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儒学与道教·对修身养性的强调·人道与生道儒家看重的是人的生命的价值—仁的实现道家看重的是人的生命的自由—自然的回归道教看重的则是人的生命的延长—仙的达到。
2、因此,儒学以追求人道的实现为修身养性之目的,强调的是生命的质量道家和道教则以追求生道的实现为修身养性的根本,强调的是生命的潇洒和数量。
3、儒学以刚健精神,以行动的人生来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
4、孔子先规定了儒士修身养性的基点是自觉地向内“克己”和主动地向外爱人的人道。
5、为了实现人道,不惜抛弃金钱、地位、权势乃至于生命。
6、孔子的弟子发挥师说,讲得更为明白、“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7、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这一说法对中国人人格的建树影响极大,鼓舞了一代代仁人志士为行人道而奋斗终身。
8、综观中国历史,往往越是在天下无道时,就越有一批以天下为己任而推行仁政的儒士,超越自己个体,以至自己小群体的利害得失,以自己的行动表达对整个社会的关怀,把个人的命运与人道的实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9、孟子曾对儒士如何发挥人道作过具体的说明、“王子垫问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
10、’曰、‘何谓尚志?’曰、仁义而己矣。
11、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12、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
13、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14、’”(《孟子·尽心上》)通过行仁与义来使自己行为高尚,然后用自己的高尚行为来作用于社会,来实现人道,而实现人道正是人的生命的价值所在。
15、“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
16、”(同上)可见,儒学在人的肉体的保全与精神的实现上,它更倾向的是精神的实现。
17、据此才有儒学的“谋道不谋食”、“忧道而不忧贫”等说法。
18、如果弘道而“不得志”,那怎么办呢?孟子提出、“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19、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20、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2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22、”(同上)不论穷达都应以道为归依。
23、儒学在以后几千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人道的实现为中心的向内注重居敬、慎动的自我修养和向外强调治国平天下的内外相合的一整套的“人学”体系。
24、儒学对人的精神价值的肯定,培养出儒士的一种人道之尊严,为践履人道而可抛弃世俗之势利。
25、孟子说、“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
26、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同上)孟子提出道尊于势,认为尊道行道可不屑于人之势。
27、荀子对此又作了具体而形象的说明、“古之贤人,践为布衣,贫为匹夫,食则饘粥不足,衣则竖褐不完,然而非礼不进,非义不受。
28、子夏贫,衣若县鹑。
29、人曰、‘子何不仕?’曰、‘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大夫之骄我者,吾不复见。
30、’”(《荀子·大略》)孟荀的这种道尊于势的观点,表达了儒家“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躬行人道的浩然之气。
