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112句(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1、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是什么意思

(1)、只是李大钊巧妙地将“辣”字改成“妙”字,“辣”“妙”一字之差,李大钊的为人谨慎和写文章的严谨的特点,都表现出来了。后人不知,以为这幅楹联系李大钊所撰,误会一直相沿至今。从这一个字也可以看出李大钊本人的志向和追求。

(2)、这几个不同版本的对联,你喜欢哪一个?请写一篇文章,明确你的选择,并阐述你的理由、观点和态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3)、不曾做过什么撼天动地的大事,也许我们只是普通而又不起眼的存在,但这并不会阻碍我们去承担我们的社会责任,去用自己的力量改变我们的社会。正如哲学家尼采所说:“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即使平凡如我们,也不应该随波逐流。

(4)、杨继盛,号椒山。河北容城县人。明嘉靖年间,他出任南京兵部员外郎中,笃实刚正,不畏权势,因勇敢弹劾大奸臣严嵩未果,反而惨死在严嵩的屠刀下。

(5)、“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的光”!

(6)、作为当代青年,我们更亦应知跃进、知雄飞,以自己奋进的姿态,向这些文人志士致敬,以自己激昂的青春,追寻他们不朽的精神!

(7)、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来,这使得李大钊感到精神振奋。1919年,他发表了中国早的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五四运动之后,李大钊就直接参与了筹备创建中国的共产主义组织工作,“中国共产党”这个名称就出自他的笔下。虽然他并没有参加1921年的中共一大,但他被视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8)、既然心怀大义,“平肩担道义,庸手著文章”其实也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当再也无法忍受幻梦沦为庸常,我们学会了将平凡的事做到,来伸张自己平庸而不平凡的义。我们看到,就算是外来务工,也能借一篇《我是范雨素》,以坚强姿态掠过每一位共鸣者的天空。就算是搬砖砌墙,也能够以分毫必究、一丝不苟的职业素养赢得世界技能大赛之冠。我们或许成不了莫言、屠呦呦,但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泥人张、刷子李。成为名人大拿不再是毕生追求,但这不代表昏恹和委顿。相反,放下因仰望而酸痛的脖颈,用脚掌重新感知这片平凡的大地。排除冗杂的内心让目标更加清明,方可以更坚定地在平庸之路上奋走,追逐力所能及的远方。而脚踏实地的虔诚才可以让梦想的信徒走向缥缈的圣地,走向不凡。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0)、多少读书人,为了信仰,为了理想,为了真理,把生命写成了铁骨铮铮,用忠诚穿越了时空。中国文人前赴后继层出不穷的突然“跨界”“力挽山河”“捐躯国难”的“心外无物,知行合一”的走出了自己别样的人生,走成了中国历史上成了一道壮美的风景。一个个名字,直立着向我们走来:掉书袋的辛弃疾变成了金戈铁马模样,和蔼的始终微笑着的刘和珍君变成了慷慨激昂的前行者,炮火中的西南联大的师生转战茅屋草房、树底山腰,知识传承也是斗争······没有什么比“爱国”的信仰,更能凝聚起中国人的团结——原来,读书人的信仰,让他们都成了一座座丰碑,让人瞻仰!

(11)、四种版本,皆能体现贯穿于民族的历史中的挺拔风骨。何以钱穆先生一句为佳?随着时代的变迁,首先是李大钊道了一声“妙”。于是“辣”中饱含的“一去不复还”的悲壮之情变得欣喜得多了,转而是革新派对于创造新时代的美好愿景。然而“妙”字却对“著文章”的人设立了门槛:须是才高八斗不可了。是否普通甚至低卑的人便仅需要安于木然、缩头蔽尾?是钱穆一联“双肩”“只手”道出了“不”!杨联陞的“平肩庸手”联实也着重于此,无论是“平肩”抑或“双肩”,“庸手”抑或“只手”,都起到将努力层面从能力转至意愿的作用。时代的脚步从未停止;从怀着必死之志发声,到身怀“妙”笔的有学识之士的付出,终是渴望每一个人的声音和努力的,这当是社会进步和意识觉醒的又一次实现。

(12)、回望过去,我们总会感受到历史所留下的清晰印记。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中国共产党建立,不过二十余年,中国青年,中国人民不复“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这样麻木不仁的丑态,而更多的是接受、学习新文化。在新文化、新思想的滋养和激荡下,思想不断升华,走上进步的道路,始终推动和促进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而那些以笔为刀,孜孜探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道路的文人斗士更应被我们追忆和感激。

(13)、1918年10月,邵飘萍促成北大成立了新闻研究会,蔡元培聘他为导师,这是中国新闻教育的开端。当时《京报》刚刚创立,工作繁忙,但他一直坚持去上每周二小时的课。1919年10月,得到一年结业证书的有23人,得到半年证书的有32人。名单中有不少人是中共早的领袖人物,如、高君宇、谭平山、陈公博、罗章龙、杨晦、谭植棠等等,还有著名的无政府主义者区声白等人。55人中也有些人终身都从事新闻事业,是中国新闻界的中坚。由此可见其影响的深远。

