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化精髓
1、道教文化精髓中国道教风水
(1)、道家文化如果从养生的角度来看,是对自我锻炼方式的理论与方法所作的深入探索与生动总结。道家更追求的是如何使得生命本质解脱和获得精神的安宁,它更注重精神的超然与人格的独立,渴望人生的自由是其高境界。
(2)、 饮食养生是道教养生的一部分。江西师范大学教授陈金凤认为,在中国传统饮食养生文化的发展史上,道教贡献甚大。道教不仅直接作用于饮食本身,形成了教门内独特的饮食文化,而且广泛影响到中国民众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养生文化。中国民间社会一些有关饮食的民风民俗,或多或少都有着道教养生文化的气息。道教之所以被视为“中国文化的根柢”,也在于道教养生文化深深扎根于中国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这对当今道教的发展,也有启迪意义。
(3)、 道家第一原则:“道法自然”。顺应自然,不要过于刻意,“去甚,去奢,去泰”。人要以自然的态度(三个层面)对待自然,对待他人,对待自我。所以会有“自然——释然——当然——怡然”。
(4)、而人类社会,若亦以“清静”的思想来治世修身,世界将会和谐而太平,人们则会得到更好的休养和生息,生命也将得到升华。
(5)、老子曰:知人的人具有睿智,自知的人算是聪明。能胜人的称得上是有力量,能自胜的人才算得上是强大。因此吕氏春秋先己篇曰:“故胜人者,必先自胜,欲知人者,必先自知”。自知篇曰:“存亡安危,勿求于外,务在自知。……败莫大于不自知。”
(6)、清明节、中元节是祭祖日,祭祖是汉人宣告自己为炎黄子孙直接的方式。
(7)、 道家第五原则:“正言若反”。自然是阴阳对立统一的。“反动”-事物的发展一定是朝相反的方向运动。“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大勇若怯,大智若愚”(智者一定有所不智的地方,该智则智,不该智则不智——有所智有所不智)。“相辅相成”——太极管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对立面的统一)。美国的张绪道(新道家)主张:从相反的角度考虑同一个问题;考虑正反的转化。学会:放弃掉(防止盛极而衰);继续挖潜。
(8)、“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9)、祖天师深刻体悟到生与道的密切关系,赋予“生”以重要意义,并从关怀生命出发,把人的生命提升到与“道”同等的地位。道与生的关系,顺而生之是“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法而从之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返而为之是“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10)、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黄帝内经文化促进会秘书长
(1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2)、因此圣人说:能够承担起全国屈辱的,才能称为一国之主。能够担当国家灾难的,才算是一国之王。真理听起来都不是很顺耳。
(13)、儒、释、道的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都先后宗教化了,由儒、释、道各自的学说、哲理演变成一种宗教理论,从而形成了历史上的儒、释、道三教。在谈儒、释、道文化时,必然与儒、释、道三教相联系,由于这种文化的宗教化长达千百年的历史,谈其文化时,无法从其宗教学说中割裂开来。
(14)、儒释道,儒指的是孔子开创的学派,也称儒教。曾长期作为中国官方意识形态存在,居于主流思想体系地位,其影响波及朝鲜半岛、日本、中南半岛、中亚、东南亚等地区;释是古印度(今尼泊尔境内)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佛教,其实大多为释迦牟尼佛,故又称释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道指的是东周时期黄老道神仙家依据《道德经》(即《老子》)《南华经》(即《庄子》)而长期演变创立的宗教,是中国本土宗教。
(15)、老子曰:话说多了,就会一再遇到无言与对的尴尬,倒不如信守中道而寻找中的的办法。也因此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并无所谓“仁爱”,而是把万物都当作祭祀用的祭品那样用完即扔,莫不相关,任其自然。圣人也无所谓“仁爱”,而把百姓都当作祭祀用的祭品那样用完即扔,莫不相关,任他顺从于道自然发展。认为“希言自然”,少说空话是本应如此的事。重要的是“从事于道者,同于道”,能够得当地把握住中正之道,“允执其中”,顺从于道,才能成大事。所以认为以其多说空话而一再穷尽困窘,还不如信守切中于道的原则而能够真正办实事。
(16)、他笑了笑,开始收拾餐具,一边收拾一边说:天色已晚,我是真的要躺平了,你把单买了,我送你上岸。我一看手表,已经晚上九点多了,于是给了钱。老船夫开始撑船靠岸,在外面叫我:来,出来看看阳朔西街的灯火吧。
(17)、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谢自然是否真的得道飞升我们已经无从查证,然而在那个时代,人们对道教以及道家文化的崇拜性是真实存在着的。平淡生活的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自己内心的信仰,然而人们真实的目标,或许就在身边,就在此刻。
(18)、 道家第四原则:虚其心。道就是虚,去除心中的念想、重重心事就是快乐;即让心虚着,没有心事,才能体验生命的乐趣。虚心:可以学习新知识(更新知识);可以更加包容一切(无成见)。只有虚其心,才能有容人之量。虚心的意义:可以超越自己,否定自己,不断提升自己;虚心是一种美德,——心量特别大,能包容各色各样的人,特别是一些有个性的人才(容人之量,是靠把原有对人的成见、意见、不愉快、抱怨、不满意等等忘却才能达到)。经营智慧:忘却屡屡经验(使自己成功的方法、经验,学习更新的、更好的东西)才能有更适合发展的东西。
(19)、他笑着看着我说:小事你都看不开,还要看开生死大事?
