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虚笔记讲了什么
1、务虚笔记讲了什么事
(1)、我向来认为这个时代并不缺乏好文本,如史铁生的《务虚笔记》就是其中的一座高峰,其语言优美、思想深刻、叙述从容且新颖。作者通过动物的繁殖、植物的生死,通过童年经验、革命和叛变、爱情等来思考人生。
(2)、理性极其伟大,创造了不朽的奇迹;理性也极其自负,忽视了理性的限度,忘记了谦卑。这世界仍有向善的希望不仅仅因为人有理性,更因为我们心中仍有信、望、爱。
(3)、他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和《命若琴弦》,固然是偏重于感性和经验的,但实际上他已注意到大历史中个体的荒诞感,从而使得他关于插队生活的叙事,能与当时流行的知青文学叙事划清界限。”
(4)、冷静深邃的秋色里一抹火般热烈的红焰,这也是我向往的生命。
(5)、每个人对于世界对于自我的理解都是一种建模。不同模型下看见的世界和意识到的自我可能完全不同。这种modelingskill是所有知识和技能中难以教授的,只可手模心传,它甚至都不是单纯的知识或单纯的技能,却又是所有知识技能的高度的综合,甚至渗透着思考者主体的性情。模型中难的部分不是逻辑计算而是拨云见雾的想象力。世界图景和心智图景的形成需要想象力。
(6)、来看看她的一些书单:星海实验中学高一语文暑假作业
(7)、恭喜以上三位幸运书友,您将获得孙郁《革命时代的士大夫:汪曾祺闲录》一本,我们会尽快安排邮寄,请注意查收。(大家荐书)感谢您的分享与支持。
(8)、艺术远不止是消遣和娱乐,艺术往往代表着一个时代先锋的政治——代表新的生活理念和价值主张。人何以娱情适性中有他真实的自我理解和自我理想。
(9)、如果我们还在苦攻病句成语专题,还在考察字形字音正误,还在揣摩作文立意命题……那么先放下手头的工作,看一看窗外,春天越来越有模样了,这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季节,属于青春,属于每一个人。如果这个时候窗外有风,难道这还不是飞的理由吗?
(10)、真正的道德感在于正视恶的存在但不屈从于它,这里面有意志自由的真正涵义。虚幻的道德感逃避现实,沉醉于梦境以获得良好的自我感觉。恶不在他处,就在每一个人的心中,是必须时刻警惕自省的可能,故夫子讲“慎独”。
(11)、人是理性的存在,但人只是“有限理性”的存在,但却常常自以为地或不自觉地采取“上帝的视角”。
(12)、 生本教育的语文课程路线,就是他们改变语文课堂的利器、神器。一切是越来越自然和和谐,老师们都在实践中找到了自己的幸福,他们不会辞职,体制可以包容这种改革,因为,我们有的素养,也就自然地有了分数。一群教育的"必胜客",不相信眼泪,因为本来就没有眼泪。我们的孩子分数优异,这不是"带泪的GDP",而是"欢乐前行的GDP"。
(13)、在意义建基的深处恰是对虚无深切的感知。相比于永恒的威严的宇宙,个体的生命是如此短暂和渺小,即便整个人类的历史也只是光焰一闪的瞬间。然而,就是在这带着必败的悲剧意识的抗争中显示出一个生命应有的尊严。
(14)、 大概正因为这样的“知命”哲学,《务虚笔记》成了我心头“白月光”的象征。从前接触的多是外国文学,日本文学,这些文学大多深入到“人文本身”,或是深入到“社会现状”“人性探讨”,或是如太宰治一般“深入自身”的剖析,少有作家带你像旁观者一般看世界,而又像呐呐自语,又有美得令人惊叹的语言,明明是小说,却美得像散文。
(15)、我无法解释意义的生成,只能感到惊异。激情是生命本体,永远先于逻辑。逻辑只是进入理性意识的一小部分。
(16)、现代白话文其实受到多种因素的污染,造成一种思维的空疏和模糊,很多问题的提出往往是伪命题、错误命题,根源是概念的混乱。中译英的过程就是一次从语言到思想的精准化过程。所以学习一门外语不只是学会一套旧思想的新语言表达,而是学会一种新思维模式从而得以自觉旧思维的局限并由此获得思想的自由。
(17)、人文领域的任何概念必须做历史的考察,所有概念只有被放置于历史演变的脉络中来审视方能理解其真义。真理必然是在历史中显现的。当真理被抽离历史语境并被化时也就是真理走向谬误的时候。
(18)、谁人于日常生计外尚有信仰之持守,甚或将日常生计之意义仅建基于信仰之操持,吾谓之真充实者。谁人于人生际遇世事浮沉外尚知语词之扣问,甚或将人世际遇浮沉仅仅视为语词生发之源者,吾谓之真幸福者,领受神的恩典。
