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终南山禅诗
1、说起法演禅师的开悟,得先从南泉摩尼珠公案说起。
2、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式);
3、这首诗不仅以形象呈现禅境,而且在艺术上巧夺天工。尤其是中间两联,被清末吴汝纶称为“幽微夐邈,是王、孟得意神境”(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卷四引)。“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二句,给人径路绝而风云通的感觉,不经意道出,而自然浑成。“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二句,写喧中之寂,暖中之寒,有反常合道的奇趣,并暗合现代音乐和绘画的美学原则。
4、巍巍的太乙山临近长安城,山连着山一直蜿蜒到海边。
5、“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出自有“诗佛”之称的唐代诗人王维的《终南别业》,全文如下:
6、泥上偶然留趾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7、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鹿柴》)
8、水月镜花,心念浮动,空不异色,色不异空。
9、禅诗是中华文化奥库中的宝贵遗产,又是古代诗歌园地中的一畦奇葩。禅诗园选有充满禅理、禅趣的禅诗100首,将其刊刻于“古木”、“奇石”之上,以供品读。游人徜徉其间,读之唇齿留香,诵之心旷神怡,思之达观人生。
10、祖咏,唐代诗人。洛阳(今属河南)人,后迁居汝水以北。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年)进士。与王维友善,其诗多借状景绘物宣扬隐逸生活。明人辑有《祖咏集》。
11、影骨非一亦非异,了如一月映三江。
12、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13、李唐王孙重豪素,爱写寒江千万树。上有蓬莱五色云,下有仙家几庭户。李侯宿世列仙俦,更有何人同出处。(元邓文原《题李思训寒江晚山图》)
14、流观终南山,周览天府国。(元虞集《题商德符华山图》)
15、唐代高僧玄觉大和尚《证道歌》
16、净土宗香积寺,创建于唐高宗永隆二年,位于长安城西南神禾原,面对终南山。
17、任腾腾兀兀,天涯海角,
18、九衢南面色,苍翠绝纤尘。
19、诗旨在咏叹终南山的宏伟壮大。首联写远景,以艺术的夸张,极言山之高远。颔联写近景,身在山中之所见,铺叙云气变幻,移步变形,极富含蕴。颈联进一步写山之南北辽阔和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末联写为了入山穷胜,想投宿山中人家。“隔水”二字点出了作者“远望”的位置。全诗写景、写人、写物,动如脱兔,静若淑女,有声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
20、这些意见都不错,然而“玩其语意”,似乎还可以领会到更多的东西。第欲投人处宿”这个句子分明有个省略了的主语“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见得“我”在游山,句句有“我”,处处有“我”,以“我”观物,因景抒情。第“欲投人处宿”而要“隔水问樵夫”,则“我”还要留宿山中,明日再游,而山景之赏心悦目,诗人之避喧好静,也不难于言外得之。第诗人既到“中峰”,则“隔水问樵夫”的“水”实际上是深沟大涧;那么,他怎么会发现那个“樵夫”呢?“樵夫”必砍樵,就必然有树林,有音响。诗人寻声辨向,从“隔水”的树林里欣然发现樵夫的情景,不难想见。既有“樵夫”,则知不太遥远的地方必然有“人处”,因而问何处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诗人侧首遥望的情景,也不难想见。
二、终南山观音禅院
1、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和佛子,他的诗与画极富禅机佛意,所以在文学史上被称为“诗佛”。此诗是王维的代表作之历来吟诵的人很多。一般认为主要描述具体的山川景物,重在表现他本人隐居山间时悠闲自得的心境。历来解析往往谈王维的淡泊宁静怡然自乐的情调,而实际不达至理。刘辰翁评:"无言之境,不可说之味,不知者以为淡易",可以说深契王维之意。
2、赏析: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苏轼连用三典,告诉我们人生短促,为了蝇头微利,费尽精神,在这如梦一般短暂的人生里,实在是可笑。
