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有哪些风俗精辟133条

二十四节气有哪些

1、一年的二十四节气有哪些

(1)、秋分:秋分与春分这一天一样,太阳又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等长。秋分这天处于整个秋天的中间,可以说是名副实的秋天。

(2)、立夏的到来,在天文学上表示即将告别春天,夏天就要开始,这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进入了大忙季节。

(3)、立冬:为冬季开始的节气,这时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

(4)、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5)、小雪:斗指己;太阳黄经为240°。意味开始下雪。公历11月22-23日交节。

(6)、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7)、于是,古人就在阴历的基础上,补充了太阳的变化,并总结为24节气。

(8)、“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意思是说白露节气正是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的时节。可见白露实际上是天气转凉的象征。

(9)、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10)、一候,凉风至。西方凄冷之风曰凉风。温变而凉气始肃也。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的热风。  二候,白露降。大雨之后,清凉风来。而天气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露,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  三候,寒蝉鸣。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知了、知了”的叫个不停。有诗《立秋》曰:一叶梧桐一报秋,稻花田里话丰收。虽非盛夏还伏虎,更有寒蝉唱不休。

(11)、“廿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在我国传统农耕社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候、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将天文、农事、物候和民俗实现了巧妙的结合,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时节令文化。

(12)、一候,鹰乃祭鸟。鹰自此日起感知秋之肃气,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并且先陈列如祭而后食,古人称之“义举”。

(13)、(二候蜇虫始振):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

(14)、二候蟋蟀居宇:由于炎热,蟋蟀也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

(15)、书中还包含数百幅人物、花卉与风景插图,由专业美术插画师绘制,每个页面在内容布局、表现形式、视觉美感上,都经过精心设计、反复打磨,给人唯美、诗意的艺术体验。

(16)、二十四节气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初是以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确定。24节气也与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规律有关,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十五度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17)、“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其中一候所对应的花信为桃花,二候为杏花,三候为蔷薇。

(18)、“阳气未达,东风未至,故水泽正结而坚。”——《月令七十二侯集解》

(19)、寒露三候时间段:寒露三候是这样说的,寒露之日鸿雁来宾,又五日雀入大水为蛤,又五日菊有黄华。

(20)、大暑:大暑是一年中热的节气,正值勤二伏前后,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经常出现40℃高温天气。要作好防暑降温工作。这个节气雨水多,在“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的谚语,要注意防汛防涝。

2、二十四节气有哪些风俗

(1)、食粥:冬季饮食忌生冷,晨起服热粥,以养胃气。

(2)、霜降 太阳位于黄经210度,10月23-24日交节。

(3)、春光明媚,春风和煦,正是颐养身心的好时候,保健专家提示说,此时节养生保健应以养肝为主。遇事戒怒,不大悲大喜,要做到心胸开朗,心境平和,畅达情志;多出去走走,登高望远,寄情山水,陶冶性情;多吃柔肝养肺的食物,如荠菜,菠菜、银耳、山药等。

(4)、第三候的“菊始黄华”是说在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

(5)、二候为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

(6)、立冬 太阳位于黄经225度,11月7-8日交节。

(7)、二候征鸟厉疾:而鹰集之类的征鸟,却正处于捕食能力强的状态中,盘旋于空中到处寻觅食物,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抗严寒;

(8)、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9)、谷雨: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10)、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11)、   冬季白天短而夜间长,常会引发失落、沮丧等情绪。因此,要节制喜怒,多听音乐,参加娱乐活动等,保持积极乐观心态。

(12)、芒种:这时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晚谷、黍、稷等。如过了这个时候再种有芒和作物就不好成熟了。同时,“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麦、大麦等,“种”指种子。芒种即表明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

(13)、惊蛰 太阳位于黄经345度,3月5-7日交节。

(14)、相对于北方,南方二十四节气和气候的对应肯定没有北方好,相对于指导农事,文化方面意义更大。比如到了清明,南北方都要去上坟踏青。冬至南方可能并不冷,到海南甚至没有明显四季变化,长年炎热,但到了这天人们还是会过节。北方是吃饺子,南方可能是吃汤圆。

(15)、一候豺乃祭兽:豺狼开始捕获猎物,以兽而祭天报本也,方铺而祭秋金之义,

(16)、大雪:大雪前后,渐有积雪;而北方,已是“千里冰封,雪飘”的严冬了。

(17)、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

(18)、清明:此时气候清爽温暖,万物“吐故纳新”,草木始发新枝芽,万物开始生长,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19)、 鸡是水畜,可提前感知到春气,便开始孵小鸡。

