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诗词风格特点与形象精辟68条

苏轼的诗词风格特点

1、苏轼的诗词风格特点参考文献

(1)、①在语言方面,即需要注意一定格律,又吸收了口语自由灵活的特点,因此往往会呈现口语化以及曲体某一部分音节散漫化的状态。

(2)、总之,苏轼才情横溢,艺术成就非凡,对后世文学发展影响深远而广泛。

(3)、     缘情写景,情非景引,“人异其心,因而物异其致”,啼鸟悲声,情花沾泪,凝情对境,悲喜相随。作者情缘于心,寄情于景,情于景先,作品定格特定之情感,绕情取景,细加描绘,致使景物呈染不同之感情色彩。如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情起“思乡之悲”,以悲为“脉”布景,鸡声、茅店、残月、人迹、板桥、寒霜六种景物递进铺排,构成一幅静寂清冷之画景,极尽渲染早行空旷与孤独之感,似无人之境,而人在其中,不明言愁,却愁思满纸。充分展现“客行悲故乡”之愁情。

(4)、苏轼作词时,正当柳永词风靡一世之际。他改变词风,就以柳永为对手,从力辟柳词开始。例如,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词,树起了“自是一家”的旗帜,并对自己的词有别于“柳七郎风味”深为自喜。那苏轼词风的特点究竟是什么呢?历来的评论虽大体相近,却各有侧重,并不一致。有以为“豪放”者,这种说法多,始见于绍兴辛未(1151)曾慥跋《东坡词拾遗》:“豪放风流,不可及也。”有以为“清雄”者,例如王鹏运《半塘遗稿》。

(5)、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

(6)、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7)、到了黄州的苏轼,心中有太多亟待思考与整理的问题,然而乌台诗案的经验,让他在与人的互动上产生了恐惧,又因为不得签书公事的处置,让他只能过着浑噩昏沈、无所是适的日子,于是自然山水成了他寻找慰藉、整理思绪的佳对象,从开始的昼伏夜出,到形只影单的造访山水,后呼朋引伴的与当地友人朝夕相从,他逐渐从游赏山水的过程中找到能够坦然面对顺境、又足以超然逆境的精神力量,而这些心路理历程正展现黄州时期山水诗的主题内涵中。

(8)、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9)、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是豪放词的代表,他能够借助瑰丽恢宏的意象来抒发慷慨豪情,将充沛激昂或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并开拓了词的写作范围。

(10)、全词的特点是叙事议论写景抒情相结合,语言舒展自如,简练生动,表现了词人独特的语言风格。在情感上,飘逸旷达与悲凉伤感交织一处,是词人谪居黄州时期复杂心境的很好展示。在苏轼现存的三百多首词作中,“归”字竟出现一百多次,这是深可玩味的。李泽厚先生说:“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美的历程》)由于其结尾所表达的弃官归隐之念,以至于“翌日喧传子瞻夜作此词,挂冠服江边,拿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醒也”(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二)。这则传说,生动地反映了苏轼求超脱而未能的人生遭际。其实,无论是人间天上,抑或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实际只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喻。

(11)、⑹夜阑:夜尽。残,尽,晚。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有“酒阑”,裴骃集解曰“阑,言希也。谓饮酒者半罢半在,谓之阑。”文选·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有“白露凝兮岁将阑”,李善注曰“阑,犹晚也”。縠(hú)纹:比喻水波微细。縠,绉纱类丝织品。

(12)、   雄浑,作为一种刚美型风格,壮志凌云,气吞宇宙,恢宏豁达。气势豪迈磅礴,境界高大浑茫,力量充沛雄劲,蕴涵拔山倒海、不可屈曲之力度。如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笔力千钧,气壮山河。

(13)、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心家。

(14)、1079年,时御史何正臣等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随后又牵连出大量苏轼诗文为证,弹劾他“作为诗文讪谤朝政及中外臣僚,无所畏惮”。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据《汉书·薛宣朱博传》记载,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故称御史台为“乌台”,亦称“柏台”。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15)、而辛弃疾的词则在豪情之外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

(16)、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更可贵的是,苏轼对社会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眼前,他对封建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弊政、陋习进行抨击,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

(17)、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18)、1083年,苏轼已经贬官黄州,是年苏轼将往张怀民暂新居西南筑亭,以观览长江胜景。苏轼钦佩张怀民的气度,为其所建的亭起名为“快哉亭”,并赠其这首《水调歌头》。

