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苏轼人生态度的感悟【90句文案】

一、苏轼人生境界的感悟

1、苏轼是游荡在海天风雨之间的自由幻鸟,来无影踪,去无痕迹,但是那一抹光亮,虽历经千年,仍能闪耀在世人心中。

2、肉身难免要化为灰烬,他的精神却上可为星辰,下则为河岳,照耀滋润着后代人的精神。

3、元丰三年二月一日,苏轼又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他依旧重新开始,他自己开荒种地,怡然自得地生活,把自己称作“东坡居士”,这也就是“苏东坡”的由来。苏东坡认为在黄州猪肉极贱,可惜“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他颇引为憾事。他告诉人一个炖猪肉的方法,极为简单。就是用很少的水煮开之后,用文火炖上数小时,当然要放酱油。他做鱼的方法,是今日中国人所熟知的。他先选一条鲤鱼,用冷水洗,擦上点儿盐,里面塞上白菜心。然后放在煎锅里,放几根小葱,不用翻动,一直煎,半熟时,放几片生姜,再浇上一点儿咸萝卜汁和一点儿酒。快要好时,放上几片橘子皮,趁热端到桌上吃。

4、他从星相上预先知道自己,将在某年某月某日遭遇不测,于是在高山上建造了坚固的城堡,禁止任何人进入。

5、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6、这首诗是苏轼行走一生的感悟,是一代大才子在繁华落尽之后看见的生命脉络,很简短,却也很安静美好,充满理趣。

7、苏轼的书法飘逸奔放,挣脱束缚,纯任本真。他酒量不大,却极好饮酒。微醺后就挥毫作草书,他说“我后写字,就好像酒气从指尖涌出”。其实这流出的就是胸中的浩然之气,和洒脱不羁的性情。

8、如此率真,有难怪他被人陷害而不自知了。就像他诗中说的“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这“为口忙”,既说他极爱美食,其实也有自愧“多言获罪”了吧。

9、面对人生的挫折,他坦然处之,得也萧然,失也萧然,任其自然。正如他的传世名篇《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0、在后代文人的心目中,苏轼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人们争相从苏轼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在金国和南宋对峙的时代,苏轼在南北两方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诗不但影响有宋一代的诗歌,而且对明代的公安派诗人和清初的宋诗派诗人有重要的启迪

11、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12、人生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

13、这种范式更适用于士人遭受坎坷之时,它可以通向既坚持操守又全生养性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以后的历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其次,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的存在。

14、苏东坡又说,“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阅历世事,行走人间,把身心寄托在世外云岭。

15、古往今来喜欢苏轼的人很多,林语堂就曾专门写下《苏东坡传》。我们往往喜欢用豪放、旷达来概括苏轼,但很少深入了解他的性格内涵以及人们喜欢他的原因。在我看来,人们与其说喜爱苏轼,不如说是对他的人生境界心向往之。

16、其实,凡是有故事的人,都是安静超脱;凡是肤浅单薄的人,都是浮躁不安。

17、当大彻大悟以后,我们发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那么见和不见又有何不同?生命之旅又有何意义呢?

18、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

19、就在苏轼北归途中,经过真州时,他还去了一趟金山寺,金山寺的墙壁上有一幅李公麟多年前绘制的画,画中人物正是苏轼。

20、就在苏轼“淡妆浓抹总相宜”、“亲射虎,看孙郎”的时候,历史的车轮碾到了1079年,车上坐着的是正欲大举改制的宋神宗,推车的早已不是王安石这位变法发起人了,而是李定、舒亶、何正臣等投机分子。吸取了变法失利的教训,这次宋神宗为了给改制“清障”,授意李定等人欲以强硬手段来惩治反对改制的保守派,苏轼因为名气大成了枪打的“出头鸟”。

二、对苏轼人生态度的感悟

1、苏轼的诗歌、词作、散文、书法、绘画都很有名,他取得了他那个时代文学艺术的高成就。可以说,苏轼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文学艺术大师。

2、东坡好的朋友是陈糙,当年苏东坡少壮时曾和他父亲意见不合,终致交恶。陈糙住家离歧亭不远。东坡去看过他几次,陈糙在四年内去看过苏东坡七次。由于一个文学掌故,陈糙在中国文学上以惧内之癖而名垂千古了。今天中文里有“季常之痛”一个典故,季常是陈糙的号。陈季常这个朋友,苏东坡是可以随便和他开玩笑的。苏东坡在一首诗里,开陈季常的玩笑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因为这首诗,在文言里用“河东狮吼”就表示惧内,而陈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直到今天,“狮子吼”还是指絮絮不休的妻子,这个名字也因苏东坡的这首打趣的诗而千古流传了。

3、但人生本就是一场旅行,途中有美景,也有低谷。无论如何,每个人看到的山水,都是和别人不完全相同的。既然如此,何不坦然面对一切,放下心中的执念?

