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上谁被敬称为“元圣”孔子被称为“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而有一个人却能够先于孔子、孟子而被人们称之为“元圣”。周公,姓姬名旦,历史上敬称为周公旦,他是西周王朝的开国功臣和王室重臣,曾代摄朝政。《尚书大传》将周公的事迹和历史贡献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在他摄政期间,对内镇压叛乱,对外消灭外部威胁,维护国家稳定,分封诸侯,营造了周王朝的国都洛阳,颁布了一系列的礼乐制度,待成王长大后,还政于周成王。他学识渊博,又具有极高的统治艺术和军事指挥能力,重视礼乐制度,不贪恋权力,尽心维护周王朝的统治,是儒学思想和体系的奠基人,在他身上具备了“圣人”的全部要素,因此被称为“元圣”。
2、亚圣是谁他才是书坛真正的“亚圣”,行书水准不输王羲之,是700年内的罕见全才在书法界王羲之“书圣”地位毋庸置疑,但是“亚圣”这一称呼却存有争议,有人认为“亚圣”是颜真卿,但也有人认为赵孟頫的书法实力更加强盛。赵孟頫在书法上的绝佳特点就是精通诸体,他在10岁的时候就掌握了各类书体,篆、隶、真、行、草无一不精,在绘画、诗文领域也颇有建树。要知道学习两三种书体就已经比较难了,但是他能做到“五体全精”,这里的“精”不是说他会写,而且这五种书体全部都能领悟到精髓。足以见他的天分有多么高,连元仁宗也为他总结了七个难以超越的“优点”,把他看作“十项全能之才”,而且赵孟頫还是元代“复古书风”的领导者。他对晋人书作颇为欣赏,主要取法“二王”,继承了晋人笔法,与王羲之一样,用笔都以尖峰入纸,有利于引出下一笔笔势。从而做到迅速转换笔锋,增强字体的内在气韵,写出晋人的秀逸之风,笔法用的颇为纯熟,因此被后世称赞“最得王羲之实处”。尤其是他的行书最为精到,晚年还曾加入李北海楷书的浑厚之势,增强书写的凝练之气,内在劲力十分深厚,将凝重与秀润结合在一起,可谓把行书写到了极致。这种气韵与水准甚至都不输“书圣”王羲之,特别是他晚年写的《书朱子感兴诗》将其书法特点充分诠释,此作是南宋理学家朱熹,写的20首《感兴诗》。由赵孟頫在1313年进行抄写,当时他已经近60岁,笔法进入臻化之境,用笔上开始追求李北海的苍劲之力,相较于早期书作,此作内在劲力更加深厚。运笔好似“绵里裹铁”,点画干脆流畅、秀润圆融,气度上颇为和谐畅通,格调上更加高雅,字字神采飞扬,丝毫没有俗气。其实现在很多人不学习赵孟頫的字,就是因为有人认为他用笔精熟软弱,似有“油滑之气”,被董其昌评价“因熟而俗”。但是他的后期书法加入了李北海的端稳,真正写出了点画的劲力,因此学他的晚年书法不用担心“俗气”问题。而且董其昌在后来也认为自己一开始的观点有错误,在书法技艺提升后才领悟到赵孟頫的精妙,称自己:“今人眼目为吴兴所遮障”。赵孟頫是从元代到现在700多年以来罕见的“全才”,无论书法技艺还是天分,他其实不输颜真卿,足以当得起“亚圣”之一名号。这幅作品更是其力作之一,时常临摹,可以提高笔力的稳健,丰富书作的内在气格,还能学到“二王”笔法,对之后学习晋人书作也大有帮助。真迹现存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经多方努力我们对赵孟頫的《书朱子感兴诗卷》进行超高清复刻,采用博物馆级别,12色超高清微喷复刻工艺。对比原作进行1:1还原,卷中字体极为清晰,墨色浓淡以及笔法转变都清晰可见,与原作毫无二致,见此品如见原作,若您喜欢可以点击下方商品链接一观。
