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的思想观点精辟110条

苏格拉底的思想

1、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及影响

(1)、在苏格拉底看来,事物的产生与灭亡 不过是某种东西的聚合和分散。

(2)、他所理解的只是“粗鄙的美德”。(“那是人们给予一个被接受的行为法典的外在的尊重......仅仅合乎礼仪地指导他们自己的活动,因为他们的社会习惯希望他们那样做,而且他们如果不那么做的话,就会招致不快。”——《苏格拉底传》A.E泰勒)。

(3)、那真正能达到这个目的的途径不会是将刑罚设定的越来越重,而应该是教育的普及,对于道德,正义的价值观的传递,引领社会的风气。

(4)、古典历史学者JohnBurnet主张苏格拉底的主要导师是阿那克萨哥拉派的学者阿基劳斯(Archelaus),有关阿基劳斯的记载其实也是苏格拉底自己的理论。而EricA.Havelock则认为苏格拉底与阿那克萨哥拉派的关系证明了他与柏拉图的哲学理念差异。

(5)、教育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并有自己的教育理论。但是他并没有创办自己的学校。

(6)、政治生活就是封闭的洞穴;哲学生活则是外面的真实世界。

(7)、                     

(8)、此时,不论出于何种原因,结果就是他选择了返回洞穴,并试图劝说他的同伴,也使他们走出洞穴,但他的同伴根本不会相信,认为他在胡言乱语。将他杀死。

(9)、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弟子。在他的哲学思想中,都能明显的反映出苏格拉底的影子,可以说亚里士多德是苏格拉底思想忠实的信奉者。

(10)、麦加拉学派的创始者是欧几里德。他是苏格拉底早的弟子之一。麦加拉学派的一个特点是把苏格拉底的伦理学说和爱利亚学派的存在说结合起来。苏格拉底说美德就是知识。欧几里德认为这种知识只能是关于“存在”的知识,而的“存在”就是至善,也就是美德。认为感觉是不可靠的,感觉世界是不真实的,在这一点上他们的看法与苏格拉底是一致的。

(11)、讥讽是就对方的发言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方自陷矛盾,无词以对,承认自己的无知;

(12)、这时起,人们讨论哲学,不再是毫无目地说着玄之又玄的东西。而是在定义后,努力探讨出真理。(孟子的人性本善也是如此吧)

(13)、(本文属河北华图教育原创,转载请标注来源于华图教育,未标明者必究责任。)

(14)、而追寻哲学的生活方式一定是建立在不停提问的基础上,不会在任何面前止步。

(15)、而是他依然认为,尽管民主有着很多弊端,但相比于毫无秩序的城邦,公民们在一个大家有着共同遵守的秩序的城邦中生活,是对公民更大的有利,才选择用死作为模范。

(16)、如果他们中的一个碰巧获释,转过头来看到了火光与物体,他初会感到眩晕,但是他会慢慢适应。此时他看到有路可走,便会逐渐走出洞穴,到阳光下的真实世界;到那时他才处于真正的解放状态,意识到以前所看到的世界只不过是影像,是不真实的,于是会开始怜悯他的囚徒同伴、他的原来的信仰和生活。

(17)、苏格拉底还强调了善的重要性,认为善是一切事物的根因,这些观点为后来的唯心主义奠定了基础。在教育方面,苏格拉底不提倡对学生进行灌输,更多的是采用辩论的方式,这同样为后来的辩论法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18)、这意味着,他不光是在思想上被人钦佩——钦佩他的智慧远见;在行为上他也是所有人的楷模——真正落实自己哲学的勇士。

(19)、这与哲学理性的生活方式正好相反,一种哲学的生活方式一定是“开发的”,“普遍的”,适宜所有人的。它不会因在不同政治区域下变得不同。

(20)、苏格拉底死后,在他的弟子中还形成了三个学派:犬儒学派,快乐学派和麦加拉学派。这些学派统称为小苏格拉底派。他们主要研究的是伦理道德的问题。

2、苏格拉底的思想观点

(1)、他先进行假设或者接受对方的前提,然后辨证地考察其在不同场合下是否成立。

(2)、苏格拉底哲学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大苏格拉底派)的影响。

(3)、伦理苏格拉底建立了一种美德即知识的伦理思想体系,其中心是探讨人生的目的和善德。他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各种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规范都是相对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识,才是人们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

