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经典名句
1、楞严经1一10卷全文读诵
(1)、所以有人,你说对于某一个事情,真正告诉他佛法,他反是反感了。譬如有些同学发生这个问题,旁边有些同学很生气,我说你生气什么啊?循业发现嘛。他的业应该如此,要堕落,他去堕落;要升华,他去升了。上帝都拉不住,佛菩萨把他无可奈何。一天到晚“找老师有个法”,老师有白发。如果我当了和尚就是“没发”,那就是“发”师了。因为没发,证了空的了(一笑)。都是法,告诉你。
(2)、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
(3)、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阿弥陀经
(4)、一般来说,如来佛祖是指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一般又叫接引佛,如果按封神榜来说的话,其实他就是接引道人。
(5)、在《法灭尽经》上说:末法时代,《楞严经》先灭,其余的经典跟着就灭了。如楞严经不灭,正法时代就现前。
(6)、这六个字是梵文的读音,通常也念作:唵、嘛、呢、叭、?迷、吽。这其实是观音的心咒。具体为唵:净除心中骄傲之心,嘛:净除心中嫉妒之心,呢:净除心中贪婪之心,叭:净除心中愚笨之心,?迷:净除心中悭吝之心,吽:净除心中仇恨之心。
(7)、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8)、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佛法不但要闻、思,更要注重“修”。一个人读再多的佛经,如若不在现实生活中去践行、去体悟,和那些没有闻到佛法的人一样,一切都是无用。就像给人说什么食物,却不给食用,怎么会让人填饱肚子呢?要想开悟,不是读的经文越多,就越开悟。开悟重在一个“悟”,要用心、用智慧。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本身并没有什么文化,读的经文也只是《金刚经》,但他却因为悟透了其中的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明心见性、觉悟成佛。
(9)、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汝观阿难头自摇动见无所动,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泊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10)、半句偈子都可以证道,《楞严经》又有多少句话!所以完全够我们成佛用的,每一句话都够我们成佛的。我们掌握了这么多的无价之宝,太难得了。
(11)、605:人性与爱的25张照片,看到第一张就受不了!
(12)、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13)、原文: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今日开悟。如失乳儿。忽遇慈母。合掌礼佛。愿闻如来。显出身心。真妄虚实。现前生灭。与不生灭。二发明性。
(14)、通过这本书,我们总是能够看到自己性格的弊端,我们性格的缺陷。让我不禁反思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人生,从而鼓起勇气去重新选择我们人生的道路
(15)、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当知如是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不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16)、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17)、第四句,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18)、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举凡众生,或多或少皆有业障,如果没有业障,福报很大,今生也不会投此人身。一切众生,从无始劫前以来,不断辗转轮回,不得出离,皆因为不能发明真心,见不到自身的如来清净自性,被无明烦恼障碍了菩提自性,故有无休止的轮回苦难。佛陀当年在菩提树下悟道的时候曾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却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佛陀认为人人都具有佛性,人人皆是未来佛,但却因分别妄想而见不到真如自性。“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修行当以净心为要,戒除一切贪心妄想,常住真心、自得解脱。
(19)、佛曰,笑着去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有那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极乐世界莲花化身)
(20)、33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2、楞严经经典名句合集
(1)、所以讲到,再回转来,“识变时,随量大小”。我们连带地想到佛经上的几句话,《楞严经》上有几句名言我经常引用,告诉大家。同学们年轻同学始终经文也记不得,也不懂:“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
(2)、《楞严经》亦称《大佛顶首楞严经》,是佛教中一部极为重要的经典,佛门常以“开悟”的“楞严”盛赞其极为重要的地位。《法灭尽经》上说:末法时代,楞严经先灭,其余的经典跟着就灭了;如楞严经不灭,正法时代就现前。提到楞严经,就不得不提及其中关键的“楞严咒”,楞严咒是楞严经的核心所在,佛教僧众每日早课也必诵楞严咒。楞严咒是佛教咒语中长的一个,被称为“咒中之王”。佛门里认为,这个世界上只要有一人诵持楞严咒,正法就不会灭亡。诵持楞严咒的功德利益无边,一心诵持此咒,可成就善法、增益道业,破除一切恶习、清除一切灾难等等。本篇文章,小编就楞严经中比较经典的四句和大家分享,希望大家能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不断精进法身慧命。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3)、所以心、意、识三种是不同的。所以禅宗讲“离心意识参”,既然离开了心意识,我还要参啊?那个参的不是意识吗?绝不上这个当,呵!这是讲我个人的观念、观感。
(4)、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楞严经》当舍于懈怠,远离诸愦闹;寂静常知足,是人当解脱。
(5)、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杂阿含经卷二
(6)、常读名人文学名著,使人会体会到文学给人的神奇力量;通过文学,使人会进入纷杂的人世间,领略其中美丑善恶真假,同时深深的爱上语言文字之美!
