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经典语录(韩非怎么死的)

1、韩非怎么死的

“小聪明,大糊涂”更是万万要不得的,而韩非恰恰是犯了这个错误才做了冤死鬼。战国末期的政治家李斯是帮秦王谋划国事的重臣,他建议对现存的其他六国进行各个击破的方针,深得秦王赞同。他分析了各国形势,认为韩国最弱,且为秦之近邻,应以此为突破口,“先取韩以恐他国”。秦王赞同李斯的主张,并让他具体谋划灭韩之策。正当李斯踌躇满志的时候,半路却杀出个程咬金。这个人就是韩非。韩非为韩国贵族,早年曾与李斯同就学于荀子。但两人选择的道路却截然不同:李斯择地而处;韩非却眷恋故国,情系家园,学成归国,渴望力挽狂澜,扶社稷于既倾,振兴韩国。韩非一向学习勤奋,研究法家之学深得要领,能吸取法家的法、术、势三派之长兼收并蓄,融为一体,取长而用。并以此理论为基础,制定了一系列法家政策,如加强君主集权,削弱私门势力,选拔“法术之士”,以法为教,厉行赏罚,奖励耕织,谋求国家富强;等等。他屡屡进谏韩王,但昏聩无能的韩王却根本听不进去,一心只在享乐上。韩非平素不受韩王重用,当韩王得知秦国打算先亡韩的消息后,才想到韩非,于是急忙派他出使秦国,说服秦王,以图存韩。韩非原为韩王的使者,但以后的事实却使情况发生了陡转急下的变化。公元前234年,韩非到了秦国,他看见秦国国富民安,一派万象更新、蒸蒸日上的景象,知道这是个英明国君治下的国度,在秦国英雄可以一展宏图,韩非不禁为之振奋。秦王读过韩非的《内储》、《外储》、《五蠹》等文章,很是敬重和爱惜韩非,于是就把他留在秦国,想日后重用他。但一山难容二虎,李斯与韩非就此结下矛盾。韩非并非等闲之辈,一旦得到秦王重用,李斯地位则岌岌可危。韩非当年就学时,才学在李斯之上,因为口吃,不擅言辩,更促使他致力于著说撰文,日久则文笔日益锋利洗练,远非李斯可比。韩非仗才自傲,不能审时度势臣服于李斯,这就使得李斯怕他受秦王重用夺走自己受宠的地位,也怕他破坏自己“先取韩以恐他国”的战略计划,于是下决心除掉韩非。李斯为除掉韩非,不择手段,心狠手毒。李斯以先伐赵而缓伐韩等为借口,在秦王面前轮番诽谤谗陷韩非。日久秦王渐渐对韩非心生疑窦。李斯见火候已到,不失时机地进谏秦王道:“韩非身系韩国公子,终究是心向韩国,必不肯为秦国效力,这是人之常情。日后若放他归国,定然贻害不浅;不如寻他个过错,依法诛杀了事。”秦王既已对韩非产生疑心,便同意了李斯不放虎归山之议,将韩非拘捕入狱。李斯怕秦王日久会明了真相,重新起用韩非,就急忙派人送毒药给韩非,催促他马上自杀。韩非一入狱,就多方设法上书秦王,申辩其冤情。但李斯对此早有所料,预先已将牢狱各关节都堵住,使韩非哭诉无门,只得被迫饮毒酒自杀。除掉韩非,李斯一方面除掉了一个心腹大患,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另一方面又得以借韩非的智慧,为我所用,可谓一石二鸟。竞争对手的强弱,将直接关系到自己的命运。可惜当时韩非并不知晓这其中的奥妙。李斯在秦国位高权重,又深得秦王信赖。韩非未识时务,只知进,不知退,面对强手竟硬着头皮与之争锋,显然缺乏做事的功夫。--摘自《深入浅出细品慢读道德经》,作者:张易山。

2、韩非经典语录

韩非子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在今河南新郑)贵族。著名的哲学家、散文家,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相传其口吃,后世称他为韩非子。韩非是荀子的学生,“喜刑名法术之学”,很有才能。当时,他所在的韩国非常弱,常受到邻国的欺凌。为了富国强兵,他多次向韩王上疏变法,但都未被采纳。之后,韩非写下《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文章,发表自己的见解,但仍然没能引起重视。这些极具价值的政治论文后来流传到了秦国,秦王看后十分欣赏。公元前234年,韩非出使秦国。在秦国,他奏请秦王先伐赵而缓征韩。秦王留下韩非,准备重用。当时的秦相李斯是韩非的同学,他深知韩非的才能,于是与姚贾一道进谗言陷害韩非。秦王听信谗言,将韩非毒杀。

