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名言与人善言暖于布帛
1、荀子曰与人善言
(1)、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
(2)、积土而为山,乘之而后高,积水而为海,积之而后深。故圣者众之所积也。
(3)、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
(4)、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性情,然后能修。--荀子
(5)、战国·荀况《荀子·劝学》。锲(qiè妾):用刀刻。舍:放弃。镂(Iòu漏):雕刻。这几句大意是:如果雕刻一样东西,刻一刻,停一停,甚至干脆放弃了,即使是枯朽的木头,也不会折断;如果一直不停顿地用刀子刻下去,即使是金属,是石料,也可以把它镂空。此条用雕刻为例子说明学习的道理。雕刻有两种做法,一种是锲而舍之,一种是锲而不舍,两种做法的效果截然相反。学习也是选样,如果学学停停,终一事无成;如果锲而不舍再高深的学问也可以掌握。此条采用比拟的手法,用一个生动的比喻阐明为学的道理。此条又采用对比的手法,使两种效果形成强烈反差,足以引起人们的重视。这种手法着眼于人的接受心理,实践中往往容易奏效。
(6)、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7)、战国·荀况《荀子·性恶》圣:指高的道德和智慧。积:积累。致:达到。途之人:指平凡的人。禹:夏禹,传说中古代部落花流水联盟的领袖。喻品德崇高的人。只要不懈的努力,任何人都可以把自己培养成为高尚的人。
(8)、出自先秦《荀子·修身》。利益少,但是道义多,这样的事要做。在利与义之间要舍利而取义,强调的是一种修身原则。
(9)、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荀子
(10)、出自先秦《荀子·哀公》。鸟被逼得走投无路之时就会用嘴啄人,兽到困窘之时就会用爪抓人,人到穷困潦倒之时就会设计骗人。以鸟兽困窘之时的行为为喻,说明人到穷困潦倒之时便会放弃道德操守的原因。
(11)、言语可以给人带来愉悦,也可以给人带来痛苦。这几句以善言暖于布帛,恶言深于矛戟作比,形象准确地说明了这种感觉意识。
(12)、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劝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荀子·非相》——荀子经典语录
(13)、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荀子·大略》
(14)、选自《荀子·非相》。(译文)君子贤能而能容纳软弱无能的人;聪明的人能容纳愚笨的人;才学渊博的人能容纳才学疏浅的人;道德纯粹的人能容纳品行不行的人。
(15)、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
(16)、圣可积而致,途之人可以为禹。——《荀子·性恶》
(17)、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荀子名言
(18)、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
(19)、说明制定礼仪制度的目的在于顺应人类希望社会井然有序、和谐稳定的心愿。
(20)、满则虑嗛,平则虑脸,安则虑危。《荀子·仲尼》
2、荀子的与人善言暖于布帛
(1)、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荀子·修身》——荀子经典语录
(2)、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为天下贵也。
(3)、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荀子·荣辱》
(4)、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5)、出自先秦《荀子·礼论》。生是人的开始,死是人的终结。开始与终结都做得好,那么他的为人之道就完善了。说明意在劝人行仁行善,要善始善终。
(6)、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
(7)、当道教经典《阴符经》遇见唐代书法家褚遂良,字字仙气!
(8)、言语可以给人们带来快乐,但也可以带来痛苦。这几句以善言暖于布帛,恶言深于矛戟作比,形象准确地说明了这种感觉意识。
(9)、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荀子
(10)、君子之学也,人乎耳.箸乎心。《荀子·劝学》
(11)、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荀子
(12)、鸟被逼得走投无路之时就会用嘴啄人,兽到困窘之时就会用爪抓人,人到穷困潦倒之时就会设计骗人。
(13)、 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14)、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劝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
(15)、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荀子
(16)、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
(17)、荀子(约前325—前238)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故又称荀卿,汉代避宣帝讳而改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著名思想家。荀子学识渊博,继承了儒学并有所发展,还能吸收一些别家之长,故在儒学中自成一派。
(18)、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19)、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性情,然后能修。《荀子·儒效》
(20)、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为天下贵也。
3、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作者的名字怎么读
(1)、出自先秦《荀子·大略》。嘴巴说好话,行动做坏事,这是国家的妖孽。这是对那些口是心非、伪善无耻之徒的斥责之语。
(2)、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荀子·王制》
(3)、见《荀子·劝学》。崖:高峻的岸边。这两句大意是:宝玉藏在山中,连山上的草木都显得光泽滋润;珍珠产于深渊,连高岸边上的土石也显得不干枯。荀子是以~作比喻,说明事物积于内必形于外的道理,并进而联系到为学也是一样,只要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地坚持学习和自我修养,就一定能取得显著成绩并表现出来。现常用以说明在一定条件下的必然性。
(4)、从清末绘制的《清西安府图》里,感受这座道观的沧海桑田!
