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寓言故事滥竽充数文言文的道理精辟148条

韩非子寓言故事滥竽充数

1、滥竽充数是韩非子中的寓言故事吗

(1)、滥竽充数,汉语词语,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字面意思是说:不会吹竽的人混迹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中,以次充好。

(2)、齐宣王听得高兴,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这以后,南郭处士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极为得意。

(3)、TheManWhoPretendedhecouldPlayReedPipes

(4)、千年万年。形容岁月长久。《韩非子·显学》:“今巫祝之祝人曰:‘使若千秋万岁。’千秋万岁之声恬耳,而一日之寿无征于人,此人所以简巫祝也。”

(5)、优柔:犹豫不决;寡:少。指做事犹豫,缺乏决断。《韩非子·亡征》:“缓心而无成,柔茹而寡断,好恶无决,而无所定立者,可亡也。”

(6)、公孙仪相鲁而嗜鱼①,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子不受。其弟子谏曰②:“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③,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④;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致我鱼⑤,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⑥。

(7)、①遗:赠送。荆王:即楚王。诗赋中常指楚襄王,传说中有襄王与巫山神女恋爱的故事,见宋玉《高唐赋序》、《神女赋序》。唐沉佺期《巫山高》诗之二:“神女向高唐,巫山下夕阳;裴回作行雨,婉娈逐荆王。”②夫人:古代诸侯的妻子称夫人,后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以及下人对主人妻子的称呼。现在多用于正式场合。③顷:刚才,不久以前。尝:《广韵》曾也。④劓(yi):原意为古代割鼻之刑。《玉篇·刀部》:“劓,割也。”⑤适:如果,假如,假定。可:应当,应该。⑥揄(yú):挥动,拿出。

(8)、对啦!我是你们的赖赖妈妈。好多小朋友给赖赖妈妈留言说,想要听滥竽充数的故事。今天赖赖妈妈就讲给大家听。

(9)、滥竽充数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意思是说:不会吹竽的人混迹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中,以次充好。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

(10)、▶ 刑罚只要有一丝一毫的漏洞存在,都会有人心存侥幸、铤而走险。如果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知道犯法必死无疑,那么把天下的财富全都给他,也没人愿意去干违法乱纪的事了。

(11)、一个国家也有恶狗,有道德有才干的人,身怀的治国方略与理想,想去帮助、开导大国君王,而那些大臣就像恶狗一样,龇牙咧嘴挡道咬人。这就是君王受蒙蔽受控制,而有道德有才干的人,不能得到重用的原因啊!

(12)、或许一开始,他们并不是“滥竽充数”之人,但是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他们与优秀者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成为集体中不和谐的“音符”,终被淘汰。所以,当你还有条件、有时间可以提升自己的时候,抓住机会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强,让淘汰远离自己。

(13)、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

(14)、老马认识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15)、(2)竽(yú)——古代乐器名,象现在的笙(shēng)。

(16)、象蚕吃桑叶那样一步步侵占,象鲸吞食那样一下子吞并。比喻用各种方式侵占吞并别国的领土。《韩非子·存韩》:“诸侯可蚕食而尽,赵氏可得与敌矣。”

(17)、在合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混在人群中间。开始时,他还觉得有点心虚,时间一长,他发现根本没人注意他在“假吹”,于是他就放心大胆地继续混下去。每次演奏的时候,他都会装作很卖力的样子,鼓着腮,微闭双眼,晃着身子,似乎比其他任何人还投入,为此,齐宣王还奖励过他哩。

(18)、充数:凑数。⑵齐宣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

(19)、卫人有夫妻祷者,而祝曰:“使我无故,得百来束布。①”其夫曰:“何少也?”对曰:“益是②,子将以买妾。”

(20)、   赵襄主跟王于期学驾车,学了不久便与王于期进行了一场比赛。结果在比赛中,他换了三次马,三次都输给了王于期。

2、韩非子寓言故事滥竽充数文言文的道理

(1)、成语滥竽充数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其中滥是“失实的,假的”意思;竽:一种簧管乐器;充数就是凑数的意思。

