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嫁女风俗(满族风俗兄长)

1、满族风俗兄长

《红楼梦八旗风俗谈》p25,严宽认为:《红楼梦》中“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的描写,正是满族人在头场雪日吃烤鹿肉、围炉作诗习俗的真实写照。这里表面上似乎是满族人吃烤鹿肉、围炉作诗习俗,实际上是以“鹿(虏)”“腥膻”隐寓“清王朝为胡虏蛮夷”,以“割腥啖膻”隐寓抗清灭清。也就是说,曹雪芹的重点不在于写满族习俗,而在于言“抗清灭清”。严宽被曹雪芹瞒过了,只得皮毛而已……#满族风俗简介#

2、满族嫁女风俗

每年九月初九,康熙帝都要去木兰围场秋猎。这是满族祖先女真人留下的风俗。单说这一年,听康熙皇子们的师傅禀报说,皇子习文练武,近来颇有长进,可他们没经过沙场征战,光凭皇宫禁院里闭门修炼,总是欠些火候。趁秋猎机会带孩子们去见见世面,一来试试他们的本领,二来让他们切记前辈艰苦开创的业绩。他主意已定,便在九月初九,率领皇子和文武百官,直奔木兰围场而去。这木兰围场,是顺治八年圈成的,位于燕山与内蒙古高原之间。这里有古北口、喜峰口、冷口等关卡,真是雄关处处,险隘重重,形势十分险要。这时正当深狄,方围数万里的围场西风阵阵,烈马嘶鸣,显出一派燕北雄壮慷慨之气。康熙立马塞上,环顾四周,不觉长长叹了一口气。他对这围场的一草一木都有很深的感情。多年来,康熙一直将它当作行围习武的主要场所,自有一番经历,一番心意,不知皇子群臣们是否体察?想到这里,他不禁回头一顾,四位皇子依次簇拥在身后,长子胤提,太子(次子)胤礽、三子胤祉、四子胤祯,一个个衣冠整肃,稳坐雕鞍,倒也有几分模样。不过,圣上凭着几十年察人体物的经验,总觉得儿子们似乎潇洒之气有余,勇武之威不足。特别是那个四皇子允祯,好像注意到父王正在观察他们,竟然卖弄起来,不伦不类地哼了一段元代乃贤的《塞上曲》乌桓城下雨初晴,紫菊金莲漫地生。最爱多情白翎鸟,一双飞近马边鸣。圣上闻声不觉微颦,一松缰绳,坐骑忽地一声蹿了出去。众人-好生奇怪,连忙催马相随,一时间马蹄雷鸣,尘土云卷,围场上气氛骤然紧张起来。突然,康熙帝猛地勒住马,挺身四顾,随从们也一齐勒住马,仰望圣上。四下万籁俱寂,只有几股尘烟,突过马群,飘向前方。康熙帝高声喊道:“此处是何地方?”“红山!”有人答道。“红山是何地方?”众人好生奇怪,红山就是红山,还问啥地方?都面面相觑无言以对。