(5)、言语可以给人带来愉悦,也可以给人带来痛苦。这几句以善言暖于布帛,恶言深于矛戟作比,形象准确地说明了这种感觉意识。
(6)、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7)、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
(8)、荀子也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
(9)、战国·荀况《荀子·君子篇》指年长者和年幼者之间的先后尊卑。
(10)、出自《荀子·劝学》。(释义)蓬草生长在丛麻中,用不着扶就长得挺直;白沙混杂在黑泥里,就会和泥一个颜色。
(11)、原句: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故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故薄薄之地,不得履之,非地不安也。危足无所履者,凡在言也。巨涂则让,小涂则殆,虽欲不谨,若云不使。
(12)、战国·荀况《荀子·解蔽》。患:毛病。蔽:蒙蔽。一曲:局部,指认识上的偏见。大理:指涉及全局的根本道理。这两句大意是:大凡人的毛病,都易于受局部偏见的蒙蔽,而不明白关系到全局的大道理。人的认识,由于受到视野和宴践范围的局限,或由于个人认识上的偏见,大都易于被局部的小道理所蒙蔽,而看不到、认不清全局的大道理。这两句可用于劝诫人们不可囿于一曲之见而认不清大理。
(13)、恭敬,礼也;谦和,乐也;谨慎,利也;斗怒,害也。--荀子
(14)、“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出自 《荀子·荣辱》。大意是:跟人有礼貌的说话,比较尊敬的讲话,让人感觉比布帛还要温暖。跟别人讲话尖酸刻薄,恶语伤人,会给对方的心理带来很大的伤害,比用长矛利戟刺人还要严重。
(15)、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16)、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
(17)、出自先秦《荀子·非相》。察看一个人的外貌,不如用心体察他的心理;体察他的心理,不如考察他做事的方法。说明对人的考察应当重视其内心与做事的方法,而不应该停留在外表的体貌特征上。
(18)、选自《荀子·荣辱》。(译文)对别人说友善的话,比穿上布衣丝服还要温暖;用恶语伤害别人,比矛、戟刺得还要深。
(19)、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
(20)、无稽之言,不见之行,不闻之谋,君子慎之。--荀子
4、荀子与人善言暖于布帛拼音
(1)、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
(2)、出自先秦《荀子·强国》。一个人知道爱惜生命、安于快乐而抛弃礼义,那就好比想长寿而自刎其颈一样。此以比喻来说明坚守礼仪对于“贵生乐安”的重要性,强调治国安邦不可缺失礼义的意义。
(3)、说明在真理、道义与君令、父命相矛盾时要服从前者,意在强调唯“道”、“义”是从的理念。
(4)、翻译:恭敬谦逊,可以防止各种兵器的伤害,可见即使有戈矛的尖刺,也不如恭敬谦逊锋利。因此跟别人说善意的话,比给他穿件衣服还温暖;用尖酸刻薄的恶语伤人,就比矛戟伤害的还要深。所以广阔的土地,不能踩在它上面,不是因为地面不平稳;踮着脚也没有立足之地,都是因为说话太伤了人啊。大路拥挤,小路又危险,即使想不谨慎,又好像有什么迫使其非谨慎不可。
(5)、1百王之无变,足以为道贯。一废一起,应之以贯。理贯,不乱;不知贯,不知应变。--荀子
(6)、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7)、积土而为山,乘之而后高,积水而为海,积之而后深。故圣者众之所积也。——荀子经典语录
(8)、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荀子·荣辱》
(9)、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10)、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荀子·大略》
(11)、出自先秦《荀子·大略》。说得到,也能做得到,这种人就是国家之宝。说明言行一致、身体力行的人才是治国安邦的有益人才。
(12)、出自《荀子·非十二子》。(释义)不为虚名所诱惑,不为诽谤所吓倒。
(13)、战国·荀况《荀子·劝学》。虫:蛆虫。蠢(dù杜):此指虫子。这两句大意是:肉腐烂了就会生蛆,鱼干枯了也会生虫。荀子是以~作比喻,说明世上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它各自发生的原因,一个人享受荣誉还是蒙受耻辱,也是依据各自的品德高下来决定的,因此君子应当善于选择良师益友,远邪近正,加强修身立德的锻炼。这两句可用以说明:坏事情的发生必有其发生的条件,应当检查,反思,多从自身去寻找原因。
(14)、1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闻之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不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子
(15)、故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16)、说明言行一致、身体力行的人才是治国安邦的有益人才。
