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默生论自然中英对照63句(爱默生论自然)

爱默生论自然

1、爱默生论自然读后感

(1)、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抽丝剥茧之前,先来看看爱默生对“自然”作何定义。在自然语言与爱默生系统的学术语言中,“自然”的两种含义相通又甚是不同。“自然,从常识角度看,它是指人类未曾改变的事物本质,诸如空间、空气、河流、树叶之类。”(5)而着哲学层面上的爱默生的“自然”,则是一种“非我”,这种“非我”不仅仅是我以外的他者,亦包括“我”自己的身体。从上文提及的宇宙定义也可以看出,自然与心灵是分立的二元,这之中的关系在下文中将慢慢探讨。

(2)、如果说18世纪产生了自然文学的主题、文体和风格的奠基人的话,那么19世纪则出现了自然文学的思想与内涵的奠基人。以托马斯·科尔的《美国风景散论》及爱默生的《论自然》等作品为例。科尔在《散论》中所得出的结论是:美国的联系不是着眼于过去而是现在和未来。如果说欧洲代表着文化,那么美国则代表着自然。生长在自然之国的美国人,应当从自然中寻求文化艺术的源泉。正是基于这种思想,科尔创建了美国哈得孙河画派(TheHudson River School)并将“以大自然为画布”作为宗旨,从而使该画派的作品与美国自然文学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就爱默生而言,他的第一部作品便是《论自然》。他改良了爱德华兹的观点,明确指出“自然是精神之象征”。他的观点极大地影响了同代、后代乃至当代的自然文学作家,成为自然文学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使“研习自然”和“认识自我”成为美国自然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

(3)、自然之美亦可成为一种智力的对象。上帝使得万物井然有序,而人类正在通过智力努力搜寻这种秩序。思想与行动的力量仿佛在接递,只有完全实施其中一种活动才能导致另一种的完全实施。故而,美需要“智力的理解与追索,紧随其后,也需要行动力量的追索与探查”而这一切费劲气力地在心灵之中改造自然美的运动,并不是毫无目的性的,而是为了新的创造。随后,爱默生大谈了艺术,其以微缩的形式作为大自然的结晶或表现。每一个单体之所以为美,乃是因为它在人们的理想之中是作为一个凝聚世界光彩的焦点而存在的,其身上暗示着宇宙的优雅。“在艺术中,大自然通过人的意志发挥作用,而人本身又充满着自然初造化之美。”(21)

(4)、夕阳是时间的翅膀,当它飞遁时有一刹那极其绚烂的展开。于是薄暮。

(5)、②(增译)和谐(为了凸显出“round”的类比关系,一个球体本身就是和谐圆润的,这里又说自然是美的,那么美的一般都是和谐的,所以说“和谐如球体”)

(6)、可以说,当代自然文学,既继承了浪漫主义和超验主义的传统,又具有浓郁的现代色彩。从当代美国自然文学作品中,我们很容易看到浪漫主义和超验主义的影响,如对自然的崇尚与赞美、对物欲主义的鄙视与唾弃、对精神的崇高追求与向往。然而,由于当代自然文学兴起的时代,是人类社会进入高科技的时代,所以也难免附着某些现代与后现代主义的色彩,如无视偶像与蔑视、对自然既敬畏又怀疑的不确定性、某些作品中所显示的多种拼图的状况以及分界模糊的现象等等。然而,它既不是浪漫主义的再现,也不完全等同于后现代主义流派。它具有对传统的超越性,这是时代使然,也是无须多加证明的。

(7)、煊红的夕照把江水染成瑰丽的金波,在水天相接的抖动着碎金子似的海面上,飘来几只归舟。这时候,夕阳已经衔着山巅了,西面的半边天空,像起了大火球似的,燃烧着一片血红的晚霞。

(8)、古希腊人称“世界”为“考斯莫斯”,有“美丽”之意。世间万物皆由“美丽”构成,或者说,人眼构筑形态之力量如此强大,天空、山峰、树木、动物等自然基础形态使我们怡然欣喜,亦使我们因其形态、色彩、动感、搭配组合而心境愉悦。这一切似乎部分地归功于眼睛自身,它才是出色的艺术家。