(19)、开始不知道什么名字,当时比较无聊,没什么事情顺手点开了贴吧,看到一个精品贴,标题是转载于天涯论坛的大神文....当时所在XXX贴吧基本没有水贴,虽然吧务对大家发帖限制的比较严格,但是帖子质量比起其他吧高。
(20)、静气,这是内心有操持的人所独有的,沉静的人可以与自己独处。
2、《务虚笔记》节选
(1)、 张爱玲说,也许每个男子心头都有一束“白月光”和一滴“蚊子血”,大抵不只是男子对女子吧,我对书一样。我对“白月光”、“蚊子血”的理解大概就是平日里不会想起,但却不可替代的,别人平时问起你来,它才突然从你心里头涌出来,你才想起来“哦,心里头一直梗着的东西是它啊。”
(2)、哲学关乎生命意义,这是所有精神健康问题的根源。只有在生命哲学的视野下作为政治哲学根基的人性前设才有归依。人类的解放首先不是政治的而是心灵的、精神的。
(3)、幸福就是与自身和谐,在有限的存在中感受到无限和完整。所以幸福和时间概念相关。此刻即是充盈,此刻即永恒。
(4)、 也许这世界令人惊喜的,便是人们有无限的思考,于是慢慢我们有了文学、哲学、科学等等。时至今日,当我们仍在为这些奇思妙想惊叹不已时,我突然感受到,人类之间能够打破时空壁垒来吐露心底的想法,是多么美好又幸运的事。
(5)、--------------------------------
(6)、人有困惑不一定是坏事,若安素于幻像乃至麻木就麻烦了。存在即烦心、操心,这是自由的道德性,也是道德的自由本质。
(7)、秋天的夜晚,废弃的古园,幽静的小路,一盏盏路灯,满地落叶,树的香味——这是我们熟悉的意境,在史铁生流传更广的散文《我和地坛》里描述过,而每一个读者应该都接触过这样的黄昏,只是你不一定留意到其中的美丽和怅惘。这样的意境决定了本书的品位,读者自然可以凭借着这个开头决定继续往下读还是不读了。
(8)、 这便是相遇的“偶然性”。周国平先生认为这种偶然性是决定了人生分岔点的,但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是,这种偶然性其实更肯定了人的个体性。我们承认我们是自由的个体,不与谁捆绑,于是才有了偶然的相遇,而后匆匆离去,在往后的日子里,我们彼此失散。但正是我们认定我们无需与任何人捆绑着过完一生,才放任他们离去,才不急于抓住曾经试图挽留。
(9)、“两个孩子”——孩子是人生的开始,本书的几个主人公的童年都在文章中有详尽描述,并且总是写两个之间的关系:我和坏同学,那么多的男人和他心中的女孩。
(10)、苏格拉底的意义就在于让人们意识到“熟知并非真知”,这才是走向认知的第一步。
(11)、《务虚笔记》是轮椅上的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96年《收获》杂志上,同时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由二十二个段落合成,叙述了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社会嬗变带给残疾人C、画家Z、女教师O、诗人L、医生F、女导演N等一代人的影响。
(12)、失去惊异的生命已经死亡,神的恩典只在灵光一现的感动中。
(13)、对于文字纯洁性的捍卫还让我保有一份心灵的自由。
(14)、“只要把学生的成长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考量,不管教什么内容,都会呈现出不拘一格的精彩”。史金霞希望自己的书能够影响到其他同行,“敲开他们的门”,让他们从为了应试疲于奔命的怪圈中走出来,“改变一个老师,会改变不知道多少孩子”。
(15)、第二章叫《残疾与爱情》,史铁生一上来还是先说自己的事了,当然这没什么,残疾是苦难之一罢了,或许后续的苦难都要高于残疾的苦难。
(16)、 于是当我翻开书,伸手触摸他们的思想,耳畔传来素未谋面的智者的呐呐自语时,也忙提起笔来,投进这这涌动的思潮里。
(17)、推荐阅读书目(排名不分先后,仅仅推荐而已):
(18)、Aristotle仍没有纯粹以逻辑看待知识。他的两本大著,一本是逻辑学,另一本则是修辞学。但西方后面的历史真正发展的是逻辑学,直到把知识理解为一种对自然力量的控制。知识在其意义上要回答:何谓良善的生活?正义的社会建构如何可能?正是在此意义上,亚里士多德说“人是政治的动物”,意即人的本性是在其社会性中得以完成的。