康熙转问太子:“胤礽,这是何地方?”太子转眼一想,忙说:“是皇阿玛打虎之处!”康熙轻轻哼了一声,说:“再好好想想!”太子心里有些慌了,不由得看了看周围的兄弟几个。四子胤祯连忙抢过话头:“皇阿玛打死黑熊之处是也!”康熙帝一听,越说越离谱,不由得有点火起来了,正想训斥,忽然人群中有人高喊:“此乃圣上大胜噶尔丹之地也!”此人正是少詹事高士奇,是圣上心腹之人,康熙微微点点头说:“不错,二十九年上,噶尔丹勾结罗刹,率领万人来攻札萨克,朕亲率大军前来平叛。七月末,噶尔丹率军刚至乌兰布通,没等他站稳脚跟,朕给以迎头痛击。噶尔丹只剩下三千败军逃回科布多。此乃浴血大战之处,保国之大役,汝等皆不知!何以铭记先祖创业之艰辛,何以坚守当今万里之疆域?竖子开口兵法战策,闭口诗书礼义,却数典忘祖,全然不知保国之道,如此下去,百年之后,帝国王土安在焉!”说罢,长叹一声,久久不语。众人鸦雀无声,围猎尚未开始,就出现这尴尬情形,令人好不扫兴。高士奇灵机一动,高喊:“欲承帝王雄气,必当凭瞻这红山战场,各位皇子,赶快驱马瞻仰圣上当年的‘点将台’。”话音刚落,果然群情活跃。康熙帝微微颔首,众人径往点将台驰去。刚出几里地就见旷野中巍然一巨石,高十数丈,屹立高埠之处,这便是点将台。众人登上点将台四周环眺,只见风声呼啸,松涛起伏,仿佛当年战场上万众呐喊,鼓角轰鸣。突然四皇子的坐骑长嘶一声,脚下一颤,几乎从马上摔下来。众目之下,四皇窘得面孔发红,举起鞭子要打马,却被康熙帝一声喝住。他眯起眼睛,侧耳细听,然后说:“这马想必是被猛虎所惊,快下台去,跟我猎虎!”果然,众人刚下点将台,就传来声声虎啸,大家不由得紧张起来。不一会,就见南面密林中蹿出一只斑斓猛虎,呲牙咧嘴,直扑过来。太子胤礽连忙摘弓拔箭,其他三位也都剑拔弩张,对准百丈之外的老虎。康熙帝呵斥道:“放下弓箭,往前冲! 岂有百丈之外射虎的?懦夫之举!”边说边往前驰去。老虎越来越近,转瞬之间,就剩下三十多丈之遥了。四位皇子的坐骑惊得腾起前蹄引颈长嘶,打起转来。康熙气得大骂:“奴才!没用的东西!”回身摘下千斤弯弓,拔出雕翎利箭,迎着老虎冲去。那猛虎嚎的一声,腾空而起,扑将过来。康熙稳住马,拉满弓弦,“嗖”的一声,那箭不偏不斜射进老虎的血盆大嘴。文武百官在后面看得真切,齐声高呼:“圣祖神威,凡人无及焉!”四位皇子齐刷刷地跪在康熙马前,求皇阿玛恕罪。康熙帝怒颜未消,训斥道,“象汝等方才的苟且之状,能成大事么!往后,练武习文,从头学起。当以承先王雄气,振沙场神威为要,学业无成,休来见朕!”@小草说故事#在头条看见彼此#