(20)、吕氏春秋先己篇有曰:“故胜人者,必先自胜,欲知人者,必先自知。”自知篇有曰:“存亡安危,勿求于外,务在自知。”
2、道教文化精髓有哪些
(1)、道法自然。适应自然规律,敬畏天地万物;从而达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佳状态。所以,道教对:天地风雨雷电,山川树木江河湖海,花鸟鱼虫等,莫不各封神名。
(2)、这就是“二生三”中的“三”,也就是“和气”。
(3)、他说:纵情驰骋本无对错,英雄豪气更无争议,无论是什么,只要你一旦在心里给他们装上光环,焊接牢固,装上螺丝钉,再镶嵌金框,当做金科玉律,那就麻烦了。
(4)、道家崇尚自然,主张遵循客观规律,人应法天、法地、法自然,即“道法自然”。
(5)、中华传统文化“道”“儒”“释”各有特点,但三家之间有着彼此互补的作用,所以一直有“道治身,儒治世,佛治心”的说法。
(6)、近几年,社会上出现“养生热”,道教养生受到误读,“养生大师”“养生讲堂”“养生班”满天飞,乱象丛生。在与会人士看来,道教养生文化的健康发展需要受到重视。
(7)、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转发者···
(8)、我说:为什么呢,我想不通啊。穷还会比富好吗?
(9)、他笑着看着我说:小事你都看不开,还要看开生死大事?
(10)、金刚墙:在地面上插一圈铜钱,和往常不同,铜钱要竖着插在地里,茅山术中称其为“金刚墙”,实际作用很简单,驱鬼要用属阳的材料,而子时以后地阴上行,阴阳相冲则会形成“黼气”,而“金刚墙”的作用就是避免四周的地阴因“黻气”而骤聚于中。
(11)、道家的思想精髓:天人合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不强求、不逆天。道家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12)、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排斥人的一切欲望、排斥外界事物给人带来的诱惑。且“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通过柔弱无为、虚静自守来排斥干扰,以达到返朴归真的目的。
(13)、对于谢自然的言论,人们议论纷纷。有的人十分崇拜谢自然,因此对她的话语深信不疑,有的人则持有怀疑态度,人的生死本来就难以掌握,即便是修习道教的人也无法预测自己的命运。
(14)、我吃了一口小鱼,味道真的很鲜美。那些小鱼才一寸长短,但老人家烹煮出来完整,又入味又好吃。也不容易。
(15)、我一看那船夫,大概七十左右,慈眉善目,看着不像个坏人,心想船上吃饭岂不更好,于是应允上船。那船不大不小,刚刚能坐三两个人。老船夫把刚打上来的一网鱼拿给我看,示意是新鲜刚打的,然后放走一半到江里,拿另一半煮了给我吃。
(16)、世界上水是柔弱的,但是它无坚不摧,没有什么能够胜过它,替代它。
(17)、道教是以“道”为高信仰的、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本土宗教,是中国人的根蒂,是东方科学智慧之源。
(18)、他说:不是退路和余地,而是搞清楚这个事情,我每天打鱼,每一网下去我都是很用心地去对待和享受,但我永远不执于它的多少。即使捞上来一条都没有。就像这样,我已经在漓江上坚持打鱼十年了。一件事坚持十年,总算有点豪情壮志吧。
(19)、道家是两头堵——什么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什么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什么道可道,道。什么名可名,名。什么无为就是无不为。反正是这样说也行,那样说也管。怎么说都有理。其实就是朴素的辩证法。这就叫“出世”,道家是万事想得开。
(20)、第二个层次: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这其实就是在生活层面问题解决方案。
3、道家渡人语句
(1)、唐朝时期人们对谢自然存在深信不疑,《东极真人传》《谢自然传》等文学作品都对谢自然的一生与得道飞升的场景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人们相信谢自然是真实存在着的,与此同时,人们也对谢自然得道飞升的事情也十分确定。
(2)、他说:子女都在外面工作,我也有个房子,但老婆走了很多年了,我不愿住在里面闷着,就自己每天在船上住,人生无非就是一艘小船飘来荡去嘛。
(3)、我猛然一惊:如此,要做事成事,发展好自己,就不能逞英雄豪气,纵情驰骋吗?