(19)、黑鹤的书讲的都是一些大自然里的动物和人类身边的动物,比如狗,很好看,有一些情节描写很感人。作者的风格我挺喜欢,语句没有古风文辞的优美,但依然让人爱不释手。
(20)、这座房子是这部小说重要的道具,不同的人物都要经过这里并且受其终生影响——它的影响超过任何人,超过父母、老师和同学。
3、务虚笔记全文
(1)、 插队的故事(小说) 史铁生小说选 《午餐半小时》4000 —《花溪》80年9期 《没有太阳的角落》—《小说季刊》80年4期 (注:此《小说季刊》即后来的《青年文学》《没有太阳的角落》初发于《未名湖》和《今天》,《小说季刊》发表时名《就是这个角落》。) 《黑黑》—《滇池》82年11期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13000《青年文学》83年1期 《插队的故事》83000————《钟山》86年1期 《老屋小记》13000—————《东海》96年4期 附录:《几回回梦里回延安》2000 ———《青年文学》83年 《季节的律令》—《黑明摄影集:走过青春》
(2)、若把音乐视为精神疗伤的灵药,我从贝多芬和马勒作品的慢板乐章中得到多的慰籍。
(3)、我向来对理性能力的边界保有警惕。在跨越事实判断(factualjudgement)和价值判断(valuejudgement)之间的鸿沟时,单单理性能力是不够的。
(4)、每当感觉百无聊赖或者空落时,我就重新回到凝神的劳作中,沉下心来认真做一件事。不问意义,意义自生。沉醉于一件事情的时候时间是无意识地融入劳作的。永恒不是很久很久的时间,而是无-时间timeless。
(5)、言说是不能勉强的,你所能做的仅仅是等待语词的降临。情绪仿佛有着自身的体重,只听命于它自身的节律。
(6)、哲学思考的本质形式不应该是essay/thesis,而是dialogue对话。这是柏拉图对话录的意义所在。伟大思想家之间在隔空对话,而看出关联他们的问题和他们各自的思想贡献恰正是经典研读的关键所在。而提供这一切理解的可能的契机是“当下的关切”。
(7)、这个时代做教师,如果你不肯遵循常识,不尊重真实,是会被学生耻笑的
(8)、“在我所余的生命中可能再也碰不见那两个孩子了。”《务虚笔记》的开头第一句就吸引了我。“生命”这个词在第一句就出现了,而务虚笔记就是生命笔记,正如作者另一本书《病隙碎笔》,本质上也是“生命笔记”。
(9)、人难突破的是视野。视野其实是一套解释系统,没有它信息无法得以有效组织,但视野的突破极其困难,有些人行路不过是把一条路走了一万遍。
(10)、问题意识是创造力的一部分,与价值追求和自我认知息息相关,是生命的内驱力。创造力问其实就是实践能力,必须有“愿景想象“和“现实感知”力,才能形成“意向”并转化为行动,生命由此展开,理念由此变为具象,心与物于是相通。
(11)、黑鹤的小说偶然买错,本来要买沈溪石的动物小说,买到家后,发现有一本是黑鹤的。没事的时候就开始读,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起伏,但却吸引人,读完了一本又买了一个系列。
(12)、“现在普通读者有一种心理,就是看语文课本出丑,然后骂几句,但是何去何从,很少有人认真思考。关于语文课的谎言,现在已经成了饭桌上的笑料了。”史金霞说。
(13)、我们所处的社会面临巨大的道德危机,表现为“过分的聪明”。我却越来越欣赏朴拙。取得多大的成绩各人自有天分和机遇,但成就内心的完整和丰富只关乎个人的选择。
(14)、个人觉得,黑鹤的小说也很适合小孩子阅读。如果有家长给孩子挑选书籍,可以尝试看看。
(15)、在生龙活虎、绚丽多彩的青春年华遭遇到生命的不幸,因而他的脾气变得阴郁无比、暴怒无常。而他的母亲此时肝病相当严重,常疼得整夜睡不着觉,可她将儿子瞒得紧紧的,仍鼓励儿子好好活着。母亲猝然离去后,史铁生写下了这篇文章以纪念他的母亲。
(16)、故事发生的年代从解放前夕开始持续约半个世纪时间,从几位主人公的出生前夕写到他们的中年生活。
