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顾宪成的名句
1、明朝顾宪成的名句是什么
(1)、《孟子》为孟子及其弟子所作。在这里,孟子解释了天下、国、家、人的关系:天下的基础是国,国的基础是家,家的基础是个人。国与家相辅相成,国家的仁德政治,家庭的仁德风气,个人的仁德修养,都关系着社会的繁荣和稳定。
(2)、释义:国家的每一寸土地我们都把它当成一寸黄金般去珍惜,如今被列强瓜分,谁才能担当起救国于危难的重任?(表达了黄遵宪为国献身、变法图存的坚强决心)
(3)、刘蓉是清代古文家,《习惯说》选自其《养晦堂文诗集》。刘蓉少时专注于读书,竟没注意到屋中地上的坑洼在不断侵蚀扩展,父亲看到后对他说,你连一间屋子都管理不好,如何还能治理国家?
(4)、人,是要有些信仰才能支撑着活下去的。没有了大义可以选择苍生,如果连苍生的代言人于谦都落个鸟尽弓藏的结局,那么路在何方?像庄子那样身如不系之舟,脱离这“曳尾于涂中”的苦海?两千年来,无数的人都这么做过,刘伶醉酒,阮籍狂狷,他们真的快乐吗?
(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西晋)陈寿《三国志》大意: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坏事就去做,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善事就不去做。此话告诉我们,平时要谨言慎行,事事都要严格要求自己。
(6)、大意: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造福天下,使天下老百姓都能得到好处。这句话,很好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儒道互补”,“达则兼济天下”表达了儒家的理想主义和入世精神,“穷则独善其身”则显示出道家的豁达态度与出世境界。
(7)、3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警世通言》
(8)、三更灯火五更鸣,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9)、所谓的天理,圣人之道,全在我心中,全在我与生俱来的秉性中,为圣之道,只需向自己内心深处去挖掘和寻找。
(10)、释义: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要做自己应该做的一份事情,并且要把这件事兢兢业业地做好。
(11)、势立威,术驭臣,法制民,由此整个国家成为一台高速运转的、君主的个人电脑。
(12)、释义:知道有个百济国(指日本、倭寇)远在烟波之外,决不敢辜负年华,忘记了安危。(表达了戚继光决心将自己的一生和抗倭事业结合起来、为保卫国家奉献一生的决心)
(13)、在神州这片土地上,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斗争,扬才露己向来招人忌恨。
(14)、顾宪成曾经说:“在朝廷做官,志向并不在皇上,在边地做官,志向不在民生,居于水边林下,志向不在世道,君子是不这样做的。”他在讲学之余,往往议论朝政,品评人物。朝廷之士仰慕他的风范,多和他遥相呼应。由此东林名声大噪,而忌恨的人也多。从而被他们的反对者称为“东林d”。
(15)、寓意: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遇到事情要将心比心,体会他人的感受,理解包容他人,真正做到像尊重自己那样尊重他人。
(16)、商业社会每天都在播放催眠曲:努力工作,努力消费。似乎不工作就是废人,只能选择工作到退休,拿着仅够糊口的养老金,等待死神的降临。
(17)、在尊经书院的历史,还有一位值得纪念的人,即是被称为湘绮先生的湖南学者王闿运。光绪四年(1879),在四川总督丁宝桢的力邀下,王闿运出任尊经书院山长,直到光绪十三年(1887年)回湘,在川长达八年之久。王氏以经、史、词章等教育学生,规定学生每日读书,必记下心得体会。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他提倡“以抄助读”的方法,让学生抄书。为了鼓励学生,王闿运还把学生们在经、史、词章方面的优秀论文,集结成册刊印。
