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生平经历
1、黑格尔的生平
(1)、在智育方面,洛克强调培养有学问的人。他要求绅士一方面通过多方面的学习研究获得知识,增长学问,发展智力;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各种技能技巧的课业去获得技能技巧。要让儿童学习阅读、书写、图画、速记、外语、作文、神学、地理、算术、天文、几何、历史、伦理学、法律、逻辑、修辞、自然哲学等。技能技巧有舞蹈、音乐、击剑、骑马、画图、园艺、细木工、熏香、油饰、雕刻、铁铜银工、刻板、琢磨、安配宝石或琢磨光学玻璃、商业计算、出国旅行等。
(2)、-----------------------------------------------------------
(3)、他的著作集德国古典哲学之大成,创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认为: “ 观念 ” 是宇宙之源,万物之本。世界的运动变化乃是 “ 观念 ” 自我发展的结果,认为他自己的哲学就是 “ 观念 ” 的高表现,普鲁士王国是体现 “ 观念 ” 的好国家制度。所以黑格尔的哲学是为普鲁士专制制度辩护的,但是在他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提出了有价值的辩证法思想,认为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是一个过程,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而其内部矛盾乃是发展的源泉。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创立了唯物辩证法。
(4)、1848年2月,席卷欧洲大陆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爆发,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导同盟投入革命洪流。3月初,马克思被比利时政府驱逐出布鲁塞尔到达巴黎。
(5)、1775年,美国爆发独立战争。1776年美国当时的总统杰斐逊起草了《独立宣言》。1783年英美签订《美英凡尔赛和约》,宣告战争终结。
(6)、1806年,耶拿战役爆发,拿破仑以其卓越的军事才华指挥法军击败了普鲁士的军队,并率领着先头部队占领了耶拿。在这个时期,黑格尔正在耶拿大学担任教职。耶拿战役爆发的当天,黑格尔这个素来沉稳的人却在致友人的书信中异常激动地写道,他亲眼看见了拿破仑“这个骑在马背上的世界精神”,黑格尔声称,他相信拿破仑是个摧毁陈旧秩序的革新家,他将通过刀剑和枪炮,把法国启蒙运动的政治理想强行引入德意志的王国,为德国的未来开辟新的道路。
(7)、黑格尔要求于我们读者的,也正是这种使他们自己脱胎换骨的读。这是在开读前要将骰子掷上两遍,要让自己遭遇足够量的偶然才投身。要逼自己进入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的田地。
(8)、黑格尔在这里努力工作以希望在大学里拿到一个哲学讲师的职务。他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费希特与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别》。这本书完稿没多久,他就参加了申请教授资格的答辩。在他31岁生日那天,他被录用了,可谓是双喜临门。
(9)、黑格尔在斯图加特一共生活了18年,即从1770到1788年。他在这里接受家庭教育,三岁就被送到德语学校,5岁上拉丁语学校,1780年起进入本市人文中学,受到人文主义和启蒙精神的教育,思想被引入到现代世界的精神前沿。这里的课程计划首先是拉丁语,其次是希腊语和希伯来语,有人推断他还参加了法语班的学习。在学校的正规学校课程中,黑格尔不仅学习了沃尔夫哲学“清晰的思想”,而且在14岁时就已经掌握了三段论的全部古典规则。但黑格尔并不满足于学校课程,他通过自学(Privatstunden)来补充,通过广博地钻研古典作家的著作来深化学校课程,这为他后来成为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奠定了基础(MartinGessmann:Hegel,Herder,Freiburg.Basel.Wien,S.14)。