(17)、古人谈读书有“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之分。熟悉经典是必须的,但很多人一辈子就钻不出来,拿经典当招牌、当饭碗、当谈资,但从没想过要来个一百八十度大反转。提出“六经注我”就是要凸显主体意向,切合时代,有当下感,只有这时经典才化作种种资源纷至沓来而取用不竭。西方教育首重“我”字,中国传统教育缠绕在“六经”。抱残守缺地纠缠于六经则六经亡;以我之时代的生气扣问、敲打、判摄六经,则六经得以存续而广大。
(18)、《病隙碎笔》该书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控索了关于我们人生的书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
(19)、人需要闲静,需要缄默,需要等待一个言说降临的时刻。言说即行动。
(20)、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思考”,但其实只是在“跟随”语言的惯性落入一种陷阱。我们试图探寻真实,但抓住的永远只是可能,构建的只是想像。真实就像无情的流沙,一直在迁徙,一直在流变,能无畏面对者方可谓真诚。
4、务虚笔记的主要内容
(1)、从二王书法、南朝雕塑、宗炳画论、讲佛论辩中,我对六朝风采有更生动直接的体验。不该从文字到文字解释文字,要想还原一个时代的气象,可以参照文物、制度、门阀士林生活、经济等多种要素。文学是文化生态中的一株,应当还原到文化生态中去得以显明。
(2)、避开争论,进入对话。放弃说服,聆听召唤。生命本质上是个实践问题不仅仅是理论问题。
(3)、目前教育有三个突出问题:问题意识缺乏。从小到大的教育造成一种思维定势,问题是别人给的,理论是现成的,练习就是变成熟练工。内在动力缺乏。有些人考进大学开始失去动力,有些找到好工作开始失去动力……总之,失去动力的阀值很低,拼命一般就在初高中。社交能力缺乏。多年比拼成绩造成视野狭隘,过分强调磨练个人本领,忽视了社交能力、协同能力、领导力。一生器用有限。
(4)、 《务虚笔记》便是我的“白月光”。作者是史铁生。说起史铁生,大概大部分人只能想起我们学过他的《秋天的怀念》吧,他的文字功底很扎实,运词能力也美,史铁生的文字能让人如入其境,具有极强的镜头感。
(5)、 但作为旁观者,他在叙述中又流露出淡淡的悲悯。如那群鸽子,叙述出来好似不过一件平常事罢了,但读来又禁不住去想:不只是鸽子吧,人也一样。大多数的我们,就算是名噪一时的人物,也只是来来往往于历史的潮流中罢了。从整个地球史来看,我们人类群体,在几十亿年岁数的地球上生存,于地球而言,谁名声远扬,谁不值一提,谁臭名昭著,不过如鸽子般,换了一批又一批罢了。这样想来,我们好似超脱了生活本身,我们用更阔远的视角审视自身,才感到生活对琐碎与烦恼不值得费思,也没什么可深陷其中。
(6)、一位学生带来史金霞的书,希望老师为他签名题词,而史金霞则写下了自己对学生大的期许:“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
(7)、前两部分注重讲地坛和他对母亲的后悔,对于中学生来说,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优秀文章。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8)、故事从第三章《死亡序幕》才真正开始,女教师O死了,她的丈夫是画家Z,来看望的邻居有医生F。发现、丢失、等待、寻找,就是这些关键词。但史铁生不愿意老老实实地写,他的视野像上帝一样广阔,而他的心却沉浸在每一个人物的心中。
(9)、 我想这便是史铁生的“知命”哲学,超脱于生活本身,进入旁观者视角审视自身,一旦你成为生活的旁观者,所谓痛苦、欢愉种种情绪便不能束缚你,于是你便和生命达成和解。我想起莎士比亚的戏剧《暴风雨》中有这么一句落幕:“至于解脱我灵魂的桎梏,全赖诸位看官出手相助。”,伊格尔顿在《文学阅读指南》中评述这一句话:“这里普洛斯彼罗是要观众鼓掌。观众一旦鼓掌,就说明他们承认自己在看戏。”正如我们一般,我们一旦用“知命”哲学的角度看生活,生活就如戏剧一般,观众才不会被沉溺在戏剧里。我无法说这样的“知命”哲学是好是坏,但人是易于沉溺在自身境况和情绪中的动物,时而脱离这些境遇我认为是一件舒适的事。
(10)、接下来,就是几位主人公在不同历史阶段和人生阶段的遭遇了。