(17)、“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的用法:
(18)、在《晏子》上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说齐景公让马夫喂养自己喜爱的马,但这个马却得了急病死了。齐景公大怒,一气之下命令侍卫拿刀肢解马夫。
(19)、1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荀子名言--荀子
(20)、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经典语录
5、与人善言 暖于布帛 伤人以言出自
(1)、这位道士是《长安十二时辰》的人物原型,建功立业、学道修真两不误
(2)、定居一定要选择适当的邻里,交游一定要接近贤士。
(3)、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荀子·成相》
(4)、不被荣誉所诱惑,不为诽谤中伤之言所吓倒。说明不求虚荣、不做亏德之事,自然可以堂堂正正、问心无愧地做人。
(5)、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荀子·劝学》
(6)、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
(7)、 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
(8)、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9)、这句话出自:荀子《荀子·荣辱》,原文:故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10)、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1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劝学》
(12)、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13)、八仙庵的八仙殿,为什么会有9位神仙?连光绪皇帝都为之题字!
(14)、战国·荀况《荀子·荣辱》。好(hào浩):喜欢。恶(wù务):厌恶。这几句大意是:饥饿了就想吃饭,寒冷了就想温暖,疲劳了就想休息,爱好利益而厌恶祸害,这是人生下来就具有的本性。饥而欲食,寒而欲暧,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这是人求得自身生存的基本要求,因而也是人的自发欲望,属于人的本性。可以用这几句表明衣、食、住、息是人的正常要求,应该得到满足,好利恶害亦属人之本能,只要不损人利己,也无可非议。
(15)、赏析:这句话出自《荀子·富国》。君子靠德行处世,小人凭借气力。
(1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17)、腾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荀子·劝学》——荀子经典语录
(18)、出自先秦《荀子·性恶》引古语。不知儿子的为人,看看他的朋友就清楚了;不知国君是否贤明,看看他左右的大臣是什么德行就知道了。
(19)、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
(20)、见《荀子·正论》。恶(wǜ务):憎恨。本句太意是:憎恨这人的多了,这人就危险了。得人心则安,失人心则危,因此遭到憎恨的多少,就是一个人(或一个国家)危险与否的标志。
(1)、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荀子·劝学》
(2)、神圣的道教经文,是天尊送给我们赞的人生礼物!
(3)、从本质上说,人的天性并非“我善故我在”,而是“我欲故我在”。
(4)、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荀子经典语录--荀子
(5)、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荀子名言
(6)、战国·荀况《荀子·王制》。贵:使富贵。官:使作官。这几句大意是:没有美德,不能使之富贵;没有才能,不能让他作官;没有功劳,不能给予奖赏;没有罪过,不能给予惩罚。对无德无才的人不能重用,对无功无过者也不可滥施赏罚。因为“无德而官,则官不足以劝有德;无功而赏,则赏不足以劝有功”(宋·李靚《强兵策》之八),妄赏妄罚的结果,是使善行者得不到应有的奖励,却伤害和冤枉了无辜者。~说明赏罚应严格掌握标准和原则,做到刑称赏当,才会达到劝善惩恶的目的,对有德有才的人产生激励作用。
(7)、战国·荀况《荀子·劝学》声音即使再小也不会听不到,行为即使再隐蔽也不会不表现出来。
(8)、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荀子·礼论》
(9)、战国·荀况《荀子·修身》。过:过分,夺:剥夺。予:赐予.这两句大意是:愤怒时不对人过分地处罚,高兴时不对人过分地赐予。处事要遵守一定的原则,不可同情绪方面的原因而在执行时过宽或过严,这就须要人有较高的修养,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使情感服从于理智,不为喜怒所左右。对犯过错甚面触犯刑法的人,即使再恼怒.也不惩罚过分;对作出成就或自己欣赏的人.即使再喜欢,也不奖赏过分。这几句可用于告诫人们要善于控制自己的喜怒情绪,作到赏罚得当.
