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其一其二两首诗带拼音图片精辟85条

观书有感其一其二两首诗

1、观书有感其一其二两首诗

(1)、“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想起枯水季节,水浅船大,白费了不少气力,推也推不动。而今,船在江心自由自在前进,一点儿也不费力了。这是这首诗的理性升华。

(2)、艨艟: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中流:河流的中心。

(3)、“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其中的“艨艟”也写作“蒙冲”。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万溪千流,滚滚滔滔,汇入大江,所以本来搁浅的“艨艟巨舰”,就如羽毛般那浮了起来。

(4)、他的学术成果,“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深得历代文人推崇和历朝皇帝褒奖封号。后人尊他为“朱文公”,评价他为“理学正宗”,是继孔孟之后的第三圣人。

(5)、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6)、此 cǐ 日 rì 中 zhōng 流 liú 自 zì 在 zài 行 xíng 。

(7)、(视频:中华经典资源库68朱熹《观书有感》李山教授讲解)

(8)、他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给后人留下浩如烟海的著述。他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融汇儒、释、道诸家而建构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对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9)、《其一》中描绘了这样一幅美妙景象:半亩见方的水塘,池水澄明清澈、涟漪微微起伏,水面宛若镜子般将明亮蔚蓝的天光、婆娑婀娜的云影映照出来,而这水塘之水何以如此清净潋滟、静止如鉴呢?殊不知,正是那汩汩涌动的活水的供给,才使其能够如此鲜亮动人,否则即是死水一潭。这首诗以方塘、天光、云影、活水等自然之景致为意象,生动地阐释了“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自然之理。《其二》中,朱熹描绘的是一幅生动的江上航景:昨夜春潮涌动,春水暴涨,江上水位上升,水流湍急。艨艟巨舰在水面上逍遥航行,轻盈如鸿毛。而往日水低江浅,巨舰经常搁浅不前,即使依靠人力拉纤推行,也是白费力气,而今却无需外力在江中自由驰骋,这完全是江水充盈的缘故啊。这首诗是在通过潮起船行,水落船止的日常现象的描绘说明“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自然规律。

(10)、朱熹是继孔子之后,著名的中国传统主流学术思想的代表。他是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同时也是书法家和诗人。

(11)、《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观书有感·其一

(12)、译文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战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注释“蒙冲”: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中流:河流的中心。

(13)、“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其中的“蒙冲”也写作“艨艟”。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万溪千流,滚滚滔滔,汇入大江,所以本来搁浅的“蒙冲巨舰”,就如羽毛般那浮了起来。

(14)、事实上,第一首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而第二首诗借助巨舰无人能推动却能自由航行在水中,比喻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道理。

(15)、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第一首诗借景喻理,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16)、事实上,第一首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而第二首诗借助巨舰无人能推动却能自由航行在水中,比喻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道理。

(17)、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蕴含的客观意义是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

(18)、   本诗借助形象喻理。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

(19)、“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万溪千流,滚滚滔滔,汇入大江,所以本来搁浅的“蒙冲巨舰”,就如羽毛般那浮了起来。

(20)、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大的舰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2、观书有感其一其二两首诗带拼音图片

(1)、自然之理的昭然,并非朱熹写作这两首诗的目的,正如标题所言,“观书”是因,“有感”为果,朱熹是以“景语”言“理语”,即通过自然之理的阐发说明读书进学之道。《其一》中,“方塘”即为人之心灵,方塘明净至可映出天光云影的美好景象,喻人心在观书后所达到的清澈、澄明的状态。而可使方塘映出天光云影的源头在于源源不断的“活水”,“活水”无疑指的是书本。“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即强调通过“观书”这一积极主动的行为,人心可汲取智慧、体悟良善,鉴古今,省自身,进而使自身的修养和能力获得完善与提高。《其二》以泛舟之喻强调要饱学博览、充盈于内,这个过程就好比春潮到来前的酝酿和等待,“砍柴”之前的“磨刀”之功,而厚积之余方可薄发,终进入“托艨艟巨舰,十七逍遥于江上”的佳境。即只要有了足够的储备和积累,则自然才思泉涌、灵感频发,进而挥遣自如地写出好的文章。否则集聚不足,力有不逮,写作时捉襟见肘,如龟蜗爬行,后所成之文也文艰笔涩,思想浅陋。当然,从哲学角度而言,这首诗也在强调“时机”的重要意义。时机成熟时行事就会事半功倍,否则就是“枉费推移力”,事倍而功半。总而言之,朱熹这两首《观书有感》都是在强调平时读书学习之于人生与事业的重要意义。

