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教案
1、论语十二章教案第一课时
(1)、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
(2)、子曰:君子不器。(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不应该仅仅只是一种可供使用的器具。)
(3)、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其,其中。
(5)、那么,孔子身上究竟有什么魅力可以令他成为后世敬仰的万世师表?今天我们学习的《论语》十二章,只表现了孔子思想的一个小小片断,但管中窥豹,我们也可以从中去感受这位伟大哲人的思想印记。
(6)、当堂背诵这十则并当堂默写。《论语》作为千百年来的一部伟大的作品、作为四书五经之一应当为我们所熟识,这十则又是经典中的经典,背默是基本的前提,只有会背默才能进一步理解其中的深意。
(7)、译: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一旦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赞你是仁人。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道要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克己复礼的细则。”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看,不合于礼的不听,不合于礼的不说,不合于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颖,愿意实践这些话。
(8)、主旨:课文《〈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
(9)、用这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结合注释,把握重点字词,理解前六章论语的意思。
(10)、⑵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闻道:得知真相
(11)、排比式比喻,一句一个比喻,连用三句,然后引出观点,展开论述。
(12)、学什么?向谁学习?如何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13)、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不以为羞耻。
(14)、这是孔子在表述,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是要有坚定的志向的。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改变一个人的坚定意志,是困难的。
(15)、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16)、仍未达成一致的疑难问题,由提交者统一在全员解疑环节提交求解。
(17)、搜集《论语》种有关学习和做人道理的简短语录。
(18)、(4)这一章分成三段话,表面上看讲了学习方法,交友原则和个人修养,但核心却只有一个,是什么?(表达对道德的追求)这是修养人格的重要内容,这一修养使孔子的人格完善,并且能够影响远人。孔子如何修养自己的人格?(永不松懈)这是人格修养的基础,那么,孔子及他的学生们又围绕这一点补充了哪些原则呢?(学生列举相关语句,老师指出其中的关键字含义)
(19)、孔子这种“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操守观点,在今天还适用吗?
(20)、学习重点:理解前五则课文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
2、论语十二章教案三课时
(1)、请提交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讨论探究,尝试解决。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任重而道远()
(3)、明确:①“兴”“观”“群”“怨”是孔子对《诗经》的社会功能的认识和概括。“兴”,是说《诗经》能够激发人们的广泛联想,能影响人们的心灵,调动其内在情感,引起情感共鸣。“观”,是说《诗经》可以帮助人们观察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群”,是说《诗经》可以帮助人们沟通交流,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怨”,是说《诗经》可以帮助人们抒发对苛政的怨愤和讥刺之情。
(4)、《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论语》一直是学生的一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之中。
(5)、第八则:抽生解释、直译。思考并回答前后三句的关系。理解“仁以为”。
(6)、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7)、译文: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8)、通过结合背景,历史事例感受孔子的精神力量。
(9)、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10)、第一章: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三句讲修身做人。
(11)、了解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有关情况及《论语》。
(12)、难点:孔子这里说的“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质,同时又合乎“礼”并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这一方面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方面反映了孔子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而主张不偏不倚,执两用中。文与质是对立统相互依存的,不可分离。孔子认为只有两者配合得当才是的。
(13)、2.辨词义。关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句,各家《论语》注疏有不同的理解,请你说说以下两种解释,你支持哪种?并在小组内陈述理由。
(14)、※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我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取知识的人。)
(15)、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翻译了前六章“论语”,这节课,请同学们继续学习翻译后六章“论语”。
(16)、《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17)、孔子认为推己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也是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己”。