31、后来宋明理学将此发展为理尊于势,明儒吕坤说、“天地间惟理与势为尊。
32、虽然,理又尊之尊也。
33、庙堂之上言理,则天下不得以势相夺。
34、即夺焉,而理则常伸于天下万世。
35、故势者,帝王之权也理者,圣人之权也。
36、”(《***语全集》)吕坤不仅说明了理尊于势,而且点破了中国几千年理与势的紧张关系,实际上是帝王之权势与儒生之行人道之间的矛盾。
37、吕坤主张,儒士应继承孔孟荀之精神,“而敢于任斯道之南面也”(同上)。
38、安徽和县刘禹锡“陋室”(清代建)道家和道教在精神和肉体的超越上与儒学的追求有所不同。
39、道家在强调个体精神自由的同时也十分注重“长生久视”的养生,道教则更把肉体的超越视为精神超越的前提,同时,又把精神的超越视为终超越肉体、实现生道的重要手段,从而把道家“长生久视之道”发展为长生成仙之道。
40、道家(教)对生道的追求曾给予儒学的进一步发展以深刻的影响。
41、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效法自然的“长生久视之道”,庄子则以浪漫的情调描写了那些止于人间八百年的黄帝、容成公等,更以丰富的想像力描绘了逍遥自在的至人、神人和仙人。
42、“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
43、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44、”(《逍遥游》)能逍遥自在,潇洒自由,能长生乃至于不死,且不食人间烟火,还能做人所无法做到的事。
45、这成为道教神仙的显著特点。
46、既然有神仙幻境,必然就会有认真的追求者,而要成仙,就必须突破生死的限制,寻找使生命永恒长存的方法。
47、于是,道教为求长生成仙之目的,造作了种种道术。
48、道术是道教为求生命与道合一以达到长生不死、羽化成仙的修道的方法。
49、道教所从事和宣传的道术很多,有养性长生之术、召劾鬼神之术和升腾变化之术等。
50、在养性长生之术中,又可分为内养与外养两种。
51、内养即按一定的方法,运用人体内部固有的精气神来达到长生成仙的目的,具体的方法有守一思神,行气胎息,导引***,房中术等。
52、外养的方法有服饵,包括服食金丹与中草药、辟谷等。
53、道教认为、“道者虚无之至真也。
54、术者变化之玄伎也。
55、道无形,因术以济人人有灵,因修而会道。
56、人能学道,则变化自然。
57、道之要者,深简而易知也。
58、术之秘者,唯符与气、药也。
59、”(《云笈七签》卷四五《秘要诀法·序事第一》)道教将采用一定的道术作为延长生命的必备之方法,只有当生命与道合一时,才可长生不死,“道者有而无形,无而有情,变化不测,通神群生。
60、在人之身,则为神明,所谓心也。
61、所以教人修道则修心也,教人修心则修道也。
62、道不可见,因生以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
63、若生亡,则道废,道废则生亡。
64、生道合则长生不死”(《内观经》)。
65、人要保全生命永恒,就必须“守道全生,为善保真”。
66、因此,道教崇尚长生,追求肉体的超越,构成了它的一大特色。
67、但是,道教在注重肉体超越之时,也注意到精神对生命长存具有一定的作用,因此,道教的道术中也不乏精神修炼术。
68、以老庄的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离境坐忘等为指导,道教形成了以“收心习静”为特点的精神修炼术,要信徒通过精神修炼做到无欲,即抛弃追求世俗名利的念头然后进一步收心,即不为世俗的名利所动心,使心始终处于静的状态,而自觉地做到心不为物欲所染。
69、道教坚信,这种精神修炼可以促进肉体的超越,正如庄子所形容“必静心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庄子·在宥》)。
70、可见,道教虽然也讲精神超越,但其目的与儒家那种注重人道实现的精神完全不同,它的精神修炼所达到的精神超越的境界,终都是为肉体的超越服务的,都是实现生道的一种手段。
71、道教的这种精神修炼术又给予儒学以极大的影响。
72、安徽和县刘禹锡《陋室铭》石刻后期儒学在修身养性上,既坚持了儒学注重个人品格修养和价值实现的做法,又吸收了道家的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的作风和道教的修身养性的道术,促使了儒学养生论的不断丰富。
