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知行合一读后感90句(王阳明知行合一)

王阳明知行合一

1、王阳明知行合一书籍

(1)、比如王阳明说的“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这个“知而不行”其实仍旧是某种知,这个知和行是不同的,只不过王阳明不肯承认其为知,所以叫它作未知,但这个未知其实仍旧是知,只不过没有落实为行罢了。包括王阳明自己强调的良知,良知人人都有,但并不是人人都能致良知,那在致良知之前,这个良知究竟是知还是未知呢?如果承认良知也是知,那这个知和行就是两码事啊。如果硬说良知是知自然也就是行,那人人有良知,等于人人都知行合一了,还要强调致良知干嘛?如果说良知是不知,那显然又名不正言不顺。良知这个概念本就是强调人人都有的知,你现在又不承认其为知,那整个心学体系都变得毫无意义。

(2)、良知本身即是性之一部分的体现,而由性者,则涵盖范围比良知更广也。

(3)、当我们把“知”和知的内容所指涉的行区分开来看的时候,所说的知的生产多是指对汇总来的间接经验进一步思考加工的过程。这种情况,为简便起见,也可以直接说是知的加工。

(4)、孔子当年向音乐大师师襄子学琴,师襄子看他天天弹一首曲子,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对他说,你弹得不错了,可以试试新曲子了。

(5)、如果我们不咬文嚼字的推敲概念,那么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究竟是个什么意思,他究竟想要表达什么东西呢?

(6)、天地一元之气,流转运行,无一息之停,此为纷纭变化之物质现象也。阳明所谓主宰者,即天理也。人得天地之气而生,心也是气的基础上而成,仍旧是物质之心。心学中代表客观物质的是气而非物,此一元气论基础上形成的强调人之主体性自觉性的体系与一般西方所谓唯心主义还是有所区别。

(7)、王阳明对“知行合一”的体悟和阐释,有一个认识上的演进过程,这个过程与他自己所说的“学为圣贤”或“求圣”的过程是同步的。王阳明《朱子晚年定论·序》中说自己的学术经过“三变”:“早岁业举,溺志词章”,后来感觉是在浪费青春;于是“稍知从事正学”,研读以朱熹为代表的儒学著作,却感到众说纷纭、“茫无可入”;不得已转而“求诸老释”,顿觉惊喜,“以为圣人之学在此”,但将其与孔孟之说、日用之道相印证,又产生抵牾。迷茫之中,贬官龙场,反复思考,体悟日深:“证诸五经四子,沛然若决江河而放诸海也。然后叹圣人之道,坦如大路。”所谓的“龙场悟道”,就此发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8)、有一个人们十分熟悉的用以说明王阳明“主观唯心”的例证。王阳明在浙江绍兴期间,与学生游南镇,有学生指着破岩而出的满树鲜花问道:“(先生)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如果只是以此为例,又不明其“机锋”所指,自然可以视为不顾客观事实的“唯心”。

(9)、利欲、色欲、亨欲是人行为之基础的动力,也是“格物”基础、原始的动机。《大学》所谓自诚而明。这三欲便是诚的基础。

(10)、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既保留致良知之说的好处,同时去除其弊端呢?回答是格物致知之总体框架依旧按照朱子之阐释,但在格物之前添出一个“由性”,如此,则弥补理论之缺。

(11)、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欲速则不达,揠苗助长,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

(12)、这段回顾,使人们认为经过“三变”之后的“龙场悟道”,王阳明已经悟出了“圣人之道”。但是,令王阳明惊喜的并不是悟出了“圣人之道”的结果,而是悟出了通向“圣人之道”的“大路”、找到了打开通向“圣人之道”大门的钥匙。所以黄宗羲认为,“龙场悟道”对于王阳明的“求圣”来说,是“始得其门”。

(13)、这段阳明师生之间的问答就如同有毒瘾的张三问李四如何戒毒,李四说“你要知道吸毒不好”,张三说:“我知道吸毒不好,但现在问的是怎么戒毒?”李四说“你既然知道吸毒不好了,还问什么,吸毒不好明明白白,你不肯用功戒毒还有什么可说的?”

