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第一原文诵读
1、论语学而第一原文诵读带拼音
(1)、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2)、这样我们五个人物就都讲完了。后还是要总结一下《学而第一》里面的人物形象,这就是上回朱老师所点评的,因为我们都是奋战在第一线的,是为中考服务的。殊途同归,我们读任何书、任何语录、任何道理,都要能够看到道理后面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只有感受到活生生的人的性格品质,才能够对自己产生很大的影响。
(3)、(10) 子Zǐ禽qín问wèn于yú子zǐ贡ɡònɡ曰yuē:“夫fū子zǐ至zhì于yú是shì邦bānɡ也yě,必bì闻wén其qí政zhènɡ。求Qiú之zhī与yǔ?抑Yì与yǔ之zhī与yǔ?”子zǐ贡ɡònɡ曰yuē:“夫fū子zǐ温wēn良liánɡ恭ɡōnɡ俭jiǎn让rànɡ以yǐ得dé之zhī。夫Fū子zǐ求qiú之zhī也yě,其qí诸zhū异yì乎hū人rén之zhī求qiú之zhī与yǔ?”
(4)、(13) 有Yǒu子zǐ曰yuē:“信xìn近jìn于yú义yì,言yán可kě复fù也yě。恭Gōnɡ近jìn于yú礼lǐ,远yuǎn耻chǐ辱rǔ也yě。因Yīn不bù失shī其qí亲qīn,亦yì可kě宗zōnɡ也yě。”
(5)、愚谓及人而乐者顺而易,不知而不愠者逆而难,故惟成德者能之。然德之所以成,亦曰学之正、习之熟、说之深,而不已焉耳。程子曰:“乐由说而后得,非乐不足以语君子。”
(6)、注释: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7)、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8)、第三个人就是孔子弟子当中被称为“子”的曾子,“子”如果在前面,就是对男子的尊称,如子贡、子夏;“子”在后面,就是对老师的尊称,如孔子、曾子、有子。我们先讲曾子,有很多关于曾子的成语故事,比如说“曾子避席”“曾子受杖”“啮指痛心”“曾子杀猪”等。我在这里特别给学生吟诵了“曾子避席”,也就是《孝经·第一篇》:
(9)、(译文)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10)、孔子(公元前552或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11)、(2)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12)、4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 (注释)
(13)、《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
(14)、修养德行。遇事不顺,“反求诸己”,提升境界,则“人皆可以尧、舜”。渴望被认知、渴望被赏识、渴望被尊重是人的本性;被人误解,甚至被诽谤中伤而不怨天尤人者,朝着既定目标前进,往往容易成功!
(15)、(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16)、本章讲了三件事情,学习与方法;交友之道;处事之道。
(17)、我想说,一方面我们跟着时代跑,我们让孩子们能够应付眼前的考试,另一方面还得知道初心是什么,有了大智慧,才能够让孩子终立于不败之地。无论从阴,还是从阳的角度出发,我们都应该用吟诵这种正确的方式去教传统文化。因为章老师一直在一线不断打拼,不断跟现实做一些周折上的顺应、调整等等事情,有借鉴意义。只有在一线才会知道有许多的困难,而不是你想得那么简单,所以章老师的许多做法特别值得我们去好好学习和思考。再次表示对章老师的敬意,给大家祝福,大家都能够在新的一年里更好的利用吟诵来教学,来教传统文化。
(18)、(2)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
(19)、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20)、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2、论语学而第一完整版
(1)、关于忠、孝的道德观念,在《论语》书中时常出现,表明儒家十分重视忠孝等伦理道德观念,希望把人们塑造成有教养的忠孝两全的君子。这是与春秋时代宗法制度相互适应的。只要做到忠与孝,那么,社会与家庭就可以得到安定。
(2)、(译文)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3)、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评析)
(4)、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澳》。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5)、1•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6)、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7)、láibúyìlèhūrénbùzhīérbúyùnbúyìjūnzǐhū
(8)、(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9)、我的述课就到这里,下面就有请朱老师,又要受累给我评一下课。另外也请老师们把自己《学而第一》的吟诵发一下,我们进行交流。
(10)、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11)、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12)、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3)、曾子避席(尊师重道)曾子受杖、啮指痛心、曾子杀猪、
(14)、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15)、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6)、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17)、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18)、 本句话告诉我们既要尊重自己,建立自信,也要尊重他人,谦虚好学,知错就改。通过这段话,孔子将君子从内到外的修养紧密联系了起来。(南怀瑾)
(19)、bùhàofànshàngérhàozuòluànzhěwèizhīyǒuyějūnzǐwùběn
(20)、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3、论语学而第一原文诵读讲解
(1)、让用之于外交如国事访问,也是合乎客观需要的一个重要条件。孔子就是因具有这种品格,所以每到一个国家,都受到各国国君的礼遇。孔子认为,好胜,争取名声;夸功,争取名利;
(2)、1•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3)、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4)、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评析)
(5)、(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6)、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7)、大家对珊珊老师已经很熟悉了,她是来自北京海淀区实验中学的一名优秀教师,也是首都师范大学吟诵初级班的讲师。她的吟诵课例多次获得教育部和北京市的奖励。她的吟诵微课《咏梅》获得了2019年全国“迦陵杯·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优秀奖。下面有请章珊珊老师为我们述课!
