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静衬动的例句【100句简单文案】

一、以静衬动的例子的片段

1、多维对接,提升阅读深度

2、全文写两颗种子的成长,一颗生长于逆境,一颗生长于顺境。生长于逆境的种子后在暴风雨中存活了下来,而生长于顺境的种子后在暴风雨中轰然倒下了。文章的后一段采用了卒章显志的手法,既点明了主旨,又升华了主旨。

3、此文采用了虚实法来写。虚——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展望;实——景物描写。文中既有对眼前景物、过往的回忆,又有对未来的展望,但并非泛泛而谈,而是寄寓于“杂草”“桃树”“燕子窝”“小野猫”“数学题”“水笔”等事物,虚实相生,表现手法新颖独特。

4、“对不起,请让一下!”

5、如果请你按时间顺序来写美丽的景物,你想写哪里?你能用上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的修辞方法,做到动静结合和多感官观察?

6、拓展式追问,链接原著阅读,丰富人物个性

7、你喜欢哪种植物,说说它有哪些部分组成,每个部分有什么样的特点。

8、即景,就是眼前的,当下的景物,短时间某一个场景内会发生变化的景物。

9、这两种路数各有所长、各有所用,没有高下之别。目前,很多阅读课上得琐碎乏味,课堂结构散乱,学生听讲与回答提问十分被动,缺乏积极有的创造性活动,因此,我们特别提倡“提挈法”的巧妙设计。

10、大地一到了这严寒的季节,一切都变了样,天空是灰色的,好像刮了大风之后,呈着一种混沌沌的气象,而且蓝天飞着清雪。人们走起路来是快的,嘴里边的呼吸,一遇到了严寒好像冒着烟似的——萧红《呼兰河传》

11、荷,就以这样美好的姿势站在夏天,站成一片清香的风景。

12、夜深了,各种动物也进入了甜蜜的梦乡,有时也被称为板球,更添了几分宁静。这听起来像鬼叫猫头鹰,听人毛骨悚然。

13、类比式追问,引导原著阅读,把握人物共性

14、需要注意的是:以“诗眼”为教学主线及突破口的设计,除了紧抓诗眼,还要适当兼顾文本其他的地方。例如《咏怀古迹》一诗,教师既然强调“以江山做底写美人”,就不应忽略首联“起笔不凡”的江山气象。明人胡震亨认为:“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但清人吴瞻泰则提出:“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对这两种意见展开讨论。此外,这首七律之所以为后人所称道,从艺术上看,还有对仗的工稳、用词的惊警、意象的强烈反差等。本诗的教学,没有让学生注意到这些特点,有些遗憾。

15、“这不关你的事!”他起身就走。

16、荷是仙物,又是静友。一朵花儿忽然笑出声来,笑得摇着脑袋,好像谁挠了她的胳肢窝。定睛看了,只见一只小鸭从荷叶下游出,又游走了。一只蜻蜓飞过来,对着笑起来的那朵花说,她们说你遇到了梁武帝。笑的那朵花更羞。梁武帝赋了一首叫《江南》的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荷花们都把如鱼之类的叫了梁武帝。

17、(原著)严监生一言不发,桌子底下有一只猫正趴在他腿上,他一脚把它踢得老远……

18、“诗眼”作为教学策略(怎样教)的经验

19、关戍惟东井,城池起北辰。咸歌太平日,共乐建寅春。雪尽青山树,冰开黑水滨。草迎金埒马,花伴玉楼人。鸿渐看,莺歌听欲频。何当遂荣擢,归及柳条新。——孟浩然《长安早春(一作张子容诗)》

20、“蜻蜓蛱蝶飞”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写出了乡村的农事的繁忙,出自宋代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意思是白天变长了,大家都在田间忙碌,篱落边无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二、以静衬动的例句

1、三年级课文《金色的草地》,重点围绕在草地上吹蒲公英和发现草地会变色两件事来写细节,重点写了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写出自己的感受和发现。

2、看,一位学生写爱读书的爷爷:天微微地亮了,田间的庄稼仍蜷缩着身子沉浸在睡梦中。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已戴着老花镜,理首于一本厚厚的书中。风儿在他耳边轻轻吟唱,他却浑然不知。

