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全文及译文读解精辟124条

论语全文注释及翻译及感悟

1、论语全篇及翻译

(1)、(大意)孔子说:“事奉君主一切都按照周礼的规矩去做,别人却以为他在向君主谄媚。”

(2)、在本章中,曾子还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忠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如后来儒家所说的那样,“尽己之谓忠”。“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泛指对一切人,并非专指君主。就是指对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尽力帮助。因此,“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止用于君臣关系。至于汉代以后逐渐将“忠”字演化为“忠君”,这既与儒家的忠有关联,又有重要的区别。“信”的涵义有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内容是诚实不欺,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信特别与言论有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3)、(注释)君子:古代君子指的是有学问、有德行或者地位、官职高的人。

(4)、zǐwèisháojìnměiyǐyòujìnshànyěwèiwǔjìnměiyǐ

(5)、(注释)不知也:鲁国作为周王分封的诸侯国举行天子的祭礼,孔子是不赞成的,因此他故意回避说不知道禘祭的道理。

(6)、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7)、儒家在讲“仁”的时候,不仅是说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一方面。当然,孔子在这里没有说到要爱什么人,恨什么人,但有爱则必然有恨,二者是相对立而存在的。只要做到了“仁”,就必然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8)、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待人忠恕,这是仁的基本要求,贯穿于孔子思想的各个方面。在这章中,孔子只说他的道是有一个基本思想一以贯之的,没有具体解释什么是忠恕的问题,在后面的篇章里,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对此,我们将再作剖析。

(9)、(译文) 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而努力干活,该怎样去做呢?”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百姓就会尽忠于你;你选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

(10)、(注释)回:颜回,孔子得意的学生 发:发挥

(11)、(注释)告朔(shuò):朔,阴历每月的初一。诸侯每月初一应杀一只活羊在祖庙祭祀,并到朝听政,表示每个月的开始。到子贡时,月初一鲁君不再去祖庙,也不听政,只是杀一只活羊表示一下罢了,所以子贡认为连这个形式也不用留了,不必杀羊了。孔子却依然重视礼仪的形式,认为有形式毕竟比没有好。

(12)、sǔnyìkězhīyězhōuyīnyúyīnlǐsuǒsǔnyìkězhīyěqí

(13)、(注释)①太庙:太祖(开国之君)的庙。周公旦是鲁国的始封之君,所以,鲁国的太庙就是周公的庙。②鄹(zou)人之子:指孔子,鄹又作陬,地名,即《史记.孔子世家》所说的“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的“陬”,是孔子的出生地。鄹人则指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曾经做过鄹大夫,所以称为鄹人。

(14)、(译文)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政,执政者便会像北极星一样,居于一定的位置,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15)、在孔子看来,一个人的等级名分,不仅活着的时候不能改变,死后也不能改变。生时是贵者、尊者,死后其亡灵也是尊者、贵者。这里,他对行禘礼的议论,反映出当时礼崩乐坏的状况,也表示了他对现状的不满。

(16)、①夷狄:古代中原地区的人对周边地区的贬称,谓之不开化,缺乏教养,不知书达礼。

(17)、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18)、③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此句即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二是轻视的意思,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

(19)、zǐyuēlǐrénwéiměizébùchǔrényāndézhì

(20)、政;求之欤,抑与之欤?子贡曰:夫子温、良、恭、

2、论语全文及译文读解

(1)、25子曰:“巧言令色足恭①,左丘明②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2)、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3)、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4)、(原文)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4)?”

(5)、②十:指数的全体,旧注云:“数之数;数之终。”

(6)、孔子评论南容说:“国家有道时,他有官做;国家无道时,他也可以免去刑戮。”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7)、(译文)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两个相比,谁更好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听说一件事就可以类推出十件事,我听说一件事不过类推出两件事罢了。”孔子说:“是不如他,我和你都不如他啊!”

(8)、(译文)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为他们年高而担心。” 

(9)、(译文)王孙贾问道:“(人家都说)与其奉承奥神,不如奉承灶神。这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是这样的。如果得罪了天,那就没有地方可以祷告了。”

(10)、5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11)、6子谓仲弓,曰:“犁牛①为之骍且角②。虽欲勿用③,山川④棒舍诸⑤?”

