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作品特点
1、杨绛作品特点和风格
(1)、冰心,与上面三位比,在我看来就是小有成就吧。
(2)、当《洗澡》在向人们呈现许彦成和姚宓的爱情的时候,另外一条重要“线索”——就是围绕在许彦成和杜丽琳身边的“文学研究社”其他人的人性表现——也在同时展开。作为许彦成的妻子,杜丽琳自然对许彦成的情感动态超级敏感并严加提防,可是她用尽心思,竭尽全力,却还是没能阻止许彦成与姚宓的情感发展。对于美丽聪慧的姚宓,“文学研究社”里对她怀有种种想法的当然不乏其人,从朱千里到丁宝桂,从陈善保到罗成,都对姚宓格外“关心”——朱千里的想占便宜,丁宝桂的过度关注,陈善保的一厢情愿,罗厚的精神恋爱,这些“关心”乍看都是男人的想入非非,细想却体现了人性的一种样态。此外,在“文学研究社”“前洗澡”时期发生的分组、捐书、借稿、偷情以及发表批判文章等“事件”,也充分表明在一个以研究文学的人群里,“打架”(准确地说是“冲突”和“斗争”)的事也是经常发生的——罗厚说得好:“做研究工作也得打架,而且得挖空心思打!”。
(3)、杨绛的小说数量不多,而且除了《洗澡》,并不为一般读者熟知。于慈江说,长篇小说《洗澡》是将近三十年之后,杨绛对解放之初针对知识分子展开的第一次思想改造运动的艺术性反刍和回顾。与她的《璐璐,不用愁!》《小阳春》《“大笑话”》等一样,实际上也是一幅倒影,对作者本人而言,堪称“朝花夕拾”。
(4)、“麦子是土地上优美、典雅、令人动情的庄稼。麦田整整齐齐摆在辽阔的大地上,仿佛一块块耀眼的黄金。”(第11则)苇岸在这里连用了三个“”强调了麦子所具有的其他庄稼所不具有的特性,也表达了他自己对于麦子独特的感情。根据资料,苇岸在昌平长大,对于麦子有这样的感情或许是理所应当的,也正因如此他才能够写下接下来的一句。“麦田”被“摆在”大地上,仿佛天神用手在掌控着劳作,农耕在一瞬间显得如此伟大,成为了神的艺术品,令人动容。“到了六月,农民抢在雷雨之前,把麦子搬走。”这一句可以说是这一段的点睛之笔:农民和雷雨抢夺麦子,将雷雨给拟人化,更显收获季农民的忙碌,劳动的艰辛。
(5)、大家想想,虽然这是私事,但如果今天日寇入侵中国了,在中国奸淫烧杀无恶不作,你会让你的女儿嫁给为虎作歹的汉奸吗?
(6)、在评价萨克雷的小说《名利场》时,杨绛专门阐述了小说中这种拉开“时间的距离”所造成的“居高临下”效果的意义:“萨克雷就像这位时间老人似的对小说里所描写的那个社会、那个时代点头叹息。”
(7)、 本次的活动以读懂杨绛先生为契机,号召更多广大青年热爱阅读。爱上阅读,可以从阅读自己喜欢的作家的作品开始,在阅读中修生养性,在阅读中提高素养,培养高尚情操。
(8)、苇岸十分崇拜梭罗,他将梭罗的文字特色概括为四个词:“新颖”、“生动”、“瑰美”、“智巧”。苇岸也有意无意在自己的文字中体现出了“瑰美智巧”的特点。“每次新月出现,只要你注意,你会在它附近看到一颗亮星。有时他们挨得极近,它们各自的位置,身处的背景密切的情形,都让我将它们看作大海上的船与撑船人。”(第35则)从形态上来看,星星是绝不像一个撑船人的,这就体现出苇岸文字的“瑰美智巧”。他有形而上的直觉感官,看上去无形的撑船人,在夜空中仿若有形,尽管只有星光闪耀,却仿若真神降临。
(9)、写于1986年的《丙午丁未年纪事——乌云与金边》中,记述作者在“文革”之初的陪斗经历:挨鞭子、剃阴阳头、扫厕所、上街游行……令人印象深的是她被剃阴阳头,这对许多知识女性来说无异是人格的侮辱,在“文革”期间。为此类侮辱自寻短见的怕不在少数,杨绛却写她自己既被剃了阴阳头,还被弄成丑陋的怪样子上街游行,她却还能如“孙悟空让‘元神’跳在半空中观看自己那副怪样子”,接着她难得发了一段简短的议论:“你们能逼我‘游街’,却不能叫我屈服。我忍不住要模仿桑丘•潘沙的腔吻说:“我虽然‘游街’出丑,我仍然是个有体面的人!”这句话和《干校六记》“我还是依然故我”一样,都是杨绛散文中的自我意识的强音,是她坚韧意志的集中展现!
