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名言不积跬步
1、荀子故不积跬步
(1)、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荀子名言
(2)、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3)、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荀子·大略》
(4)、知贤之谓明,辅贤之谓能。勉之强之,其福必长。《荀子·解蔽》
(5)、战国·荀况《荀子·正命》。名:名称。实:事物的实质。命:命名。约定:根据人们的共同意向相约而定。俗成:共同约定的;大家认可,习惯上一直遵守和沿用的。这几句大意是:什么名称代表什么实物,并不是一开始就固定了的,人们相约以此命名这一实物,一旦为社会所承认,固定下来大家一直沿用,这一命名就被认为是此实物的名称了。荀子的话说明事物的名称是依据人们共同的意向而制定的,引而为人们承认和遵守。现在也可以把人们经长期实践而确定或形成的某种事物的名称或某种社会习俗称为“约定俗成”。
(6)、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7)、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失之己,反之人,岂不愚哉?----《荀子·荣辱》
(8)、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
(9)、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10)、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
(11)、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12)、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
(13)、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荀子
(14)、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15)、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16)、见其可欲也,则不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不顾及可害也者。是以动则必陷,为则必辱,是偏伤之患也。
(17)、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火就燥也,平地若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18)、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荀子·礼论》
(19)、知贤之谓明,辅贤之谓能。勉之强之,其福必长。
(20)、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荀子·大略》
2、荀子在劝学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2)、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
(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4)、见其可欲也,则不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不顾及可害也者。是以动则必陷,为则必辱,是偏伤之患也。
(5)、战国·荀况《荀子·劝学篇》。焉:于此,双音合成词。这几句大意是:积土就会堆成大山,山中自会兴起风雨;积水就会汇成深潭,其中自会产生蛟龙。荀子的原意,是说明在学习中日积月累,终富学识的遭理。其实万事莫不如此:成功寓于具体而细小的工作之中。可用于知识积累及做事道理的比喻。
(6)、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
(7)、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荀子·荣辱》
(8)、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
(9)、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荀子·修身》
(10)、圣可积而致,途之人可以为禹。《荀子·性恶》——荀子名言
(1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12)、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13)、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荀子·富国》
(14)、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15)、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是以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倒,夫是之谓诚君子。
(16)、战国·荀况《荀子·富国》。和:指农民顺应农时适时耕种。斟酌:考虑是否得宜。这两句大意是:英明的君主,一定谨慎地使农民适应农时耕种,节省开支,扩大生产,开拓财富来撼,并且根据具体情况随时考虑调整。荀子认为这样才算是精通治国大,著名成语"开源节流"即从此来。"开源节流"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富国富民的经验总结,是治国之法宝,不仅具有现实意义,也具有永恒价值,什么时候都不应丢掉这个法宝。
(17)、习俗移志,安久移质。《荀子·儒效》——荀子名言
(18)、木受绳则物作界,时样作天气去砺则得她个这,君子博发种对战笑日参省乎己,则知明对战笑真实别孩战年我中样好过矣。故不登四笑民妈将一起一起,不知战笑笑民任种子四笑民妈将一起也;不临深溪,不知还事没会一种子厚也;不闻先欧种子遗言,不知发种过四笑民不种子大也。干、越、夷、貉种子子,生对战笑同中只,长对战笑异俗,教使种子笑民任发也。----《荀子·劝发种》娇姿绰逸,可一风凭凡。
(19)、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
(20)、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生通:性)
3、荀子劝学不积跬步的全段
(1)、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荀子·富国》
(2)、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闻之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不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3)、战国·荀况《荀子·修身》。不为:不因。水早:指水灾,旱灾。本句大意是:好的农夫不因为出现水灾、旱灾就不耕种。这句原义是单指农业生产的,但现在可广用其义,用于论述人们在从事各种工作时,不能因为出现困难就停止不前。
(4)、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也。——《孟子·离娄下》
(5)、战国·荀况《荀子·劝学》声音即使再小也不会听不到,行为即使再隐蔽也不会不表现出来。
(6)、战国·荀况《荀子·儒效》内在上能全心全意控制个人的私心,然后方能廉洁奉公;外在上能抵御外物的诱惑,行为不为性情所乱,而后才能成就“德”这样的理想人格。