(19)、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20)、☆风格特点: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其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安天命”等消极思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2、苏轼的诗词风格特点与形象

(1)、   顿挫风格之形成,与章法、句法和声调、节奏密切相关,作品呈现波澜迭起、千回百折之文势,富于奇巧不平之壮美。具体体现在—-

(2)、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3)、  苏诗的另一特色是以才学为诗,体现为好议论、使事用典。苏轼读书破万卷,用典时信手拈来,左右逢源。他用典稳妥精当,浑然天成,达到了如水中着盐的妙境。例如他作诗安慰落第的李廌说:”平生谩说古战场,过眼终迷日五色“就堪称用典精妙的范例。苏轼有意识地以议论入诗,将对事物的形象感受与哲理思考结合了起来。苏轼一生宦海沉浮,经历了数次大起大落,因此对人生有着丰富的体味和思考。正如在《和子由渑池怀旧》一诗中,他将人生漫长的旅途比作飞鸿在雪泥上留下爪痕,表人生无常,应顺应自然之意,将自然现象和人生感受转化为理性的反思并上升为深刻的哲理。    苏轼作诗兼备各体而以七言为擅长,且风格多样。其七绝吐语清丽精美,多传世佳作;七古气格雄健豪放,尤见才气纵横。苏轼主张兼收并蓄,这得益于他多元化的审美情趣。他在创作中十分重视两种相互对立的风格的融合以及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互相渗透,互相调节。在此基础上苏诗形成了两种基本风格:一是刚健含婀娜的清丽雄健,二是豪放加平淡的清旷闲逸,但就体现苏轼“坡仙”的旷达品格而言,高风绝尘才是其诗风的主导倾向,即一种超越世俗羁绊的风神韵致和审美境界。如《东坡》写踽踽独行于荒坡之夜的恬淡与自适,表现身处逆境却怡然自得的旷达情怀,风致超逸淡远。

(4)、它是一种既能合乐而唱又能讲求格律的新体诗。它包括有燕乐、民歌、近体诗格律三要素,具有高度音乐性、韵律美和浓郁的生活拨气息的文学新形式。词与诗有着密切的联系,词分豪放、婉约两大流派。

(5)、一方面是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

(6)、    意境之说,诗词同源。意境,即主观情境与客观物镜交融而形成之艺术境界。早源出王昌龄《诗格》“情境、物镜、意境”三境说,静安大师将三境归合于“意境”涵义之内,区分为三种形式: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已意胜。苟缺其不足以言文学(《人间词》乙稿序)。情感作为作者主观因素,需借助客观物象予以表述,主体内在因素与客观物象的融合,便形成诗词之意象与意境。意象带有强烈个性特点,对风格形成具有不稳定性,意境是由意象扩展而构成的完整艺术境界,是意与境,情与物的有机统一。

(7)、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8)、到了黄州的苏轼,心中有太多亟待思考与整理的问题,然而乌台诗案的经验,让他在与人的互动上产生了恐惧,又因为不得签书公事的处置,让他只能过着浑噩昏沈、无所是适的日子,于是自然山水成了他寻找慰藉、整理思绪的佳对象,从开始的昼伏夜出,到形只影单的造访山水,后呼朋引伴的与当地友人朝夕相从,他逐渐从游赏山水的过程中找到能够坦然面对顺境、又足以超然逆境的精神力量,而这些心路理历程正展现黄州时期山水诗的主题内涵中。

(9)、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10)、      移情于物,即主体之情感、生命、情绪、意趣投射、移注、输入至客体,使其具有与主体相同之情感生命。主客体情感之转移,首先应具“同形同构”关系,意即“景能称情”(客体特征适合表现主体情感)。其次,移情当借助想象与联想,于情思外射之过程中达到情感扩张、移转之目的。如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吴文英“年年古苑西风到,雁怨啼,绿水葓秋”等,均凭借想象与联想作用,将自身情感移入花鸟,使之具有人之情感与品格。此类词作,主体情感借景外移,景物从属情感表达,自身缺少独立存在意义。鉴赏时重在体察词中所创造、表现之情境,把握词作内在心灵波动。

(11)、这种率真可爱表现在文学创作上,就是不扭捏造作,以真实的情感发觉美的意像。

(12)、苏轼“以诗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由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苏轼写词只求阅读而不求演唱,故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虽然也遵守音律规范但不拘不于音律。