(14)、显然,王阳明所谓的“知”即“吾心良知之天理”,其所谓“行”即“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的道德实践。可以说,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在本质上是集道德、伦理、政治于一体的道德人文哲学。

(15)、只有日常中多注意在事上的磨练,在各种事情上锻炼自己的应变能力,让自己心境逐渐处在一种十分稳定的状态下,只有这样才能锻炼出遇事不慌不乱的素质。

(16)、只有先行动起来,才能发现有哪些问题,边行动边思考,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前进。

(17)、“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提出的重要思想。既有王阳明基于事上磨炼的体悟,也是他思考社会现状、应对时代困境的成果。“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思想体系的重要一环,更是对中国思想史上知行观的继承和发展。

(18)、但还有一个人们并不熟悉的说花故事,事情发生在江西赣州或南昌。王阳明和弟子薛侃等在花圃除草,薛侃感慨:“天地间何善难培、恶难去?”王阳明不假思索地回答:“未培未去耳。”他随即借物说事:“此等看善恶,皆从躯壳起念,便会错。”见薛侃不理解,王阳明继续解释:“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此等善恶,皆由汝心好恶所生,故知是错。”王阳明的意思十分清楚:天生万物,本无善恶之分。若以自己心中的“好恶”作为判断事物“善恶”的标准,那就大错而特错了。如果以此为例,我们或许就不会把“主观”的帽子戴在王阳明头上了。

(19)、可大禹没有这样做,他用知行合一来指导自己:治洪水是他应该做的,这是道德感;他有没有能力做到呢?有,一种方法是逃避;一种方法是把洪水打败,这就是判断力。为什么不选择逃避而选择直面洪水,因为等待洪水退去是消极策略,只有主动进攻才是积极策略,于是他选择和洪水死磕,用顽强的意志力完成了治水盛举。

(20)、承认知与行殊这个前提。我们接下去就可以说阳明所谓的知行合其实有两层意思。

2、王阳明知行合一读后感

(1)、真正厉害的人:笑而不语,迷而不失,惊而不乱

(2)、确实,按照阳明的逻辑,一个人光是修炼性情,提高品格,都嫌来不及,投入大量心力精神都未必能有所提高。对每个人来说,要紧相关总是自己的性情品格,若如此,有什么必要又有什么精力去关心一草一木之理?而且世间外物如此之多,如果一草一木需要格,那日月星辰也需要格,风雨雷电、飞禽走兽之都需要去格,怎么格得过来,索性都不去格。只需要关心和自己切身联系的日常人伦之理就可以了。所以阳明举的格物例子也都是些什么事亲、事君、待友之类。即便要涉及某种客观规律知识之掌握,按阳明之逻辑也局限于人事相关的实用范围,事到临头再去学。

(3)、这本王阳明既是好看的,也是有价值的。度阴山完全没有刻意“神奇”的描写,没有卖弄学问,没有大段主观评论,王阳明每一段事迹,都感觉合情合理,似乎轻描淡写却趣味十足,读着娓娓道来而回味无穷。

(4)、就这样,孔子用了超出常人数倍的时间和精力,精益求精,把这首曲子弹奏得炉火纯青。同时举一反孔子在弹奏其他曲子的时候,也变得得心应手。

(5)、感悟:朋友犯了错误或者遇到难处,本就心里懊恼痛苦,规劝其实没什么用处,指责更无疑是在伤害朋友、毁灭友情,雪上加霜。只有开导和鼓励,才是有情有义的做法,才对朋友真的有用。所谓“患难见真情”,王阳明告诉我们的是基于人性和情义的交友之道。

(6)、感悟:王阳明所说的情况,放在现在叫“逃避”,而不是清静。事情是要面对的,人是要在事上磨的,逃避是永远没有出息的。

(7)、而然,为什么很多人明知有些事是自己应该做的,却不去做,做不到知行合一呢?