(7)、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8)、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为乐。——《增一阿含经》卷50
(9)、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10)、其实只要孙悟空放下仇恨,只留下善心,这座山和这条幅根本困不住他。这六字困住了孙悟空的心,使孙悟空有法力使不出来,所以才被困了500年。看本回的题目,五行山下定心猿,定心猿应该理解为定猿心。
(11)、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
(12)、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13)、这六心都净除了不就成为行尸走肉了吗?不是这样的,佛祖允许存留下一颗善心。而孙悟空骄傲、嫉妒、贪婪、愚笨、吝啬、仇恨这六心中毒太深,因此500年过去了也不曾出来。
(14)、当然你说我发胖了,是吃多了,所以要减肥。哎,我经常反对这个话,也并不是因为我瘦我反对。根据学理,少吃饭会更胖。这个是不吸收了嘛。因为不吸收了,不变成血,营养一切吃进去,米也好、饭也好、面也好,不吸收变成血,变成水分多了就发胖。同你吃多吃少没有关系,这个没有关系的,这个还是自变。真的哦,你要学佛要用得上,这个所谓变胖、变瘦——识变,还是识变。“随量大小,顿现一相,非别变作。”所以真有功夫的人,变高、变胖、变瘦、变什么,是可以唯心操作的哦!不是不可以唯心操作哦!
(15)、佛在华严经里面说,集一千多像我们娑婆世界(地球)一样大的世界,为一个小千世界,集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个中千世界,集一千多中千世界,为一个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世界种海,佛又说虚空有无量无数世界种海。现在科学用哈勃望远镜拍摄能`观测到像银河系一样大的星系超千亿。还没有佛说的大,现在科学也不得不证明佛在二千六百年前就揭示的真理。
(16)、当舍于懈怠,远离诸愦闹;寂静常知足,是人当解脱。----大宝积经第91卷
(17)、8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忘。不是息心去妄想,都缘无事可商量。
(18)、20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
(19)、——《造塔功德经》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杂阿含经》第262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为乐。
(20)、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疑物,何处染尘埃。
3、楞严经经典名句解读
(1)、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2)、还有一些外道也害怕,因为他不能理解。由于不能理解和害怕,他就诽谤《楞严经》。这都不奇怪,因为众生的业力就是这样,对真正的佛法他是不会知道的。只有佛才有这样的大智慧,留下了这无价之宝,直截了当地就把我们修行的道路给指出来了。
(3)、21存平常心,行方便事,则天下无事。怀慈悲心,做慈悲事,则心中太平。
(4)、佛曰,观诸众生,是佛化身,观于自身,实为愚夫,观诸有情,作尊贵想,观于自身,为童仆想,又观众生,作父母想,观自己身,如儿女想。出家菩萨常作是观,或被打骂,终不加报,善巧方便,调伏其身。
(5)、我们这把刀为什么不快?就因为没有在磨刀石上磨过,所以它不快,不能斩断无明。想把无明斩断,必须在这个磨刀石上反复地磨,一直到给它磨快了。如果你看了解释,你就不再磨了,已经开小差了,所以我们就失去了磨刀石的作用。这个体会供养给大家,大家可以参考,去体会。
(6)、经典九: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7)、凤凰,涅盘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8)、2了世皆如梦,见心无所生;于法得自在,知身如虚空。《华严经》
(9)、后正面回答问题,六字真言对应六心,这六个字困住了孙悟空的心,因此孙悟空才被压在五行山下动弹不得。
(10)、安得与君相诀绝,免教生死作相思。********************************************************************见与不见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来我的怀里或者让我住进你的心里默然相爱寂静欢喜。