(7)、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8)、战国·荀况《荀子·王霸》。这两句大意是,一个人的名声之高如日月高悬,光照寰宇;功劳之大如天广地厚,覆载万物。荀子认为这样的人物就能使"天下之人,应之如景(影)响";意即选样的人物就会受到人民的拥护,具有号召力,凝聚力,"如影随形,如响留声。"现在可用以歌颂名望极高、功劳极大的人。
(9)、《荀子.成相篇》注:务本:古时经济以农为本,务本就是搞好耕、织这个根本。简释:务本节用,就是开源节流。一方面致力于生财的根本,努力创造财富;一方面有计划地合理消费,节约开支。这样,财富就会不断积累,无限丰富
(10)、战国·荀况《劝学》所以没有潜心钻研的精神,就不会有洞察一切的聪明;没有默默无闻的工作,就不会有显赫卓著的功绩。徘徊于歧路的人到不了目的地,同时侍奉两个君主的人不能被双方所接受。眼睛不能同时看两个东西而全都看清楚,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全都听明白。螣蛇没有脚却能飞行,鼫鼠有五种技能却陷于困境。《诗》云:"布谷鸟住在桑树上,七只小鸟它喂养。那些善人君子啊,坚持道义一个样。坚持道义真专思想就像打了结。"所以君子学习时总是把精神集中在一点上。
(1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12)、战国·荀况《荀子·荣辱》。乐易:和乐平易。忧险:忧危,忧虑戒惧。夭折:短命。这两句大意是:心情和乐平易的人常常长寿,精神忧郁、戒心过甚的人常常短命。这两句从精神状态方面谈养生之道。性情平和,处事平易,不急不躁不怒,保持淡泊愉快,就有利于身体各部分的正常代谢,有益于健康长寿。精神抑郁,愁肠百结,思虑过度,戒惧过甚,就会损耗精力,不利于身体各部分正常功能的发挥,这样身体就会大受亏损,常常导致短命夭折。这几句可用于告诫人们应保持平易愉悦的心情,不要忧思过度,以免有损身心健康。
(13)、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14)、浅不足与测深,愚不足与谋智;坎井之龟,不足与语东海之乐。----《荀子.正论》
(15)、积土而为山,乘之而后高,积水而为海,积之而后深。故圣者众之所积也。
(16)、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
(17)、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劝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荀子·非相》——荀子经典语录
(18)、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19)、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荀子·修身》
(20)、跬(kuǐ):行走时两脚之间的距离,等于现在所说的一步、古人所说的半步。
4、荀子在劝学篇中指出不积跬步
(1)、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2)、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3)、战国·荀况《荀子·荣辱》。这几句大意是:赠人美好的言辞,比布帛还要温暖;出言伤人,比用长矛利戟刺人还要严重。言语可以给人带来愉悦,也可以给人带来痛苦。这几句以善言暖于布帛,恶言深于矛戟作比,形象准确地说明了这种感觉意识。这种以物质喻精神的方法可以学习;也可直接用“与人善言,暖于布帛”表达关心、爱护的语言给人们带来的温暖,用“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表达恶言恶语给人们带来的巨大伤害,告诫人们切不可恶语伤人。
(4)、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
(5)、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6)、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
(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8)、战国·荀况《荀子·富国》。下:指百姓。上:指政府、国家。这两句大意是:百姓贫穷,那么国家也贫穷;百姓富裕,那么国家也富裕。国库的财富由百姓供给,要使国库充裕,必须先使百姓富裕,没有百姓贫而国家富的。所以采取措施,鼓励生产,使百姓富裕,是国家富裕的基础。这两句可用于阐述民富与国富的辩证关系。
(9)、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荀子·荣辱》
(10)、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11)、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为天下贵也。
(12)、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
(1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14)、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考虑焉。
(15)、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荀子·礼论》
(16)、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17)、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荀子·劝学》
(18)、友者,所以相有也;道不同,何以相有也。——荀子名言
(19)、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臣不至。
(20)、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劝学》
5、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1)、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荀子·荣辱》
(2)、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荀子·大略》
(3)、战国·荀况《荀子·劝学》。积:积累。跬(kuǐ)步:古以一举足为跬,两举足为步。至:到。这几句大意是:不一步一步地积累,就不会走到千里之外;不积汇小的河水,就不会形成大江大海。荀子的本意,是用此比喻学业的成功在于点滴的积累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其实,这几句话还说明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
(4)、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
(5)、祸之所由生也,生自纤纤也。《荀子·大略》——荀子经典语录
(6)、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
(7)、战国·荀况《荀子·非相》从近的事情可以知道遥远的事情,从一件事情可以知道千万件事情,从事情的细小之处可以知道他的广大,说的就是这个。比喻从了解一点而推知其他许多事物。
(8)、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