(4)、真理。他反对智者们的相对主义,认为“意见”可以有各种各样,“真理”却只能有一个;“意见”可以随各人以及其他条件而变化,“真理”却是永恒的,不变的。在柏拉图早期对话中,讨论的主题几乎都是如何为伦理道德下定义的问题。

(5)、真理据亚里士多德记载,苏格拉底放弃了对自然世界的研究,想在伦理问题上求得普遍真理,开始为事物寻求定义。

(6)、政治家和哲学家都能知道问题所在,政治家会担心不能解决和为了自己阶级利益而默许问题存在,哲学家不会。

(7)、雅斯贝尔斯把苏格拉底视为人类历史上有声望的人。他还认为苏格拉底是“哲学的殉难者”。他自寻灭亡,对他的审判和处决不是司法上的他杀而是司法上的自杀。今天,苏格拉底的影响正在逐步扩大。可以说无论是在哲学、政治学领域,还是教育思想等方面,都可以很容易的找到苏格拉底的影响。“苏格拉底的信息永远被人们尽可能的派各种各样的用场。尽管那些审判者想强迫他无言,这个在雅典响起已有二千三百年的声音从未沉寂过。”[12]

(8)、柏拉图在这里揭示了苏格拉底的悲剧。也说明了,哲学生活与政治生活的不同。

(9)、于是他肩负起了哲学的任务,尝试着寻找出同一的基础及大众所普遍认可的准则——也就是尝试对讨论的事情下定义。

(10)、苏格拉底还强调了善的重要性,认为善是一切事物的根因,这些观点为后来的唯心主义奠定了基础。在教育方面,苏格拉底不提倡对学生进行灌输,更多的是采用辩论的方式,这同样为后来的辩论法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11)、但往往,人们只顾自己利益时候是对大环境利益的破坏,使很多人为此受到伤害;而有时候大多人为了集体利益的维护,会使少数人受到难以承受的痛苦。

(12)、苏格拉底不能同意,他坚信有种人间的真理。(从洞穴喻你应该能够了解。)

(13)、灵魂不灭说:苏格拉底明确地将灵魂看成是与物质有本质不同的精神实体,在苏格拉底看来,事物的产生与灭亡,不过是某种东西的聚合和分散,他将精神和物质这样明确对立起来,成为西方哲学史上唯心主义哲学的奠基人。

(14)、苏格拉底还强调灵魂不灭说。虽然之前的哲学家就已经对此有研究,但是研究的模糊,到了苏格拉底的时候,他才明确的把灵魂与物质区分开来,强调这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为以后的唯心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5)、到苏格拉底才明确地将灵魂看成是与物质有本质不同的精神实体。

(16)、但对于哲学家,他们一定会承认两者都不好,他们一定要会去找寻对于每个人都有利的模式。)

(17)、 这又有一个疑问,苏格拉底为什么一定要死呢?既然他知道法官的判罚不公正,他知道自己的行为比法律更有道德。那他后为什么用逃跑的方式活命呢?

(18)、他相信有这样一种知识——善的知识,是对于人好的东西。

(19)、我不敢认同,我认为苏格拉底在这里依然是一个好人身份。他不会是因为自己作为公民和城邦有契约才选择赴死——以牺牲自己与道德的契约为代价。

(20)、灵魂苏格拉底关于灵魂的学说,进一步使精神和物质的分化更加明朗起来。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早已有灵魂不灭的说法,已经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立的萌芽。

3、理想国是柏拉图还是苏格拉底的思想

(1)、因此他也有这样的结论:“没有人会有意做不义的事”,因为这意味着丢失善,意味着不快乐,也意味着对自己不利。我们可以把善理解为美德。

(2)、苏格拉底还寻求事物的普遍定义,苏格拉底反对相对主义,认为事物的真理只有一个。但是对于事物的见解却不是的,因为这会随着时间与地点的改变而改变。

(3)、在苏格拉底看来,认识人自己就是认识心灵的内在原则(德性),即认识人自己的本性,也就是人的理性,也即我知道什么、我需要什么、我能做什么。

(4)、如何去认识真理?苏格拉底给出了答案——他把辩证法看作是通过对立意见的争论而发现真理的艺术。

(5)、他出生在希波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时刻,成长在伯里克利的盛世,当时正值智者从全希腊各地云集雅典,给民主制度雅典带来了许多新知和自由论辩的新风尚的时期。年轻的苏格拉底曾向著名的智者普罗泰格拉和普罗第柯等人求教,讨论各种重要的社会人事和哲学问题。又曾从女智者狄俄蒂玛受业。自称有“灵迹”伴随,预示以何事不当为。亦受奥尔斐秘教及毕达哥拉斯派的影响。