(14)、我们却并不平凡、并不普通。也许我们无法像鲁迅先生一样,以笔代戈,写下警醒后人的名言佳句,并因此名垂青史。但我们可以学习鲁迅先生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学习他在面对任何社会问题时都有的“敢于正视、敢想、敢说、敢做、敢当”的勇气。

(15)、下联的“文章”是指宣传马列主义,抨击反动军阀统治,歌颂革命和共产主义的文章。“妙手著文章”就是要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来宣传革命。

(16)、他在《热风•随感录四十一》写道:“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中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的光。”正是这一篇篇文章激励了无数中国青年,唤醒了无数中国人,照亮了中国的前行方向。

(17)、“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李大钊的这一联掷地有声的勉语,正是他自己一生奋斗的真实写照。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18)、张聿飞先生,山西省榆次人,先后做过小学教员、宣传干事、编辑、科员、讲师、日报主笔、副主编。“九•一八”事变后,参加了东北抗日义勇军,1933年作为志愿兵和救护人员参加了宋哲元将军指挥的二十九军喜峰口抗战,此战役取得了“九•一八”以来中国抗战大捷。

(19)、“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出自明代著名谏臣杨继盛之手。杨继盛因上疏弹劾严嵩,遭诬陷下狱。下狱后,遭酷刑而不屈,终为严嵩所害。本联为杨继盛在狱中自挽的绝笔联,铿锵有力,是他为人的写照,也显示出了中国古典士大夫以道义为己任、不畏权势的荡荡襟怀与铮铮铁骨。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出自近代学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大钊之手。当时,李大钊为劝友人章士钊不要倒向北洋军阀政府,将杨继盛联中的“辣”字改为“妙”字,并手书此联赠与章士钊。结合李大钊的身份与时代背景,本联除了是传统知识分子人格追求的写照,“担道义”还意味着救亡图存,“著文章”还多了宣传远大的理想和进步的政治主张、追寻真理、唤醒民众的意味。在这版的对联中,有对友人的鞭策、亦有对自己的期望,可以说显示了现代知识分子追求真理、救国救民的使命感。

(20)、  “双肩担道义,只手著文章”中所传达出来的希望便是“力扶泰山,笔遣义怀”,当真正气浩然。文章著于道义,而对于责任的全力承担是亘久且需要亘久的信念。

2、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1)、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客暗杀。邵飘萍就指出“有行凶者,有主使者,更有主使者中之主使者”,矛头直至袁世凯。他仗义执言,毫无顾忌地抨击当局:“呜呼!内务部。呜呼!内腐部!”“人但知强盗可怕,不知无法无天的官吏比强盗更可怕。”并声言“报馆可封,记者之笔不可封也。主笔可杀,舆论之力不可蕲”。

(2)、李大钊撰写的这幅名联,上联中的“道义”是指为国为民的理想和志向,“铁肩担道义”就是以救国救民为己任。

(3)、四个版本的对联出自不同人之手,有着各自不同的时代背景。

(4)、下联的“文章”是指宣传马列主义,抨击反动军阀统治,歌颂革命和共产主义的文章。“妙手著文章”就是要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来宣传革命。

(5)、也想起施一公的回国执教,也耳闻饶毅教授的愤慨与敢言,也目睹钟南山家里的那幅“敢医敢言“的书法作品沉甸甸······

(6)、义,是对个人价值的探求,也是为实现社会价值而付诸行动。所谓“平肩担道义,庸手著文章”,即是“平肩亦可分担道义,庸手犹当勉著文章”之义。这是文人在时代背景下对自身能力诉求不满,是在明了能力局限后的自我解嘲,更是在解嘲后燃起的信心与大义。文人即使在文字干涸无力的境地,仍然葆有对大义清醒的认识和不懈追求。所以动心魄,承肩担,感性灵,勉手笔。

(7)、反观当下,有些青年打着“与世无争”“无欲无求”的幌子,实则是逃避现实。于是,从“丧系文化”的迅速风靡,到“躺平一族”的不断壮大;从“佛系青年”的层出不穷,到“人间不值得”的颓废之言,他们逃避责任,不敢直面现实,在不断堕落中丧失了激情,也麻木了自己,终成为一具行尸走肉。试想,没有“铁肩担道义”的勇气与担当,没有“辣手著文章”的深刻与犀利,青年一代如何能将盛世坚持下去,如何能让中国不断进步?