3、在随文练笔中,有的是片段的借鉴,有的是整体类型或结构的移植,写的片段有长有短。较长的语段有时也可以采用“生生”合作写的方式,让学生明白篇章的构成方式,对过渡之法亦有涉及。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是对类型文的探索与实践,教师可以创设“秋天的落叶”情境让学生仿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组讨论、师生归纳,把文章框架定为:目睹落叶时情态(摹景),疑惑落叶(心理),询问落叶原因(对话),追根求源(动作,心理),小组组员分块描写,再凑零为整。学生在这样的合作中,要讨论如何使文风协调;如何过渡自然;如何适当删减补充,以突出重点。大到整体布局,小到描写妥帖都得契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相互修改,把拖沓变成精练,把干巴变成细腻。

4、由于是“节选文”,限于篇幅,作者所呈现的人物形象往往比较单一。而在“原著”中,很多人物有着丰富的个性。善于设计问题,引导阅读“原著”,感悟丰富的人物形象,可以更好地把握文本语言的个性化、形象的共性,并发展思维的独特性。

5、(案例)《嘎子与胖墩比赛摔跤》。教学时,发现原著《小兵张嘎》中,嘎子与胖墩进行过两次摔跤,而“节选文”只选编了第一次。于是,笔者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嘎子与胖墩再次比赛,你认为他们谁赢?请用文字来表达第二次比赛的场面?

6、本刊网址:http://zyzz.ywbks.com/

7、结合实际、展开联想。

8、我和夏一起来到荷塘边,后来,夏走了,我还在那里,期望着自己站成一棵柳,坐成一块石头,天天好与荷为伴。(摘自《散文》)

9、生1:严监生脸色大变,不住地摇头道:“这怎么行?家里天天要用钱,个个要吃饭,我哪有这么多银子?”生2:严监生使劲地摇手,不停地跺脚,满脸愤怒地说:“借银子,借银子,你这岂不是要我的命吗?”

10、师补充:“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写景时加入自己的感受和心情,融情于景,会使景物描写更有画面感,更加形象生动。

11、介于篇幅或编者的用意,“选文”删改后,其故事的生动性、情节的曲折性、人物的丰富性等都受到了影响。为此,善于发现“原著”中相应的点,进行“复位”比较,启迪学生深度思维,感悟语言的整体关联性,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悟,获得语言表达智慧。

12、提示学生要选好观察点和视觉角度,把观察对象限制在某一固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按一定顺序对目标进行定点观察。

13、看到了!虎妈妈正躺在假山下,搂着虎宝宝一动不动地晒着太阳呐。

14、写动物还要写出故事,写出感情。关于动物,你能说出一段故事吗?你对它有着什么样的感情呢?

15、以此教师通过分享和开放性对话,让学生来确定此类型文章的谋篇布局:生疑——探究——升疑——升华。让学生有了习作的框架,从而达成阅读和习作深度融合。

16、杰克是一位邮递员,他无意中把一封信的封口弄破了,他想:这下该怎么办?……他大吃一惊,原来信封上的收信人是“亲爱的上帝”。这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他想看看信的内容……“小偷偷了我的钱包……亲爱的上帝,你能借给我一些钱吗?……”

17、这时,一直沉默的司机却说话了:“孩子,你怎么能吼你妈妈呢?”……“做人,重要的就是孝道。人们都说‘百善孝为先’,以后可得记住,要懂得维护父母的尊严!”我沉默不语。

18、这个片段文中,写作家去山中找静,但描写的景物大多是动态的,有声的,如“蝴蝶,蜜蜂,无论走到哪里,它们都在身边飞、耳畔叫”“鱼儿都露着黑色的脊梁,唼喋着小嘴,从潭里出来,游进小溪,玩够了,又顺小溪游回潭里。”“我闭上眼,但闻泠泠的水声,细细的风声,和间或一两声山雀儿的轻悠悠的啼啭。”虽然写的是动景,但在总体上,特别是从人的感觉上山林显得极幽极静。为表现静而写动,写了动却得了静,是这个片段的一大特色。

19、少了磨炼,再多的美丽也只是过眼云烟,只有经受过挫折的美,才真正属于你自己。我们在成长中一定要正确面对挫折,纵使身处逆境,也别放弃,因为逆境过后,辉煌才会大步向你走来。

20、阳光又洒在虎妈妈和虎宝宝的身上,轻轻柔柔,温温暖暖,还是一副感人的画面——为了孩子的,妈妈总是无比细心。孩子能一直安稳地睡着,因为有妈妈永远的守护……(指导教师史峰)

