在司马迁的三种可能中选择了③遭逢忧。王逸把“离”解释为“别”,正好跟班固相反,否定了③遭逢忧,留下①离开忧、②离开之忧。
7、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8、《离骚》是屈原被贬后写出来的。本诗在中国历史上有一定地位,因此诗人也称“骚人”。
9、(烦闷忧郁我潦倒失意啊,在这个时世我孤独走投无路。①忳:tún,忧闷。②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忳”与“郁邑”同义反复,用以强调忧闷之深切。③侘傺:chàchì,失意的样子。④穷困:路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的意思。⑤时:时世。)
10、时世纷乱而变化无常啊,我怎么可以在这里久留。
11、具体而言,就是《离骚》第三句“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是屈原在呼唤祖先祝融,是唤神之辞,这与以《九歌》为代表的巫术祭歌是一样的。
12、第八部分:诗人听了巫咸的话,后决定离开楚国。这一部分把诗人复杂的矛盾心理,万千思绪,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13、在这一段文字中完整的保留了楚地祭祀歌舞的场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女巫们在祭祀仪式上,一面准备好用蕙兰桂椒制作的祭品,一面手持香草,或许身上也缀满鲜花,在纷繁的音乐声中尽情地歌舞,目的就是使神灵体会到快乐的气氛。
14、这三段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抒情过程,在抒情达意上也是相对独立,各自完整的。然而,连接三个段落之间的内在根据却是民间祭歌,是屈原自觉或不自觉的模仿了民间祭歌的结构。和一般祭歌在情节上分为三大段一样,《离骚》第一段先引出主祭之神祝融,第二段和第三断再索祭众神。
15、骚:浪漫主义源头《离骚》
16、长大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17、屈心而抑志兮,忍尤①而攘②诟③。
18、原文: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稍等我给你自恋的翻译下。
19、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
20、《天问》是屈原根据神话、传说材料创作的诗篇,着重表现作者的学术造诣及其历史观和自然观。《九歌》是楚国祀神乐曲,经屈原加工、润色而成,在人物感情的抒发和环境气氛的描述上,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然而是代人或代神表述,并非作者自我抒情,它更多地显示了南楚文学传统的痕迹。《离骚》一组,《九歌》一组,构成了屈原作品的基本风格。
三、屈原写离骚时的背景
1、想到远方去又无处安居,只好四处游荡流浪逍遥。
2、(面对污浊的、看不到希望的环境,诗人爆发出痛苦而无奈的浩叹:“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清代朱骥在《离骚辨》中说:“此句无限神情,在‘独’字、‘也’字内,盖大夫遥想从前一片婆心,满腔热血,不意今日到此地位。”这一句是整首诗中长的诗句,作者似乎欲借此将胸中块垒尽情倾吐出。)
3、屈原《离骚》:离骚是什么意思?
4、它们枯萎死绝有何伤害,使我痛心的是它们质变。
5、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6、虽然《离骚》在情节结构上和巫术祭歌相同,但是《离骚》毕竟不是程序性的祭歌,而是一首杰出的诗篇。那么,作为诗歌的另两大要素——意象和语言,它与巫术祭歌是否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呢?
7、(这两个句子以“哀”字为中心,前面描写哀痛的情状,尽现哀痛之深,后面写哀痛的原因,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
8、话题“出乎其外,入乎其内”:
9、对草木好坏还分辨不清,怎么能够正确评价玉器?