(12)、殷(yīn):商朝。商朝至盘庚将都城从奄(yǎn)(山东曲阜)迁到殷(河南安阳一带),所以又被称为殷朝。

(13)、(译文)祭祀祖先就好像祖先在跟前一样,祭祀神就好像神在跟前一样。孔子说:“我不亲自参加祭祀,就如同不曾祭祀一样。”

(14)、二三子:尊称孔子的弟子,各位的意思。二是约指。

(15)、对曰:“方六如五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民。如其礼乐,以俟群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16)、(大意)孔子说:“我没见过爱好仁德的人和厌恶不仁德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无法超过的,厌恶不仁德的人行仁德时,不使不仁德的东西加在自己的身上。有谁能一整天用自己的力量去主动实行仁德呢?我没见过力量不够的。大概这样做的人有,但我没见过。”

(17)、(意思是说“你要问什么是孝吗,想一想你生病时父母为你担忧的那种心情吧!这样你就会知道怎样尽孝道了。”说穿了,所谓孝不在乎是对父母爱心的回报你只要记得自己生病时父母是如何的焦急,而以同样的心情对待父母,这就是孝。)

(18)、3孔子曰(1):“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19)、本篇共包括38章,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三人行必有我师”;“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20)、(3)宫墙:宫也是墙。围墙,不是房屋的墙。

3、论语全文注释及翻译完整版

(1)、(译文)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2)、孔子说:“《关睢》这篇诗,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哀伤。”

(3)、(注释)①数(shuò):屡次,频繁,琐碎。②斯:则,就。

(4)、(原文)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5)、(译文)孔子说:“作为一个人却不讲信用,不知他怎么可以立身处世!好比大车没有套横木的輗,小车没有套横木的軏,那怎么可以行走呢?”

(6)、②学则不固:所学不牢固。与上句联系起来就可理解为:一个人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不牢固。 

(7)、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8)、(注释)①射不主皮:射,射箭,这里指比赛的射箭,而不是指战场上的射箭;皮,箭靶子。射不主皮指射箭不一定要射穿箭靶子,只要射中就行了。②为:因为。③同科:同等。

(9)、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

(10)、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道德的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11)、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2)、(译文)子夏说:“做官还有余力就可以去学习,学习有余力就可以去做官。”

(13)、(原文)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14)、(译文)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

(15)、②缧绁:音léixiè,捆绑犯人用的绳索,这里借指牢狱。

(16)、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17)、(注释) (1)韶:相传是古代歌颂虞舜的一种乐舞。 (2)美:指乐曲的音调、舞蹈的形式而言。 (3)善:指乐舞的思想内容而言的。 (4)武:相传是歌颂周武王的一种乐舞。

(18)、(原文)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19)、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20)、(译文)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4、论语的原文及翻译注释

(1)、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孔子并不反对他的学生谋求官职,在《论语》中还有“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他认为,身居官位者,应当谨言慎行,说有把握的话,做有把握的事,这样可以减少失误,减少后悔,这是对国家对个人负责任的态度。当然这里所说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为官的方法,也表明了孔子在知与行二者关系问题上的观念,是对上一章“知之为知之”的进一步解说。

(3)、②易:治理。这里指有关丧葬的礼节仪式办理得很周到。一说谦和、平易。

(4)、zǐyuēqiǎoyánlìngsèxiǎnyǐrén

(5)、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刚强的人。”有人回答说:“申枨就是刚强的。”孔子说:“申枨这个人欲望太多,怎么能刚强呢?”

(6)、为政:参与政治。当时孔子没有出来做官,所以有人这样问他。

(7)、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8)、《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9)、(译文)鲁哀公问宰我,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什么树木,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树。用栗子树的意思是说:使老百姓战栗。”孔子听到后说:“已经做过的事不用提了,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10)、有人对孔子说:“你什么不从事政治呢?”孔子回答说:“《尚书》上说,'孝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把这孝悌的道理施于政事,也就是从事政治,又要怎样才能算是为政呢?”

(1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12)、翻译::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忠言可以一生受用遵循的呢?”孔子说:“也许就是仁爱待人!自己所不愿要的,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

(13)、⑤其舍诸:其,有“怎么会”的意思。舍,舍弃。诸,“之于”二字的合音。

(14)、(译文)孔子说:"同学们在父母面前要孝顺父母,与兄弟相处要尊敬兄长;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说话要谨慎而讲信用;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做到了这些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化知识。"

(15)、(译文) 子贡提出去掉每月初一日告祭祖庙用的活羊。孔子说:“赐,你爱惜那只羊,我却爱惜那种礼。” 

(16)、(译文)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这都是由于文字资料和熟悉夏礼和殷礼的人不足的缘故。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了。”

(17)、(1)小道:指某方面的技能、手艺,如各种农工商医卜之类的技能。

(18)、10子禽①问于子贡②曰:夫子③至于是邦④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⑤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⑥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⑦异乎人之求之与?”