3、殊华岳之削成,异罗浮之移所。含仁自下,带崄非崇,分上林之卉木,点重峦之翠红。纤尘集兮朝岭峻,宵露晞兮夕涧空。影促圆峰三寸日,声低叠嶂一寻风。蝶留粉于岩端,蜂寻香于岭际。虽蓬瀛之蕴奇,故未留于神睇。(徐贤妃《奉和御制小山赋》)
4、相思把笔题招隐,千尺长松独鹤鸣。(元陈基《题赵千里临李思训金碧山水》)
5、2016年1月25日以水示道记之。
6、王维《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7、译文:中年我已有好道之心,晚年迁家到南山脚下。兴致一来我独自漫游,快意佳趣只有我自知。闲情漫步到水尽之外,坐下仰望白云的飘动。偶尔与林中老叟相遇,谈笑不停忘记了归期。
8、仙翁归卧翠微岑,一夜西风月峡深。
9、所以修行,要停止水流般的妄想,看破了,妄想之流就穷尽了,停止了。此时此处就是清净心。因为能证得清净心之后,心不迷,不着相,心永远是离相,面对他、看透他、处理他、放下他,心就如旁观者看着一切法随着一切缘而生起,幻有如梦之法如天空中的云彩。
10、骚咏禅谈意未央,欹湖烟月堕微茫。(元王恽《王右丞辋川图》)
11、②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12、前三句,写“望”中所见;末一句,写“望”中所感。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余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望终南余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
13、山漠漠兮谷逶迤,中有二士形容饥。耻食其粟隐于斯,终然饥死兹山下。(元范梈《首阳山图》)
14、林宽:(唐)(约公元八七三年前后在世)字不详,侯官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懿宗咸通末前后在世。与许棠李频同时,生平事迹亦均不详。宽著有诗集一卷,《文献通考》传于世。
15、“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终南虽高,去天甚遥,说它“近天都”,当然是艺术夸张。但这是写远景,从平地遥望终南,其顶峰的确与天连接,因而说它“近天都”,正是以夸张写真实。“连山接海隅”也是这样。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止河南陕县,远远未到海隅。说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实,说它“与他山连接不断,直到海隅”,又何尝符合事实?然而这是写远景,从长安遥望终南,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用“连山接海隅”写终南远景,虽夸张而愈见真实。
16、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王维《过香积寺》)
17、人与山河,就好像是一棵树上的不同树叶,接受同样的空气、阳光、水分,虽然树叶的脉络不同,但却能彼此无碍地共存于同一棵树上。
18、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实则是深有禅意的。在佛家眼里,云象征“无常心”“无住心”,坐看云起时,分明就蕴藏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禅机。通俗的说法就是一个“空”字。如果人能够去掉执着,做到像云那样无心,就可以摆脱烦恼,得到解脱,得以大自在了。
19、山水画与道家神仙思想
20、相见当年丈六身,一弹三界群魔伏。
三、诗 终南山
1、ZhongNanMountainandSixTheoryofChineseLandscapePainting
2、第三句和第四句、第五句和第六句必须对仗;
3、次联写近景,“白云回望合”一句,“回望”既与下句“入看”对偶,则其意为“回头望”,王维写的是入终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刚走过的路。诗人身在终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这种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经验的人都并不陌生,而王维却能够只用五个字就表现得如此真切。
4、造化有功力,平分归笔端。溪如水后听,山似烧来看。立意雪髯出,支颐烟汗干。世间从尔后,应觉致名难。(《陈式水墨山水》。陈式,唐文宗时人)
5、“竞利奔名何足夸,清闲独步野僧家。
6、知是平泉是辋川,水光林影共悠然。此中真趣谁能辨,吏隐云间一散仙。(元丁鹤年《水光林影图》)