(20)、处暑:这时夏季火热已经到头了。暑气就要散了。它是温度下降的一个转折点。是气候变凉的象征,表示暑天终止。

3、我国二十四节气有哪些

(1)、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周期作为一个轮回,基本概括了一年中不同时节太阳在黄道上位置的不同、寒来暑往的准确时间以及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等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二十四节气是24个时间点,“点”具体落在哪天,是天体运动的自然结果。一年四季由“四立”开始,所谓“立”即开始的意思,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代表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开始和到来。

(2)、阴历就是“月亮历”,是依据月亮的变化来修订的历法。月亮每经历一次从圆到缺的循环,就是一个月。

(3)、根据史料研究,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古人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通过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4)、一候“虹藏不见”。古人认为天虹出现是因为天地间阴阳之气交泰之故,而此时阴气旺盛阳气隐伏,天地不交,所以“虹藏不见”;

(5)、三候草木萌动,指的是再过五天,天地间阴阳交泰,出现生机,草木乘此生机,开始萌动,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将开始抽出嫩芽。从此,大地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6)、“鹰隼之属,杀气盛极,故猛厉迅疾而善于击也。”——《月令七十二侯集解》

(7)、立春:是春季开始的节气,表示严冬已经过去,气温开始回升。

(8)、立春 太阳位于黄经315度,2月2-5日交节。

(9)、还有个问题:二十四节气主要是基于黄河流域的气候变化总结而来的,对南方农事等是否适用?

(10)、本书还将纸书与科技结合,量身定制了“二十四节气APP”。APP动态演示四季的流转与二十四节气的全过程。科技赋能,实现从二维图像到三维动画的转化,更便于孩子的理解,培养想象力,也使阅读升级,带来全新的体验。

(11)、立夏:是夏季的开始,从此进入夏天,万物生长旺盛。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气温显著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12)、立秋 太阳位于黄经135度,8月7-9日交节。

(13)、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14)、小雪:气温下降,开始降雪,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时节,所以叫小雪。小雪前后,开始降雪,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岭南地区一般只有粤北的韶关、清远等地方降雪。南方有的地区降雪还要晚两个节气,而北方,已进入封冻季节。

(15)、季风气候是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混合型。冬季受来自内陆的干冷气流的影响,天气寒冷,干燥少雨;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高温潮湿多雨。光照充足、降水丰沛、高温湿润的雨热同期是中国优越的气候资源。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搭配好,对农作物的生长十分有利。

(16)、三候“闭塞而成冬”。由于天气的寒冷,万物的气息飘移和游离几乎停止。

(17)、大寒:是一年中冷的一段时期,相对于小寒来说,标志着严寒的持续和加剧。《三礼义宗》日:“冷气之逆极,故谓大寒”

(18)、随着时代发展,二十四节气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时代意义和文化功用。除了依旧结合农时,对农业活动有参考意义外,二十四节气已经被更密切、更广泛地融入了饮食、养生、医疗、特色旅游等领域,并具有更多文化内涵。许多节气,也是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的传统节日。

(19)、立夏 太阳位于黄经45度,5月5-7日交节。

(20)、立夏:表示春去夏来,行将进入火势的夏天。此时万物生长愈加旺盛,欣欣向荣。田间治理日益繁忙。农谚曰日:“立夏三朝遍地锄”。

4、二十四节气有哪些

(1)、大寒是反映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表示天气寒冷到了极点。《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曰:“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大寒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呈现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

(2)、二候鸣鸠拂其羽:谷雨后五日,鸣鸠拂其羽。鸠即布谷鸟。鸠鸣预示着春天即将结束,此时田野里到处回荡着它“家家种谷”的呼唤。

(3)、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后一个节气,每年公历1月20-21日太阳到达黄经300°时为“大寒”。《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解释道:“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极言大寒之冷。这个气节处在三四九时段,此时寒潮南下频繁,是一年中寒冷的时节,也是一年中雨水少的时期。民谚云:“小寒大寒,无风自寒。”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它是一个生机潜伏、万物蛰藏的时令。

(4)、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5)、立冬:斗指西北;太阳黄经为225°。冬季的开始。公历11月7-8日交节。

(6)、大雪 太阳位于黄经255度,12月6-8日交节。

(7)、三候鹰始鸷:老鹰也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飞翔。

(8)、“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9)、小满:小满反映了降雨多、雨量大的气候特征,小满江河满。