(10)、 罗银胜:在我看来,杨绛是一个本色的知识分子,还保留了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基因。他们与世无争,实际上是这个世道太艰险太复杂了,这是对自己的保护。他回忆,书稿改完后,杨绛拎了两个装着书稿的大信封到邮局,将书稿寄回给了他。“后来她跟我发牢骚,说,‘小罗啊,你真累人啊!还花了我好多钱呢!’”
(11)、经过“洗澡”运动的冲击,“文学研究社”终解散,“文学社”同仁风流云散,各奔东西。于是,不但许彦成和姚宓的爱情戛然而止(虽然到了《洗澡之后》他们的爱情有了大团圆结局,但已不在本文的论述范围),就是文学社的“众生”,也都走出“文学社”的历史,奔赴人生的下一站。当“洗澡已经完了,运动渐渐静止。一切又回复正常”时,《洗澡》也就结束了(虽然后面还有个“尾声”)。
(12)、百岁老人杨绛,总是笑眯眯地坐在她家那张单人沙发上,伸手拍拍仁强和我的手背,听不清了,就拿出纸笔,叫我们写下。还记得那回在她家,窗口的马蹄莲开得正旺,她娓娓道着,我转头一望,客厅靠墙那头,正挂着“我们仨”的合影,从左到右是:杨绛、钱瑗、钱锺书。
(13)、《杨绛,走在小说边上》(于慈江 著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年10月版)
(14)、杨绛先生的一生令人钦佩,却更让人艳羡,她是贤良淑德的好妻子典范;也是文采斐然、声名卓著的文学大师;更重要的,她同时也活成了我想要成为的那一类人——拥有的爱情,将工作、生活、情感都打理的井井有条,也能在这纷繁杂乱的世界中独处一隅,静静待在自己爱的角落,做自己喜欢的事。
(15)、汕头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富仁把杨绛与季羡林、傅雷、郑敏一起归为学者文学家。他认为,杨绛的《洗澡》是名副其实的“学者小说”。他这样概括学者型作家及其作品:作者长期在学院文化的氛围中生活,在与身边大量学院精英知识分子的交往中,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一系列人性和人格特征,他们长期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这使他们更习惯于理性思考。
(16)、其实当年与“三反”、“五反”运动几乎同时进行的,还有一个专门针对知识分子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这个运动从1951年秋天开始,到1952年秋天结束,运动主要针对的是当时大约200多万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按照当时的判断和定位,这些知识分子虽然爱国热情很高,学有所成,但他们大多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长期受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教育,在思想上难免会留下许多“旧社会”的烙印,特别是“亲美、崇美、恐美”现象突出。为了使他们在“新社会”“重新做人”,中共中央发起了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1951年9月29日,受中共中央委托,向来自北京、天津各高等学校的教师代表作了题为《关于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的报告,同年11月3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学校中进行思想改造和组织清理的指示》,要求在学校教职员和高中以上学生中普遍开展学习运动,号召他们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联系实际,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以期达到组织清理和思想改造的目的。这项运动后来由教育界逐步扩展到文艺界和整个知识界,到1952年10月基本结束。