(2)、湣王:齐国国君,宣王的儿子,在宣王死后继位。姓田,名地或遂。

(3)、示例:他眼见事迹败漏,已经无法掩人耳目,只好俯首认罪。

(4)、可是,我的夫君他是王,是强大的国家的王,所以,不断地会有新的美人入宫。近,楚国的附属国魏国的王又送来了一个绝色的美人。魏国的女子柔媚无比,我的王他的心就这样被迷住了。有好几天他都没有叫我去伺宴了,虽然也会来看我,但都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只要那个魏国的美人的一声娇唤,他就乐颠颠地奉上他的笑脸。

(5)、好药往往味苦难吃。比喻衷心的劝告,尖锐的批评,听起来觉得不舒服,但对改正缺点错误很有好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

(6)、(高考)2020高考语文真题汇总(14篇推文)

(7)、有个南郭先生,听到齐宣王要组织大乐队的消息,便混了进去,一混就是好几年,后来齐宣王死了,齐湣王当了国君,齐湣王也喜欢听音乐,但他不喜欢听合奏,他喜欢听独奏,于是他便让挨个演奏给他听,这时南郭先生混不下去了,就悄悄的溜走了。

(8)、齐湣王也很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听独奏,因此叫那些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吹给他听。南郭先生感到情况不妙,无法再继续混充下去了,趁人不备,赶紧悄悄地逃走了。

(9)、示例:负责处理这事的机构是成立起来了,但仍名不副实。

(10)、齐宣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姓田,名辟疆。

(11)、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学步:学习走路。 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

(12)、焚烧树木林,猎取禽兽。比喻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久打算。《韩非子·难一》:“焚林而田,偷取多兽,后必无兽。”

(13)、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有个名叫南郭的处士听说了齐宣王喜欢听合奏,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

(14)、后来,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愍王继位,愍王同样爱听吹竽。只是有一点不同,他不喜欢合奏,而喜欢乐师一个个单独吹给他听。

(15)、示例:他们两个局外人倒觉得周仲伟那哈哈的笑声就有几分像是哭,然而在周仲伟却是货真价实的笑。

(16)、虞庆靠着能言善辩,很快地受到当时的赵王的赏识,当了赵国的大官。升了官发了财,虞庆就想着把自己的旧房子推倒了新建一所新房子。于是,他找来一群能工巧匠来帮他做房子。有一天,虞庆到新房子的工地去看新房子做得怎么样了,当他看到新房子的框架已经建起来了,但是虞庆嫌做得太高了,就跟工匠说:"屋顶做得太高了。"工匠跟虞庆说:"因为木头还没有干透,容易弯曲,而灰浆是湿的,潮湿的灰浆是重的,用没干透的木头来承担重的灰浆,木头就更容易弯曲了,房子会容易坏掉的。"虞庆说:"错!椽子干了就会伸直,而泥巴干了就会变轻。如果椽子和泥确实是能够变干,一天一天泥土变轻木头变干,即使时间久了,房子也不会倒塌的,你就按我说的做,错不了。"木匠听了,虽然觉得好象不大妥当,但是也找不到可以反驳虞庆的话,只好拿没干透的木头做椽子,做好了房子。

(17)、故:故意;弄:玩弄;玄虚:用来掩盖真相,使人迷惑的欺骗手段。故意玩弄花招,迷惑人,欺骗人。《韩非子·解老》:“圣人观其玄虚,用其周行,强字之曰道。”

(18)、   南郭先生不学习,不劳动,靠坑蒙拐骗过日子。这样的人虽然能蒙混一时,但迟早是要露出马脚的。现实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人,他们学艺不精,眼高手低,看似专家内行,实则一窍不通。所以,我们应当明白,只有脚踏实地靠自己的实力吃饭的人,才能获得长久安乐的生活。