4、初到黄州时,苏轼用惊恐不安、无处栖息的孤鸿自比:

5、根据王国维的评价有这样以下几点:清旷雄奇之境;广阔渺茫之境;静夜深院之境;梦幻别离之境;独处清凄之境;宴饮聚散之境;歌舞音乐之境。

6、此时的苏轼,经历了时光的沉淀和岁月的洗礼,他变得更加豁达乐观,他积极向上的人生状态逐渐地反映了出来,这与其思想不断提升有着密切的关系,他追求一种不为世俗所累的境界,向往一种既入世又洒脱的生活。

7、如果是流星,我们的生活处处都是细微的美好。比如我们或许做不到除暴安良,但是可以给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温暖的手。我们做不到行侠仗义,可是我们可以在工作当中凭良心做事。我们不用仗剑行走天涯,如果心存高远,脚下就是远方。

8、人生就是一场游,心中浩气不灭,又有什么可计较的呢?

9、安静与内心丰富并不冲突,内心丰富的人既不害怕独处,也不害怕人群,因为他们既可以独处,也可以在人群中保持一份恬淡平和。

10、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11、苏轼在当时文坛上享有巨大的声誉,他继承了欧阳修的精神,十分重视发现和培养文学人才。当时就有许多青年作家众星拱月似的围绕在他周围,其中成就较大的有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四人,合称“苏门四学士”。再加上陈师道和李廌,又合称“苏门六君子”。

12、在任职的每一个地方,他都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为当地的经济、文化、教育事业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也正是在贬谪的岁月里,苏轼因为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他的文学创作呈现出井喷式的状态,从而攀上了文学的另一个高峰。

13、安静的起点是让心灵放空,不受欲望的牵缠,抛开固有的偏见,在滚滚红尘中,守住心底的一片清凉,从容不迫地享受平凡而惬意的人生。

14、每个人都只有这一辈子,都说笑也是一辈子,哭也是一辈子,我们何必要哭。苏轼真正是悟透这样一个道理,遇到不愉快之事,他总是换个思路去想。回家晚了,门童将门锁住,得门而不入,一般人就会发火,但苏轼干脆跑去江边听江水的声音。本是不好的心情,瞬间愉悦了起来,这便是苏轼,这便是苏轼的豁达。《观潮》苏轼对人生的领悟苏轼的这种豁达来自对人生的领悟,对人生意义的领悟。不能说看破红尘,少也是看淡了人生。他在弥留之际写了一首《观潮》送给儿子,短短的28个字,苏轼把人生的三大境界都写了出来。

15、安静,是为了窥得自然神机,获得一种灵性,在平凡的生命历程中发掘真我,为平庸的日子增添一抹亮色。

16、感悟七:清旷洒脱性飘逸

17、寂寞惶恐而又孤高清傲的苏轼开始对自己所走的人生道路进行反思,并大量接触佛教经典和老庄哲学,以期修炼出沉静旷达、荣辱利弊得失无系于心的宁静心境,从而来摆脱“乌台诗案”给自己带来的心灵痛苦。

18、苏轼在金山寺见到自己的画像,他在画像下追忆了自己一生的经历,一时间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一首《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19、黄州之贬的苏轼,倍感人生之虚幻不定,难以预料,一切似乎都要归于“空”,就像做了一场梦一样,醒来之时,一切“有”皆“无”,正可谓“理想破灭,顿觉人生如梦”。

20、今日岭上行,身世永相忘。仙人拊我顶,结发授长生。

三、对苏轼人生观的感悟

1、 第慷慨豪迈的情怀与气势磅礴的景物描写构成了豪放词“天风海雨逼人”之气势(陆游〈老学庵笔记〉)。这一特点除〈江城子〉与〈念奴娇〉表现甚为典型外,又如〈八声甘州.寄参寥子〉云:“有情风卷潮来,无情送潮归——,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奔腾的江潮中挟带着人生的浩叹、历史的沉思。

2、海岛浮荡在沧海之上,以超脱的视线来关照九州万方,何处不是海岛呢?俯仰之间,人生出路就在胸中,又何必烦恼呢?

3、品读苏东坡,感悟对生命的态度,对人生的选择。

4、自然境界,顺习而行功利境界,生物之理道德境界,尽伦尽职天地境界,天地合一

5、感悟四:风雨人生从容走。

6、所以,对于这一以为文学艺术大师,该如何进行准确的评价呢?或者说,评价的切入点在哪里呢?