同时,学校唤起了他对物理学的兴趣及对数学的热情。所以说,黑格尔自我学习与独立思想的天赋在中学阶段已经充分显露出来。他在15岁时开始练笔,写下了《安东尼、屋大维和雷必达关于三头政治的谈话》(EnteretienunttreAntoine,OctaveedLépidussurleTriumvirat),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17岁时写了《谈希腊人和罗马人的宗教》,从启蒙的立场而非基督教的观念考察古代的多神论;18岁中学毕业之前,他写了《古今诗人的若干差异》的短文,赞扬那些以民族和公众为主题的古代诗人,贬抑关注少数精英的现代诗人。他在阅读《安提戈涅》的同时,还翻译了爱比克泰德(Epictète)和塔西陀(Tacite)的作品,所以他作为模范生中学毕业。他后来在父亲安排下于1788年10月进入图宾根神学院(TübingenStift),学习哲学和神学,因为该校为学生提供奖学金。
(10)、No.4 深圳出手调查代持炒房个别新盘严查来源流水
(11)、参考资料:邓安庆,黑格尔生平与哲学思想之评价,(J),云梦学刊,2019,19-27,19-27;《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赵林著;电子图书来源:青马先声。若文稿和资源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做相关处理。
(12)、 由于在编辑杂志方面的分歧,黑格尔与谢林很快就分道扬镳了,谢林逐渐对《哲学评论杂志》撒手不管,黑格尔几乎承担了整个编务。因为婚姻关系,1803年谢林离开了耶拿大学。黑格尔在1801年来到耶拿大学之后,讲授逻辑学与形而上学、自然法与国际公法、自然哲学、精神哲学等内容,并且跟随同事修习自然科学等学科,如植物学、化学和医学。直到1805年,在歌德的推荐下,黑格尔才从无俸讲师转为副教授,并且在这一年开始撰写《精神现象学》。
(13)、在劳动的过程中,奴隶获取的高贵品质是不同与这种高贵的,是长期过程中的一种沉淀,所以当奴隶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意识到自己的人格,从这时候开始奴隶就不再死单纯的奴隶,他迟早一天会反抗。所以黑格尔说这种人格独立和平等意识的觉醒标志着自由意识的诞生。
(14)、 由于感染了当时在欧洲爆发的霍乱(传染病大流行),1831年11月14日,黑格尔逝世于柏林寓所。
(15)、很多学者如何新说古希腊文明实为伪文明,都是后人编写伪造的。我们古时候用竹简记录历史、东汉时蔡伦发明造纸术后用纸。西方古时用什么记录文字呢?羊皮,能有多少羊皮啊,估计也就圣经等少部分文字有记载吧。印度用什么呢?贝叶,唐玄奘取回来的佛经就叫贝叶经。个人以为,古西方文明就算有也都多是口口相传吧,就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希腊三杰的思想。就像印度一样,古印度地区就没有历史记载,因为他们都缺乏记录文字的载体。
(16)、黑格尔宣称,他每年的7月14日都要喝上一杯,庆祝巴士底狱被攻占(在1820年的7月14日,卡尔斯巴德法案通过了不到一年的时候,他给同伴们买了好的香槟,跟他们一起痛饮庆祝,这个举动吓了同伴们一大跳)。
(17)、人的精神范围内所发生的一切,人的精神所创造的一切,在其本质上,都是上帝的自我认识。这种自我认识表现在个人的存在之中,同样表现在历史之中,以法律、国家、科学、艺术、宗教的形式表现出来,但其高形式则是哲学。如果通过哲学思辨,人终将整个现实理解为上帝精神的表现,这就意味着:上帝结束了自己的世界化的冒险经历,结束了自我分裂的状态,重新回归到了自身。
(18)、正如阿都塞《读〈资本论〉》前言中所说,在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浸泡下,我们的基本动作,如看、听、摸、读,也都散架,必须被重新学习才行。但我们也只能在这些有问题的动作中去不断校正我们的动作了,没有其它捷径的。于是,在电影《中国姑娘》里,戈达尔将毛主席语录当成了广播操,被用来训练巴黎的少男少女的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动作-姿势。在今天,在我们的大学里,“读中读”,而不是“碟中碟”或“谍中谍”,才是我们的根本任务,是应该是我们的姿势和行动的种子。那种读,才应该是大学的核心活动。但实际情况呢?