(11)、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楞严经》
(12)、佛语有云:祸往者福来。佛语有云:无色无相,无嗔无狂。
(13)、他的收入,我只能用一些普遍规则来推断出来!我本人加入头条有2年多了,但一直没有创作,近在11月20日开始发表原创职场、管理类的文章,我的收益与单价如图:
(14)、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楞严经》
(15)、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16)、佛陀当年在菩提树下悟道的时候曾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却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佛陀认为人人都具有佛性,人人皆是未来佛,但却因分别妄想而见不到真如自性。“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修行当以净心为要,戒除一切贪心妄想,常住真心、自得解脱。
(17)、——《增一阿含经》卷50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一切有为法。
(18)、602:昔日大明星,今成苦行僧,曾资产百亿,现隐居禅林
(19)、但是我们凡夫没有悟道以前呢?“随众生心”,跟着我们心量的大小,这个生命功能发展就有大小不同。同样在读书、受教育,有人成绩就好,他受了教育以后,自己的智慧触发了,比老师还要高明。他的心量大,他成就就大;心量小,成就就小。随众生心,应所知的范围这个量,量有大小,就有多少。那么这个怎么样来的呢?都是自己的,并不是上帝给你,也不是老师传给你。所以有一位同学一天到晚要老师传他一个法,实际上我真的没有法,我只有白发!你要我传法,我传两根白发给你可以,不过我的白发我还很爱惜它,我还舍不得剪给你呢!得个什么法呢?!我说一天到晚你在这里听课,讲的道理就是法,还有什么法呢?你懂了,自己就有法了。所以啊,众生自己所知量不够。所知量的大小是循业发现,那怎么来的?不是上帝给你的,跟着你自己的业力的功能发现。
(20)、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佛说八大人觉经》
4、楞严经经典名句100句大全
(1)、《楞严经》亦称《大佛顶首楞严经》,是佛教中一部极为重要的经典,佛门常以“开悟”的“楞严”盛赞其极为重要的地位。《法灭尽经》上说:末法时代,楞严经先灭,其余的经典跟着就灭了;如楞严经不灭,正法时代就现前。提到楞严经,就不得不提及其中关键的“楞严咒”,楞严咒是楞严经的核心所在,佛教僧众每日早课也必诵楞严咒。
(2)、当时,波斯匿王站起来对如来说:从前,我还没有领受到如来教诲时,我去见迦旃延和苦修者毗罗胝子,他们都说,人死后一切断灭就叫做涅槃。虽然我尊奉佛法,但是我现在仍然有疑惑,怎样才能发物本心,从而证知这个心不生不灭呢?法会中没有证到无漏圣位的大众都愿意聆听如来的教诲。
(3)、608:出生三个月就修行,一个瞌睡萌倒众生,泰国小和尚第二波来啦
(4)、知彼如空华,即能免流转,又如梦中人,醒时不可得——园觉经。
(5)、第三句,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
(6)、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莫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
(7)、9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六祖慧能
(8)、生活在这个物欲横流,飞速发展,快节奏的互联网时代,真真假假的信息满天飞,人们普遍都很浮躁,如何在这样的世界里,觅得机会,商机,财富,以及如何排除干扰,遵从内心向往,勇敢的做自己。我想这应该是很多困惑。
(9)、李清照这首《一剪梅》作于丈夫赵明诚远离后一种思念的佳作,极富艺术魅力,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其中更有数处别出巧思,意象蕴藉千古绝唱。李廷机的巜草堂诗余评林》称此词“语意飘逸,令人醒目”。
(10)、当知如是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不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11)、当我们拥有一切时,往往不知道所拥有的事物的可贵。阅读这本书,让我懂得能够静听美妙的声音,凝望这个安详的世界已经是一种幸福!勇敢地面对一切,珍惜眼前的一切!这是海伦凯勒想告诉我们的!