(9)、⊙投稿:请发E-mail:939666567@qq.com,公益平台暂不设稿酬,要求内容健康,有一定可读性;

(10)、任何事物,即使再肮脏污浊,强光之下也不失秀美优雅。光线刺激到人类感官,像时空一样无限延展,散入四方,世间万物都因此欢乐。就算是死尸也有一种生命凋零的美。

(11)、Bythemutualactionofitsstructureandofthelawsoflight,perspectiveisproduced,whichintegrateseverymassofobjects,ofwhatcharactersoever,intoawellcoloredandshadedglobe,sothatwheretheparticularobjectsaremeanandunaffecting,thelandscapewhichtheycompose,isroundandsymmetrical.Andastheeyeisthebestcomposer,solightisthefirstofpainters.

(12)、(4)(主句)theprimaryformsgiveusadelight...

(13)、本文发表于《文艺报》2019年12月11日5版

(14)、thelawsoflight:光线法则、规律

(15)、(1)(主谓宾)thestimulusandasortofinfinitudemakeallmattergay

(16)、Eventhecorpsehasitsownbeauty.——(增译——凋零的美)这句需要讨论,因为如果直接说(尸体有自己的美)会很奇怪,会让人感觉(全文优美的氛围完全被破坏掉了),所以只有增译(生命凋零之美)才能让这篇文章、这一段的氛围保留。

(17)、分享|穆旦译奥登|哈金写鲁迅|杨燕迪谈罗森

(18)、Butbesidesthisgeneralgracediffusedovernature,almostalltheindividualformsareagreeabletotheeye,asisprovedbyourendlessimitationsofsomeofthem,astheacorn,thegrape,thepine-cone,thewheat-ear,theegg,thewingsandformsofmostbirds,thelion’sclaw,theserpent,thebutterfly,sea-shells,flames,clouds,buds,leaves,andtheformsofmanytrees,asthepalm.

(19)、因此,爱默生由衷地钦佩“在树林中养育大的诗人、演说家”,因为,“他们的感官只是年复一年由美丽而顺其自然的变化滋养着,不带任何刻意的安排——在城市的喧闹或政治的喧哗中间,他们也不会完全失去自然的教诲”。而爱默生本人也在体验这种充满自然气息的语言。他在另一篇文章《论自助》(Self-Reliance)中写道:

(20)、(5)(删减)(inandforthemselves)因为它们/为了它们

2、爱默生论自然中英对照

(1)、①(直译很奇怪)眼睛把世间万物荣和城一个球?

(2)、目前,自然文学仍处于一种发展状态,各种新的名称也不断出现。除了自然文学之外,又出现了环境文学(Environmental Literature)和生态批评(Ecocriticism),但它们的宗旨和主题大致相同,同属一个思想创新领域。当然,对自然文学是否已进入文学主流的问题,批评界仍有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文学已经有了它一脉相承的辉煌历史、富有活力的现在与充满希望的未来。

(3)、世界是一个棋盘,宇宙现象是棋子,赛棋规则就是我们所称的自然界规律。——(英国)赫胥黎《美丽新世界》

(4)、自然带给人崇高感,重唤人类智慧,产生欢愉、以其完整统一性生发诗意。真正的自然之美虽不是至高无上的,但它是人类恢复健康、发现自我的灵丹妙药,也是美与人意志的混合物,还是人类的智力对象,是宇宙优雅之焦点。与此同时,人在这二元关系之中并不是全然消极的,反倒处处留下身影。人以其意志活动的在场与眼睛的塑造力使自然显现美,作为上帝庄园的客人,人又在自然中重寻理智与信仰,更通过消解自我的形式追求纯粹的意识活动,追求理性。而在荒野之中,人得以获取更完善的道德,亦得以更贴近地认识上帝。人的心灵一旦与自然处于和谐状态,欢愉的心情以及伴其所生的一股力量便自发自在地作用于人。