73、这种融合儒道的做法,首推周敦颐。
74、周敦颐从天人合一出发,认为人是得天地阴阳五行之秀气以生的。
75、“唯人也,得其秀而灵。
76、”(《太极图说》)天地阴阳五行不仅生成了人的肉体,而且把“无极之真”,也就是儒家所说的“诚”,道教所说的“太极”,注入到人的灵魂中,成为人的本性。
77、“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
78、”(《通书·诚》下)仁义礼智信等“五常”的总根源是诚,诚是人之本性,因此,人的先天的本性是善的。
79、但在后天生活中,人接触外物,受到外感,“五常”就发生了偏差,就有善有恶了。
80、“形既生矣,神发智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81、”(《太极图说》)发生偏差的原因,就在于“五常”过或不及,刚柔不能“得中”。
82、如何才能克服偏差而得中呢?周敦颐认为应修身养性。
83、如何修身养性呢?周敦颐认为要从排除欲望入手、“一为要。
84、一者,无欲也。
85、无欲,则静虚动直。
86、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
87、”“欲”指个人的私欲。
88、它是使人心中先天的五常发生偏差的重要原因。
89、一个人只有无欲,心境才能保持空虚和宁静,天理才能明晰,天理明,行为才能正直,行为正直才能公正不偏地对人对己。
90、那么怎样排除欲望呢?周敦颐提出、一曰主静,二曰慎动。
91、主静、慎动都是道教的修炼方法,周敦颐引道入儒,认为“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太极图说》)。
92、圣人定立了做人的标准,“动则正,曰道。
93、用而和,曰德。
94、匪仁、匪义、匪礼、匪智、匪信、悉邪。
95、邪动,辱也甚焉,害也。
96、故君子慎动”(《通书·慎动》)。
97、周敦颐说得神乎其神,实际上浅显,无欲的标准是儒家的“五常”,无欲的方法是道教的“主静”、“慎动”。
98、其目的是教人把五常经常放在心里,遇事先冷静地想一想,按“五常”办事,不要有邪动、妄动。
99、周敦颐的养生论为后来的宋明理学们承袭、发挥。
100、他们一方面对周敦颐的主静、慎动等修养方法进行理论论证,另一方面,又将天理—“五常”与人欲—欲望,地对立起来,“灭人欲而存天理”、“灭私欲则天理明”(《二程遗书》二四)成为宋明理学的一大特点,从而将人道与生道在本体论的高度结合起来。
101、人道是修身养性,生道是修性养生,两者通过“性”而得以沟通,“性即是天理,理则自尧舜至于途人,一也”(《二程遗书》一八)。
102、理在人即为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也是生命之道的根本。
103、在理学家们看来,人道的善恶决定生道的长短,因此,他们都主张从炼性修心入手,趋善去恶来有利于生道,从而将精神修炼与肉体修炼结合起来。
104、其方法主要是“敬”,这与周敦颐的“主静”、“慎动”方法相类似。
105、什么是“敬”?程颐说、“主一之谓敬。
106、”与朱熹同时的理学家张械也主张“居敬主一”,“敬”就是要摈弃一切欲望,保持思想的纯正专一以符合道的一种精神修炼法,他说、“夫主一之谓敬,居敬则专而不杂,序而不乱,常而不迫,其所行自简也。
107、”(《论语解》卷三)“居敬主一”是要去人欲,人欲既去,天理自明。
108、可见“居敬主一”的内心修养实际上是一个“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自我完善的过程。
109、据《宋史·道学传序》介绍,“张载之学,亦出程氏,既见未熹,相与博约,又大进焉”。
110、说明张载承二程之学,又从朱熹处得益。
111、而朱熹在修养论上的持敬,也远宗道教,近接张载,他说、“‘敬’之一字,真圣门之纲领,存养之要法。
112、”(《朱子语类》卷一二)如何持敬呢?朱熹说、“问敬何以用之?曰、只是内无妄想,外无妄动。
113、”(同上)“敬”就是不要妄想、妄动,“坐如尸、立如齐、头容直、目容端、足容重、手容恭、口容止、气容肃,皆敬之目也”(同上)。
114、从外表到内心都不背离“敬”字,使“敬”贯乎动静语默之词,而无一息之间断(同上)。
