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评价陶渊明精辟139条

评价陶渊明

1、评价陶渊明田园诗质而实绮

(1)、而在宋代之前,南北朝时期,陶渊明之所以没有被政治曲解化,因为东晋本身就是一个混乱的朝代,后面的南北朝更是混乱,皇权更替频繁,说白了就是军阀轮流坐庄,像世家大族要么是明哲保身,要么是以自身利益为主参与其中,在这种环境下,陶渊明真没有被包装成忠臣的必要。

(2)、正如那句诗所言:“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3)、公元405年8月,已过不惑之年的他后一次出仕,是在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

(4)、陶渊明四十四岁那年,家中火灾,这场大火将他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烧的尽毁,农田也受灾严重,被迫迁居,使得本就贫苦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5)、陶渊明四十岁那年,再次离家,担任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为此,他离开浔阳老家,离开心爱的南山与田园,千里迢迢来到东海边。

(6)、陶渊明是一个有哲思,对人生有反省的诗人。可是陶渊明的哲理并不是空口讲的理论,而是他自己的生活、感情上的感受和体会。他辞了彭泽县令之后,就决心再也不出来做官了。他的《归园田居》第三首说:“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他是真的付出了自己的劳动。《归园田居》写他归耕的决志,《饮酒》二十首也是他关于出处的反思。陶渊明决心归隐,且付出了劳苦的代价,而且有时候遇到旱涝蝗灾,劳作一年辛苦到头,收获不了多少粮食。所以陶渊明甚至也写过《乞食》诗。那他付出这样劳苦的代价是为了什么?他为什么做了这样的选择?而且不只是他一个人要挨饿受冻,他的家人、他的妻子、他的孩子也都要挨饿受冻。陶渊明《与子俨等疏》中说自己“性刚才拙,与物多忤”,“僶俛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性情过于刚直,不能够同流合污,不能够苟且逢迎,而且他谋生的才能很笨拙,跟这个世界有很多不合,他说他尽了大的努力,但是他没有办法,所以他离开了官场。

(7)、同时,他对自然的理解也表现其文学思想的独特性。他不言教化、不事雕凿,注重情感的自由抒发,注重诗文的自然天成,这是一种高的境界。

(8)、当我看到这个题目时,有种自己的心思被别人窥透的感觉。

(9)、宋大樽《茗香诗论》:渊明田园诗之佳,佳于其人之有高趣也。使渊明游山赋诗,不知又当何如?至宋之诗人,无逾康乐者,遂与陶并称,幸矣。

(10)、选择了独来独往独住“诗酒采菊”的田园生活。

(11)、他后来觉得,一个人在物质上的追求,满足基本生存即可。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与其用在追名逐利、建功立业,不如回到没有套路的农村老家,悠闲度日,晴耕雨读,与淳朴善良的农人打打交道,喝喝老酒,才算真实的人生。

(1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所谓谁对谁错,只要做到听从内心真实的声音,发现、享受自然与生活中的美,随心所欲,快乐而活,大概就算不负生命。

(13)、他拾取几片带有露水的花瓣,丢进酒杯中。看着花瓣在酒水中,上下浮漾,他忽然觉得,自己仿佛离世俗嘈杂更加远了些呢。

(14)、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已经尽到自己大的努力,剩下的就看天意啦!

(15)、当时,他俩有家不能回,寄居在友人家中,加上芸娘后来身患重病,举步难行。即便在这样的情形下,他们依然能从琐碎的日常中发现、寻找出一些生活情趣。

(16)、所以,他笑嘻嘻地把农人迎进来说:大哥,不说这些,来,喝酒,咱喝酒。

(17)、换做常人,怕是要哀嚎埋怨上天不公了。而他陶渊明呢,依然作诗自嘲。

(18)、世事无常,想得开才能从容面对,一切顺其自然,老天自有安排。

(19)、谢榛《四溟诗话》:渊明有性情,使加藻饰,无异鲍、谢,何以发真趣于偶尔,寄至味于淡然?