(17)、其实,纪念作为知识分子的杨绛,莫过于安静地读读她的书,这样才能明白她的作品究竟“有什么好”。
(18)、婚后,杨绛随着丈夫去牛津大学留学。两人从此不仅有风花雪月,还有柴米油盐。钱钟书是个十足的书呆子,除了读书什么家务也不会。杨绛自小家庭还算优越,五指不沾阳春月,但是她慢慢的学会了过日子。他们自己租了一套独立的套间,开始学着自己做菜。杨绛一开始也不得要领,丈夫想吃红烧肉,她凭记忆放入用大火闷,后来发现,肉要用小火慢炖反而更好吃。有了做红烧肉的经验,又触类旁通地学会了各种肉的做法。
(19)、拒绝“在沉默中灭亡”。杨绛记下干校的小事,让文字发声,抵达静如死水的生活真相,漾起回环不灭的涟漪。何其芳吃鱼,黄狗“小趋”,菜园约会,雨夜归途……有快乐和安稳,但更多的是酸辛。文字背后有一层淡淡的嘲讽和悲悯,却并不沉迷于愤怒与伤痛。
(20)、杨绛夫妇都爱读书,两人在家大的娱乐就是看书。杨绛在英法留学期间就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写了《阴》。
2、杨绛作品特点有哪些
(1)、杨绛的散文创作始于三十年代,《杂忆与杂写》一书收有她四十年代写的《阴》等六篇。这些文章多写生命的感触;但是几十年后她重新开始写散文却未循此路数发展,只有作为《将饮茶》的“代序”和“代后记”的《孟婆茶》、《隐身衣》二文尚可以看到一点回响——不过阅历使然,是要深刻多了。
(2)、杨绛十分钟爱英国诗人蓝德的一句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前半句说的是淡然的心境,后半句则描摹出那份文人的傲骨。“我和谁都不争”,就是拥有这样淡泊名利之心,杨绛“坐”在人生边上,内心充满安宁与淡泊,过着自己想要的低调的生活,就这样,她度过了自己的百年岁月。
(3)、以“春分”为例:作者首先对于日期、时辰、天况、气温和风力做了忠实的记录,但是这并不不能看作是“真实眼光”,或者说这只能被看作是“真实眼光”的一部分。我认为,真实的眼光是看到事物的本质。无疑,苇岸做到了这一点。“如果加图的说法成立或得到我们的认同,那么看来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不光污毁了自然,显然也无益于人性。”真实的眼光更多的应该有一些有关“道”的东西,而不该仅仅是形而下学的“器”。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
(4)、张爱玲不用说了,祖父张佩纶,晚清进士,重臣,李鸿章的女婿。可惜的是张爱玲的父亲,是个纨绔子弟,吃喝嫖赌抽洋洋在行,与张爱玲生母离婚后,娶了风尘女子为妻,把家业败的差不多。
(5)、这也是为什么张爱玲如此有才华,到24岁才嫁给一个离婚多次的胡兰成的原因。
(6)、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成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2016年5月25日,杨绛逝世,享年105岁。
(7)、同样因为是经历过了也思考过了人生,所以在选取素材时她就把人生中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挑拣出来,而表现的时候也就认为人生是实实在在的一件事,没有必要再去添加什么,也没有必要对此大惊小怪;同时,对于人生过程中一切有生意的东西都特别珍视,轻易不肯放过。作者对待描写对象与对待描写手段是一样的态度。
