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语中的成语
1、三省吾身,三十而立,温故知新,不亦乐乎,从心所欲,择善而从,逝者如斯,任重道远,见贤思齐,死而后已追问:谢了!追答:
2、出处:《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精益求精)——精:,好;益:更加。好了还求更好。
4、出自:《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5、原句:《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7、(犯上作乱)——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8、择善而从:从:追随,引伸为学习。指选
9、通讯录→右上角“+”→搜索“秘书工作”
10、出处:《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11、成语释义:旧时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饱食终日
12、言而有信——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13、(耳顺之年)——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指60岁的代称。
14、释义:家喻户晓:喻:明白,清楚;晓:知道。家家户户都清楚知道。形容人人皆知。
15、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16、出自《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7、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18、(出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19、人教版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论语12章中的成语博学笃志:成语解释:笃:忠实,一心一意。广泛学习而意志坚定。出处:《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十二章原文: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0、解释:指有远大志向和高尚道德的人。
二、论语中的成语归纳
1、“譬”就是打比方、例子。“能近取譬”指的是能以自身为例子,推己及人。推己及人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孔子甚至把它和“仁”、“圣”联系在一起。而在当今的伦理学中,推己及人这一行为准则也被称为“金规则”。所谓“金规则”,也就是在各个民族、文化中都公认、遵守的原则,也难怪孔子会认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2、出处:《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3、一言以蔽之——蔽:遮,引伸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
4、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5、(言而有信)——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6、原句:《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7、不亦乐乎:乎:文言中用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吗”。用来表示极度、、淋漓尽致地意思。
8、出处:《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9、出处:《论语·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10、指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制度加以实行。
11、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
12、(文章摘自《秘书工作》杂志2009年第12期。原题目:《中的成语》;作者:练鸿翔)
13、人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从朋友身上往往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如果交到好的朋友,获益匪浅;但如果交友不慎的话,很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不好的影响。我们遇到的人总有“贤”与“不贤”之分,那么在交友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
14、(敬而远之)敬:尊重;远:不接近;之:代词,指对象。表示尊敬却有所顾虑不愿接近。(出处)《论语·雍也》:“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15、(驷不及舌)驷:古时由四匹马拉的车;舌:指说的话。一句话说出口,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回。比喻一句话说出来,再也无法收回。(出处)《论语·颜渊》:“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16、(三复斯言)三复:多次反复;斯言:这句话。反复朗读并体会这句话。形容对它极为重视。(出处)《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朱熹注:“《诗经·大雅·抑》之篇曰:„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南容一日三复此言。”
17、原意是为了仁,不谦让。现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勇敢地承担起来,决不推让。
18、原句:《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9、学而不厌、名正言顺、见贤思齐、择善而从、成人之美……这些成语都来自《论语》。你知道这些成语出自哪句话吗?《论语》中的30个成语典故,为我们讲透了“为学做人”的道理,值得学习和思考。
20、其实,“贤”与“不贤”这两种人,为我们朝不同的方向打开了两道门,而“思齐”和“自省”,则是我们自身不断进步的动力。唐太宗李世民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他知人善任,举用贤良,能够从贤者身上汲取优点。他有著名的“三镜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意思是说,以铜镜自照,可以整理好衣帽;以历史为镜子,可以从中看清楚朝代兴衰的缘由;把别人当成镜子,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优劣得失。
三、论语中的成语100个
1、(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
2、出处:《论语·为政》:“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3、(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4、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5、从心所欲——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
6、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的伦理道德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核心。以“仁”为中心的伦理道德观是孔子一贯倡导的行为准则,是儒家学说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成为中华民族道德的主体,是人们遵循的普遍运用的行为准则。成语有:
7、(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出处)《尚书·皋陶谟》:“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论语·学而》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8、成语释义:彬彬:配合谐调。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9、(能近取譬)譬:打比方。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出处)《论语·雍也》:“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0、(3)温故知新( wēn gù zhī xīn )
11、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12、(出处)“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阳货》)
13、(4)三十而立:“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为政篇》)释: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
14、(一言兴邦)指一句话可以兴国。(出处)《论语·子路》:“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
15、(异端邪说)——指和正统思想不同的有害的学说。
16、解释: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17、解释:形容和悦而从容不迫地谈话。
18、出处:《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19、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举止文雅,态度从容。
20、(割鸡焉用牛刀)也做“杀鸡焉用牛刀”。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费大力气或大材不能不用。(出处)《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四、论语中的成语故事
1、(意思)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2、(尽善尽美)极其完善,极其美好。指到没有一点缺点。(出处)《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3、(2)巧言令色:“巧言令色,鲜矣仁!”(《学尔篇》)释: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5、出自:徐迟《搜尽奇峰打草稿》:“而在那个主要工程的位置上,则缀有一颗大红宝石。在它的周围又加众星拱月,环绕着好些较小的红宝石。”
6、(2)众星拱月( zhòng xīng gǒng yuè )
7、(一日三省)——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
8、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9、《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经》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全书共20章、492篇,“语录体”。是中国现代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包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而《齐论》则在汉魏时期失传。
10、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1、(仁人志士)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2、尧曰》天下归心: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13、解释:良,好;益,有帮助。
14、出处:《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15、(1)言而有信( yán ér yǒu xìn )
1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7、见到好人就想学得跟他一样。
18、(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19、出处:《论语·雍也》:“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20、解释:指关于怪异、勇力、叛乱、鬼神之事。
五、论语中的成语
1、出处:《论语·子罕》:“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2、解释:比喻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论语中的成语归纳【82句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