(19)、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20)、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

3、滥竽充数的故事出自韩非子一书对吗

(1)、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混在三百人的乐队中装模作样地凑数,虽然可以得到赏赐,但是要自己凭真实本领单独演奏时,南郭先生就只好夹着尾巴逃走了。我们今天在团契中可以“滥竽充数”,看不出有什么明显的问题,但事实上是在糊弄自己,因为将来家Z回来了,我们各人都要向他交账的,那时就会清楚地被分别出来,他要按照各人所行的报答各人,我们可没有机会像南郭先生那样逃跑了。

(2)、眉睫:眉毛和眼睫毛,比喻近在眼前。近在眼前的祸患。《韩非子·用人》:“不去眉睫之祸,而慕贲、育之死。”

(3)、读后感:能言善辩的人都能靠自己的说辞说服别人,可是有时候说服了别人的道理,不一定能行得通。

(4)、坐不用双层席子。比喻生活节俭。《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门外长荆棘,食不二味,坐不重席。”

(5)、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中,或以次充好。有时候也用来表示自谦,主要用作谓语、宾语、定语等。鱼目混珠指用鱼眼假冒珍珠,比喻以假乱真,以次充好,多含贬义的意思。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6)、后人根据这个寓言,概括成“滥竽充数”这一成语。用来比喻没有本领的人冒充有本领的人、假货冒充真货,名不副实。

(7)、守株待兔:比喻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也比喻妄想不通过主观努力而侥幸得到意外的收获。

(8)、出自:战国末期韩非子《韩非子·内储说上》。原文:

(9)、(电子课本)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15种)

(10)、(小学语文)1-6年级看拼音写词语练习汇总

(11)、曾子的妻子上街。小儿子扯着娘的衣襟,又哭又闹,要跟着去玩。曾子妻被闹得没有法子,就弯下腰哄他说:“小乖乖回去吧,妈妈回家来就杀猪给你吃。”小儿子咽着口水,方才罢休。?妻子从街上回来,只见曾子正拿着绳索在捆肥猪,旁边还插着一把雪亮的尖刀。妻子慌了,连忙跑上去拉住他说:“你疯啦!我是故意骗骗小孩子的。”曾子严肃地说:“你怎么能欺骗孩子呢?小孩子什么也不懂,只会学着父母的样子,现在你欺骗孩子,就是在教孩子去欺骗别人。做母亲的欺骗自己儿子,做儿子的不相信自己母亲,这样还有家教吗?”曾子说完,就一刀戳进猪的`喉咙里。

(12)、像南郭处士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终会因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真本领,才能抵挡住一切困难、挫折和考验。

(13)、南郭这种人产生的原因不在于南郭的本性懒或爱诈骗,而在于制度的不合理。人是理性的,既要在付出劳动既定的情况下利益大化,或者在获得利益既定的情况下付出的劳动小化。齐宣王实行的是一种平均主义大锅饭制度,“廪食以数百人”,无论吹得如何,付出了多大劳动,都得到同样的一份食物,吹竽者当然要出力越少越好——装出一副吹的样子而不用力吹。吹竽是一种集体行为(合奏),因而南郭先生就可以“搭便车”了。如果齐宣王继续活下去,甚至万寿无疆,可以设想,这个吹竽团必定垮台。南郭处士不吹而仍可获得同样食物作为一个榜样,引起更多人效仿,或者真正吹得好又出力的人离去,剩下南郭这样的人。这时看似有300人在吹,实际却一点声音都没有,齐宣王也会解散乐团。这就是平均主义大锅饭所引起的集体无效率。如果只有南郭处士一个人在混,其他299个人仍在用力吹,那也罢了,但南郭的示范效应会使每个人都成为南郭处士。这就是经济学家常说的,坏的制度使好人也会做坏事——许多勤奋而有才华的吹竽手变懒。

(14)、翻译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的合奏。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宣王对此感到很高兴,拿数百人的粮食供养他。齐宣王去世了,齐湣王继承王位,他喜欢听一个一个的演奏,南郭处士听后便逃走了。

(15)、(4)处士——古代称有学问、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这里带有嘲讽意味。请——请求。

(16)、南郭处士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17)、出自: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六回《观音院僧谋宝贝黑风山怪窃袈裟》:那两个和尚,却不都烧死?又好掩人耳目。袈裟岂不是我们传家之宝?