3、韩非死亡真相

韩非子是死有余辜吗?从司马光的论点看,确实是,就是拿到现在看也是啊。为此大家可以各抒己见。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又称韩非子,使韩国公子之一。精通刑名法术之学,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著有《孤愤》《五蠹》《内储说》《外储说》《说林》《说难》等文章,后人收集整理编纂成《韩非子》一书。韩非子在秦国阐述自己的主张,破坏各国合纵联盟,占领赵国,灭亡韩国,使楚国、魏国臣服,齐国、燕国归顺。但李斯嫉妒韩非子,将韩非子杀死了。虽然韩非子的主张没有错,但司马光对他的判断是死有余辜,因为韩非子所献的计策,是要灭亡掉自己的国家,而真正的君子是由亲近自己的亲人而去亲近别人的亲人,由热爱自己的国家而去热爱别人的国家,而韩非子反其道而行之,所以不值得怜悯。

4、韩国公子韩非

韩非子47岁的时候,被他的同学李斯害死,对此司马迁很是感慨,司马迁说韩非怎么就不能自救呢?他可是写过《说难》的呀!确实韩非子最应该知道人是不可靠的,比如说弥子瑕和卫灵公,弥子瑕是卫灵公的男宠,两个人好的时候曾经分吃同一个桃子,当时那个昏君还说弥子瑕爱我,好东西自己舍不得吃。等到弥子瑕年老色衰,卫灵公的说法却是:弥子瑕,简直是混蛋,把吃剩下的给寡人。人呢,怎么靠得住呢?所以韩非子说千万别相信人,尤其是那些君主,绝对不可以相信自己的王后和太子,因为他们都是盼望你早点死的,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男人五十而好色未解,女人三十而美色衰矣,就说男人50岁以后还是很好色的,可是女人30岁以后就年老色衰了。所以王后过了30就会失宠,母后失宠,则太子难保,储君之位很可能归于新宠,因为君王女人多儿子也多。显然只有君王驾崩,母为太后,子为新君,才能高枕无忧,如果老天爷不长眼就只好自己动手,王后和太子近在君侧,要做点手脚是很方便的。好一个韩非子啊,君臣父子,兄弟夫妻,这些儒家最看重的人际关系,在他的眼里和笔下都变成了赤裸裸血淋淋的利害和算计,温情脉脉的面纱被无情的撕开,露出来的是尔虞我诈,巧取豪夺,刀光剑影,你死我活,这可真是直面惨淡的人生。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秦王嬴政读了以后是爱不释手,直接发兵猛攻韩国,非得一见韩非不可。所以司马迁感慨啊,这样的人怎么会被陷害呢?怎么不能自救呢?读一读易中天中华史里的这本百家争鸣,你就了解了。这一整套易中天中华史推荐给你。易中天隐居江南,九年磨一剑,共24卷。写的太有意思了!还是那个讲三国时幽默犀利的易中天,宝刀未老,只不过这一次讲的是中华3700年历史,让你一次听个够。

5、韩非介绍

老聃被尊为老子,庄周被尊为庄子,孙武被尊为孙子,这“老庄孙子”是这样,孔孟也是这样,就连尸佼也被尊为尸子,偏偏韩非不被称为韩子,鬼谷不被称呼鬼子,老子不被称为李子!其实韩非最初是被称为韩子的,司马迁在《史记》中明明确确称他为韩子的。申子、韩子皆著书,传后于世,学者多有。余独悲韩子为说难而不能自脱耳——《史记》只不过他被唐朝的韩子给抢了。唐朝的韩子不是别人正是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说起来韩愈当过京兆尹,而韩非却是名副其实的王孙。可韩愈他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而韩非只是诸子百家之一,而且他的法家主张太狠。前韩子就只能让贤于后韩子,只能有名有姓加子被称为韩非子了。不要以为称“子”只流行于春秋战国,到唐宋还流行呢!三苏中文才最高的苏轼还被称为苏子呢!和韩非子一样,鬼谷也是三个字——鬼谷子。韩非子本来就是韩子也能简称为韩子,但鬼谷子却不能简称为鬼子。虽然有鬼姓,不过其发音却不是“gui”而“wei”。“鬼”这个字最初的意思就是长相诡异吓人的人,后来就引申为鬼的意思。可以说这个字非常不吉利,后来形容汉奸、侵略者比如假洋鬼子、日本鬼子什么的!再说了,鬼谷子人家是大师级知识分子,个人感觉还是称他为王子吧!谁叫鬼谷子王诩先生的姓(其实是氏)那么好呢!老子姓(其实是氏)李名耳,按照称子习惯他应该被称呼为李子而不是老子,那为什么要称呼他老子呢?百科上说上古“老”、“李”同音,个人感觉同音的可能性不大,而且司马迁至少是教授级高级知识分子吧。即使同音,他还能“老”、“李”不分吗?我感觉很不科学。窃以为司马迁尊他为老子,这里的“老”字是对他这位德高望重的寿星级大师的尊称。《礼·曲礼》:七十曰老而传”,“ 《周礼·地官·乡老》注:老,尊称也。”是也。《仪礼·聘礼》:授老币。注:老宾之臣。疏:大夫家臣称老。《礼·曲礼》:国君不名卿老。注:卿老亦卿也。还有在周朝“老”是大夫甚至周天的臣子被称为老,李耳在周朝是守藏史,更符合称老。后来的中书通事舍人乃至近乎宰相的人不也被称呼阁老嘛!孙武先生不忌讳被称为孙子,我当然也不怕被称为马子。请问,你们都是什么子呢?