7、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8、总起来看,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和优点是善于“以不全求全”,从而收到了“以少总多”、“意余于象”的艺术效果。
9、第八句“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偶然遇到林间的老人,笑谈到忘记回来的时间。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心中的悠闲,如行云自由翱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迹毫无拘束。叟,是指尊贵的长者(指本来面目),因为六地菩萨是名叫现前地,本来面目在六地菩萨才能完全显现出来,而如不能把本来面目永住着,只能在偶然时才能显现尊贵的本来面目。见了志同道合的老人(本心)的兴奋心情,有如见了知己,谈笑间忘记了还期。
10、báiyúnhuíwànɡhé,qīnɡǎirùkànwú。
11、黄土坡边多蕨笋,青苔地上少尘沙。
12、一夜之间,佛陀通过万物诉说佛法。众人身在其中,却只会抱怨,终日陷在烦恼中,一再错过真正的珍宝,一再迷失自己的真心,可悲可叹。
13、这首诗咏物寄情,意在言外,清新明朗,朴实自然,富有禅趣。
14、“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见《归去来辞》)。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赞赏。近人俞陛云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诗境浅说》)这是很有见地的。再从艺术上看,这二句诗真是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毋怪《宣和画谱》指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及‘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以其句法,皆所画也。”
15、《浣溪沙》:描写雨中的南方初春,表达作者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
16、(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绢本设色,103×203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17、林崖直写终南秀,峰峦雄割太华脉。(清高士奇《范宽山水图诗跋》)
18、晋代以下,画家常以园林艺术作为题材。如东晋史道硕《金谷园图》,唐代尹继昭《姑苏台图》、李升《滕王阁图》《避暑宫图》,北宋周文矩《阿房宫图》、郭忠恕《明皇避暑宫图》《山阴避暑宫图》《行宫图》等。园林中的人造假山多利用现成的太湖石,或用别的石料堆砌为峻峭险绝、奇形怪状的模样。欣赏太湖石的记录早是隋代丞相牛弘,此公为官清廉,可是对别人进贡奇石却不谦让。他的奇石北面都刻着他的名字,并且标明石头的等级。等级分甲乙丙丁四品,每品分上中下三级。
19、只能押平声韵,并且押韵有固定的位置,即偶数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不可换韵;
20、一般大家说的终南山基本上指的就是秦岭陕西段,这里有72个裕口,我们本地人都认为各有特色,都很好玩。外地人来秦岭,从东向西,好玩的有东汤浴温泉游。翠华山秀美,且看到第四季冰川产生的山崩奇观。环山路长安段农家乐。西段周至道家圣地楼观台,财神庙。西段太白山及西汤浴温泉。太白县黄柏源。五丈原诸葛亮庙等,我只说了大概,总之整个秦岭就到处是风景。
四、终南山禅寺
1、老年恰喜精神爽,合得仙人相鹤经。
2、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②。
3、此次常明书院吴老师参访了终南山的几个千年古刹。
4、不知什么年间,百灵鸟从“蓬莱”仙境衔来神树之根,飞到空灵岸赤岩,见风光旖旎,竟高兴得唱起歌来。刚一张口,神树根掉落岩隙石缝之间,落土生根。日后,雨露滋润,长成参天大树。由于游人无法接近攀登,那里便成为百灵鸟跳跃欢乐之天堂。不想,引起江中水鬼的羡慕,它也想攀上古树去一览绝顶风光。水鬼刚刚触及树干,电闪雷鸣,狂风鼓浪,将水鬼惊落深潭,因这一段典故,后人便称大树为“鬼见愁”。
5、三世精能举世无,笔端狼藉见功夫。添来势逸阴崖黑,泼处痕轻灌木枯。垂地寒云吞大漠,过江春雨全入吴。兰堂久坐心弥惑,不道山川是画图。(《水墨山石》)
6、每笑盛名传坎壈,岂陈虚语说零丁?