(20)、陶渊明在情感生活上经过极端底苦闷,达到极端底和谐肃穆。

2、苏轼评价陶渊明

(1)、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有赖于他的散文和辞赋的,实不下于他的诗歌。特别是《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这三篇见其性情和思想,也著名。

(2)、在这首诗歌中,陶渊明记录下日常生活的一个场景:

(3)、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他们的诗歌在唐诗中的地位数一数二。苏轼则是宋词中的豪放派代表。这种地位也无可取代。

(4)、潘德舆《养一斋诗话》:陶公诗虽天机和鬯,静气流溢,而其中曲折激荡处,实有忧愤陈郁不可一世之慨,不独于易代之际,奋欲图报。

(5)、梁实秋对其评价: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无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凿之痕的一种艺术韵味。

(6)、简单来说,陶渊明这个官场失败者,因为几次出仕,几次辞官不做,还有在晚年拒绝刘宋王朝的开国功臣檀道济劝他出仕之举,反而在后世成为他人生中大的闪光点,成为他完人的标志。

(7)、刘因《归去来图》:渊明豪气昔未除,翱翔八表凌天衢。归来荒径手自锄,草中恐生刘寄奴。中年欲与夷皓俱,晚节乐地归唐虞。平生磊磊一物无,《停云》怀人早所图。有酒今与庞通沽,眼中之人不可呼,哀歌抚卷声呜呜。

(8)、《五柳先生传论》:志功名者,荣禄不足以动其心;重道义者,功名不足以易其虑。何则?纡青怀金,与荷锄畎亩者殊途;抗志青云,与徼幸一时者异趣;此伯夷所以饿于首阳,仲连所以欲蹈东海者也。矧名教之乐,加乎轩冕,违己之痛,甚于冻馁,此重彼轻,有由然矣。仲尼有言曰,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未见其人。嗟乎,如先生近之矣!

(9)、后一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表达了陶渊明对豆苗的期待,却也有一种想得开的豁达。

(10)、孟浩然《仲夏归汉南寄京邑旧游》:赏读《高士传》,嘉陶征君,目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

(11)、在当时,出现了一些骇人听闻的残酷人物,发生了一些令人发指的历史事件,读书人死于刀下的比比皆是。如曹魏时期“建安七子”中的孔融,还有杨修、丁仪等。死于晋时有名的人物就有嵇康、张华、陆云、陆机、潘岳等。

(12)、陶渊明年轻时,一则家境贫苦,二则也曾有跻身庙堂的远大抱负。因此,他曾多番投身官场。

(13)、李白在《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就写到:“颜公二十万,尽付酒家钱。”

(14)、姜夔《白石道人诗说》:陶渊明天资既高,趣诣又远,故其诗散而庄,澹而腴,断不容作邯郸步也。

(15)、渊明少年时代,“游好在六经”,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孕育出“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饮酒》其十六)的远大抱负。

(16)、他虽远离官场,但“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政事,由于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无力改变现状的他只能借助创作来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17)、如此随遇而安、享受生活,不见半分游戏人间的颓废,反而是“及时行乐”的人生哲学:生活不在别处,就在当下。

(18)、义熙十一年(公元415年),朝廷诏征他为著作佐郎,陶渊明称病没有应征。不愿意再出仕为官受禄的他,生活愈加清贫困苦。

(19)、一日,陶渊明正于府上办公,督邮刘云带着一帮人闯了进来,不问缘由,当众斥责了他一番。

(20)、这首诗就是他回忆起以往因生计所迫而涉及仕途,出任过一些芝麻绿豆大的低级官职,经历了种种风波艰辛,终过起归隐闲居的田园生活。

3、王国维评价陶渊明

(1)、在精神上,陶渊明掌握了“任真”的自得;在生活上,他掌握了“固穷”的持守,因此,他终于脱出了人生的种种困惑与矛盾,而在精神与生活两方面都找到了足以托身不移的止泊之所。

(2)、陶渊明嗜酒,更是写下《饮酒二十首》,这组诗写下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对现实的不满,他一生清明廉政,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的他与当时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格格不入。