6、韩非现状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新郑(今属河南)人。是战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出身韩国贵族,和李斯同为荀子的学生。后从韩入秦,他的思想得到秦王政的赏识,后来在秦受到诬陷而被迫服毒自杀。《韩非子》是他的代表作。在韩非之前,法家分法、术、势三家。“法”家一派在春秋后期郑国的子产和邓析等人的思想中已露端倪,而李悝(kuī)和商鞅,既是法家学说的奠定者和继承人,更是有力的实践者。他们强调颁布成文法于世。“术”这一派源于道家和墨家,以韩国的申不害为代表,强调国君控制臣民的权术。“势”这一派学说的代表者则是在齐国稷下学宫游学的慎到,主张君主要握有统治百姓的权势。韩非融合了这三家的思想,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新的法家思想体系。韩非的历史观与儒、道、墨各家都不同。他把社会发展分为“上古”、“中世”和“当今”三个阶段,指出三个阶段不同的特点。他主张“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即统治者应该根据形势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他认为“当今之世”,必须“争于气力”。坚持批判复古思潮,主张“法后王”,讥笑复古派是守株待兔的蠢人、这些思想非常适合新兴地主阶级当权者的需要,被秦王所采用。历史评价司马迁《史记·老庄申韩列传》指出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事非,其极惨礉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太史公自序》云:“韩非揣事情,循势理。”秦始皇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扬雄《法言》:或问:“韩非作《说难》之书而卒死乎说难,敢问何反也?”曰:“《说难》盖其所以死乎!”曰:“何也?”“君子以礼动,以义止,合则进,否则退,确乎不忧其不合也。夫说人而忧其不合,则亦无所不至矣。”或曰:“非忧说之不合,非邪?”曰:“说不由道,忧也。由道而不合,非忧也。”司马光《资治通鉴》:“臣闻君子亲其亲以及人之亲,爱其国以及人之国,是以功大名美而享有百福也。今非为秦画谋,而首欲覆其宗国,以售其言,罪固不容于死矣,乌足愍哉!”司马贞:“刑名有术,说难极知。悲彼周防,终亡李斯。”毛泽东批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韩非师从于荀子,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他提出的“法治、术治、势治”三者合一的封建君王统治术,对后世影响很大。#韩非简介资料#

7、韩非简介资料大全

西安是一个古今有抱负有才干的人创业施展才华的龙兴之地!不是古河南人成就了长安,是古长安包容开放,从秦招贤开始,有范睢,李斯,韩非孑,来长安建功立业!近代蒋介石挖花园口,300万河南难民流落关中铁路沿线被安置,光西安道北就安置约50万上下。近十年河南高考移少说也有30万左右!西安古今都是一个包容开放的城市!若为黑西安,说河南人成就了长安,就太有点忘恩负义!问问现在己容入陕西的河南籍600万人是否同意你的说法!#韩非简介资料#

8、韩非天行九歌

《韩非子》中记录的15个经典故事,亦是流传千年的法家智慧。韩非大约出生于公元前280年,亡于公元前233年,是战国末期韩国(今河南新郑)人,出身于贵族世家。韩非和秦始皇的宰相李斯都是荀况的学生,是秦王朝统一全国前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曾建议韩王采用法家主张,实行变法以图自强,但未被采纳。韩非的著作如《孤愤》、《五蠹》等传到秦国,秦始皇读后十分欣赏韩非的才识,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为此,秦始皇使用兵力威逼韩国,韩王命韩非出使秦国。韩非到秦后,不久就遭到李斯的陷害,在狱中服毒而亡。但韩非的政治主张却为秦始皇所实践。韩非的思想主要保留在《韩非子》一书中。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韩非经典语录(韩非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