(19)、1851年底至1852年春,写作《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总绍了欧洲、特别是法国1848年革命的经验。
(20)、黑格尔所从事的,当然是一项艰难巨大的事业。他要将整个现实解释成“精神”的纯洁的表现。他要描述的是“精神”自导自演的悲剧。“精神”永远将自己客体化,在这种状况之中将自己交付给痛苦与死亡,然后又从灰烬中升起,进入辉煌神圣之中:“精神的生命,并不是害怕死亡,使自己免遭毁灭,而是忍受死亡,在死亡中保存自身。通过在的分裂中找到自我,精神才能得到真正的自我。”
2、黑格尔生平经历简述
(1)、黑格尔哲学中的“正反合”的正反可以看做是普鲁士专政与“自由、平等、博爱”的对立与统法国大革命的激进对黑格尔起到很大的影响。
(2)、?孟德斯鸠(1689—1775年)法国思想家 出生于法国波尔多市附近的拉勃烈德城堡一个达官显贵之家。自幼受过良好教育。19岁时获法学学士学位,出任律师。1814年开始担任波尔多法院顾问。1716年,继承了波尔多法院院长(他的祖父、伯父一直占有这个职务)职务,并获男爵封号。孟德斯鸠博学多才,对法学、史学、哲学和自然科学都有很深的造诣,曾经撰写过许多有关论文。1721年孟德斯鸠化名“波尔·马多”发表了名著《波斯人信札》。这部书通过两个波斯人漫游法国的故事,揭露和抨击了封建社会的罪恶,用讽刺的笔调,勾画出法国上流社会中形形色色人物的嘴脸,如荒淫无耻的教士、夸夸其谈的沙龙绅士、傲慢无知的名门权贵、在政治舞台上穿针引线的荡妇等。书中还表达了对路易十四的憎恨,说法国比东方更专制。这部书受到了普遍欢迎。1726年,他出卖了世袭的波尔多法院院长职务,迁居巴黎,专心于写作和研究。漫游了欧洲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国呆了两年多,考察了英国的政治制度,认真学习了早期启蒙思想家的著作,还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731年回到法国后,潜心著述。1734年发表《罗马盛衰原因论》,利用古罗马的历史资料来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1748年,他重要的著作《论法的精神》发表。这部书受到极大的欢迎,两年中就印行了22版。孟德斯鸠反对神学,提倡科学,但又不是一个无神论者和唯物主义者,他是一名自然神论者。他重要的贡献是对资产阶级的国家和法的学说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在洛克分权思想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他特别强调法的功能,他认为法律是理性的体现,法又分为自然法和人为法两类,自然法是人类社会建立以前就存在的规律,那时候人类处于平等状态;人为法又有政治法和民法等。孟德斯鸠提倡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但同时又强调自由的实现要受法律的制约,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他说“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1755年,他旅途中染病,去世。
(3)、刚满60岁的时候,他就已经感受到了身体在慢慢衰弱。1831年,61岁的黑格尔感到时日无多,所以他就赶紧修改他的作品,希望能在自己去世之前留下更多的精神遗产。
(4)、抽象法作为自由意志的直接体现,体现人际关系的一般形式,它的命令是:“成为一个人,并尊重他人为人”,以及“不得侵害人格”的禁令。“所有权”直接体现了人对物的自由,尊重他人就是承认他对财产的占有,不侵害人格就是不侵害财产权。“契约”是人转让所有权的自由或权利。由于在对所有物的占有、使用和转让中,出现了特殊意志对共同意志的违背,于是出现了欺诈、犯罪等“不法”,需要通过报复和刑罚来恢复正义。刑罚的目的是为了所有权,即使对罪犯也要尊重他的人格,包括他的辩护权和生命权。