(11)、“真诚”是自由意志的显现,无以为上。似是而非、浅尝辄止、人云亦云、“差不多”主义和“贴标签”式思维的巧猾与偷懒,这一切在我看来都是某种意义上的“虚伪”,都是“不真诚”。思维的“不真诚”首先就表现在语言文字上。所以,对于思想的廓清必先从对于概念和语言的廓清开始。历史上所有伟大的社会思想变革无不与文学革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绝非偶然。
(12)、 而那段话里,也可窥见史铁生的“知命”观,他说“死亡是一件不必着急的事。”对于他而言,他仿佛站在了命运之轮外面,看着里面的人行行走走,他以超脱的第三者视角,思考着命运,思考着人间,因此,生死并非是急于追求的,而是任其该来时来,该去时去,这并非是消极的生命观,反而是他独特的生命力的展现。
(13)、精神影响其实渗透于我们日常的生活。不读书的人,自我意志不健全的人(包括各种人格障碍,自大或者极度自卑的),特别容易受外邪影响。这不是一个通常意义上的智力问题,本质上是“自我”人格构建的问题。
(14)、停留在事实,那就是故事会,不是小说;停留在虚无,没有事实支撑,那就不是小说,而是论文或者胡言乱语。
(15)、《我的丁一之旅》 我二十一岁那年(1) 我二十一岁那年(2) 我二十一岁那年(3)
(16)、古典人文传统断裂了。科学视野和规范下的社会人文研究其实和数学物理没有本质差别,除了研究对象。现代学术因此变得偏枯,与古典人文传统根脉的联系被斩断了。
(17)、 大家好,我是来自汉语196班的劳雨琪。
(18)、每周(按4周算)摘评不少于3段随笔1篇(随笔内容自定,杂感记录影评书评皆可)。
(19)、这本鲜活的一线教师课堂记录,不仅打动了来自苏州等地的许多学生家长,也重新点燃了业内对于语文教育话题的又一轮反思。在各大教育类网络论坛上,许多同为语文教师的“战友”们在读过此书后“陷入痛苦的思索”:如何让学生这只鸟儿,从语文应试教育的笼子里飞出去?
(20)、然后,追到天涯论坛看完内容,才知道作者曾经找过很多出版社,因为这本书的特殊性,没有人敢出版,直到后来作者花千芳被接见,才有出版社敢把这本书出版。这书超级推荐,曾经推荐给朋友,他也喜欢。
5、《务虚笔记》主要内容
(1)、没有文明史的眼光,很难知道今天时代的偏枯,看见的只是技术理性的统治,还以为是人类的进步。
(2)、房子里还有白色的羽毛——当书中主人公相爱的时候,头上就有鸟在飞,当然窗外应该还有花在开。
(3)、信仰不是一种完成的状态或是一种坚执的宣示,而是在不断怀疑中对于“我思”主体之道德担当一次又一次的确证,怀疑恰是信仰所由存在的前提和所由确立的明证,去除怀疑也就去除了信仰。去除信仰不容怀疑的后果就是信仰的符号化,也就是真信仰的死亡。信仰即灵魂的自我拷问,也即在不断的质疑中去确证那无可置疑的“我思”主体的道德责任。
(4)、 于是作者写道:“我想那两个孩子肯定不会想到,永远不会想到,在他们偶然的一次玩耍之后,他们正被一个人写进一本书里,他们正在成为一本书的开端……当时我就想,我和这两个孩子,将很快失散在近旁喧嚣的城市里,失散在周围纷纷纭纭的世界上,谁也找不到谁。”
(5)、一个人衰老的开始,不是不再旅行,而是不再有发现的惊喜。
(6)、 我想这种“偶然性”与“知命”是相辅相成的,若是想以第三者视角看世界,便不能太作为世界的参与者,如果想要拼命抓住与某个人的联系,不认为自己的人生是个体的,任何人只是生命中过客时,也便难以用旁观者视角看世界。我想这与史铁生个人经历有着分不开的关系,他无法抓住瘫痪前的过往岁月,也再无法抓住陪伴他伤痛岁月的母亲,纵然后来有米进入他的生命,但他已形成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他在痛苦中懂得“偶然性”,而后“知命”,与命运和解,成就了今日的史铁生。
(7)、《第一人称》(小说)(约140000字) 《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42000———《文学家》84年3期 《命若琴弦》16500 ———-《现代人》85年2期 《原罪宿命》30500 —————《钟山》88年1期 《钟声》10000————————《钟山》90年3期 《第一人称》10000 —————《钟山》93年1期 《别人》14000 ———————《花城》94年1期 《死国幻记》10000 ———《北京文学》99年8期 《两个故事》7000 —————《作家》2000年2期 《务虚笔记》(长篇小说)约410000字——《收获》97年1-2期 《务虚笔记(上)》(1-9章) 附录1:邓晓芒的评论