3、亚圣后代颜真卿这一楷书真迹写于他72岁时,这件表露真心的作品,笔法已经炉火纯青!可惜流落国外,至今还没归还!唐代书法家颜真卿被称为书坛“亚圣”,他不仅独创“颜体”楷书,还打破了“二王体系”,在当时开创了书法的新局面。相比于王羲之,颜真卿目前还有真迹存世,这是值得欣慰的,学界认为在他的传世墨迹中,《祭侄文稿》《自书告身帖》应是真迹。《自书告身帖》写于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此时颜真卿被委任为太子少保,写此书是为表露真心,能得器重,当加倍尽力而为。此帖全卷386字,其中包含小字,如果只算告文一篇,则是33行、253字。此帖行笔朴茂古拙、不露锋芒,横画短而实,竖画硬挺丰腴,撇画较为收敛,捺画极为舒展。转折圆润饱满,竖钩有弧度,提按分明,筋骨力道十足。以“國”“柱”“開”等字为例,结构端方肃整、古拙朴茂,墨色凝实浑厚,横轻竖重、左右开张,笔力极为浑厚,颇为挺拔开阔。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曾称赞颜真卿楷书:“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态,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其笔法不仅自出新意,也有对褚遂良、欧阳询、虞世南等人的吸纳,《自书告身帖》与其早年作品《王琳墓志》相比,能看出贯通之处,这也驳斥了某些人所说的颜真卿书法是“江湖体祖师”的说法。《自书告身帖》结字平正而有奇崛,笔画布置合理、长短收放合度,因此结构重心平稳、疏密均匀,但也平中蕴险奇,如撇画的不到头,竖画的弧度处理,都能体现一二。同时此帖结字也充满变化,比如“求”“光”“公”等字,点画重复出现,但长短粗细、枯润俯仰皆有不同,极富变化。此帖章法端庄大气、疏密得宜,字与字间较为致密,行距较为通透,竖有行、横有列,左右呼应,安排合理,有严整端肃的特征。不论是笔法、结字还是章法,72岁的颜真卿写此作是都已达到了炉火纯青、“人书俱老”的通会之时。“宋四家”之一的苏轼之所以说出“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正是因颜真卿能够“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游刃余地,运斤成风”,《自书告身帖》非常妥帖的印证了苏轼的话,认真临摹此卷,对于感悟唐代行、楷法则大有裨益。《自书告身帖》原为北宋内府所藏,米友仁、蔡襄、董其昌、朱朗白写有跋文,后为清宫石渠宝笈之物。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圆明园遭抢,此作流出宫外,如今藏于日本中村不折氏书道博物馆,很难再要回来了。现在,我们将颜真卿这件《自书告身帖》真迹原作进行了1:1超高清复制,我们用市面最先进的技术,达到了与原作相差无二,非其它版本所能比,特向您推荐,期待您的喜欢!#亚圣简介#
4、亚圣拍卖颜真卿“最叛逆”的书作,一支笔写出8种字,网友:丑的“高级”在书法界被称为“书圣”的王羲之独揽了半壁江山,那么另外半边是谁的呢?当然是我们的“亚圣”颜真卿。一说颜真卿相信很多人就想到“丑书”二字,其实这一名号的由来,主要原因是自王羲之书法盛行后,人们的审美大多倾向于“秀逸”之风。追求自由潇洒之美,而颜真卿的书法点画浑厚雄劲,整体风格偏向于古拙,打破了“二王”一脉的审美理念,因此引起一批人的抨击。不过从书法发展上来说,颜真卿的“反王”行为,造就了自己的独特书风,将书法艺术变的更加多元化。就像书坛泰斗邱振中说的那样:“颜真卿是从山的那一面攀上峰巅的。他从一个较早的时代出发,带来一些前代的遗产”。他用“遗产”篆籀笔法,将王羲之的绞转之法回归平动,改良了六朝的传统笔法,写出书法的质朴浑厚之美,凭借这种“叛逆”的精神,登上王羲之所在高峰。