(18)、我想,圣贤的意义就在于此,他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而后世的子孙或蒙昧的,或自觉地,或痛楚地,或欢欣地一一去实践,从而形成一个民族的灵魂。当这些古圣先贤的思想精华,在你的血液中流动起来的时候,你欢欣的态度本身就是我们今人对于古典高的致敬。
(19)、第一章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20)、⑶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3、论语十二章教案教材分析
(1)、(1)“乎”“矣”“哉”“也”“夫”均为语气词。“乎”,一般在问句结尾,或反问、或疑问,根据上下文而定。“矣”“哉”“也”不翻译,“也”的用法与《咏雪》一课中“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不同。“焉”有时也可以作为语气词,它的用法则不同,在书上已经有解释了。
(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3)、本文采用简洁明了的语录体形式,通过师徒的对话来传达人物的思想主张,表明人物的观点,体现人物之间的情感活动。篇幅都比较短小,语言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但意思的表达却不乏一定的深度,从中可见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
(4)、(1)而:(1)表示顺接;(2)表示转接。
(5)、第十章: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6)、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已,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
(7)、比喻论证的目的是使抽象的道理显得通俗易懂,避开空洞、生硬、无聊的说教,使读者更容易接受。
(8)、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
(9)、今天是9月23日,再有5天就是一个“圣人”2562周年华诞。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有很多很多人去山东省曲阜fù市“朝圣”!这个圣人是谁呢?(ppt1:“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今天我们在成都狮子山上,就不大可能跑到山东的孔子庙去拜祭,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第10课《十则》来纪念孔子诞辰2562年。(PPT2:“论语”。)学习该课的目标是(PPT3:“展标”。齐读目标。)
(10)、范读:学生要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同学们正音正字。
(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12)、☆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季氏》
(13)、提示: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4)、教学方法:讲述法、诵读法、合作讨论法
(15)、“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
(16)、通过朗读揣摩,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1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8)、(学习要点)了解孔子及《论语》。认读《论语》十则,整体感知,析读十则内容。
(19)、必修下中的“侍坐”篇表达作者怎样的治国理念?(礼治)
(20)、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使精神受到损害。”
4、论语十二章教案
(1)、文中多采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言简义丰。文中还多次运用反问句,言语之间跳跃较大,含意丰富。节选的十二章通过对人物语言的记叙,刻画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文中的孔子温文尔雅,思想深邃,诲人不倦,具有大教育家、大思想家的胸襟和风范,我们可以从他的言语中体会到一个师者的育人之心。
(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孔子知道大家心里不高兴,问子路说:“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我的道不对吗?我为什么会到这个地步呢?”子路说:“也许我们还不够仁吧?人们不能相信我们;也许我们还不够有智慧吧?人们不肯去推行我们的道。”孔子说:“是这样的吗?由,如果仁者一定会让人相信,怎么会有伯夷、叔齐?如果智者的道一定会得到推行,怎么会有王子比干?”子路出去了,孔子让子贡(端木赐)进来,问子贡说:“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我的道不对吗?我为什么会到这个地步呢?”子贡说:“夫子的道至大,所以天下不能容。夫子为何不稍加贬损呢?”孔子说:“赐,良农能种植谷物却不一定能收获谷物,良工的技艺高明却不一定能顺应物理。君子能修其道,却不一定能为世俗所容。现在呢,你不求修道而求为世所容。赐,你的志向并不远大呀!”子贡出来了,孔子让颜回进去,问颜回说:“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我的道不对吗?我为什么会到这个地步呢?”颜回说:“夫子的道至大,所以天下不能容。虽然这样,夫子推行您的道就是了,天下不容,又有什么关系呢?不容然后见君子。道之不修,是我的耻辱;道已大修而不为天下所用,那是诸侯的耻辱啊。天下不容,又有什么关系呢?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笑着说:“不错啊,颜家的孩子!假如你有很多钱的话,我可以给你做管家呀。”
(4)、(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5)、分组读,一咏三叹,读出众人交口称赞的气势。
(6)、这一主题同样也在其它各章体现了出来——以往我们将之作为学习方法阐述的内容均不能单纯地视作对知识的学习,更应体现为对高尚品德的追求方法,而孔子对自身经历的叙述,对颜回的赞颂则体现出了高尚品德在现实中的表现,孔子还通过自身的感受体现了高尚品德带给人的自豪感。
(7)、《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8)、2:句式变化生动,反问、排比句对弟子进行耐心的启发,对偶句则从正反两个方面道出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9)、在宋国时,宋国大夫桓魋欲杀孔子。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表现出了一种大勇。
(10)、 译:孔子以四项内容来教导学生:先代典籍、道德行事、忠诚、守信。
(11)、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12)、《论语》中所体现出的中国士人所追求的高道德目标,以及在追求的过程中至死不易的信念。
(13)、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14)、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泰伯》)(“读书三年,没想到去做官得俸禄,这是难得的。)