(18)、对比心学和理学,心学的方向由心指向物,心驭万物,自尊无畏,使人始终对外部世界保持浓厚的兴趣和积极性;理学由物指向心,填鸭灌输,使人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黑白不分,丧失对社会家庭乃至自身的责任感,胆小怕事碌碌无为。
(19)、如果民众意识到几乎所有的政府官员和部门都只为私利打算,又怎么可能心甘情愿地忍受被剥夺、被压制的命运?于是,在这个不义的世界里,尽自己大的可能获取大的利益,成为天然正当的选择。
(20)、据笔者考察,如今坐落在浙江横溪的宋濂祠堂,仍然隐没在一片荒草丛之中。虽然兰溪市政已于2005年公布了宋濂祠堂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现实仍是无人照看无人修缮。根据文物保护“分级保护,属地管理”的原则,兰溪市文广局要求宋宅村成立修缮组织,尽快实施修缮保护。从文物保护的层面来看,是为功德之举。
2、明代顾宪成创办的一所书院
(1)、大意:为人做事,向上不愧对苍天,向下不愧对人民。说明人生在世,做人做事要光明磊落,问心无愧。
(2)、 顾宪成为官后,怀着一腔热血,想为国为民做些有益的事。但当时的皇帝明神宗朱翊钧沉湎酒色,疏于朝政,宦官、外戚、权臣借机揽权,牟取私利。他们相互勾结,操纵朝政,致使政治黑暗、财政枯竭,而人民由于苛政暴敛被迫反抗的事件也层出不穷。由于明朝国力衰弱,武备松弛,崛起于关外的女真族也逐渐不服明朝中央政府的管辖,并且逐渐构成对明朝的威胁。面对这种国是日非的形势,顾宪成初入仕途,不顾自己人微言轻,上书直谏,主张用人唯贤,希望神宗能励精图治。可神宗哪里能听得进去?顾宪成的上书如泥牛入海,杳无音讯。
(3)、 万历十年(1582)六月,时任内阁首辅、权倾朝野的张居正病情加重,为了讨好他,官员们联名出钱到东岳庙为其祈福禳灾。顾宪成很看不惯官员们一味迎合顺从、巴结权贵的举动,他不愿意同流合污,拒绝参加。同僚担心他日后因此遭到打击,便好心地代他签名出钱,顾宪成得知后立即将自己的名字删去。
(4)、1586年(万历十四年),顾宪成的弟弟顾允成也考中了进士。贬官外放1587年(万历十五年),明朝考核京城朝官,都御史辛自修掌管考核事宜。工部尚书何起鸣在纠正考核的过失中,辛自修因不对执政大臣之意获罪。给事中陈与郊秉承旨意弹劾何起鸣、辛自修,实际上是攻击辛自修而庇护何起鸣。于是二人都被罢官,并责备了检举何起鸣的四位御史。
(5)、正如雨果在《九三年》中所说:“真正的革命观点是不指控任何人。谁都不是无辜者,谁也都没有罪。”
(6)、(3)世上没有比结实的肌肉和新鲜的皮肤更美丽的衣裳。——马雅可夫斯基
(7)、看过《移魂都市》、《异次元骇客》等科幻电影就会明白,人类集体感知到的这个世界有可能只是一套制作精密的程序,你身在其中而不自知罢了。
(8)、顾宪成创立了东林书院,并以东林书院为阵地,通过讲学、论辩、研讨、撰文、出书,对王守仁“心学”及王学末流在道德修养和认识论方面宣扬的种种虚、空、玄的主张和说教进行猛烈的抨击和批判,从而推动了实学思潮的高涨。
(9)、知行合一就是告诉你:不要因为走了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10)、当所有事物都商品化后,人本身就丧失了价值,整个社会将会被冲垮。
(11)、顾宪成中进士后,官居户部主事。时值大学士张居正生病,朝臣群起为他祈祷。顾宪成不参与祈祷,有同僚代他签名,他拿笔去掉。1582年,张居正死后,顾宪成改任吏部主事。
(12)、寓意:我们要认识到自己作为中华儿女的责任,心系祖国的前途和命运。
(13)、阳明心学是炼心的学问,是“乾坤万有基”。王阳明之所以将国人宏大而细腻的心理图谱精确地描绘出来,就是要传达一条真理:一切战斗都是心战,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14)、这些用程朱理学包装起来的禽兽,四面竟出,前瞻后顾,追名逐利,应接不遑。记诵之广不过用来长其傲,知识之多不过用来行其恶,见闻之博不过用来肆其辩,辞章之富不过用来饰其伪。