(4)、老子认为,不违反自然规律恣意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是办不成的,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把握了世间万物之规律,就可以勤于指导实践,而不是纸上谈兵。
(5)、古中国的祭祀有严格的等级界限:天神地祇只能由天子祭祀,诸侯大夫可以祭祀山川,士庶人则只能祭祀自己的祖先和灶神。
(6)、然后放手去干,真的遇到变化了,马上随缘适应。苏东坡就是这样,既可以在朝廷干大事,也可以去黄州吃红烧肘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些不是靠硬钢可以做得到的。
(7)、“道”的意义不仅在于自然生态和谐统更在于人与宇宙的和谐统在于生命的主体和自然的客体在生态学和美学基础之上,实现“天人合一”的生态美的合理结合。
(8)、偶从某人qq签名看到这首诗!此人可谓深得道家思想精髓!道家形式上是禁欲主义的,实质上是享乐主义!道家所谓天界、仙、仙境全是追求享乐、自由任意和逍遥的产物!道家思想精髓在“逍遥”二字!世间禁欲仅仅是为达到出世间更大的享乐和逍遥而已!这也就是为什么《聊斋志异》之“白于玉”篇中,主人公吴青庵随白于玉游览月宫仙境后,回来放弃了世俗仕途和“成家立业”的追求,而去深山修仙去了!道家看破红尘是为了高于红尘的享乐!高于红尘的享乐,对此早期先民就有描绘!《列子·周穆王》中,西极之国“化人”(化乃“出神入化”之意)来,向穆王展示各种神力法术,穆王敬之若神,将他自己华贵的宫室、精美的御膳、绝色的妃嫔让给“化人”享用,奈何“化人”认为这些与他来之国相比,都显得卑陋、腥膻、丑恶不堪,于是带周穆王游览西极仙境,使得在中土享尽极乐的周穆王到那之后,竟“居十数年不思其国”“意迷精丧”,“乐不思周”!道家这种思想在春秋战国时已初现端倪,当时道家已分好多派,俱与其国其地的主流派别融合,比如庄列派,主张齐一万物,“物化”消融,至无心之境,摆脱一切(伦理)束缚和差别,这有点类似佛教“中观”学说,“中观”学派是暗含纵欲主义的!比如龙树和鸠摩罗什,都可谓僧人中的另类,纵情酒色同时仍宣扬佛学!黄老派主张身国同治,无所作为,无所不为!杨朱派则主张全生避害、为我贵己!!而在齐燕,又因为齐地商业发达,齐人重实际黜(楚地)玄想,道家便与当地的阴阳家、方士结合,给道家理想之境(逍遥之境)增加了更多享乐的因素,创造了长生不老的仙人神话和东方十洲三岛的仙界神话,诱导人去追求!
(9)、然后放手去干,真的遇到变化了,马上随缘适应。苏东坡就是这样,既可以在朝廷干大事,也可以去黄州吃红烧肘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些不是靠硬钢可以做得到的。
(10)、将欲取之,必先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11)、中国传统社会讲究风水。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李涛以南宋西湖周边道教御园与西湖十景为例,说明中国古典园林建造布局有“道通天地”“得位当时”的阴阳、四季观念,以及山石“通天”、水住“气聚”的山水间修行智慧。宋代以来,无论皇家还是私家园林,道观或是文人园林,其规划多去写意道教天界的琼岛瑶台、阆苑仙宫,既为灵憩诉求,也为藏风纳气;既为观想修行,也为引凤栖真。
(12)、他说:不是退路和余地,而是搞清楚这个事情,我每天打鱼,每一网下去我都是很用心地去对待和享受,但我永远不执于它的多少。即使捞上来一条都没有。就像这样,我已经在漓江上坚持打鱼十年了。一件事坚持十年,总算有点豪情壮志吧。
(13)、我心里想:你懂个鬼,你在江上卖几条小鱼,打上来还放一半,你懂啥豪情壮志。但我口里说:依你老人家说,什么是真豪情真壮志?
