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刈麦翻译及赏析【57句文案】

一、观刈麦翻译

1、《观刈麦》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百姓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当时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不需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因此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为了解。诗人想到自己四体不勤却饱食米粮,内心十分惭愧。于是直抒其事,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3、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观刈麦》白居易 年代: 唐

4、翻译:荆州麦子时节,茧已出蛾,蚕事已成,家家都在煮茧缫丝。 我一边缫丝,一边思念你,我对你的思念比一团乱丝的头绪还要多。

5、随后就描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麦田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

6、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7、妇女用筐挑着食物,孩子提壶盛满水。

8、相伴一起到田里送饭食,男人在南山冈劳作。

9、《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清楚:诗人想到自己四体不勤却饱食禄米,内心十分惭愧。于是直抒其事,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10、龚克昌、彭重光《白居易诗文选注》:这是白居易诗中早反映农民疾苦的一首。诗中对农民的辛勤劳动和苦难生活都作了真实而形象的描绘,并把自己放进去和他们作对比,从而看出作者深切同情农民、反对残酷的经济剥削的思想。

11、而如今的我又有什么功德,从没种过田采过桑。

12、一年俸禄有三百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13、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14、xiāngsuíxiǎngtiánqù,dīngzhuàngzàinángāng。

15、诗的后是发议论,这是白居易许多讽谕诗的共同路数。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社会病根,而是表现为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隐约批评。白居易才是一个三百石的小小县尉呀,那些大官僚、大贵族们难道不应该有更大的自疚自愧吗!赋税是皇帝管的,白居易无法公开反对,他只能用这种结尾来达到讽谕的目的。

16、她要来拾麦的原因是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

17、荷(hè)箪(dān)食(shí):用竹篮盛的饭。荷:背负,肩担。箪食:装在箪笥里的饭食。

18、古风泊客┃也许是有深度的古文赏析微刊

19、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清楚。

20、译文(仅供参考)农民终年没有闲暇,到了五月加倍繁忙。夜里吹来暖暖南风,地里小麦盖垄熟黄。妇女用筐挑着食物,孩子提壶盛满水汤。相伴到田里送饭食,男人劳作在南山冈。脚被地面热气熏蒸,背烤着火辣的阳光。精疲力竭不觉酷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又见一位贫苦农妇,抱着孩子跟在人旁。右手拿着捡的麦穗,左臂挂着一个破筐。听她回头述说家境,听的人都为她悲伤。为了缴税家田卖尽,靠捡麦穗填充饥肠。如今我有什么功德,从来没有种田采桑。一年俸禄有三百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想到这些暗自惭愧,整日整夜念念不忘。

二、观刈麦翻译及赏析

1、《观刈麦》这首诗大约作于公元805年(唐宪宗元和元年)至806年(元和二年)间,是白居易任陕西盩厔(今陕西省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讽谕诗。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清楚。

2、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

3、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4、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5、荆州麦熟茧成蛾,缫丝忆君头绪多。——《杂曲歌辞·荆州乐》 李白 年代:唐

6、在这首诗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鲜明对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7、于是直抒其事,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8、又见一位贫苦农妇,抱着孩子跟在人旁。右手拿着捡的麦穗,左臂挂着一个破筐。

9、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写讽谕诗,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10、相伴到田里送饭食,男人劳作在南山冈。

11、yòushǒubǐngyísuì,zuǒbìxuánbìkuāng。

12、为了缴税只得家田卖尽,靠捡麦来穗果腹。

13、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14、“观刈麦”的拼音是“guānyìmaì”1:释义:观看别人割稻子2:出处:唐代白居易诗《观刈麦》3:原文:《观刈麦》唐·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晌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4:理解:这首诗是白居易在做官时看到老百姓在割稻谷的场景,通过与老百姓的对话得知老百姓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当官的自己却从来不需要担心吃不到饭,白居易对此感到愧疚,表现了一种体恤百姓的官吏的形象。

15、童稚(zhì)携壶浆(jiāng):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品,有时也可以指米酒或汤。

16、观刈麦全文:作者: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7、为(wèi)悲伤:为之悲伤(省略“之”)。

18、翻译:头发花白的老农久久站立在麦场的高处,盼望着乌云散去、太阳重现。

19、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20、柳花飞处麦摇波,晚湖净鉴新磨。——《画堂春·寄子由》苏轼 年代:宋

三、观刈麦翻译

1、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2、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3、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4、农民终年没有闲暇,到了五月加倍繁忙。

5、yèláinánfēngqǐ,xiǎomàifùlǒnghuáng。

6、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7、观刈麦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8、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9、输税(shuì):缴纳租税。输,送达,引申为缴纳,献纳。

10、这首诗叙事明白,结构自然,层次清楚,顺理成章。诗一开头,先交代背景,标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

11、秉(bǐng)遗穗: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秉,拿着。遗穗,指收获农作物后遗落在田的谷穗。

12、jiātiánshūshuìjǐn,shícǐchōngjīcháng。

13、一年有三百石的俸禄,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14、南冈(gāng):地名。

15、农家少空闲月份五月更加繁忙夜刮起南风覆盖田垄麦已熟发黄妇担着竹篮盛饭食童手提壶装酒浆相互跟随给田劳送收割麦男都南冈双脚受面热气熏蒸脊梁受炎热阳光烘烤精疲力竭仿佛知道气炎热珍惜夏见位贫苦妇抱着孩割麦者旁边右手拾着遗落麦穗左臂悬挂着破筐听望着别说听都悲伤缴租纳税家田都已卖光拾些麦穗充填饥肠现我功劳德行却用事农耕蚕桑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底余粮想些内惭愧整能淡忘

16、《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清楚:诗人想到自己四体不勤却饱食禄米,内心十分惭愧。于是直抒其事,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17、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观刈麦翻译及赏析【57句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