三、侧面描写以动衬静的片段

1、北京西三环北路105号首都师范大学《中学语文教学》编辑部,邮编1000

2、……当狂风来临时,它努力地抵抗……

3、比如,观察树叶,如果不对比,只盯着一种树叶看,你会以为绿就是它的大特点了,可是一比你就会发现,松叶如针,柳叶如眉,枫叶似鸭掌,这才是它们真正的特点。

4、十二月,一定没人告诉过你,你带来的阳光比任何季节更能让人感觉到温暖,你带来的风景比任何时候更能让人看到坚强与执着;也一定没人告诉你,人们害怕着你的同时也在给自己一次锻炼的机会,战胜你,战胜你带来的所有让人们害怕的。后你一定会看到,人们洋溢着一张张胜利的笑容迎接春天的到来,而你会黯然地离去,然后在睡梦中次地梦见那些从紧张到得意的脸,那时的你,是否还是一副事不关己的表情?那时的你,一定会后悔曾经有那么多的错过。

5、我和妈妈搭了一辆出租车前往。司机有些胖,他几乎是窝在座位里,像一只慵懒的胖猫,有些邋遢。

6、清爽的月光,像水一样从门外溢进来,一直流进我的小屋。整个小房子,都浸在月亮柔美的光照下了。

7、由于学生有了独特的感受以及阅读期待,随后的品读讨论可谓精彩纷呈:

8、爸爸带我到动物园参观,恰好听说虎妈妈前不久刚刚生下一对虎宝宝,于是我就拉着爸爸的手,迫不及待地去“老虎山”去看虎宝宝。

9、教材简析:五上第七单元以“自然之趣”为主题编排了《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三首古诗,和《四季之美》《鸟的天堂》两篇精读课文以及《月迹》一篇略读课文,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景物,表现了景致的情趣。单元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习作要素与单元课文安排浑然一体,恰是沿着“由读到写”的轨迹,要求“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10、甲:你在文章里能让大山移动、高楼飞跑,还能让飞鸟停歇、河水静止,那不是不符合实际了吗?

11、后的月份——十二月,我穿上可我那宽大的蓝色的牛仔裤,白色的T恤和冰蓝的格子衬衫以及那双很轻很轻的白色气泡运动鞋,在那条全是水果的街上,踏着水果味,在徘徊,向每个擦身而过的人灿烂一笑。然后头不回地向前走,一直向前,向前,不能回头。

12、“走出考场,同学们笑容满面的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神情。”这句是不是病句?如果是病句,问题出在哪里?请把它改正过来。

13、(1)指向经典,读写训练

14、学生结合刚才的点评建议,在片段基础上撰写开头、结尾,完善整篇初稿。

15、评点学生描写的第二次比赛场面,笔者呈现了“原著”第二次比赛的描写:

16、例如:在《第一场雪》一课中这样写到:“大雪整整下了一夜。早晨,天放晴了,太阳出来了。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靑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17、根据老师们丰富的教学经验,更是基于“诗眼”的课程知识,这里对“诗眼教学法”的教学策略做点总结和提示。

18、(2)学生撰写片段,教师巡视指导。

19、“环珮空归夜月魂”之“归”,串起了哪些情节内容?提示:“归”,从何处归?归于何处?归来是何时?怎样归?总结:归——达意。

20、你平时是否用过“点面结合”的方法?请举个例子。

四、以动衬静 动静结合的例子

1、三年级是学生掌握句式的关键期,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的句子与“原著”句式进行对比,更能凸显语言的丰富性。如上段,学生品赏后发现,从“词语”的角度说,课文运用了特有的语言形式——四字成语,读来琅琅上口;从“句子”的角度看,运用了对偶,字数相等,结构、词性相同,意思相对,构成了和谐统相互映衬的独特的“花园图”;从“顺序“上说,课文以春夏秋冬为线索,巧妙勾勒了一幅生动的花园之卷,有着独特的艺术果。但相对于“节选文”,“原著”语言更丰富,更有艺术感,而“节选文”缺少了生动性。如此长期的比较训练,一定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品鉴能力,感悟语言的丰富。

2、如在《鸟的天堂》中,作者巴金有这样的描述:“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榕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一般。”“榕树正是茂盛的时期,它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么美丽的南国的树。”

