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144句文案】

一、论语十则

1、孔子在江边上看着滔滔的江水感慨说:“这世间的人不顾修身续慧命,只为追逐名利前仆后继的就像这江水一般,挟老死病苦昼夜不停的奔劳。

2、(示例):~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

3、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4、是知也:“知”通“智”,聪明,智慧。

5、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博学者之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6、朱熹注释也是:好,去声;乐,音洛。按今天的读音,“洛”字音luò。但在古代,作为快乐的“乐”和“洛”都属于入声“十一药”韵部(见《平水韵》),可见“洛”、“乐”的韵母一样,加上声母都是l,当然完全是同音字了。这在南方人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因为南方方言保留更多的古音,例如在福建的方言里,“洛”和“乐”发音完全一样,都读成lok。所以今天用普通话读,“不亦乐乎”中的“乐”也应该和“快乐”中的“乐”字一样,都读成lè。

7、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

8、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10、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日,今义:一日

11、第四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12、②桓侯故使人问之故:特意。

13、第四则: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14、我告诉你什么叫求知吧!(李泽厚《论语今读》)

15、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6、我教导你的知识,你都知道了吗?(徐志刚《论语通译》)

1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

18、(2)明白(诲女知之乎)。

19、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0、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二、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

1、“乐”是多音字,除了读yuè(音乐)、lè(快乐)外,在《论语雍也》篇中还有一处也有很多人读错:“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朱熹的注释是:知,去声。乐,上二字并五教反,喜好也。下一字音洛。“五教反”是指我国传统的拼音方法——“反切法”:取上一字的声母(也叫“声纽”,“五”字的声母是“疑”,相当于今天的y),与下一字的韵母(即“教”的韵母iao)拼读成yao。可见,在“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二句中,“乐”字作为“喜爱、喜欢”的意思时应该读yao。

2、本段理解: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3、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时期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4、(3)并列连词(任重而道远)

5、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6、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7、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8、教育(教诲),你知道吗?(南怀谨《论语别裁》)

9、✦: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而:连词,表顺承,就✦知:领悟。✦可:可以。✦以:凭借。✦为:作为。

10、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

11、第九则是个人修养和社会现象,强调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坚贞不屈。

12、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13、亦(yì):同样、也是。

14、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15、择善而从:选择有才能的人委以重任。

16、缩:文言文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四个短句,在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17、省:指反省有没有相同的毛病。

18、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19、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20、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杨伯峻《论语译注》)

三、论语十则断句划分

1、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

2、《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3、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把,今义:可能、许可。

4、这十则语录都是格言警句,每一则都表达了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文字也颇具特色,句式整齐,音调和谐,读起来相当流畅,富有感染力。

5、三人行,必有我师:一些人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指应该虚心地向一切有长处的人学习。

6、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把,今义:可能、许可

7、①士不可以不弘毅:是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8、④既克,公问其故。故:原因,缘故。

9、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10、译: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11、第七则是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12、✦一言:一个字。✦行:奉行。✦其恕乎:其:大概,也许。恕:用自己的心来推想别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欲:喜欢,想。想要(做的事)。✦施:施加。✦其:大概。

1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4、“仁以为己任“中的”以“的意思是:用来,为。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译文: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为此理想而奋斗终身,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出处:《论语·泰伯》——战国·孔子扩展资料字词注释劳:辛劳,劳苦。葸:音xǐ,拘谨,畏惧的样子。绞:说话尖刻,出口伤人。笃:厚待、真诚。故旧:故交,老朋友。偷:淡薄。参考资料:

1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6、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17、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hǎn)》)

1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yǐ)。”(《为政》)

19、本段理解:孔子说这段话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有诚实、谦虚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

20、之: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不善者。

四、论语十则

1、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

2、zǐyuēsuìhánránhòuzhīsōnɡbǎizhīhòudiāoyě

3、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排行第二“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春秋战国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因为“子”还是一种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也。

4、翻译:孔子说:“年末天气寒冷,这时才能知道松柏是后凋零的。”

5、①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6、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7、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8、其次,此文遣词造句也很讲究。"说"(悦)与"乐"似乎是同义词,但联系上下文来看,还是有细微的差别:"说"是心里感到喜悦、高兴,可见孔子教育弟子对待学习要从内心感到高兴。

9、论语十则中,与“烈火识真金”意境相同的一句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严寒的冬天,才会知道松柏是后才凋谢的。

10、(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11、《论语十则》中的""一句,人们常用来说明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要好好珍惜它。

12、转折。(可译为却)例:人不知而不愠。

13、(3)并列连词(任重而道远)。

14、(2)顺承连词(温故而知新)

15、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

16、温故而知新:故,旧知识,形容词做名词。新,新的知识,形容词做名词。

17、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18、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19、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