(8)、 但不管怎么说,《务虚笔记》总是不愧为“白月光”一称号的。
(9)、 我时常觉得,一个人能有成熟的,不同于他人的,个性化的思想,必然来源于他独特的经历以及敏感的性格。一个长在蜜罐里,从小幸福无忧长大的孩子,你怎么能要求他体悟生死,从平常的伤悲中看出点别的东西来?而敏感的性格,也是一个文学家常备,天生的敏感能让他轻易察觉自身情绪的变化,察觉周遭环境的变化,并用细腻的笔触将这些情感流转在他们笔下。
(10)、修辞学居于传统人文教育的核心。修辞不是文过饰非,不是锦上添花,不是附丽包装,更非花言巧语,而是创造,真正的人文意义上的创造。非此创造,人的灵魂无以栖居。就像诗,没有任何实用目的,却能使心灵得以徜徉,灵魂得以栖居。亚里士多德在逻辑学(logic)之外是有他的修辞学的(rhetoric),修辞学与逻辑学的融合才构成的人性。
(11)、史铁生第一篇小说是《爱情的命运》,代表作中篇是《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代表作长篇小说是《务虚笔记》,《务虚笔记》使他一举成名。2019年9月23日,史铁生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12)、史铁生1951年出生于北京市。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13)、《我与地坛》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
(14)、生命如此宝贵,不应浪费在不重要的事上,所以无视那些无价值的,珍视那些有价值的,这是人生需要学习的第一课,智慧首先就在于区分这一点。
(15)、 我并没有完全读完这篇小说,它很长,因此我尚不能分析小说的结构,只是作者连故事主人公的名字都没有告诉你,只有“O”“F”这样的代号,连在他的故事中,他都只让你当一个旁观者。但是我愿意说说开头,小说以两个孩子的相遇作为开头,一个普通的秋夜,在昏黄幽暗的小路上,作者与两个小孩相遇,只是一场普通的相遇,没有后续,只有相遇中讲的寥寥几句话。
(16)、挣脱日常语言的束缚,恢复语言原初的诗意和丰富,敞亮一个隐秘的存在的空间,有时需要等待和聆听,需要一个机缘。
(17)、常人只要得一套法则安心地过日子就行了。关心真理的只是少数,这是一种高贵性。自由首先就在于一种创造的焦虑。大部分人嚷嚷着要自由,其实是要安全。大家拒斥自由和随自由而来的创造的焦虑的。所有艺术(或称自由生命)的创造者必然面对一种焦虑,这其实是自由的背负。
(18)、来到人间(小说)(约136000字) 《法学教授及其夫人》5500 ——《当代》79年2期 《兄弟》4700 ————————《花城》80年7期 (注:此篇曾名《墙》,初发表于《今天》4期) 《绵绵的秋雨》7500 ———《中国青年》82年4期 《夏天的玫瑰》7000 ————《丑小鸭》83年4期 《在一个冬天的晚上》11300 《丑小鸭》83年10期 《奶奶的星星》25000 ————《作家》84年2期 《足球》9000 ——————《人民文学》84年5期 《来到人间》14000 ————《三月风》85年9期 《车神》5500 ———————《三月风》87年1期 《礼拜日》46000—————《中外作家》87年5期
(19)、在男人们的童年附近有一座房子,里面住着不同阶级的人和趣味,那里有书、钢琴、知识分子、一根插在瓶子里的白色羽毛。
(20)、小说(约165000字) 《毒药》15600 —————《上海文学》86年10期 《我之舞》20400 ——————《当代》86年6期 《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的猜法》23000——《收获》88年6期 《小说三篇》20000 ———《东方纪事》89年2期 《中篇1或短篇4》37000 ——《作家》92 年4期 《关于一部以电影作舞台背景 的戏剧之设想》47000——《钟山》96年4期
(1)、山海经不用说了,没有人知道作者是谁,只知道流传了很久很久很久.......这本书被大家说的异常神秘,上次买书我也买了一本,书中奇奇怪怪的生物,这个吃了心中不生妒忌,那个吃了从此不生病......