3、满族的风俗习惯简介

东北专用名词,万字炕。这是东北特有的一种火炕,就是在主炕出来一圈三面组成的炕。也有两面的,只有主炕和副炕之分,也有管它叫火墙的。据说这个习俗是满族人留下来的,也充分的说明了东北人根据自然环境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来的。(原创)

4、满族戏曲风俗

满族填仓节每到农历的正月二十五日,就是满族的“添哈势日”。“添”为汉语:“哈势”为满语,乃“仓房”之意,其汉意即是“添米仓”,是满族的“添仓节”。这是一个祭祀神明,祈求粮食丰收的节日。而关于填仓节起源是源自很早以前,从那时开始人们就将希望表达寄托于神明,祈求更美好的丰收。从历史背景来看,满族是历史悠久的渔猎民族,早年间以渔猎为生。魏晋时期满族的先民被称为勿吉人。据史料记载,满族先民大面积种植粮食起始于唐渤海时期。到了辽金时期,辽河一带的熟女真人有的已将农业生产作为了主要生产活动。清代时,清政府结合八旗制设立了许多“嘎善”(村屯),嗄善达(屯长)的管理的头目。还设立了许多“托克索”(农庄)。清代,东北地区的满族人基本上进入了农耕经济文明,并告别了广种薄收的粗放耕作,已进入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其所生产的粮食作物也是十分广泛齐全,象谷、麦(大麦、小麦)、高粱、玉米、大豆、糜(大黄米、小黄米)、水稻、粳子(早稻)、荞麦、小豆、绿豆、苏子、芝麻、花生等皆可耕种生产。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使得满族人的思想意识也发生了许多变化,在传承久远的渔猎民俚风俗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许多农耕文明的风俗文化,象卜收成、祭虫王、求雨祭、秋收祭等。正月二十五日的“添哈势”(添仓)满族农家便十分重视,称之为节日(添仓节),来祈祝丰收好年景。中国人对贮存粮食 “仓”的认识,还是比较早的,有专家考证应在远古的母系氏族社会的晚期,也就是农业生产收获增多之后,用来贮存的地方。在甲骨文、金文中“仓”字象仓形,“中有门户以进出粮”,说明至少在五千年前即有了仓。在以前的时代,藏谷为仓,藏米为廪,后来人们称贮藏粮谷之所为仓廪了。东北人则称之粮仓或粮囤子,而满族人则称之“哈势”(仓)或“哈势房”(仓房)。在以传统儒家文化称著的齐鲁中原广大地区,早年以农为主、以农为本的思想意识,集中体现在填仓节俗之中。汉族人从中原地区闯关东来到东北,自身成了东北人的同时,把中原地区的许多民风俚俗也带到了东北地区。东北地区的气候及自然条件,皆与中原地区有着较大的差异,这里又有着传承久远且根深蒂固的满族民俚风俗,这满汉文化的相互影响交融,便形成了在东北地区广泛流行的关东民风俚俗,添仓节便是其一。吉林地区的满族人,在正月二十五添仓节时,家家户户都要焖满族喜食的黏黄米饭。祭祀仓神时,人们会在哈势房里的粮囤插上香,再放上用高粱秸扎的一辆车、一匹马,然后供上一盘五个蒸饽饽(馒头)。最后,把黏黏的黄米饭甩在粮囤上祭仓神。添哈势祭仓神,是满族农民对粮食丰收、五谷满仓的一种美好企盼。添车置马寓意是丰收粮食用马车多拉多运的幸福希冀。满族人有敬龙祀龙的习俗,认为正月二十五日,是天龙未睡醒之前的第一个龙凤日(又称龙封日)。民间广传,因这天是第一个龙凤日,天气是风和日丽还是风雨交加,会影响到以后的三个龙凤日(即四月二十五、七月二十五、十月二十五)所在的月份。农历的四月、七月、十月是农业生产十分重要的三个月份,直接关系到当年庄稼收成的好坏。所以靠天吃饭、靠龙下雨种地的人们,都十分重视正月二十五日这个龙凤日,在这天人们进行祭天、祭龙、祭仓神的活动。看来添仓节应是源于龙的龙凤日。出于对天的崇拜、对天神的敬祀,有的地方人们还将“添仓”或“填仓”写成“天仓”。早年间,因地区不同满族人在龙凤日、添仓日,有许多各异的祭祀俚俗,有的地方取五谷为“天赐之粮”,在院内撒灰圈(意为粮仓)后,将其敬祀其中,寓有敬天神、龙神,赐五谷丰登、粮食满仓之意。有的地方则在“仓房及碾磨、井泉等处均焚香”,以敬祀仓神、龙神。有的地方人们添仓,是每日为哈势房(仓房)中添饭,每天添新饭一连三天。在称为龙凤日的这一天,人们对龙也不忘虔诚敬祀,在吉林地区满族人是门上挂独头蒜,小孩子佩带小龙尾又吃吉祥菜来祈祝。而在黑龙江地区则“从室内撒灰线于井沿,谓之引仓龙。此日亦忌针,恐刺仓龙之首也”。此举是在龙神尚未睡醒(民间传二月二睡龙方醒)之时,便将其迷迷糊糊地引进粮仓,以求其保佑风调雨顺、粮食满仓。此日忌针,妇女不做针线活。添仓节,虽然在各地的过节方法也不尽相同。但是都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对美好生活的祈求,有着非常好的传承意义,而且文化的本身也更好的把人们团结连接起来。以上由小编综合整理自网络,仅供参考和学习,谢谢!#满族风俗简介#