颜真卿将“叛逆”精神发挥到极致的书作,就是《送裴将军诗帖》,此作主要讲述了唐朝将军裴旻的英勇事迹。裴旻的舞剑曾与李白的诗、张旭的狂草并称为“三绝”,颜真卿对他颇为崇拜,于是便用“狂炫”的技法来表达了自己的仰慕之情。这幅《送裴将军诗帖》融合了八种书体,即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所以此作既有篆书的质朴雄厚,还有楷书的端正稳重。又具行草的奔腾跳宕,墨色浓淡、点画肥瘦、行笔缓急对比极为鲜明,犹如一首激昂的鼓乐,给人气贯长虹之感。此作用笔方面延续了颜真卿的“篆籀之风”,字体结构以外拓为主,如“制”字的竖笔,就向左倾斜,好像在向外奔跑,尽显庄重浑圆之势。而且此作虽然变化多端,但却没有杂乱之感,八种字体搭配和谐,整幅作品气韵通畅,奔腾跃动,好似看见裴旻舞剑时萧瑟流行般的姿态。就连引碑入草的开创者李志敏也说:“颜真卿的《裴将军诗》以汉分为魂,融合诸体,牢笼百态,裴旻剑舞活现于鲁公笔端。欲医草之轻浮,可于此贴中求之”。颜真卿用一支笔写出八种字,这种大胆的创举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是也有一些网友评价此作丑的很“高级”,让人看不懂又很震撼。确实对于一些外行来说,初看此作会感到难以理解,但是我们看书法不能只看外形,而是要体会其中的技法与气韵。只有将颜真卿的内在功力钻研明白,才能体会到此作的精妙之处,可时常临摹赏析,学习其中篆籀之法,使笔力更加凝练,防止产生虚浮之感,同时还可以提升自我书法审美,培养书法创新思想。经多方努力我们对颜真卿的《送裴将军诗帖》进行超高清复刻,采用博物馆级别,12色超高清微喷复刻工艺。对比原作进行1:1还原,墨色、纹理等细节处都与原作毫无二致,见此品如见原作,若您喜欢可以点击下方商品链接一观#亚圣简介#
5、郑州亚圣颜真卿的“终极之作”,引起日本广泛关注,米芾:比《祭侄文稿》精彩忠义之辈自古就是人们称赞的对象,例如不屈服金人的文天祥,还有我们今天的主人公“亚圣”颜真卿。若要说颜真卿的“忠义之作”,很多人就会想到《祭侄文稿》,此作是他在亲人被安禄山叛军杀害后,于悲痛中写成,笔笔泣血,被后世评为“天下第二行书”。但是颜真卿还有另一幅“忠义之作”,被挑剔的米芾评价曰:“秃笔,字字意相连属,飞动诡形异状,得于意外也。世之颜行第一书也“。他称此作为“颜书第一”,精彩程度不亚于《祭侄文稿》,这幅作品就是《争座位帖》,此作写于唐广德二年(764年)十一月,比《祭侄文稿》晚了6年。当时中兴名将郭子仪凯旋还朝,举办宴席,并由郭英乂安排百官座位,他为了取悦大宦官鱼朝恩,便将他的座位越级排在前面。颜真卿对于这种谄媚之举颇为愤怒,于是就给郭英乂的一封书信,斥责他的行为,全卷共有1000多字,笔笔都含有篆籀之气。这种篆籀笔法是把王羲之绞转的笔法回归到平动之中,最能展现出天然的质朴之美,多以中锋行笔,字字飞动,尽显奇异姿态。笔锋随铺随绞,把绞转与平动、铺毫笔法发挥到至高之境,笔力沉劲,力透纸背,字的四周多有鼓状,形成一种外拓笔势。因此颜真卿的字可以书写大字,但是褚遂良的字就无法放大来写,这是因为褚遂良的字体内紧外松。一旦放大就会失去章法,而这种外拓笔势将点画外展,字体结构内松外紧,不论怎么写字体都不会变形。此作于古朴之中展现磅礴之气,好似骁勇善战的大将军,成功与“二王”并驾齐驱,同王羲之的《兰亭序》并称为“双壁”。阮元也评价此作曰:“《争座位帖》如熔金出冶,随地流走,元气浑然……所以此帖为行书之极致”,这句话意思是说此作浑厚饱满,充满高古之气。可谓把行书写到了极致,堪为他的“终极之作”,一改王羲之的秀逸之风,可时常临摹,学习其中凝重的笔力,增强自我书作的力量感。而且颜真卿的书作不论是放大还是缩小,都丝毫不失章法与气势,不仅上手容易,对于之后的自我创作也有着很大的帮助。