(3)、“少无适俗韵”,从文本看,陶渊明从小就不愿迎合世俗,不管怎样,他不愿失掉自己独立的人格、自由的精神,不愿失掉真实的自我。在封建时代,人们为了既得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人格尊严,而陶渊明一再远离官场,正是为了保全自己独立的人格。鲁迅先生说:“陶渊明代表着作为人的独立精神的觉醒。”陶渊明历千年而不朽,其伟大正在于此。叶嘉莹也对他有很高的评价:“在中国诗歌史上,只有陶渊明是真正达到了自我实现境界的一个诗人。”“他完成了自己超越、美好的一种品格。”这都说明陶渊明有着“顺应天性,坚守本真”的自然人格。

(4)、大概每个人都说过“人生如梦”,真正意识到这一点的,寥寥无几。否则,大家也不会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迫使自己做违心事、说违心话。

(5)、只有心境淡远的人才能甘于清淡的生活。陶渊明只希望有一片方圆十来亩的田地可以耕作,再在旁边建造八九间草屋。房子不必多,但一定要雅,在绿树掩映之中。屋后种上榆树柳树,屋前栽上桃树李树,春天,桃花粉红,李花雪白,榆钱飒飒,柳条依依;秋天,桃子李子纷纷成熟,可缓一时之饥。

(6)、沈约《宋书·隐逸传》:潜弱年薄官,不洁去就之迹。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所著文章,皆题其年月,义熙以前,则书晋氏年号;自永初以来,唯云甲子而已。

(7)、“虽留身後名,一生亦枯槁”,是他对自己这一生的评价。

(8)、快乐,原本是很简单的一件事,世人只因欲求不满,心思复杂,快乐才会变成奢侈,正如宫崎骏两句话:

(9)、有人认为,如果自己的爱好恰好也是工作,那是幸福的一件事。也有人认为,如果通过做喜欢的事情谋生,很可能会毁掉一项爱好。

(10)、像苏东坡、陆游、朱熹、辛弃疾等人都是陶渊明隔了好几百年的知音和小迷弟。

(11)、史书记载,阮籍等人皆无善果。唯有陶渊明从此纵情山水,过上了终日耕田、赏菊、饮酒的逍遥生活。

(12)、屈原是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五月端午已成为法定的传统节日,为的就是纪念这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民族之魂。

(13)、说白了陶渊明这首诗,更多是出于对弱者的同情罢了,至于忠于晋室,大家仔细想想可能吗,他一生几次出仕,都因为官场黑暗而辞官,后干脆归隐田园,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14)、陶渊明说道:“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15)、李白《九日登山》: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为无杯中物,遂偶本州牧。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

(16)、陶渊明是中古时代的大思想家。他的文学思想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真的理解,既注重历史与生活的真实,更注重思想情感和襟怀抱负的真实,是较的艺术真实。

(17)、有时候,我也在想,是清心寡欲过一种断舍离的生活,还是通过努力奋斗赏尽世间繁华?生活方式有多种,没有好坏对错之分。如果选择奔赴远方,那就做好风雨兼程的准备;如果选择安逸的当下,那也要接受平庸日常。

(18)、其实这是对陶诗的一种曲解。陶渊明作为一代诗宗,他在生前和死后一段时间内,曾不为人所重视,后来又长期为人所歪曲和误解。现在是到了应该对陶渊明其人其诗,给以正确而全面的评价和欣赏的时候了。

(19)、陶渊明看得透,深深的明白:得失皆云烟,转眼风吹散。

(20)、在红尘浊世里,视富贵如粪土,待名利若浮云,并由此而获致心灵的祥和与宁静,那是一种多么坦荡的肚量与胸襟!

4、评价陶渊明的诗句

(1)、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荣木》序曰:“总角闻道”,《饮酒》其十六:“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他早年曾受过儒家教育,有过“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志向;在那个老庄盛行的年代,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喜欢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又爱琴书:“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与子俨等疏》)。他的身上,同时具有道家和儒家两种修养。

(2)、《陶渊明传》②|听从内心,才能主宰自己的生活

(3)、选择随波逐流,物质生活也许好过很多。可是,明明知道一些言行违背本性还要去做,便是对自己大的背叛,也是对人生大的辜负。

(4)、当官吏提醒他必须严格穿戴官服,免得让督邮找茬时,陶渊明忍无可忍,长叹一声:“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然后,他脱掉官服,退还官印,辞职归乡。