(8)、在初中,他还买过一本西班牙的流浪汉小说《小癞子》。“大概不是全译本,薄薄的一册,32开本,是不是杨绛翻译的,我也不知道,但对于《小癞子》这部书在西班牙文学史上的地位的了解,也是通过杨绛的文章才得到的。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的另一部文学巨著《堂吉诃德》大概是我到了大学才读的。而杨绛发表在《文学评论》上的《堂吉诃德和〈堂吉诃德〉》,则是我迄今为止读过的一篇研究和介绍这部西班牙文学巨著的文章。”王富仁教授说。
(9)、杨绛文学作品语言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其沉定简洁的语言,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
(10)、 11月26日下午2点,在上海大众书局松江店(新理想广场4楼),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资深传记作家罗银胜为我们广大读者讲述了杨绛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本次活动由松江团区委和松江区青年中心主办,永丰街道团工委永丰青年中心承办,大众书局新理想店青年中心协办。
(11)、林徽因的贡献主要在建筑领域,解放战争,她写了一份古迹名目,交给解放军避免了战争破坏。新中国建立后,设计了很多建筑,调研过很多古迹遗迹,梁启超的墓碑,就是她设计的,不错。然后家人这块,林徽因家简直是爱国的楷模,父亲林长民爱国大愤青,反张作霖死,叔叔林觉民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大家都读过他的《与妻书》,同父异母的弟弟林恒,国民空军飞行员,与日机的空战中身亡。公公梁启超,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的参与者,一生都在为国家的政体和政治寻求道路。
(12)、 罗银胜:在我印象中,杨绛先生是一位具有内秀之美的老人,每当谈到先生钱钟书,她总是将自己放在一个辅助的位置上。为了《杨绛传》的写作,我曾与杨绛有过多次通信,在一封回信中杨绛写道:“我是一个平凡的人,不值得你们作家写……我干脆劝你放弃这项工作,花点功夫多研究钱先生的学问吧。”
(13)、译作有《1939年以来的英国散文选》、《小癞子》、《吉尔·布拉斯》、《堂·吉诃德》等
(14)、“天空已经变蓝,踩在松动的土地上,我感到肢体在伸张,血液在涌动。”(第22则)读到这里,让我想到了海子的诗,“踩在青草上/感到自己是彻底干净的黑土块”,我认为这里苇岸的感受应该也是这样的,是一种与充满生机的大地合二为一的满足与惬意。“但是,在这世界上,有一部分人,一生从未踏上土地。”这句话仿佛是作者的无奈叹息,又似乎是作者对那些在工业文明中迷失了自我的人的深深的嘲讽。爱默生说:“每一个人都应当与这世界上的劳作保持着基本关系。”此言得之。
(15)、本文于《中国教育报•文化周末》2016年5月27日第四版,版权归《中国教育报》文化副刊中心所有,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教文化乐读“。
(16)、这是大是大非问题。你要说张爱玲是个糊涂人,完全不懂政治,也就算了。但她可不糊涂,在抗战期间刻意同日本保持一定距离,在日战区出名但一般不会涉及政治。
(17)、如果说《洗澡》中的第一部和第二部还属于“前洗澡”时期,那么到了第三部《沧浪之水清兮》,则“洗澡”正式开始,在前两部中“爱情”和“众生相”交叉展开的两条线,至此也拧在了一起,并作一股,聚焦于“洗澡”过程中各人的表现(就连许彦成因和姚宓发生爱情导致的家庭矛盾,此时也“压缩”到了“洗澡”的话题/过程之中)——在“洗澡”的高压下,人性的脆弱、卑微(朱千里、丁宝桂、余楠、杜丽琳)和高傲、尊严(许彦成、)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面对“洗澡”要求(小说中的领导范凡是这样定义“洗澡”的:“旧思想、旧意识,根深蒂固,并不像身上背一个包袱,放下就能扔掉,而是皮肤上陈年累积的泥垢,不用水着实擦洗,不会脱掉;或者竟是肉上的烂疮,或者是暗藏着尾巴,如果不动手术,烂疮挖不掉,尾巴也脱不下来。