《争座位帖》最精彩的一幅现存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馆,2019年此作连同《祭侄文稿》被台北故宫一同出借给日本。1曰16日东京国立博物馆进行了一场“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的特展,一时间引发日本的广泛关注。早晨九点会展门口就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仅20几天参观人数就突破了10万人,足以见颜真卿的书法有多受欢迎。经多方努力我们对颜真卿的《争座位帖》(台北故宫版)进行超高清复刻,此版市面极为罕见,采用博物馆级别,12色超高清微喷复刻工艺。对比原作进行1:1还原,墨色、纹理等细节处都与原作毫无二致,见此品如见原作,若您喜欢可以点击下方商品链接一观
6、亚圣吴起他开唐代书法丰腴之风,创造唐代御用书体,颜真卿、苏轼都在学!对书法多少有了解的朋友应该都知道,颜真卿被称为书法“亚圣”,他凭借宽博雄强的书风,加之以独特的篆籀笔意,成为书法史上为数不多的,也可以说是唯一一个能与王羲之抗衡的人。可惜很少有人知道,唐代宽博丰腴楷书体势的开创者,其实不是颜真卿,而是他的师父,书法家徐浩。唐代向来以丰腴为美,可是唐初的书法家,虞世南,以及后来的褚遂良,严格来说都是归在“二王”门下,兼收南北的欧阳询,书法也是以瘦硬奇崛著称。李世民将王羲之推上至高无上的书圣之位后,虽然对于王羲之书法的学习和传承有积极的作用,却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书法的创新性发展。徐浩生于书法世家。他的祖父徐师道,以擅长草书闻名,父亲徐峤之,也是当时学习王献之和欧阳询的佼佼者。在“二王”书风的笼罩下,徐浩在继承“二王”之余,大胆地将行书与隶书的笔意融入到正书当中,形成了个人雍容遒雅又骨力雄厚的书法风格。徐浩书风一出,既满足了继承“二王”的历史性需求,又实现了时代以丰腴为美的创新性需求,开唐代书法丰腴之风,一时间朝野上下无人不学徐浩。徐浩因为家学深厚,十五岁时便高中及第,二十六岁时被推荐到集贤院,除了日常的实务,还专门负责帮皇帝书写诰书敕令,在这个位置上徐浩一干就是二十年,他的书法也成为唐代御用书体。其影响力甚至超越了颜真卿。徐浩有一件楷书《书朱巨川告身卷》,就是他所作的诰命式的楷书作品。这件作品书写速度较为迅疾,但是每一笔都从容不迫,结体端庄严整,在有的结体当中甚至可以见出欧阳询的“于平正中见险绝”的意味,尤其符合大唐雍容雅致的时代气质。举一个例子分析一下,比如其中的“等”字,结体虽然方正,但是中间主笔的一横却很长,微微向上倾斜,这一笔决定了文字的欹侧之势,让文字更加生动活泼。这也是徐浩书法变化非常有力的证明。徐浩年长颜真卿七岁,他的书法对颜真卿也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后世苏轼、蔡襄等人对颜真卿推崇备至,其实他们的学习若是向上溯源,都是源自徐浩。黄庭坚就曾经说:“东坡道人少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只不过现在颜真卿的名气较盛,人们都习惯性地把他的功劳全然归于颜公。徐浩的书法,是我们需求唐代独特的书法面貌,避免书法板滞的佳作,也是我们靠近颜真卿、苏轼、蔡襄等人再好不过的阶梯。我们将这件楷书《书朱巨川告身卷》真迹进行了1:1超高清的复刻,与原作别无二致,期待您的喜欢。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亚圣是谁(亚圣读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