(13)、■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前赤壁赋》

(14)、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为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 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15)、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生于光州光山,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16)、旷达风格这是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

(17)、苏轼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在宋代100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为此苏轼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

(18)、李清照,一位从大明湖畔的绿茵走来的女子她的一生如花一般绚烂,让世人铭记于心。年少时的她集父母的宠爱于一身,天真烂漫,无忧无虑,是位名副其实的闺阁千金;婚后的她是丈夫捧在手心里的至宝,琴瑟和鸣,恩爱有加然而,或许是天妒英才,她生命的后三十年,只剩下难言的苦楚与凄凉。国破家亡,丈夫与世长辞,独留她一人在这动荡不安的尘世间颠沛流离。这样的人生于她是不幸的,但于天下爱词之人而言却是有幸的。李清照如此,南唐后主李煜亦是如此,皆因他们的不幸遭遇才铸就了那么多不朽的,深入人心的倾世绝唱。

(19)、②在艺术表现方面,它比近体诗和词更多的采用了“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

(20)、这是能代表苏轼思想与性格特点的诗词风,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

3、苏轼的诗词风格特点论文

(1)、☆风格特点:关心现实,接近人民,平淡浑厚。

(2)、☆风格特点:气势雄浑,格调高昂,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3)、岑参(715~770)唐朝南阳(今属河南)人,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曾祖岑文本、伯祖岑长倩、伯父岑羲都以文墨致位宰相。父岑植,仕至晋州刺史。岑参10岁左右,父亲去世,家境日趋困顿。他从兄属学,九岁属文。十五岁山居嵩颖,刻苦学习,遍读经史,奠定学业基础。20岁至长安,献书求仕无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天宝三载(744),登进士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及第前曾作《感旧赋》,叙述家世沦替和个人坎坷。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初次出塞,满怀报国壮志,想在戎马中开拓前程,但未得意。天宝十载,回长安,与杜甫、高适等游,深受启迪。十三载,又充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再次出塞,报国立功之情更切,边塞诗名作大多成于此时。安史乱起,岑参东归勤王,杜甫等推荐他为右补阙。由于"频上封章,指述权佞"(杜确《岑嘉州诗集序》),乾元二年(759)改任起居舍人。不满一月,贬谪虢州长史。后又任太子中允、虞部、库部郎中,出为嘉州刺史,因此人称“岑嘉州"。

(4)、其中八年级上册的《记承天寺夜游》87个字,下册《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44个字,而九年级精读课中选入的苏词都超过了87个字,课外阅读《定风波》62个字,因此可以推断出,不论精读课还是课外阅读课中选入的苏词,编者编排顺序是由字数多少而定这大概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原因之一。字数多意味着学生理解起来稍难,所以应该循序渐进。

(5)、     描述自然景物之境界,为之物镜。常见于山水田园诗词之创作。《诗格》云: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神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神似。“巧构形似,诗画合一”,是诗词物境的集中表现,呈现浑然一体的画面美,赏析时犹似玩味江南水墨画,易获取赏心悦目之审美快感。如谢灵运《登江中孤岛》:“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苏轼《夜泛西湖》:“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等等。

(6)、   表层风格就艺术形式而言,分为含蓄、婉转、凝练、顿挫四种。

(7)、其中豪放风格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它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生状况以慷慨豪迈的形象与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这种风格也为后来辛弃疾所继承发展。代表作品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其次是旷达的风格,这能代表苏轼思想和人格的词风,表达了苏轼其人乐观主义精神。代表作品是《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记承天寺夜游》。还有一类是婉约词,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很多,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革新与发展。代表作品是《蝶恋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从风格来看,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入的苏轼作品,既有豪放、又有婉约,还有旷达风格,可谓应有尽有,编者可谓思虑周全。

(8)、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9)、这首词描写了一位美丽的佳人在盛夏的午后就寝的情态,盛夏时节,人们苦夏,白昼绵绵,一位佳人在午睡醒来之后,只见清风吹动了院外的垂柳,带来丝丝凉意,此时佳人香汗淋漓,微风吹起薄衫,正好生出阵阵凉意,于是佳人欣然而起,用自己的红酥手,为心爱的郎君调制了一碗冰镇的莲藕粥,给他解暑。整首词本身就是一个温馨的片段,不过用回文诗这种形式写出来,倒显得几份俏皮可爱,显得更加生动活泼。