(6)、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苏格拉底承认他自己本来没有知识,而他又要教授别人知识。这个矛盾,他是这样解决的:这些知识并不是由他灌输给人的,而是人们原来已经具有的。

(7)、“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西塞罗如此说道。

(8)、苏格拉底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强调“知德合一”。

(9)、辩论苏格拉底经常和人辩论。辩论中他通过问答形式使对方纠正、放弃原来的错误观念并帮助人产生新思想。

(10)、这是“苏格拉底”有名的比喻,虽然后世大多认为这是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借苏格拉底之口所表达的自己的政治理念。但它确确实实能反映苏格拉底的思想——世界有个普遍的真实的“知识”。

(11)、辩论苏格拉底经常和人辩论。辩论中他通过问答形式使对方纠正、放弃原来的错误观念并帮助人产生新思想。

(12)、他为哲学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使哲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在哲学史上具有伟大的意义。

(13)、这也给我们如今的法律一个重要的提醒:法律惩罚人的目的,是为了使人停止犯错,并且使社会变得更好。

(14)、这全都是为了使所有公民能更加好的生活呀,还有什么行为比这个更加道德吗?

(15)、苏格拉底认为,真理以潜在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内心,教师的任务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通过交谈和讨论,消除错误与模糊的认识唤醒学生的意识。由于苏格拉底曾把教师比喻成“知识的产婆”,因此这一方法又被称为“产婆术”。

(16)、但我依然觉得社会有一个不是只有对金钱名誉自身利益追求的价值观,一个把生活在一个爱自己,爱他人的善意的社会作为追求目标的价值观,更加重要。

(17)、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治国的人才,有德有才、深明事理,具有各种实际知识,在实践活动中,苏格拉底把道德修养作为教育的高目的,如何培养道德,是他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

(18)、在苏格拉底以前,希腊的哲学主要研究宇宙的本源是什么,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等问题,后人称之为“自然哲学”。苏格拉底认为再研究这些问题对拯救国家没有什么现实意义。

(19)、在教学的方法上,苏格拉底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法,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方法”,他本人则称之为“产婆术”。

(20)、苏格拉底主张治国者必须有广博的知识,除政治、伦理、雄辩术和人生所需要的各种实际知识外,第一次将几何、天文、算术列为必须学习的科目。

4、苏格拉底的思想论文

(1)、身为雅典的公民,据记载苏格拉底后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引进新神论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尽管苏格拉底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他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

(2)、这就能解释为什么说那些有意犯罪的人也是没有认识到道德而无意犯错的了:因为他们以为通过犯罪就可以得到利益,却不知道这样损害了德行,是多么不利于自己。(恶行总是基于对善的错误估计。一个人干了罪恶的勾当,因为他错误地期待由它而获得善,得到财富、权力或享受,而没有估计到这样一个事实:灵魂的犯罪不可比拟地重于这些设想的收获。——《苏格拉底传》A.E泰勒)

(3)、苏格拉底生就有着狮子鼻,肥厚的嘴唇,凸出的眼睛,矮小的身体。他容貌平凡,语言朴实,却具有神圣的思想。

(4)、苏格拉底看到法律的漏洞,让所有人注意到,并且想办法完善法律,但考虑对于一个城邦来说,其比起无秩序的优越性,因此依然承认法律的有效性;而阿尔西比亚德看到法律不合理性,便将其作为自己利益的工具,不再管这行为对于城邦人民的影响。

(5)、一个夏天,他为自己建造了一所房子。房子小,他的邻居都很纳闷,这房子怎么会使他满意呢?

(6)、苏格拉底出生于希腊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其父索佛洛尼斯科斯(Sophroniscus)是雕刻匠,母亲费纳瑞特(Phaenarete)是助产妇。

(7)、善变的政治立场再一次与苏格拉底追求的善的一致立场形成鲜明对比。

(8)、他们没有认识到道德。当然,法律的道德当然不能算道德也不被他们承认——那只是人们规定的一种约束罢了。

(9)、苏格拉底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他用自己的行动和语言诠释着什么是幸福。什么是美,我们应当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我们读懂了苏格拉底就读懂了拥有幸福人生的书。