我们第一得不怕丑,把肮脏的、见不得人的部分暴露出来;第二得不怕痛,把这些部分擦洗干净,或挖掉以至割掉”),朱千里、丁宝桂、余楠和杜丽琳都以贬损自己为前提,以放弃自己“人的尊严”为代价——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忍受了极大的精神痛苦(朱千里甚至还为此自杀——虽然并未成功),以求自己能顺利通过“洗澡”这一关,“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而许彦成虽然也在时代的裹挟下难以全身而退,但他在“洗澡”过程中却能维持住自己“为人的尊严”,不但对朱千里、丁宝桂等人的丑态“几乎失笑”,而且他既没有交代属于自己个人隐私的与姚宓的情感经历,也“没说自己是洋奴”,甚至当别人“帮助”他们时意有所指地说“听说有的夫妻,吵架都用英语”时,他几乎是本能地“瞪着眼问:‘谁说的’?”——这种带有反抗姿态的举动,导致了“没人回答。……到会的人都呆着脸陆续散出,连主席也走了”。以至于善于适应环境的丽琳向他埋怨“彦成,你懂不懂?这是启发。”
(18)、写了散文《窗帘》《风》《喝茶》《听话的艺术》长篇小说《洗澡》
(19)、在《洗澡》中杨绛对笔下人物的嘲讽随处可见,如形容施妮娜“她身材高大,也穿西装,紧紧地裹着一身灰蓝色的套服。她两指夹着一支香烟,悠然吐着烟雾。烟雾里只见她那张脸像俊俏的河马。俊,因为嘴巴比例上较河马的小,可是嘴型和鼻子眼睛都像河马,尤其眼睛,而这双眼睛又像林黛玉那样‘似嗔非嗔’”;通过姚宓的视角,杨绛对“文学研究社”的几位“老先生”进行了扫描(当然是嘲讽式的扫描):
(20)、杨绛的这个小说“前言”,可以被视为是解读《洗澡》的一把钥匙。既然小说名为《洗澡》,那对于1949年以后发生在中国大陆的这个“洗澡”运动,就有必要先做个介绍。虽然杨绛在“前言”中对“洗澡”已做了简单的说明,但太过简略,不了解那段历史的人看了她的这个说明,可能还是不甚了然。
3、杨绛先生的作品有什么特色
(1)、2005年1月,杨绛出院回到三里河寓所。一回家,她就动笔写了《走到人生边上》的开头。“从此好像着了魔,给这个题目缠住了,想不通又甩不开。”于是她寻寻觅觅找书看,《四书》《圣经》《死亡的意义》……一篇小文章,费了她两年半的时光,后写成了四万多字的《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她在那本书的自序中写道:“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的《自省录》是他和邻邦交战中写成的。我的《自问自答》是在我和自己的老、病、忙斗争中写成的。”
(2)、2005年1月,杨绛出院回到三里河寓所。一回家,她就动笔写了《走到人生边上》的开头。“从此好像着了魔,给这个题目缠住了,想不通又甩不开。”于是她寻寻觅觅找书看,《四书》《圣经》《死亡的意义》……一篇小文章,费了她两年半的时光,后写成了四万多字的《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她在那本书的自序中写道:
(3)、杨绛写作《洗澡》,一方面,是要展示一个爱情(“纯洁的友情”)故事,另一方面,是要描画出知识分子的“劣根性”以及”在“思想改造运动”中的“众生相”,并通过这两个方面的艺术描写,呈现她对“洗澡”(“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运动的态度和判断。为此,她在《洗澡》中通过对“洗澡”含义含糊而又含混的指代、通过对知识分子自身毛病的嘲讽、通过对爱情(“纯洁的友情”)的肯定,对“洗澡”这样的“洗脑”运动,表示出了自己的不以为然。
(4)、其实,纪念作为知识分子的杨绛,莫过于安静地读读她的书,这样才能明白她的作品究竟“有什么好”。
(5)、冰心,一般家庭,父亲谢葆璋只做到国民军司令部参谋。
(6)、首先,张爱玲是不是相貌丑陋却要出风头,奇装异服的人?