(8)、黄宗羲可谓真知阳明者,他认为王阳明的学术经历,并非王阳明自己所说的一个“三变”,而是有两个“三变”,“龙场悟道”则是两个“三变”之间的关节点。只有把这两个“三变”一并考察,才能理清其“求圣”的全过程。

(9)、当王阳明1509年在贵阳首谈“知行合一”时,听课的人内心都波澜不惊,因为“知行合一”并非是个新命题,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甚至是更古老的黄帝、尧舜禹时代,中国人对“知行”的关系就做了很多研究,而且把它快速运用到实践中。

(10)、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除了在知行观上有新的贡献,它的重要价值还在于赋予人以主体性的积极意义,为人们的认知与实践,提供了进行价值判断的标准。首先,王阳明并不主张两者是机械性的组合状态。他在南宋朱熹“格物”之学的基础上,提出要充分认识人作为主体的价值,将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知和行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于是,王阳明提出了“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的主张。

(11)、黄宗羲说的第一个“三变”,如王阳明之所述,这是一个“悟得其门”的过程。王阳明从朦朦胧胧地向往着“学为圣贤”,到“得其门”“入其道”,其间经历了整整二十年。

(12)、感悟:谦为什么是众善之基?因为一个能谦虚的人,他的心必定是宽容的,他的人必定是有涵养的,他的行为必定是有教养的。那么他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语,必定都是合乎仁礼的,自然都是善的。而傲慢者恰恰相反,他的心狭窄阴鸷、封闭自恃,言行之间充满私心私欲。一谦一傲,值得深思。

(13)、即便现代人之格物,也未必完全脱离利欲之作用,比如各种家用电器之发明,减轻家务劳动之繁重,让人有更多安逸,此亦可谓利欲引发之格物也。

(14)、要学会举重若轻地,活下去——用智慧,用意志,用已经失望的希望,或者注定冷却的激情。

(15)、这种方法,恰恰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共同特点,所有的言论和文字,都是针对具体的事情展开。这种方法的好处是直截了当、简洁易懂,问题是容易被断章取义、被各取所需。虽然王阳明有时因“物”说“心”、因“行”说“知”,有时又因“心”说“物”、因“知”说“行”,但在他那里,心和物、知和行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所以,我们学习研究他们的思想,不能用“举例子”的方法,而需要对他们的思想脉络、表述特征特别是“语境”有真正的认识。

(16)、黄宗羲认为,在“龙场悟道”而“得其门”后,王阳明的学术开始了第二个“三变”:一是“尽去枝叶、一意本原”,开始专注从“吾性”“吾心”中追求“圣人之道”,而不是向“心外”去追求,于是有了“知行合一”的感悟,认为知即是行、行即是知。二是到“江右以后”,悟出“圣人之道”原本就是早为先贤揭示却被后人泯灭的“良知”二字,这样,就为“知行合一”注入了灵魂。三是提出“良知”之后,宣称人人心中有良知,人们只要把各自的良知发掘出来并且落实在行为上,即“致良知”,这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从“龙场悟道”,到病逝于江西大庾,这第二个“三变”,也经历了二十年。

(17)、前者主要是道德修身领域,涉及到的行是每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无可避免的:欲望的管理,情绪的管理,时间的管理,待人接物的态度,和人相处的能力等等,做的好,利人利己,做的不好,害人害己。这方面知行合一是一种理想境界,是应该逐步逼近趋向的目标。这个领域应该做的是在巩固其知的基础上,逐步在行动中落实其知。不能把理想的目标和现实状态混为一谈,不能说因为没有达到知行合就索性否定其知的意义价值。这实际上也就是孟子说的“勿忘勿助”。保有其知,尊重其知,朝着知行合一的方向努力是“勿忘”。虽然你可能暂时做不到把知落实为行,但你至少能记在心里,不断提醒自己。不必急于一步登天,一下子知行合这是“勿助”。急于求成的结果,可能是更大的失望,更彻底的自暴自弃。

(18)、三欲基础上的五心是五行之端,也可谓泛性之端,算是更高层次的格物动机。尤其是其中的好奇之心,有了好奇之心,则那些看似与人眼前利益无关,也与人之品格修行无关的天地万物皆可格,只要外物激发了你的好奇心,你就可以探究这个外物之理,满足自己好奇心的过程就是格物致知的过程,而获得的这个知识,哪怕看上去眼前无用,但终究有一天会有用。