(18)、今天的故事赖赖妈妈就讲到这里了,小朋友们晚安。

(19)、掩:遮盖。遮掩别人的耳朵和眼睛。比喻用假象迷惑人,欺骗人。

(20)、出自:《井冈山的斗争》:“县、区、乡各级民众政权是普遍地组织了,但是名不副实。”

4、韩非子中的滥竽充数

(1)、副:相称,相符合。名声或名义和实际不相符。指空有虚名。

(2)、廪(lǐn)食以数百人:拿数百人的口粮来供养他。廪食:官府给他的良米,供俸。廪:官府的粮仓。食:粮,米。

(3)、卫女听信了父亲的话,便私下积聚钱财。她的婆母毕竟更为老练,很快就掌握了卫女私下聚敛钱财的证据。虽然婆母也知道这类事情是一种普遍现象,只是觉得卫女积的太多了,因而把她赶回娘家。

(4)、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的合奏。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宣王对此感到很高兴,拿数百人的粮食供养他。齐宣王去世后,齐湣王继承王位,他喜欢听一个一个的演奏,南郭处士听后便逃走了。

(5)、宋人有酤酒者①,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悬帜甚高②,然不售,酒酸怪其故③。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④,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酤⑤,而狗迓而龁之,⑥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6)、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7)、南郭处士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8)、像南郭处士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终会因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真本领,才能抵挡住一切困难、挫折和考验。

(9)、齐宣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姓田,名辟疆。

(10)、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没有真才实学的人,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对青少年来说,学习的条件与资源都是丰富的,但有的人明明整日担心自己是否会被老师批评、家长责罚,而不愿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11)、滥竽充数,汉语词语,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字面意思是说:不会吹竽的人混迹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中,以次充好。

(12)、原文: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3)、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韩非子》

(14)、事情因为严密谨慎而成功。《韩非子·说难》:“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15)、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每当乐队演奏时,他就学著别人东摇西晃。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湣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处士就逃跑了。

(16)、千百年来,滥竽充数这个故事,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南郭处士的行为骗得了一时,却骗不了一世。强调个人应该勤学苦练,使自己具有真才实学。

(17)、滥竽充数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意思是说:不会吹竽的人混迹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中,以次充好。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

(18)、寡:少;敌:抵挡;众:多。人少的抵挡不住人多的。《韩非子·难三》:“夫物众而智穷,寡不胜众。”

(19)、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不到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时,总是叫这不到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20)、滥:失实的,假的。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5、寓言故事滥竽充数原文

(1)、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没有真才实学的人,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对青少年来说,学习的条件与资源都是丰富的,但有的人明明整日担心自己是否会被老师批评、家长责罚,而不愿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2)、滥竽充数是一则由寓言故事演化而来的成语,成语早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中的“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3)、启示: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混在三百人的乐队中装模作样地凑数,竟然可以得到赏赐,一旦要自己凭真实本领单独演奏时,南郭先生就只好逃之夭夭了。这个寓言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是用不好的东西混在好东西里充数。南郭先生也成了滥竽充数者的代名词。

(4)、    当时有个南郭先生,对吹竽一窍不通,但他听说了齐宣王的情况,觉得有机可乘,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吹嘘自己吹竽吹得有多好。齐宣王听了很高兴,就让他加入了那三百人的乐队。这样,南郭先生混在那三百人中间,每次演奏只是装作会吹竽的样子而已。

(5)、滥:失实的,假的。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6)、看上去比别人吹奏得更投入。南郭处士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丰厚的薪水。但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

(7)、    又有一次,弥子瑕和卫君到果园去玩,弥子瑕吃到一个桃子觉得很甜,就把剩下的给卫君吃。卫君说:“真爱我啊,自己不吃却想着我!”