(5)、这就是青年时代的黑格尔,从规规矩矩走向自由奔放,时刻充满着激情,时刻充满着新奇。
(6)、46岁时,黑格尔终于成了教授。先在海德堡,后来又到了柏林。在柏林,他当然需要一段时间适应适应。他觉得柏林太大太远,这一点很烦人。另外他认为,这座城市“活见鬼有这么多专门出售烈性酒的店铺”,也不怎么讨人喜欢。生活品太贵,房租太高。但不久他便觉得住柏林还是很舒适的。特别是一次旅途中他到波恩看了看,一点也不喜欢这个城市。相比之下,更觉得柏林好。在给妻子的一封信中,黑格尔写道:“波恩城起伏不平,坑坑洼洼,街道很窄。只是四周风景幽美,眼界开阔。植物园很漂亮。但我更喜欢柏林。”黑格尔的第一位传记作者曾写道黑格尔喜欢社交。这也许是他偏爱柏林的原因之一:“黑格尔特别喜欢和柏林的女流们来往。女士们也很快变得特别崇拜这位善良、诙谐而幽默的大教授。”
(7)、黑格尔关于主奴关系的论述是精神现象学的精彩篇章,是运用辩证法的典范。他不但说明了阶级的起源、劳动创造历史和造就劳动者的过程、统治别人的人不可能自由等具体的道理,而且用抽象的语言,说明了不平等的奴役和被奴役的人际关系是如何趋向平等和自由的一般倾向。
(8)、勇敢的培养。洛克认为勇敢和坚忍是绅士必备的美德,是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的品性,为此需要从小锻炼孩子的胆量,使之能忍受痛苦,克服怯懦、脆弱的本性,能够做到刚毅、果断、勇敢。
(9)、思辨的意思,是投资、投机、玩两手、加大杠杆、见机行事、想入非非、姑且推算等等…。思辨的态度,马勒布说,就是既自我塑造又愿意被塑造的态度:就连读者的阅读意向也是在阅读过程中才找到的,真叫做读了才知道读什么;上一次读只是在为下一次的读作准备。阅读主体必须“无限地逆来顺受”:越读,主体就越弱毙了。越读越像乔伊斯了!乔伊斯是将整个西文文学涂掉了,用了他的那些经病话语。哲学地读,读得很认真,我们就像拼在往沙漠中心开,车上却只有半缸汽油了。
(10)、主人的意识不是真正的自由意识,因他只知道自己是自由的,奴隶被他奴役,他觉得自由就是为所欲为,其实不是的。奴隶更没有自由意识一说,他也只知道自由就是像主人一样,这顶多和主人的想法一样。
(11)、历史业绩年至1818年,黑格尔写出了他的《哲学全书纲要》,这部书的第一部分写的是逻辑学,第二部分写的是自然学,第三部分写的是精神哲学。
(12)、人们之所以对黑格尔的生平没那么大兴趣,或许是因为他的性格不怎么讨人喜欢。人们(甚至他的某些崇拜者)通常认为,黑格尔这个人顽固、墨守成规、浮夸、野心勃勃。
(13)、在《精神现象学》前言中,黑格尔指出,哲学文本对我们而言就是“一张用来捕鸟的由很多个命题句构成的网”。而我们读者则是那些飞进来的鸟!我们读它,就是为了被它捕捉住。里面的那些哲学段落构成那张网,但我们如何努力让自己被它们粘住、让自己再也无法挣脱出来呢?难以办到的,其实正是这种自己让自己被缠到里面,使自己落入陷阱以及之后的不能自拔和对自己的落井下石。课堂里在教的,却都是关于如何让我们读得像黑老大,如何从文本里出来后变得像主人那样得意洋洋的。而读的真正任务反而是要将我们自己读得弱爆,把自己当肉包子喂狗,想尽办法让自己有去无回。我们在读之中变形,去学会优美地消失,成为与蓁的世界一样。
(14)、是的,正琳,你走的时候,那滿天的星光,犹如人们在世界各地为你送行的眼睛在閃爍。你走后,知名音乐家刘索拉找出这首诗分享之后,认识和不认识的朋友们就一直在转发,在引用,正如一位群友所说“觉得就是为这次的离别而作”。
(15)、说得赤裸裸一点,一个读者不第二次杀进同一个句子中,不重写它,她怎么敢说她理解了它?重写它,到了能背诵,这才能理解它,这就是黑格尔说的“读的纪律”(“读的纪律是:哲学家不让她个人去侵犯概念的内在节律”,227)。《精》中,黑格尔指出,读哲学必须读到大段能背,而且他认为这是省力的办法。