(7)、活动结束后,吕约在昆仑书集咖啡区为读者们现场签售
(8)、为了爱,许广平选择了放弃自己的事业。为了让鲁迅更好地写作,许广平常常替他查找和整理资料,替他抄写、校对文稿。每次鲁迅的文章写完后,她总是第一个读者和第一个评论者。每次读完之后,鲁迅都和她讨论、交流,虽然他们之间的学识有很大的差距,但鲁迅也常从与许广平的交谈中得到启发,对文章做一些修改。并且,对于鲁迅的一些重要的谈话,她也注意用心地加以记录和整理;对于鲁迅所写的文稿她都细心地收拣,妥善地保管好。
(9)、老王虽是一个简单的称呼,却能叫出一种很熟悉的感觉。关系很普通或者很陌生的人,一般我们是不会这么去称呼他的。
(10)、作为作家,杨绛创作的大宗是散文,小说数量不多。不过,在她的文学作品中,我觉得《洗澡》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文本,在杨绛的这部长篇小说中,她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为我们描画了一个颇为奇特的世界。
(11)、走进“文革”那段历史,从干校这个小环境认识“文革”对人精神的摧残。
(12)、杨绛,本名杨季康,无锡人。江南才女,早年就读清华研究院,后负笈英伦留学。著名作家、翻译家和学者。主要作品小说有《洗澡》,散文随笔集有《将饮茶》《杂忆与杂写》《我们仨》等。1981年出版《干校六记》,轰动一时。用十六字评价该书: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缠绵悱恻,句句真话。译作有《堂吉诃德》,被公认为优秀译作。
(13)、她和钱钟书相识于清华大学,两人一见钟情。钱钟书说:“我还没有订婚。”杨绛答:“我还没有男朋友。”于是,两个人就鸿雁传书,后来顺理成章的结婚了。
(14)、杨绛出名比钱钟书要早,当杨绛的《称心如意》红遍上海之后,对钱钟书的称谓就变成了“这是杨绛的丈夫钱钟书”。杨绛和钱钟书各占书房的一角,读书写作,各自思考。杨绛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不仅指她有自己的语言风格,而且指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写作思维,知道自己可以写什么和该写什么。她不会违心地写任何东西,她所写的人和事都是有感而发,也不会蜂拥而上地赞美或者歌颂。
(15)、有时明净到有些冷,但由于渗入诙谐幽默,便平添几分灵动之气,因而使静穆严肃的语言自有生机,安静而不古板,活泼而不浮动,静中有动,动还是静。沉静诙谐中有沉着老到、雍容优雅的气派,锋芒内敛后的不动声色,有种静穆超然的中和之美。(节选自《人在边缘──杨绛创作论》,《文学评论》1995年第5期)
(16)、前面刚说过,“王老”显得很尊贵,“老王”那就显得很普通了。这也跟文中的老王身份地位一致,身份卑微,地位低下。显然,用“老王”更贴切。
(17)、如今,这位在满百之年彻底思考过神、鬼、人,灵与肉,命与天命等命题的老人,跨过人生的边缘驾鹤西去,她留给世人的,除了身为作家、翻译家、研究员的若干作品,更有“平凡人生”的爱与信仰,不趋时、不媚俗的文化品格。
(18)、杨绛,爷爷辈只是个有民望的乡绅,父亲杨荫杭,官做到北洋政府的高检察院院长,因为痛恨官场腐败,官官相护,辞官后做律师。
(19)、写知识分子改造,就得写出他们改造以前的面貌,否则从何改起呢?凭什么要改呢?改了没有呢?
(20)、而她在今年6月28日写给仁强、树西的信中说:“张瑗(仁强的女儿,那时刚去北京,看望过杨绛)说,陶然叔叔身体这会子特好。我确是不久前看见我们《文艺报》上有他的文章,好文章!”我也搞不清是什么文章了,但“好文章”之说当然只是鼓励,以前在她家闲聊时,她就笑说,以后陶然的文章,我一定要看!我想不是好不好的问题,而是一种情感在发生作用。她看到我们,便有如看到钱瑗一样。
4、杨绛的作品特点
(1)、钱学森是个有杰出贡献的人,也是个有性格的人。他一生做人都坚持四条原则:第不题词;第不为人写序;第不出席应景活动;第不接受媒体采访。
(2)、她在翻译界的成绩怕也是这些人取不到的,精通多国语言,却低调得工作到生命后一刻。
(3)、姚宓娴静深沉,聪颖有才华,本是名牌大学教授之女,因遭家庭变故,只能到图书馆做管理员。许彦成杜丽琳夫妇表面平安好和,实际上话不投机,没有感情。
(4)、它试图慢慢消磨人的信心和意志:寒冬,苦暑,日复一日的劳动、被批斗,种菜不成,好菜被偷。这就是生活沉闷的主旋律。前前后后,各种各样的人倒下:不愿污蔑旁人的女婿得翻车到河里的拖拉机手,草草被埋的自杀者,突发脑溢血死亡的同事……死亡以直接的方式暴露“学习”下潜伏的危机。