(10)、批评我而又批评得恰当的,他便是我的老师;肯定我而又实事求是的,他便是我的朋友;讨好奉承我的,他便是我的仇人。
(11)、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荀子荣辱》
(12)、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13)、战国·荀况《荀子·非相》。以:用。言:指善言。黼黻(fǔfú甫伏):花纹。文章:华美的色采。听人:使人听。这几句大意是:用善言赠送人,比金石珠玉还宝贵;用善言劝导人,比华美的色彩或花纹还美好;使人听取善言,比听取钟鼓琴瑟之音还快乐。赠人,不必皆是钱财宝物,美好的言语能激励人,鼓舞人,使人得到教育,受益终身,这比金石珠玉还要宝贵;劝导人,不必声色俱厉,威畏相逼,若以诚挚真纯的言语谆谆相劝,将比华美的色彩或花纹还美好;即使是一般的言谈,言语美好,也会使人听起来比钟鼓琴器之乐还要愉悦。这几句可用来说明赠言、箴言甚至一般言谈,言语美好,都会使人觉得宝贵而乐于听取,可见语言美之重要。
(14)、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闻之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不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15)、“与人善言,暖于不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赏析:
(16)、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17)、《荀子·荣辱》阐述了恭俭的作用、荣辱的根区别和安顾利害的基本状态。以及通过对一些现象的分析,指出小人肆意妄行,争强斗狠,虽欲求荣,实际所获得的却是莫大耻辱,这是由于他们不自知、不知命的缘故。君子和小人的先天因素没有不同,只是由于环境、修持内容的不同,才使彼此分道扬镳。人们不应放纵欲望、要有长远打算的道理。后说明是礼义让人各安其守、杜绝非分之想的有力武器。
(18)、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荀子·非相》
(19)、恭敬,礼也;谦和,乐也;谨慎,利也;斗怒,害也。
(20)、这是对那些口是心非、伪善无耻之徒的斥责之语。
(1)、生是人的开始,死是人的终结。开始与终结都做得好,那么他的为人之道就完善了。
(2)、道教文化对苏东坡影响有多深?读懂这首宋词就明白了!
(3)、不足于行者,说过;不足于信者,诚信。--荀子
(4)、知贤之谓明,辅贤之谓能。勉之强之,其福必长。《荀子·解蔽》
(5)、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6)、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荀子·大略》
(7)、出自:荀子《荀子荣辱》,原文:故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8)、解释:对别人说友善的话,比穿上布衣丝服还要温暖;用恶语伤害别人,比矛、戟刺得还要深。
(9)、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荀子·荣辱》
(10)、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荀子·荣辱》
(11)、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12)、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13)、解释:用于劝诫人多说善意的话。和别人说善意的话,让人感觉比布帛还要温暖;跟别人讲话尖酸刻薄,会给别人带来很大的伤害。
(14)、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荀子·劝学》
(15)、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荀子·议兵》——荀子名言
(16)、战国·荀况《荀子·富国》。足国:使国家丰足。裕民:使人民富裕。臧(cang藏):通“藏”。其余:指富余的财物。这两句大意是:使国家繁荣富足的方法,是节约用度,让人民富裕起来,并善于积蓄富余的财物。富国必先富民,这固然是重要时,但人民富裕了之后,还要注意引导他们勤俭节约、积蓄储备,这样才能增加社会财富,使国家繁荣昌盛。本名句可供阐述节约、积贮的重要性时引用。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荀子的与人善言暖于布帛精辟13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