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登高古诗
1、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2、译文:昨天刚登上龙山宴饮,今天又在这里举起了酒杯。菊花为何这样受苦,遭到两个重阳的采折之罪?
3、.“涵”是沉浸的意思,诗人登高俯览江水,从碧波如画的清溪中,见到鸿雁南飞和齐山的倒影,把这里的一派秋光通过一个“涵”字曲折地摄入眼底,这优美的景色,读来使人神往。写出了诗人矛盾的心情。“难逢”、“须插”的言外之意是应把握当前及时行乐,不要无益地痛惜流光,表达了诗人想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同时也表达了及时行乐,一种通达的生活态度。
4、东风河外五城喧,南客征袍满泪痕。愁至独登高处望,蔼然云树重伤魂。——武元衡
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代: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6、③渚(zhǔ):水中的小洲。沙:江边沙滩。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7、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诗旅社”,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继续免费收到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8、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9、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10、初学吟诵好的方法就是一句一句的跟着吟就可以了,郝老师也是学的这种吟诵方法。
11、每天一首古诗(93)|《鸟鸣涧》
12、题目“登高”,点明了作者写作的时间是农历九月九日,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历来有登高的习俗。作者杜甫在九月九日登高看景,感慨人生,有感而发。
13、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14、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王之涣
15、释义:巍峨四岳是大山,高高耸峙入云天。
16、每天一首古诗(99)|《泊秦淮》
17、如果你也喜欢上吟诵或者是朗诵古诗,可以通过留言告诉郝老师。郝老师在留言里等着你哟,好了,我们下期再见。
18、释义:红红的太阳已经升到高处了,透过帘幕照进宫内,可从昨夜便开始的舞乐狂欢还没结束,宫女们鱼贯而入,挨个儿将金炉里快要燃尽的檀香,重新添加上。
19、后两句结合自己身世和破碎的国家,满面感伤。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的命运。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繁霜鬓:增多了白发,繁,这里作动词,增多。潦倒: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新近停止。重阳登高,例应喝酒。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所以说“新停”。国家战乱不断,自己流离失所,穷苦的生活折磨的自己更加衰老了,在这重阳佳节里,本因喝酒驱寒,庆祝节日,无奈自己有病在身,不能饮酒,更加一份愁意。
20、今天是九月初九重阳节,关于重阳节的古诗传唱多就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了,郝老师在前面的节目中已经为大家讲过这首诗了,今天特地再为同学们讲另一首写于重阳节的古诗《登高》。
二、登高古诗词默写
1、所以我们说,《登高》中意象之宏大与情感之深厚,在崇高这个美学意义上取得共鸣,达到契合,从而汇成开阔壮大、雄浑苍凉这一的意境,深刻而开阔。深沉浩瀚之忧与大自然的千幻万象相融一体,获得了沉郁的美学品格。刘熙载在《艺概》中评价说:“杜诗高、大、深,但不可及,吐弃到人所不能吐弃为高,涵茹到人所不能涵茹为大,曲折到人所不能曲折为深。”其中的高、大也是此意。而其中的“曲折到人所不能曲折为深”,则似乎是含蓄、蕴藉之意,这既是《登高》在结构和抒情方法上的特点,也是“顿挫”这个美学品格的涵义。
2、诗题一作《九日登高》。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3、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五代李煜
4、望岳《望岳》诗意画(东岳泰山)(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5、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6、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7、下面郝老师先为大家朗诵一下这首古诗。
8、dēnggāo登高dùfǔ杜甫fēngjítiāngāoyuánxiàoāi,zhǔqīngshābáiniǎofēihu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wúbiānluòmùxiāoxiāoxià,bùjìnchángjiānggǔngǔnlái。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wànlǐbēiqiūchángzuòkè,bǎiniánduōbìngdúdēngtái。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jiānnánkǔhènfánshuāngbìn,lǎodǎoxīntíngzhuójiǔbēi。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9、行至菊花潭,村西日已斜。主人登高去,鸡犬空在家。——孟浩然
10、注解1、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2、茱萸:一种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
11、欲强登高无力去,篱边为谁开。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李嘉佑
12、这是一首七律,也就是七言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13、每天一首古诗(92)|《赤壁》