(8)、 一千多年前,曾有一位读书人发出过这样的哀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传承与复兴师道就是这位读书人的理想。正是“理想”使他拥抱了“信仰”,以“铁肩”对抗群怪聚骂,指目牵引,以辣手作《师说》反击了那些所谓的“伪读书人“。

(9)、著名的媒体人柴静曾用《看见》一书,还原了许多人们不曾发现的真相,揭露了许多社会上出现的问题。她便是在用尖锐而有力的笔触改变着这个社会,坚守着她内心的道义。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渺小而独立的个体,可是在社会、在道义面前。

(10)、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杨继盛进士及第,通过自己努力,已官至兵部员外郎。但他不懂得趋炎附势,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因直言敢谏,被贬为狄道典史。狄道,即今甘肃临洮。当时番汉杂居,“鲜有知诗书者”,杨继盛谪贬狄道后,首要兴学弘文,建起超然书院,据说此联即为书院所题,至今山麓之间,仍可见其墨迹石刻。

(11)、当天,邵飘萍直系亲属来到婺州公园的邵飘萍雕像前,祭奠先烈。 

(12)、在北京创办《京报》的同时,1918年,邵飘萍与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及教授徐宝璜一起创立了“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揭开了我国新闻学教育和研究的序幕。他作为新闻学会的导师,带出了一批优秀的学生,包括、邓中夏。1936年的夏天,在陕北保安的窑洞里,借着摇曳的烛光,向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讲述自己成长的历史,说到:“特别是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秀品质的人。”作为新闻学会的会员,除听课外还多次去邵飘萍家拜访,聆听老师的教诲。曾说,“我所愿做的工作,一是教书,一是新闻记者。”(《中国名记者传略与名篇赏析》)邵飘萍还为后世留下了两本新闻学的开山著作:《实际应用新闻学》和《新闻学总论》。其中,《实际应用新闻学》主要整理了他的新闻学教学讲义的内容,以他自己的采访实践经历为主要内容,融合了一些他去欧美日本考察后的认识,是对新闻采访和写作,记者修养等新闻实践进行理论的概括,这本书立足于实际应用,力求指导记者进行实际采访。《新闻学总论》则论述了报业的性质、任务、新闻学的基本概念、新闻法制观点等内容,还简要地介绍了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如果能够找到这些书,我希望大家都能够认真地去读一读,因为这是一个名记者用自己毕生的经验而写成的,而且应该说,这些书至今为止都很有指导意义。

(13)、座谈会上,在天津研究所工作的邵飘萍孙子邵克宁介绍了邵飘萍生平事迹。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钟世杰,金华日报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社长、总编陈东,市文物局局长汪希燕先后发言,缅怀与先烈的渊源,纪念与传承邵飘萍“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爱国主义情怀。

(14)、自杨继盛写下绝命联,该联几经后人修改,形成了各有千秋的精神内核。

(15)、1912年,杭辛斋被选为众议院议员,将《汉民日报》交给邵飘萍一人主持(这时他还兼任《申报》、《新闻报》的特约通讯员)。他对时局有着惊人的洞察力,早在辛亥时就对袁世凯有入木三分的认识。他在1912年1月写的时评中即指出:

(16)、在南拒马河南岸有一个不大的村子——北河照村,村中有一个不大的祠堂——杨氏祠堂。几百年来,这个不大的祠堂声名远播,其供奉的是被称为“容城三贤”之一的杨继盛。今天,小编就带您了解下咱们容城的这位名人。

(17)、来到杨氏祠堂,远远就看见祠堂前面有多个石碑,其中一块上书“赤心报国”四个大字,笔势遒劲,尤其醒目。

(18)、这几个不同版本的对联,你喜欢哪一个?请写一篇文章,明确你的选择,并阐述你的理由、观点和态度。

(19)、邵飘萍是中国传播马列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的先驱者之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被后人誉为“新闻全才”、“乱世飘萍”、“一代报人”、“铁肩辣手,快笔如刀”等。1926年因发表文章揭露张作霖统治的种种黑暗,而被张作霖杀害。有“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之称。

(20)、1918年10月5日,他辞去《申报》驻京记者之职,创办了著名的《京报》。他在创刊词《本报因何而出世乎》中明确的提出了他的办报宗旨,“必从政治教育入手。树不拔之基,乃万年之计,治本之策。必使政府听命于正当民意之前,是即本报之所作为也!”《京报》一开始只有他和潘公弼两个人,无党无派,不以特殊的权力集团为后盾,主张言论自由,自我定位是民众发表意见的媒介。很快就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声望倾动一时。

3、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出自

(1)、就拿《阿房宫赋》与《六国论》来言事,他们的作者为了江山社稷与黎民百姓以铁肩担起道义,以辣手针砭时弊,不惜触怒帝王甚至招致杀身之祸。如果没有这份信仰,怎来这份勇气呢?“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此联作者杨忠慰公也为了心中道义,愤而上奏弹劾严篙后慷慨赴死,用生命诠释了铁肩辣手,用生命诠释了读书人的信仰!