(15)、由于顾宪成在学界、政界都有很高的声望,所以慕名来请教他的人很多。顾宪成不顾精力有限,对求学者不论贫富贵贱,一视同仁,热情接待。后来,他看到前来泾里的人很多,小小的泾里镇上,连祠宇、客栈和自己周围邻居家都住满了客人,还容纳不下,就与长兄顾性成、次兄顾自成及弟弟顾允成商量,在自己住宅南边造了几十间书舍供来人居住,夫人朱氏给学生们烧饭做菜。泾溪南北,昼则书声琅琅,夜则烛火辉辉,一派夜以继日奋发攻读的景象。许多已有功名、才学不浅的学者也慕名前来求教顾宪成。
(16)、读书对于智慧,就像体操对于身体一样。——爱迪生
(17)、《抱朴子》是晋代道教大师葛洪所作。他提倡儒家的忠孝仁义传统,并明确提出“爱国如家”的思想。这里烈士是指有气节、有壮志的人。这样的人热爱祖国,犹如热爱自己的家,在国家有难时,他们愿意为国尽忠,体现大义。
(18)、释义:千里之路,是靠一步一步地走出来的,没有小步的积累,是不可能走完千里之途的。
(19)、历史上的成都曾有许多书院,遐迩闻名,仅史料记载的就有子云、少陵、大益、浣花、墨池、锦江、潜溪、尊经、芙蓉等书院,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沿革,那就是年代久远,才俊辈出,但屡遭兵燹,明末悉数毁于战火。
(20)、释义:不学习礼仪礼貌,就无法在社会中立足。
3、明朝顾宪成的名句是哪一句
(1)、不要被历史故事所欺骗,伯乐相马这样的美谈之所以能流传下来正是因为它极其少见,事实的真相只有一个——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3)、当程朱理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之后,这种趋势就更加明显。终的结果便是否定人心,肯定道心。
(4)、这是明代思想家顾宪成在无锡创办东林书院时留下的一副对联。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以此劝学生要好好读书,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更进一步,说明光读好书对一个读书人来说是不够的,要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劝勉读书人要心有国家,体现了读书人既认真读书,又关心国家大事的胸怀。
(5)、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6)、释义:即使是再近的路,不走也不能到达。即使再小的事,不去做也不可能完成。
(7)、1593年(万历二十一年)的京官考察,吏部尚书孙、考功郎中赵南星将与执政有私交的人全部罢黜,实际上是顾宪成左右的。等到赵南星被斥退,顾宪成上奏请求一同罢官,没有得到回复。不久升为吏部文选司郎中,掌管官吏班秩迁升、改调等事务。削职返乡顾宪成直言敢谏,他和一些正直的官员经常对朝廷的错误决策有所非议,在士大夫中声望很高。
(8)、另一位鸿儒是张澜先生,1894年参加科举并考中了秀才。1902年入成都尊经书院深造,因成绩优异,1903年他作为四川官费留学生被选送东京宏文书院学习格致,目睹了明治维新给日本带来的巨大变化,确立了变法维新救中国的思想。海归后历经磨砺,游走于国共两d之间,德高望重,时尊称为“张表老”。
(9)、钱德洪又问,“致良知”到底有没有一个从本体到功夫,简易精一的概括?
(10)、宋濂本是明初官吏,同时又是文学家、史学家,方孝孺之师,曾任翰林,修《元史》,后因言获罪,被明太祖谪死蜀地。宋濂入蜀茂州任职时已是耄耋之年,由于旅途劳顿,不久便卧病不起,1381年死于夔州(今重庆奉节),埋葬在夔州西莲花峰下。其时,朱元璋之子朱春敬佩宋濂的学识,遂出资将宋濂的墓穴迁移成都府郊外。蜀王也爱读宋濂文章,为了纪念他,就在宋公桥旁选址,兴办了一座潜溪书院,与当时的锦江书院、墨池书院、芙蓉书院并称为成都的四大书院。那年月,清代创办,后来居上的官办尊经书院尚未入围。
(11)、释义:古代用牛力的车叫大车,用马力的车叫小车。两者都要把牲口套在车辕前面的横木上。横木与车辕衔接的活销叫作或者。车子没有它们,自然无法套住牲口,也就不能行走。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信德,就好比大车小车没有或一样,如何能立身处世呢?
