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尽心下名句
1、孟子尽心下名句尽
(1)、0030河南范县分院 负责人:牛茂伟 田玉达
(2)、难道只有嘴和肚子知道饥饿和口渴的妨害吗?人心也会有这样的妨害的。
(3)、即便天底下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晒一天,又冻十天,这是不可能长大的。说明做事情应当具有恒心。
(4)、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孟子·梁惠王上》
(5)、注:本文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6)、“仁主于爱,爱莫大于爱亲。”(朱熹《论语集注·学而》)与孔子一样,孟子也把孝悌视为仁之本,提出“亲亲,仁也”(《告子下》),指出爱亲敬长是人的本性,是仁心的基本表现,并对“曾子不忍食羊枣”的行为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是其“爱父之心”的反映。孟子有感于当时社会猖獗的复仇之风,也看到了这种“亲亲”之情的局限性,告诫人们:“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然则非自杀之也,一间耳。”为了避免这种悲惨事件的发生,孟子高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的仁爱之歌,这是对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思想的升发。孟子进一步又从心理学角度提出:“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所忍,仁也。……人能无充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尽心下》)把“不忍”和“无害人之心”释为“仁”,就赋予了“仁”以珍爱生命的内涵。基于这种认识,孟子对残害生命的行为深恶痛绝,他指责梁惠王的穷兵黩武为不仁,批评春秋以来的诸侯争霸是不义,认为即便是“以至仁伐至不仁”的正义之举,也不应该“血之流杵”,但对武王伐殷过程中的“若崩厥角稽首”的效果则大加赞赏,并阐发出了“仁者”的著名论断。于是,孔子以尊重、宽容、恩惠为主要内容的仁学观念,到孟子这里便增加了救人性命、解人危难、珍爱生命的意蕴和强大的威力。
(7)、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告子上》。
(8)、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章句上》
(9)、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离娄下》)
(10)、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战国·孟轲《孟子·梁惠王下》
(11)、赏析:天下万物没有同样的,这是万物的基本情势。这句话强调了事物的差异性。
(12)、不以规距,不能成方员(圆)。(《孟子•离娄上》)
(13)、不要让他做不愿做的事情,不要让他想不想得的东西。
(14)、(解释)君主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君主把百姓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乐,同天下人一起乐,忧,同天下人一起忧,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的,是从来不会有的。
(15)、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16)、耗费心力的去统治别人,耗费体力的人被别人统治。
(17)、五十步笑百步。——春秋战国孟子《孟子.梁惠王上》。
(18)、(赏析)当你穷困不得志时,它以“独善其身”的清高抚慰着你那一颗失落的心;当你飞黄腾达有时机时,它又以“兼善天下”的豪情为你心安理得地做官提供着坚实的心理基础。因此,无论你穷与达,它都是一剂见效的心理良药,是知识分子战无不胜的思想武器与法宝。
(19)、左右的人都说不好,不要去青一听新。朝中的大夫都说不好,也不要去听信。国人都说不好,就应当去考察一下具体情况,如果发现真的不好,就不要去做。
(20)、出自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上》那些成功者,都具有崇高的品德,在社会交往中,常常怀有羞耻之心,从而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以坦然的心境和从容的态度对待生活。
2、孟子 尽心下
(1)、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春秋战国孟子《孟子.公孙丑上》。
(2)、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3)、孟子的“仁政”主张表现在政治上就是“民贵君轻”,本篇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大胆见解,是他“仁政”学说的基础。他建议统治者,要使国家长治久安,首先要施“仁”于天下,“得乎丘民”之心,这样才能得到百姓的信任和拥戴。这种“民贵君轻”的思想,是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发展,自周公的“敬天保民”到孔子的宽民、惠民、富民、教民,都认识到了人民在国家中的作用,但在封建社会初期,认为百姓比君主还重要,哪怕只是在意识领域,也是一种惊人的思想飞跃。人的独立人格、尊严、意志和价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这是孟子的巨大贡献。不过我们也应当看到,先秦民本思想具有“民主”、“民权”的因子,但与现代民主、民权观念不尽相同,因为它是以“为民父母”为基础的,甚至是“牧民”,仍然属于不平等关系。所以我们今天在继承民族传统文化时,应当加以辨析,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5)、赏析:人只有不做某些事情,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句话指出了“不为”与“有为”之间的辩证关系。人在主客观种种限定的条件下,对自己的行为必须有所选择、有所舍弃,只有不去做某些事情,才可能做得好某些事情。
(6)、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
(7)、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齐桓晋文之事。——《孟子·滕文公下》
(8)、天下的根本是国,国的基础是家,家的基础在于每个人本身。
(9)、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孟子•梁惠王下》)
(10)、(解释)敬爱自己的长辈,进而也敬爱别人的长辈;爱抚自己的孩子,进而也爱抚别人的孩子。
(11)、(注释) ①《武成》:《尚书》篇名,早已亡佚。东汉王充《论衡·艺增》上说:“夫《武成》之篇,言武王伐纣,血流浮杵,助战者多,故至血流如此。”②策:竹简。
(12)、“仁”作为概念的提出,源于孔子,《论语》中论“仁”,因时因人因地略有不同,但其主要和根本内涵在于“爱人”和“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侧重的是“仁”的道德意义。本篇中,孟子对孔子的界定进行了调整,提出:“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也就是说,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就是“仁”,因此,从形而上的层面说,“仁”是人的“本心”,是受之于天的善性;从形而下的层面讲,“仁”就是为人处世的具体道理。这样,“仁”的外延由《论语》中的道德领域扩大到整个人生,其融具体与抽象、普通和崇高于一身的宽泛内涵,经过高度概括而简单化了。
(13)、君子仁义,有让他终生无法忘记的忧心之事,却没有短暂的忧心之事!