115、理学家所宣扬的持敬之法与道教的一些内养道术极为相似,所不同的是,道教内养是以生命永恒、得道成仙为目的,而理学的“持敬”则以“存天理、灭人欲”为根本目的,要人在动静语默之间皆不违背儒家纲常名教,反映了两者对人道与生道追求的不同。
二、欲望太强 怎样有效的做到清心寡欲?或者各位可以指点一些修身养性的方法1、儒学与道教·对修身养性的强调·人道与生道儒家看重的是人的生命的价值—仁的实现道家看重的是人的生命的自由—自然的回归道教看重的则是人的生命的延长—仙的达到。
三、养生要记得多“提气”这些益气的方法,值得珍藏1、中医认为,生命的维持全赖于气,它是一切组织活动的营养所系,又是五脏六腑机能活力的大总管。
2、那么,都有哪些简单易行的“提气”和“益气”方法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3、芪精杞参茶补中益气生黄芪30克、黄精15克、枸杞10克、西洋参10克,开水冲泡做代茶饮。
4、此茶尤其适合夏季饮用。
5、做补中益气操每日清晨,以肚脐为中心,掌心沿顺时针方向轻摩小腹,以微微发热为度。
6、然后,擦热手掌,贴紧额中,从上往下按摩岁乎局至下巴,再沿着两颊,从侧面按摩回额中,以面部微热为度。
7、此动作循环做5~10次。
8、按摩小腹有助肠胃蠕动,按摩面部可促进津液分泌,两者都有助脾胃运化。
9、健脾益气二术汤主要功效、健脾、益气、燥湿推荐人群、雨水季节,风寒潮湿导致头身、关节不适者。
10、材料、苍术5克、白术5克、米泔水600ml、瘦肉100克、蜜枣半粒(1~2人量)。
11、做法、将瘦肉洗净切片,苍术、白术洗净备用,备制米泔水(第一遍淘米时不要搓洗,轻轻去掉米中灰尘,第二遍淘米顷脊时用力搓洗,留取搓洗后的淘米水),在瓦煲中放入米泔水,将苍术、白术放入后武火煮开,接着文火继续煲半小时,后放入肉片、蜜枣煮15分钟,起锅时加入少许食盐调味。
12、点评、阴雨天气潮湿不爽,很多风湿疾病容易复发,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款具有温化寒湿的汤水。
13、汤中苍术,具有燥湿健脾、祛风散寒的功效,可用于脘腹胀满、泄泻、水肿、风湿痹痛、风寒感冒等症,苍术外可祛风湿之邪,内可化脾胃之湿,故为燥湿健脾、祛风之要药,但由于其性味辛燥,用米泔水烹调可减缓其燥性。
14、白术性温味甘苦,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的功效,可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水肿等症。
15、苍术善于运脾燥湿,补养之力不足,白术善于补脾益气,补多于散,两者同用,补运兼施。
16、由于此汤水偏温,若有湿热或者阴虚内热者不宜食用,寒湿阻遏(例如关节、脘腹冷痛、畏寒肢冷、大便溏泻、小便清长)者食用尤佳。
17、吃芡实补中益气,益寿延龄芡实,别名鸡头米、鸡头苞等。
18、芡实是《黄帝内经》中记载的上品药材,也是常用的药食两用药材。
19、《神农本草经》说芡实有“补中,益精气,强志,令耳目聪明”的功效。
20、《本草经百种录》、“鸡头实,甘淡,得土之正味,乃脾肾之药也。
21、脾恶湿而肾恶燥,鸡头实淡渗甘香,则不伤于湿,质粘味涩,而又滑泽肥润,则不伤干燥,凡脾肾之药,往往相反,而此则相成,故尤足贵也。
22、”现在的中老年人用芡实进补,简单的是学着苏东坡先生制作芡实粥、将炒芡实50克倒入锅内,加水煮开片刻,再加淘洗干净的大米100克,粥成即可食用。
23、常吃可健身体,强筋骨,耳聪目明。
24、吃芡实时宜慢火炖煮、细嚼慢咽。
25、一次不能食用太多,方能起到充养身体的作用。
26、中老年人一般很喜欢喝粥类食物,米粥的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特别是放些有滋补作用的原料做的米粥效果会更好,芡实煮粥就好,如果在搭配上薏米和山药就味道更好了,滋补的功效也会更强。
27、药书中说芡实有“老人食之延年”的效果,芡实在医书中记载“久食延龄益寿”。
28、芡实能补中益气,提神强志,使人耳目聪明,久服使人轻身不饥,还能开胃助气及补肾固精。
29、芡实具有“补而不峻”、“防燥不腻”的优势,芡实的补肾乎让效果胜过于山药,祛湿效果不逊于红小豆,安果不输给莲子,可以说是一种被埋没的补益佳品。
30、大家都知道秋冬季节比较干燥,芡实可以润燥但是又不寒凉,尤其是芡实粥很滋补,特别适合在秋冬季吃。
31、灵芝炖瘦肉,益气养心此次推荐一款灵芝龙眼瘦肉汤,此汤性味温和,一般人群都可服用,尤其适用于气虚血瘀型的冠心病患者,症状包括胸前闷痛、痛如针刺、时作时止、心悸气短、身疲乏力、失眠多梦等。