(12)、大意:具有君子品行的人,遇到问题先从自身找原因,而那些小人,出现问题总是想方设法推卸责任,责怪别人,撇清自己,从不会去反思自己,从自身找原因。此话告诉我们,人生遇到挫折或失败时,不要去怨天尤人,而是要学会反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正,然后进步才会更快,也才更容易取得成功。
(13)、古代食盐就是黄金,盐商就是今天的房地产商,准入门槛很高,需持“盐引”方能向政府买盐,再运到偏远地区贩卖。“盐引”相当于《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不是所有人都能搞到的。
(14)、说白了,法就是明确奖惩的律令,什么该奖,什么当罚,严格执行,利用人性的趋利避害,驱动其自私自利的特性来为君主服务。
(15)、一言以蔽之,理学与心学的区别就是“为学”和“为道”的区别。
(16)、于是徐兆魁在奏疏上攻击顾宪成,肆意诋毁。声称:浒墅有条小河,东林d占用其税收作为书院的费用。税使来检查,东林就以文书招请,假使税使没有应邀前往,也必定给予丰厚的报酬;讲学所至,仆人随从如云,县令命令馆舍予以供应,没有二百金办不到;聚会时必定谈论时事,郡邑做事偶然与他们意见不同,必令郡邑改正;收受贿赂。
(17)、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
(18)、寓意:礼是每个人都应该学习、掌握和践行的,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
(19)、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
(20)、寓意:礼作为一种社会道德规范,作为一种社会治理制度,对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我们要做文明有礼的人,创建文明有礼的社会风尚。
4、明朝顾宪成的对联
(1)、其实,张澜的思想形成本有其时代渊籔。他出生的年月,大清王朝式微,洋务运动方兴,中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剧变。1905年,延续几千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张澜秉承父志,仍以教书为业。在新式学堂里,张澜接触了一批维新派代表人物,深受影响。
(2)、四百多年后的中华大地,那些丰臣秀吉的后代,手捧着《王文成公全集》的日本军官,用同样的方法对待手无寸铁的炎黄子孙时,同胞们用空洞的眼神告诉世人,他们早已忘记此法的创始人就是四百年前的王阳明。
(3)、的确,生命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拒绝庸俗,能够灿烂奔放,但也可以在随波逐流中丧失任何意义,成为行尸走肉。
(4)、一个政府,不得人心到如此境界,也算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朵奇葩。
(5)、东林讲学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适应时代、社会和学人的共同需要兴起的。它规定每年一大会、每月一小会,除了严寒盛暑外,定期会讲。这就将原来士绅的分散游学形式变为集中固定的有组织的讲学活动。而且书院不分尊卑、不限地区、不论长少、不收学费,只要自己愿意,均可来东林书院学习,还提供食宿,很是方便。东林书院的讲授方式十分灵活,有时采用演讲方式,讲了一段时间后,就穿插朗诵一段诗词以活跃气氛、开发性灵,顾宪成作为主讲者还随时回答学生的提问。有时采用集体讨论方式,沟通思想、交流心得。
(6)、阳明心学具有思想解放的意义,它提倡人格独立,不盲从,人人都可成王成圣。悍然独往却随机转化,变而通之又岿然不动。心有主,我制外;心无主,外制我。心为本体,万物在我。
(7)、寓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善于发现每个人的潜质和特长,与他人彼此欣赏,共同进步。
(8)、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培根
(9)、谎言成为维系一切的基石,只需轻轻一推,这座填充着豆腐渣的违章建筑便会轰然倒塌。
(10)、P40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11)、东林书院既讲学又议政,吸引着许多有志之士,包括一些因批评朝政而被贬斥的官吏。他们不顾道路远近,纷来沓至,人数之多,竟使东林书院的学舍都容不下。
(12)、真正的贼在专制制度中,专制制度有贼性才使贼与专制制度同生共长,滔滔不绝。既然历史的治乱兴替严丝合缝地遵循“血酬定律”,通过暴力革命夺取的政权不具备足以服众的合法性,那么你能革他的命,我为什么不能革你的命?