(14)、诚是天赋予人的本性;追求诚,是做人的根本准则。一个人做到至诚而不能使人们感动,是从未有过的事;同样,缺乏诚信的人是无法感动别人的。
(15)、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16)、(孟子说:)“梁惠王因为土地的缘故,糟踏百姓的生命驱使他们去打仗,大败后准备再打,担心不能取胜,所以又驱使他所爱的子弟去为他送死,这就叫把带给他所不爱的人的祸害推及到他所爱的人。”
(17)、齐宣王看着两旁的人,而说一些其它的话。指有意避开话题。
(18)、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19)、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孟子·尽心上》
(20)、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3、孟子尽心下名句七个字
(1)、海关只去稽查,而不去征收税赋,这样全天下的旅客都会十分高兴,都会乐于走在这样的道路上。
(2)、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
(3)、有固定产业的人会有稳定不变的思想,没有固定产业的就不会有稳定不变的思想。如果没有稳定不变的思想,那么违礼犯法、为非作歹的事,没有不去干的了。.......
(4)、孟子曰:“有人曰,‘我善为陈①,我善为战。’大罪也。国君好仁,天下焉。南面而征,北狄怨;东面而征,西夷怨,曰:‘奚为后我?’武王之伐殷也,革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王曰:‘无畏!宁尔也,非敌百姓也。’若崩厥角稽首。征之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战?”
(5)、出自《孟子·尽心下》贤人先使自己明白,才去使别人明白;今天的人自己都稀里糊涂,却想去使别人明白。
(6)、语出战国时期孟轲《孟子·尽心下》百姓为重要,国家次之,君主放在后。
(7)、如果能够得到一定的滋养,没有什么物体是不能够生长的。如果失去了其滋养,没有什么东西不会不消亡的。这句话指明了,一定事物的形成,都是需要一定的条件。
(8)、(赏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努力少,荒废多,做事不会成功。因此,做事贵在坚持,贵在有恒心。“一暴十寒”就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是不会成功的。
(9)、出自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下》。修身养性好的方法,就是减少欲望。
(10)、人活着,就应该坦坦荡荡,明明白白,无所愧疚。
(11)、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12)、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孟子·尽心上》
(13)、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
(14)、依托着怜悯之心去做一些怜悯体恤他人的政策,这样治理天下,就会像在手掌中运转小物体一样简单。
(15)、今天,诗词君要分享《孟子》经典的的二十句话,影响了中国人千年,学会孟子的处世智慧,一生做个明白人。
(16)、(赏析)规和距原是画圆形和方形的仪器,随着这句话,“规矩”这个词就成了“规则”的意思。孟子在这一句话中,强调了规则的重要性。这个规则,既是指相应的刑罚,也是治做人应有的原则。达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集体,都要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社会道德,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违背了它,则国将不国,家将不家了。一个人也是这样,没有了坚定的原则,只能是“墙头草,随风倒”。
(17)、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孟子·滕文公上》
(18)、出自战国·孟轲《孟子·公孙丑下》:“彼一时,此一时也。”眼前和从前的情况不同,不能相提并论。
(19)、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①,取二三策而已矣②。仁人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2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4、孟子尽心下篇
(1)、出自战国·孟轲《孟子·梁惠王上》。无固定的财产和收入等生活来源,仍能意志坚定,信心十足,只有有学问的人才能做到,而普通的贫民只要没有固定的财产,就不会有坚定的意志和信念。
(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孟子·梁惠王上》)
(3)、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孟子·滕文公上》)
(4)、父母健,兄弟们都平安,没有怨恨没有怨言,这就是第一大快乐。
(5)、孟子说:“有人说,‘我善于布阵,我善于打仗。’这是大罪恶。国君爱好仁,就会天下。(商汤)征伐南方,北方的民族就埋怨;征伐东方,西方的民族就埋怨。埋怨说:‘为什么把我们放在后边?’武王讨伐殷商,有战车三百辆、勇士三千人。武王(向殷商的百姓)说:‘不要害怕,(我们是来)安抚你们的,不是来同百姓为敌的。’(殷商的百姓都跪倒叩头,)额角碰地的声音,像山岩崩塌一般。‘征’就是‘正’的意思。如果各国都有端正自己的打算,哪还用得着打仗?”