(19)、(注释)①令尹子文:令尹,楚国的官名,相当于其他国家的宰相。子文,姓斗,名豰于菟(gòuwūtú),字子文。根据《左传》记载,子文于鲁庄公三十年开始做令尹,到僖公二十三年让位给子玉,其中相距28年,在这28年中几次被罢免又被任命。

(20)、(原文)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d。观过,斯知仁矣。”

5、论语原文译文及感悟

(1)、(解读)应该见义勇为的事你不去做,不应该祭祀的你却去祭祀,用老百姓的话来说,你是“当做不做,豆腐放醋。”用四川的方言来说,你是个“二百五”。

(2)、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

(3)、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4)、(注释)孟武伯:姓仲孙,名彘(zhì),即前面提到的孟懿子的儿子。“武”是谥号。

(5)、(大意)孔子说:“君子要谨慎地说话,却要敏捷地行动。”

(6)、(注释)①晏平仲;即晏婴,春秋时齐国著名贤大夫,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时执政。事迹见于《晏子春秋》和《史记·管晏列传》。②之:指晏婴。

(7)、8•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8)、(译文)孔子说:“《关雎》这首诗,快乐而不过分,悲哀而不伤感。”

(9)、zǐyuēbúhuànwúwèihuànsuǒyǐlìbúhuànmòjǐzhī

(10)、从本章里孔子与冉求师生二人的对话来看,冉求对于学习孔子所讲授的理论产生了畏难情绪,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吃力。但孔子认为,冉求并非能力的问题,而是他思想上的畏难情绪做怪,所以对他提出批评。

(11)、wǎngzémínfújǔwǎngcuòzhūzhízémínbùfú

(12)、(原文)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3)、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4)、bùchùyěpínyǔjiànshìrénzhīsuǒwùyěbùyǐqídàodézhī

(15)、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16)、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17)、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8)、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19)、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0)、(译文)王孙贾问道:“(人家都说)与其奉承奥神,不如奉承灶神。这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是这样的。如果得罪了天,那就没有地方可以祷告了。”

(1)、7子夏①曰:“贤贤②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④;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2)、孔子说:“我完完全全按照周礼的规定去事奉君主,别人却以为这是诌媚呢。”

(3)、(注释)①伯夷、叔齐;商代时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死后因互相推让王位而都逃到周文工那里。周武王起兵讨伐商纣时,他们俩拦住车马劝阻。周朝统一天下后,他们以吃周朝的粮食为可耻,饿死于首阳山。孔子称他们二人为“古之贤人”(《述而》)。②旧恶:宿怨,旧仇。③是用:是以,因此。希④:通“稀”,少。

(4)、翻译:子贡问孔子:“卫国大夫孔文子(孔圉yù)为什么死后谥号为‘文’?”孔子说:“孔圉聪明好学,向低于自己的人学习不感到羞耻,因为这样他死后才谥号为‘文’。”

(5)、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6)、(1)堂堂:仪表壮伟。一说,高不可攀。据说子张注重外表,为人重在“言语形貌”,不重在“正心诚意”。

(7)、④无:通“毋”,不要的意思。不如己者:指不忠不信的人,“不如己者”是比较委婉的说法。 

(8)、《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9)、①弟子:有二义,一是指年幼之人,弟系对兄而言,子系对父而言,故曰弟子:二是指学生。此处取前义。入:古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②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悌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③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④仁:指具有仁德的人,即温和、善良的人。此形容词用作名词。⑤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或剩余的精力。

(10)、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周武王灭殷后,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由微子经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传至泯公共。泯公长子弗父何让国于其弟鲋(fù)祀(sì)。弗父何为卿。孔子先祖遂由诸侯家转为公卿之家。弗父何之曾孙正考父,连续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为上卿,以谦恭著称于世。

(11)、省(xǐnɡ):反省,内省,检讨自己的思想行为。

(12)、(译文)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13)、13子夏曰:“仕而优(1)则学,学而优则仕。”

(14)、6季氏旅①于泰山,子谓冉有②曰:“女③弗能救④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⑤乎?”

(15)、(大意)孔子说:“君子吃饭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舒适安逸,做事勤快敏捷,说话谨慎小心,向有道德的人看齐,来匡正自己的错误,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16)、(注释)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 子贡:孔子的学生,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夫子:古代对人的敬称。孔子曾做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称他为夫子。后来也因此而沿袭称老师为夫子。其诸:表示推测的语气,相当于"大概"、"或者"之类的意思。

(17)、①温故而知新:故,已经过去的。新,刚刚学到的知识。

(18)、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19)、(大意)孔子说:“君子是用道义来团结人,而不是为私情勾结拉拢人,小人是为私情勾结拉拢人,而不是用道义来团结人。”

(20)、9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2)、⑤庾:音yǔ,古代量名,一庾等于二斗四升。

(3)、(大意)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是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误入歧途的危险。”

(4)、shàngzhīwùbùrénzhěqíwéirényǐbùshǐbùrénzhějiāhūqí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论语全文及译文读解精辟12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