3、按照方位来写景物,会采用一些过渡词或过渡句,请找出来。

4、十二月,第一个想到的是圣诞,街道上节日气氛不知道能感染多少人?霓虹城市,圣诞树,橱窗贴得装饰品,大家头上戴着的圣诞帽子。

5、在质量的前提下,凡直接在我社整年订阅本刊的作者稿件优先发表。凡直接在本社订阅的读者在以后购买我刊的产品时享受优惠价格。

6、迎春花全身黄灿灿的,远远望去,好像一片片小金叶。迎春花的叶子绿绿的,绿叶衬着黄花,没有大红大紫,也没有浓郁的芳香,更没有高大挺拔的身躯,迎春花更像不起眼的小草。可它们一片一片,整齐地排着队,好像在欢迎春姑娘的到来呢!不远处调皮的小鸟还在迎春花丛中叽叽喳喳呢。

7、点右下角“在看”点亮小花

8、南国十二月,可以找得到浓密的鲜绿,几乎所有日子都可以看到晴空。我喜欢绿和晴,它们让我消融那些悲壮无奈的叹息。我在绿和晴里,怀念,感激,浅笑……激情与颓废、迷茫与憧憬,不时拂过心湖,又瞬间消失不见。孤独着孤独。在新鲜的文字里以温暖、以伤痛渲染着这一季。

9、观察某种自然现象或某处自然景观,重点观察景物的变化,写下观察所得,把题目补充完整。

10、“小”指小题材,“大”指大主题,即用生活中的小事、琐事,来表达深刻意义的大主题。正如“一滴水也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样,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小题材往往能反映深刻的主题。例如,佳作《义卖》从一男生捐书义卖写起,写出了爱心的细微,以及细微的爱的传递:老师、同学捐出了自己的一片片爱心,也收获了一片片爱心。爱心是可以产生共鸣的,他们用爱回报爱,更希望用爱心温暖那些需要抚慰的心灵。

11、一个童子折一柄荷叶顶在头上,唱着小曲渐行渐远……

12、读一读《西游记》中的一段故事,说说故事中师徒四人的语言各有什么特点?通过语言描写,能不能表达出各自的性格特点?

13、本刊2017年征订工作已经开始,请广大读者朋友抓紧订阅,不要错过订阅时间。

14、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声音真好听。

15、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孩子平时不懂得观察生活,也不会观察生活。

16、巧妙搭建桥梁,让学生勤练乐写

17、甲:远处看大海,感受应该是这样的。这样写不错,真实,忠于自己的感受,不是想当然的写法。还有把动写静的方法吗?

18、从那厚厚的叶子地毯中,我拾起一片来仔细观察,发现它的颜色淡黄,还夹杂着一些淡绿色和棕色,叶子的前端是弯弯曲曲的。细小的叶脉一条一条的,就像我们体内的小血管。要是你循着叶脉抚摸的话,是滑滑的感觉;你要是不顺叶脉抚摸,是一种涩涩的感觉。拿住它的叶柄,摇一摇,真像一把小小的金扇子。

19、第三步,以“句之眼”“尽精微”。常用的具体方法有:换字法、比较法、填空法、改编演义法等。

20、针对大榕树的特点,抓住一个改换的词来比较,学生清晰地认识到了文本语言与原著语言的不同魅力,也感受到了语言的。

五、用以动衬静的手法写一个片段

1、所谓“寓情于景”就是将自己的感受寄托在景物的描写上。没有感情色彩的景物只不过是苍白的“躯壳”是没有生命力的。在景物描写时,不仅要写出景物的美好,还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让景物的特点与自己的感情自然交融,浑为一体。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给人以极强的感染力。

2、我们的文章写景,往往会寄托一些思想感情,有时是喜爱之情,有时是思念之情,有时是快乐之情,有时是忧伤之情……我们在写作时,在记叙的同时,也可做到抒情。

3、嘻嘻兔写晨雾,写出了变化。他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4、这么一个吝啬的人,他的大老婆得了重病,他愿意花大钱为她治病吗?如此吝啬的严监生,他的老婆病死了,他愿意花钱办丧事吗?严监生的哥哥犯事逃了,知县到严监生家里抓人,他会花大钱消灾吗?