(6)、父母都尚在,兄弟也没有什么祸患,这是人生的第一种快乐。抬头无愧于上天,低头无愧于他人,这是人生第二种快乐。得到优秀的英才,并对他们进行教育,这是人生第三种快乐。
(7)、(解释)爱护别人的人,别人总是爱护他;尊敬别人的人,人们总是尊敬他。
(8)、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告子上》
(9)、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10)、(赏析)敬爱自己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这是人之常情。如果能从这一点出发,对待别人的老人或孩子,像对待自己的老人和孩子一样,那么,我们就将自己的爱施与了社会,也迈出了成为道德高尚的人的第一步。
(11)、富贵不能使其思想迷乱,贫贱不能够使其节操改变,威武也不能使其意志屈服。
(12)、《孟子》十句名言,经典励志,值得背诵下来。
(1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下》在道义上占主动的人,能得到许多人的帮助。在道义上不占主动(无道、无德、无理)的人,不会得到别人的帮助。很少人帮助的人,连他的亲朋故旧也会背叛他;而那种得到多数人帮助的人,整个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
(14)、完全的相信书本,还不如没有书本。指读书不应当盲目的相信书本内的知识。
(15)、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章句上》
(16)、一日暴(pù,同“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
(17)、释义:战国时候,孟子跟梁惠王谈话,打了一个比方,有两个兵在前线败下来,一个逃跑了五十步,另一个逃跑了一百步,逃跑了五十步的就讥笑逃跑了一百步的,说他不中用。其实两人都是在逃跑了,只是跑得远近不同罢了。
(18)、(解释)所以上天要把重大的担子加给这个人,必定要先使他的心志受困苦,使他的筋骨受劳累,使他的肌体受饥饿,使他的身子受困乏,使他每做一事都受干扰、被打乱,以此来使他心理受振动、性格变坚韧,增加他所缺少的才能。
(19)、有好的时机,不如有着好的环境。有着好的环境不如人们能够同心协力。
(20)、心脏的功能是用来思考的,思考就会有所收获,不去思考就什么都不会得到。这句话说明了学习要善于思考。
5、孟子尽心下名句有哪些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2)、如果一件事情自己都没有搞明白,又怎么能去教导别人,让别人明白呢?
(3)、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
(4)、孟子说:“木匠和车匠能教给人圆规、曲尺的使用方法,却不能使人技术精巧。”
(5)、孟子说:“老百姓生活和生产上的事不可不急地对待啊。”
(6)、孟子曰:“周于利者凶年不能杀,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乱。”
(7)、男女之间不亲手传递和接受物品。这是封建社会男女社交的成规。
(8)、(解释)我能识别各种言论,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9)、作者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县东南部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被称为“亚圣”。《孟子》是“四书”之一。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86章。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尽心下》是儒家经典《孟子》中的一个篇目。“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是出自该篇的名句。
(10)、从“民贵君轻”的哲学观念出发,孟子形成了他的“仁政”主张,在体制上他建议要做好五件事:重用仁贤,避免国家人才空虚;讲究礼义,防止上下关系混乱;完善政事,生产和生活的正常进行;重视财富积累,以备凶年之忧;加强教育,以防邪世之乱。总之,要把土地、人民、政事视为国家三宝。这就是孟子的国家学说,与现代政治学中所讲的国家三要素:土地、人民、主权基本是一致的。
(11)、孟子说:“春秋时代没有符合义的战争。那一次(战争)比这一次好一点的情况,还是有的。所谓征,是指天子讨伐诸侯,同等的诸侯国是不能相互征讨的。”
(12)、孟子曰:“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
(13)、将一寸高的木块,放在高楼的顶上,他会比高楼还要高。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孟子 尽心下精辟93条