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赤壁赋译文的写作特点有【81句文案】

一、前赤壁赋译文

1、我对客人说:“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吗?水象这样不断流去,但它实际上不曾流去;月亮时圆缺,但它终于没有消损和增长。原来,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容不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我们又羡慕什么呢?再说那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应有的东西,虽说是一丝一毫也不拿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它,听到的便是声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得到它没有人禁止,享用它没有竭尽,这是大自然的无穷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

2、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32)武昌:今湖北鄂城县。

4、正:正襟危坐(使动,整理,端正)

5、(3)下 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 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

6、此非曹孟德之诗乎?“非”为标志的判断句

7、客解决了思想问题,心情舒畅,无所忧虑,于是同苏轼“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跟文章开头的“泛舟”“月出”遥相呼应。一枕好睡醒来了,一宿晚景过去了,一次赤壁之游结束了,一篇《赤壁赋》也随之收尾了。

8、(44)蜉蝣:一种昆虫,夏秋之交生于水边,生命短暂,仅数小时。此句比喻人生之短暂。

9、学员们不仅因抱团学习受益,更因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受益。

10、(6)正襟危坐(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 )

11、(18)击空明兮溯流光:船桨拍打着月光浮动的清澈的水,溯流而上。溯:逆流而上。空明、流光:指月光浮动清澈的江水。

12、武汉大学刘祖德教授手写的《岩土人生感悟点滴》

13、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14、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15、(3)举酒属客 ( 通“嘱”,劝人饮酒 )

16、腾讯视频、优酷视频开设毛笔哥哥频道

17、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共适,一作:共食)

18、于是饮酒乐甚,扣舷〔xián)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è)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niǎo),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19、壬(rén)戌(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shǎo)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20、客人答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操的诗句吗?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河环绕,草木茂盛,这不是曹操被周郎所困的地方吗?当年他攻破荆州,出兵江陵,顺流东进的时候,战舰千里相连,旗帜遮住了天空,临江饮酒,横握长矛作诗吟咏,真是一代英雄啊,但是如今他在哪里呢?何况我和您不过是砍柴捕鱼,在江边沙洲活动。我们和鱼虾为伴,同麋鹿交朋友,乘着一叶扁舟,举着葫芦瓢来互相敬酒。我们像蜉蝣一样把短暂生命寄存在永远不老的天地,渺小的如同沧海中的一粒小米,哀叹我们生命的短暂,羡慕那长江的无穷。希望同神仙一起遨游,抱着明月而永生。既然知道不能马上实现,只好把这袅袅的箫声托付于悲凉的秋风。”

二、前赤壁赋译文的写作特点有

1、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2、教学相长|《兰亭序》音频+译文

3、歌:歌窈窕之章(名作动,歌咏)

4、.舳舻(连接)千里:(省略谓语)

5、于是,喝着酒,快乐极了,敲着船舷唱起来。歌词说:“桂木的棹啊,兰木的桨,拍打着清澈的江水啊,船儿迎来流动的波光。多么深沉啊,我的情怀,仰望着我思慕的人儿啊,她在那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吹洞箫的,按着歌声吹箫应和。箫声呜呜呜,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余音悠扬,像一根轻柔的细丝线延绵不断。能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起舞,孤舟上的寡妇啜泣。

6、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7、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8、这篇赋在艺术手法上有如下特点:

9、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适)。”

10、北京师范大学书法系本科&硕士毕业

11、(22)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像是哀怨,像是思慕,像是啜泣,像是倾诉。怨:哀怨。慕:眷恋。

12、诗人同怀赤壁的历史人物,却胜负不同,成败各异但又各得其所,各尽其妙。

13、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旣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4、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15、(52)卒:终。消长:增减。长:增长

16、(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连词,表转折)

17、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

18、(我们)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没有穷尽。(我想)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

19、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20、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三、前赤壁赋译文讲解

1、(14)遗世独立:超越尘世,独自存在。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定语后置(被动句)

3、此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郁郁顿挫,如“万斛泉涌”喷薄而出。

4、(2)壬戌: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岁在壬戌。

5、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尧曰宥之三。”

6、(37)舳舻(zhúlú逐卢):战船前后相接。这里指战船。

7、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8、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9、我对客人说道:“你也知道那江水和月亮吗?像这不断流淌的江水其实并没有流去;犹如那时圆时缺的月亮,可是没有一点增减啊。因为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观察它,天地万物在一眨眼的时间内也不会保持原样。若从不变的方面来看它,那么万物和我都是永恒不灭的,又何必羡慕江水和月亮呢?再说这天地之间,物各有其主,只要不归我所有,那就丝毫也不能取用。只有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了就成为悦耳的声音,眼睛看见了就成为悦目的颜色,获取它们没有禁令,享用它们不会枯竭,这是上天赐予我们的无穷无尽的宝藏啊,这些是我和您能共同享受的快乐。

10、(49)托遗响于悲风:余音,指箫声。悲风:秋风。

11、空明:击空明兮溯流光(形作名,月光下的清波)

12、(4)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乎”,表疑问语气)

13、苏轼这种宇宙观和人生观只能说包含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作者不同意看问题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但不能认为是科学的,因为作者沿袭了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而相对主义否认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抹煞事物与量的实际界限。

14、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事物的象征。

15、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16、(26)泣孤舟之嫠(lí离)妇:使孤舟上的寡妇伤心哭泣。嫠:孤居的妇女,在这里指寡妇。

17、(1)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这篇散文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所作。因后来还写过一篇同题的赋,故称此篇为《前赤壁赋》,十月十五日写的那篇为《后赤壁赋》。赤壁:实为黄州赤鼻矶,并不是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旧址,当地人因音近亦称之为赤壁,苏轼知道这一点,将错就错,借景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18、(54)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造物者:天地自然。无尽藏(zàng):佛家语。指无穷无尽的宝藏。

19、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20、(55)共食:共享。苏轼手中《赤壁赋》作“共食”,明代以后多“共适”,义同

四、前赤壁赋译文朗诵

1、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在赤壁下乘船游览,清风徐徐吹来,江面上波纹不起。于是我举酒敬客,吟诵《明月》诗篇里的《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面的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和牛宿之间。银白的霜雾在江上弥漫,波光闪闪,与青天相连。任凭这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飘荡,越过茫茫无边的江面。江面多么浩瀚啊,船儿宛如凭空驾风,不知將停在何处;飘飘摇摇啊,我们好似离开人间而独立,生了翅膀变成神仙。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像)

3、文章写了主客对话,表达了正反两方面的观点,后以第五段作结。第五段写客被苏轼说服了,满面春风,换却愁颜。而读者则在经历了一番江上月夜泛舟,听取了一场关于宇宙人生的对话之后,却还久久地沉浸在作者优美笔调所表现的诗一般的意境之中。

4、(6)属:通“嘱(zhǔ),劝酒。

5、(21)倚歌而和(hè)之:合着节拍应和。倚:依,按和:同声相应。

6、(其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省略句

7、2020年2月6日开课

8、(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

9、(34)郁:茂盛的样子。

10、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句)

11、歌:扣舷而歌之(名作动,唱歌)

12、教学相长|《雁塔圣教序》音频+译文+释义

13、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14、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

15、(10)渺沧海之一粟(形容词用作动词,渺小的像 )

16、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1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8、(34)郁乎苍苍:树木茂密,一片苍绿繁茂的样子。郁:茂盛的样子。

19、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20、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五、前赤壁赋译文分段

1、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前赤壁赋译文的写作特点有【81句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