(8)、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

(9)、袖子长,有利于起舞。原指有所依靠,事情就容易成功。后形容有财势会耍手腕的人,善于钻营,会走门路。《韩非子·五蠹》:“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10)、没有多久,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即位,和他爹有一样的爱好,但是不同的是,他喜欢听个人的演奏。南郭先生用之前的方法已经不能再混下去了,只得自己放弃,偷偷的溜走了。

(11)、其实南郭处士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处士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

(12)、南郭处士④请⑤为王吹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1333431333961竽,宣王说⑥之,廪食⑦以⑧数百人。宣王死,湣(mǐn)王⑨立,好⑩一一听之,处士逃。

(13)、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

(14)、①名不副实注释:副:相称,相符合。名声或名义和实际不相符。指空有虚名。

(15)、滥竽充数,是一个成语,意思是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专的人混属在内行人之中,以次充好。这个成语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译成现代汉语是说,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田地)继承了王位。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处士就逃跑了。

(16)、其实南郭处士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处士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

(17)、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混在三百人的乐队中装模作样地凑数,竟然可以得到赏赐,一旦要自己凭真实本领单独演奏时,南郭先生就只好逃之夭夭了。这个寓言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是用不好的东西混在好东西里充数。南郭先生也成了滥竽充数者的代名词。

(18)、“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中,或以次充好;有时候也用来表示自谦。

(19)、假的就是假的,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20)、    王于期回答说:“技术我全都教了,只是你把方法用错了。驾车重要的是,要把马套在车上要套得舒适妥贴,要让马与车子合而为而驾驶者的心与马的行动也要合车速才会快。你比赛时,一心想赶过我,只注意我的车子在前还是在后,注意力都集中我的身上,以致你和马车的步调不一致,所以才会失败。”

(1)、汗马:将士骑的马奔驰出汗,比喻征战劳苦。指在战场上建立战功。现指辛勤工作做出的贡献。《韩非子·五蠹》:“弃私家之事,而必汗马之劳。”

(2)、店主也对这种情况感到奇怪,冥思苦想找不出原因,只好去向邻里中有学问的杨倩老人请教。杨倩老人问他:“您家店铺里的看门狗很凶吗?”店老板迷惑不解地说:“狗的确很凶,但如此好酒为什么卖不掉呢?”杨倩老人笑道:“人家怕你的恶狗呀!有的人叫自己的小孩怀里揣着钱,提着酒壶、抱起酒坛,上你家去打酒,而你的恶狗却冲着顾客龇牙咧嘴咬人,多可怕呀!你的酒再好,还有多少人敢来买呢?所以,直到发酸也卖不出去。

(3)、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4)、处士: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相当于“先生”

(5)、其实南郭处士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处士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比别人吹奏得更投入。南郭处士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丰厚的薪水。

(6)、可笑的是,这位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每当乐队给齐宣王吹奏的时候,他就混在队伍里面,学着其他乐工的样子,摇头晃脑,东摇西摆,装模做样地在那里"吹奏"。由于南郭先生学得维妙维肖,而且三百个人一起吹奏,齐宣王也听不出什么异样。就这样,南郭先生滥竽充数,混了好几年,没人识破他对吹竽一窍不通,不但没有露出一丝破绽,而且还和其他乐工那样,领到一份优厚的赏赐,过着舒适的生活。

(7)、把死看得象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生命。《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三军既成阵,使士视死如归,臣不如公子成父。”《吕氏春秋·勿躬》:“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8)、色:姿色、容颜;弛:松懈,衰退。指靠美貌得宠的人,一旦姿色衰老,就会遭到遗弃。指男子喜新厌旧。《韩非子·说难》:“弥子色衰爱弛,得罪于君。”