(16)、世界是上帝自我异化的表现。黑格尔试图从我们看到的世界本身进一步说明这一点。世界一方面表现为自然,另一方面表现为人的精神。但在其深处,必须把二者看成是上帝的自我表现。从这个哲学观点出发,就必须把认识自然的人的精神理解为观察着的上帝,而人所认识的自然就是被观察着的上帝。自然是“精神本身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
(17)、我们今天的读,或者说启蒙型知识分子在号召我们去做的“读”,秦晖、梁文道们在号召我们的读,本身是高度成问题,甚至有毒的。这种读预设了我们都是半瓶子醋了,应该到各种文本里去打酱油,尽力把自己装满。而我们的读物,如巴特所说,就是为了读了就被卖给废品站再做成纸浆再印成书再卖给我们读,由梁文道们再推荐给我们。我们有读不完的东西,但我们这样“忙”着读书,是与富士产线上工人的双手忙碌差不多的。我们的“读”也正在受到盘剥!
(18)、黑格尔将之视为一个可以让自己向上攀升的百年难逢的历史机遇,他逐渐放弃了那些用来韬光养晦的面具,开始在他的哲学思想中夹带大量取悦世俗权力的私货。应当说,黑格尔的这种宣教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在黑格尔担任柏林大学校长期间,柏林大学没有发生一宗反对普鲁士政府的案件,黑格尔也因此在1831年荣获政府颁发的三级红鹰勋章。当然,黑格尔对政府的效劳不是无偿的,他也积极利用政府的权力来提升自己哲学体系的地位。
(19)、2008年,正琳兄在一篇回忆录中说,他们几个读书人被卷进了一个“反革命集团”案,“但我们自己心里却清楚,除了偷书我们没干过别的。”而且“我们所偷的书,在当时当然全是禁书。不禁又何必去偷……其中文学书籍不在少数,尤其是翻译文学。从今天的眼光看,我们几个毛头小伙恐怕也就是几个“文学青年”而已”。
(20)、黑格尔深深地参与了他周围的政治和历史事件,他寻求用哲学的术语来回应它们。
3、黑格尔出生
(1)、黑格尔在扩张自身权力的过程中,不仅会积极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权势,而且还会冷酷地切断一切有碍于他自己发展的人的亲密关系。荷尔德林是黑格尔在图宾根神学院结识的好友,1796年,当黑格尔处于远离亲友,久滞异邦的困境时,荷尔德林热情地帮助黑格尔在法兰克福找到了一份家庭教师的工作。然而,荷尔德林这位“艰难时代的诗人”随后不幸地由于来自情感、事业与理想等方面的多重打击而陷入了精神错乱。黑格尔起初还向他们的同学辛克莱打听荷尔德林的下落,当得知荷尔德林的精神状态可能再也无法恢复正常时,黑格尔就果断地让荷尔德林的名字在他的通信中消失了。荷尔德林在疯人院接受照料的那段时间里,黑格尔一次也没有去探望过他。
(2)、但是,黑格尔这个大胆宏伟的试验终还是要失败的。首先是我们所看到的冷酷无情的事实难以证实他的学说。不可否认,现实中也有高大的世界伟人,也有的有机体,也有合乎道义的国家制度,也有成功的艺术品,真正的宗教,伟大的哲学。黑格尔可以把它们看成上帝的表现。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沙漠浩瀚无垠,上述这些不过是些微乎其微的绿洲。无意义、并不完全的现象在自然界几乎到处可见,还有无数没有成功的实验、白白浪费了的生命、无穷无尽的重复。人的感觉中也有混乱的成分。这些事实很难解释为上帝的自我表现。人类历史上发生了无数无关紧要的偶然事件,它们也是无论如何不能被看成“精神”迈向的脚步。
(3)、洛克提出,一个绅士必须具备理智、礼仪、智慧和勇敢这四方面的道德品质。培养理智,就是要能够运用理智去驾御和支配自己,克制自己的欲望,顺从理性的指导。
(4)、作者:张世英 书号:978-7-5039-6058-1
(5)、蒙古人两次西征把中国四大发明带过去后,他们的老百姓才有书读,才知道什么是智慧。个人坚信海德格尔、莱布尼兹、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等西方哲学家无一不受到东方学问的影响,尤其是两本书《易经》和《道德经》。辩证法和共产主义社会,简直就是对道德经、礼记大同篇的解释。