7、安静,并不是漠视这个世界,而是与这个世界若即若离,享受生命的完整。

8、读完这首诗词,细心的人应该也觉得很奇怪,第一句和后一句居然一样,都是"庐山烟雨浙江潮",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仔细分析一下。这是一首禅诗,七言绝句,也叫做《观潮》,是从一个禅师的一段语录演化来的,其中提到的"三般见解",指的就是禅悟的三个境界,第一"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第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第三"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苏轼的这首诗就是想表这个。

9、一提起苏轼,有人豪情吟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有人浅笑感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有人望月诉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总之从苏轼的诗词中,总能找到应景应情的诗句。

10、他又有些不耐烦,讨厌虚伪造作。遇见厌恶的事物就如“食中有蝇,吐之乃已”。有人拿作品让他品评,如果不喜欢,就半开玩笑地说“是东京学究饮私酒,食瘴死牛肉,醉饱后所发也”。

11、于是苏轼便带领一家人开垦荒地,在地里种上了庄稼,苏轼亲自躬耕其间,这样一来,苏轼一家人的饮食暂时得到了保障。因为这块地位于城东,而且是一块坡地,所以苏轼便以这块地的方位和特点为名,自号“东坡”。

12、夜晚,一轮圆月照耀当空,四周水声澎湃,苏轼望着散发着柔和光辉的月亮,吟出一首诗,其中有两句妙:“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13、这样,国王亲手将自己变作牢囚。当城堡里失火的时候,没有人可以救他,就在他预测到的那一天死去了。

14、苏东坡在曲折的生活道路上能随遇而安也是和乐观、开朗的心态分不开的。苏轼热爱生活,具有爱人之心。珍视亲朋师友之间的情谊,对人生,对美好事物执著追求,至死不渝。苏东坡的内兄在东坡来到黄州的第一年,曾来此和他们住了一段日子,第二年,苏辙的几个女婿曾轮流来此探望。苏东坡落魄之时却还有当月下老人的闲情逸致,给弟弟物色到一个女婿。根据子由的诗,双方从来没见过面他就答应了婚事。那时苏东坡的朋友也是千奇百怪,其中两个是道士,不但深信道教,而且是闲云野鹤般四海遨游的。因为苏东坡对长生的奥秘甚感兴趣,子由特别介绍其中一个会见苏东坡,此人据说已经一百二十岁,后来这位道长就成了苏家的常客。

15、苏轼初贬至黄州,对于神宗免于一死心存感激,但更多的是受冤的委屈和政治抱负难以实现的莫大遗憾,当他初至黄州时写下的《到黄州谢表》便可看出他复杂的心情。

16、感悟一:客观辩证看事物。

17、在茫茫的宇宙和悠悠的岁月中,人生是短促的,苏轼意识到这点后,便从个体的拘役中求得了解放,将有限的生命时光寓于无限的自由和想象之中。他将自己的想法与处世的哲学赋予自己的文学创作之中。

18、明朝大才子唐寅,在临终也有诗说:

19、苏东坡遭遇了常人想象不到的挫折,他青年时期,人生道路走得异常顺利,金榜题名,后来又成为了高官,得到了皇帝的重视,但是因为政见不合,因为他性格过于直爽,遭到了权贵的排挤,遭到贬谪到地方当官。

20、苏东坡给我们的第二个启示:

四、苏轼人生境界的感悟PPT

1、人生只为一大事而来,只为一大事而去。内心丰富,才能直指精神天地的蓬勃与葱茏。

2、晚年苏轼写和陶诗的时候,或许会想起他在东坡躬耕的日子。但他回顾一生,不是陶渊明纵浪大化的无我之境,而是“庐山烟雨浙江潮”的顿悟与平和。看清现实的每一步并超越现实,正是苏轼获得超高的文学艺术成就之原因和人格魅力所在。

3、解决了饮食住宿问题后,苏轼带着释然的心态遍游黄州山水:在游览黄州赤鼻矶时,他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他在黄州与朋友同游兰溪,还写下了有名的《游兰溪》:“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不仅体现苏轼寄情山水的乐观心态,也体现了苏轼豁达乐观、笑对人生的积极向上。

4、务实的他放眼于万物的变化,从时间与空间的交错中看待自己的人生,以务实的精神,既遵守了所处时代的规则,又在规则中坚持自己的人生信条,正如他在千古名篇《赤壁赋》中写的"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5、好的各位朋友,本篇文章就到这里,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这里是(黑蛋文化),喜欢文章欢迎您关注我们V,还有您的点赞、推送、评论和转发,也是对文章大的支持,感谢阅读。

6、八月十八日,,苏轼被送进御史台的监狱,二十日被正式提讯。因为这件案子由御史台提出并审理,御史台的别称是乌台,提出的罪证是一本苏轼的诗集,所以这个案子在历史上也叫“乌台诗案”。