(12)、你说那一种状况之下,他自己受这种教育,都因为他自己透出来的智慧,并不是他给你……任何一个老师没有办法给你一个东西。就是我们现在讲唯识,我现在在冒充当老师,坐在这个台上,我没有办法给大家一个东西。只是把古人——佛也在当老师啊!佛经的记载他也是老师,他只告诉你这个经验这个道路,你要去透出来。愤悱的道理。
(13)、接引道人是西方教教主 ,其原型就是大乘佛教教主“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大乘佛教中被尊称为释迦牟尼如来的“接引导师”,这就是“接引”二字的由来。他住在西方极乐之乡,身高丈面皮黄色,长年累月不曾离得清净之所。后来受人之约,三颗舍利取下戮仙门,与老子、元始共破通诛仙阵。
(14)、10水流平地本无声,地有高低而有声;大道无言周法界,因贪瞋痴而有争。
(15)、缘起即灭,缘生已空。我也曾如你般天真佛门中说一个人悟道有三阶段:“勘破、放下、自在。”
(16)、5自身有病自心知,身病还需心药医。心若正时身亦净,心生还是病生时。
(17)、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18)、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
(19)、这本书中提出了很多颠覆常规思维的认知,从我们的日常生活,再到人类本性的多样性,作者从另外一个巧妙的角度剖析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本质。
(20)、佛曰,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5、叶曼讲楞严经全集104
(1)、佛家经典的醒世禅语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2)、好,所以我们现在晓得,一切的变相,开头、先头部队,拿军事术语来讲,这个先头部队都是“识”变的,这个是识在起变化。所以在识变时,识的变化“随量大小”。等于刚才我拿照相机来比方,照相机对着那个摄像,影像来,那个是识;那么,后面这个意起作用了,“哎哟,这个镜头好,要把它照下来。”量的大小,高、矮,或者照横的、照竖的、照全身、照半身,“随量大小”。“顿现一相”,咔嗒一下照下来,顿现,这个相、影像进来了。这是拿照相机比方,这个道理。
(3)、这句话说的是邪淫心对修行的障碍。如果人不断邪淫,就不能开悟解脱,也难以出离六道轮回。“万恶淫为首”,邪淫是万恶之根,是诸大恶业之首。其实这句话还有后半句: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就是说一个再有修行的人,如果戒除不了邪淫心,也终将堕入恶道。
(4)、作者将他多年探索心智的至理心得熔炼成12个简明的心灵法则,并用寓言的形式和优美的文字将其呈现出来,在林中鹿智者的带领下,我们将开启一次启迪生活智慧、释放内在力量的旅程。能让你学会如何改良自己的人际关系、职业发展、生活状态与身体健康。
(5)、610:9岁来报恩的女孩,看完你就明白什么是三世因果来报恩的子女!
(6)、赵明诚(1081年一1129年),字德甫,山东诸城龙道街道兰家村人,北宋末至南宋初官员、学者。左仆射赵挺之第三子,女词人李清照的丈夫。
(7)、毫不夸张的说,此经涵盖了禅、净、律、密宗诸多法门,被各宗奉为上宝典。也可这样讲,妥妥一代时教,教、理、行、果之精髓,在经文中都有体现。虽然涵盖面极广,但又都能详细阐述,故而也被称作修行要门,成佛真因。再加上经书由唐初宰相房融润笔,文辞华丽优美,所以完全不必为经义晦涩而苦恼,只要你用心去读、去悟,完全能用前文解析后文,用后文推导前文。经书中有四大名句,若能悟透,福德无量。
(8)、淫心不除,尘不可出。这句话说的是邪淫心对修行的障碍。如果人不断邪淫,就不能开悟解脱,也难以出离六道轮回。“万恶淫为首”,邪淫是万恶之根,是诸大恶业之首。其实这句话还有后半句: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就是说一个再有修行的人,如果戒除不了邪淫心,也终将堕入恶道。其实《楞严经》中还有关于此的名句: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邪淫就是人内心的贪欲,一切纠缠苦恼皆因“爱”而生,爱恨情仇致使人颠倒妄想,心常被束缚,乃至经历百千万劫,也不得解脱。所以,修行一定要先断邪淫,成就才会愈快。
(9)、第四本我要说的古籍就是《全图绣像三国志通俗演义》,也就是《三国演义》,是明代罗贯中的小说,只不过这本古籍在出版刊行的时候印了一些插图,这本书也是道光年间出版发行的,一共十二卷,每卷十回,应该算是当时的畅销书了,而且书中还带有清初著名文学家毛宗岗的点评,毛宗岗评语手法独出心裁,而且不乏诙谐和冷幽默。比如有一回写到张飞和许褚的大战,许褚因为之前喝醉了酒,连上衣和铠甲都没来得及穿,和张飞大战时明显的力不从心,被张飞丈二蛇头矛刺中右臂,这个时候毛宗岗的评语是:“谁叫汝赤膊。”每读到这个地方的时候,不由得会让人大笑起来,《三国演义》的小说精彩无比,加上毛宗岗老道的评语,让这本书读起来更多了一份十足的趣味。见下图