32、材料、灵芝10克、龙眼肉15克、三七6克、生姜6克、猪瘦肉100克。
33、做法、灵芝洗净切小块,龙眼肉、三姜片洗净,猪瘦肉洗净切块,共入炖盅内,加开水适量,隔水文火炖2小时,调味食用即可。
34、点评、灵芝,味甘,性平,是药食同源之佳品,具有补气安神、止咳平喘的功效,可用于眩晕、失眠、心悸气短、神经衰弱、虚劳咳喘者。
35、龙眼肉,也被称为桂圆肉,因其果实圆黑有光泽,似传说中“龙”的眼睛,所以得名。
36、龙眼肉味甘、性温,具有补益心脾、养血宁神、健脾止泻、利尿消肿等功效,适用于病后体虚、面色萎黄、气血不足、神经衰弱、健忘失眠等。
37、三七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的功效,可用于咯血、吐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跌扑肿痛等证者。
38、瘦猪肉能滋阴润燥生津,并能使汤味鲜甜。
39、几味药合用,可共奏养心化瘀的功效。
40、中医养生六字箴言中医养生不是几个方子、几味中药、几个穴位那么简单,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可归结为6个字,即、顺、静、修、调、补、固、“顺”、养生要“天人合一”,顺应季节的变化而调整饮食起居、衣食住行。
41、春天万物生发,要养肝、养阳。
42、夏天是生长时节,主养心,要晚睡早起,少发怒,仲夏季节又热又湿,要注意养脾、化湿。
43、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要养肺、养阴,早卧早起,情绪须安宁,否则会伤肺。
44、冬天讲究养藏、养肾、养阴,要多晒太阳,早睡晚起。
45、“静”、就是让心安静下来,可采取静坐、闭目养神的方式来静养身、慢养心,这样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消耗,特别是“气”的消耗,才能预防疾病、益寿延年。
46、《黄帝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47、”只有心静才能“病安从来”,达到预防疾病、益寿延年的目的。
48、“修”、《易经》里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49、”其实就是说,平时积德行善、豁达大度的人,往往能和这个世界和谐相处,能减少很多烦恼,心情愉悦。
50、可见,修身养性,宽以待人,对别人好,自己收获的将是健康、快乐和长寿。
51、“调”、即“调息”,练习呼吸吐纳。
52、《黄帝内经》强调呼吸的调节。
53、肺是宰相,它的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
54、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肺气的上升下降使全身气道通畅,身体内外的气得以交换,对体内的水液运行和排泄起调节作用。
55、如果肺的功能失调,不仅是肺本身的病变,还导致痰饮、水肿等病症。
56、因此,要多做深长、缓慢、均匀的呼吸。
57、可以练习“丹田息”,鼻子吸气后,通过意念把气送到下丹田气海的位置,即在肚脐下5寸,然后再把气慢慢呼出来,以达到“调息”的目的。
58、“补”、滋补首先要辩证体质,属寒热,还是虚实,如属虚证,还要辨明是阴虚,还是阳虚,是气虚,还是血虚。
59、要因人而异,根据体质进行合适的药补及食补。
60、气虚的药补可用人参、d参、黄芪等,食补可多吃主食,还可喝鸡汤、吃鸡鸭鱼肉。
61、补血药可选用熟地黄、当归、阿胶、枸杞子等,食补可用大枣、猪肝、各种红肉。
62、补阴药可选用沙参、麦冬、鳖甲、冬虫夏草、玉竹、黄精、石斛等,食补可用鸭肉、海参、甲鱼等。
63、补阳中药有鹿茸、补骨脂、肉苁蓉、巴戟天、沙苑子等,食补可选用河虾、海虾、海参、核桃仁、牛羊肉、狗肉、韭菜等。
64、要根据季节的变化调整饮食、春天要养肝,多吃豆芽、豆苗、草莓、菠萝等。
65、夏天吃点苦味食物能去心火,多吃应季的瓜和豆。
66、秋天应多吃应季水果和栗子等坚果,还要吃润肺的百合、藕、杏仁、白果。
67、冬天要养藏,多吃根茎类食物,如山药、土豆、红薯、萝卜、白菜。
68、“固”、包括固精、固气、固神三个方面。
69、固精,就是要保护肾气,重要的是节制性欲。