7、时光易逝催人老,不如远离贪欲,退隐还乡,对着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做个凡人。
8、寂寂的释义:形容寂静。《空山寂寂》是一部将禅画诗曲集于一体的佛曲专辑,禅意十足。由巫娜、侯长青、曹杨等一些年轻有为的作曲家和演奏家改编或创作的作品,以古琴和箫为主。请出两位山野高人的脱俗之作为这些禅曲增色。两位高人其一是以禅诗著称、隐于厦门五老峰下南普陀寺的戒贤法师;其二是以禅画闻名、隐于终南山下佛家庄的法清法师。此二人同出当代高僧妙湛上人门下。
9、《画刊》∣彭德:玉宝奇闻记
10、唐代以后,从事山水画写真的作品代不乏人,如赵孟頫画《鹊华秋色图》、王蒙在泰山对景写生、王履画《华山图》等。涉及山水画描绘真山水的篇章也不少:
11、顺便指出,诗中的“桂花”因在春景中出现,历来使人们感到困惑,有人认为这是诗人的败笔,有人考证有一种桂树春季开花。其实,如果站在禅学的立场来看,这不过是诗人的“妙观逸想”而已,和他的“雪中芭蕉”一样,借春天的桂花来表明超时空的万法平等的禅理。沈括《梦溪笔谈》指出:“王维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李、芙蓉、莲花同画一景。余家所藏摩诘画《袁安卧雪图》,有雪中芭蕉。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如神,迥得天意。”
12、地去搜扬近,人谋隐遁难。
13、隐居终南山的王维与范宽,尤其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推崇:
14、fēnyězhōnɡfēnɡbiàn,yīnqínɡzhònɡhèshū。
15、凝视莹莹润有光,不同凡质千年藏。
16、节奏形式是严格的两个双音步加一个单音步,并且单音步只能出现在句子的中间或者末尾,不能出现在开头,两个相邻的双音步的平仄必须相反。
17、太华峰前是故乡,路人遥指读书堂。(唐杨汝士《题画山水》)
18、《画刊》∣彭德:五色神异录
19、提示: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20、终南望雨雪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终南山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五、终南山禅修
1、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2、次联写近景,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蕴。即如终南山中千岩万壑,苍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异草,值得观赏的景物还多,一切都笼罩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霭”之中,看不见,看不真切。唯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更急于进一步“入看”。另一方面,已经看见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恋,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云”、“青霭”俱“合”,则刚才呈现于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明说,但他却在已经勾画出来的“象”里为我们留下了驰聘想象的广阔天地。
3、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4、风水之于绘画,有三层意思:一是风水与绘画的原理相通,都离不开易学;二是山水图可比照风水图;三是山水画用于风水,比如墓中的山水有助于死者复生。
5、《寻佛问道终南山》——寻佛篇之三:偶遇香山寺!
6、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7、想蓬瀛兮靡觌,望昆阆兮难期。抗微山于绮砌,横促岭于丹墀。启一围而建址,崇数尺以成岯。寸中孤嶂连还断,尺里重峦欹复正。岫带柳兮合双眉,石澄流兮分两镜。半叶舒而岩暗,一花散而峰明。俯蚁垤而有余,仰终南而多愧。(唐太宗《小山赋》)
8、晚家南山陲(chuí)。
9、白云深处有神仙,与常明书院一起深入中国神秘、美丽的终南山。寻佛问道,与隐士们一起品茗问道,与云鹤为伴,感悟终南山的厚重、博大、包容和神秘!终南山那一页页岩石就是一纸纸经书,等待有缘分的人阅读……
10、谁与群峰并,祥云瑞露频。
11、思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12、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意思是终南山脚下。
13、①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14、密宗兴善寺,始建于西晋泰始二年,位于长安城南区。
15、②中岁:中年。山陲:山边。
16、终南:山名,在唐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
17、③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18、《寻佛问道终南山》——寻佛篇之四:净土宗祖庭香积寺!
19、素壁淡描三世佛,瓦瓶香浸一枝梅。
20、林表:林外,林梢。
六、终南山禅诗
1、寒山鸣钟,声声苦乐皆随风,君莫要逐云追梦。
2、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3、自从半夜安心后,失却当年觉痛人。
4、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5、在浮华的世界里,什么都不是我们的。房屋田产买来卖去、终将变坏。身体百般呵护,终将腐朽。然而在万般的变灭中,终究有不变的真心本性在,它无生无死、不生不灭。若能悟到这个境界,方知眼前境界,不过是一个幻梦罢了。
6、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7、《寻佛问道终南山》——寻佛篇之五:律宗祖庭净业寺!