(19)、嘉靖七年十一月(1529年1月9日),逝世,时年五十七。明穆宗继位,追赠新建侯,谥号“文成”。万历十二年(1584年),从祀于孔庙。

(20)、阳明先生有句话:“辨既明矣,思既慎矣,问既审矣,学既能矣,又从而不息其功焉,斯之谓笃行。”

3、王阳明知行合一四句话

(1)、过了一段时间,孔子弹奏曲子的气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副庄重肃穆的样子。

(2)、爱曰:“古人说知行做两个,亦是要人见个分晓,一行做知的功夫,一行做行的功夫,即功夫始有下落。”

(3)、譬如,见到美色是“知”,喜欢上美色是“行”;闻到恶臭是“知”,厌恶恶臭是“行”。一见到美色就马上喜欢了,没有人见到美色后,还要思考一下“我是喜欢呢还是不喜欢呢”;一闻到恶臭就马上厌恶了,没有人闻到恶臭后,还要思考一下“我是厌恶它呢还是喜欢它呢”。

(4)、来源:儒风大家(ID:rufengdajia)图文版权归原作者

(5)、在这套《知行合一王阳明》中,所有关于“知行合一”与王阳明的困惑都能得到解答。

(6)、当良知判定一件事是你应该做的时候,按王阳明的说法,你一定有能力做到,因为我们与生俱来有顽强的意志力。应该做,就是担当精神,就是中国五千年来诸如大禹、秦始皇、汉武帝这样的人。

(7)、被雷劈中,是知,倒地是行,被雷劈中会立刻倒地,没有思考的时间。

(8)、心学绝非空泛的理论,王阳明重“事上练”,《传习录》和其他心学著述充满了生动的事例和绝妙的譬喻,但现代人的解读往往支离破碎、难以理解。只要提纲携领地抓住阳明心学的关键,字句的隔阂将如庖丁解牛般迎刃而解,读完以后如醍醐灌顶,从此不再困惑和犹豫,内心宁静而强大。

(9)、人只有许多精神,若专在容貌上用功,则于中心照管不及者多矣。

(10)、知的加工生产,则是在原料生产得到的知的基础上,脱离原先具体的行本身而进行知的概括归纳推导变形等等,这个加工过程由思考来完成。思考本身也是行,但这个行和知所指涉的行之间不是非要紧密联系在一起。不直接从事某个活动,也可以在间接经验(接收到的知)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对知进一步加工,产生更复杂更全面的知。

(11)、在缺乏先进系统之理论主义指引的条件下,与其教条主义的僵守并未理解的或者本身过时的理论,不如简单的采取实用主义。毕竟前者可能带来巨大的灾祸,后者至少可以灵活转向,虽然停滞,但不至于有太大损失。这也是先易后难之体现。但如果长期满足于这样的情形,那就不对了。

(12)、学生徐爱等人曾经就“知行合一”向王阳明提问:既然是“知行合一”,先生为何有时只说“知”、有时又只说“行”?为何有时只说“心”、有时又只说“物”?王阳明回答:“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维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个揣摸影响,所以必说一个‘行’,方才‘知’得真。”“此是古人不得已补偏救弊的说话。”

(13)、利欲者是和保存自身肉体相关之欲望如食欲、舒适欲、安逸欲、安全欲等等。

(14)、感悟:为什么厌弃外物就是骄横怠惰?因为那背后是你对这个世界的鄙夷,以及不屑为伍。而世界只是自然,运作只依造化,又有什么可鄙夷和不屑的?所有的一切都是你心的问题,你以为你是被辜负,其实不过是你的私心私欲没被满足罢了。所以,摆正心态是第一步。

(15)、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

(16)、知的生产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知的原料生产,一类是知的加工生产。

(17)、虽然每个人的潜能都是无限的,但是要做事,得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只有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才能让自己不断地有新的领悟。

(18)、这第一层意思,如我上面引用过的“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19)、感悟:王阳明这句话其实是在告诉我们:易怒、爱怒、暴怒,那都是修养不足的表现。修养不足则意不定、心不正,既失去了廓然大公的本心,也违背了中正之道。这样的心,有两个词可以形容:偏激,邪气。注意和克制自己的怒气,则正是矫正涵养之路。