(10)、    这一方法的主要特点是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来获得对事物的认识。由于对话不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强制性灌输上,而是建立在与学生的共同讨论上——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的基础上,有利于思维的训练和真理的发现。因而,对以后西方教育教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11)、(不妨让我再举个例子吧,对于一些国家来说,个人利益大于集体利益,在那里,首先考虑自己利益追求是值得称道;在另一些国家,集体利益至上,谁要是为了自己利益损害大众利益,他就会认为不可饶恕。

(12)、他认为,健康的身体无论在平时还是在战时,对体力活动和思维活动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健康的身体不是天生的,只有通过锻炼才能使人身体强壮。

(13)、苏格拉底高尚的人格和不朽的思想,既影响着近现代哲学思想,在也对我们现实生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4)、而苏格拉底说的道德绝不是因为法律习俗规定出来的,他的道德是人们内心真正认可到的,对于自己真正有利的道德。人是从心底自愿去遵守的道德。(真正的德行是一种关于强烈信念,即对于真正的道德“价值”的个人认识的事情......以知识的确实洞见掌握了这个原则的人,就不能在一些情况下应用它,而在其他的情况下不应用它。——《苏格拉底传》A.E泰勒)

(15)、苏格拉底反对智者的相对主义,认为客观真理是存在的,追求真理不能外求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

(16)、我个人认为斯东这样说是因为没有理解到苏格拉底的美德究竟为何?

(17)、美国新闻界的巨人斯东在他的《苏格拉底的审判》书中批评苏格拉底这种说法十分荒唐。他指出苏格拉底这样的说法是给那些犯罪的人开脱,“难道那些罪犯犯罪时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不义之事吗?都是在无意犯错?”(毕竟法律习俗清清楚楚告诉你了什么是美德)

(18)、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19)、就像喝水对于口渴,吃饭对于饿,医生对于病人。

(20)、有些人认为苏格拉底其实没有任何特定的信仰,而是只会加以盘问每种信仰;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发表的冗长理论其实是柏拉图自身的想法。要从记载中区分柏拉图和苏格拉底两人的概念相当的困难,同时要解释他们的概念又更为困难。也因此,要从柏拉图和色诺芬等人的记载中寻找苏格拉底的理念并不简单——必须留意这些理念很可能不是苏格拉底本人所提出的,而可能更接近于这些记载者自己的看法。

5、苏格拉底的思想和孔子思想区别

(1)、局限性:当然这种方法的使用需要有一定条件:

(2)、他说,在所有的事情上,凡受到尊敬和赞扬的人都是那些知识广博的人,而受人谴责和轻视的人,都是那些无知的人;后,他主张教人锻炼身体。

(3)、我更同意苏格拉底说的:保持德行对于人本身就是一种快乐。问一个人要不要有德行,就像问一个人要不要健康一样,很荒谬。

(4)、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苏格拉底承认他自己本来没有知识,而他又要教授别人知识。这个矛盾,他是这样解决的:这些知识并不是由他灌输给人的,而是人们原来已经具有的。

(5)、灵魂。苏格拉底关于灵魂的学说,进一步使精神和物质的分化更加明朗起来。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早已有灵魂不灭的说法,已经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立的萌芽。但在他以前的哲学家对于灵魂的看法还比较模糊,有的还将灵魂看成是精细的物质。

(6)、要研究苏格拉底的哲学信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由于他完全没有留下半点自己的著作,我们只能从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记载中加以探索,然而他们两人的记载又往往是互相矛盾的,因此对于何者的记载更接近真相一直是争论的话题。

(7)、另外,从本期内容开始,我们开启了留言板,大家一定多多留意,我们想听听你们的想法、意见!

(8)、苏格拉底还认为“美德即使知识”。他认为人们通过受到的教育能够展示出自己本身的美德,简单地说,教育的本质就是让人身上的善性展现出来。

(9)、 伦理道德的问题是苏格拉底哲学的主题,也是其教育思想的主题。为此,他提出“知识即美德”这一重要伦理命题,也可以说是他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    在苏格拉底看来,道德不是天生的,人之所以不能为善或为不善,是由于人对于什么是善没有真正的认识。正确的行为基于人的正确判断,错误的行为是基于人的错误的判断。因而,知识和道德是密切相连的,知识和道德是统一的。   “智德统一论”的提出,在教育实践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既然正确的行为基于正确的认识,对人进行道德教育就是可能的,道德是可以教给人的。教人道德就是教人知识,教人形成正确的认识,但同时,这个论断又是不完善的,因为知识并不等于道德,人的道德还有复杂的情感上的体验和行为上的实践。