(13)、有时间读书,有时间又有书读,这是幸福;没有时间读书,有时间又没书读,这是苦恼。——莫耶
(14)、那时的墨池书院共有三大院,房舍200余间,空地4亩。中为书院,左为东园,右为廉泉精舍,气象一新。从此,青龙街上的街坊邻里又听到了久违的朗朗读书声。咸丰三年,墨池书院原址一分为墙左为墨池,墙右为芙蓉书院。1905年,两院又再次合并,共同改制为成都县立高等小学,1907年又改名为成都县立中学校,1952年后易名为成都第七中学校。墨池书院的历史沿革,为川西平原上曾经有过的翰墨飘香增添了一段永远流芳的民间记忆。
(15)、顾宪成(1550年—1612年),字叔时,号泾阳,因创办东林书院而被人尊称“东林先生”。明代思想家,东林d领袖。江苏无锡人,在万历八年(1580年)中进士后历任京官,授户部主事。
(16)、光绪二十七年(1901),成都锦江书院与尊经书院合并,次年(光绪二十八年、1902)四川川总督奏准在锦江书院原址设成都府中学堂,于尊经书院原址设立四川通省大学堂,旋即改名四川省城高等学堂。1904年(光绪三十年)学校由当时的“成都府师范学堂”改为成都府中学堂。这标志着改办新学的开始。这以后校名虽多次变动,但1904年的这次变动,却被视为四川教育史上一次划时代的变革。蜀郡从此学风大盛。
(17)、霍去病是西汉名将。西汉初年,北方匈奴屡为边患。武帝时开始对匈奴的侵略进行反击。霍去病率军抗击匈奴,屡立奇功,勇冠三军。他得胜归来后,汉武帝为他建造了“豪宅”以表彰他的战功,霍去病坚辞不受,并留下了千古名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霍去病以保境安民为己任,宁愿在大漠风沙中率将士们出生入死、浴血奋战,也不愿在豪华府邸中安享荣华。掷地有声的问句,问出的是爱国之情、英雄之气。
(18)、人生一场虚空大梦,韶华白首,不过转瞬。池仲容,不是我要杀你,而是你不愿善终,自取灭亡,以至天要杀你,你认命吧。
(19)、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郑燮译文
(20)、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5、明史顾宪成
(1)、中国文化是一种早熟的文化。诸子百家一上来就把每种思想都说尽说透了,搞得后人只能做些注疏索引的工作。“原心推罪”本身没有错,我相信随着人类的发展,后断案的方法还是会依托技术的革新、制度的完善以及人类自身素质的提高回到“原心推罪”的路子上来,毕竟这是精确人性的定罪方式。
(2)、一室之不治,何家国天下之为。——刘蓉《习惯说》
(3)、生命就是在这喋喋不休的追问中慢慢成熟的,每一个人,无论智商高低,相貌美丑,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环境,询问多的问题终究是“我要做什么样的人?”
(4)、P102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5)、光绪二十八年(1902)岑春煊改“锦江书院”为“成都府师范学堂”。民国元年(1912)年更名为“成都府属中学校”,民国二年(1913年)更名为“成都联合县立中学校”。民国十八年(1929)年,呈请省政府教育厅划拔,文庙全部地盘给石室中学。民国二十二年(1933),呈请督署核准,在成都十六县内,每头猪儿抽取5厘屠宰税,来补助办学经费之不足。
(6)、咸丰七年(1857)增附课生28名,外课名额不限。学生总人数已逾200人。历任山长有顾汝修、敬南华、张晋生、侯度、姜锡嘏、易简、彭端淑等著名学者。“锦江六杰”之一的李调元,“文名籍甚”的举人张邦伸等均为院中高材。时光流转,这一巴蜀文脉传承不断,延续到了清末民初。
(7)、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译文
(8)、早在1911年,张澜就先后担任过隶属清末大汉四川军政府的川北宣慰史、嘉陵道道尹;隶属民国政府的四川省省长、国立成都大学校长、中国民主同盟主席;隶属北京中央政府的共和国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主席等职,这是一份极不寻常的履历。
(9)、龙舟路小学为上世纪1950年以后新政创办的一所社区小学,颇有口碑,为学童所喜爱。尽管地处宋濂墓志铭出土的所在区域,其实彼此并无任何历史沿革的关联。类似的例子层出不穷,只要抓住一点蛛丝马迹,国内各地都在争相将历史名人故里的标签往自己身上贴,这也反映了如今物欲世态下的浮燥心态,是为好大喜功的政绩,仕途利益所驱动,其实大可不必,改良好民生才是第一要素。
(10)、顾宪成被除去官职以后,朝廷内外推荐他的上书超过上百份,神宗都不批复。讲学议政顾宪成回到了家乡,决定从事讲学活动,同时宣扬他的政治主张。恰好在无锡有一所宋朝学者杨时曾经讲过学的东林书院,他就同弟弟顾允成倡议维修。维修书院的事,得到许多地方人士以至常州知府、无锡知县的资助和支持,在1604年(万历三十二年)修复了这所书院。同年十月,顾宪成会同顾允成、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叶茂才(时称东林八君子)等人,发起东林大会,制定了《东林会约》,规定每年举行大会二次,每月小会一次。
(11)、读书人不仅要读好书,还要关心国家,关心政治,关心天下之事,多用心用体会世间百态,而不要读死书。
(12)、释义:如果自己都不希望被人这般对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这般待人。
(13)、◆(01先秦篇)历朝历代名篇名句,好学生都会背!