(20)、“盖先生之论理气为精确,谓通天地,亘古今,无非一气而已。气本一也,而一动一静,一往一来,一阖一闢,一升一降,循环无已。积微而著,由著复微,为四时之温凉寒暑,为万物之生长收藏,为斯民之日用彝伦,为人事之成败得失,千条万绪,纷纭胶轕,而卒不克乱,莫知其所以然而然,是即所谓理也。初非别有一物依于气而立、附于气以行也。”

4、王阳明知行合一原文

(1)、第知行关系是相互依存的:知是行的出发点,是指导行的,而真正的知不但能行,而且是已在行了;行是知的归宿,是实现知的,而真切笃实的行已自有明觉精察的知在起作用了。

(2)、这本王阳明《知行合一》不但是目前市面上能买到的好的王阳明传记,而且文字和思想水平明显比所有的同类书都高出一截。

(3)、欲速则不达,揠苗助长,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

(4)、本书通过讲述王阳明的辉煌传奇,为您剖析知行合一的无边威力。

(5)、人类的气质之性所涉及的气禀样本空间中,绝大部分气禀既涵盖动物性的本能欲望,又包括泛性之端的五心:恻隐之心、是非之心、羞恶之心、好奇之心、创乐之心,还包括后天习得之知识理性基础上延伸而来之行为机制。

(6)、在他看来,自己是如此,别人自然也是如此。但问题在于,阳明之灵丹,他人之泥丸也。对气质差者而言,只说致良知三字,而无朋友乃至社会制度之力辅助,便只是空谈。

(7)、他的“致良知”即知行合就是“去恶为善”、“去人欲,存天理”的工夫。他声明:“我今说个知行合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8)、王阳明去格竹子,格了七天,不得其解,反而思虑成疾。这一方面是他没弄明白朱子说的格物是什么意思,另一方面也是朱子的格物之说原未完备。以至于阳明弄不清楚为什么要去格物,外界之物与我究竟何关?要格究竟从何处下手?天下之物无穷无尽,轻重缓急又在哪里,哪个该先格?外物如此繁多,如果一一都要去格,岂非疲于奔命,枉费性命?

(9)、然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却是旧瓶装新酒,他重新给这四个字赋予了崭新的内涵,于是产生了强大的力量。

(10)、后者主要体现那些本身就属于分工的领域。科研、艺术、工程、娱乐、政治、经济等等。在这些本来就需要人类分工合作的活动领域,对个体来说,知行不必合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能力特长,有的人长于知而短于行,有的人长于行而短于知,应该让长于知者尽其知,长于行者尽其行,分工合作,优势互补。而不能因其所短废其所长,使得短于行而废弃其知,短于知而废弃其行。空谈知行合结果往往是知不成知,行不成行,徒然蹈空践虚而已。虽然对个体而言,知行不必合但从全局整体而言,因为不同人之分工合作,知行却自然实现了合一。

(11)、人的气质之性本就蕴涵着向天命之性靠拢的可能。气质之性可内生出格物致知之动力,此谓由性。在格物致知诚意的基础上,再加以合适的环境制度之配合,实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可谓之尽性。

(12)、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人失败不是因为没有思考,而是因为犹豫不决,迟迟没有行动。

(13)、这张图基本上把孟子的四端说,朱子格物和阳明格物说融合为而且加上我的补充修正,可谓比较完整体现由性格物的基本流程。其中实线框里是我修正补充之后的朱子格物致知说,而在虚线框里则代表阳明致良知格物说的基本概念。

(14)、举更现实的例子。物理学家有的擅长于理论,有的人擅长于实验。这种能力类型的差别是存在的,无视这种差别是不科学的。如杨振宁就坦诚他不会做实验,他动手做实验就有问题。假如硬要说某个理论物理学家,他自己不能做试验,所以他的理论一文不值;或者某个实验物理学家,他不能自己发明理论,所以他的实验一文不值,那显然只能阻碍科学的发展。当然,理论上和试验上都有建树的科学家也有很多,但不能要求所有人都是这样的全才,否则结果只能是束缚限制科学的发展。科学是如此,人类社会其他领域的知行关系也是如此,无视差别,无视分工,只能是一种高调空谈,在实践上也必然造成有害的后果