(14)、有这样一名女道士,她一生信仰道教,虔诚地追寻自己内心的向往。在65岁的时候她宣布:9月9日我将得道飞升,数千人前来围观,这名65岁的女道士后来如何?
(15)、绿皮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16)、我忽然也觉得这老人家有点点道理,于是问他:我这种年纪,当然就是纯刚,我本身性格也纯钢,我很喜欢和人抬杠,遇到我看不惯,我觉得不对的事情,我必须去指出来,我必须抬杠。不然我睡不着觉。做事也是这样,我必须一上手,就做到好,望着高的山顶去攀登。
(17)、2“因缘”。在对儒释道的研究中,大家有一个共识:儒释道在两千多年中相融相济,携手并进; “君子动口不动手”,在辩论中学习了对方,丰富了自己,才能把中国的儒学、佛学、道学都 推进到了世界思想和哲学的顶峰。
(18)、我们日常的生活状态,就是不甘不愿,同时自怨自艾,对自己不满意,对环境更不满意,这里面核心的是不能真正接纳自己、接纳他人、接纳环境。“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如果生活无论面对任何状况,内在都是心甘情愿的状态,这样的接纳心态,一切问题就不再是问题——天上飘过五个字:那都不是事儿!
(19)、八阳阵:八阳阵又称“金钟罩”,是一种防止恶鬼或畜牲冲体的阵法,有点类似于借阳,当八个活人站在阵眼上时,每个人都拥有整个“八阳阵”的力量,等于说是用八个人共同的阳气来守护这八个人。
(20)、儒释道为古代中国早的世界文化视野范围观,以释为代表的印度文化圈,是大中华文化圈范围外众多外来文化中离中华近,接触早的文化,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地球也如同一个小村落,更多优秀的文化呈现在世人前,取长以补短,万物以冲和,方为中华之真精神,世人之福气。道根儒茎佛叶花,三教本来是一家。
4、八字看你适合学道还是学佛
(1)、道教表现出热爱生命的精神追求,也因此在历史上形成了丰富的养生思想和实践。
(2)、第世界的本质或世界之所以然,也即世界面貌(世界的具体现实性)的决定力量,
(3)、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教义,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那时天色已晚,漓江上伸手不见五指,旁边山峦起伏黑乎乎,和白天的秀丽相比有点吓人。我和他攀谈起来,原来老船夫以前是小学老师,退休后就在这里弄一条小船,卖点小鱼,偶尔请客人上船体验赚点钱。
(5)、所以,学道信道之人,首先要学知清静,以常清静为行为标准,才能实现修行而得道的追求。
(6)、谢自然的母亲是名门望族的千金小姐,因此谢自然从小就被家人捧在掌心中宠爱。尽管唐朝的道教颇受重视,但是谢自然的母亲十分向往佛法,于是在谢自然很小的时候就将她送到了尼姑身边修行。然而谢自然并不喜欢佛法,在佛教修行上也一直没有巨大的突破。谢自然的母亲起初认为谢自然跟随的尼姑修行不高,于是就为她换了一个老师,然而谢自然始终对佛法十分冷漠,谢自然的母亲终不得不放弃。
(7)、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始源於黄帝,集大成於老子,发扬於张道陵天师,对中华哲学、文学、科技、艺术、音乐、养生、宗教、书法、美术、体育、史学、商业、军事等等影响极为深远。
(8)、谢自然口中的那个羽化成仙的日子终于来到了,千万人聚集在一个地方,目睹了谢自然整个的飞升过程。历史资料记载:临升天时,书于堂之东壁云:“寄语诸眷属,莫生悲苦,可勤修功德……”谢自然在临近升天的时候在东面的墙上写下了一段话,她将这段话送给世间芸芸众生,不要悲伤,一定要勤加修炼,积攒功德……
(9)、释艮阵:“艮”,是八卦之代表山,也有坚强或坚硬的意思。在《众阁真言》中,山是很特别的东西,即为纯阳,又纳至阴,虽说山中的阳气要远远大于平原地区,但山中的阴气亦要比平原地区要强上不少,《茅山术志》有一大章便专门介绍对付山中恶鬼的方法,这“释艮阵”便是其中之一。顾名思义,“释艮阵”便是稀释山中恶鬼力量的阵法,在山中恶鬼出没的地方,都是阴气聚集之所,这“释艮阵”要首先用纯阳的东西摆出一个“拔阴斗”,把地下蕴藏的阴气吸出来,把患者摆在阵眼上,地下的阴气便会在患者身体上逐渐聚集,即使身上的东西再厉害,这地下源源不断的阴气也有超过他的时候,一旦地下阴气超过了患者身上的东西,那东西便会认为有来头更大的同行要占据这个身子,识相的就得乖乖走人。
(10)、但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思虑欲念不断萌生,再加上社会环境的不同影响和情色财货的诱惑,不断地消耗掉人原有的生命元真,也蒙迷了原有的纯朴天性。
