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成语及出处
1、论语中的成语以及出处
(1)、(出自)《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逐事不谏,既往不咎。”
(2)、出处:《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出自)《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4)、出处:《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5)、出处:《论语·子张》:“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6)、(解释):空空:诚恳,虚心。原形容诚恳、虚心的样子。现形容一无所有。
(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8)、(解释):用来表示极度、、淋漓尽致地意思。
(9)、(解释):沽:卖。等有好价钱才卖。比喻谁给好的待遇就替谁工作。
(10)、(出自):《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1)、(解释):信:守信用;果:果断,坚决。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
(12)、(解释):为: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聪明的。指做学问态度要端正,也指做人要诚实。女:同“汝”,你。
(13)、(解释)虑:考虑;忧:忧愁。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表示看事做事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
(14)、(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5)、(出处)《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16)、解释:屏气:暂时抑止呼吸;凝神:聚精会神。
(17)、(解释)用来表示极度、、淋漓尽致的意思。
(18)、(解释):蔽:遮,引伸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
(19)、(解释)活着受人尊敬,死了使人哀痛。用以赞誉受人崇敬的死者。
(20)、原句:《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2、论语中的成语及出处
(1)、(解释):血气:精力;方:正;刚:强劲。形容年青人精力正旺盛。
(2)、(出自)《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3)、出处:《论语·里仁》:“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4)、出处:《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5)、(出自):《论语·子罕》:“后生可畏”宋·朱熹注:“孔子言后生年富力强,足以积学而有待,其势可畏。
(6)、(出自)《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7)、(近悦远来)使近处的人受到好处而高兴,远方的人闻风就会前来投奔。旧指当权者给人恩惠,以便笼络人心。、(出处)《论语·子路》:“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悦),远者来。’”
(8)、颜回和子夏听后对视片刻。颜回说:“只见到门,而不深入到里边,不能知道那里面深藏着的精微奥妙啊。”子夏向孔子深施礼说产先生的话,弟子受益匪浅,我当专心深入学问的大门之中,探询事物的精微奥妙之所在。”
(9)、(出自):《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10)、(释义)原意是为了仁,不谦让。现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勇敢地承担起来,决不推让。
(11)、出处:《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2)、(举一反三)反:类推。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出处)《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3)、“文质彬彬”可以从写作、艺术、审美的内容和形式、内在美与外在美、质朴与文饰等各个方面来理解和发挥。
(14)、解释: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15)、(释义)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举止文雅,态度从容。
(16)、(解释)三个月之内吃肉不觉得有味道。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记了其它事情。也借用来形容几个月不吃肉。
(17)、(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出处)《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18)、(解释)敏:聪明;好:喜好。天资聪明而又好学。
(19)、解释: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此外也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常用来比喻做事情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20)、(出处)《论语·季氏》:“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3、论语里的成语及出处
(1)、出处:《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2)、(出自):《论语·宪问》:“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3)、原句:《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出处)《论语·为政》:“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5)、(多闻阙疑)——闻:听;阙疑:有疑问的地方要保留。虽然见多识广,有不懂之处,还应存有疑问。指谦虚谨慎的治学态度。
(6)、(解释):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7)、出处:《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8)、(解释)是:这个;孰:那个。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
(9)、(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便勇敢地去做。(出处)《论语·为政》:“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10)、(出自):《论语-颜渊》:“商闻之矣,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11)、(解释):沽:卖。等有好价钱才卖。比喻谁给好的待遇就替谁工作。
(12)、(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3)、(出自)《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14)、原句:《论语·为政》:“举枉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15)、(解释):中:正对上。指一说话就能说到点子上。
(16)、(出自):《论语·雍也》:“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17)、(出自)《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18)、(出自):《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19)、解释:四体:指人的两手两足;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
(20)、(解释)天:天命,命运;尤:怨恨,归咎。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报怨天,责怪别人。
4、论语中的成语及出处有哪些
(1)、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多指做某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
(2)、裘马轻肥、《雍也》《论语》中的成语及解释:(犯上作乱)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出处)《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3)、(出自):语出《论语·乡d》:“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
(4)、(释义)青年人是新生力量,很容易超过老一辈,他们是可敬畏的。
(5)、(出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6)、(解释):干戈:古代的两种武器。大规模地进行战争。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7)、释义:意为不是高兴的(事情)吗?也指不一定非乐不可,常用来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并带有诙谐意味。乎:文言中用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吗”。用来表示极度、、淋漓尽致地意思。
(8)、(解释)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9)、原句:《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10)、(出自)《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1)、(解释):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