5、满族节日风俗

满族人震撼的吃肉大典。17世纪满族入关问鼎中原之后,把很多有趣的习俗也带到了关内,其中最震撼的习俗就是“吃肉大典”。满族贵族和大户人家,一旦遇上什么大祭典或者喜庆节日,就会举办盛大的吃肉大典,不管认不认识主人,任何人只要懂其中的礼节都可以参加。举办吃肉大典的那天,主人会在大院子里架设巨大的棚子,地上铺满席子,然后再铺上红地毯,前来参加的宾客要带上帽子,穿上好的衣服,在会场门口半跪着向主人行个礼就可以入座,宾客每十个人围坐在一起,每人面前放一个小铜盘,十个人中间放一个大铜盘。吃肉大典只有一个菜,就是水煮肉,厨师会把一整块大约10斤的水煮肉放在众人中间的大铜盘上,来宾自备小刀、高丽擦手纸、酱料,自己动手切肉下来吃。主人不会聚在一起吃,只会巡视各个地方,看到哪里肉吃完了,就会叫人添加新的肉。吃肉大典讲究的就是豪气,来宾吃的肉越多就是对主人最大的敬意。宾客吃完之后,按照规矩不能找主人致谢,也不能抹嘴,直接回家就可以。#满族#

6、满族丧葬风俗

满族习俗——悠车你还得它吗?[捂脸][捂脸][捂脸]这是我在婴儿期使用过的悠车。20世纪,在东北的广大农村,只要家里有婴幼儿的家里都会有悠车。悠车是用木头和粗点的铁丝做成的,一个长椰圆形的,房梁上吊上绳子,绳子上有环,悠车上有挂钩,悠车里铺着孩子的小被褥。当孩子困了,就把悠车挂在绳上,孩子放在悠车内,母亲摇晃着悠车,啍唱着自编的歌谣,孩子在歌中渐渐唱着了。有的孩子睡的不好,母亲会你荡秋千一样,把悠车悠起很高。现在有的东北农村还有着这样哄孩子睡觉的可俗。好玩吗?[呲牙][呲牙][呲牙]#亲情# #育儿# #好玩的习俗#

7、满族风俗婚俗

满族的习俗你了解多少?一起分享一下。满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以及后来的挹娄、勿吉、靺鞨和女真。1115年,由完颜阿骨打建立了金国。1583年,努尔哈赤起兵,逐步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了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公元1635年,皇太极即位后,把女真族改为满洲族。中华民国建立后,孙中山先生改定五族共和制:汉满蒙回藏,始有满族一说,但社会大多称为旗族或旗人。至1949年新中国诞生,才开始正式称为满族。满族的聚居地主要分布在北京及东北三省。满族人有很多习俗,介绍几种同大家分享。一、三大怪:(1)窗户纸糊在外。在过去,很多居民家中都是土垒草房,窗户大多数是木棂格子窗,因为东北的冬天很冷又买不起玻璃,只好用纸糊在外窗上,以挡风御寒。(2)十七八岁的大姑娘叼着大烟袋。满族人酷爱抽烟,家家有烟笸锣。来客可以不敬茶,但却不能不敬烟。不仅老人抽,青少年也抽。不仅老婆婆抽,大姑娘小媳妇也抽。(3)养活孩子吊起来。这是指将生下来的小孩,放在“悠车子”中,吊在房梁上摇晃,这样便可以代替母亲抱着看护。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屋内空间,还可以解放母亲劳动力,是一个非常科学的方法。在五、六十年代到处都可以看得到。二、满族的婚姻习俗男婚女嫁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遵循“婚必两姓,同是旗人”的原则。婚礼仪式都非常讲究。主要程序有:迎亲,插车,拜天地,坐帐,揭盖头,认亲,认大小,回门等。三、满族生养习俗(1)满族妇女一旦怀孕则被全家人视为吉事,称为“有喜”(2)传统禁忌有:不准到孕妇的产房;不准坐锅台、窗台、磨台;不准说也不准听某人难产;不许大哭大笑;不能参加别人的婚礼和葬礼等等。(3)孕妇分娩前把炕席卷起铺层谷草,孩子生在谷草上。如生个男孩,在门口的左侧挂上弓箭,预祝孩子长大后成为一名精骑善射的勇士;如果生个女孩,在门口的右侧或门前系一根红布条象征吉祥。(4) 还有诸如开奶、洗三、上车日、睡扁头、办满月、捆绑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满族嫁女风俗(满族风俗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