(10)、苏格拉底认为身体是人们从事一切事情的基础,要尽可能保持身材的良好状态。健康不是天生的,锻炼可以使人身体强壮,人们一方面要向知道怎样保持健康的人学习,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什么食物、饮品、运动对自己有益。

(11)、它关心的是人们服从自己这套体系下规则,有条不紊的生活;而不关心这样的生活对于人来说,是不是真的好。

(12)、政治与哲学的矛盾不会在这次平反后就消除,它会一直传递下去。

(13)、为了有效地传授知识,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苏格拉底提出了他著名的教学法“苏格拉底方法”。所谓的“苏格拉底法”就是一种师生对话的方法。

(14)、这个过程中,苏格拉底把假设从特殊推广到一般。逐步上升到一个不可接受的结论来反驳对方的前提,或者引向自己的结论。后得到真理。(真理是一个一致的系统,而且任何与一个真原则相冲突的东西都不是真的。——《苏格拉底传》A.E泰勒)

(15)、他们以修筑铜像和关闭训练场、运动场方式来表达悔恨。

(16)、真理据亚里士多德记载,苏格拉底放弃了对自然世界的研究,想在伦理问题上求得普遍真理,开始为事物寻求定义。

(17)、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他一生的主要事业是探讨伦理哲学和从事公众教育。苏格拉底的教育活动是以讲演、交谈的方式在各种场合进行的,教育对象广泛,且不收取学费。

(18)、他母亲是产婆,他借此比喻他的教学方法。他母亲的产婆术是为婴儿接生,而他的“产婆术”教学法则是为思想接生,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

(19)、从对话录里得到的证据显示苏格拉底只有两个导师:文法家普罗迪科斯(Prodicus)、以及一名女祭司狄奥提玛(Diotima),狄奥提玛教导了苏格拉底有关爱的知识。一些对话录也显示出苏格拉底曾受到了当时的思想家如巴门尼德和阿那克萨哥拉的影响,历史记载通常也将这两人视为是苏格拉底的导师。

(20)、归纳是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出事物的共性、本质,形成一般的概念;

(1)、辩证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苏格拉底承认他自己本来没有知识,而他又要教授别人知识。

(2)、因此苏格拉底的有意是从哲学意义上的,从自己内心真实考量的有意与无意;而不是因为外界的规定而不得不做的有意。(我甚至认为这只是无意,对于那些只按法律法规做好事,而内心没有善念的人)。

(3)、②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讨论的问题有一定的知识积累;

(4)、在论及美德和知识的关系时,苏格拉底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美德即知识”。它揭示了教育和道德的关系,即教育的目的就是去挖掘、发展人的美德和善性。美德和善可通过教育、通过学习各种知识而获得。美德是善的,针对人来讲,善就是节制、勇敢、正义等。学习和掌握各种知识的过程就是美德的获得和完善的过程。不过,他所说的知识并非人类的全部知识,而是指一种理性的普遍的知识,即伦理道德方面的知识。苏格拉底认为各种自然知识是不可靠的,只有人与人之间的有关知识才是可靠的、有用的。美德还包括对父母的孝道、兄弟之间的友爱、朋友之间的友谊、信任等。这些也都靠教育来完成。苏格拉底的命题中也包含了“知识就是美德”这层含义。因此无知的人就是不道德的、可耻的。人们应承认自己的无知,从而去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去获取知识,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苏格拉底认为人有天赋的差异,但是都应接受教育而获取知识、完善美德。仅拥有美德还不够,还必须拥有健康的身体,因此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经常锻炼身体。他自己就经常抓住一切机会向年轻人讲述善的知识——正义、勇敢、信任、友谊、节俭等,并注意锻炼身体。

(5)、苏格拉底死后不久,雅典人为他平了反。莫勒图斯被处死,阿奴图斯与卢孔被流放。

(6)、古希腊智者普罗泰戈拉说过:“人是万物的尺度。”比如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全取决于不同人的不同看法。当时雅典的智者就是这样的一群人,他们各自谈论各自的观点,从自己角度批判一切,破坏国家基础与道德根基。

(7)、辩证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苏格拉底承认他自己本来没有知识,而他又要教授别人知识。

(8)、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严寒酷暑,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生平事例,成就思想,均由其弟子记录。

(9)、苏格拉底被雅典公民的处死,正是“哲学”与“政治”之间本质冲突关系的体现。

(10)、当然这一过程也少不了对归纳法的使用——对各种其他例子的考察,归纳普遍的规律、结果,再把结果推到论证的特殊事例上。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苏格拉底的思想观点精辟11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