(2)、在狱中,杖刑打断了杨继盛双腿,全身皮开肉绽,杨继盛摔碎瓷碗,将碎片扎入体内放血,血流不止,但他咬紧牙关,然后用瓷碗碎片将腐肉一一割去。

(3)、1916年9月的一天,李大钊的一位朋友请他题写一副对联,他想起了这副楹联,于是奋笔疾书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十个大字,与朋友共勉。

(4)、1919年5月3日晚上,“五四”前夜,是个准备直接行动的不眠之夜,在北大的“五三晚会”上,作为新闻学研究会的导师、《国民》杂志顾问的邵飘萍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他大声疾呼“北大是高学府,应当挺身而出,把各校同学发动起来救亡图存,奋起抗争。”他的报纸更是热情地支持“五四”运动。8月,因《京报》屡屡发表揭露、批评政府腐败的文章,被当时的安福系政府查封,邵飘萍遭到全国通缉,被迫第二次亡命日本。

(5)、 然而,转念又不得不发问:读书人多柔弱而内敛,何来“铁肩”一说?读书人多含蓄而善迂回,又何来“辣手”一说呢?

(6)、以上便是我喜欢杨联升先生所写的对联的原因。他并没有用“妙手”这样的词来形容自己,而是以“庸手”自勉。正是“庸手”一词,才让我有了代入感、有了共鸣,有了像杨先生一样即便平凡也要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决心和勇气。

(7)、乡民崇敬他,把他安葬在河北容城县以东。明万历三年,又迁葬到河北定兴县东引村侧至今,立有墓碑,上题“明忠臣杨椒山之墓”。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           三明二中高三(15)班赖世超

(9)、郭松龄在日本关东军和张作霖的联合夹攻下,兵败被杀。邵飘萍把事件的真相公诸于世,引起了北方民众的反日、反张运动,张作霖他们这才对他恨之入骨,要枪毙邵飘萍!

(10)、之所以和这一联产生诸多共鸣,许是因我们中的大多数都沦为平庸之辈,而欲求不得之果。这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需要我们共同承担道义的时代,但也是个缺少梦想信仰、让人“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时代。我们都曾是“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少年,但现实降予的苦难,让我们无止境地迁就,而终陷入自欺欺人的罗网。甘于平庸,无力向前,失去了承担道义的胸襟。然而义始终藏于内心深处,使人心中总有突破庸常的冲动与渴望。我们在“平肩担道义,庸手著文章”中发觉了一个敢于在逆境中奋进而峭然而立的灵魂。追忆曾经,舔舐伤疤带来的痛感,让这赤子之心更显珍贵。

(11)、在临刑前写下名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12)、1916年9月的一天,李大钊的一位朋友请他题写一副对联,他想起了这副楹联,于是奋笔疾书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十个大字,与朋友共勉。

(13)、1911年,辛亥革命后杭州光复,杭辛斋受命筹办《汉民日报》(杭辛斋(1869—1924),浙江海宁人,1898年,涉康、梁案曾遭清廷拷打,险被杀头。1905年参加同盟会,赴京办《白话报》,因触犯权贵被禁。在报界很有影响)。他知道邵飘萍经常写些地方通讯,两人一见如故,当即聘邵为主笔,共筹《汉民日报》。11月18日,即杭州光复后的第11天,《汉民日报》就出版了,经理杭辛斋、主笔邵飘萍。他从此进入新闻界,开始了他15年的终身报业生涯。

(14)、邵飘萍(1886~1926),男,汉族,浙江东阳人,革命志士,民国时期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新闻摄影家,中国传播马列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先驱者之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是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被后人誉为“新闻全才”、“乱世飘萍”、“一代报人”、“铁肩辣手,快笔如刀”等。1926年因发表文章揭露张作霖统治的种种黑暗,而被张作霖杀害。有“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之称。

(15)、邵飘萍青少年时代受到一位比他年长9岁的民主革命者张恭的影响,张恭于1904年创办金华有史以来第一张报纸《萃新报》,邵飘萍正是从《萃新报》获得对报业的初印象。 

(16)、道义铁肩担,吾辈应青年勇挑重担,志存高远。为信仰牺牲的气节与风骨,正是千古仁人志士一生奋斗的应有之义。嘉靖年间,严嵩专权,政权黑暗,杨继盛一声怒吼,担起道义,唤醒众人心中的良知;清末以来,内部叛乱,列强入侵,孙中山一声呼唤,担起道义,推翻清王朝统治。当今中国,虽无杨继盛时代之黑暗,亦无孙中山时代之混乱,却也是困难重重,险象环生。当此关键时期,总要有人担起道义,总要有人作为先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若世人皆有铁肩,皆担道义,必能使中国焕发出无限生机。

(17)、于是,我将目光投注于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才发现:每当社稷有倾覆之危,民族有危亡之境,读书人总是冲在“战火”的一线,他们必筑精神“铁肩“在前,他们必斥”辣语“于笔端。古有比干冒死力谏传承屈原“伏清白以死直兮”的精神;今有“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豪情壮志;鲁迅的杂文如”投枪“”匕首“,文章也就成了反动派害怕的武器;忘不了闻一多的”后的演讲“;还记得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的刚强——原来,读书人有属于自己的信仰。