14、按理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但是词人没看到山,而只看到烟雾滚滚,这是为什么?并不是因为天气不好,能见度不高,而是因为词人遥望的中原地区饱经战乱却收复无期。词人深深惋惜,自己的抱负得不到同僚的共鸣,没有人同他一起挥戈北上铁马冰河,千秋功业无人共兴、同赏。
15、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6、释义:宝塔宛如平地涌出,孤高巍峨耸入天宫。
17、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18、此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他在五十六岁时写下的。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19、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让杜甫成为一个难以模仿、无法企及的高峰,其形成的原因应该说是很复杂的,但主要是儒家思想对杜甫浸润的结果。杜甫“奉儒守官”的家族传统,使他具有儒家济世爱民的政治思想和深广的忧患意识;深厚的儒家修养,使他遵从温柔敦厚的诗教,追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美学目标;这是天才诗人的坎坷经历,艺术家的敏感沉淀而成的人生情感,与传统文人遵从传统文化的理性克制冲突然后调和的结果。所以说,沉郁顿挫是一种适当而又适度地表现复杂、矛盾情感的方式,是在夹缝中求得的的境界。
20、宋人罗大经的《鹤林玉露》对此联有精辟的赏鉴:“,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十四字含有八层意思,而这八层意思,又无不含“悲”:他乡作客,一可悲;长年作客,二可悲;作客,三可悲;寒秋作客,四可悲;暮齿无为,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独登高,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这种种的可悲,使诗人倍感身世的凄凉。
三、登高古诗情感
1、登高迎送远,春恨并依依。不得沧洲信,空看白鹤归。——崔涂
2、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
3、每天一首古诗(94)|《春望》
4、《登高》是唐代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前四句写景,讲述登高见闻,写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写景,颔联为整体远景。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5、适合年龄:3—15岁上课时间:周六半天或全天
6、①登高: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历来有登高的习俗。
7、如果背过了,请在下方留言,给自己和孩子一份激励!
8、⑴登高: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历来有登高的习俗。⑵猿啸哀:指长江三峡中猿猴凄厉的叫声。《水经注·江水》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风吹落叶的声音。⑸: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繁,这里作动词,增多。⑻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新近停止。重阳登高,例应喝酒。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9、全诗描绘了诗人在重阳节登高远望所见之景,诗人借日暮黄昏时的萧瑟景象,抒发了自己身在异乡的孤独与凄楚情绪。诗人身在异乡,只能借醉消愁,“犹”字衬托出诗人的乡愁之重,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10、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1、诗人的悲愤是浩瀚的。从结构上看,颔联到颈联既是对比,又是呼应。好像是电影中的两组镜头:一个是暮秋之际,无边落叶萧萧而下,不尽长江滚滚东流,显示出时空交换的无情;一个是白发苍颜的老人,登高远眺。如果将他们组接在一起,便会发现那落叶、那江水宛然有了象征的意味,落叶的无边,江水的不尽与抒情主人公的羁旅、孤寂之情,是如此的暗合,这是一种无边无际、排遣不尽而又驱赶不绝,像时空一样无法限量的悲苦!
12、点击"文言文古诗词"关注我们
13、据说在很久以前,有个学道的人三年学成回家,他的师傅临行前交给他一张纸条,嘱他回家再看。那人回到家中,急忙打开一看,只见写着”今年九月全家山上走,人人茱萸,再喝菊花酒。”这人不太明白纸条上的意思,但还是照着师傅说的话做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一天,他给全家人身上都佩戴上茱萸香囊,带着菊花酒登上了附近的高山上。过了一段时间,他与全家人才回到自己的家里,村子里的情形把他们都惊呆了,原来,村上流行了一场瘟疫。这个人到现在才明白师傅的用意,他赶紧将师傅的办法告诉村人,使村里剩下的人们也逃过了这场劫难。从那以后,人们就在九月初九重阳节这一天,习惯性地佩插茱萸、登高和饮菊花酒了。
14、教科书式品鉴诗词,唐诗宋词品鉴的第251首古诗词
15、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16、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17、颔联为千古名句,极写秋天肃杀、空旷辽阔的景象,集中地表现了“悲秋”的典型特征。诗人在登高之处,仰望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俯视不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激流而来。这一联,仰视与俯视结合的景象描写,颇有疏宕之气。“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不尽”拓展了长江的博大,“滚滚来”又渲染了激流的态势。这一联在写景的同时,也深沉地抒发了诗人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萧索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在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境界壮阔、雄浑。这一联对仗精工、沉郁悲凉,显示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被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18、每天一首古诗(103)|《登楼》