8、尝闻雪满秦山图,天机貌画终南真。(元王恽《秦山图》)
9、这桃红柳绿,自然消息,
10、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黄昏时分独坐于空山密林中的瞬间感受。整个境界是那么静幽淡雅,散发出一股清气,似乎一切喧嚣和热闹在这里都消失于无边的空寂之中。值得注意的是,诗人为了表现深山静景,却偏要写偶尔可闻却不见其人的话语,点缀一抹深林返影微淡的光彩,用声音和光影来突出空山的静谧幽深。这种写法固然可以用动静相形、喧寂相衬和光色相配的艺术辩证法来解释,但是诗人的感受不止于此。这“人语”在空山无人的背景里若真若幻,跫然而响,杳然而逝,是寂中之音,空中之音。这“返景”之“景”读作“影”,是夕阳透过深林的反光,若有若无,闪烁明灭,如海市蜃楼,镜花水月。
11、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
12、荆关以后世有人,几人能写山水真。(元鲜于枢《范宽雪山图》)
13、平仄必须按照特定的格式安排,一联内讲对,两联间讲粘;
14、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15、禁林寒对望,太华净相邻。
16、松径定知芳草合,玉书应念素尘侵。
17、净业寺是中国佛教律宗祖庭,位于陕西省长安县终南山北麓之凤凰山(亦称“后岸山“)上,距西安市约35公里。净业寺始建於隋末,唐初为高僧道宣修行弘律的道场,因而成为佛教律宗发祥地。也是国务院确定的142座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凤凰山山形如凤、地脉龙绵、山势奇古高峻、林壑幽深。净业寺踞处山腰,坐北朝南,东对青华山、西临沣峪河、南面阔朗,可眺观音、九鼎诸峰,是净心清修的道场,现任方丈为本如师。
18、以隐逸为题材的作品,代不乏人。宋代以前,卫协、李思训、王维、孙位、关仝、董源、李公麟都有作品传世或见于著录。南宋以后,不胜枚举。画坛隐居终南山的名流,首推辞官的王维和在野的范宽。范宽隐居终南山,游走在华山与太乙峰之间,直面群山,对景写生,受到众多论者的激赏。描绘隐逸的绘画被历代文人咏叹,摘录如下:
19、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
20、陲(chuí):边缘,旁边,边境。
1、余雪:指未融化之雪。《全唐诗》此诗题下有小字注:“有司试此题,咏赋四句即纳,或诘之,曰‘意尽’。”
2、“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水穷处指水源之处,这地方再往上就没有水了,讲作者领悟禅宗向上至理的情境,清净寂然,不着不染,任从世事纷纭,英雄西烟而不著不动。
3、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4、“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余雪的情景。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贾岛的《望山》诗里是这样写终南山的:“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阴霾一似扫,浩翠泻国门。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久雨新晴,终南山翠色欲流,长安百万家,家家门前张开一面新崭崭的屏风,好看。唐时如此,现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所以,如果写从长安城中望终南馀雪而不用一个“霁”字,却说望见终南阴岭的馀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观真实了。
5、世间的事情,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个事物的出现,必然有它产生的道理,一件事情的成功背后必然也有着它成功的原因,凡事皆是因缘和合,相互相生。
6、这段公案的大概意思是,终南山的云际师祖禅师问普院和尚:“如来藏是怎么收藏如意宝珠(即摩尼宝珠)的。”南泉和尚告诉他:“与他往来的、不往来的人和事,都是收藏如意珠的地方。”师祖禅师不明白呀,继续追问道:“那什么是如意宝珠?”南泉和尚说:“去去去,你都没会意到我的意思。”然后师祖禅师就入门了,哈哈哈。
7、(隋)展子虔《游春图》右边局部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终南山观音禅院【127句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