(18)、1920年初,陈独秀受邀秘密前往武汉进行演讲,因发表宣传社会主义革命的演讲而引起湖北军阀当局的驱逐。李大钊获悉此消息后,决定亲自护送陈独秀出京。此时恰逢北方收账时节,于是,李大钊雇了一辆骡车,装扮为收账先生,让陈独秀坐在车内。为了避免暴露陈独秀的南方口音,沿途住宿等一切交涉皆由李大钊出面办理。也就在这辆雇来去天津的骡车上,陈独秀与李大钊“商讨了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组织的问题”。这就是后来传为美谈的“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故事。

(19)、“平肩担道义,庸手著文章”出自历史学家杨联陞之手,题干中解释:此联为向恩师钱穆“求字”而来,取“平肩亦可分担道义,庸手犹当勉著文章”之意自我警勉。与前两联相比,此联是自勉联,态度谦逊。从“铁肩”到“平肩”,少了文人的狂傲之气与决绝之态;从不凡到平庸,强调的是作为芸芸众生一员、小人物的使命与信念。

(20)、众所周知,李大钊是在中国大地上举起社会主义旗帜的第一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李大钊积极为《新青年》杂志撰写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说及俄国十月革命。1918年7月至11月,李大钊连续在《新青年》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三篇文章,在中国首倡马克思主义,并热情颂扬俄国十月革命,经常是“知有主义,不知有家”。正是因为《新青年》杂志和李大钊等人的宣传研究,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学说开始风靡中国。

4、杨继盛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1)、钱穆先生是顺了学生的意思的。而其联更加可贵之处在于“双”与“只”的对举。道义和文章的层次先后一下子鲜明起来:须“双肩”来扛的道义自然是着重,而文章实为道义服务。随着文化教育的逐年普及,能“文章”的人的确越来越多。而若是文章中早已失去了当年杨员外冒死弹劾权官的那般勇气和风骨,留下的不过是徒然一地废纸;甚至将软弱和污浊传扬。首先文章的内容须合乎道义。然而即使篇篇中充斥的都是正义的呼号,却成为“表面文章”,只说不做,也未免落于空洞和贫乏。孔子有云:“有言者不必有德。”如培根这样的哲理大家,对权力名誉、世事万千似是清透,而自己却因深陷荣名泥淖而终身败名裂。“双肩”和“只手”是对青年人提出的更加具体的要求:承担责任须尽全力,而不可仅仅重于“文章”。文章必在道义之下、在道义之中,合为时而作,合为心而发。

(2)、明代文化名人杨继盛,因抗御强暴、反对权奸严嵩,而惨遭严嵩杀害,杨继盛就是在临刑前写下名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3)、时代记录着一切,尽管云淡风轻的背后都曾是人言可畏,抑或血雨腥风,但”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精神却如明灯长亮于暗夜。

(4)、杨继盛的“铁”“辣”风骨,寄寓了士人面对官场黑暗的不屈和愤慨;李大钊的“铁肩”“妙手”,展现了中国革命者的智慧和担当。钱穆的“双”“只”智辩,道明了个人对于道义与文章的价值判断。但是,我喜欢依然莫过于杨联陞的“平肩担道义,庸手著文章”,只因他有平庸之下的凛然大义。

(5)、“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不仅是许多优秀中华儿女的真实写照,更是贯穿于几千年的时代精神。故曰:用铁肩担起道义,责任更大更重;用辣手写就文章,真理更远更深。

(6)、杨继盛就是在临刑前写下名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乡民崇敬他,把他安葬在河北容城县以东。明万历三年,又迁葬到河北定兴县东引村侧至今,立有墓碑,上题“明忠臣杨椒山之墓”。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也激励着那些依然在征途上奋勇争先,追求卓越的哈师大人!

(8)、时间流转,到了现代的中国。鲁迅先生这位读书人,在黑暗的时代踽踽而行,为心中道义,毅然弃理弃医而从文,以铁肩负民族之重任,以辣手骂醒整整一代之国人。斯人以往矣,但他的灵魂,他的信仰,他的铁肩辣手给我们整个民族留下了百年甚至将会绵延千年的感动。

(9)、1916年袁世凯死后,上海《申报》社长史量才聘请邵飘萍为驻京特派记者。《申报》是当时上海第一大报(资格老、销路广),他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享有特派员称号的记者。他以一个真正的新闻记者的面目出现在民众之中,深入实际采访,把真实的情况告诉读者,甚至不惜冒生命危险。

(10)、1915年12月袁世凯称帝,上海新闻界电邀邵飘萍回国。他于当月下旬匆忙返回祖国,参加反袁护国斗争。“为《申报》、《时事新报》、《时报》执笔。”