(14)、寓意:每一个老百姓对于国家的发展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15)、万历十五年(1587),朝廷按京察制度,对在京官吏进行考核。继张居正之后任内阁首辅的申时行命都御史辛自修负责此事。辛自修素有刚正廉洁之名,准备在这次考核中刷掉一些贪官污吏。但申时行是个很会见风使舵的人,在申时行的干预下,只有33名进士被降级或免职。辛自修把与张居正关系密切的工部尚书何起鸣列在去职官员名册中,这触怒了神宗,因为神宗刚在一个月前委任何起鸣为工部尚书。给事中陈与郊秉承旨意上疏论何起鸣、辛自修,其实是攻击辛自修而庇护何起鸣。于是,辛自修被罢免官职,神宗还斥责曾经弹劾何起鸣的四名御史。顾宪成虽然置身事外,与哪一方也没有私交,但他却上书为御史们和辛自修鸣不平。书中之语冒犯了神宗,神宗大怒,下旨严责顾宪成,将他贬谪到桂阳(今属湖南)任判官。过了一段时间,又迁处州(今浙江丽水)推官。不久,顾宪成的母亲去世,他回家为母亲守丧。守丧期满,顾宪成补为泉州推官。顾宪成虽辗转各地为官,但他一心为公,勤勉政事,颇有政绩。在三年一次的对官员的察举中,顾宪成因为公正廉明,被评为公廉第得以升任吏部考功主事。
(16)、战争不是传奇,不是织田信长带着两千人就能冒雨在桶狭间砍翻今川义元的两万大军;不是《三国演义》里每当某人快不行时就“斜刺里杀出一员大将”来解围。
(17)、没有一劳永逸的制度,制度是有保质期的,只有不断地修补、革新,才能社会机器的良好运转。改革固然会伤及既得利益团体,固然会出现波折动荡,但不改则必死无疑。
(18)、人如果不能解决社会问题,起码不要制造社会问题。
(19)、顾宪成罢官回到家乡后,致力于研究学问,大力批驳王守仁“无善无恶心之体”之说。同时,顾宪成也没有放弃自己为国为民的抱负,既然不能在朝中实现自己的志向,那就在故乡做些有益的事。顾宪成认为:讲学可以传授知识,扶持正论,为国家培养人才,这和自己重人才、重舆论的政治思想是一致的。于是,他便把精力集中到讲学上来。
(20)、人如果厘清自己生命的意义,把全部的意念都放在实践生命意义的斗志里,那种酣畅纯粹的美,就是心学。
(1)、于谦是明朝名臣、民族英雄,这首诗是其于边地前线所写。诗人一颗赤心渴望着报效国家,而身在他乡,思念亲人又不禁使他双眼泪流成行。佳节引起了诗人的思亲之念,但是为了国事,又不得不坚守岗位、羁留在边地,把对家的情意深凝在对国家的担当上,表达了诗人思国又思家,百感交集的心情。
(2)、回望历史,历代四川地方官吏,包括在四川为官的浙江同乡,从明初至民国初年,对宋濂的道德文章推崇备至,成都府里纪念宋濂的活动颇多。上世纪60年代,在成都锦江区龙舟路附近建筑工地偶然发现了宋濂的墓志铭,仅说明宋濂生前生后或曾与这一街区有关,其墓志铭现存于四川省博物馆。
(3)、P8 夫喜群而恶独,相扶而相植者,人情之所乐也。
(4)、那个月明星稀的夜晚,透过昏黄的纸窗,我仿佛看见阳明和徐爱二人正在促膝长谈,没有名缰利锁,尽弃一切俗欲,时而激烈辩论,时而抚掌大笑。往来古今,四极八荒似乎都已凝滞在此时此地,寰宇之间,只有他师徒二人的交谈之声,讨论着世间朴素、纯粹的道理,不知东方之既白……
(5)、良知不能明觉,其人必将浑浑噩噩,愚昧无知,骗人并遭人骗,害人又被人害,其性格亦将走向偏执狭隘,自私独裁,终沦为欲望和他人的奴隶,昏聩一生。
(6)、《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诗人除了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更由家书的不易得感到对国家深深的忧虑。
(7)、凡人无不可为圣贤,绝不系乎读书之多寡。——曾国藩译文
(8)、寓意:我们要学习仁人志士时刻以国家和民族危亡为己任的高尚品质,培养自己的爱国之情。
(9)、想在学术上有所建树,想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不想浑浑噩噩白过一生者,的途径、不二的法门就是去绍兴,去找王阳明——这是那个年代几乎所有人的共识。