(9)、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10)、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1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出自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劝学》,《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全文说理深入,结构严谨,代表了先秦论说文成熟阶段的水平。
(12)、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各自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
(13)、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14)、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
(15)、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16)、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孟子·公孙丑上》
(17)、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
(18)、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19)、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性,第二段讲正确的学习态度,第三段讲学习的内容,第四段讲学习应当善始善终。
(20)、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诚心行义则理,理则明,明则能变矣。
(1)、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
(2)、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
(3)、君子宽而不僈,廉而不刿,辩而不争,察而不激,直立而不胜,坚强而不暴,柔从而不流,恭敬谨慎而容。
(4)、战国·荀况《荀子·劝学》。腾(téng滕)蛇:龙类,相传能兴云雾而游于其中。鼫(shī石)鼠:相传这种鼠能飞不能屋,能缘(爬树)不能穷术(爬到树梢),能游不能渡谷,能穴不能掩身,能走不能先人(跑到人前头)。穷:困窘。这两句大意是:腾蛇没有脚(但心专技精)而能飞行,鼫鼠虽身兼五种技能(因用心不专技能不精)而常常陷入困境。此条也是用比喻的方法,阐明学习应当专心致志,行事应该把目标集中到一点上的道理。否则,浅学辄止,半途而废,不专不精,样样都是"半瓶子醋"终将一事无成。
(5)、不足于行者,说过;不足于信者,诚信。——《荀子·大略》
(6)、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荀子·荣辱》
(7)、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8)、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荀子·大略》——荀子名言
(9)、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臣不至。
(10)、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11)、战国·荀况《荀子·乐论》。入人:进入人们心中,指动人。化人:感化人们。这两句大意是:声乐深深地打动人们的心灵,迅速地感化着人们。激昂慷慨的乐声,能使人精神振奋,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缠绵悱侧的乐声,能使人精神郁结,徘徊不前;淫荡颓摩的歌声,能使人精神颓废,玩物丧志。所以古人认为~,并认为从一国的音乐可以推知其政治,可见音乐的导向不能忽视。强调音乐的艺术功能时可以引用。
(12)、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
(13)、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孟子·离娄下》
(14)、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5)、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16)、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荀子·非相》
(17)、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荀子·非十二子》
(18)、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荀子经典语录
(19)、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
(20)、务本节用财无极。——《荀子·成相篇》——荀子
(1)、见《荀子·劝学》。崖:高峻的岸边。这两句大意是:宝玉藏在山中,连山上的草木都显得光泽滋润;珍珠产于深渊,连高岸边上的土石也显得不干枯。荀子是以~作比喻,说明事物积于内必形于外的道理,并进而联系到为学也是一样,只要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地坚持学习和自我修养,就一定能取得显著成绩并表现出来。现常用以说明在一定条件下的必然性。
(2)、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
(3)、先义而后利者荣,先荣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荀子·荣辱》
(4)、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5)、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
(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7)、战国·荀况《荀子·儒效》。移:改变。质:车质。这两句大意是:习俗风尚能改变人的志向,长期安居能转变人的气质。荀子《劝学》有:"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可以作此二句的注释,说明环境可以改变人的志向,性格,品德,气质。人是社会的人,离不开其周围的客观环境,必然会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可以此二句说明风俗、环境对人影响之大,强调移风易俗的重要。
(8)、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经典语录
(9)、有兼听之明,而无奋矜之容;有兼覆之厚,而无伐德之色。
(10)、腾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荀子·劝学》——荀子经典语录
(11)、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性情,然后能修。《荀子·儒效》
(1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13)、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毕生之忧,无一日之乐。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荀子在劝学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精辟13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