(5)、而陶渊明抛出另外一种态度:我改变不了世界,所以我得做我自己。

(6)、岂止现在这个社会,古往今来,要想不被别人管,又不去管别人,谈何容易啊?但是,陶渊明做到了,他归隐田园,自力更生,不约束于人,也不必管束人。

(7)、《陶渊明传》②|听从内心,才能主宰自己的生活

(8)、在宋代之前,陶渊明的评价其实并不高,像在南北朝时代,在主流群体眼中,参考萧统在《陶渊明传》的评价:“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这句话来看,陶渊明只不过是一个有“高趣”的山人。

(9)、但陶渊明却能对子女做到不苛责、不苛求,一则是其心性使然,二则他深知“儿孙自有儿孙福”的道理。

(10)、何湛之《陶韦合集序》:晋处士植节于板荡之秋,游心于名利之外,其诗冲夷清旷,不染尘俗,无为而为,故语皆实际,信《三百篇》之后一人也。

(11)、作为身处晋末乱世的隐士,陶渊明晚年常与庐山中的释道交往,这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事,但要说他们之间在思想上志同道合,恐怕却未必尽然。仔细地研读过陶诗和了解诗人生平的人,都会知道陶渊明是个外表恬淡静穆,而内心热情济世无神论者。他少年时曾胸怀大志,接受儒家思想,希望建功立业。但在出仕了一个时期以后,现实使他感到失望,他不愿与当政的人同流合污,便选择了一条退隐归耕的道路。

(12)、行家们的评价往往是“高度趋同”没有歧见的。

(13)、薛应旂《方山纪述》:陶靖节之乞食而咏,邵康节之微醺而吟,非有所自得者,能若是乎?过此以往,孔、颜之乐其乐矣。

(14)、陶渊明性情率真坦荡,因田园就住在他心里,所以他把生活过成了一首田园诗。

(15)、他是苏东坡为崇拜的人,提到他,东坡永远是学生的口吻:“渊明吾师”,“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

(16)、三是个性与社会的冲突。当官太难了,“要做老爷,先当孙子”。活得越本色,曲意奉承越艰难。他看透了官场,也看透了自已。况且现实又充满血雨腥风,“田园将芜胡不归”!

(17)、关于这个问题,古今中外,有太多文人志士做过思索。

(18)、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

(19)、然而,无论是提倡艺术真实,还是推崇文学的自然,都是为了酣畅淋漓地表现人生。这是陶渊明文学思想的灵魂。

(20)、陶俨长到14岁那年,陶渊明写下诗作《命子》,除了用祖先丰功伟业激励儿子之外,也寄予了他的祝愿与期望:“日居月诸,渐免子孩。福不虚至,祸亦易来。夙兴夜寐,愿尔斯才。尔之不才,亦已焉哉。”

5、评价陶渊明

(1)、这时候同样在偏安一隅的东晋成长起来的陶渊明,超然的隐居不出仕,并且诗句饱含感情,自然也就符合当时的文风,再加上统治阶级为了塑造忠臣的政治曲解,两者结合之下,陶渊明在几百年后的宋代是大火了一把,被推崇至极,甚至连李白杜甫都比不上他,成为了一代完人。

(2)、愿化作她发上的油泽呵,滋润她乌黑的发鬓,在削肩旁披散下来,可怜佳人每每沐浴,便要在沸水中经受苦煎!

(3)、王安石(陈正敏《遯斋闲览》载):(王安石)言其(渊明)诗有奇绝不可及之语,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由诗人以来无此句也。然则渊明趋向不群,词彩精拔,晋、宋之间,一人而已。

(4)、题中所列诗词名家,不是有人说他们怎样怎样,而是他们本身的作品地位,已深深镌刻在中华文化史册之上。

(5)、黄庭坚《宿旧彭泽怀陶令》:潜鱼愿深渺,渊明无由逃。彭泽当此时,沉冥一世豪。司马寒如灰,礼乐卯金刀。岁晚以字行,更始号元亮。凄其望诸葛,肮脏犹汉相。时无益州牧,指挥用诸将。平生本朝心,岁月阅江浪。空余时语工,落笔九天上。向来非无人,此友独可尚。属予刚制酒,无用酌杯盎。欲招千载魂,斯文或宜当。

(6)、到了中唐以后,陶渊明的评价才开始好起来,到了宋代,则是达到了一个巅峰。

(7)、五柳,就是五柳先生,他是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面的一个人物。后人都把他当做陶渊明自己的化身。也是他的自传。所以后人用五柳先生代称陶渊明。

(8)、愿作她秀眉上的黛妆呵,随她远望近看而逸采张扬,可悲脂粉只有新描初画才好,卸妆之时便毁于乌有!