(11)、道教养生资源可以用来助力养老事业。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教授张志鹏认为,面对老龄化社会,越来越多的养老事业需要有社会组织来进入。具有独特养生资源的道教组织,显然能够成为养老事业的积极参与者。一方面发挥道教养生资源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彰显道教组织在服务社会中的价值。
(12)、从“神仙不死”的长生追求出发,道教建立起“我命在我”、“神仙可学”的生命主体论,主张发挥主观能动的作用,奋进不息,无畏拼搏,直至到达长生不死的理想境界。
(13)、第一个层次: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这其实就是身体层面的问题解决方案。
(14)、我一看那船夫,大概七十左右,慈眉善目,看着不像个坏人,心想船上吃饭岂不更好,于是应允上船。那船不大不小,刚刚能坐三两个人。老船夫把刚打上来的一网鱼拿给我看,示意是新鲜刚打的,然后放走一半到江里,拿另一半煮了给我吃。
(15)、《庄子》这本书很厚,同时也很薄,因为他的核心思想就是《道德经》的延伸,更加侧重管理者的内心修养。管理者能像天地大道(天地运行规律)那样,尽职尽责、忠于职守、内心虚静,对待天下百姓公平公正、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天下百姓谋福祉,认真履行天下苍生赋予的神圣职权,天下哪来的社会动荡啊!天下哪来的朝代更替啊!看看历史就会知道,朝代更替的根源在于管理者自身,不在天下百姓。管理者公权私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管理者来说是严重的失职。
(16)、儒家的思想精髓:入世、治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们的楷模。儒家讲的是人与人的关系。
(17)、老子曰:不违反规律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是不能做好的。老子还说:“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也就是说管理者治理企业,不可以违反规律妄为滋事,如果管理者经常大胆妄为,不断滋事以彰显自己的权势,企业就难以治理。老子总结说“为无为,则无不治。”管理者的行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不恣意妄为,要实事求是地寻求现实可行的道路,才能“无不治”。
(18)、 一提起道,我们就会想起无为二字,但实际上,道家文化是能针砭时政的,16句话能代表道家文化的思想,其中大半是对人性社会的批判。
(19)、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20)、道教的清静教义,与浊动相互化和对应。道以其清静的本性来化生和养护万物,从无想过自己应该得到什么回报或想得到什么,无欲以待万物。
5、道教的精髓
(1)、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分四象,四象分八卦,一卦变八卦,八八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
(2)、近几年,社会上出现“养生热”,道教养生受到误读,“养生大师”“养生讲堂”“养生班”满天飞,乱象丛生。在与会人士看来,道教养生文化的健康发展需要受到重视。
(3)、几个小时前我才从那团热闹中走出来,却依然带着那团热闹的聒噪,现在离得它远远的看着它,才明白我与它的真正关系。
(4)、 道家第三原则:“清静为天下”清静之道,自然之道。“处无为之事,行无言之道”高明的管理者要懂得:“不言之教”,有时无声胜有声。“治大国若烹小鲜,不可烦,不可挠;烹小鲜者不可挠,治大国者不可烦,烦则人劳,挠则鱼烂”严子陵:“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5)、试想一下,老子的这种顺应自然的观点,不正是今天我们追求事半功倍的人性化管理之精髓吗。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道教文化精髓有哪些精辟8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