10、让我的马在咸池里饮水,把马缰绳拴在扶桑树上。
11、曰:“勉升降以上下兮,求矩矱之所同。
12、解析(1)重点字:犹(2)重点字:哀、须臾、羡(3)重点字:陨答案(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2)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3)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13、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对“离骚”作了另一种解释,他在《离骚赞序》一文中写道:“离,犹遭也;骚,忧也。”班固认为《离骚》是诗人抒发自己坎坷遭遇的诗篇,所以“离骚”二字应作遭遇忧患之解。
14、总之,大量具有巫术祭歌色彩的香草意象的运用,以及富有特色的土著祭歌的语言,是构成《离骚》整体风格的重要因素。而祭祀套语的应用又使《离骚》回环反复,韵味悠长,加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具有很强的装饰性,使《离骚》显得绚丽多彩,神秘瑰伟。
15、关于《离骚》的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16、(即使被肢解我还是不会变心啊,难道我的志向可以因受挫而改变?①体解:分解人的肢体。古代酷刑之一。②惩:受创而改变。)
17、后来楚怀王听信奸人的谗言,将屈原流放至汉北。在他流放汉北期间,楚国先是遭到齐魏韩三国的联合攻击,楚国不敌只能求助于秦国。楚秦两国本就是“死对头”,所以秦国自然不可能轻易出手帮助楚国,于是楚怀王就将太子送到秦国当人质。秦国随后出兵相助楚国,齐魏韩三国军队溃败。就在此次战役结束后的第二年,在秦国当质子的楚国太子与秦国的一个大夫发生冲突,并且不小心将对方杀死。
18、“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指楚怀王)之迟暮(晚暮,指衰老)。”看到草木也有凋零之时啊,便害怕美人也将衰老。
19、从亚当和夏娃的叛逆开始,上帝就创造了人类。它赋予人类的不仅仅是血肉之躯,更是思维的方式。思维是敏感,也富有生命力的东西,改变思维的角度和方式,我们就会有新的感受和发现。
20、鸷鸟①之不群②兮,自前世而固然③。
四、屈原写离骚的背景故事
1、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2、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3、我早知道忠言直谏有祸,原想忍耐却又控制不住。
4、《国风·周南·螽斯》:螽斯羽,詵詵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5、杨之光屈原书法对联
6、《报任安书》里也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7、后辛之菹醢兮,殷宗用而不长。
8、屈原写了《离骚》之后,各国争霸达到了白热化。公元前278年,正如屈原所料,秦军占领楚国京都。屈原目击着眼前所发生的一切,心如刀割,他怎么也不敢相信自己的祖国就这样被秦国侵略而占有。
9、“大王,秦国恨齐国,如果楚国确实能断绝跟齐国的关系,秦国愿意拿出商于之间六百里的土地给楚国。”张仪的话再次在这偌大的皇宫中响起。
10、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敶词:
11、屈原在《离骚》中写到人生各有乐趣,而自己爱美习以为常,接着以“,”两句表明要坚定人生志向,即使被肢解也绝不改变。
12、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13、《离骚》《天问》《九歌》可以作为屈原作品三种类型的代表。《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大招》,其内容与风格可与《离骚》列为一组,大都是有事可据,有义可陈,重在表现作者内心的情愫。《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是屈原全部创作的重点。
14、诗歌中使用比喻手法,当然不是屈原的创造,比《楚辞》早一百四十年以上的《诗经》中,已经懂得使用比喻手法,“赋比兴”中的“比”就是比喻。但是,屈原《离骚》中比喻手法使用如此丰富多彩、频繁密集,却是史无前例的。
15、屈原心灰意冷了,萌生了离开这个世界的想法。但他难舍难离祖国的怀抱,他左思右想,终还是决意离开了这片土地。临终前,他写下了《怀沙》绝笔诗,然后,抱着一块石头投入汨罗江自尽,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情诗。这一天正是农历的五月初五日,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16、商汤夏禹态度严肃恭敬,正确讲究道理还有文王。
17、面对如此污浊的、看不到希望的环境,作者爆发出痛苦而无奈的浩叹:“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18、芳菲菲而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沬。
19、《离骚》的语言是相当美的。首先,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带香草喻保持修洁等。
20、世间混乱污浊嫉贤妒能,爱障蔽美德把恶事称道。
五、屈原写离骚的写作背景
1、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纷独有此姱节。
2、为什么这样美好的琼佩,人们却要掩盖它的光辉。
3、我叫天门守卫把门打开,他却倚靠天门把我呆望。
4、“宁溘死以流亡(随水流而消逝)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表现其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5、虽体解①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②?
6、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译文:我打马在兰草水边行走,跑上椒木小山暂且停留。既然进取不成反而获罪,那就回来把我旧服重修。
7、可以说,香艳的花草是被作为巫术仪式的象征的。它即是祭祀歌舞的重要道具,又是招来神灵的祭品的重要部分。在某种程度上,花草就意味着祭祀行为,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花草与巫术祭祀是不可分离的。
8、第三部分:在诗人的政治生涯中遭遇挫折之后,不退缩不气馁,兴办教育为国家培养人才,但在“众皆竞进以贪婪”的环境中,群芳芜秽了——这是诗人遭遇到第二次挫折,但诗人自已依旧积极自修,依照彭咸的遗教去做。
9、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
10、折下玉树枝叶作为肉脯,我舀碎美玉把干粮备下。
11、这一句是整首诗中长的诗句,作者似乎将胸中郁积已久的愁闷尽情倾吐出来,震动人心。
12、我调度和谐地自我欢娱,姑且飘游四方寻求美女。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屈原写离骚的心情【92句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