(9)、从此,没有了每月可得的五斗米,必须过一种共耕自食的生活。一家老小的生计就落在陶渊明的肩上,他像扛起锄头那样把生活的责任扛起。农忙时,南山下种豆,清晨荷把锄头在肩上,那草似乎是成心和诗人斗气似的,长得比豆苗欢实,诗人不得不每天清早就上地除草,月上东山才荷锄而归,但他并不觉得累,一天的辛劳早被对丰收的憧憬冲淡。农闲时,他东篱下采来菊花,泡入酒中,那一份闲散那一份清雅,真是令人神往;有时也走得远点,“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那种浪漫成为后世企羡的流风余韵。

(10)、在《饮酒》(其八)中,陶渊明描写冬天里的的青松,托物言志,同样表明归园田居的决心。

(11)、陶渊明爱酒,爱到何种程度?他有首《饮酒·其一》这么说:

(12)、在人们的印象中,陶渊明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

(13)、陶渊明是晋朝人,出身没落士族,生活很贫困,后来当过县官,他对农民特别爱待。

(14)、正因如此,其诗其人都流露出一股惬意、舒适,自然而然。

(15)、在那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来了解情况,督邮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

(16)、现在流行一句话,叫作:有钱,任性!陶渊明虽然贫苦,但他同样任性,因为他从不纯粹为谋生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

(17)、当陶渊明意识到做官伤害自己本性时,毅然辞官回乡,宁愿苦一点、累一点,不与尘俗中的人产生瓜葛。为的就是不求人,不欠人,自由自在,随心所欲。

(18)、所谓成熟,便是看一个人是否能够放得下,放得下功名利禄,换人生从此岁月静好。

(19)、赵文哲《媕雅堂诗话》:陶公之诗,元气淋漓,天机潇洒,纯任自然。然细玩其体物抒情,傅色结响,并非率易出之者,世人以白话为陶诗,真堪一哂。学者须从此着神,然亦不宜多学。

(20)、“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不期然得来一壶酒,那就痛快畅饮、一醉方休好了,管什么其他的呢?

(1)、何孟春《陶靖节集跋》:陶公自三代而下为第一风流人物,其诗文自两汉以还为第一等作家。惟其胸次高,故其言语妙,而后世慕彼风流。

(2)、虽有五子,却个个“总不好纸笔”“懒惰故无匹”“不识六与七”“但觅梨与栗”。

(3)、为了包装陶渊明,可谓是费尽心思,诸如《述酒》一诗,当时很多人以此内容认为他是忠臣,因为其中有“流泪抱中叹,倾耳听司晨”这样的动情诗句,表达了对被害的晋恭帝的同情,因此认为他这是伤君父之难。

(4)、陶渊明人物形象分析,陶渊明身在宦海,但心在田园,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开创了田园派的诗体,充满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淡泊名利,下面我整理了陶渊明人物形象分析,仅供参考。

(5)、这不是一般书法家、诗人、作家所能达到的书法艺术境界,

(6)、敖器之:陶彭泽如绛云在霄,舒卷自如。(17)

(7)、元嘉四年(427年),陶渊明走完了他六十三年的生命历程。

(8)、唐代“女皇帝”武则天(624~705年)为《拟古杂诗帖》题跋道:

(9)、陶潜磊落性情温,冥报因他一饭恩。颇觉少陵诗吻薄,但言朝叩富儿门。(21)

(10)、那么陶渊明为何会突然在宋代水涨船高起来呢?