(2)、《观书有感二首》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是描绘作者“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第一首诗借景喻理,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3)、又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

(4)、 需要格外注意的是,朱熹此诗是因为观书有感而作。从这样的视角出发,我们才能可能进入朱熹诗的意境之中。诗中所谓的“艨艟巨舰”、“向来枉费推移力”表面所指为自然现象,但暗中指向的却是平时虽刻苦读书,百般思索,千样计较,书中之理仍然有不易了解者这样一种困难迷惑的情景。但长期而艰辛的思索、探求,于“昨夜”豁然明朗,大彻大悟,以前所有的困难都迎刃而解,悄然冰释,书中之理在自己的脑海中融会提升为井然有序的“洁净空阔”的理世界。“昨夜江边春水生”指的是思想上的豁然开朗,“艨艟巨舰”指的是读书时所遭遇到的种种疑难、困惑。这样的诠释有什么样的依据呢?

(5)、第一首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6)、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大船就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7)、理学后来成为儒学的主流,在封建制度灭亡之后,理学成了民族落后挨打的替罪羊。朱熹也因此在一千年后被骂成灰头土脸。可是,后代学者真的做到在做学问时引进源头活水了吗?理学在朱熹手上成形,后来原封不动的用了一千年。出了问题还把板子打在他的身上。恐怕不是与时俱进的态度。

(8)、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9)、从表面看,诗人并没有直接描写水势之大,但从巨舰轻飘如毛,则反衬出江面宽阔,江水浩荡。这两句写诗人的感性认识,也为后两句诗作了铺垫。

(10)、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11)、“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其中的“艨艟”也写作“蒙冲”。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万溪千流,滚滚滔滔,汇入大江,所以本来搁浅的“蒙冲巨舰”,就如羽毛般那浮了起来。

(12)、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13)、第二首写的形象是,水边的大船在枯水期的时候,多少人推拉,都很难使它快速行进。可是在丰水期到了的时候,它就可以在江中轻松前行。这首诗讲的是做事之时要顺势而为。人的行为与大势相符的时候,不用费力就可达成目标。当逆势而为的时候,虽然费了不少的力气。终还是达不成目标。孙中山先生所说的,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着者昌,逆之者亡。

(14)、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地顺漂。

(15)、“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

(16)、赏析  本诗借助形象喻理。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

(17)、公元1196年(庆元二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这是组诗的第二首。

(18)、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大的舰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19)、《观书有感二首》是宋代学者朱熹的组诗作品。

(20)、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3、观书有感其一其二两首诗朗读视频

(1)、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2)、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大的舰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3)、                 (编辑:书芳)

(4)、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蒙冲一作:艨艟)

(5)、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蕴含的客观意义是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

(6)、又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

(7)、“清”和“活”之间,是结果和原因的关系,不仅在读书治学方面,在社会、文化等层面也有指导意义。如从理学角度,还可看作是对“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学》)从艺术角度的诠释。

(8)、后二句切入说理。先用设问,问渠(代词,指代方塘)为何如此清澈呢?是因为源头有活水的注入。作者也许并没有看到池塘的泉源,而是从它的明净推测出答案,这既是现实的反映,也是观书的感悟。知识需要不断学习,学术需要不断提升,思想需要不断发展,这一切是潜在的,如同隐藏在水面下的源头,但只要有活水源源不断地涌入,哪怕是个小小池塘,也会永葆清新,从而对世间万物的认识也可如同镜鉴一般明晰。

(9)、“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蕴含的客观意义是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

(10)、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地顺漂。

(11)、此诗形象地说明了外部条件的重要性。巨舰在水,水浅则易搁浅,航行困难。水深浮力大,水大好行船。“江边春水生”与“中流自在行”互为因果,形象鲜明生动。

(12)、(其二)这也是一首借助形象说理的诗。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书法艺术有关的道理。诗中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当春水猛涨,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一夜春水的重要,意在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

(13)、平时如在浅水中行船,需要众人费力推动,一不小心就会搁浅。但昨夜大雨滂沱,春潮涌动,艨艟巨舰如同羽毛一般轻易浮了起来,自由自在地在中流飘行。泛溢的春水是基础,是动力;而巨舰是思想,是行为。

(14)、这两首叫做《观书有感》,可见,诗中的形象,未必是作者见到的形象,而是作者在读书时心中想到的景象。我觉得,写第一首诗的时候,作者大约在读二程的书。比如《伊川先生文集》《经说》《周易传》等。

(15)、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6)、这组诗作于何时何地,缘何而作,一直令人费解,学人言之不详,颇多歧见。有人认为这首诗写于鹅湖之会后一年,即南宋淳熙三年(1176)春,朱熹如婺源省墓而游学三清山,在三清山的三清宫游憩时触景顿悟,有感而发作此诗。