(11)、邵飘萍从小接受了“子曰诗云”的中国传统教育,从小就显露出过人的才气,13岁的时候考中了秀才。随后来到浙江高等学堂师范科,也就是今天的浙江大学就读,接受了西方科学、政治文化的教育,受到了新思想的启蒙。由于晚清动荡的局势,使邵飘萍热衷于了解时事,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各种报纸。其中,梁启超的文章深深地吸引了邵飘萍和他的同学们。从小接受八股文写作的邵飘萍对梁启超恣意奔放的文体以及点评时事的勇气敬佩不已,还刻意模仿梁启超的文体进行写作。当时报纸上经常讨论救国之道,热血的知识分子各抒己见,主张“科学救国”、“实业救国”或者“教育救国”,希望通过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用现代文明拯救中国。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邵飘萍萌发了“新闻救国”的思想,立志献身新闻事业,依靠报纸舆论,干预政局,改变祖国悲惨的命运。于是,“新闻救国”也成为他一生追求的理想。

(12)、捕邵飘萍。被军阀以造币厂厂长之职和二万块大洋的诱饵收买的邵飘萍旧交、《大陆报》社长张翰举,将邵飘萍从使馆骗出予以逮捕。

(13)、几百年来,杨继盛刚正不阿,与阉党严嵩斗争被害的故事广为流传,而其名句“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更彰显了一心为民的铁骨铮铮。而今这句诗就作为楹联悬于祠堂门前两侧,横联则为“浩然正气”。走近祠堂,仿佛能感受到一股强大的气场。

(14)、             力扶泰山,笔遣义怀

(15)、北元后裔俺答汗,多次率兵侵犯宣化、大同,提出宣府、大同等地春秋两季开设马市。镇边大将咸宁侯仇鸾,畏惧出战,欲与俺答汗妥协,开马市。而杨继盛认为,仇鸾议和示弱,丧权失节,于是上疏皇帝,力言仇鸾的主张有“十不可、五谬”。结果在仇鸾操纵下,驳回杨继盛上疏,并密奏诬陷之,把杨继盛关进监狱,后又贬谪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典史。

(16)、这句话出自明朝人杨继盛之口,原文是:“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李大钊很欣赏这句话里透出的铮铮骨气,这两句话也可以看做他自己一生品格的鲜活写照。

(17)、值得注意的是,题干设定的写作任务有二:一是要求考生选择并明确喜欢某一版本的理由,考生当审辨思考,在辨析异同之中说清喜欢某一联的缘由;二是阐述观点与态度,考生当通过比较与选择展示观点态度、挖掘现实意义、体现作者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18)、邵飘萍的一生,始终在记者的岗位上秉笔直书,不畏强暴,“铁肩辣手”中所包含的铁骨铮铮、辛辣无情的意义,成为邵飘萍的写照。邵飘萍的命运也成为那个时代几乎所有像他一样能够如实报道新闻的记者的共同命运。邵飘萍同称为“萍水相逢”的林白水,都是历史上记者的典范。

(19)、抗战胜利后,1947年受北平中国大学王正廷之邀担任哲学教育学系主任、教授,同时兼任傅作义将军的少将参议、新闻审查处处长,后随傅作义起义。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教于东北农学院、东北森林工业学校,1956年11月来到哈尔滨师范学院,讲授《逻辑学》《中国哲学史》《西洋哲学史》《黑格尔哲学》等课程,著有《哲学大纲》《黑格尔哲学讲义》《西洋哲学讲义》《韩非子研究》《教育哲学》等著作或讲稿。

(20)、李大钊撰写的名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原是明代文化名人杨继盛所作,李大钊只是在原对联上改了一个字,明代文化名人杨继盛,因抗御强暴、反对权奸严嵩,而惨遭严嵩杀害,杨继盛就是在临刑前写下名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5、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是形容谁的

(1)、市政协副主席刘净非出席仪式,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潘江涛主持座谈会。来自北京、天津、贵州以及金华等地的10余名邵飘萍直系亲属共同缅怀先烈。

(2)、可是,我却分明从中看到了一种谦而不卑的内敛。也许正是因为这种不争的态度,这种“庸手亦当勉著文章”的决心与力量,带给了我深深的感动与极强的共鸣。在我看来,杨先生不夸耀自己的能力,也不宣扬自己的野心,并不是因为他心无大志。

(3)、1906年他考入浙江省立高等学堂师范科,学制三年。三年里,邵飘萍读到了《民报》、《新世纪》、《清议报》、《新民丛报》等,大开了眼界,并被梁启超的文章所感染。他开始为上海的《申报》写地方通讯,1909年春,省运动会期间,他还和陈布雷、张任天三人一起,在一个图画老师指导下,办过一张《一日报》,这可以说是他报业生涯的开始。在此期间,他受到章太炎、蔡元培、徐锡麟等人的影响,和鉴湖女侠秋瑾曾有书信往来,秋瑾殉难前5天还给他这个青年学子写过一封信。

(4)、1947年,张聿飞先生受王正廷校长之邀担任哲学教育学系主任、教授,后来兼任傅作义将军身边的少将参议、新闻审查处处长。在傅作义将军犹疑之际,他积极劝说将军和平起义,为新中国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