19、尾联作者感慨时世艰难、生活困苦,常恨鬓如霜白;浊酒销忧,却怎奈潦倒多病,以至需要停杯戒酒。与之前不同,尾联转入了对个人身边琐事的悲叹,与首两联的雄浑之境形成惨烈的对比;并分承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添,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了。这一联,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
20、倚剑登高台,悠悠送春目。(以上并见。——李贺
四、登高古诗
1、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2、你喜欢哪个吟诵调呢?喜欢就赶紧跟着吟唱吧。
3、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
4、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张上。
5、欲从携手登高去,一到门前意已无。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朱放
6、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打造儒家私塾学堂
7、dēnggāo登高dùfǔ杜甫fēngjítiāngāoyuánxiàoāi,风急天高猿啸哀,zhǔqīngshābáiniǎofēihuí。渚清沙白鸟飞回。wúbiānluòmùxiāoxiāoxià,无边落木萧萧下,bùjìnchángjiānggǔngǔnlái。不尽长江滚滚来。wànlǐbēiqiūchángzuòkè,悲秋常作客,bǎiniánduōbìngdúdēngtái。百年多病独登台。jiānnánkǔhènfánshuāngbìn,艰难苦恨繁霜鬓,liáodǎoxīntíngzhuójiǔbēi。潦倒新停浊酒杯。
8、崔国辅江边枫落菊花黄,少长登高一望乡。九日陶家虽载酒,三年楚客已沾裳。
9、诗人由秋及人,有感而发,写自己年老多病,拖着残躯独自登上高台,那种异乡怀人的情感喷薄而出,心中苦闷跃然纸上。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连用四个字“艰”“难”“苦”“恨”,组合在一起,极尽笔墨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愁肠百结,愁绪万千,以致于白了头发,伤了身体,失了流年,壮志未酬身先老,悲秋之情,愁苦之绪,绵延不绝,令人哀悸。
10、《登高》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此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11、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2、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13、此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14、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不好。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
15、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16、登高临旧国,怀古对穷秋。落日鸿雁度,寒城砧杵愁。关于登高望远的诗句。昔贤不复有,行矣莫淹留。——高适
17、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18、这两句诗是写远景,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风吹落叶的声音。抬眼望去,无数的秋叶随风飘落,在秋风中瑟瑟作响,再看那滚滚的长江水,气势汹汹、奔流不息。正是有了这两句的意象,才使这首诗被誉为“七律之冠”。
19、登高望远自伤情,柳发花开映古城。全盛已随流水去,黄鹂空啭旧春声。——武元衡
20、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五、登高古诗鉴赏
1、武则天时代,陈子昂跟随武攸宜征讨契丹,进言反被降职。而幽州黄金台是燕昭王为了招纳贤才而建造的。陈子昂怀才不遇,没有明主赏识,却登上一座专为求贤而建造的高台,其惆怅之情可想而知。往前看不到古代的圣贤,往后看不到后来的豪杰。想到只有天地苍茫空旷,我一个人流下悲伤的眼泪。
2、本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前四句写江边秋景。首联开篇,是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疾风、白沙、小洲、啸猿、飞鸟,构成了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的“悲秋”定下了基调。登高而望,江天本来是开阔的,但诗人的文字,却令人强烈地感受到,风之凄急、猿之哀鸣、鸟之回旋,都笼罩着浓浓的“悲秋”气氛,仿佛万物都对秋气的来临惶然无主。“风急”两字,起句非凡,气势磅礴,令人敬畏;“猿啸哀”,则极度渲染“悲秋”气氛,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之意。首联十四字,无一虚设,字字精练;用字遣辞,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3、这两句诗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百年:这里借指晚年。面对这瑟瑟秋风,滚滚江水,常年漂泊他乡的作者杜甫不免悲伤起来,自己年龄大了,身体也不好,重阳佳节孤苦一身独自登高望远。
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5、释义:高松上挂着佼好的月亮,空空的山谷里一派清秋肃穆。
6、每天一首古诗(102)|《酬张少府》
7、黄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稽首明廷内,心为天下劳。——张说
8、《登高》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
9、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王缙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登高古诗词默写【89句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