(10)、     意境的结构特征表现为虚实相生。实境指直接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事境”、“物境”等,而虚境则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像空间,即诗意空间。它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又是伴随着这种具象联想而产生的情、神、意的体味和感悟,含不尽之意。所以又称“神境”、“情境”、“灵境”等。虚境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在虚境的统摄下完成加工,这便是虚生相生的意境结构原理。如柳永《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实为虚实境合之典范。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创造与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灵魂和统帅中地位。虚境开拓,是意境创造的目的所在。

(1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12)、    “情境妙合,风格自上(王世贞《艺苑卮言》)”,情景交融是词学之上乘境界。“物以情观,词必巧丽(刘勰《文心雕龙》)”,古人对主观感受与自然景物融合统一的执着追求,形成古典诗词创作中“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其表现方式,集中体现在---

(13)、第到了苏轼时代,他从小也是学诗长大的,公认的说法是到了杭州之后才开始尝试词的创作。这可以看出来,在他们看来,词还是非主流的一种文学形式。可是大家就是大家,天才就是天才,词一但到了苏轼的笔下,立即得到了发扬、创新和拓展。苏轼掌握了填词技巧之后,就把世间万事万物都填到了词中,在他个人来讲,词没有了局限性,就是抒发感情的一种形式。在外人来讲呢?自然说他写得不是词呀,因为词不是用来写这些东西的,词只能写儿女情长、歌舞楼台呀。再后来,大家接受之后,就给定个性“以诗为词”啦。

(14)、   整体风格是作品内外因素融合显现之特点,具有综合性与多向性。

(15)、这首赠给参寥的词,表现了二人深厚的友情,同时也抒写出世的玄想,表现出巨大的人生空漠之感。整首词达观中充满豪气,向往出世却又执着于友情,读来毫无颓唐、消极之感,但觉气势恢宏,荡气回肠。

(16)、苏轼打破了他以前婉约词以艳情为题材的范围,以自己的才情将婉约词推向了高雅的文学殿堂,在内容上去浮艳多雅致,形式蕴藉雅正,语言秀丽清新,情思曲折真切。

(17)、“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刘辰翁语);所谓宋词“至轼而又一变(《四库全书提要》)”。

(18)、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19)、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诗人的诗,为唐代儒客文人之智慧佳作。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20)、这首词上片写出猎,下片写请战,以报国壮志取代儿女柔情,塑造出英武爱国之形象。

4、苏轼的诗风特色

(1)、在苏东披眼里,人生充满了偶然。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也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那句:明天和意外不知哪一个先来。对苏东坡来说,为了谋生,为了读书,为了应举,为了做官,东奔西走,四处奔波,象什么呢?像一只鸿雁是到南方过冬,或是回北方,来来去去,年复一年。飞鸿的脚爪踏在雪泥之上,无非偶然留下指爪的痕迹,转眼它又飞走了。对于鸿雁留下的指爪,它哪里能够记清,况且,痕迹很快就消失了。鸿飞雪化,一切了然无痕。这样的顿悟和《红楼梦》的那句“好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有相似之处,人生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2)、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

(3)、苏轼居儋诗词的抒情风格的语言是美的,是朴素与华丽兼而有之;他不仅善于锤炼句子的抒情节奏,还善于推敲语言的声韵。例《和陶九日闲居》:“鲜鲜霜菊艳,溜溜糟床声”和《减字木兰花·已卯儋耳春词》:“春牛春杖,无限风光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这些短语,讲究双音节奏和重迭声韵的对应,读之琅琅上口,品之余味无穷。例《儋耳山》:“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君看/道旁/石,//尽是/补天/余。///(“/”表示停顿长短的音程)这些“二一二”和“二二一”五言节拍的诗句,重音落在“隘”、“总”、“石”、“余”的诗眼上,以增强节奏的和谐悦耳的音乐美感,使诗句具有抑扬交错,悠远高扬旋律,十分圆润、流畅,听起来余音绕梁,不绝如缕。

(4)、参寥也就是僧道潜,与苏轼过从甚密,结为莫逆之交。

(5)、-------------唐-------------

(6)、如今苏轼赴陕西凤翔做官,又要经过渑池,苏辙因而作《怀渑池寄子瞻兄》,诗云:“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苏轼的和诗,四个脚韵与原作全同,却纵笔挥洒,丝毫未受束缚。

(7)、     诗词内在风格,蕴涵于语言文字之内,主要体现在情感、气势、意象、意境四个方面。

(8)、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苏轼的诗词风格特点与形象精辟6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