(5)、△SnipeShootingfromtheseriesLifeandLandscapeontheNorfolkBroads,18PeterHenryEmerson

(6)、(1)(直译)没有任何事物如此之肮脏发愁以至于强光都无法让其美丽

(7)、但是,这是一种整体性的美,散遍于自然,使几乎所有个体都赏心悦目。这一点有据可依:人类一直在模仿一些事物,如橡子、葡萄、松果、麦穗、鸡蛋、大多数鸟类的翅膀和外形、狮爪、蛇、蝴蝶、贝壳、火焰、云、花蕾、树叶,以及诸如棕榈树等树木的外形。 

(8)、每一种自然事实都是某种精神事实的象征。自然界的每一种景观,都与人的某种心境相呼应,而那种心境只能用相应的自然景观做图解。发怒的人是狮子,狡猾的人是狐狸,坚定的人是岩石,博学的人是火炬。……那将地球包含其中的蔚蓝的天空,那带着永久宁静的天空,那充满着永恒轨道的天空是理性的典型。

(9)、它比附近天空中的任何一个星星都亮,不论你在哪里,都很容易找到它。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

(10)、其次,自然文学渗透着强烈的“荒野意识”。在自然文学中,对荒野的看法和认识贯穿始终。爱默生指出:“在丛林中我们重新找回了理智与信仰”;梭罗声称:“只有在荒野中才能保护这个世界”;缪尔认为:“在上帝的荒野里蕴藏着这个世界的希望”。利奥波德把从荒野中得到的精神享受视为一种比物质享受更胜一筹的高质量的生活,是一种像言论自由一样不可剥夺的人权。艾比则把荒野视为用以对抗文化的疯狂行为的缓冲地带。另一位美国自然文学作家奥尔森认为,我们每个人的心底都蕴藏着一种原始的气质,涌动着一种对荒野的激情。在自然文学的“荒野意识”中,包含了理性与感性的双重成分。就理性而言,荒野是人类的根基,是使现代人意识到他与自然界关系的提醒物,只有保持土地的健康,才能保持人类文化的健康。就感性而言,荒野寄托着一种情感,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因为心灵格外需要野生自然的滋润。“宁静无价”或许是身处物欲横流、动荡不安的现代社会中的自然文学作家对“荒野意识”精辟的诠释。

(11)、这也是一部爱默生在研习大自然中解读大自然的著作。从现代的眼光来看,《论自然》所关注的是自然与心灵、自然与文化及自然与美学的问题。也就是说,是用人的灵性来解读大自然。在西方文明的传统中,人们总是倾向于把精神与物质、自我与环境、人与自然分隔开来,区别对待。爱默生则大胆地与传统的清教决裂,冲破了长期以来隔离自然与文化、世界与精神的栅栏,他在《论自然》中公开宣称:“自然是精神之象征。”

(12)、马玉凤,陆杰荣.“自然是外化的心灵,心灵是内化的自然”——爱默生自然观解析(J).世界哲学,2013(6):146-1

(13)、Unaffecting:无法感动人的(语境近义表达转化——无法激起心中波澜)

(14)、第四类是正午抒怀,他们拥有和关注的是眼前阳光明媚的时光。

(15)、7 布罗茨基诗歌三人谈:“它在我们中间寻找骑手”

(16)、对此,爱默生的同代人,作家威廉·亨利·钱宁(WilliamHenryChanning)有所描述。他在一篇评论爱默生的文章中谈到有四类作家:

(17)、尽管他(爱默生)并没有具体地写有关自然环境的论著,但是他却率先激起了美国自然文学初的浪潮:梭罗、约翰·巴勒斯、约翰·缪尔、玛丽·奥斯汀。

(18)、(1)(直译)正如被后边那一大句话证明那样...这样好奇怪,,

(19)、当我们在这个意义上谈起自然时,我们头脑中有种明确的但也是极其诗化的认识。我们指的是多种自然景物所组成的整体印象。正是这一点,把伐木机中的木材与诗意的树木区分开来。今天早上我看见的迷人的风景,无疑是由二三十个农场组成的。这一块儿是米勒的,那一块是曼宁的,但他们谁也不拥有这一片风景。大地之上有一种财产,只属于那些眼睛能组合起这一切而看见整体的人,那就是诗人。这是这些人的农场中美好的部分,尽管如此,他们的地契合约对此却没有任何意义。

(20)、或许,正是从爱默生把像万花筒般的自然景观作为精神的象征和自然之书的比喻之中,后来的美国自然文学作家汲取了人类文化应当建立在自然基础之上的灵感。爱默生在自然中的追求,基本上仍是一种精神之追求,对他而言,理智和心灵都需要荒野和乡村的景色来滋润。他在《论自然》中写道: 

3、爱默生论自然翻译

(1)、忽然,迎面升起一轮红日,洒下的道道金光,就像条条金鞭,驱赶着飞云流雾。海面上跃出一轮红日,鲜艳夺目,海空顿时洒满了金辉,海面由墨蓝一变而为湛蓝。

(2)、瞧,田野是金黄的,场地是金黄的,群山也是金黄的。冬天的太阳像月亮一样苍白无力。

(3)、晚云飘过之后,田野上烟消雾散,水一样的清光,冲洗着柔和的秋夜。柳树在路边静静地垂着枝条,荫影罩着蜿蜒的野草丛丛的小路。

(4)、任何事物,即使再肮脏污浊,强光之下也不失秀美优雅。光线刺激到人类感官,像时空一样无限延展,散入四方,世间万物都因此欢乐。就算是死尸也有一种生命凋零的美。

(5)、Thereisnoobjectsofoulthatintenselightwillnotmakebeautiful.Andthestimulusitaffordstothesense,andasortofinfinitudewhichithath,likespaceandtime,makeallmattergay.Eventhecorpsehasitsownbeauty.

(6)、Thereisnoobjectsofoulthatintenselightwillnotmakebeautiful.Andthestimulusitaffordstothesense,andasortofinfinitudewhichithath,likespaceandtime,makeallmattergay.Eventhecorpsehasitsownbeauty.

(7)、我们可以说,在自然中寻找自我是爱默生的基调。爱默生把自我与自然联系在一起。自然的时光和情感的时光结伴而行,自然的四季与心灵的四季齐头并进。在《论自然》中,爱默生展现了一幅与自然中的一天相应的心灵地图:

(8)、Bythemutualactionofitsstructureandofthelawsoflight,perspectiveisproduced,whichintegrateseverymassofobjects,ofwhatcharactersoever,intoawellcoloredandshadedglobe,sothatwheretheparticularobjectsaremeanandunaffecting,thelandscapewhichtheycompose,isroundandsymmetrical.Andastheeyeisthebestcomposer,solightisthefirstofpainters.

(9)、尽管爱默生呼唤人们用一种新目光看自然,要人们从自然中寻求精神和自我,但他对自然的态度并非盲目的崇拜。他对自然采取了一种有节制的态度,保持着一种守望者的距离。安·罗纳德(Ann Ronald)认为:

(10)、正是爱默生关于将大地视为文本和圣物的观点标明了他在美国文学中所处的地位……

(11)、Bythemutualactionofitsstructureandofthelawsoflight,perspectiveisproduced

(12)、舒奇志.二十年来中国爱默生、梭罗研究述评(J).求索,2007(4):225-2

(13)、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WaldoEmerson.1803年5月25日-1882年4月27日),生于波士顿。美国思想家、文学家,诗人。爱默生是确立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美国前总统林肯称他为“美国的孔子”、“美国文明之父”。1836年出版处女作《论自然》。他文学上的贡献主要在散文和诗歌上。1882年4月27日在波士顿逝世。