(6)、年10月底,应德国文教部大臣的邀请,黑格尔赴柏林大学当教授。在柏林,他讲授了宗教哲学、历史哲学等课程,出版了《法哲学原理》。
(7)、这样,就有了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神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存在。“精神”如同处于梦幻之中。黑格尔大胆地试图用一种新的“逻辑”形式解释上帝这种混乱的自我存在。“逻辑表示上帝在创造自然和创造一个有限的精神之前存在于自己的永恒的本质之中的状态。”
(8)、成功者就在于做好每一件事,谨慎地处理每一个细节。细节决定成败,人生如戏,演好每一出戏就是成功的关键。无论是普通人,还是演员,各行各业都需要心思细腻,注重细节。
(9)、第人的认识过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贫乏到丰富,由片面到全面的辩证过程。
(10)、读,今天也是在与数码算法的殊死斗争中展开,是残酷的拉锯战。只有读中之读才能逆转机器对我们人类的遗产的算法加速下的扫描。读对冲扫描。人类的读和写须战胜机器的读和扫描,是必须打赢的一场战争。
(11)、在黑格尔看来,历史虽然充斥着这种违背理性与道德的不合理的矛盾,但恰恰是这种矛盾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借助于辩证的方法,就可以透过这些表象看到其中蕴含的合理本质,而这种本质不仅支配着历史现象,也支配着自然现象。黑格尔将这种现象背后的物自体理解为“精神”或“理念”。康德主张,物自体是人类无法认知的事物,倘若人类要对之做出阐述,就会产生超出人类理性能力之外的“二律背反”。黑格尔指责康德没有理解矛盾是万物生成发展的基本动力,通过辩证的方法来审视这些矛盾,就可以在扬弃这些矛盾之后看到它们背后所展示的“理念”。
(12)、然而高处不胜寒,黑格尔哲学的这种崇高地位很快就产生了许多可笑的尴尬问题。为了捍卫其真理的地位,黑格尔宣称自己的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它可以有效指导科学的实践。然而,黑格尔的自然哲学里包含了许多违背常识的思辨臆断,引起了众多科学家的反感。德国现代大学之父洪堡不无遗憾地表示,黑格尔自然哲学流行的时期,恰恰就是德国科学远远落后于英国与法国的时期。黑格尔也因此遭到许多科学家的反对,终没能在普鲁士科学院谋得一个席位。
(13)、当然黑格尔并不总是如此和善可爱。这位作者接着写道:“他发起脾气来可怕极了,因为他认为必须发火时,就会痛痛快快地大发一顿。骂起娘来也很厉害。谁要是碰在他的火头上,就只有四肢发抖了。”因此,有时会和同事们闹点口角与矛盾,也就不是什么稀奇事了。刚愎自用的叔本华前面已经提到,但和黑格尔合不来的,是神学家施莱尔马赫。尽管出于同事义气,二人经常交换酒肆的地址,但除此之外就有点水火不容了。甚至宫廷里都在议论,说黑格尔和施莱尔马赫在讨论博士论文时大动干戈,手持凶器打了起来。为了公开辟谣,二人想不出其他办法,只好一起到游乐场滑了一次滑板。
(14)、不过,黑格尔对国家的神化是有前提的。他承认现代国家与市民社会相分离,国家存在的前提是这样一个二律背反:国家通过君主的“经验单一性”表现出来,而市民社会通过人民的“经验普遍性”表现出来。二律背反在现实中造成了专制君主与人民的对立,需要君主立宪制把这两个极端联系起来。他把“三权分立”制度改造为君主的决断权(单一性)、政府的行政权(特殊性)和等级会议(普遍性)组成的立法权的统一。黑格尔认为,君主权是“君主立宪制的顶峰和起点”(注:黑格尔:《法哲学原理》,287页。),政府和等级会议是君主权的两个部分。
(15)、同时,为斯宾诺莎、康德、卢梭等人的著作和法国大革命深深吸引。在深入观察了法国大革命的整个演进过程后,三人合作致力于批判康德及其后继者费希特的哲学。