(5)、与此相关联,杨绛散文也就很自然地不像一般所谓诗化诗言那样在句式上耍什么花枪,她的句式都很规范,有如寻常说话,属于真正散文的语言。我们已谈过她很少抒情,不大议论,就是抒情议论也是很平凡的字句,以表达真情实感为宗旨,她一般不大写诸如警句之类的东西。所有这些在杨绛的作品中都是统—的,协调的,她的文字是为了达意,绝不脱离意思面去靠文字造什么气氛,起什么效果。
(6)、这样评价杨绛的文学创作是不公平的,钱钟书一部《围城》足可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章,一部煌煌巨著《管锥编》,在学术界足可让后辈高山仰止。而杨绛不但解放前早已以戏剧写作扬名;在解放后也从未停笔:一手翻译,一手创作,相比钱钟书也毫不逊色。尤其翻译《唐吉诃德》被公认为优秀的翻译佳作,至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至今也是翻译界必备的参考译本。
(7)、默存向来抉择很爽快,好像未经思考的;但事后从不游移反复。我不免思前想后,可是我们的抉择总相同。既然是自己的选择,而且不是盲目的选择,到此也就死心塌地,不再生妄想。(P59)
(8)、杨绛的洗澡,常被和钱钟书的围城放在一起比较。虽然都是描写新时代的知识分子,不过两本书的背景和侧重还是有所区别的。杨绛的作品有着女性特有的恬静和温和,虽然没有钱钟书那么犀利尖刻,不过对人物的诙谐和调侃到是一脉相承。只取这一横截面,几个小人物,却可以回味这特定历史下特定的一群人,值得一读的一本书。
(9)、谈及杨绛对自己的影响,王富仁教授记得中学时买过一本菲尔丁的《约瑟·安特路传》。“它虽然与杨绛在自己的论文里翻译的同一本书的书名不尽相同,但在我的头脑中,菲尔丁这个英国小说家的名字却是与杨绛联系在一起的。”那时,他还长期订阅着一份学术刊物——《文学研究》(《文学评论》的前身)。由于读了菲尔丁的《约瑟·安特路传》,并且颇感兴味,杨绛发表在《文学研究》上的《斐尔丁在小说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就格外地引起了他的注意。“她这篇文章对我的影响还是蛮大的,它不仅使我对作为‘英国小说之父’的菲尔丁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同时也是我早接触到的小说理论。”
(10)、 那就让我们一起跟着小编去看下作家罗银胜眼中的杨绛先生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是否和大家的看法一样呢?
(11)、 我之写作《杨绛传》(追思纪念版),从大量文献里穷原竟委,杂中取真,力图捕捉杨绛精神的闪光之点和漫长人生的华彩乐章
(12)、杨绛出身书香门第,多年留学英、法,学贯中西。更令人羡慕的,是她与钱钟书的那一份相濡以沫,乐趣融融。能让钱钟书那样的博学而高傲的才子由衷欣赏、真诚相爱是很不容易的。杨绛身上必有过人之处。钱钟书有如锋棱毕现的钻石精金,其珍贵自不待言;杨绛则是柔糯温润的田黄美玉,谦卑得容易被人忽视。但谁也不会否认的是,杨绛靠自己的坚韧、博学、淡泊名利而光芒四射,她在世界留下的印记,无疑是的。
(13)、钱氏夫妇在学界德高望重,《围城》《洗澡》两部畅销书更令他们声名远播。然而,人们对其家庭生活却不甚了解。1998年,钱钟书先生的逝世使文化界深感悲痛。但罕为人知的是钱先生和杨女士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一生的伴侣、的女儿相继离去,杨女士晚年之情景人所能体味。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女士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14)、《将饮茶》,早于1987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杨绛先生的散文经典之作
(15)、(1) 本文选用的《洗澡》版本为三联书店1988年12月版。文中所引小说中的内容,均出自该版。
(16)、杨绛,本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杨绛是著名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主要文学作品有《洗澡》《干校六记》,另有《堂吉诃德》等译著,2003年出版回忆一家三口数十年风雨生活的《我们仨》,96岁成书《走到人生边上》。