(2)、一个没有美感的人很难说有心灵的自由,没有心灵的自由很难说有千钧独担的道德意志。趣味正了,品格不会低到哪里。
(3)、在克尔凯郭尔、尼采、加缪之后,道德的峻严不是来自上帝,而恰来自于生命底层的悲剧意识、人性的非理性、世界的荒谬和历史的偶然。道德的人,就是对于这种命运清醒的认识以及由此而生的反抗意识,并唯此担当的勇气,生命方才脱去那不可承受之轻,自由才获得了实存的意义。
(4)、不理解世界的荒谬的人是不理解真正的自由的,不理解真正的自由也就没有真正的道德。哲学思考始于心底的荒谬和虚无感,自由是对于世界之荒谬的反抗。
(5)、史铁生(男)(1951—)北京人。1958年入北京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1972年因双腿瘫痪返回北京医疗。1974年到北京北新桥地区街道工厂工作。病后致力于文学创作,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6)、初心是原初的创造的生机,是依托于想象力和激情的翅膀抟扶摇而上九的一股子真气,是宇宙间运行的能量,是生命的本质。
(7)、诗人的使命应是将语言从日常使用(或功利或道德)的僵死黯淡陈腐和无意义中解救出来,恢复语言的神性,继而恢复人性中本有的神性,因此真正的诗人是每一时代的普罗米修斯。
(8)、 周国平先生对《务虚笔记》有更为详尽的解读,其中谈到“人生好似轮回”以及“偶然性决定着命运的分岔点”等,更具深入性和哲理性。我尚未完全读完,便已有以上感慨,实在想迫不及待看完,好看看我的解读与周国平先生的解读有何不同,周国平先生的解读好在何处。但是看《务虚笔记》,通常是“一段三回首”,史铁生先生的文字总是能激发我的思考,于是看一段便几次品味、回想,如此便耽误了进度。
(9)、 我们知道,史铁生在很年轻时患上了“瘫痪”,他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写作。”看似玩笑的话语,也透出忧伤。他也曾向命运讨要过说法,在《秋天的怀念》中,母亲恳求他去看花海,他却是“‘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为什么偏偏是他?大概与我们每个人相似,莫名发生在我们身上的糟糕事,我们首先便想到为什么这么不公平。想来我们这样想的理由,也是潜意识里觉得生活应当是美好的吧,因此面对突如其来,毫无理由的冲击,我们只能无奈哭嚎,不认事实,让命运还我们公道来。可是公道,其实就是意外与幸福交替并行罢。
(10)、在第一章里,作者写到“生日”,写生命自我意识对客观生日的确认,文字善意、美妙,读来让人欣喜、迷离。在第六章《生日》里,则进一步论述了一个人一生中更多的生日。
(11)、真正深刻的思想必置于思想史中方能看清,要避免概念的化就必须回到历史中去看。文史哲的基础是历史观,不是作为叙事的历史故事集,而是说人类社会的所有概念都是在历史中形成在历史中演变的。哲学的历史主义是对形式主义好的修正和补充。
(12)、进取心会成就一部分人,摧毁另一部分人。一个多元的社会应该允许个体选择进取或选择不进取,这不应影响到做人基本的尊严。无论进取、闲适或慵懒,只要呈现出生命本真的状态,就有审美意义。真正浑噩的是随波逐流,那是生命缺乏自觉意识的明证。
(13)、 但当时读到《秋天的怀念》时,我还并未对其心生敬仰,觉得不过是篇散文,遣词造句美些罢了。反映的内容无非是瘫痪后的心理与对母亲的怀念,与别的散文差不多。真正在我心生掀起轩然大波的是偶然相遇的《务虚笔记》。且不说用简单的语言就能创造如此有画面感、美感的句子,其中的哲理性更是令人称道。其哲理不同于冰心“爱的哲学”,也不同于林清玄“禅意色彩”,史铁生的文字,是对“生死虚实的哲理思考”,是“一种超脱淡然的知命”,是一种自我感触方向的文字。读他的文字,如听他与你淡淡诉说,却内含无限张力。