70、此外可吃养肾精的食物,包括各种肉类,还可吃山药、黄精、枸杞。
71、固气,就是要减少耗气,少说话,要多晒太阳,少熬夜,多做有氧运动,通过饮食带来水谷精微,以补充阳气。
72、固神,就要调养好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情,情绪控制好了,身体才少受伤害。
四、如何学会修身养性1、中医认为,生命的维持全赖于气,它是一切组织活动的营养所系,又是五脏六腑机能活力的大总管。
五、在大学宿舍里可以做哪些修身养性的事情?1、中医认为,生命的维持全赖于气,它是一切组织活动的营养所系,又是五脏六腑机能活力的大总管。
六、如何做到修身养性1、中医认为,生命的维持全赖于气,它是一切组织活动的营养所系,又是五脏六腑机能活力的大总管。
七、求修身养性的方法1、中医认为,生命的维持全赖于气,它是一切组织活动的营养所系,又是五脏六腑机能活力的大总管。
八、长生不老,返老还童 ,养生第三能量体,是一本讲如何修身养性,延年益寿的书,在晚上睡觉时,甚至开始保持着修炼的姿势【长生不老养生吧】1、长生不老,返老还童,养生第三能量体,是一本讲如何修身养性,延年益寿的书,在晚上睡觉时,甚至开始保持着修炼的姿势,希望自己能够多有一点点修炼效果,当然这种疯狂做法只是实行了几天,就夭折了。
2、原因是他睡眠不足,无法使自己保持白天的修炼效率。
3、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修炼 也许是受到了外来的刺激,体内的能量自己动用就自行运行了起来,顺着奇经八脉,通过周身各处的穴道,从丹田往头部,再往四肢,飞快的运行了一圈,又返回了丹田。
4、这股能量一经运行,皮肤上的那一点不适,也立马就消失。
5、第三能量体动能养生班,再次招生,学习,长生不老,返老还童,方法,新解密长生不老,简单方法,快恢复青春,让人永远活在年轻时代,V号16676908025。
九、修身养性的方法1、要让自己快乐,只要下决心快乐,就会快乐,快乐是来自内心,与外在事物无关。
2、做适当的运动和摄取适当的营养,不要操劳过度。
3、这样,它才能成为完全服从我的命令的机器。
4、学习做点有益的事情,以及阅读些需要聚精会神,或思考的文章,以免成为精神上的怠惰者。
5、要以三种方法锻炼自己的灵魂,一是默默的做一件善事,另外每天至少做两件自己不愿做的事。
6、要给人良好的印象,精神奕奕、服装整洁、讲话温和、举止有礼。
7、不可批评、挑剔、教训别人。
8、不妄想在今天中要解决人生所有的问题,而力求今日事今日毕,即使遇到棘手的难题,也要在12小时内处理完毕。
9、详细写出每一个小时的工作计划。
10、这或许是很困难的事,因为它可消除临事及急躁和做事磨蹭的毛病。
11、要有充分的信心,相信自己爱的人也会爱自己,相信自己能享受美好的事物,相信自己会幸福。
12、扩展资料、不要总是惦念明天的事,也不要总懊恼之前发生的事,把精神集中在今天要做什么上。
13、对于未发生的事就杞人忧天,将对事情毫无帮助。
14、人们通常都希望有愉快的情感,而不愿接受悲哀、不愉快的情感。
15、愉快和不愉快是相对而言的,同时也是相互存在和相互转化的。
16、因此既要接受愉快情绪,也要有接受不愉快情绪的思想准备。
17、人们往往容易在别人稍有差错或者失败的时候,就立刻下结论。
18、对他人的态度和处理人际关系的应该是、先不要对人下判断,先要说出你是怎样认为的。
19、这样做,就可以防止和避免与他人不必要的摩擦和矛盾冲突,自己也可以避免产生无谓的烦恼与苦闷。
20、不要说,我若是某某人,我就一定会成功。
21、应该从自己的起点做起,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22、不必怨天尤人,要从我做起,从头做起,竭尽全力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做好我能够做的事情。
23、对自己负责。
24、人们往往容易逃避责任。
25、例如考试成绩不好,就把失败原因归罪为自己家庭环境不好,条件太差等,把自己的过错、失败都推到客观原因上。
26、自己做的事要自己承担责任。
27、资料参考来源、百度百科-修身养性。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修身养性的几种做法【修身养性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