(8)、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
(9)、子曰:或说:“子,男子之通称。”或说:“五等爵名。”春秋以后,执政之卿亦称子,其后匹夫为学者所宗亦称子,孔子、墨子是也。或说:“孔子为鲁司寇,其门人称之曰子。称子不成辞则曰夫子。”《论语》孔子弟子惟有子、曾子二人称子,闵子、冉子单称子仅一见。
(10)、 本章中,孔子强调学习修养的根本目的是自我道德完善,若是能坚持这一立场,对于别人是否了解自己就没有那么重要了。这一句和开头的说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首尾相应。但在孔子看来,不知人问题也很严重。如果对人的认识是片面的,甚至可能是错误的,把事情托付给这样的人不但难以达到目的,反而会造成巨大的损失,甚至给自己带来性命之忧。不了解他人是正直还是邪恶,不知道孰是孰非,后果十分可怕。所以孔子才强调“患不知人也”。
(11)、今天晚上,线上述课和线下述课同时开展,交相辉映,我们的吟诵教学可谓如火如荼,相信吟诵的明天会更加辉煌灿烂!
(12)、6子曰:“弟子(1)入(2)则孝,出(3)则弟,谨(4)而信,汎(5)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3)、1•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4)、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15)、(译文解读)有子说:”孝敬父母,友爱兄长,而喜好触犯上级,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级,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和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敬父母、友爱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16)、9曾子曰:“慎终(1)追远民德归厚矣。”
(17)、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欢迎大家收听我们今晚的“小学语文吟诵教学”直播课程。
(18)、 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19)、孔子的祖先本来是宋国的贵族,后因避宫廷祸乱而迁居鲁国。孔子的父亲是一名武士,虽跻身于贵族之列,但地位很低。孔子三岁时,父亲便死去了,他跟着母亲过着贫困的生活。孔子年轻时做过“委吏”、“乘田”一类的小官,但他却把任何事情都办得很好。
(20)、孔子说一个人当父亲死后,三年内都不能改变他父亲所制定的那一套规矩,这就是尽孝了。其实,这样的孝,片面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依从。宋儒所作的注说,如不能无改于父之道,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这样,无改于父之道则成了大的善,否则便是不善。
4、论语学而篇第一原文朗读
(1)、“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2)、 (2)何如:《论语》书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
(3)、译文:孔子说:“学了并不断去实践它,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切磋道德学问,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恼怒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4)、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5)、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6)、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7)、这章翻译成白话文是说,孔子说,年轻人在家要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少说话,为人诚实可信,和本氏族的成员友好的相处,亲近有德行的人。如果这些都做到了,还有精力,就去学习文献。
(8)、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9)、(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10)、 这几句话证明了学问的目的,不是文学、不是知识、而是作人做事。(南怀瑾)
(11)、(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12)、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13)、子夏这个人家里比较贫穷,所以有一回孔子想要跟他借伞,但是又考虑到子夏可能舍不得,因为借一回伞就损耗一回,所以孔子就说不要去跟子夏借伞,这样会让子夏为难的。
(14)、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很少有仁德的。”
(15)、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
(16)、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17)、(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18)、《论语》全文一万六千字,不重复的字一千我儿子六岁前已完整诵读30遍,他已经做到了:轻松认识一千多字;熟悉了近三百成语;形成了一定的文言语感。所以,既然中考不要考《论语》前五篇,那么,退而求其次,初中生重点学完一篇《学而第一》管中窥豹也是好的。
(19)、běnlìérdàoshēngxiàotìyězhěqíwéirénzhīběnyú
(20)、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5、论语学而第一原文诵读教案
(1)、(译文解读)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2)、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 怨。汝知之乎?”
(3)、(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4)、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5)、(译文解读)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是缺少仁爱的。”
(6)、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1)有道(2)而正(3)焉,可谓好学也已。”
(7)、在孔子的观念中,祭祀已经被异化,不单是祭祀亡灵,而是把祭祀之礼看作一个人孝道德继续和表现,通过祭祀之礼,可以寄托和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因此,本章仍是继续深化“孝”这一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论语学而第一完整版精辟87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