(9)、诺诺:答应的声音。形容自己没有主意,一味附和,恭顺听从的样子。《韩非子·八奸》:“此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先意承旨,观貌察色,以先主心者也。”

(10)、齐宣王使人吹竽①,必三百人。南郭处士②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③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1)、齐宣王:南郭先生之所以能留在乐队中正是因为齐宣王的识人不清。一国之君识人不清。这与他的虚荣、好讲排场分不开。三百人的乐团,在现代也是很少的,著名乐团更是少有满足300人,即使在现代人也很多。无怪乎南郭先生敢“欺君”。

(12)、①束:《易·贲》:束帛戋戋(jiān)。子夏传:“五匹为束。”(匹,四丈也。—《说文》)。②益:多,富,富裕。是:很,。

(13)、从前有一个郑国人,想去买一双新鞋子,于是事先量了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郑国人)到了集市,却忘了带上尺码。(郑国人)挑好了鞋子,才发现:“我忘了带尺码。”就返回家中拿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终没有买到鞋子。

(14)、千百年来,滥竽充数这个故事,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南郭处士的行为骗得了一时,却骗不了一世。强调个人应该勤学苦练,使自己具有真才实学。

(15)、涂:泥。尘做的饭,泥做的羹。指儿童游戏。比喻没有用处的东西。《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婴儿相与戏也,以尘为饭,以涂为羹,以木为胾,然至日晚必归饷者,尘饭涂羹,可以戏而不可食也。”

(16)、这个成语,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之中,以次充好;或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东西里面;有时候也用来表示自谦,说自己水平不够,只是凑个数而已。

(17)、贾:做买卖。原意是本钱多,生意就做得开。后指资本家会做买卖。《韩非子·五蠹》:“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18)、公孙仪清醒自律、廉洁守法的思想品格,在这里明白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而且明白告诉人们,‘需要别人的帮助,等着别人来监督,不如自己管好自己’。

(19)、那就来看这本书吧——《寓言中的经济学》,老少咸宜吆!

(20)、出自: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回:“他这是招徕生意之一道呢,但不知可有‘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字样没有?”

(1)、楚国的郢都有一个人要写信给燕国的宰相。晚上写信,因为照明的火炬不亮,于是对拿火炬的侍从说:“把烛火举高点。”一边说一边错误地在信上写“举烛”两字。但举烛并非这封信的本意。燕国的宰相收到信十分高兴,说:“举烛就是崇尚光明,崇尚光明,就是要任用德才兼备的贤人。”燕国的宰相向燕王禀告了任贤的道理,燕王十分高兴,国家因此大治。

(2)、吹嘘自己说:“大王啊,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摆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

(3)、魏王又送给楚王一个绝色的美人,楚王的心很快就被魏美人迷住了。楚王的夫人郑袖,内心嫉妒,对外却表现出比楚王还要喜欢她,珠光宝气的衣服珍玩,一切都让魏女挑选,然后送给她。郑袖的这些假象,完全蒙蔽了楚王,楚王对郑袖说:“夫人知道我喜欢新来的美人,你能顺承王意、爱王之所爱,喜爱她却甚于我了,这是孝子赡养父母,忠臣侍奉君王的行为啊!”

(4)、鱼目混珠者只能蒙骗一时,却不能蒙骗一世。赖赖妈妈希望小朋友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只有真才实学,以后在社会上才有立足之地。

(5)、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lǐn)食(sì)以数百人。宣王死,湣(mǐn)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6)、他的儿子齐湣(mǐn)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但他喜欢听独奏。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轮流来吹竽给他欣赏。