(15)、 C类、抄写这两章与注释包括课上的补充。
(16)、(3)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7)、积累哲理深刻的名言警句,批判吸收儒家哲学思想。
(18)、(2)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9)、建造房屋除了要模仿别人的行为,还需要什么?(思考房屋的结构,地基等等内容)也就是说,学习需要领悟其中的精神。房屋是大家的栖身之所,因此古人如此造字,表现了“学”的重要性。领悟了新的精神就够了吗?在甲骨文中“习”写成在太阳之上鸟飞翔的样子。
(20)、(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论语十二章高中语文
(1)、“善”的篆文由“羊”与“言”组成,原意是指吉祥,这里就是指人的优点好处。子夏的话与上文有什么联系?(补充说明了学习的内容应广博,学习的态度应诚实,还要多提问,多思考,是学习的基础)(学生活动:根据自身经历,说小故事解读这些内容)
(2)、讨论思想品德修养。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3)、第九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4)、译文: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5)、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十二章》。离我们两千多年的《论语》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源头,那里有我们取之不尽的知识和文化。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以自学为主,请大家认真完成讲义中的这些学习任务,然后在小组或班级内交流。
(6)、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7)、⑶了解《论语》在历史上的价值,热爱我们的民族经典文化。
(8)、第二章: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第三章: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第四章: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9)、◆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0)、第五则:诲:______知之:______为:______是:______
(11)、“道”在此处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也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所包含的深刻内涵。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
(12)、而对于文意的理解,可以通过老师穿插故事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同样也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验讲相关的故事,让他们在具体的内容中了解文章的内容。至于文中所包含的深刻哲理,无需讲得过深,从字型出发,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能够释读全文就可以了。
(13)、☆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心中怀有的是道德仁义,小人心中怀有的乡土地方;君子心中怀着对法度的畏惧,小人心中怀着对小恩小惠的喜爱。)
(14)、“仁”从某个基本面上讲,是礼的内在化和自觉;礼显然不是人的本性所固有的,但是礼是社会人生所必须的;拥有仁德,关键在自己,自己不追求,自己不努力,再好的目标也等于零。
(15)、第八章:讲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应乐在其中,不羡慕、不贪图不义之财。
(16)、(设计意图:故事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引出孔子及《论语》。)
(17)、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18)、语言形式之美分析:语言形式单纯而丰富。“单纯”在于形式上大量地采用了对话体,就像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直截了当;“丰富”在于对话过程中的思维之美、形式之美、言语问答之美。比如,“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辩证式的思维。“贤哉回也!……贤哉回也!”——反复式,是传记笔法,微言大义,几笔传神。“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层层推进,渐入佳境。
(19)、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0)、(设计意图:了解孔子及《论语》,明确孔子及《论语》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价值,及对当下社会有何现实意义。)
(1)、比喻论证的目的是使抽象的道理显得通俗易懂,避开空洞、生硬、无聊的说教,使读者更容易接受。
(2)、第十章:告诉我们时光飞快流逝,我们要学会珍惜时间。
(3)、孔子说:“聪明的人不会迷惑,仁德的人不会有仇,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4)、⑶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5)、(1)领会大意,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讨论、弄清楚没有注释的词语的意思。
(6)、第五章是学习方法,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7)、(1)读时要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
(8)、第一章:孔子说:“君子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9)、第二则:抽生解释红色的字并直译;抽生判断每句谈的各是哪个方面。
(10)、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 而:表并列。
(11)、设计意图:本课时的学习整体而言是以学生自学为主,而“所思所感”这一环节则是了解学生在自学《<论语>十二章》过程中的思考和疑惑,以便在下一课时中进一步有效地开展《<论语>十二章》的学习。
(12)、这句的中心思想是“安贫乐道”孔子的学生中好、明理、通达道的,就是颜回,所以叫“复圣”。颜回这个人是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语都做到。因为他“三月不违仁”,就是争呢,也“不违仁”;贪,也“不违仁”;求,也“不违仁”;自私,也“不违仁”;自利,也“不违仁”。他是丝毫的自私心也没有,随遇而安,守分安命,顺时听天,真是安贫乐道!
(13)、译文:逝去的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论语十二章教案三课时113句(论语十二章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