(15)、前后两个“三变”,构成了王阳明“求圣”之道的三部曲:第从立志“学为圣贤”,到体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寻求到“入圣”的门径。但何为圣人之“道”,却只是有所悟,而无法用文字、语言概括出来。第从“龙场悟道”,到在江西揭“良知”,揭示出“圣人之道”的精义,这也是王阳明学术即“心学”的核心和真谛。第从揭“良知”开始,到在江西南昌、赣州、吉安等地,在绍兴等处,倡导“致良知”,倡导“与民不亲而亲”,倡导与“愚夫愚妇”同好恶,心中有良知、满街皆圣人。这个“三部曲”,既是王阳明通向“道”、揭示“道”、传播“道”,即入道、揭道、传道的过程,也是“知行合一”从提出到注入“良知”、到“致良知”的过程。

(16)、知可描述为人所能意识到的信息集合,这些信息集合中的一部分是可以用来描述和解释现实世界并指导人类的行为。人类关于知的活动则可以概括为:知的生产、知的传递、知的接收。在一定的语境下,关于知的活动也被称作“知”。比如王阳明所谓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里的“知”实际指的就是知的接收或知的生产。

(17)、关于知的活动,本身也就是某种行,比如思考、读书、写作、讲课、演说等等,无非就是知的生产、知的接收、知的传递。从这个意义上说“知”即是某种行,自然并无不可。

(18)、“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主宰定时,与天运一般不息”。

(19)、一方面王给人努力灌输的是知即是行,行即是知;但另一方面他表述论证的前提却又往往就是有个和行不一样的知,有个和知不一样的行。

(20)、慢,是人生的过程。静,是人生的底色。默,是人生的境界

5、王阳明知行合一经典十句话

(1)、先生曰:“夫我则不暇。公且先去理会自己性情,须能尽人之性,然后能尽物之性。”

(2)、阳明先生有个弟子是做官的,他有心学习知行合一的学问,但是他平时公务繁忙,担心学不好,于是问阳明先生应该如何取舍。

(3)、阳明所谓的“物”是人的意识涉着之物,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所以曰:“心外无物”,心如何,意识如何,就决定了你所看到的物是如何。

(4)、说其过高过苛是指,人们在理性上认为某事好或某事坏,但在实际行为上却无法相应的去做或不做某事,这种知和行脱节的现象,是司空见惯的。这里不涉及虚伪或欺骗的问题,在理性上一个人完全真诚的认为某事很好,但他自己由于毅力问题或者心理障碍问题不能坚持做某事,这是完全可能的。

(5)、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6)、王阳明出身名门,二十八岁中进士,三十五岁因替忠臣求情而入狱,后被贬谪到贵州龙场。在龙场,他悟出“心即理”,并提出“知行合一”说。后历经诸官之职,先后平定南方匪患、宁王宸濠之乱,立下大功。晚年倡导“致良知”说。王阳明的学说,世称“心学”,五百年来折服了无数中外名人,包括张居正、曾国藩、梁启超、孙中山、、蒋介石等。

(7)、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

(8)、感悟:假如天天吃肉,也就不觉得肉香了;如果天天都像过年,真到过年时也就没有年味儿了。王阳明说的道理,完全合乎阴阳辩证之道。不要害怕生活中的痛苦,那正是在为明天的快乐打基础。如果实在忍不住,就哭出来吧,发泄也是一种放松身心的好方式。

(9)、原因在于:对利害毁誉的计较。很多人遇到事后,先不专注于事情本身,而是先专注这件事能给我带来什么样的利害毁誉,人一旦专注于事情之外的附加值——利害毁誉,那就不可能专注于事,要么做起来思前想后,要么干脆不做。

(10)、另一种态度,就是王阳明说的“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既然是未知,那这个知也就没有什么价值意义可言。既然一下子把知落实为行难以实现,那只能索性把已经保有的知也丢到一边去。索性声言人就应该纵情纵欲,不受虚伪之讥,反得真率之名。知认某事为丑,但理不胜欲,与其言从知,欲发被人察觉,而受虚伪之恶名,不若背理从欲,给出知行合一的表象,而得真率之褒,然实为违心也,实为伪也。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王阳明知行合一读后感90句(王阳明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