(5)、李大钊撰写的名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原是明代文化名人杨继盛所作,李大钊只是在原对联上改了一个字,明代文化名人杨继盛,因抗御强暴、反对权奸严嵩,而惨遭严嵩杀害,杨继盛就是在临刑前写下名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6)、邵飘萍从此走上一条自资独立办报的艰辛道路。其言论既不受外国通讯社的左右,又不受军阀操纵,排除各种干扰,开创了20世纪中国独立的新闻事业。他大书“铁肩辣手”四个大字(取自明朝因反对奸臣严嵩被残杀的杨椒山的诗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将“妙”字改成了“辣”字)悬于报社墙上,勉励同人。他主张新闻记者是“布衣之宰相,无冕之王”,是“社会之公人,是居于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外的第三者”,报纸应该监督政府,还应该教育民众、唤醒民众。80多年前,他就是在这些思想支配下,把《京报》真正办成了人民大众自己的喉舌(当然,他也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7)、而是因为他明白:为国为社会承担责任,并不只是一个人的事。即便是“庸人”,也应尽自己所能,为自己热爱的祖国、坚持的正义去效力。这副对联不仅勉励了杨先生自己,也是在启发、激励着我们后人。也许我们的确不曾拥有惊人的天赋。

(8)、感染无数人的投笔从戎:”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的豪情,感慨文天祥千回百转的《指南录后序》,现在才有一点理解杜甫一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踌躇——原来,读书人的信仰早就穿越时空,让人仰望。

(9)、先辈师表如同璀璨繁星,点亮师大史册的浩瀚银河!

(10)、明嘉靖年间,杨继盛出任南京兵部员外郎中,笃实刚正,不畏权势,因勇敢弹劾大奸臣严嵩未果,反而惨死在严嵩的屠刀下。杨继盛就是在临刑前写下名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11)、嘉靖三十四年,时任兵部员外郎的杨继盛因弹劾严嵩被治罪处死,他书写的绝命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至今流传。1916年9月,时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为友人书写此联将“辣”改成了“妙”而成“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传诵甚广。1967年9月6日,杨联陞向恩师钱穆“求字”,恳请钱穆先生书写“平肩担道义,庸手著文章”,以“平肩亦可分担道义,庸手犹当勉著文章”自我警勉;而钱穆先生为杨联陞书写时改为“双肩担道义,只手著文章”,两字之改,再出新意,传为佳话。

(12)、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俺答汗再次侵犯大同、辽阳,仇鸾私通俺答汗的罪行暴露,急病而死,被皇帝下诏开棺戮尸。朝廷知道杨继盛有先见之明,起用杨继盛,调山东诸城县令。他奉诏离任时,临洮百姓千余人依依不舍洒泪相送百里外,杨继盛挥泪与乡亲们告别,场面十分感人。

(13)、1916年9月的一天,李大钊的一位朋友请他题写一副对联。他想起了这副楹联,于是奋笔疾书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十个大字,与朋友共勉。

(14)、李大钊同志和其他无数先烈光荣地倒下去了,但是他们的牺牲没有使中国革命停止,相反,中国革命在牺牲者的血泊中继续前进,直至获得伟大的胜利。作为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大钊同志的业绩将永远受到中国人民的追怀和崇敬。

(15)、活动中,专程从北京赶来的邵飘萍孙女邵克美等邵飘萍后人,捐赠了邵飘萍在京报办公时所用的桌布,以及邵飘萍夫人汤秀慧手迹等文物。

(16)、先生曾留下一句话: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可谓是对自己一生的精辟总结。

(17)、虽然朝野对杨继盛一片解救呼声,但终没逃过严嵩处心积虑的陷害。临刑前,杨继盛在狱中墙上题了两句述志诗:“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当年十月的北京西市,北风凛冽,寒气逼人,杨继盛面对屠刀,大义凛然,昂首走向刑场。他仰天长啸,朗诵他那首感人肺腑的《就义诗》:“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前未报国,留作忠魂补。”

(18)、上联中的“道义”是指为国为民的理想和志向,“铁肩担道义”就是以救国救民为己任;下联的“文章”是指宣传马列主义,抨击反动军阀统治,歌颂革命和共产主义的作品。“妙手著文章”就是要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来宣传革命。

(19)、两年间,他为《申报》写了200篇计22万字的《北京特别通讯》,都是来自第一线的报道。他的文章真实、生动,深刻、犀利,分析在理,常常是一针见血,有其独到之处,因此才脍炙人口,风靡大江南北。

(20)、铁肩担道义是一句名言名句,出自杨继盛《杨忠愍公集》,意思是以救国救民为己任,为民的理想和志向,体现出宣传革命的精神。

(1)、1913年8月10日,浙江当局以“扰害治安罪”及“二次革命”嫌疑罪,查封《汉民日报》馆,逮捕邵飘萍。他后来自述“忽忽三载,日与浙江贪官污吏处于反对之地位,被捕三次,下狱九月。”还曾遭到过暗杀。因为反袁入狱、三进三出,出狱后只得到日本暂避,在法政大学学法律、政治。同时,为国内的报纸写评论。他还组织了“东京新闻社”,反对袁世凯卖国。