(10)、寒露:气温续下降,天气明显转凉,早晨和夜间地冷露凝。我国的大部地开始进行秋收秋种。

(11)、秋分时节到来,人们在日常养生中应顺应节气的变化,在生活、行事当中遵循规则而来,不骄不躁,收敛神气,心情处于安定平静之中,以缓深秋肃杀之气。

(12)、立秋: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此后,气温由热逐渐下降。

(13)、也就是说每隔5天是一候,寒露时间在阳历每年10月8~10日,所以我们在这个时间基础上加5天就可以推算出寒露三候中每一候的时间了。

(14)、大雪 太阳位于黄经255度,12月6-8日交节。

(15)、这张“特色年糕分布图”,展现的是全国各地具有不同特色的年糕。下面给大家介绍其中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美味年糕:

(16)、白露:气转凉,昼温差大,地汽上容草木结成色露珠,故得名白露。

(17)、一候苦菜秀:小满虽然预示着麦子将熟,但毕竟仍然处在一个青黄不接的阶段。在过去,百姓们在这个时候往往以野菜充饥。食苦菜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苦菜的品种也多种多样。《埤雅》以荼为苦菜。《毛诗》曰:“谁谓荼苦?”是也。鲍氏曰:“感火之气而苦味成。”《尔雅》曰:“不荣而实者谓之秀,荣而不实者谓之英,”此苦莱宜言英也。鲍氏曰:“感火之气而苦味成。”蔡邕《月令》以谓苦荬菜。

(18)、清明 太阳位于黄经15度,4月4-6日交节。

(19)、二十四节气,是指干支历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一候温风至:小暑时节,大地上不再有一丝凉风,所有风中都带着热浪;

5、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

(1)、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差异很大,南北方吃年糕的风俗也大为不同,除了种类和风味多有区别,吃法也丰富多样,如北方人吃年糕主要靠蒸和炸,南方人吃年糕除蒸、炸以外,还有片炒和汤煮等吃法。

(2)、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2014年4月中国文化部正式启动将“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

(3)、三候水泉动:水泉动: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4)、24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 、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5)、贴年红,即贴春联、福字、窗花的统称,增添喜庆气氛,寄予着人们对新年、新春、新生活的期盼。

(6)、处暑 太阳位于黄经150度,8月22-24日交节。

(7)、溽(rù),湿也,土之气润,故蒸郁而为湿;暑,俗称龌龊,热是也。

(8)、白露即为典型的秋季气候,容易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症状。简单实用的药膳、食疗应该更为实用一些。适当地多服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食品,吃些人参、百合、杏仁之类的东西。喝些清茶。另外,春捂秋冻是一条经典的养生保健要诀。但是,早晚温差大就应该及时添加衣被,以免受寒。

(9)、大寒到来雪花飘,飘飘雪花送美好,亲爱的泸小狮们,和师师一起来看看大寒诗歌吧!

(10)、冬至 太阳位于黄经270度,12月21-23日交节。

(11)、大雪:《月令七十二集解》:“大者盛也,这时而雪盛矣。"此时的气较前更冷,降雪的次数量也将增多冬至:与夏相反,北半球冬时白昼短,日照物影长,黑夜长。冬昼就天地长了。北方民间有“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的说法。

(12)、夏至:这一天北半球白昼长,夜短,又叫日北至日,即太阳运行到北的一天。天文学上划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的开始。

(13)、小寒:是一年中温度已到严冬节气,这时正值"三九"前后,我国大部地区天寒地冻,进入严冬时期。

(14)、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15)、二十四节气,于中国先秦时期就已经订立、到汉代完全确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

(16)、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一岁分四时,春夏秋冬各三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廿四节气准确的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指导农耕生产的时节体系,更是包含有丰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统。廿四节气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7)、冬季是脑血栓、心梗等心脑血管疾病及关节痛、感冒等疾病的多发季,头部保暖变得十分重要。

(18)、春:春分恰是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昼夜各半的一天。这一天全国各地的昼夜几乎都是一样长。天文学上划定春分为北半球春季开始,我国大部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19)、芒种:“芒种”是“忙种”的谐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种”了。

(20)、雨水:斗指壬;太阳黄经为330°。降雨开始,雨量渐增。公历2月18-20日交节。

(1)、南国的冬天来得要晚一些,即便立冬也还有浓郁的秋色。而在北国,农历九月就已万物萧条、落叶翩飞,雁影无踪、蛰虫无痕,凄风冷雨、寒霜冰雪了。我国幅员辽阔,南北纬度跨度大,同一季节各地景象各异。

(2)、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3)、小满: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4)、 大寒后五日“征鸟厉疾。”盘旋于空中到处寻找食物,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御严寒。

(5)、2023年1月20日,迎来全年二十四节气中的后一个节气——大寒。民间有“小寒大寒,无风自寒;小寒大寒,冷成一团”的谚语,说明大寒节气是一年中的寒冷时期。大寒适逢年终岁末,新春将至,有“大寒迎年”之说。大寒一到年味渐浓,这节气期间充满了喜悦与欢乐的气氛,是一个欢快轻松的节气。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大寒,去了解、体验大寒的相关习俗吧!