(17)、小记终了,她大声宣告,“我依然还是故我”,“学习”无效。
(18)、杨(绛):不孤独,因为我有很多书,有书就不孤独。当然,我现在是一个人,在热闹的场合会感到孤独,越热闹越孤独,因为我不能和他们打成一片。可是我并不感到孤独,我的亲戚朋友对我都很好,我和阿姨相处得也很好。而且我看很多书,就像到处旅行一样。”
(19)、小说名为《洗澡》,但“洗澡”(“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直到第三部才开始,前面两部写的都是“洗澡之前”(“前洗澡”时期)的事。小说从比较“花的”余楠一次不成功的“婚变”开始,首先写这个善于“投机”(包括在感情上的“投机”)的“旧时代”知识分子如何在与胡小姐的婚外情失败后,投身“北平国学专修社”,来到北京。随着北京进入“新时代”,“北平国学专修社”成了“文学研究社”,在“文学研究社”这个小社会里,有留学英美归来的许彦成和杜丽琳夫妇,有在法国居住多年的法国文学专家朱千里,有俄罗斯文学专家傅今及其夫人女作家江滔滔,以及江滔滔的密友从苏联回来的施妮娜,施妮娜的丈夫汪勃,还有留用的“北平国学专修社”时期的丁宝桂、马任之和夫人王正,已故“北平国学专修社”社长姚謇的女儿姚宓,以及刚分配来的大学生姜敏,姚宓的大学同学姚家远亲罗厚,青年人陈善保、方芳、肖虎等,这些人在“文学研究社”这个小社会里,相处时彼此关系十分微妙,往来时各人姿态各不相同,充分体现了“新”“旧”交替时期各色人等的鱼龙混杂和人性本身的复杂面向。
(20)、 这其实可以说是他们两人的生存之道。联系到社会与时代的大背景,可以想象在当时中国这样一个“左右”为难的时代中,他们夫妇二人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不问世事”的选择是一种明智之举。他们更愿意选择低调、从容、“自我”的生活,这也是“有心计”和考量后的结果。他们夫妇二人埋头钻进了学问中,并在其中自得其乐,在钱锺书走后,年事已高的杨绛毅然坚持整理钱钟书的文稿,一丝不苟,态度严谨。而不问世事其实也是他们专心做学问的一种表现,处事和做学问相同的严谨态度,也让他们在低调中做到了幸运和成功,这对于一般人来说都是极为困难的。
5、杨绛文学作品的特点
(1)、谈及杨绛对自己的影响,王富仁教授记得中学时买过一本菲尔丁的《约瑟·安特路传》。“它虽然与杨绛在自己的论文里翻译的同一本书的书名不尽相同,但在我的头脑中,菲尔丁这个英国小说家的名字却是与杨绛联系在一起的。”那时,他还长期订阅着一份学术刊物——《文学研究》(《文学评论》的前身)。由于读了菲尔丁的《约瑟·安特路传》,并且颇感兴味,杨绛发表在《文学研究》上的《斐尔丁在小说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就格外地引起了他的注意。“她这篇文章对我的影响还是蛮大的,它不仅使我对作为‘英国小说之父’的菲尔丁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同时也是我早接触到的小说理论。”
(2)、杨绛在“读小说漫论”之一《有什么好?——读奥斯丁的》开篇即说:“议论一部作品‘有什么好’,可以有不同的解释:或是认真探索这部作品有什么好,或相当干脆地否定,就是说,没什么好。两个说法都是要追问好在哪里……”
(3)、 杨绛先生的生命横跨大清王朝末年、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位跨世纪的历史老人,通过《杨绛传》的写作,我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完成了与历史的一次对话。
(4)、杨绛的《堂吉诃德》译本被公认为优秀的翻译佳作,迄今已累计发行70万册,是该书中译本当中发行量多的译本。80年代后,杨绛写一些散文、杂文、回忆短文,虽然都比较短小,但从平淡文字中透露出来的一种朴素而真挚的情感,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和智慧。在92岁到百岁高龄之时,杨绛以她极富才华的笔触,打开尘封多年的记忆,其中不仅仅用梦幻文学的方式讲述了钱锺书和钱瑗生前后一段时光,而且回忆了很多当年夫妇游学欧洲以及建国后的种种往事。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杨绛作品特点有哪些精辟8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