(7)、注释(1)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这则寓言讽刺了无德无才、招摇撞骗的骗子,提醒人们只要严格把关,骗子就难行骗。告诉人们要有真才实学。滥:失实的,假的。竽:一种古代乐器,即大笙。「滥竽」即不会吹竽。充数:凑数。(2)齐宣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姓田,名辟疆。(3)使:让。(4)必:一定,必须,总是。(5)南郭:复姓。(6)处士: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相当于「先生」(7)请:请求,要求。(8)为:给,替。(9)说:通「悦」,对......感到高兴。(10)廪食(lǐnsi)以数百人:拿数百人的粮食供养他。廪:粮食。食:供养。(11)以:用,拿。(12)湣王:齐国国君,宣王的儿子,在宣王死后继位。姓田,名地或遂。(13)好︰喜欢,喜悦,此处是喜欢。(14)逃:逃跑。(15)立:继承王位。(16)竽:古代的一种乐器,像如今的笙。

(8)、改变传统的法制和准则。语出《韩非子·南面》:“不知治者,必曰:‘无变古,毋易常。’”

(9)、卫人嫁其子而教之曰:“必私积聚。为人妇而出,常也。其成居,幸也。”其子因私积聚,其姑以为多私而出之。其子所以反者,倍其所以嫁。其父不自罪于教子非也,而自知其益富。今人臣之处官者皆是类也。

(10)、滥竽充数的故事告诉人们:弄虚作假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一个人如果像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那样,没有真本事,只靠装样子糊弄人,在别人还不了解真相的时候,能够蒙混一阵子,但是总有真相大白的一天。

(11)、“要是接着有第二个人跑来报告,说大街上发现了老虎,您相信不相信?”魏王迟疑了一下,仍然摇头说不信。庞恭再问:“如果马上又有第三个人跑来报告说大街上有只老虎,您信不信呢?”魏王点头说:“我相信了。三个人都这么说,一定不会有假。”庞恭起身说道:“谁都知道,大街上是不可能有老虎的,可是当三个人都说有,大王就相信了。现在邯郸离魏国比从这儿上大街远得多,在大王面前说我坏话的又何止三人,请大王明断是非。”果然如庞恭所料,他一走,就有很多人到魏王面前大造谣言,以至当他从邯郸回来后,魏王再也不愿召见他了。

(12)、▶ 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做事不要图快,不要只见眼前小利。如果只图快,结果反而到达不到目的;只图小利,就办不成大事。

(13)、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4)、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5)、求:找寻;疵:毛病。吹开皮上的毛寻疤痕。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寻找差错。《韩非子·大体》:“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之难。”

(16)、郑袖确信楚王不再怀疑自己嫉妒魏美人了,便暗地里加快了设计加害魏美人的步伐。因此,对魏美人说:“楚王宠爱你,但不喜欢你的鼻子,小女子去见大王的时候,要掩住自己的鼻子,这样就会经常受到楚王的宠幸了。”

(17)、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喜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不到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讲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自己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吹竽的时候,总叫这不到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18)、xiaoyujianggushi@sina.com

(19)、但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ǐn)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

(20)、滥竽充数,汉语词语,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字面意思是说:不会吹竽的人混迹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中,以次充好。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

(1)、齐湣王:他也同齐宣王一样,但一个一个听,势必花更多的时间在享乐,而忽视朝廷的公务。常此以往,国将不国,好一个滥竽治国。

(2)、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得意极了。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

(3)、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

(4)、   当时,惨重的酷刑,没有比“市街分尸示众”更残忍的了,但偷偷采金的行为还是不能禁止。那是因为,不一定每个偷偷采金的人,都会被官府抓获,这样就会有人心存侥幸、铤而走险。

(5)、齐宣王喜欢音乐,尤其喜欢百人以上一块吹着给他听。南郭先生知道了这件事情,假装自己有才华,毛遂自荐的参与到了队伍之中,拿着高薪不干活,只是做做样子。

(6)、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

(7)、   儿子说:“果然被偷了!是从那缺口进来的。”富人说:“儿子,你真聪明,判断正确。不过,我猜小偷一定是邻家的那个老头子!”

(8)、“滥竽充数”是一则由寓言故事演化而来的成语,成语早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韩非子寓言故事滥竽充数文言文的道理精辟14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