(17)、庆元二年(1196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今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南丰。在南城应利元吉、邓约礼之邀作《建昌军进士题名记》一文,文中对建昌人才辈出发出由衷赞美。

(18)、昨 zuó 夜 yè 江 jiāng 边 biān 春 chūn 水 shuǐ 生 shēng。

(19)、第一首诗的景是写实的,从花园中的小池塘铺陈开意境。“半亩方塘”,平正玲珑,“一鉴开”仿佛让人看到水面的清澈明亮,如同镜子一般映照出“天光云影”。脚下眼前的小小方塘与瞬息万变的高天流云融合为一体,明丽生动。

(20)、(其一) 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4、观书有感其一其二两首诗图片

(1)、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大船就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2)、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漂流。

(3)、 创作背景  公元1196年(庆元二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这是组诗的第二首。

(4)、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其中的“艨艟”也写作“蒙冲”。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万溪千流,滚滚滔滔,汇入大江,所以本来搁浅的“蒙冲巨舰”,就如羽毛般那浮了起来。

(5)、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

(6)、第二首诗同样也是借景象说理,但其景更虚,其理更著。“艨艟”亦作“蒙冲”,是外蒙牛皮的古代战船,当时可谓“巨舰”了。

(7)、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8)、“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从诗句看,诗人对春雨未着一字,但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一夜春雨,条条支流汇入大江,才使大江春水猛涨。

(9)、《观书有感二首》是宋代学问家朱熹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第一首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第二首诗借助巨舰无人能推动却能自由航行在水中,比喻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道理。全诗寓哲理于生动形象的比喻之中,不堕理障,富于理趣,一直为人传诵。

(10)、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源头活水在那里呢?就是从二程到杨时,再罗从彦,到李侗,再到朱熹的儒家学术传承。所以,在朱子之学中,既有儒家学术的一代代继承,也有在继承基础上的发扬。所以,在这首诗中,看似写景,其实后说的是做学问中,在继承前辈文化遗产的基础之上发扬光大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学问与时俱进。不会因脱离时代而死亡。

(11)、公元1196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

(12)、(2)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13)、向 xiàng 来 lái 枉 wǎng 费 fèi 推 tuī 移 yí 力 lì。

(14)、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漂流。

(15)、永不放弃,拼尽全力,相信自己,就像永远可以相信中国女足一样!不负春光,不负韶华,不负时代!

(16)、但朱熹诗旨意并不仅仅是描绘自然的景色,而是借景物的描写表达一定的哲理。那么这首诗表达的是什么样的哲理呢?《宋诗鉴赏词典》是这样说的:“艨艟巨舰,需要大江大海,才能不搁浅,才能轻快地、自在地航行。如果离开了这样的必要条件,违反了它们在水上航行的规律,硬是要用人力去‘推移’,即使发挥了人们的冲天干劲,也还是白费气力。——这就是这首小诗的艺术形象所包含的客观意义。作者的创作意图未必完全如此,但我们作这样的理解,并不违背诗意。”诠释者认为不违背诗意。但在我看来,这种解释离朱熹诗的原意相差甚远。因为诠释者强调的是不能违背“水上航行的规律”。可见,诠释者仍然是停留在外在的自然现象,而未能真正地进入朱熹内在的哲理世界。懂得了朱熹的哲学思想,我们才有可能理解此诗表达的真实意图。

(17)、第一首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第二首诗借助巨舰无人能推动却能自由航行在水中,比喻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道理。

(18)、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大船就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19)、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

(20)、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简介《观书有感二首》是宋代学问家朱熹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

5、观书有感其一其二两首诗带拼音

(1)、(1)艨艟(méngchōng):一作“蒙冲”。原为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2)、他的学术成果,“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深得历代文人推崇和历朝皇帝褒奖封号。后人尊他为“朱文公”,评价他为“理学正宗”,是继孔孟之后的第三圣人。

(3)、一千六百多年后,他的有影响的继承者、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和发扬者、非亲传弟子而配享孔庙的南宋学者朱熹,便是一个集智者和仁者一身的典范。

(4)、 这首诗从字面上并不难理解。因为春水浩荡汇入江中,巨大的船只漂浮在水面上像轻轻的鸿毛。江水枯竭的时候,艨艟巨舰搁浅在浅水中,要使其移动,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而如今春水浩荡,船只在水面上从流飘荡,显得轻快而自在。

(5)、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漂流。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观书有感其一其二两首诗带拼音图片精辟8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