(10)、佛语有云: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佛语有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11)、第 4 本:《活法》作者是日本教父级企业家稻盛和夫。在这本书里,稻盛和夫正面阐述了自己人生经验与实践,人生的真理、生活的意义、人生应有的状态,并且毫无顾忌地阐述自己在这些重大问题上的基本思想。
(12)、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13)、我喜欢读的古籍或者读过的古籍虽然不是很多,但是有几本确实觉得特别有意思,也值得一读,第一本就是清道光癸未年间镌刻出版刊行的《图注王叔和脉经》和《八十一难经》的合订本,道光癸未年也就是公元1823年,这本书距今也有快200年了,也算是一本古籍。《脉经》和《难经》是魏晋时期的的著名医学家王叔和编纂的,王叔和对传统中医药和中医学做出过很乏的贡献,王叔和从小酷爱医学,曾专门在张仲景门下专心学习医学理论知识,他研读古代医学典籍,注重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博采众长,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形成自己的医学理论,随后编写成医学巨著《脉经》和《难经》,成为中医学学习中的常用书籍,明代浙江宁波人张世贤注释了这部巨著,清代道光年间由天德堂出版发行。这本古籍语言通俗易懂,读来有趣,书中除过医学理论知识之外,还附有相当多的中医名方,读来趣味盎然。见下图:
(14)、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15)、“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都是你造的,所以你作功夫时,觉得有身体某一部分发烫,以为是气脉通了。老实讲,那是你的妄想造成的通,美名其为修炼,讲不好听是你妄想打得好大哦!如此而已,这不是道。这是随众生心而感应,你向这一面求,他的功能就向这一面发展,所以称为“循业发现”,跟着你的业力转。“发现”用得好,不是发明,是宇宙本有的,不是创造的,不过被发现罢了。这些搞清楚了,才好修行。
(16)、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楞严经》
(17)、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
(18)、当我们专注于外部世界的追寻时,却忽略了在我们内心深处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
(19)、譬如,同样一个境界,同样一件事,《楞严经》上这几句话那是彻底的科学与哲学。譬如讲火吧,(他地水火风六大、七大都讲了),“性火真空,性空真火。”这个性就是刚才提到的“心”一样,心性;本体的功能,我们一切众生这个自性心本身的功能,它具备了有物质的作用,一半是心,一半是物。所以自性就有火,就有燃烧的能力。因此我们打起坐来真得了定,一身一定发煖,所谓得三昧真火。你说这是电能加过来?没有。“性火真空,性空真火。”空里头都包含了那么多东西。所以真达到空的境界,他的无比的功能、神通、智慧都发起了。所以六祖悟道,告诉你:“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20)、简介:佛教经典视频,正能量网剧,咒语梵唱和大德法师的开示讲座等,等你来观看。
(1)、当然,大家这七天打七下来,有很多人可能已经有了很大的境界,可能也有开悟的,可能有更深的体会。这我就不太清楚了,主要是暂时地谈一点小体会来供养大家。
(2)、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
(3)、3大智发于心,于心无所寻,成就一切义,无古亦无今。《寒山诗》
(4)、当舍于懈怠,远离诸愦闹;寂静常知足,是人当解脱。----大宝积经第91卷
(5)、淫心不除,尘不可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6)、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7)、这也说明一个问题,说明我们从无始劫以来是不断地修行,不断地努力,也是见过佛的。如果没有见过佛,没有这种善根,你是不可能读诵《楞严经》的。《楞严经》中的每一句话都是无价之宝。
(8)、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为乐。——《增一阿含经》卷50
(9)、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
(10)、613:一位风水师傅喝醉后说出的秘密.好背下来!