(10)、顾宪成聪明过人,幼年就有研读孔子之学。1576年(万历四年),顾宪成赴应天(今江苏南京)参加科举考试,中了乡试第一名。
(11)、上图为成都府里有名的皇城坝,这里曾上演过许多波澜壮阔的近代四川大戏,是尊经书院曾经办学之地,也是四川近代高等学校的滥觞之地。书院不志科举,倡导经世致用的思想,教学时放弃传统书院的八股文内容,除了国学,还教授西方科学知识。先生也多为名士,如四川“睁眼看世界第一人”宋育仁、戊戌变法理论思想“托古改制”的提出者廖平等等。学生多是已经考取了秀才的人,他们都看到了八股文无用,来书院研习西方格致。
(12)、专制政府的死穴就在于其治下民众的情绪没有一个宣泄口。对民主政府而言,你不喜欢执政d没关系,下次投票选在野d就行了。而专制政府的执政d承担了民众所有的不满,发展到后连某人家门口的路没修好他也要骂上政府两句,如何能够避免社会的动荡?
(13)、寓意: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我们要做诚实守信的人。
(14)、寓意:我们应该珍惜人生的大好年华,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履行责任的能力,勇于承担责任,使自己的青春更加光彩,人生更有价值。
(15)、多少个不眠之夜,当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时,他的脑袋里总是充满疑问。人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上?人生弹指一瞬间,譬如朝露,生若蜉蝣,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每当这个时候,死亡的恐惧总是会涌上他的心头,使他不敢继续想下去。
(16)、1608年(万历三十六年),由于许多东官员纷纷上疏推荐重新起用顾宪成。顾宪成被正式任命为南京光禄寺少卿,但是顾宪成不接受任命,继续留在家乡从事讲学议政。遭受诬告1611年(万历三十九),东林d人淮南巡抚李三才被弹劾,顾宪成送信给叶向高、孙丕扬,为李三才恢复名誉。御史吴亮将它刻在朝报中,攻击李三才的人看到后纷纷议论。
(17)、行笔于此,四川大学历史上的老校长骆成骧值得一提。1895年,他从尊经书院走出不久,科举便中了进士。当时正值国运维艰的年头,中国在甲午海战中战败,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不仅赔了银子,还割让了土地。这种侮辱,光绪本不愿承受,也不甘作“亡国之君”。这一年,骆成骧进京参加在殿试,他以一句“主忧臣辱,主辱臣死”说到了光绪的心坎里,让光绪大为感动,得到赏识,被钦点为状元。他也由此成为清代状元中的第一个四川人。
(18)、早知今日读书是,悔作从前任侠非。——李欣译文
(19)、释义:即使官位卑微,我也不敢忘记为国为民担忧;即使事情已经商定,也要等到有了结果才能完全下结论。
(20)、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
(1)、大意: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再聪明的人,考虑问题也会有疏忽大意的时候;再愚笨的人,也会有考虑周全的时候。此话说明,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聪明之人不可能永远聪明;看似愚笨的人,他也有聪明的时候。所以,人不要妄自菲薄,要有自信,努力上进。
(2)、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罗曼·罗兰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明代顾宪成创办的一所书院精辟12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