5、为适应学术期刊文献信息传播现代化,推动学术期刊编排规范化,扩大学术交流,根据有关标准和法规文件的规定,自2017年第1期开始,凡投稿至本刊的教育教学论文,需提供150字左右摘要、3~5个关键词。摘要必须拥有与论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等四要素。以提供梗概为目的,不对文稿内容做评论。另外,所有引文必须加按照GB/T7714—2015《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给出详细出处。

6、整篇之眼,往往有提挈全篇的作用(连缀全篇的内容、思路、情感),句中之眼,则往往聚焦在遣词造句的工巧,突出意象、意境的营造。整篇之眼,也常常落在诗题上,如《望岳》《春望》《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等诗中的“望”字。这启示我们:古诗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区别关注“篇之眼”与“句之眼”。还以《咏怀古迹》为例,如果“环珮空归夜月魂”可以视为“篇之眼”,那么“群山万壑赴荆门”中的“赴”字,无疑是这句诗的“句之眼”。据此,诗歌鉴赏中,可实现“宏观”与“微观”的结合。

7、选取一组生动的画面,来表现主题。此类文章是将所写的人、物,按照或故事、或画面、或片段的模式,有序地写下来,其中的每一部分,都可单独成文,组合起来又是一篇完整的文章。

8、例如:在《山雨》一课中,作者这样描述:“阳光下,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几乎难以辨认,有墨绿、翠绿,有淡青、金黄,也有火一般的红色。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清新的绿色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段话描写了雨中山林富魅力的色彩——“绿”,连用两个“流进”体现了两个层次:这“绿”不光是眼睛看到的,更是用心灵感受的,突出雨中的“绿”那种让人难以忘却的美。通过对山雨色彩美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喜爱。

9、在这篇小游记中,小作者按着游览顺序描写了路边的景色、山中的树林、林中的棺材石。重点描写了“棺材石”这一奇观。写路边的景色和山中的树林,侧重动态的描摹,把天上的云、路边的草、林中的树描写得活灵活现;写“棺材石”,侧重静态描摹,运用列举数字和打比方的方法准确地描写了石头的大小、形状,后由“山风呼啸”产生了联想,顿生恐惧,从侧面衬托了“棺材石”的惟妙惟肖。本文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突出了大自然景色的美丽与奇妙。

10、呀,清悠悠的月光呀,一直凉到了我的脚底。(摘自《青年文摘》)

11、阅读例文,感受写法:

12、提供写作技巧、方法,考试政策,让孩子轻松快乐备战升学。

13、他冷静地带球到了禁区,面对对方一名高大的后卫,不慌不忙,把球往高处一挑,就过了那名队员。他快步来到门前,一脚怒射,只见球像一发炮弹一样向球门右上角轰去。

14、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文学场景一的手法。

15、播放落雪的视频,学生边看边思考,这样的雪中即景可以怎么写,按什么顺序写,怎样写动态变化,你在这样的雪中又会想到什么,有什么感受呢?

16、“环珮空归夜月魂”之“空”,包孕着全诗怎样的情感?提示:魂归故土,对于昭君来说,应该是得偿所愿,为何杜甫认为“魂归”是徒劳无益的呢?这一个“空”字暗示了杜甫对和亲政策怎样的态度?总结:生理毁灭——生命消逝心理毁灭——痛苦积年精神毁灭——无人祭祀昭君——怨恨郁结杜甫——批判讽刺空——传情

17、学生通过对比,自然发现了作者心中有着前后不一样的认识:作者原先并不觉得草原很美丽,这次却感觉很美,足见其高兴;二则,这次去见到了草原上意外的惊喜,让他着迷,足见他对草原的无限赞美。这样的对接,让学生更深入地抵及作者老舍的内心世界,也为阅读下文埋下了情感基调,感受到了言语的连贯性,感受到了“原著”的无限魅力。

18、雪渐渐增多。转过身,万物被雪深埋,远方隐隐约约透漏出几点青绿。我蹲下身子,抓了一把雪,缓缓合手,想要体验一下雪的冷暖。但就在刹那间我感到一股松软但又坚实的力量,松开手,只见他们牢牢抱成一团,无畏的望着我。我感到一种惊动,同时又似乎明白了什么。

19、“环珮空归夜月魂”之“归”串起了哪些情节内容?师:“归”字到底串起了哪些内容呢?请根据下列问题——(PPT)“归”:从何处归?归于何处?归来是何时?怎样归?到全诗中去寻找答案;并在得到答案之后多追问一个“为什么”,尽可能更深入地体悟这些答案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学生在诗歌中寻找答案,小声交流后,学生齐答问题;教师追问了“村”“月”“魂”的深层含义。板书:归——达意)

20、(案例)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学生深刻认识了严监生吝啬的形象特点后,笔者插入“原著”中的一段文字,要求学生展开想象: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以静衬动的例句【100句简单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