(2)、杨继盛死后12年(1567年),87岁的严嵩在举国唾骂声中死去。同时,皇帝颁诏抚恤直谏诸臣,杨继盛被追赠为太常少卿,谥号忠愍,予以祭葬,并任命其一子为官。

(3)、    嘉靖三十四年,时任兵部员外郎的杨继盛因弹劾严嵩被治罪处死,他书写的绝命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至今流传。1916年9月,时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为友人书写此联将“辣”改成了“妙”而成“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传诵甚广。1967年9月6日,杨联陞向恩师钱穆“求字”,恳请钱穆先生书写“平肩担道义,庸手著文章”,以“平肩亦可分担道义,庸手犹当勉著文章”自我警勉;而钱穆先生为杨联陞书写时改为“双肩担道义,只手著文章”,两字之改,再出新意,传为佳话。

(4)、1918年5月,鲁迅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在《新青年》上发表。这篇作品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借狂人之口愤怒控诉了绵延数千年的旧礼教是“吃人的礼教”。小说发表后,举国震惊,鲁迅一朝成名天下知。

(5)、是的,千年岁月,抹不平铁肩的棱角;万载光阴,掩不了辣手的文章。生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不仅要以青年之“铁肩”担国家之“道义”,还要以青年之“辣手”醒世人之迷梦。非如此,不足以时代的疾病,不足以缔造更好的未来。

(6)、4月26日凌晨1时许,警厅把邵飘萍“提至督战执法处,严刑讯问,胫骨为断”,秘密判处他死刑,宣布他的罪行为:“京报社长邵振青,勾结赤俄,宣传赤化,罪大恶极,实无可恕,着即执行枪决,以照炯戒,此令。”4时30分,邵飘萍被押赴天桥东刑场。临刑前,他还向监刑官拱手说:“诸位免送!”然后面向尚未露出曙光的天空,哈哈大笑,从容就义。年仅40岁。

(7)、杨继盛一生官职未过五品,却被誉为“明代第一直谏义士”。从32岁中进士到38岁被陷害下狱,短暂仕途中他做了两件名垂千古、震动朝野的大事:一是谏阻开马市,二是冒死弹劾奸相严嵩。

(8)、嘉靖三十四年,杨继盛书下绝命一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千古流传。其后,虽有李大钊之“妙手”,亦有杨联陞之“庸手”,都难以比肩。我以为,以肩担责,以文警世,“铁肩”与“辣手”齐备,方为吾侪之所向往。

(9)、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再度被起用的杨继盛耿直未改,痛恨当权者严嵩,竟上疏弹劾严嵩“五奸十大罪”,以他之“微力”,自然一时难以撼动严嵩这座“大山”,他遭诬陷下狱,在狱中惨遭严刑,终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遇害,年方四十。王夫之说:“直击严嵩,而椒山之死以正”,杨继盛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有其大任在铁肩,辣手著文,直击权贵,哪怕粉身碎骨,又何惜哉!

(10)、1933年8月,张聿飞先生入北平中国大学哲学系学习。该校是孙中山1912年在北京创办的一所私立大学,初名国民大学,1917年改名为中国大学。孙中山曾任校董,宋教仁、黄兴为第二任校长,彭允彝代校长。李大钊、李达、 杨秀峰、齐燕铭、张致祥等“红色教授”以及一些著名学者如鲁迅、马寅初等人都曾在此任教。1949年3月,中国大学因经费匮乏停办,部分院系合并到华北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

(11)、杨继盛骂死一个仇鸾,可明朝出了一个更大的权奸严嵩。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杨继盛到兵部上任,他亲见亲闻严嵩祸国殃民的行径,痛心疾首,决心为国除奸。而当时严嵩势力很大,根基很深,弹劾严嵩须有必死决心。杨继盛毅然上书《请诛贼臣疏》,历数严嵩“十罪五奸”,被史家称为“明史上一大奏牍”。而严嵩向嘉靖帝进谗言,陷害杨继盛,将其投入死囚牢。

(12)、“双肩担道义,只手著文章”出自杨联陞的恩师钱穆之手。此联既是对学生的鼓励,也是现代学者对社会个体责任感的体悟。与前三联相比,“双肩只手”没有明显的感情倾向。人皆有“双肩只手”,“双肩”可以是坚实有力的“铁肩”,亦可以是柔弱平实的“平肩”;“只手”可以是犀利老道的“辣手”,也可以是精妙超群的“妙手”,当然,亦可是平平无奇的“庸手”。“双肩只手”强调的是作为社会个体的,不论能力高下、不可推卸的责任感。同时,“双肩”与“只手”対举,“双肩”喻指全力,可以理解为责任之重大;“只手”喻指一人之力、独力,可以理解为独立之精神。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112句(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