(6)、一候鹃鸥不鸣:这是说此时因天气寒冷,寒号鸟也不再鸣叫了。

(7)、立夏:斗指东南;太阳黄经为45°。夏季的开始。公历5月05-07日交节。

(8)、小满 太阳位于黄经60度,5月20-22日交节。

(9)、大寒期间,一般农忙已基本结束,也进入了腊月门。按照进入腊月便是年的传统,农家人陆陆续续开始备年货、杀猪腌肉。北京等地还有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年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里哩啦啦二十三。糖瓜粘;扫房子;磨豆腐;炖大肉;宰公鸡;把面发;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走一走”。

(10)、“二候,蚯蚓出”,蚯蚓是地地道道的阴物,生活在潮湿阴暗的土壤中,当阳气极盛的时候,蚯蚓也不耐烦了,出来凑凑热闹。而所谓的“三候,王瓜生”,王瓜是华北特产的药用爬藤植物,在立夏时节快速攀爬生长,于七月还会结出红色的果实。

(11)、《黄帝内经》说,“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在起居上,应注意早睡晚起,充足的睡眠时间,以利阳气的潜藏。

(12)、内容来源:对于现代天文学,二十四节气还有意义吗?

(13)、据考据,年糕早出现于周朝,当时被人们称为“粢”,其做法是把熟稻米揉压成饼团,有点像谷物饭。到了汉代,粢又衍生出“饵”和“糍”。这两种食物已经基本具有了年糕的特点——既软又黏的条块状。在南北朝时期,民间则流行粉粢。当时的饮食典籍《食次》中记载:“熟炊秫稻米饭,及热于杵臼净者,舂之为米咨糍,须令极熟,勿令有米粒。”这与后世制作年糕的方法已颇为相似。大约到了宋辽时期,百姓过年已普遍食用年糕。

(14)、二十四节气,是上古时代人们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而制定的气候规律。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古人命名为“黄道”,也称“日道”,将黄道等比例分成24份,之间相隔15°,就形成了24个节气。

(15)、冬季白天短而夜间长,常会引发失落、沮丧等情绪。因此,要节制喜怒,多听音乐,参加娱乐活动等,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16)、尾牙,是我国南方的民间传统节日,源于祭拜土地公的仪式。尾牙到,即是百姓迎接春节的“先声”。

(17)、惊蛰: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气候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所以叫惊蛰。这个时期过冬的虫排卵也要开始孵化。

(18)、寒露 太阳位于黄经195度,10月8-9日交节。

(19)、芒种:斗指己;太阳黄经为75°。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公历6月05-07日交节。

(20)、所谓桃始华,指的是惊蛰之日,桃花是月始开,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乃闹春之始,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流水桃花,便勾引出千媚百态。

(1)、二候蛰虫坯户。《礼记》注曰:坯,益其蛰穴之户,使通明处稍小,至寒甚,乃墐塞之也。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穴中,并且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

(2)、少量多餐,注意食物的多样性并合理搭配,适量补充微量元素。

(3)、惊蛰 太阳位于黄经345度,3月5-7日交节。

(4)、三候,禾乃登。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意思就是开始秋收。

(5)、大寒,是寒冷的时节,也是全年二十四节气中的后一个节气。大寒在岁终,冬去春来,大寒一过,又开始新的一个轮回。

(6)、其实,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聪明的古人们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7)、处暑 太阳位于黄经150度,8月22-24日交节。

(8)、小寒:斗指子;太阳黄经为285°。气候开始寒冷。公历1月5-7日交节。

(9)、秋分 太阳位于黄经180度,9月22-24日交节。

(10)、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4个节气,也是后一个节气,每年公历1月19—21日进入大寒节气。

(11)、原为小暑至,后《金史志》改麦秋至。《月令》:“麦秋至,在四月;小暑至,在五月。小满为四月之中气,故易之。秋者,百谷成熟之时,此于时虽夏,于麦则秋,故云麦秋也”。

(12)、如今北方制作年糕仍采用干磨米粉再蒸熟的古老工艺。而南方,从明朝就开始沿用水磨技术,先将米磨成米浆,再用米浆来制作年糕,这样年糕的质地更加细滑。

(13)、立冬 太阳位于黄经225度,11月7-8日交节。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二十四节气有哪些风俗精辟13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