7、从前,有一个国王,也是星相家和伟大的建筑师。

8、如苏轼到海南儋州之后,生活条件是相当清苦的,他以为自己在有生之年无法再回到家乡:“并鬼门而东骛,浮瘴海以南迁。生还无期,死有余责。”苏轼到海南后,情况比想象的还要艰苦,连书籍都看不到,苏轼一开始无法适应海南的气候:“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

9、苏轼就是这样不论在任何困境下,都表现出极大的勇气和幽默,以微笑和豁达来面对人生的挫折。每一次打击,都让他的心灵之花灿然绽放,都使得他的境界得到新的提升。

10、所以说,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就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在上学期间,要有求知若渴的精神,要敢于下工夫,不要怕吃苦,要用头悬梁锥刺骨的学习劲头学习。

11、面对有风有雨也有晴的人生,他始终心有阳光,得之坦然,失之泰然,随遇而安,一切随缘。在他看来,幸福不在于吃穿用度的奢靡,也不在于声色犬马的刺激,而在于踏踏实实把每一天过好和积极发现生活之美,在于由"致君尧舜"的入世心态转为"聊从造物游"的出世心态中心烦手不闲、手忙心怡然。

12、来稿请投邮箱:27949129@qq.com

13、朝廷分为以王安石为代表的变法派,和以司马光、欧阳修等人为代表的守旧派。两派激烈斗争,终由于宋神宗的意志,守旧派无奈退出。司马光、欧阳修等人纷纷辞官,而留在官场上的苏轼、苏辙等人因为名盛就成为变法派攻击的靶子。苏轼后半生基本都在贬谪中度过,甚至因为宵小构陷而入狱,险些被处死。

14、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5、苏轼初遭贬谪时,心情是很低落的,这既是人之常情,也是士大夫阶层的普遍心理。苏轼虽然有孤寂与落寞之情,却没有任何的幽怨。

16、乌云散去,圆月当空,此时还需要什么点缀呢?天光如镜,海浪起伏,这不是美好的时刻么?回顾以往,他安慰自己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17、苏轼善于开解自己,总是以超然的目光看淡眼前的苦难。

18、生前富贵,死后文章,百年瞬息万世忙。世人千百年来崇敬、纪念苏轼,不仅因为苏轼绝世的文才,更因为他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无论外界环境如何,苏轼总能以一种热诚质朴的态度来生活,坚持他的儒家思想,对人生对世界不放弃希望。

19、这句话大家耳熟能详,但要彻底理解这句话,我们还需要知道苏东坡后面说了什么。苏东坡说的是“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由此,我们便能明白苏东坡说这句话的用意了,他追求的是成为一个脱离俗气(低级趣味)的文人雅士。

20、儒家讲究正视人生,要有所追求和树立;道家讲究简化人生,力求无欲无求,任意自然;而佛家讲究否定人生,因为人生皆苦,浮世无常。

五、苏轼的人生境遇和人生态度

1、说起苏轼,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些了解。无论是他杰出的文学艺术成就、美食家的称号、幽默风趣的性格、笑对人生苦难的态度,都是人们一直乐于谈论的话题。前段时间很火的“怀民亦未寝”就出自他的一篇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苏轼的作品在我们学习的教材中占据重要地位,他本人也以一种生动的形象长期活跃于我们的视野当中,就像我们亲切的朋友。

2、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3、苏轼还以和蔼可亲、幽默机智的形象留存在后代普通人民心目中。他在各地的游踪,他在生活中的各种发明都是后人喜爱的话题。在宋代作家中,就受到后人广泛喜爱的程度而言,苏轼是无与伦比的。

4、3430913200@qq.com

5、人之于恒久的宇宙,不就像沧海之一粟,寄蜉蝣于天地吗!一切的功名利禄又算得了什么!几经挫折,受尽冤屈;满腹才华,却落得获罪流放的下场。不如彻底抛开名利,乘坐一叶扁舟,归隐江湖。后一惊世之作诞生:

6、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则是由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二则是出于他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他的人品道德构成了他名气的骨干,他的风格文章之美则构成了他精神之美的骨肉。

7、其实,苏轼初来黄州时,他的生活一度陷入困境,他在黄州的好友马正卿及时伸出了援助之手,从郡里为苏轼申请了一块旧地,这块地在黄州城东。

8、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庐山的烟雨充满神秘,钱塘江的潮汐十分壮观,都很值得去观赏一番。如果不能够去看是会遗憾的。可是如果我们终于亲临庐山和浙江,看到了蒙蒙烟雨、澎湃潮水却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它们只是庐山烟雨和钱塘江的潮水而已。

9、这种范式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为后人开辟了新的世界。所以,苏轼受到后代文人的普遍热爱,实为历史的必然。

10、”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对苏轼人生态度的感悟【90句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