(16)、黑格尔对政治也是情有独钟,他在一封给友人的信中就这样写道:“我一向对政治有一种偏爱”。此话确实没有虚假,黑格尔对政治不可谓不上心。他在去世前发表的后一篇作品还是关于现实的政治改革。他批判封建专制,也批判寡头政治。
(17)、恩格斯后来给其以高度的评价: “ 近代德国哲学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达到了顶峰,在这个体系中,黑格尔第一次 - 这是他的巨大功绩 - 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处于不断运动、变化、转化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
(18)、然而,康德的后继者们终感觉,他实际上却使得哲学很容易受到怀疑主义的攻击,又不能克服自由和决定论、道德图景和科学图景、自主的主体和自然本身等诸多核心的二元主义。
(19)、下一步,黑格尔就必须说明,上帝精神的历史是怎样以辩证的方式发展完成的,因为所谓的“精神”的本质就是:“它永远是一个实体,又变成与自己不同的东西,再看到这种不同的东西实际上是自己的本身。”
(20)、不难看出,黑格尔将拿破仑当作了支配世界历史进程的理念的代理人。事实上,黑格尔的理念并不仅仅是在形而上学体系中得到抽象论证的一个概念,而是在具体的历史实践活动中体现自身的,而国家和民族就是体现理念的重要手段。不同于康德所倡导的“永久和平”,黑格尔认为,在国家与民族之间爆发的冲突与斗争是不可避免的,正如矛盾是哲学思想前进的根本动力,战争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战争才可以保障国家这个道德机体的健康,“就像长期的静止会使海洋腐败发臭一样,长期的乃至‘永久的和平’也会使各民族腐败发臭”。黑格尔在他的作品中以各种方式暗示,真正能够体现理念的只能是这样的国家和民族,它们是由亚历山大、凯撒和拿破仑这样拥有强大意志与卓越政治军事才能的统治者领导的,这些统治者是推动人类历史向理念前进的英雄。当然,黑格尔也承认,英雄在实现理念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使用暴力,会在完成伟大使命的过程牺牲无数人的生命,但是,黑格尔无情地嘲笑了普通人根据市民道德来衡量伟大历史人物的做法,“仆从眼中无英雄”。黑格尔的哲学是以拿破仑式的不可重复的个性为中心的,相较之下,普通的个人根本就不是目的,而只不过是实现理念的高度可替换的工具,他们只有参照国家与民族所欲实现的理念才能获得相对不那么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因此,普通人即便不幸成为了这些英雄的牺牲品,他们也没有资格根据自己平庸的道德来对这些伟大人物进行批判与谴责,因为他们眼中的“恶”恰恰是“历史发展的杠杆,民众的牺牲是历史车轮前进时难免碾碎的花草”。
4、黑格尔的简历
(1)、德国理念论是由康德的“批判哲学”拉开大幕的,它试图把形而上学领到“科学的可靠道路”之上(CPR:Bxviii),试图平衡自然科学中的决定论和道德中的自由这两个相互抵触的视角。
(2)、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的序言中说:“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注:同上书,“序言”,11页。)这句话被人们看作是他为专制辩护的证据。其实,他的本意是为中间的温和政治主张辩护,他认为革命或专制的极端主张都仅仅从情绪和主观想法出发,既不合理,也无现实性。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黑格尔生平经历简述精辟6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