(11)、义熙四年,即归隐后第二年,他家乡遭焚,生活陷入极端贫困,但他安贫乐道;义熙末年,朝廷征他为官,元嘉三年,江州刺史檀道济劝他出山,他守节不仕。这个时期起主导作用的显然是道家思想。

(12)、“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

(13)、读书人要保全性命,在当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一种人生的策略。稍有不慎,就会人头落地。于是许多人开始学佛、谈玄,“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的出现,不是偶然的。

(14)、愿化为竹枝而作成她手中的扇子呵,在她的盈盈之握中扇出微微凉风,可是白露之后早晚幽凉,只能遥遥望佳人的襟袖兴叹!

(15)、他人写田园诗,更像是现代城市人偶尔来一次“农家乐”,为的是抒发心情。

(16)、陶渊明后作《归去来兮辞》,表明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从此归隐田园,正式过起了“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田园生活。

(17)、人生烦恼,烦恼人生,常常源于自己在某些方面的“无能”,或子女不能如己之意。

(18)、鲁迅先生曾说过,“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19)、二十九岁那年,他出任州祭酒,不久便不堪吏职,辞官归家。不久,州里又召他做主簿,他辞却了此事,依旧在家闲居。

(20)、这份“舍得”,更大的智慧在于:不苛求,不盲从,不将就,不屈从。

(1)、《陶渊明传》③|高情商的社交,不需要伪装和奉承

(2)、刘朝箴《论陶》:靖节非儒非俗,非狂非狷,非风流非抗执,平淡自得,无事修饰,皆有天然自得之趣;而饥寒困穷,不以累心,但足其酒,百虑皆空矣。及感遇而为文词,则牵意任真,略无斧凿痕、烟火气。(20)

(3)、像冲破笼子的鸟儿回到树林,像久困池中的鱼儿游进河流,脱下官袍卸去乌纱的陶渊明感到一身轻松。“舟遥遥以轻扬”,何等畅快;“风飘飘而吹衣”,多么潇洒;“悦亲戚之情话”,感受温馨;“乐琴书以消忧”,享受怡然。

(4)、其中《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

(5)、赵梦頫《题归去来图》:生世各有时,出处非偶然。渊明赋归来,佳处未易言。后人多慕之,效颦惑蚩妍。终然不能去,俛仰尘埃间。斯人真有道,名与日月悬。青松卓然操,黄华霜中鲜。弃官亦易耳,忍穷北窗眠。抚琴三叹息,世久无此贤。

(6)、如果你喜欢陶渊明的故事,欢迎点击文末右下角的“好看”,我们明天见,晚安。

(7)、陶渊明则不然,他是真的以一介“农民”来作诗。

(8)、吴菘《论陶》:渊明非隐逸也,其忠君爱国,忧愁感愤,不能自已,间发于诗,而词句温厚和平,不激不随,深得《三百篇》遗意。

(9)、龚自珍对其评价: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骚》。

(10)、终,陶渊明看清了世道,看清了自己,终究是“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欺”。

(11)、二十岁时陶渊明就这样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以谋生路。

(12)、王世贞《艺苑卮言》:渊明托旨冲淡,其造语有极工者,乃大入思来,琢之使无痕迹耳。后人苦一切深沉,取其形似,谓为自然,谬以千里。

(13)、朱光潜《诗论》:渊明在情感生活上经过极端底苦闷,达到极端底和谐肃穆。

(14)、他清晨下地,傍晚才归,但种下的豆子,稀疏泛黄,颗粒无收。

(15)、世人常把饮酒当做暂时忘却烦恼的“法门”,因此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之词。

(16)、日夜悬想的绝色佳人,幻想与她日夜相处,形影不离,甚至想变成各种器物,附着在这位美人身上。

(17)、十愿连翩,一气呵成,一连串拟物手法的运用,构思奇特,想象丰富。

(18)、陶渊明终是归隐田园,躬耕陇亩了。他中间也曾有过几次出仕的经历。他为什么要出来做官呢?孟子曾说:“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出来做官本来是不应该以赚钱为目的的,不完全是因为家里穷就出来做官。儒家的思想一般是为了“修齐治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出仕的人不是为了贫穷。可是孟子说“有时乎为贫”,有的时候就是因为贫穷才出来做官的。出来做官的人可以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为了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一种是为了缓解自己的贫穷。

(19)、十一月,其妹程氏卒于武昌,在职不满三个月就解印辞官,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苏轼评价陶渊明精辟13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