(14)、昨日,看到朋友圈里史金霞老师贴出了辞职信,不觉惊奇,相反相信会有更多有想法有独立思考能力的老师出走体制,更加自由地行走与教学。
(15)、所有叙事都是一种意义建构。历史学是需要极高想象力的。想象力其实是难的,这是一种关联能力、模式识别能力、构建新意义空间的创造力。史识是穿透时间迷雾的洞察,是串联事件内在脉络的逻辑,是在过去与未来的关联中确立今时意义的想象力。
(16)、此文写于1981年,初发表于当年《南风报》上,那年史铁生30岁。在史铁生21岁时,也就是1969年到陕北延安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
(17)、从头至尾,这本书都有着神秘的美、现代的美、善意的美。“C没有一天不想去看看那个可爱的女孩儿,在她的房间里去听窗外的风声。”喜欢史铁生文字就是喜欢他的优美和饱满。
(18)、 史铁生亦然。当他在走出“命运不公”的阴影,进入到如周国平先生所说的“知命境界”后,他天生的敏感使他在作品中自然而无意识地流露出独特的哲理性。像“每一天每一天我都能看见一群鸽子,落在邻居家的屋顶上咕咕地叫,或在远远近近的空中悠悠地飞。你不特意去想一想的话你会以为几十年中一直就是那一群,白的、灰的、褐色的,飞着、叫着、活着,一直就是这样,一直都是它们,永远都是那一群,一眼看不出有什么不同,可事实上它们已经生死相继了若干次,生死相继了数万年”一段。读来有种“哦,真的是这样”的感触,鸽子每日在我们头上盘旋,对于平常人来说不过是寻常的事,只有敏感的作家们,才能看着鸽子,想到它们竟这样生死交替了不知道多少次,而我们竟毫无察觉。
(19)、真正深刻的思想一定是自带光华的,就如《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既是思想,也是美文,更是诗意的人生。
(20)、评论家解玺璋研究、关注史铁生多年。他认为,史铁生是位作家、小说家,但也是一位思想者。“史铁生肯于思考的特质,在他早期创作中就表现出来了。
(1)、“生命”的定语是“所余的”,呈现了时间的紧迫。“再也碰不见”——生命无非碰见和碰不见,命运也无非是你碰见了谁。与碰见相对的是“遗忘”、“抛弃”和“背叛”。这本书讲的就是谁碰见了谁的故事,谁告别谁的故事,谁不能忘怀谁的故事。
(2)、难道这些生物只存在于记载,现在看不到,是被古人吃灭绝的?书中还有神话故事和地理等。被很多人传的神奇,里面到底蕴藏着什么秘密,看不懂,还是等足够厉害的大神研究!
(3)、这本书讲述了中国近代史,读来趣味横生,大人小孩都能看,有些地方很隐晦,需要对历史有一定了解或边阅读边查阅,才读得懂,不过也可以纯粹当做故事看。
(4)、一个健康的心智在于:既不放弃主体应当承担的责任,却也看清势有必然不过度承揽不必要的责任;既慨然接受结果的偶然,又能秉承主体性格意志的必然。这是批判思维训练的意义所在,也是性格磨练的和人格发展的旨归。在此意义上,哲学思考关乎心智健康。
(5)、 “生活有很多种,既然能够站着把分数拿了,就不必跪着、趴着。”史金霞说,“我希望孩子们在年轻的日子里,能有一个美好的回忆。”
(6)、碎片一样的叙述,但是你不会觉得破碎,或许就是被开头的意绪控制着,更是不断出现的精彩描述所吸引。
(7)、孤独是无法融入。寂寞是闲得慌。无聊是心理疲劳。孤独可以发生在身处人群之中,属于精神层面(spiritual);寂寞是想和他人交流互动而不得,属于情感层面(emotional);无聊是感官刺激的匮乏,属于肉身感官层面(sensual)。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务虚笔记》节选精辟127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