20、《论语十则》选取的内容中,强调要虚心向他人学习的句子有: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五、论语十则教案

1、择其善者而从之: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指“优点长处”。

2、zēnɡzǐyuēshìbùkěyǐbùhónɡyìrènzhònɡérdàoyuǎnrényǐwéijǐrènbùyìzhònɡhūsǐérhòuyǐbùyìyuǎnhū

3、《论语十则》,是从《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及修身做人的十条语录。这十则语录都是格言警句,每一则都表达了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文字也颇具特色,句式整齐,音调和谐,读起来相当流畅,富有感染力。

4、(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5、第九则见于《子罕》,第十则为《卫灵公》,其内容都与学习和为人处事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有价值的部分。其中一共有20卷。

6、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人生修养: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7、岁寒松柏:比喻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节操高尚的人。

8、曾子说:“我每天反省自己很多次。你有没有尽力为别人?你对朋友诚实吗?你复习了老师教的知识吗?”

9、(1)转折连词(人不知而不愠)。

10、第五则是学习态度,通过对话论述了聪敏好学、虚心求教的可贵。

11、(择善而从):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12、释:这是用得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1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方位名词代理活用作状语。

15、zǐyuēxuéérshíxízhībùyìyuèhūyǒupénɡzìyuǎnfānɡláibùyìlèhūrénbùzhīérbùyùnbùyìjūnzǐhū

16、(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17、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18、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19、(三省吾身):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多个(三和九在文言文中有多个的意思。)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20、然后(古今词):然,后。意思是分开来解释的。然,这样。后,以后。

六、论语十则

1、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传》《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诲女知之乎”的几种解释:

4、孔子说:"只有在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bǎi)是后凋谢的。"

5、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这里所编的十则分别选自《学而》、《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和《卫灵公》。

6、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出谋划策尽心竭力了吗?跟朋友交往真诚相待了吗?老师传授的知识复习了吗?"

7、第九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

8、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9、本段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一种坚贞不屈、不随俗流、保持节操、坚韧不拔的社会现象。

10、录、释、理、添、删、缩

1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2、《论语十则》中,表现个人修养的语句是:

13、不亦说乎:“说”通“悦”的古字,愉悦,高兴。

14、(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

15、(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16、我认为通常的解释是不对的.根据孔子一生的追求和作为,联系子贡的问题,他的意思应该是:自己履行自己的言论,按自己的言论处世,自然会有人追随他,只有这样的人,方可称为君子.大家以为呢?

1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18、(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19、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20、元代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中就有记载:"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元且如此,何况先秦。游既是求学,也有探讨,彼此通过交谈。

1、不亦乐乎的“乐”应该读lè,不应该读yuè。

2、一楼错了,可以是古今异义词,"可"翻译为"可以","以"的后边应补出宾语"之",所以,翻译为:可以以此为师.即:可以凭此作老师.

3、zǐyuēyóuhuìrǔzhīzhīhūzhīzhīwéizhīzhībùzhīwéibùzhīshìzhīyě

4、《论语十则》选取的内容中,强调要虚心向他人学习的句子有:但是,本人认为,孔子的这两句话不仅是强调要虚心向他人学习,而且同时强调要善于向他人学习,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他人的长处。

5、孔子说:“仲由啊,让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人才是聪明的。”

6、(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7、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8、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9、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1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11、故:①温故而知新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12、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重点字词解释:

13、第三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复习对知识的必要性。

14、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光是思考但不学习,就是有害的。”

15、因为这个成语早出自《论语》第一篇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朱熹的注释是:说,同悦;乐,音洛。《论语雍也》中还有一句孔子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朱熹注释也是:好,去声;乐,音洛。按今天的读音,“洛”字音luò。但在古代,作为快乐的“乐”和“洛”都属于入声“十一药”韵部(见《平水韵》),可见“洛”、“乐”的韵母一样,加上声母都是l,当然完全是同音字了。这在南方人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因为南方方言保留更多的古音,例如在福建的方言里,“洛”和“乐”发音完全一样,都读成lok。所以今天用普通话读,“不亦乐乎”中的“乐”也应该和“快乐”中的“乐”字一样,都读成lè。

16、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论语》感触深的一句话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者:指流逝的时光.②斯:这里指“川”,即河水。思是时间像流水一样昼夜不停,孔子在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时间就是生命,同时也在暗示我们要珍惜生命。

17、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在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去学习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看到自己也有和他们一样的缺点,要及时改正。”

18、本段讲了学习与思考的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19、总共三类: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

20、因为这个成语早出自《论语》第一篇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朱熹的注释是:说,同悦;乐,音洛。《论语雍也》中还有一句孔子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3、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4、孔子说:“看见德才兼备的人就想着像他一样好;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毛病。”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144句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