(14)、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是依照规律运作的。——(德国)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15)、凉爽清明的秋夜里,明亮而发红的火星在星空中为我们增添了不少的光彩和趣味。近来每晚八点钟以后,火星就从东南方的地平线升起。

(16)、说真的,几乎没有几个成年人能够亲眼看到自然。大多数人不会去盯住太阳细看。至少他们是一掠而过。太阳仅仅照亮成年人的眼睛,可它却一直透过孩子的眼睛照亮他的心灵。热爱大自然的人是那种内外感觉仍然协调一致的人,他在成年之后依然保持着孩童般的纯真。他与天地的交流变成了他每日食粮的一部分。面对自然,他胸中便会涌起一股狂喜,尽管他有自己的悲哀。大自然说──他是我的创造物,虽然他有种种无端的悲苦,总是高兴和我相处的。并非只有太阳与夏季是令人愉悦的。每个时辰、每个季节都会产生它独有的喜人之处。这是因为,每个时辰、每种变化都配合并导致一种不同的心灵状态,从静寂无声的中午,直到夜幕沉沉的午夜。大自然是一台背景,它既可做喜庆场合的陪衬,也同样能衬托悲哀的事件。当我身心健康时,空气中都弥漫着善意与美德。穿越空旷的广场,脚踩积雪的水坑,时值黎明前夕,天空布满云层──此时我心中虽然没有一点有关好运气的想法,但是我经历了极度的喜悦。我高兴到了恐惧的边缘。①

(17)、(2)(指代)they指的是(theparticularobjects)

(18)、投稿邮箱:wenyibaoczy@1com

(19)、随后,爱默生提出了自然美的“完满充分取决于一种更高级的精神因素”,且那种让人真心热爱的美,是一种“美与人类意志的混合物”这一重强调倒是再度回应了前文中所讨论过的“我的在场使自然完满”。此处,爱默生极具技巧地将人类壮举与自然壮美分置。自然既然是“非我”,即使我有何壮举,那必定是作为主体的我对非我的存在做了某些事,也就是通过“我”和“非我”的交流、糅合方能完成的,于是我和自然便被纳进了同一个逻辑的相框之中。时间、地点、人物,一件壮举自然会有壮美的自然布景,壮美的自然之中定会有非同凡响的壮举生发。因为当人们的思维在定义何为壮举何为壮美之时,早已无法逃脱将人、事、景统统予以考虑的习惯,而这种习惯正是人类思维系统性、全面性与灵活性的一个体现。然而在爱默生笔下,进一步提出了自然对人予以恩惠,无私地愿意帮助人们思想开阔宏伟,又提出了强人与奇才除了人和更能够得到天时与地利。

(20)、值得一提的是,张爱玲曾译介爱默生的散文,这是她一生著作中真正的异数,有人推论,这是在颓靡之风中浸淫日久的张爱玲,在借爱默生的作品“补气”,毕竟,正如与爱默生同时代的一位作家所言:

4、爱默生论自然第一章翻译

(1)、爱默生在导言中写道,“先人们同上帝和自然面对面地交往,而我们则通过他们的眼睛与之沟通”并抛出一种诘问,即我们难道不该同样地“保留一种与宇宙的原始联系”(3)吗?出于哲学的考虑,他又将宇宙的组成剖为“自然”和“心灵”这便牵引出一层理想的复杂关系:我们越过先人的藩篱,发掘自身的洞察力,用自己的眼睛塑造历史与宗教,感知自然能量,直面上帝和自然,并保留一种与自然和心灵的原始联系。这其中不仅强调了自然对人的作用,亦提出了人类心灵在自然力量之下的内在观照的必要性。

(2)、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以及对真理和美德的热爱,会使人们以焕然一新的目光来解读自然的文本。我们将逐步理解自然的永恒之物的根本意义,直至整个世界成为一本向我们敞开的书,而它的每一种形式,都将显示出其隐含的意义和终的目标。

(3)、选自《论自然·美国学者》,爱默生著,赵一凡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爱默生论自然中英对照63句(爱默生论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