(12)、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13)、出处:《论语·阳货》:“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14)、(解释):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15)、(解释)斐、章:文采。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
(16)、出处:《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7)、原意是这样的事儿他都忍心干得出来,还有什么事儿干不出来呢。现指绝不能容忍。
(18)、(贤贤易色)——多指尊重贤德的人,不看重女色。
(19)、(解释):刚:坚强;毅:果决;木:质朴;讷:说话迟钝,此处指言语谨慎。孔子称颂人的四种品质。
(20)、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经历新郑之病,他们不得不在当地住了几月,弟子樊迟问孔子怎样干农活。孔子心里不高兴,一反诲人不倦的习惯,承认不如老农。樊迟只好向当地农民请教,终于种出了葫芦、扁豆等瓜菜。
5、论语中的成语及出处句子释义成语释义
(1)、(驷不及舌)驷:古时由四匹马拉的车;舌:指说的话。一句话说出口,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回。比喻一句话说出来,再也无法收回。
(2)、出处:《论语·微子》:“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3)、(出自):《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4)、(耳顺之年)——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指60岁的代称。
(5)、(解释):已:停止。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6)、(发愤忘食)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
(7)、(释义)原指每日从多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8)、(出自):《论语·子张》:“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9)、(出自):《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0)、解释:古代宫室,前为堂,后为室。比喻学识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很高的成就。
(11)、(当仁不让)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出处)《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
(12)、(解释)一箪食物,一瓢饮料。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13)、(过犹不及)过:过分;犹:象;不及:达不到。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出处)《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14)、(解释):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15)、出处:《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16)、原句:《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
(17)、(出自):语出《论语·乡d》:“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
(18)、(文质彬彬)彬彬:配合谐调。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出处)《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9)、出处:出自《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宋·朱熹集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20)、(贫而乐道)家境贫穷,却以获得知识、懂得道理为乐事。
(1)、(解释)从:追随,引伸为学习。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2)、(道听途说)道:道路;途:路途。路上听来的又在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出处)《论语·阳货》:“道听而涂(途)说,德之弃也。
(3)、路上听来的,又在路上传说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4)、(出处)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先进》)
(5)、(解释):斐、章:文采。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
(6)、(解释):用来表示极度、、淋漓尽致地意思。
(7)、(解释):成仁:杀身以成仁德;取义:舍弃生命以取得正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8)、(解释):三个月之内吃肉不觉得有味道。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记了其它事情。也借用来形容几个月不吃肉。
(9)、(解释)任:负担;道:路途。意思是路程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10)、(从心所欲)——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
(11)、(出自):《论语·雍也》:“赤之造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12)、(出自):《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宋·朱熹集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13)、(解释):贾:通“价”。善贾:好价钱;沽:出卖。等好价钱卖出。比喻怀才不遇,等有的赏识的人再出来做事。也比喻有了肥缺,才肯任职。
(14)、(能近取譬)譬:打比方。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
(15)、以上内容来自网络,若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6)、(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17)、(出自)《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18)、出处:《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9)、(出自):《论语·子罕》:“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20)、一隅三反: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即举一反三。述而不作:只阐述前人的学说,自己并不创新,指没有新的见解。 信而好古:信奉并爱好古代文化。爱素好古:爱好朴质,不趋时尚。闻一知十: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于类推。
(1)、(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随心所欲: 读音:suí xīn suǒ yù 解释:随:任凭;欲:想要。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 出处:《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出处)《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4)、(解释)血气:精力;方:正;刚:强劲。形容年青人精力正旺盛。
(5)、(出自):《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6)、(成人之美)成全别人的好事。(出处)《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7)、(出自)《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8)、(解释):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9)、(出处)《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0)、(出自):《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11)、(解释)恭:恭敬;礼:礼节。恭敬又有礼节。
(12)、(解释):乐:喜爱,爱好。有人喜爱山,有人喜爱水。比喻各人的爱好不同。
(13)、(出自)《论语·先进》:“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14)、出处:《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15)、(解释)后生:年轻人,后辈;畏:敬畏。年轻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过前辈。
(16)、(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17)、(解释):蔽:遮,引伸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
(18)、出处:《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9)、(解释):屏气:抑制呼吸;凝神:聚精会神。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违心一致。
(20)、(解释):屈:短,亏;穷:尽。由于理亏而无话可说。
(1)、(出处)《论语·雍也》:“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2)、(有教无类)类:类别。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出处)《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3)、 (出自):《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论语中的成语及出处143句(论语中的成语及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