(11)、609:持续吃素90年竟然是这样啊!太惊人了!
(12)、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楞严经》
(13)、第六好不相对,如此便可不相会。第七好不相误,如此便可不相负。
(14)、佛曰:菩提并无树,明镜亦无台,世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15)、当知虚空生汝心中,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反观父母,所生之身,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沤,起灭无从。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
(16)、横三世佛是指,东方药师佛,中方佛释迦牟尼佛,西方阿弥陀佛。
(17)、前胡大总编是头部大V,目前在头条上拥有916W粉丝,名副其实的“大名人”。
(18)、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以湛旋其虚妄灭生。伏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如澄浊水贮于净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沈。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
(19)、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必惹尘埃佛前有花,名优昙华,一千年出芽,一千年生苞,一千年开花,弹指即谢,刹那芳华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20)、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1)、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解,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2)、好,现在我们归纳起来心、意、识:心,是讲心性的本体谓之心;意,就是刚才讲我们的思想,这个就是意;识,是意的前面,浮面这一层是识,所以能够分别,能够起作用。所以常常我们比方,心像大海一样,大海的水;意,大海起的波浪;识,波浪上面的浪花,这个就是识。等于我们一个照相机,我们这个照相机,它这个影像一来,它就反映过来,那个是识。这个机器中间调整,大小、准确不准确,那个是意。那个心在哪里?心是我们这个人,拿到照相机看,“嗯!”——这个是心。心意识这样三重作用,实际上一个东西。
(3)、佛语有云: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佛语有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4)、“一切唯心造”,观心不乱,心不动,不动则不伤。把心中的妄念放下,即是顿歇,心清净了,智慧即显现,无我无心即是菩提。就像《心经》里所说的: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心中无挂碍,处事便顺遂,则人生无处不吉祥。
(5)、第四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忆。第五好不相爱,如此便可不相弃。
(6)、佛曰: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7)、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
(8)、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若不断淫,必落魔道。
(9)、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10)、(2+26+6+3+5)÷5=9万次÷1000*9元(千次单价/取中间值)=800元篇,一个月约发表20篇文章,收入为:000元
(11)、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
(12)、如何无我无相,无欲无求?佛曰: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13)、“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三昧真火在哪里呢?你说一定在海底吗?在肚脐发起吗?拙火没有这回事,记住啊,“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注意啊,所以有些人打坐偶然气脉动发动,哎呀老师啊,他抖起来从丹田哪,我怎么从这个地方先动啊?这叫循业发现,你这个膀子有风湿,它先从这里抖起,你性抖真空,性空真抖,你格老子不理它就算了嘛,这个是假相嘛,你以为是道啊,没有关系的,它是给你治病嘛。身体好了后就寂然不动了,就是这个道理,你懂了就不要害怕了。所以一定在丹田?丹田在肚脐下三分,肚脐下三分是什么?你打开,不相信找医生解剖来看看,有肠子有大便,什么都没有,可是功能是在这里,哪里都会发动。千万记住啊,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
(14)、心若调适,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行卽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静虚空,道不失矣。——四十二章经
(15)、伽叶:有业必有相,相乱人心,如何?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佛语有云:宁静而致远。
(16)、譬如一个人对着一面镜子,就会有一个影子在镜里,怎么会有那个影子呢?有镜,有人,还要借阳光或灯光才能看出影像,缺少一样都不成,所以影像是种种条件产生的,这不是一件实在的物体,虽然不是实体,但所看到的影像是清清楚楚的,并非没有,一切皆空,就是依这个因缘所生的意义而说的。所以佛说一切皆空,同时即说一切因缘皆有,不但要体悟一切皆空,还要知道有因有果,有善有恶。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楞严经经典名句合集精辟13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